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到底是选择科研院所呢还是高校,该如何选择?

子乐
己独曲全
  择校是一大难题,到底是选择科研院所还是高校,很多考生在选报时难以定向。下面是  一、考科研所比考高校的优势:1、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先期的学习进入名校学习,后期的科研是真实的科研,从增加工程实力水平来说,更强;4、考科研院所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肯定能上;5、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09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09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啊。6、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  二、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  三、报考科研院所和报考大学的研究生的总体对比:  这里我们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  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  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  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  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  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  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  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  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  国内很多科研院所规模不大,“名不见经传”,下面分别简略介绍一下: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唯一的材料研究机构,是国内最大的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之一。  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国内唯一专门从事航空制造技术和专用设备开发的综合性工艺研究所。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1999 年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我国以矿冶科学与工程技术为主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与设计机构。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形成由12个全资子企业(公司),2个控股公司组成的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集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我国公路交通领域唯一一所交通部直属的科研机构。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我国煤炭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基地。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化直属的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综合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隶属于国家测绘局,是测绘行业最大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直属科研机构,是全国城市规划研究、设计和学术信息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 国土资源部属地质科研事业单位,下属7个研究所和几十个技术先进的实验室……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行业最大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由原钢铁研究总院联合原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共同组建,2006年资产总额66亿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级社会公益非营利性环境保护科研机构。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隶属国家质检总局,是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国家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基地。神舟飞船的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我国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多学科综合性现代农业装备科研开发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学科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  四、一位中国科学院博士生的意见:  如果学的是理学,如果想真正学点东西长点本事的话,最好选择读中科院的研究生.高校在科研水平上真的不能和科学院相提并论,高校和中科院跟本就不是一个层次.至于工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我了解的信息不多,所以不敢妄加表态!  五、个人观点:  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挤高校,而轻研究院所,毕竟学习的目的是就业,而科研院所早入手,早就业的模式可以解决后顾之忧,我更看重这些,而且日后跳槽,学位更优于毕业的学校,毕竟日后都是三四十的人了,跳槽的看已经的成果和能力,而对于学历,可能的反应在工资的某一项加分吧!所以,对于想上研,而确实考高校有点难度的,或者上不了清华北大这样学校的,可以考虑下科研院所哦!  考研院校选择,其难度不亚于高考,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考研是否能够成功!所以,方向很重要!  

硕士进中科院的科研院所好呢?还是进效益比较好的国企研究院好呢?

吕坤
格斗手
要看你的个人发展方向,侧重于理论研究的进科学院系统较合适,侧重于技术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的到国企为好。如果有意从事科研工作,或者更高级的工作,应该说读硕士还是理所应当的事情,1科研院所中科院系统,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

高端智造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怎么样?

紫薇
兰煞星
高端智造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是2016-06-20在北京市房山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凯旋大街建设路18号-A1297。高端智造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8MA006AD77P,企业法人王洪锋,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高端智造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企业管理咨询;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6125520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4484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高端智造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信息和资讯。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的科技创新

金板寸
标准院秉承“以新图强”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创新谋发展”。多年来,我院一直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将其作为技术创新的基础。我院科研工作始终遵循“科研内容来自于工程需要、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原则,坚持认真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加强科研组织与管理,大力培养科研人才,强化科研成果应用与推广,不断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自成立以来,标准院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余项,国家科研院所课题100余项,共取得软件著作权9项,获得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为促进建筑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小城镇住区规划导则与住宅建设标准化研究10.村镇住宅节能设计标准研究2.小城镇人居环境和资源利用研究11.建筑隔震实用技术及耐久性设备研究开发3.村镇住宅建筑设计标准研究12.多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技术开发4.新型乡村经济建筑材料应用标准技术研究13.交错桁架结构体系应用技术开发5.村镇住宅建筑设计模块化技术与软件开发14.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6.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规范研究15.多高层建筑钢柱脚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7.村镇建筑抗震和减震技术研究与示范16.村镇建筑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8.建筑产品与构配件选用技术与指南研究17.村镇既有建筑抗震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9.冷弯薄壁型钢住宅成套关键技术研发 1.刚性接触网受电地铁区间双扇防护密闭隔断门5.轨道密封装置2.平移立转式铰页6.接触轨受电地铁区间双扇防护密闭隔断门3.升降平移立转式铰页7.排水沟密闭闸门装置4.刚性接触网密封装置8.悬板活门式双扇钢结构防护密闭门 1.金土木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ETABS中文版6.金土木结构平法施工图设计软件CksDetailer2.金土木通用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SAP2000中文版7.金土木岩土二维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文版)3.金土木楼板及基础设计软件SAFE中文版8.金土木岩土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文版)4.平法钢筋软件9.金土木桥梁分析与设计软件(中文版)5.金土木人防地下室设计软件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怎么样?

