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怎样判断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

受揖不立
耕也
英盛观察在申请基金、选择导师、合作者和招聘科研人员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判断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在我看来,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金指标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除了个别纯理论的研究。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有时候需要很久才能显示出来,而且有时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观性很强。在社会效益显示出来之前,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从高到低有四种层次的方法。本文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可能不同。另外本文所说仅为一般情况,特例也不少见。例如袁隆平的论文可能不太好,但我认为他是中国无数不多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因为他的研究为社会创作了巨大的财富。第一种方法是同行评议。直接看他发表的文章,根据自己的学识判断其学术价值,这是最准确最可靠的方法。但是要能对别人的文章进行判断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求自己和作者是同行,最好是小同行;二是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作者相比更高,最好是高一个等级,至少是相当,无论如何不能差太远。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能力对别人的文章进行评价。你比被评价者水平高的越多,评价就越准确。这也是期刊选择审稿人的依据,所以能被著名期刊选为审稿人、编辑本身就是对其学术水平的认可。对于基础知识尚有欠缺,对选题的重要性、新颖性一无所知的本科生和外行,或知之不多的研究生而言,是无法对一篇文献做出准确的判断的。如果自己不具备评价别人文章的能力,也可以参考别的专家对该文章的同行评价的意见的。同行评价,即使是本领域的权威的评价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只能说是正确的概率很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提出来的时候,据说全世界只有三个人能看懂。那么如果用同行评价的方法去评价爱因斯坦,如果请的不是那看的懂的三个人,结果可能就是爱因斯坦的理论是胡扯。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水平远不及爱因斯坦。当然爱因斯坦只有一个,如果你不认为自己是爱因斯坦,对于权威的否定,至少要清楚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是正确的。第二种方法,是看SCI论文的被引次数。这个虽然麻烦点,但是是比较可靠的,所以我们应该掌握SCI数据库的基本检索方法,尤其是查找某个作者发表了哪些SCI收录的论文及被引用了多少次的方法。具体的来说,进入SCI数据库(WOS), 这是它的主页网址:http://apps.isiknowledge.com/WOS_GeneralSearch_input.do?proct=WOS&search_mode=GeneralSearch&SID=4CKgOAf843Jpb6joALn&preferencesSaved= 在主页正中可以看到一个“author finder”,单击,进入作者查找页面,然后在第一个方框里面输入作者的姓(中国人为汉语拼音),例如检索王晓东的,则姓为:Wang, 第二个方框输入名的首字母X,第三个方框输入D,如果是单名就不需要输入第三个方框了。然后点击next,确认作者姓名的缩写,next,选择研究的领域,生物医学方向一般选择“LIFE SCIENCES & BIOMEDICINE”,next,选择作者单位,完成即可。在查找到的结果页面,点击右上角的“创建引文报告”(英文界面是create citation report),即可看到如下的页面:其中最左侧的柱形图显示的是每年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右边的柱形图显示的是每年有多少次被引用。右侧的文字说明,Results found:76,表示一共有76篇SCI论文;Sum of times cited 18618表示总被引次数为18618;此外还可以看到h指数,篇均被引次数等统计指标。此外,由于有些人通过大量不适当的自引来提高指标,可以通过点击右侧“view without self-citations”查看去除自引后被引次数有多少。一般的教授是什么水平呢?我查过一个博导,被引次数九十几次,估计国内教授差不多就是几十到一百多次吧!做的好的,例如国外一流大学的助理教授,一般是五六百多次,正教授,一般是几千次。据说国内院士是一千次左右,但我没有查过。我查的不多,样本量太少,数据不一定准确,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用被引次数来评价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不同的领域之间不能简单相比,热门领域自然会比冷门被引次数多,此外还要注意看h指数,篇均被引次数,他引次数等。要想查全查准并不容易,主要是用于WOS数据库采用的是姓名的缩写,所以重名的很多。解决的方法是根据作者的简历选取合适的单位,但是如果同一单位也有重名者,或者作者发表的文章采用了不同的姓名缩写就难以查全查准了。还有有时中国人并不以正常的姓名缩写的形式发表论文,所以最好通过作者本人提供的reference查看作者姓名的具体缩写形式。第三种方法就是看发表论文的档次。SCI论文用的是国内常说的影响因子,即看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多高,国内非SCI收录的期刊一般也有档次,例如中华牌、中国牌、核心期刊、省级期刊等。一般而言,发表在低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质量不如高影响因子上的,但是并非全部如此。例如,发表在IF2.5的一篇论著,如果被引次数是25,而发表在IF5.0的一篇论文被引只有4次,那么应该前者水平要高。事实上有很多诺奖获得者的获奖代表作不是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这些顶级期刊,而是发表在影响因子相对不是很高的期刊上的。这就是为什么被引次数比期刊影响因子更能准确判断学术水平的原因。当然影响因子也有优点:简单。要查一个作者发表的所有论文被引次数一共有多少,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尤其是先要确定作者之前一共在哪些单位呆过,不然就容易漏查。查找期刊影响因子的网址如下:http://www.proteomics.com.cn/sci-if/第四种方法,也是最不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发表论文是数量。由于以前的科研评价体制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结果造成了大量的低水平的论文发表,这些论文无论是影响因子还是被引次数都很低,很多是把一篇论文拆开为几篇发表,或者重复发表。所以,那些宣传“发表了XX篇论文”的说法其实是难以真实的反应作者的学术水平的。严格的来说,后三种方法尤其是最后两种方法都是外行所用的方法。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内行并不多,所以也会常用到,而且第二种方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可靠的。

