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北京大学研究生?

冲锋车
大幻影
我现在把我考北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过程中的辛酸与欢乐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我是今年考古代文学的,本科在一个纯理工科学校就读,可以说考研该跨的都跨了,所以可能对跨专业考的同学更有些启发作用。以下文字不一定成为连贯的文章,想到哪说到哪,用词也不十分考究,以达意为准,其或有未达者,望见谅! 一、关于动机 个人认为单纯的喜欢并不能作为报考的理由,单纯喜欢并不能使我们保持对某事物持久的兴趣,复试时老师问我相似的问题,我回答说:“就像对女朋友一样,如果单纯是喜欢,也许并不能保持很久,男女朋友到最后也许是责任二字在维持着相互的关系。”(众师莞尔)当然,没有对中文的热爱,我相信大家不会考北大中文,但是在你自豪地说你因为喜欢而考北大中文时,是否应该冷静地再想想我们考试的动机。为名为利计,我们都不应该来学中文,世上有很多可图名牟利之事可做,但绝非北大中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大家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 有些人说备考的战线不能拉太长,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不错的,这“某种意义”指的是你的备考只是单纯的备考,是一种投机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中文,我们准备考试的期间就肯定不会有那么多的厌烦与枯燥,相反,这应该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就专业课而言)。既然是考试,当然在准备的过程中就有其方法可说,有主次之分,毋庸讳言,这有一定的投机成分,但这种投机的准备不应该占很长的时间,如果从开始你就是为考试而学习,到最后也许你会发现你虽然离出发点很远了,但由于并非是正途,也许离目标会更远。投机有可能使我们一夜爆发,但时候是从云端摔下的那种重挫。 二、专业课复习 我完全是从一片空白起步的,高中学的就是理科,大学本科又是在一个纯理工科学校,一点人文氛围都没有,除了少得可怜的公共选修课,根本就没有任何人文类课程,除却自学,别无他途。由于环境原因,信息非常有限,我刚开始看有关文学史方面的教材时,根本就不知道有袁版的文学史,只是在图书馆找到一部六十年代出版的游版文学史就翻看起来,我也不知道游国恩为何许人,这部文学史又有什么来头,以此可知我的背景之清白无瑕!我真正开始决定要考中文系应该是大二的暑假,也就是悉尼奥运会期间,之前自身的文学知识是惊人的一片空白,完全的从零开始。也许应该感谢我信息的匮乏,否则可能我那时看的书就不会那么广而且杂,那时看书全凭兴趣,拿到一本书看看,觉得还可以,就借回去细读(当时看的书大多是图书馆的),也不做笔记,很多书读完之后留下的都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只对中国文学史有一个感性的概括的认识,谈不上什么自己的思考。“绘事后素”,也许正是这样的杂乱阅读,构建了我的残缺的文学素地,虽然残缺,但较之此前的空无,总是好多了。这也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点基础。现在我当然不建议大家再胡乱看书,况且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的精力有限,应该更合理地安排时间。下面是我看过的书(以*号的多少标识其推荐的级别高低,****为最高)和具体的方法: 1、文学史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无疑是最重要的) 复旦郭预衡《中国文学史》(*似乎不太为考研人所重,但条理清晰,时有可观,有时间可参看)(复旦章培恒版更知名些,我只看了隋唐部分,是一本不错的书,很有新意) 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此书虽为电大教材,然皆是巨擘手笔,很能反映北大传统观点且简略易看) 刘麟生《中国文学八论》(此书为解放前出的文学论丛书,时有可采,闲暇时可翻阅) 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国诗学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分先秦诗学***,魏晋六朝诗学、唐代诗学***、宋代诗学、明代诗学、清代诗学、近现代诗学等部分。