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内有比较好的学术科研机构吗?

祖甲
胡不仕乎
国内有很多比较好的学术科研机构,嗯,比如说比如说中科院,比如说还有一些更好的。

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所这两个概念一样吗?在学术上使用这两个概念时有什么区别?

春秋不变
耦立
科研机构有国有的和私人的两种,科研院所主要指国家设立的研究院和各个大学研究实验室。

科学家都在哪里做科研?是怎么做科研的?

万物皆照
出嫁女
科学家在哪里工作?有科学发明的地方就有科学家。科学家不仅在大学,在科研院所,任何有需要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提高生产力的地方都会成为科学家工作的地方。比方,“巨磁阻效应”就是在企业发现的。-----------------如何做科研(施一公)(一)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 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 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 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 “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 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 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 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 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二)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 面结果 (positive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士生对负面结果 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 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 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可信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分析的训练。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三)“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切忌一味追求完美。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尼古拉·帕瓦拉蒂奇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 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尼古拉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 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尼古拉,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 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尼古拉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结晶试验,很快意识到这个蛋白长度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除去其N-端较柔性的几十个氨基酸。事实上,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则不必追求完美,而是 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 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一直告诫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再来谈谈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 的取舍。尼古拉·帕瓦拉蒂奇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学术讲座。没想到,事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杰里米·伯格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每周召开组内文献讨论会,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尼古拉实验室时, 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文献的功底,也想同时与尼古拉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自然》杂志的文章,午饭前遇到尼古拉 时,我向他描述了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尼古拉面色有点尴尬:“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当时我想,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 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在《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又去找尼古拉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他:“你知识如 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尼古拉看着我说:“我的阅读并不广泛。”我反问:“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 科研成果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尼古拉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写论文 时我才会大量阅读。”我做博士后的单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常常会请来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大牛”演讲。有一次,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来作讲座,并且点名要与尼克拉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尼古拉却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讲座那天我恰好不 在。”我们也为尼古拉感到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从早晨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自然也没有去听讲 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尼古拉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论文。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尼古拉身上已经 见怪不怪了。离开尼古拉实验室前,我向他抛出了这个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如果你不怎么读文献,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 家?”他回答说,他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解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 题或写文章。尼古拉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四)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选择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尼古拉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受到了有理有据的挑战。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对照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尼古拉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尼古拉马上评论说:“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 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尼古拉又把他的这一观点 作了升华:“是否要弄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厘清每一个小差错的习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 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因为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 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 “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 会告诉大家要打破迷信、怀疑成规,关键的关键是:跟着逻辑走!跟着逻辑走,这是我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强调的一句话,每天至少要对不同的学生讲5遍以上。 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严密的逻辑,是批判性分析的根本。

怎样才有可能在国家级科研机构专门从事科研?

第三代
莲花落
中国有5个科研机构进入世界科研机构科研竞争力排行1000 据《科学时报》2007年4月16日“世界大学及科研机构竞争力排名: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科学”一文报道,中国大陆科研竞争力名列全球第20位,较2006年上升1位。中国有5个科研机构进入世界科研机构科研竞争力排行1000强。中国科学院(位居前列)、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中科院我不说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自1986年成立来,中心主要工作如下:1. 学术研讨会,2. 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 海外青年学者归国访问计划, 4. 协联成员及其论文。中国地质科学院是国土资源部属地质科研事业单位,成立于1956年,1999年重组,目前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非营利科研机构。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承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事业单位,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溶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岩矿测试技术、勘查技术、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调查研究及有关开发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科技兴农、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发展农业科技出版事业、开展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的方向和任务主要是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研究,肿瘤发病机理的探索以及发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细胞及免疫学诊断和治疗等生物高科技基础及应用研究,探索肿瘤防治的新途径。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攻方向是研究与确定与癌发生发 展相关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它调控细胞生长的基因群, 同时利用系统生物学理论来研究在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及诊断、防治癌的新途径。各研究室拥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具有较好的研究实验条件。先后与一些市级综合性医疗单位、中国科学院生化、细胞研究所、复旦大学、交通大学、肝癌高发现场(启东、扶绥)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

科研学术会议纪要

名亦不成
遥遥无期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微力课件库科研学术会议纪要篇一:科研处会议纪要科研处会议纪要时间:20XX年3月25日星期一地点:办公楼415室主持人:李建明处长参会人员:李建明处长、高倩、王小金记录人:王小金会议议题:一、前期工作总结二、工作经验总结三、下周工作安排会议内容:一、科研处前期工作总结(一)申报了3项科研项目:20XX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了2人、科技厅项申报了1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了3人;主要申报负责人有李建明、王小金、高倩、蒋银燕。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科研处在李建明处长带领下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提前筹备了申报动员和培训;2.为各部门筹划规定了指标任务;3.对国自课题申报组织了专家评审会议;4.对即将申报的教育厅课题组织了大规模的动员培训会议;5.应某些院系要求,科研处处长李建明深入基层进行科研讲座;6.对已申报的项目,科研处时刻保持紧密跟踪:何彬生院长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处长李建明和王小金即已跟踪到位;(二)加强项目结题管理经科研处核查,我院第一项国自立项课题应在本月初完成结题,国自主管负责人高倩按照国家基金委员会规定要求项目主持人禹华旭务必按规定形式和时间上报结题,但主持人并未按实际要求完成,最后导致结题处于返修状态,在此期间科研处负责人已向主管科研院领导卢院长多次汇报结题情况,卢院长指示,如其结题出二、科研处工作经验总结主题:落

什么是科研?