测谎仪
大人无己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是2015-01-21在河南省郑州市市辖区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注册地址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祥盛街3号1号楼9层。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1010032687738XK,企业法人潘定立,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技术检测;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推广、技术服务;技术进出口;软件开发;市场调查;经济信息咨询(不含中介服务);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环境监测;零售仪器仪表、机械设备。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信息和资讯。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条件

内以伤身
落地点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正研级科研人员54名,副研级科研人员99名。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为122人和71人;45岁以下研究员占研究员总人数的71.4%。全院有52名科研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拥有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等青年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张人禾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徐祥德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拥有6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和3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监测与服务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创新基地也设在该院,另有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共建的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还设有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和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风能太阳能资源实验室,以及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中国科学院寒旱所联合共建的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开发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强风暴实验室、云雾物理实验室、大气化学实验室 信息系统建设 1.网络系统建立了以CISCO6509为核心、CISCO3750为接入层的宽带局域网络系统,提供了气科院到中国气象局大院骨干网和Internet的网络连接。主干网上联带宽达到万兆,用户桌面带宽达到千兆。2.存储系统建立了以IBM DS8100和IBM XIV为主体的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在线存储能力达到160TB。该系统保存的数据主要是历次科学试验外场观测数据、灾害性天气研究个例数据、大气成分观测数据、雷电数据、雷达数据、中尺度再分析数据、长序列NCEP预报和再分析数据、经整理后的业务观测数据、实时业务数据等。2012年将新增存储能力200TB。3.计算系统建立了以IBM P575服务器集群和IBM DS4800存储为主体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以及以刀片服务器集群为技术架构建立的重点实验室临近和短时预报业务系统,总体计算能力达到3.98 Tflops。主要运行的系统和模式有大气化学数值预报系统、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Grapes-meso、人工影响天气准业务模式、气科院气候系统模式等。4.网络应用系统网络应用系统是气科院科研、业务和行政办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NOTES办公系统、Email邮件系统、内网安全系统、防病毒系统、气科院外网网站等。5.信息共享系统为重大研究项目和重点实验室的灾害性天气研究建立专题数据库。包括前两个973项目、青藏高原外场试验、jica项目、科技部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等。在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暴雨外场试验数据库;大气环境基础信息库和大气环境综合信息库;灾害天气个例数据库;气科院实时数据接收管理和共享系统等。 技术支持建设 1.技术开发为了更好地支持重大研究项目和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针对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特点,研究院开发了集数据收集、处理、分析、预报为一体的中尺度灾害天气分析与预报系统综合显示平台(Meso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System,MWAFS)。实现了实时数据收集处理、综合分析、中尺度产品快速生成、快速浏览、细分析、数据监视、产品保存、打印等多项功能。其主要技术特点:基于WebGIS技术,开发了B/S和C/S两种技术架构的客户端应用,通过浏览器快速获取高时空分辨的中尺度信息,也可以进行本地细分析;提供多种数据分析和显示工具,可方便地进行分析产品与观测数据和预报结果的叠加综合分析,为中尺度系统观测与预报互动提供了工具;提供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通过采用高效的存储管理策略、动态数据调度和优化的绘制算法实现了海量遥感信息的快速可视化。2.技术服务人工资料服务:平均每年的数据服务约100人次,数据量约1TB。日常技术服务:帮助用户解决用户端各类软硬件问题,平均每年提供现场技术支持与服务约800多人次。其他服务:院属各单位托管设备的管理与服务。 项目承担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主持和承担了6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还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还承担几十项中央级科研院所修改专项、发改委重大专项、气象行业专项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项目等,研究内容涉及到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方面。“十一、二五”期间,研究院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大气部分)、“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和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灾害天气精细数值预报系统及短期气候集合预测研究”、“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农林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还组织实施了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地区树轮及千年气候变化研究”和创新群体项目“东亚季风研究”。在气象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项目来源起止年份项目首席科学家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 科技部 2012~2016 翟盘茂 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 科技部 2011~2015张小曳 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科技部 2006~2011张小曳 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科技部 2004~2009张人禾 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 科技部 1999~2005徐祥德 我国重大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 科技部 1998~2003倪允琪 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名称项目来源起止年份负责人机载云降水粒子谱仪与成像仪研制 国家科技部 2012~2015 郭学良 GPS高空探测系统研制 国家计委 1998~2000 郭亚田 雾探测器研制 国家计委 1997~1999 曾书儿 新型催化剂研制 国家计委 1996~1999 游来光 0.8m风洞改造 国家科委专项 1993~1997 张佩龙 以上表格内容资料来源: 成果获奖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近20年来,研究院获得国家级奖40多项。 获奖项目(部分)  序号等级成果名称主持单位授奖单位主要完成人员获奖时间1 一等奖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   国务院 丁一汇 、王馥棠 等 2004 2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梅雨锋暴雨遥感监测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 倪允琪(气科院)、宇如聪、张文建、胡志晋(气科院)、许健民、周秀骥(气科院)、程明虎、徐幼平、刘黎平(气科院)、卢乃锰 2006 3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 薛纪善(气科院),陈德辉(气科院),沈学顺(气科院),杨学胜(气科院),万齐林,端义宏,金之雁(气科院),胡江凯,胡江林(气科院),刘志权 2007 4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科技部 郑国光,郭学良(气科院),姚展予(气科院),肖 辉,王广河(气科院),洪延超,楼小凤,刘奇俊,房 文(气科院),马舒庆 2008 5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 国务院 于贵瑞,周广胜(气科院),黄 耀,陈泮勤,孙晓敏,赵新全,韩士杰,周国逸,何洪林,温学发 2010 6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 《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 气象出版社 国务院 (4)张义军 2011 《应用气象学报》(双月刊),1986创刊,主办单位为气科院、气象中心、卫星中心、气候中心、信息中心、大探中心,反映国内外气象科技领域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以及这些新理论与新技术在气象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及信息,内容涵盖大气科学各领域,被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创刊于1986年(注册登记为英文版),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办。1986-1998年刊载纯英文科技论文,1998年改为目前的中英文对照版,并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该刊综旨为报道气科院科研项目进展、科研成果、技术推广应用(6个所研究方向),及国内外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动态。《气象科技合作动态》1973年创刊,双月刊,16开本,32页,内部刊物;追踪报道国内外大气科学领域相关信息。内容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各项研究计划和规划、世界各国气象水文部门的组织结构、最新科研成果、业务体制发展情况、业务技术标准、科技政策与管理、气象教育与培训、国际会议与学术动态,以及中国气象局和国内相关科研单位与其他国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及科技交流等情况。