可先大致翻阅,再选一些自己不大明白的部分细看) 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周先慎著《中国文学十五讲》(***) 丁夏著《咫尺千里——明清小说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谷云义等编《中国古典文学词典》(可以以任何一部文学词典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代替)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和朱自清《经典常谈》(****)(强烈推荐) 钱钟书《宋诗选注》(****)(对每位诗人的评价尤其精辟) 闻一多《唐诗杂论》(****)(论贾岛与宫体诗尤其精辟,文采亦极佳,即使不采其观点,亦可赏其文采) 胡适《白话文学史》(***)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周先慎《明清小说》 李简《元明戏曲》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三百题》(****)(看书的方法因人而异,可挑自己薄弱的部分看) 李泽厚《美的历程》**** 杂志《文史知识》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及其《学习指导》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能想起来的差不多就这些,主要是列举最重要的、可以说是必读的书目。文学史的学习应该和历史、哲学史、思想史等结合起来,有时间应该看看哲学和思想史的名著。书是不少的,不可贪快嚼不烂,也不用畏惧看不完,只要一步一个脚印,静下心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不用说,文学史是重中之重,学习中应该注重体系脉络,最好能大体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史观,切忌读书如背书,应该随时思考,以合上书本,能用自己的话自己的观点把书中相关的章节复述出来为标准。还有就是要对每一个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每一个文学过程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掌握,其兴起至衰亡,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文学史地位等都要理解掌握。这样,就必须要求我们多读原著,没有对作品的阅读是绝对支撑不起来一个具体的文学史观的。读没读过原著,差别甚大,如果确实时间上来不及了,大部头的如小说等,可以到图书馆大致翻翻,至少应该知道故事梗概,然后选一些章节细读以了解其行文特色,这都是必要的。至于先秦诸子之文章,能读完最好,不能,至少也应该读些选本,至于诗词曲赋莫不如此。 读书要做笔记,这个很重要,至于做笔记的方法,不外言简而精,且应有体系,因为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可能主要就是看笔记,书本内容太多而杂乱,不若笔记之精简易看。我当时作笔记时将每一页右边留下三分之一或稍多,一则以备后日有新想法而做新的补充留下余地,再则记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等。 2、文学批评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我用的是一卷本)****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似乎不适合自学)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这是批评史的早期著作,文言写的,简略而精要,故推荐之) 复旦版批评史亦很不错,引用详细。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可先详看一卷本,再结合四卷本) 《毛诗大序》、曹丕《典论论文》、钟嵘《诗品》、严羽《沧浪诗话》(这里着重提出这几篇是希望大家至少能将它们全文七七八八背出来) 学习文学批评史的同时结合郭绍虞的文论选,将重要的论述背熟,也应该像文学史一样注意发展脉络。 文学批评史要和文学史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就考试而言,批评史的论述很多时候能够而且应该运用到文学史的论述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批评史学习的重要性不在文学史之下。 3、中国通史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史三百题》**** 樊树志《国史纲要》*** 此外我还看了一些诸如钱穆的《国史大纲》,梁启超、黄仁宇的一些著作,但是就考试而言,投入产出比相对较小,故不列出推荐。 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主要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大事及其影响,尤其要注意那些与思想史及文学艺术相关的历史事件或者制度的沿革等。