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选哪个专业就业最好?

电气化
麻婆岛
个人觉得,首先来还是要根据自兴趣来选择。1.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Unified National Graate Entrance Examination),简称“考研”。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的总称,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初试和复试组成。是一项选拔性考试。2.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大学数学等公共科目由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主要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加入全国统考的学校全国统一命题)。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两种。如果是考研的话,肯定是计算机方面的就业最好,还有就是金融方面这些专业的专业是非常不错的

考研考啥专业好就业将来有出路!?

萌区有状
居民区
考社会需求强烈的专业。比如跟健康相关的专业。现在讲健康中国,全社会关注版健康问题。与权健康相关的专业包括运动健康管理,运动人体科学,康复治疗等专业。再比如师范专业。教师这个职业是任何机器不能替代的,因此师范专业的出路比较光明。

研究生读什么专业好

何可易邪
日出多伪
1、本科专业并不合心意何不及时“跳槽”“学数学很难直接3363393061就业,我们学校数学系也不是重点专业。”刘同学说,“我准备考研换成法学专业,感觉这个专业以后就业能有帮助。”许多同学选择考研都是想谋取一个更好的出路。显然,对于绝大多数大学而言,好专业就那些,数得过来。一般的系占绝大多数,还有一些系科的分配则历来都很差,很难找到好工作,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这是一个客观现实。很多“冷门专业”同学以就业为标杆跨专业考研也是值得理解的。跨专业考研的吸引是如此诱人,但很多同学都没有思考过如何专业之间转换的困难和重新适应专业的挑战。外语系学生赵同学3年考研换了3个专业,均无功而返。大四那年她报考“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失败,见同班同学成功考上新闻专业,于是匆忙跟进,转攻新闻。可是由于以前对新闻学一无所知,第二年考研专业课成绩全军覆没。报考热门专业失利,她又转考冷门专业,第三年她选择的专业是旅游地理,可因为专业课只复习了短短几个月时间,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考研考的是一个人的忍耐力,是一个人的毅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得很多同学考研失利。这样赶场式跨专业考研的并非个别现象。赵同学的动机也是考研中最忌讳的心态:投机和盲动。在没有任何知识积淀的情况下,盲目换专业只会浪费精力和时间。

如果考研选不考数学的专业是不是很不好就业

爱封了
弗兰克
看你自己学什么专业的啊,不考数学专业的往往是专业课比较偏文理方面的,比如心内理学啊,医学一些等等这容些,和就业没关系的。关键看你现在的专业和你的就业方向来选择考研的专业,你如果数学不好,可以考虑换心理学这类不考数学的,但是往往专业课会多一门, 也不是很好考好学校的

考研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有哪些?求推荐

不庄
煎饼侠
1、考研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有工学、医学、金融、会计等。2、研究生就业不仅看专业,还要看各人的机会和能力。3、考研的专业不仅要看就业前景,还要看自己的兴趣、基础和职业规划。

现在考研考什么专业就业前途好?

