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交流是什么意思?

八识
皇矣
科研交流其实就是研讨会。  指某一个领域的人才,聚集在一起,讨论行业新成果,发展方向等。

陕西省委党校的科研交流

夜半
不足谓墨
学校主办的《理论导刊》是国内知名的政治类期刊,已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陕西党校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我校与美国乔治亚大学卡尔·文森政府研究所、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三区政治学院、德国波鸿人民学院,以及朝鲜劳动党金日成高级学院等十多所院校建立了广泛的校际合作关系。科研工作几年来共完成各类科研成果1500多项,获得国家、中央党校及省部级课题46项,完成国家、省部级、校级课题95项;出版专著100多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权威报刊发表研究成果16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有两项课题结项成果以《成果要报》形式报送中央政治局参阅。有58项成果报送省委省政府领导参阅。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切实发挥了思想智库和理论支撑的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科研交流

时不可止
事也
学院获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成果奖20项。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等国及港澳台地区的有关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来院讲学、合作研究的专家学者共100多人次。对外合作交流是学院利用院内外资源提高学院影响力,增强学院办学实力的重要途经,学院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外合作交流。1999年以来,学院共主办“全国农业经济管理教学研讨会”、“海峡两岸应对WTO机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全国土地整理理论、方法与实务研讨会”、“中西部地区绿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探讨会”、“纪念全国第十四个‘土地日’暨学术研讨会”、“湖北省统筹城乡发展论坛暨抚贫开发理论研讨会”、“海峡两岸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10余次,邀请美国剑桥大学演化经济学家Hodgeson教授、荷兰Wageningen University Ekko van’lerland教授、加拿大Brock University终身教授Sheng L. Deng博士、日本京都大学加贺爪优教授、日本冈山大学品部义博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RAY教授、台湾清华大学黄宗煌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程国强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朱希刚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曲福田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总代表马有祥博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100余场,选派教师赴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墨西哥、越南、加拿大、西班牙、荷兰、泰国以及国内其他地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的有200余人次。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学院影响力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申沛,女,1976年生,河南南阳人,199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7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商学院,2001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教务处工作,先后任教务处学籍管理科科长、教务科科长、处办公室主任,先后被评为华中农业大学十佳先进工作者、管理育人先进个人等,2009年12月评聘为副研究员,2012年4月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科研一定要细心和耐心吗?

是谓玄德
及阶
是的。做科研有以下要点: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之所以把信念放在首位,是为了强调它的重要性。信念能激发起无穷的意志力,有了意志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会轻言放弃。没有信念,就会畏畏缩缩,遇到困难就回避,不敢去迎接挑战,最后只会一事无成,所以,万里长征第一步,就是要坚定信念,要有百折不挠、背水一战的觉悟和勇气。  同时,对待科研,一定要专一。无论分配到手的任务有多复杂,都要确定一个目标,然后紧盯这个目标而努力,不能飘忽不定,不能随便更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集中精力攻克难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起来好像忙忙碌碌,事实上收效甚微。有了坚定的信念和明晰的目标,然后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你拼尽全力攻克了这个目标后,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在不停的攻坚过程中,自信心会逐渐积累,会慢慢形成迎难而上的习惯,这算是额外的收获,但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无论是做科研或者是别的事情,都会很有助益。  二、要培养自学和自我钻研的能力  这次的科研课题内容是与水环境相关的,但我所学专业却是水文水资源方面,交集很少,专业课中关于水环境的内容都是蜻蜓点水,所以相当于从零开始。但我坚信一点,没有完全孤立的学科,任何学科都是相通的。而如今各种辅助型电脑软件工具的应用,也大大缩小了学科间的差距,要融会贯通并不难。但前提就是要有自学和钻研的功力。图书馆和因特网的存在为自学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各种资料、文献、信息的检索,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就能轻易完成。所以,在技术完备的情况下,关键是有没有自学的意识。一般来说,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会日趋下降,而学习又是一个相对枯燥乏味的过程,所以必须要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去主动接受新的知识。  对于未知领域,要勤于钻研。比如国内用得比较少的工具软件,大都没有汉化,界面和内容以及软件帮助都是英文的,也没有中文的介绍书和使用指南,只有在网上找来的少量培训资料可供参考,而除了这款软件之外没有别的选择。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只能通过自己去钻研,去官网上下载范例,然后自己翻译成中文,再逐个进行反推、分析、比较。对大体结构和过程有了解后,再尝试着自己做。就这样一步一步把这个软件吃透。  三、要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  学而不思刚罔。如果学习是一个被动接受的事情,那么思考就是主动消化的过程。要将所学的东西灵活运用,就要通过思考来实现。不思考光学习就是一个机械的人,学习的效果不会太好。勤于思考,可以使脑中的知识脉络的连接更为紧密,有时候能出现灵光乍现的意外收获,更能触类旁通,发现新的知识,也能在已有的道路上另辟蹊径,事半功倍。  除了思考,总结也必不可少。要善于总结和及时总结,经常进行总结,才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才能改进自己的方案和思路。在研究的过程中,将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以及突然想到的新方法、新思路及时记录下来,事后再进行总结,集中思考这些问题。做到没有遗漏、精益求精。  四、要多提问和交流  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自己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能找到的相关资料十分有限,怎么办呢?一个人闷头想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正确的做法就是求助他人,求助于在这个研究领域里的同行。在网上,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交流平台,去那里提问,集思广益,是比较理想的方式。这样做结果是,不仅你的难题有可能得到解决,还能够结交到一些热心优秀的同行,和他们在一起多探讨,多交流,能够了解到许多之前不知道的东西,填补学术上的空白;会有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而这对之后的科研进程也是十分有利的。  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做研究过程中,会遇到时种种难题,在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之前会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软件运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知所云的错误,找来找去也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在一个问题上转圈圈,数十上百次反复调参也得不到理想的结果等等,这些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当一个人,花费大量的时间重复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抵触情绪,烦躁不安,并且开始滋生怀疑和动摇。所以有足够的耐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细心是老生常谈的事情,做任何事,都要细心。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应该是基本素养。成千上万的数据,要录入到程序里去,有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会在运行时被放大许多倍,尤其是有多处错误的时候,反查起来十分困难。运行结果不合理,程序出现警告,但又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从而生出不必要的麻烦。还有在文本内容的编写、校对中,大到段落排版结构,小到字体标点也都要求细心谨慎。  以上就是本人关于科研工作的一点浅见,就写这么多,毕竟是第一次做,谈不上经验。其实搞科研并不完全像我在上文中描述的那样枯燥乏味,很多时候,也充满了惊喜,就像在沙漠中跋涉的旅人,突然见到一片绿洲一样,更令人倍感欣喜。                    总而言之,在此番做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有了不小的成长。特别感谢上级领导的信任,提供了这次锻炼的机会;也感谢同事们的鼓励与支持,给了我充裕的时间;还有提供资料并给过我许多指导的热心网友,没有你们的帮助,可能现在还在软件安装的问题上纠结。 