诸如科举史、各朝的文化制度。对于历史事件,还要有自己的历史观点,历史学习与文学史学习一样,都要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观点,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背书式的读书,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因为这实在非学习的正途,对做学问、对北大中文系的考研来说这都将是吃力而不讨好的事。 复习时切不可投机取巧、不要奢望有捷径,安安心心看书、老老实实做笔记,该背的背,该动脑筋的别偷懒,至于答题技巧,那不需要太担心,考试前一两个月花点时间自己试着写写,拿到一道题,半个小时四十分钟,你自己怎么安排、怎么写,一个名词解释,怎么写得精当简洁,多试几次就能摸到门径。可以说答题的模式也可以体现你的个性,个性人人相异,何必求答题人人同面呢? 还要提出的是,不管别人的学习方法多么地适合他本人,你要寻找的是自己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是最好的。只要大的方向不错,只要是在预定时间之前到达,我要走着去还是跑着去还是跳着去,还需要别人管吗? 4、大综合 关于大综合的复习,我自己走了不少的弯路,没有特别的经验可言。只有一条是:历年试题不可不看! 三、关于心态 不要心存畏惧甚而自卑。只要你看看我前面所说的我自身的基础,你就应该相信,基础差并不是我们畏惧自卑的理由,我们这时候需要的是胆大而心细,我不知道我是否属于“无知者无畏”的类型,总之开始时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是一点畏惧都没有的,但老实说,自从决定考北大中文系以来,我真的几乎是一天的愉悦心情都没有过,因为学习的压力不容我欢快起来,长期处于压抑之中而且身边并无一人可以在学习上帮得了我。看到旁边自习的同学疯狂背TOEFL/GRE,而我一个人在捧着文学史、翻着诗经楚辞,那种孤独感油然而生。说到这了,真的要感谢北大中文论坛给我的帮助,不仅是具体复习方法、复习书目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给我一种精神上的支持。我希望大家在复习过程中不要像我这样,应该以更开放更愉快的心态学习。 不要轻狂自傲自视太高。这正与前一种心态绝然相反。这种人在复习时可能狂飙突进,发现整个文学史也不过如此,历年试题在他们眼里亦无甚难解之处。除了在考试后低下高傲的头,高骂老师改卷不明,学校有黑幕、无识才之伯乐外,我想不出他们更好的下场了。 执两用中,方是正道。 我相信每个人在复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特别难熬的时刻,记住,挺过去就好了,千万别灰心放弃,别给自己找借口。我最难熬的时期有两次:一是近乎一年前,也就是05年4-5月份期间,我几乎已经放弃考研了,考公务员的教材都已经买好了,也很想毕业后随便找一个工作算了。一种对人生对世情的莫名的虚幻感占据全身,觉得人生一切都没什么意义,虽然还不至想到死亡,但空幻虚无的思想深摆不掉,“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我当时深有体会。但后来还是割舍不下,继续拿起书本。二是05年国庆之后,也就是考前三个月左右,我当时突然陷入绝望之中,觉得北大中文系离我太遥远了,自己的知识太贫乏,要学的东西太多,但这次持续时间不很长,将近一周左右,后来适度调整心态,就又一心钻进书本中,因为时间是如此宝贵,已经不允许我再随意荒废了。因为亲身经历,所以特别能体会到其中辛酸,但是考研复习也并非单纯是阴而无阳的,学习的乐趣,特别是专业课学习,应该是每个备考者都应该感觉得到的。如果哪天你发现文学史实在看不下去了,想换换胃口,这时不妨找一些著名学者写的文章看看,五四诸公的也好,当代大家的也行,总之感觉离目标不是很远,即可放松,又可了解一些学者的思想等等,不为无益,不一定要死盯着那几本文学史直到生出厌烦为止。 自信与恒心加适当的方法,三者兼备,你离成功也许就不远了。 但既是考试,就必定有被刷的危险,再充分的准备,也应该有万一的打算,你应该想到失败的后果,如果你不能承受这种失败的话,那你趁早别准备了,或者换个学校考吧——跨专业者尤其应做好这种打算。 另,考研只是一次考试而已,考北大也是为了给自己找个更好的读书之处,没有必要看得那么重,说得那么悲壮。想考就认真准备,不想考就趁早做别的去,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不要挂在一棵树上吊死。都长这么大了,做什么不做什么自己心里应该有个底,成功能承受,失败也应该笑纳。成功了,一副小人得志模样;失败了,怨天尤人、觅死寻活,何苦来……!言不尽意,挂一漏万,若有一得,心已足矣!参考资料:中文考研工作室:http://class.chinaren.com/fengyuyanluren