芒乎昧乎
礼者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306461合参考书目教育学原理: 1.《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4. 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5. 鲁杰:《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外教育史: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4.的王炳照等编写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袁振国主编:《中外教育史》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2.《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上海科技出版社; 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新印第2版李伯黍、燕国材 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育心理学》5.冯中良、武新春等编著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研究方法: 1.裴娣娜:《教育科研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华师大); 3.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5.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 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1)I.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 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三、试卷考查各部分内容分值(一) 必答题为 270 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 100 分 中外教育史 100 分 教育心理学 40 分 教育研究方法 30 分(二)必选题为 30 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 I 道试题考查教育心理学 的内容,第 II 道试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 I 道试题的成绩 计人总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4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90 分 辨析题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简答题 6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90 分 分析论述题 3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90 分Ⅲ.考查范围 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2)-教育学原理1.正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概念,准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2.能够把握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和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的现实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二) 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20 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3.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四)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1.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2.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3.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词源 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2.教育的定义 中国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二)教育的构成要素1. 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三)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本质问题2.教育本质的论争3.教育本质讨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四)教育的发展历程1.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2.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传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人口功能(三)教育与现代化1.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教育现代化的内容。2.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1982 年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 年的“突出战略位置”;1992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年的“科教兴国”战略;1997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2002 年的“实施优先发展战略”。3.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 育创新。四、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1.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2.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的定义;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的内涵;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4.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的内涵;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五、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作用3.教育目的的类型 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4.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3.马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当代教育实践(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3.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六、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2.学制确立的依据(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1. 1951 年的学制2. 1958 年的学制改革3.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 年《国务院关 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定义及其不同观点2.课程理论流派 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 义课程论。(二)课程类型1.课程类型的概念2.主要的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特征;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2.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4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及其意义;课程评价的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四)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八、教学(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2.教学的意义3.教学的主要任务(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 教学理论的概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区别;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三)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概述 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四)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 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3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五)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 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六)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 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七)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九、德育(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与意义2.德育的任务和内容(二)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概述 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的要素。2.德育过程规律(三)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1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2.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3.德育途径(四)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1.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背景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3.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十、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概念;教师的地位;教师的作用。2.教师的职责和角色3.教师的专业素质4.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教师资格制度。(二)学生1.学生的基本属性2.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权利;学生的义务。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特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 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认真阅读有关中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实施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 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3.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揭示特点与规 律,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一、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2.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3.齐国的樱下学宫4.孔丘的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论教学内容;论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论教师。5.孟轲的教育思想 孟柯与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6.荀况的教育思想“六经”传人;“性恶论”与教育作用;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 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7.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以科技和思 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8.道家的教育思想 老庄对社会文明的批判;“人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9.法家的教育思想 倡导“耕战”的学派;“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 为师”。10.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三)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独尊儒术”2.兴办太学3.建立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5.王充的教育思想 对己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中央官学体系完备;地方官学与私 学发展。2.科举制度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 的影响3.中外教育交流开展4.韩愈的教育思想 振兴儒学的卫道者;“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论尊师重道。(五)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精神;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沽经精舍、 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4.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 子读书法”。5.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 王守仁与“阳明学派”;“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六经皆史” 与教学内容;论儿童教育。(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产生1.早期启蒙教育思想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实德实才”的教育目的;“实行”的教学方法;“六斋”与“实学”教 育内容。二、中国近代教育(一)洋务教育的兴起与近代教育的起步1.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革派的教育主张2.教会学校的举办3.洋务学堂的兴办 洋务学堂的举办与类别;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4.留学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欧。5.“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二)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与近代学制的建立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2.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发行报刊;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 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5.严复的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学制的初步建立“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行政体制;制定教育宗 旨。(三)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的建立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2.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准。3.蔡元培与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4 二新文化运动与教育变革 新文化运动与教育观念变革;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5.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20 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收回教 育权运动。6. 1922 年“新学制”三、中国现代教育(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党化主义”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3.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4.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卜学生的军训。(二)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论教育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钊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3.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抗大”。4.群众教育5.普通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6.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三)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2.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4.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四、外国古代教育(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巴比伦的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学校;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罗门时期的教育;佛教教育。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二)古希腊教育1.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2 古典时代的教育“智者”的教育活动;“智者派”的教育贡献。3.希腊化时期的教育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苏格拉底方法”。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学习即回忆”;《理想国》中的教育观。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三)古罗马教育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2. 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四)西欧中世纪教育1.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五)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1.拜占廷的教育2. 阿拉伯的教育3.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五、外国近代教育(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人文主义教育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北欧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 主张;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3.耶酥会与天主教教育(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1.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培根、洛克、斯宾塞、赫胥黎等论教育。2.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爱尔维修、狄德罗、拉夏洛泰、涂尔干等论教育;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3.德国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概况;教育思想:康德、费希特、第斯多惠等论教育。4.俄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乌申斯基论教育。5.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贺拉斯·曼论教育。6.日本近代教育制度 教育概况;教育思想:福泽谕吉论教育。(三)西欧近代教育思想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论学年制和班级授 课制;论教学原则;论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2.卢梭的教育思想 论人的天性;自然教育理论;公民教育理论。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的思想。4.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主要内容;赫尔巴特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赫尔 巴特的课程理论;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5.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理论。6.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论教育与社会生产,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 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六、外国现代教育(一)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梅伊曼、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2.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进步主义教育实验: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 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1.英国教育的发展《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费舍教育法》;《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 ;《1944 年教育法》;“罗宾斯原则”;“开放大学”;《雷沃休姆报告》;《1988 年教育改革法》。2.法国教育的发展 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中学课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 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 导法》(《富尔法案》);《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课程宪章》。3.德国教育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的倒退;《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高等学校总纲法》。4.美国教育的发展 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八年研究”计划;初级学院运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一休斯法案));《国防教育法》;20 世纪60 年代的教育改革;20 世纪 70 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计教育、返回基础;20 世纪 80-90 年 代的教育改革:《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5.日本教育的发展20 世纪初期至 20 年代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救语》、《大学令》;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 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 世纪70-80 年代的教育改革。6.苏联教育的发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效;《统一劳动学校规程》;20 世纪 20 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 改革实验:“综合教学大纲”、“劳动教学法”;20 世纪 30 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关 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1958 年的教育改革、1966 年的教育改革、俄罗斯的教育改革;苏联教育思想: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的教育学说、赞科 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三)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的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2.改造主义教育3.要素主义教育4.永恒主义教育5.新托马斯主义教育6.存在主义教育7. 新行为主义教育8.结构主义教育9.分析教育哲学10.终身教育思潮1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4)-教育心理学[考查目标]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 实际问题。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二、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3.那就要看你在所学专业里的情况了,看你适合那个了如果是混文凭那哪个专业都没啥前景反之,你也会说