哪个网站是院士科研人员交流的网站呢?

禅机
冒险家
科学网 小木虫 零点花园 等等这类科技论坛 还有一些行业论坛

科研团队应该营造什么样的学术氛围

纯爱谱
彼其于世
1.立足自身实际,扬长避短从当前况来看,与一流高校相比,地方高校一般科研方向比较分散, 各个学科的科研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学科间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差异很大;科研创新团队集群创新意识匮乏,就孤立的某一学科团队而言,往往创新意识强,但由于整体缺乏学科交叉,资源无法共享,创新资源往往不足,难以形成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 科研团队以及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和潜力无从整合,普遍存在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多而不精,研究团队、研究规模大而不新的问题;科研团队内部不仅缺少人才共享、资金共享、技术设施共享、知识与信息共享,而且存在着各成员之间同类相妒,同业相仇,甚至互相拆台、同根相煎的问题;研究方向脱离高校科研实际,偏离地方经济建设中心,标新立异、重复建设等现象多有发生。 由于科研评价导向不完善, 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往往只是片面追求学科发展前沿, 却忽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追求论文和著作的发表,却忽视成果产业化和社会经济效益;重视纵向项目,忽视横向项目,忘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必然使地方高校科研创新的发展失去方向, 久而久之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地方高校在培育优势科研团队和优势研究方向的问题上, 要注重从现有科研创新优势出发,加强科研力量的整合,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研究特色并能在某一领域产生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方向。2、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创新团队为地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学术交流、知识扩展、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高水平科研团队需要团队成员具备精诚合作、 互帮互助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步形成,并在团队中进一步培养和运用。 团队是一种为了特定工作成立的, 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责任构成的高度责任化的团体。 科研团队内部合作精神的培养需要借助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科研工作者处在一个充满民主、宽松、合作的氛围时,其合作理念、合作精神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运用。 由于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往往隶属不同的单位, 普遍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 缺少了解及沟通的平台和渠道,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提倡科研工作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他们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的条件, 加深彼此的了解,为进一步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当注意到,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培育合作精神只是加强合作的一个方面,为了进一步强化合作,还必须通过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目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对科研创新团队的考核多是简单的量化,评价体系的是对个人业绩的评价,对团队业绩的评价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由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过程评价制度,在对个人的业绩评价中容易产生平均主义或负责人决定的按劳分配两种现象,前者容易挫伤能者的积极性,后者容易因分配不公而引起负面情绪, 迟滞团队建设的步伐。不鼓励合作的评价机制不利于科研团队集体科研活动的开展。因此,在构建评价机制的过程中,要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转变,尤其要注重科研工作者研究思路和进展的创新性,不片面强调发表论文和获奖的数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团队科研成果尤其是团队长期科研成果的考核,加大对团队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以此促进团队成员的长期合作,鼓励他们通过长期合作形成重大科研成果。3. 明确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目标是科研团队存在和实现科研创新的前提。团队带头人是团队发挥功能的领头羊,指引整个团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选择科研方向时,作为团队带头人应全面了解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重点,使团队的科研工作始终处于本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对地方高校科研团队来说, 团队的研究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应该围绕地方或国家经济建设规划中提出的纲要进行建设,只有这样才更具有切实可行性,团队才能够确立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选定一批高水平的核心成员组成科研梯队,梯队中不同成员的年龄、研究经验、学科背景以及研究水平不同,其知识结构互补,不仅能克服研究过程中单学科知识的局限性,而且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能够以不同的理论、观念结合起来,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去达到目标,这有利于团队寻找新的突破点,发现新见解。

【交流】哪些人不适合去做科研读博呢?