我想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是几年学制?我想去

等着我
首先可以肯定的来是考研考一个有高源度的院校是非常不错的人生选择。接下来就是直面困难,运用智慧客服困难的过程了。 北京大学的艺术学院招生人数比较少。而且你没有具体说你要考什么专业,我也就不能一一列举专业方向给你介绍招生人数和参考书了。

艺术类考研学校有哪些

马德琳
蹙之乎颐
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2、南京艺术学院(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简称“南艺”,诞生于1912年,是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是中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现今的高等艺术学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国六大艺术学院之首。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建设高校、。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艺术学学科下全部五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江苏省属重点大学。3、山东艺术学院(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简称山艺,始建于1958年8月,是一所山东省属综合性艺术高校,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国六大艺术学院之一,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各类艺术人才,是教育部规定的三十一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之一。4、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111计划”、“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5、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简称厦大(XMU),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大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艺术学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艺术学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大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厦门大学

美术史论考研哪些大学比较好

其道桀驳
月咏
目前,招收美术史论专业的院校有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天津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院、西安美院、湖北美院、四川美院等院校。以下是各校招考制度中国美术学院:自2001年起改革招生制度,不再有专业课考试的要求,但也必须参加专业报名,报名时交报名 费30元,并填写登记表一份以及单位证明。在5月10日前学校发给报名考生“文化考试”准考证,考生持“准考证”在各地高校招生办报名,参加全国统一文化课考试,在文化课成绩总分(含数学)达到本省普通高校分数线并报有志愿的考生中择优录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学(史论)专业同中国美院的招生方式基本相同,根据文化课排名依次录取,外地考生函报的时间为4月10日———22日,交报名费50元及填写登记表一份。2000年中央美院美术史论录取分数线为418分(不含数学,语文95分、英语95分),并要求考生必须参加数学科目的考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美术史论专业分为艺术设计学和美术学两个不同的方向,但招生试题相同,并且延续前几年考试的方式方法即:考素描(含速写或默写)写作和人文素质(文艺常识),在2000年的考试中,文化课要求最低北京为376分,外地为420分。西安美院的美术史论专业招生要求考生参加素描、速写、色彩科目的考试,但较之于其他专业要求相对较低,与其他专业的考试同时进行,同时阅卷,但各科分数不应低于60分,并且文化课的成绩要求要高于绘画专业或是艺术设计专业。四川美术学院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惟一一所高等美术学院,其美术学系分为美术史论和设计理论两个专业方向,并且有各自不同的考试形式。美术史论方向考素描,美术评论和色彩,设计理论方向考素描,色彩和设计理论。四川美术院史论方面的招生方式有比较独特的特点,即没有一般院校所考的文艺常识,却比较重视手动能力如素描、速写的能力。并且四川美院的美术史论和设计理论只限考生限考文史类。天津美术学院的美术史论专业在要求学生的文化课同时仍然对学生的绘画专业技能有很高要求,招生要求考生参加素描、速写、色彩科目,全国排名从高到低录取,文化课要求总分不低于450分,单科要求不低于90(每年在此基础上浮动)。科室拥有四个理论大方向,分别是西方美术史研究、中国美术史研究、美术理论研究、中国书画鉴定,并且都由国内知名学者任教。2015年已不要求参加专业课考试。广州美院的美术学专业分为“文”和“艺”两个方向,记者通过采访招生办的老师了解到:所谓文,即是文史类,这一方向的考生不须参加广州美院的专业课考试,只需参加全国文史论文化考生,考生需要在三、四月份写封信给广州美院招办,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当地文化课本科线以上,即可填写广州美院志愿。学院完全根据文化课成绩排名从高到底择优录取。美术学的“艺”的方向,招生时并不设定特定的专业考试,而是在报考美术、设计类的考生中根据考生的文化课成绩,从中选择文化课成绩较高的进行美术史论系学习。其中文史类学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美术研究、鉴定,艺术类史论学生的研究发展方向是艺术评论方向

北京哪些大学招收艺术类研究生??

可谓苦矣
如土委地
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央美,清华,很多学校都招收,你是那个专业的?

艺术生考研哪些学校比较好?