考研生物类专业哪个专业就业前景好

活下去
三日而死
就业和考研各有优势,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83938生毕竟在专业方面多学习二三年,专业知识应该是更为扎实和深入,这是绝对优势,尤其是理工科类的专业,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学习都是从研究生教育开始的研究生一方面专业知识更深入和全面,最重要的是,研究生多了一种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做事情相对来说更为成熟和稳重。生物专业现在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很好,你不是师范类专业,生物技术由于没有教师资格证,是没办法近中学当老师的。理论上说,制药厂、发酵厂、食品厂、化工厂,都可以进,从技术工做起,可是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往往你走遍了整条大街也发现不了,哪有这么多这样的厂啊。所以很多人都选择了不要求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都在做销售。2.现在生物类的硕士含金量也不是很高了,但总归是个缓兵之道,生技这东西是学的越精细越好的,是高新技术专业,须与国际接轨才有更好的前途,最好能出国。我们大学的教授很多都是出过国的,去美国学习。我刚刚考上研,说心里话希望还是一片渺茫。兴趣是第一位的,加油。考研还是要尽早准备。选择最尖端的学习,就你给的几个选项来说,免疫是不错的,生化与分子也可以。最好别学微生物,都泛滥了。如果你平时英语不错,专业课也学得比较扎实的话,要尽快着手准备了。你可以查询一下,一些综合类大学或是理工类的大学都比较注重技术,各个学校的要求的专业书目是不一样的,早点查询下手准备,毕竟没有多长时间了。

大学是学心理学的,想问问心理学专业读研以后好就业吗?一般工作都是做什么的?

鲁人孔丘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各种各样的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来自各方的压力也是不断增加。人们也日益注意到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这个专业也被许多在考研大军中拼搏的学子看好。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流向主要包括高校、公安司法机关、中小学、医院诊所、心理咨询机构等,从事咨询、研究、教学、心理辅导等工作。  【一般就业情况】  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内一般有如下就业方向:  第一、普通高校  这是心理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主要去向之一。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心理学硕士担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课的老师。这无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对于心理学硕士来说最好的就业方向之一是进入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成为一名心理学老师。  第二、公务员  招心理学研究生作公务员的一般是公安系统: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都是可能的去处。部分单位对于受聘人员的身体要求比较严格,有的还需要进行体能测试。  第三、企业  心理学研究生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但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学这个专业还不是很了解,在企业从业里,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不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生具有竞争力。心理系的研究生还可以从事市场调研类工作。  第四、心理咨询工作者  国内这个行业还不成熟,市场需求还在培育开发之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第五、中小学  目前一些比较好的小学开始开始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并进行心理学咨询室的建设。  第六、医院和诊所  学习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医院或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  【就业前景观察】  可以预计的是,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是比较良好的,一是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需要心理辅导与帮助,二是心理咨询逐渐受到各个行业、各类企业的认可,正在引进。  咨询顾问同样也涉及许多专业,包括学校咨询、老人医学、婚姻与家庭咨询、滥用财产咨询、康复咨询、事业咨询以及多元文化咨询。  具体来讲,学校的心理咨询顾问们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帮助中小学生们处理学业和个人问题,而康复顾问则主要帮助那些身体方面有问题的客户变得能自立。事业顾问帮助人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同样也帮助人们提高寻找工作的技巧,及应聘中面临的压力等。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就业市场非常狭小,那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发现他们在为有限的就业机会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体来说,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况且这是一门朝阳学科,随着人们对它了解的加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量将日益扩大,就业前景乐观。这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生物技术这个专业考研考哪个方向的以后比较好就业

请致天下
发酵工程首推江南大学生物工程有很多方向。北京林业大学的生物学也是很不错,生态学是中科院西双版纳的一个研究所最好,生物信息学是东南大学比较好这些都是比较好就业的方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