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与答案解析(完整版)

姬咲
不其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bingling1106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运动的衡量尺度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A.主观联系B.必然联系C.因果联系D.本质联系3.《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4.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AAACA12

求近十年考研政治真题答案,只要答案,真题和答案在一起的麻烦你分开之后把答案发给我

钓鱼去
牙牙学语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客观题答案快速查找:1A2D3B4C5C6A7B8D9 D10B11C12A  13C14A15D16B17ABCD18ACD19AC20AB21BCD22ACD23BCD  D    23【答案要点】(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从辩证法角度看,换位思考反映了对立面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3分)(注:考生从其中任一角度回答均可得分)   (2)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类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既要“看病”,更要“看人”(3分)  (3)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4分)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原理以及人的本质属性  【解题思路点拨】由材料中表述的是一对在现实生活中既有矛盾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对立双方的关系就可以推知本题考查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原理第二问题干表述得非常明白——人的本质属性,联系课本知识可知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就可反应过来,“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和“更要看到生病的人”分别说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问题强调的是后半句“人的社会性”,运用所学知识顺着思路分析作答就行了第三问可以说是运用相关原理分析回答现实问题,灵活性相对比较大,组织好语言按先原理、后实例,然后将二者结合的思路回答即可  【相关知识链接】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   客观题答案快速查找:1B2C3D4B5B6B7B8C9A10A11D12A  D    34【答案要点】(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已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解题思路点拨】回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先看材料后面的问题;二是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时不要过分注意细节,抓住大意即可;三是将材料的两层含义与题后的问题相对照,联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原理,结合材料,边分析边思考、理清回答问题的思路;四是组织答案,回答问题  【相关知识链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②认识形成于实践过程中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③认识源于实践并不否定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即实践经验,是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通过受教育获取的他人的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流关系一切真知皆由直接经验发源但任何人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人类文明成果依靠间接经验传承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偏废④认识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生理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政 治 理 论 试 题   客观题答案快速查找:1 B2 D3 C4 B5 C6 D7 C8 A9 C10 A11 D12 C  13 B14 C15 B16 AC17 ABD18 ABD19 BCD20 ACD21 AC22 ABCD23 BD24 ABC25 ABD26 ABCD27 ABC28 ABCD29 ABC30 ABCD   34【答案要点】(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问题  【解题思路点拨】(1)“三扇门”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哪种基本关系?“环境污染的是谁?”从表象上看,人类污染了环境,但环境反过来又报复了人类,所以,实际上是人类污染了人类自己那么,“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是人类自己!“保护环境的是谁?”只有人类自己!三个问题强调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最有意思的是,“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关系,人类主体既是导致环境污染的责任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实施者  (2)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能盲目地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暂时的胜利之中人类必须认识到,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界的真理性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自然界的有效改造人类必须努力实现人与自己的协调发展,而不能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盲目的胜利  (3)度是指事物保持质不变的量的活动范围或者幅度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度是特定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体,在度中质和量的相互规定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发展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要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可利用也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是能够满足人类的合理需要的只要人们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就能够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又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的  【相关知识链接】  (1)努力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必须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而尖锐的问题自然环境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伴随着全球问题特别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原则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 (3)我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难题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较严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克服浪费现象,加强治理污染当前,我国人口多,增长快,与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不相适应,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的增长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进步、人口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政 治 理 论 试 题    客观题答案快速查找: 1 B2 D3 C4 C5 B6 C7 B8 A9 C10 D11 C12 C  13 A14 A15 C16 ABCD17 ABDE18 BD19 BCD20 DE21 BC22 ACD23 AB24 ABCDE25 ABCDE26 ABCE27 BDE28 ABC29 ABCD30 ABCDE  34【答案要点】(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用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注:如考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给1分;如考生回答第2个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可给2分;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2个问题可给4分)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点拨】回答材料题时,一定要以材料为主、以材料为出发点,但又不要陷进材料堆中而迷失了答题的思路回答问题时可以先看材料再回答问题,但比较经济、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先看题后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因为材料提供的信息、角度很多,只有看了问题才会知道阅读时需要猎取的主要信息,而且题后的问题往往可以提示回答问题时所需明晰的原理以及角度  比如本题第一问“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回答问题的角度还难以把握的话,第二问“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则明确提出了问题,也间接地告知了考生回答问题时的所需准确把握的所有信息:(1)什么是理性,什么是非理性: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人的非理性因素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情感、意志,包括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等等;第二类是人的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等(2)需掌握和回答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性、理智和逻辑的因素起主要的作用,是主导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认为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形成只起干扰和破坏作用(3)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4)将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关系和材料中的相应实例“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和“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相关知识链接】(1)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含义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人的非理性因素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情感、意志,包括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等等;第二类是人的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等第一类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并对其发生影响;第二类虽属人的认识能力,但它同逻辑的、自觉的理性思维相比,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因而在广义上也属于“非理性”的因素(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性、理智和逻辑的因素起主要的作用,是主导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认为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形成只起干扰和破坏作用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政 治 理 论 试 题    客观题答案快速查找  1 D2 C3 C4 B5 D6 B7 B8 D9 B10 A11 A12 B  13 C14 D15 A16 ABCE17 BCDE18 ADE19 CE20 ACDE21 ABCE22 ADE23 ABD24 BCDE25 ABDE26 ABCDE27 ABCD28 ABCDE29 ABCD30 BDE   34【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善于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辩证思维方法等)及其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材料由两个中国古代寓言“九方皋相马”和“按图索骥”组合而成,反映的正好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而题后的问题的设置也就与材料有关:“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问貌似针对材料,实则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让考生回答:“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材料是经过处理的便于考生理解的半文半白话,如果考生知道两则寓言的出处及其寓意(可以引申到哲学的有关原理)则可以帮助考生回答问题:“九方皋相马”出自汉代刘安的《淮南子•道应训》,“按图索骥”出自名杨慎的《艺林伐山》;前者主要说明了认识的主体的知识背景在选择客体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后者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脱离实际、生搬硬套、机械教条到指的与预期相反结果的愚蠢行为如果不知道其出处,细读材料,紧扣重点,也不难得到题中要求有关哲学原理,也即上面的结论如第一则寓言故事需要紧扣的是伯乐对九方皋的评价:“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常讲得的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第二则寓言故事的信息点在:“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他按照书上给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反映的是其机械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只要有上述的正确思路,抓住了上述要点,第三问“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就不难回答,因其重要信息点在:“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意思是如果有像九方皋这样观察问题的方法,就有着比相马更重要的意义即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因为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这就是水到渠成的答案  【相关知识链接】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1)现代科学研究,一般是应实践的要求,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上提出假说,然后由一系列的实践或实验对这些假说进行验证,再经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论体系去指导科学实践活动(2)辩证思维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指导方法现代科学研究可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这两种研究都离不开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辩证思维方法渗透贯穿于科学假说的诞生、科学假说的验证以及科学理论形成的全过程(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①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确认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具体关系②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等参与到科学研究中;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又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因此辩证思维方法要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③在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上,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来否定和取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片面倾向;另一种是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否定和取代辩证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倾向