大学老师的科研能力有哪些

大同
三、 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科研能力 卓越的大学教师既是教书能手又是科研能手。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任务。教学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科研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要树立教学和研究同步同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观念,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把眼前的工作当作科研内容,勤读书,勤思考,勤总结,以科研促进教学,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道路。1、 科研开发能力 从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态势和大学教育的特点来看,大学教师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因为今天大学教学内容的流动性、变异性是最强的,大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知识,对所教学科有透彻的了解,又要博采相关知识。科研是大学教师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最为直接、迅速、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对其他领域的广泛涉猎,成为学术的领路人,促进教学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展开。2、 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培养的创造型人才。 跨世纪的教师要强化创新意识,富有改革精神,具有创造能力,要解放思想,不拘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要一味固执于个人经验,敢于在科学技术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自身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更加有可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动探索如何传授科学知识,创造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构建新教学模式,形成自己个性风格的教学艺术。3、 团结协作能力 科研领域的开发过程,不可能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行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要团队进行工作,团队中的人员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团队中人际关系,整个科研项目会因为某人的不配合、不合作而停滞不前,这种情况下造成的伤害就是全体人员都不能更快速、有效的工作。所以团结协作能力是团队科研开发时必备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的科研水平PK北京大学的科研水平,谁更牛逼?

孔子反走
安因冈
其实这个比较不是很合理,中国科学院有六个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12个分院(分别设立在: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重庆)、104家直属研究机构、4个国家实验室、8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212个野外观测台站,2所高等学校、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全院科研人员达5万余人,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就规模而言没有国内没有任何研究单位能与之比较。北京大学科研能力也很强,也有数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少领域或者方向上的水平不比科学院相关的研究单位水平低,某些学科或者方向还有过之,而且相关研究人员的相互流动性也很强,比如现任北大校长王恩哥与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都是近年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去北大的。比较这两个单位的科研水平高低,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问一个陆军精英师和一个超大型的海军联合舰队的战斗力孰强孰弱一样,没有实际意义,比总量肯定是规模大的强,但牛不牛就要看具体领域具体方向了。

如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若出金石
鬼媾人
最近,在和老师的交谈中发现,有些教师存在“教学硬,科研软;教学主,科研次”的想法,也有些教师虽然有教科研的愿望,但不知如何选题,如何研究。我觉得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关键要靠我们去积极引导,在全校上下努力营造一种重视教科研的浓烈氛围,通过必要的奖励机制引导大家积极参与,鼓励教师成名成家,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教有特色,研有特长”。第一,要提高认识。首先要使广大教师重视教科研,克服写文章,搞课题就会影响教学的片面想法,树立教科研是为了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彻底改变教科研与教学是截然剥离的想法。只有广大教师把教科研看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科研才能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而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第二,要增强意识。课题从哪里来?课题研究有哪些必要的程序?教研论文怎么写?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可以说,一开始谁都不会,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坚持下来,而有的人有半途而废了呢?我认为只要坚持不断学习,脑子中有了研究的意识,课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例如,围绕课程改革、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生态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与策略的优化、教材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等方面,就可以写出一系列高质量的文章来。第三,要积极参与。现在申报课题的机会很多,有省市教研室、教科所的课题,有教育学会的课题,有综合实践的课题,有陶研会的课题,有专业学会的课题等等,各种课题应有尽有。一开始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小课题不高兴做,大课题又做不下来。要应该抱着从小课题做起,从市级课题做起,等逐步积累经验以后,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研究的层次。这样比较切合实际,也比较可取。当然,目标远大,能一下子就搞一个省级课题更好。省“五四杯”、“师陶杯”论文评比每年都有,积极参与,也是一种明智之举。总之,善于学习,敏于思考,勤于动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提升教科研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科研潜力是什么,怎么样?

