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主要是做什么?

或谓之生
大白若辱
顾名思义,科研就是科学研究。科研涉及的专业领域相当广泛,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基础研究到专业应用。如果立志投身科研,首先应该确定你对哪些专业感兴趣,是否做好了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准备。如果你的学习成绩不错,建议读本科并考研究生,你看现在的两院院士哪个不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如果学习不是很好,起码也得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利用现有的条件达成限定的目标。现在的工厂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无论做何种研究,切记理论联系实际,不要脱离实际,也要善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科研是什么工作

神隐
国财并焉
当我读本科的时候,我听说某某老师是博士,写文章很厉害,我就会用崇拜的目光看那个老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他那样被别人崇拜。于是我考了研究生。当我读研的时候,我听说以前那个写文章很厉害的老师其实啥也不会,就会写文章,做实验不行,拿项目更不行。拿不到项目没有钱,就只能写些垃圾文章混日子。于是我又用崇拜的目光看那些有大项目的老师,他们整天不需要呆在办公室、实验室里做实验、写文章,天天飞来飞去就可以搞到很多钱。我想,要是我也能向他们一样能搞来很多钱指挥手下一帮能写文章的博士该有多爽呀!有人说,要想拿项目就得读博士,而且还得读名人的博士,导师的名气大了自己自然而然就跟着狐假虎威了。君不见王大珩老先生的学生里面就有几十个院士,其他学界泰斗也都出了不少高足门徒。不是这些门徒有多么厉害,而是他们的老板厉害。厉害的老板能拿到大的项目,拿到大项目就有钱做大量一流的实验,有了一流的实验就能写一流的文章,能写一流的文章就能获得一流的声望,有了一流的声望就能评上院士,评上了院士就能拿一流的项目,拿到一流的项目就能招到一流的学生写出一流的文章......子子孙孙往复无穷,但第一步必须走对。于是我想起了一位导师的话:当你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还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个小时的时候,你就可以称为教授了。我想,如果一个人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还能滔滔不绝地说上一个小时,大概就可以评院士了吧!那么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的大概就是科研吧?!一、科研是思考是的,从历史的长河看,人类对自身、对宇宙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了。从机械论到相对论再到量子论,再到弦论,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这些智慧的光辉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这是物理界的自豪,也是数学界的自豪。当然,也算人类的自豪,呵呵。这些也许算得上阳光吧。但不可否认,在若干年的时间里,在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中,在数以百万的学术论文中,才会有那么几篇真正改变我们的认知的成果。这也许是一个不得不经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然而,这过程给了大量滥竽充数的人以可乘之机,也让大量的毕业学生无所适从。因为社会容纳不下这么多看似只会写文章的人才。但思考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科研就是思考!是呀,基本概念总是最简单的,然而也总是难以言传的。对于人的定义我们争论了千百年,而对于科学的定义,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伪科学这顶大帽子应运而生,成为帮派斗争的工具,到现在据说已经寿终正寝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概念就已经清晰了。国人从未有科学的传统,甚至连科学这个词本身也是舶来品。基于对洋大人的敬畏和对舰炮的恐惧,对舰炮之母科学自然也就敬畏万分了。以至于 科学似乎总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高不可攀,那么的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概念;以至于谈及科学必须说几个人名、写几个公式、拽几个名词才行。难道科学真的那么独特吗?!什么是科学?谈及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回望人类的历史。也许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人类就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哪来,我们在哪,我们将向何处去?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就产生了两个全新的概念:宗教和科学。宗教是以神的方式解释这些问题,而科学是以人的方式解释这些问题。所以,就实质而言,宗教和科学都是人类对自身的解释,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而我们的社会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就把宗教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而对科学顶礼膜拜。以至于后来人都对科学敬而远之或崇拜万分,而对宗教却嗤之以鼻。进而对科学家和神学家的态度也是天壤之别。其实,我们忘了,宗教和科学本是同根生,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嗜血的。宗教祭祀、文明冲突、帮派斗争都带来了不计其数的灾难。而科学的悲哀之处正在于,他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一方为了在冲突中取得胜利而发起的;同时,他们又都是向善的,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规范人类自身;他们认为世界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宗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神。基督教说神创天地,道教说道生万物。而科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能量。佛教说有即是无,而弦论说组成世界的最小单元是振动的能量弦,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这颠覆了我们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让我们怀疑自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还是一行行的代码。所以有人搞不清弦论到底是科学还是宗教。也许他们正在走向统一,宗教领域的神就是科学领域的能量。当爱因斯坦写出E=mc2的时候,举世欢呼。事实上,在现在看来,这不过相当于写出了1kg=1000g而已。世界是由能量组成的,质量只不过是另一种能量刻度而已。所以,我们看到科学其实并不神秘、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必对宗教嗤之以鼻,也不必对科学敬而远之,这也许是从事科学事业者应该具有的一个基本心态吧。因此,当我们看到宗教有愚不可及的地方的时候,也应该想到科学也是在不断的错误和纠正错误中发展的。科学是允许犯错误的,而犯错误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从事科学事业者应该具有的一个基本心态吧。所以,当你打算写文章的时候,你所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观点完美,让自己的解释圆满,但却不能保证一定正确。抑或说,当你觉得自己的观点完美、解释圆满的时候,你就可以发文章了。至于正确与否,时间会给出答案的。三、科研的要求那么,我们再返回头来看看科研。科学是用人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那么科研就是为了得到这种解释而进行的思考。这就意味着,科研要么是对现有解释的再思考修正,要么是在现有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新。无论哪种思考都有一个前提,即对现有解释的全面掌握,这就是查资料文献调研。只有进行全面的文献调研,才可能全面掌握前人的解释,才可能避免重复的思考,才可能进行修正或创新。这就意味着,要进行科研就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文章的发表只是本着共享的精神对后来者作出的一个提示:这个问题我思考过了,你如果认同的话就不必重头再来了。当然,涉及商业机密和国家机密的研究成果显然不在共享范围之内。我记得看过很多的大家访谈,听到最多的是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了,但却很少听过哪个人说国际领先了。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国际领先的地方,只是说我们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即所谓跟踪研究。为什么?为什么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跟踪研究?有人会说:我们起点低。这个我承认,但在很多领域我们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跟上国际先进水平了,为什么到现在还跟在别人后面跑,还只是处于跟踪状态?我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提不出问题!现在的情况是,国外提出问题,然后我们一窝蜂的跟着跑。这就造成一些困境,国外提出的问题太多了,我们倾一国之力也不可能全部跟着跑,只能跟着其中的一些跑。这样,问题又来了,跟着哪些跑?于是,权威专家说了,这个领域很重要,将来会发展起来,对国计民生有很大影响,非常有展开大规模研究的必要。于是,官老爷们大笔一挥,中国就研究这几个问题了!863、973、重大专项、各种基金源源不断,买设备、建房子、引人才、作报告、搞宣传,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了。多年以后突然发现,这个方向其实是个死胡同,国外当时不起眼的另一派观点现在已经占据上风了。权威专家一句话,人力物力和最重要的时间都灰飞烟灭了!如果不吸取教训,这种现象将会周而复始不断上演,而国家的科研能力却始终得不到提高。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的根源在于不会独立思考或不敢独立思考,提不出问题。以至于当别人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有这个问题,却搞不清这个问题提出的背景以及目前的研究状态,即信息掌握不全面。有人看到了这个弱点,于是提出要多交流,尤其多跟国际同行交流。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掌握最新的动态,掌握尽可能全面的信息,为提出问题做准备。国际会议就是这样一个交流平台。这本来是个好现象,然而这又引发了其它问题。