老实人
春雨日时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经历博士学习之前,对于做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是不可能有所了解的。很可能会被某些观念(或者宣传)所误导。而当历经数年寒窗苦、读完了博士,对所谓的“科研”有所了解之后,或许发现自己压根儿就不喜欢搞什么鬼“科研”,也未见得适合于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注意,“科研”这个词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口语简称,但现在好像是已经被误用、滥用了,什么事儿都打上了“科研”的旗号,披上了“科研”的外衣。)俗话说,“男人就怕选错行,女人就怕嫁错郎”。(当然,时代不同了,嫁错郎者离了便是,选错行者“大不了从头再来”)。人生苦短,早些发现自己不适合干哪一行绝对是一件好事情,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晚了则反而使自己陷于被动。笔者寡闻少见,不敢说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于从事“科研”,但somehow总觉得好像是有些人不见得适合一辈子去做科研。(1)一心想挣大钱、渴望尽快致富的人,还是别去做科研的好。有些人受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传统观念的误导,误以为念书多了就理所当然地会荣华富贵。其实,即便是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吃科研这碗饭的人,大多数也就是中产阶级水平。其收入仍然会不如经商、公务员和在企业公司里的白领。日本的一位教授就曾经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过,“(在日本)Professor is nothing”。一位年轻的美国教授曾经对我说,做教授的动机绝对不是为了金钱。即便是你含辛茹苦地拼搏到了正教授的位置,跳出圈子一看,在你的同龄人中,比你收入多的人肯定不会在少数。而真正能够将科研成果商品化、通过科研来致富的人恐怕还是凤毛麟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坦荡地追求财富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2)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住板凳的人,不适合做科研。科学研究很显然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国外的教授在获得终身永久位置之前,许多人周末都要去加班工作。做研究自然是少不了冥思苦想,所以夜不能寐是常有的事儿。做学问除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之外,好像也不应该有什么捷径可言。卡尔-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从来就没有什么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路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也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还晓得这段名言。(3)智力平庸、缺乏创造力的人,做科研会很累。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科学的圈子里可谓精英荟萃,山外有山,高智商的人比比皆是,智力的竞争激烈而残酷。科学研究的核心事件是要创新,是智力打拼,而且是没完没了。如果只是会follow别人,连起码的、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没有,或许去干别的行当会更轻松愉快些,活得悠哉些。(4) 对科学发现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好奇心和兴趣的人,还是不做科研的好。科研活动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世界,弄清楚其中的奥妙。如果没有好奇心驱使,仅是靠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很难保持长久不衰的动力,这显然也是非人性化的。记得曾经有位外国(学医的)科学家,博士毕业后先是去了医院工作。几年以后,他便觉得很无聊,因为每天的工作周而复始地重复,没有新意,让他感到乏味和不够刺激。后来,还是回到了大学去做研究(当然,可能收入会被打了折)。人的好奇心能够得到满足是很快乐的,但那或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

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中应遵守哪些规范

沙撒
括号们
(1)科研和学术领域中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应当是以促进学术研究和科技进步为目的,不能打着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名义,实则搞小团体聚会、旅游等与学术无关的活动。(2)学术交流、学术争论应当是就学术本身及其问题而展开的,不应当掺杂其他目的和与学术无关的话题,尤其不能基于个人原因而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或者诽谤。(3)学术交流提倡积极和平等地参与,不受职位、资历等因素的干扰,包括基于自己的研究对他人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提出合理的怀疑,以及在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研究提出质疑时,应当诚恳对待,并实事求是地予以回答。(4)建立在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之间、特别是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在确立合作关系时,就应当对合作关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和日后容易引起纠纷的方面达成预先协议,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和保护合作双方的利益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中内容: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人员拥有相似的研究背景,相同的研究兴趣,进行着越来越多的交流活动。怎样在各种交流活动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又不损害他人的科研利益,我们需要遵循相关的行为规范。相互尊重。科研人员之间应当彼此信任、坦诚交流与精诚合作,并且相信其他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品格。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科研人员应当尊重他人的学术观点,即使是那些不同的观点;应当尊重他人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并以恰当的方式给予承认;应当尊重他人对自己提出的思想或观点的证实,而不应将其占为已有;应当对他人对自己的启发表示承认和感谢;应当尊重率先报道最新发现的科研人员及其优先权;应当尊重他人的研究及贡献,积极提携后学,而不应掺杂职位、资历等因素;应当宽容对待他人的失误或错误,并在能力范围之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如何积累科研经验,快速培养科研素质 csdn

凡交
好经大事
可以参考如下建议:1.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2. 早动手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3.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4. 集中时间看文献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5. 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6.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7.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8.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9.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