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

及其患至
南遥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怪珊暴风雨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单选:马原单选1.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考点:运动和静止的联系。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并对其进行研究。。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bc27.1925aa

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详细版

猛鬼咒
今日晏闲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风雨STAR辰2016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之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A.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D.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度。通过题干材料可知,就是要适度,防止过犹不及。题干愚人的做法就是过了,没有把握住度。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就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答案】D【解析

2018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完整版)

高节戾行
王通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leeccLKK2018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及解析(word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择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其创始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  A.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  C.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  D.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  【答案】:C(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  【答案解析】: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故答案选C  2."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A.颠倒了事物形态的功能之间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  C.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  【答案】:    【答案】: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问题是我们的主要方面,是解决我国一切

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

何为不仁
日改月化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271574912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答案解析|讲义预测|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深渊,其创始人马克思1816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支队已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 )|A. 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B. 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C. 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D. 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19世纪德国仍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还没有实现统一,当然肯定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更谈不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A错误。B选项的说法,过于强调个人的能动作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B也很容易排除。C选项既强调主观条件又强调客观条件,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是正确选项。D选项和题目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在当时的条件下,拥有良好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的人很多,不止马克思恩格斯,所以D错误。|领航高端金钻小班课马原冲刺讲义|2、“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A. 颠倒了实物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B. 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C. 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

考研政治十年真题及答案详解 815537483@qq.com

祛箧第十
如哭其母
已发 请及时查收 sying1515@qq.com

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详细解释版) 下载?????

不异
六气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15m4nn33e8natfifocqklqv1dbgjsikdfiina&fid=

研招网上的2013考研英语和政治真题,到底是不是真的啊?为什么我觉得它选项的顺序和我卷子的顺序不一样?

米夏尔
以杖
卷子不一样。顺序被打乱了,和高考时候的AB卷差不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所以你对题目答案,不要单纯对ABCD。还有,研招网也算有名气的考研网站了,一般没问题的。只要自己答案选对就行。最后,若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谢谢。纯手码。考研过来人英语呢!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卷子题目是一样的,但选项顺序不一定一样,是吗?但,那些答题卡我看都是放在一起的啊??纠结死了!!!!!!!!!!是那个意思,题目肯定一眼。答题卡放在一起又有神马关系,你涂的准考证号只有对应你一个人。这个肯定和你自己的卷子是对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