做科研到底有什么意义

仙人跳
受而喜之
只要不是重大的科研发现说实话意义都不大,但也是一次次去验证才能去验证以前的结论是否正确,才能成就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这个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过程

做科研是怎样的体验?聊聊?

见湿灰焉
做科研就是需要自己有很大的意志力,需要很顽强,坚韧才可以完成。

做科研的意义和方法

为之
河润九里
为什么要做科研。我拿着这个仿佛很虚无的问题问了我的导师、师兄、同学,身边的朋友和好多网友,给出的答案都接近,大概是说如果你不喜欢,可以把它当做一个途径,更直白的人说的是一个手段,方便日后的晋升。但是这不是我期待的答案。首先我确信自己是喜欢科研的,我对一切寻找“为什么”的过程都怀有热情。然后我想知道的是科研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不是它能带给我什么。它能带给我的结果是附加的,如果没有这些便利和荣誉,我们为什么要做科研?当一个行为的动机变得模糊,我向前推进了一步,去思考这个动词的宾语。科学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是怎样被发现、推导和论证的。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去发现、推导和论证它。然后发现科学网和小木虫上很多人都在看一本书,《科学究竟是什么》,它竟然真的认真回答了我这个问题。看完后我知道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目的,感觉自己的信仰被巩固了一下。科学可以描述和解释,但的被用来推演预测。我应该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所以才会不断叩问得到科学实质后“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而我们做的的是去探寻一个已知现象背后的机制,是去解释一种现象,所以我才会觉得没有用,觉得这是“中医科学化”的一个权宜之计。这个目的和我的观点相违背,我觉得中医的部分理论是无法被科学论证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是科学),另一部分是方法学上的问题,比如中医一直强调个体化治疗,这种治疗模式是无法使用RCT等手段去评价的。这应该是我迷茫的根本原因。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又觉得可以跟自己和解,比如寻找一下疗效机制还是有用的。它能提高临床疗效吗,或许不能。能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吗,更加不能。但是了解真相对我来说也是重要的,我们发现某种治疗手段可能是通过某种途径实现的,这个答案或许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但它是预测和反馈的前提。

本科生做科研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其动也天
法式
感觉挺厉害了,自己还是一名本科生,导师的看重才让我参与了科研,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应该想着如何的把科研做好

高校究竟是该做科研还是教学?

尽矣
堕其天囊
那要看你们学校是研究性还是应用型的学校了

科研项目简介都应该包括什么

大惑易性
圣人怀之
1、该项目的背景及意义;2、现阶段国际国内在该领域的发展情况;3、现有的方法和成果;4、你们做该项目所做的工作,指出做了哪些贡献,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5、对所做工作的分析和讨论,包括与前人工作的比较;6、总结及进一步工作的展望。主要就是这些

那些科研做得好的人,都是怎么炼成的

对争
饥之渴之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背后其实都付出很多。你可以多参加几场科研大神的经验分享,多问问他当年怎么做科研,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