请举出一个现代科学技术发现和发明的例子

明鉴
其知情信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1971年发现青蒿素。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尤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屠呦呦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2015年10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的屠呦呦,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指明一条方向。扩展资料:与以往的抗疟药物不同,青蒿素抗疟机理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等的功能进行干扰,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其次作用于核膜、内质网,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最终导致虫体结构的全部瓦解,而不是借助于干扰疟原虫的叶酸代谢。其作用机制也可能主要是干扰表膜一线粒体的功能,作用于食物泡膜,阻断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从而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于虫体外,疟原虫最终损失大量细胞质而死亡。具体药理作用分两步:第一步是活化,青蒿素被疟原虫体内的铁催化,其结构中的过氧桥裂解,产生自由基;第二步是烷基化,第一步所产生的自由基与疟原虫蛋白发生络合,形成共价键,使疟原虫蛋白失去功能死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蒿素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不亦劳乎
人与之名
国家科技支撑是项目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一般来说,科技支撑项目是以企业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的经费来源于科技部,企业须有配套资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工资怎么样

拜下
纯素之道
广州工研院是广州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建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行政上直接隶属于广州市人民的非营利研究开发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所属的研究主要采取多学科、跨领域、多地域方式集成和优化配置研发资源,并根据研发目标,按需定制、按项目整合、按研究中心组成项目集群,形成有明确方向和特色的优势领域。广州工研院以应用技术研发为主,通过工业技术公用创新研发的构建,着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为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应用技术支撑。据广州市有关领导介绍,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后,要借助“外脑”、整合力量,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要紧紧依托已经形成的传统产业基础,通过挖掘现有项目潜力、与国内外一流大型进行战略性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要有效整合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资源和,精心选择适合产业发展实际、富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加以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