必信
负面
现如今,出国留学成为了越来越多的艺术生的选择。那么,艺术生出国考研去哪好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的三个艺术院校,供大家选择。一、荷兰阿尔特兹艺术大学阿尔特兹艺术大学是荷兰几所大规模音乐院校之一的音乐学府,是有900多名在校生和一支260位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家庭。它的校区分布在荷兰东部三座主要城市。阿尔特兹艺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专注于艺术和设计,拥有各种不同的学科群;美术学院是自主视觉艺术的王国;时装与产品设计学院是相关职业领域的殿堂。媒体与平面设计专业是交流、媒体和设计的天地;室内建筑和室内设计专业为学生提供与教师共同创作的机会;而艺术和设计教育专业为校内教师创造了与其它教师培训课程及艺术教育专家中心合作的平台。阿尔特兹艺术大学艺术生考研可选择的专业包括:综合美术,时装与产品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阿纳姆服装设计学院,时尚、设计与策略,媒体与平面设计,平面设计,交互设计,艺术传达设计,动漫设计,排版设计,建筑设计,室内建筑室内设计,视觉文化教育,艺术设计教育,艺术教育。二、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位于欧洲中部,是一所国际化的大学。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是由四所州立应用科技大学于2006年1月1日合并而成,目前有10000余名本科生,专业涵盖商业、工程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教育学、社会科学、音乐、艺术设计及生命科学等学科。该校还设有55所致力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咨询及高等专业教育的研究院,教职员工均通过合约等形式活跃于研究生教育及其专业领域。西北应用科技大学艺术生考研可选择的专业包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本专业分为四个部分:空间形象、室内装修、室内物理环境、室内陈设等设计),平面设计专业,珠宝首饰设计专业。三、韩国首尔艺术大学韩国首尔艺术大学是1962年成立的综合型艺术类大学,也是韩国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首尔艺术大学创学理念为“创意、协同、实践”。通过进行艺术创作能力训练和艺术创作的亲身体验教育,培育面向国际职业艺人和专业艺术人才,在韩国社会起到文化艺术中心和文化运动集散的作用。韩国首尔艺术大学艺术生考研可选择的专业包括:戏剧系,电影系,广播影像系,视觉设计系,舞蹈系,文艺创作系,摄影系。艺术生出国考研去哪好?以上三所艺术院校就是小编的答案。如果大家还有关于出国艺术留学的疑问,可以随时咨询美行思远艺术留学顾问。 阅读此文章的人还阅读了...本文版权属于美行思远(www.mxsyzen.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大学艺术学研究生报考难度大吗?

杨何
何可易邪
北大的艺术学很难考的。分数超高。。怎么也得350以上,你英语好就报考吧,不过招的人不多,还有保研的,复试是一比一点二。。。我认识一个复试没过,调剂到云南大学去了。。。。所有难度是有的,毕竟很高学府。。喜欢就试试吧,最多调剂艺术学,最好的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啊,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服,北师大,中传,中戏,,南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鲁迅美院,沈阳音乐学院,东北师大,哈尔滨师大,内蒙古大学,上海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浙江理工,安徽师大,杭州师范,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大,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师范,山工艺,河南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师大,中南大学,广州美院,四川音乐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大,陕西师大,西安音乐学院,西北师范大学这些都有艺术学专业的,各个方向自己看去。。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中国美院,厦大,西安美院,福建师大,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美院,广西艺术学院,四川美院,四川师范大学,云南艺术,这些基本都有文化产业或者艺术管理专业的。。如果不报北大,东南大学,厦大,山东大学这几个是很好的选择,山大没那么难。。。还有就是那几个美院,武汉理工,东华大学,南艺还不错了。。。纯打字,希望帮助你。。。

考研:北京大学影视编导硕士研究生,需要准备些什么?

神农隐几
梨沙
政治 英语 专业课 是必考的,考虑到你这个专业,你要确认一下有没有报版名前的面试。权政治外语就不用说了,专业课应该有一门偏理论,一门偏实物的,你要确认一下,学校是否要求交作品或者现场拍摄。你这个专业肯定会考一些影视艺术美学方面的问题,以及对影视作品的点评吧。知道的不多,还是要你自己去确认,最好找一个在读的本专业研究生探讨一下。