舜有大韶
假物
  科研潜力是科研的持续能力,是指未来的科研水平。科研潜力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求知欲强。一般来说导师眼中的科研潜力股通常情况下自我探索能力相对别人要强。尽管能够通过考研初试的同学都称得上学习成绩很优秀,但绝大部分都属于应试能力超强,却缺乏相应的自主能力。自主查资料、自主学习、自主组织所学知识能力这样的素质并非人人都有,由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不少专业课都没有学习,再加上要申请的项目具有一定创新性,涉及到很多没有学过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查阅与项目相关的文献,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尽快消化,在此基础上写出一个好的项目申请报告,难度是相当大的。能够完成这种任务的学生,并同时体现出良好的自主探索能力的学生就是很好的潜力股。  众所周知,读研之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潜力股的自我探索能力将体现得更加明显。举例来说,有的学生尽管日常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前三名,但一做项目就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下手,不具备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在项目组干了一年也没有做什么具体事情,最后只好退出。潜力股则完全相反,他们能够根据项目目标确定几个关键词,再通过网络搜索工具和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自主学习和消化。如果对资料中的相关背景知识没有学习过,他们还能够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进行自主学习。总之,潜力股能够为完成项目任务自主学习他们想学习的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项目实施过程中。  2、意志力坚定。除了相当的专业素质之外,潜力股还要有坚定的意志力,要不惧困难,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在相对枯燥的科研生活中坚持到最后。很多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优秀,却对承担具有挑战性的科研任务感到畏惧,甚至不少人害怕难以完成任务而选择中途退出。  还有的学生意志力不坚定,往往三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这样的学生尽管看起来也很努力,但由于没有固定目标,见异思迁,做了无数的无用功,这样是很难把科研做好的。  潜力股则不同,他们通常能够知难而上,对老师分配的任务会想尽办法解决,碰到问题会及时和老师沟通,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只有不怕困难,面对科研任务积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长时间想办法解决科研中的各种难题的学生,才能够取得成功。好的潜力股能够想办法克服科研中各种困难,对克服科研中的各种障碍具有优秀的自信心。  3、善于发现问题。潜力股通常比较善于发现问题,并喜欢向老师请教。有些学生在一开始碰到难题的时候,感觉自己摸索吃不透,却又不善于向老师提问,最后干脆选择逃避,最终退出。潜力股则不同,碰到问题会及时向老师或其他人请教,喜欢积极思考,这样会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顺,进步也越来越大。老师也因为学生经常问问题而对他们有更深层次地了解,愿意热心帮助他们,促进他们的成长。  4、自学能力强。潜力股在考研进程中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自学能力极强。书到用时方恨少,本科生要开展科研项目更是如此。由于有若干课程还没有结束,大二、大三的学生做科研时有不少知识需要从头开始自学。能够顺利自学完一门课程或多门课程,并用于科研实践中,这样的学生是好的潜力股。那些在项目中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学生,自学能力与潜力股确实差很多。  5、超强的团队认知。最后一点,潜力股还有超强的团队认知。日常考研中他们能够与项目组成员通力合作,大家一起进步,一起学习,一起解决问题。在项目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是项目能够成功的关键。尽管我刻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但具有团队精神的学生很难得,项目往往因为项目组的团队精神缺乏而停滞不前。  科研能力评价的内容是以下十个方面 :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文字表述、逻辑思维、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科研潜力强,并不是每一项都很强,只要综合水平高,就可以认定科研能力强。如下图所示:

2020年的中国科研领域,到底有多强大?

仙人掌
出入无旁
2020年的中国科研领域在互联网、家居智能系统、交通工具、核聚变等等多个方面都有非常强悍的表现,中国的科技一直在进步,2020年中国科技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一直在提高,科技发展越来越成熟,在人们的生活中科技更是无处不在,中国科技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多年前人们的生活中还没有网路,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购物等等,如今我们的网络都已经经历了2G、3G、4G、5G了。各种智能手机、智能电脑等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科技产品了。对于人们来说,如今互联网生活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人们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生活了。而中国在最新的5G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5G技术也展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中国的许多技术成果也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甚至可以说是领先水平。那些量子通信技术、火箭回收技术、基因技术等等,对于中国来说都是属于中国的科技竞争力。2020年中国的创新体系依旧在不断进行完善,国家拥有多个重点实验、技术创新中心等等创新基地,这些对于中国科技来说都是最坚实的后盾。2020年的中国已经成为了科技强国,在科技领域拥有非常先进的水平。但是中国在这一领域还没有停止发展和创新,仍然继续在重要的科研领域不断前进。                                                                                             

中国科研水平真的很差吗

购物狂
不若休之
  中国科研水平在不断进步和提升中,国家竞争力越来越强。比如:动车技术、航天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处于全球先进水平。

研究生没发表论文,科研水平怎么写

蹦蹦侠
同乎大顺
研究生需要发表论文吧。可问小编辑

为什么考研很多人不考科研院所

恶乎不可
海马
1、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先期的学习进入名校学习,后期的科研是真实的科研,从增加工程实力水平来说,更强;4、考科研院所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肯定能上;5、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09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09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啊。6、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二、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三、报考科研院所和报考大学的研究生的总体对比:这里我们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