大毒后
多而无已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教育科研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所有有关教育方面的宏观和微观的问题。教育科研内容1、基础理论性研究 这是对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基础理论性研究又包括纯粹理论性研究,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原理、教育哲学等。还包括经验性理论研究,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原理、校长素质的研究等等。 2、应用性研究这是运用教育基本规律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教师教学模式的研究,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方法与艺术的研究,转变“差生”的研究,优化课堂设计的研究,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研究等等。3、开发性研究 开发性研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展开知识,是将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它的目的是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上,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如关于学习推广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的研究,关于学习推广包全杰循序训练作文教学法的研究等等。三类研究各自有不同的目的、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然而三者关系又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 1、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2、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3、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扩展资料:2018年1月22—23日,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进入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我们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教育科研战线要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围绕教育的“时代之问”,写好“奋进之笔”,成就“得意之作”,努力开创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一要面向新时代,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二要站在新起点,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三要认识新矛盾,深入探讨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对策;四要开启新征程,系统探索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路径;五要把握新形势,认真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六要依据新要求,研究推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与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田学军希望教育科研战线要注重加强学习,突出理论武装和知识武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深入基层和深入学校;注重创新科研组织机制,突出协同攻关和国际合作;注重学术规范建设,突出勇于担当和严谨学风。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科研内容  新华网——2018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锻炼自己科研学术能力的途径有哪些

夺命金
半天堂
1、多阅读:平时多阅读些本学科的核心和前沿期刊,留心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2、多动手:充分重视实验和技能课,在课堂和课外抓紧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3、多参加科研课题:有机会的话,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具体从事科研活动。  4、积极申请科研项目:积极申请学校的大学生科研基金甲自己主持或具体负责一项科研项目,在实际研究中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大学期间一定要做的事儿  1、担任学生干部,特别是主要的学生干部,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社团组织之类的干部,多帮班级、学院、社团、学校做些工作。  2、多向师兄师姐讨教,了解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在进入社会前应做怎样的准备。  3、博览群书,多与同学、老师讨论一些热点问题,学会思辨(很重要)。  4、多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研讨,倾听大师的声音。  5、丰富自己的精神食量。多多写出自己思想的火花,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6、有机会,体会一下社会的生存压力和残酷,以及世人的世态炎凉,提高自己心理的抗击打能力。

怎样才有可能在国家级科研机构专门从事科研?

北漂鱼
断弦琴
中国有5个科研机构进入世界科研机构科研竞争力排行1000 据《科学时报》2007年4月16日“世界大学及科研机构竞争力排名: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科学”一文报道,中国大陆科研竞争力名列全球第20位,较2006年上升1位。中国有5个科研机构进入世界科研机构科研竞争力排行1000强。中国科学院(位居前列)、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中科院我不说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自1986年成立来,中心主要工作如下:1. 学术研讨会,2. 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 海外青年学者归国访问计划, 4. 协联成员及其论文。中国地质科学院是国土资源部属地质科研事业单位,成立于1956年,1999年重组,目前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非营利科研机构。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承担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事业单位,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岩溶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岩矿测试技术、勘查技术、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的科学调查研究及有关开发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科技兴农、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发展农业科技出版事业、开展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的方向和任务主要是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研究,肿瘤发病机理的探索以及发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细胞及免疫学诊断和治疗等生物高科技基础及应用研究,探索肿瘤防治的新途径。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攻方向是研究与确定与癌发生发 展相关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它调控细胞生长的基因群, 同时利用系统生物学理论来研究在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及诊断、防治癌的新途径。各研究室拥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具有较好的研究实验条件。先后与一些市级综合性医疗单位、中国科学院生化、细胞研究所、复旦大学、交通大学、肝癌高发现场(启东、扶绥)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

何正嘉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月咏
是谓能移
获电子工业部198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198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二获奖人);《机械设备模糊诊断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设备现场变工况非平稳状态监测与模糊诊断技术》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机械设备变工况非平稳动态分析与监测诊断关键技术》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论著有: 1. 屈梁生,何正嘉.《机械故障诊断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2 2. 张函蜉,何正嘉. 《模糊诊断原理及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6 3. 何正嘉,黄昭毅. 《机械故障诊断案例选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6 4. 何正嘉,訾艳阳等.《机械设备非平稳信号的故障诊断原理及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5. 何正嘉,陈雪峰等.《小波有限元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6.6 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60余篇。《型旋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11年6月,被中国工程院确定为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有效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