北京大学电影学研究生

谜中秘
蓝桥会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艺术学院正在筹建之中)现设3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专业和1个博士专业,即影视编导本科专业,艺术学专业辅修本科,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本科;艺术学专业硕士点、电影学专业硕士点、美术学专业硕士点;艺术学专业博士点。此外,艺术学系还从1998年起,陆续开始文化艺术管理、古代艺术品鉴定、文化经纪人、媒介经营管理、美术管理等方向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艺术学系将依托北京大学雄厚的人文学科优势,力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于1997年4月宣告成立,这标志着北大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研究在北大揭开了一页新的历史篇章。  艺术学系设四个教研室: 艺术学教研室、美术学教研室、音乐学教研室、影视学教研室。 设有四个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书法研究所、京昆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所、电视研究中心等。  艺术学系还设有数字影像实验室、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目前,艺术学系建设成一座较大规模的图书音像资料馆,国内最大的数字电影研究资料库。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还负责管理和辅导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工作。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学生管弦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等,近年来曾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艺术学习将努力把北京大学艺术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学生艺术团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并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艺术学系还先后聘请一批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北大艺术学系致力于以下互相联系的四项目标:一, 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趣味、格调和鉴赏力,从而成为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  二, 培养一批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应在理论基础、专业训练、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都达到较高要求;  三, 积极组织基础艺术理论、各门类艺术、比较艺术和美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艺术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 通过面向社会的艺术教育、艺术评论,以及在艺术产业、艺术科技、广告产业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最快将于年内成立,初期计划包括美术系、音乐系、影视艺术系、文化管理系四个系和戏剧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影视研究所等。  现有专业:本科(影视编导、艺术学、音乐学、文化艺术管理)  硕士(艺术学、电影学、美术学)  艺术硕士(MFA)  博士(艺术学)  可预计即将开设:本科(音乐表演、艺术设计)  硕士(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博士(电影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目前,艺术学院有电影学博士生导师1名:彭吉象 [教授],硕士生导师5名.影视学教研室 (主任:陈旭光 教授) 陈旭光 [教授] 俞 虹 [教授] 李道新 [副教授] 陈 宇 [副教授] 邱章红 [讲师] 陈宇[讲师]  彭吉象 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书记 副系主任  博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学术职务: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高教美育研究常务副会长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  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副会长  开设主要课程:  艺术概论、影视鉴赏、中国艺术精神、  美学原理、影视美学  当前主要工作领域:  1. 主编"影视艺术丛书"(首批共10本),其中包括本人撰写的《影视美学》(35万字),以及由国内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影视社会学》,《影视心理学》,《影视文化学》,《影视语言学》,《影视批评学》,《影视艺术传播学》等,此套丛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末开始陆续出版.  2. 研究课题《艺术学原理》拟在本人原来主编的《中国艺术学》(80万字)与《艺术学概论》(30万字)的基础上,努力用现代观念来阐述中国艺术传统理论,运用打通学科、打通中西、打通古今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3. 承担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4.本人目前正在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组织一套影视艺术译丛,其中包括本人带领2000级影视专业研究生共同翻译的〈Film Art >(第五版),该书是美国著名大学均采用的电影教材,而且是美国影视专业学生必修课的指定教科书。该书将于2001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发行的还将有另外两本著作《电影文化》、《电影简史》等。  研究课题:  1. 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艺术学》,本人为课题负责人。该项目在"八五"期间全国艺术科研10个重点项目中名列第二位,研究成果为《中国艺术学》,本人主编,5位教授共同撰写,历时5年完成,共80万字。  2 .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主要学术获奖情况:  1 .《中国艺术学》(本人主编,高教出版社于97年12月出版,80万字)1998年获"中国图书奖";1999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全国文科最高奖,即第一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成果二等奖。  2 .《影视鉴赏》(本人主编,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万字)1998年被列为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1998年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普通高校美育与艺术教育重点教材(共四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同志为这套重点教材写序,倡导高校普及美育与艺术教育。1999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第一批重点教材(共41本)之一。2001年先后被北京市评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和《艺术学概论》(北大出版社1994年版)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第四届与第六届科研成果奖。  主要学术著作:  1. 《中国艺术学》,主编,高教出版社97年12月出版,80万字。  2. 《影视鉴赏》,主编,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万字。  3. 《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91年版,25万字。  4.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35万字。  5. 《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35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  1. 《散文诗电影的美学特色》,载《电影艺术》,1985年第7期  2. 《惊险片段的美学追求》,载《当代电影》1988年第3期  3.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载《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4.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性比较略论》,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5. 《跨文化交流中的华语电影》,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北京日报》2001年2月18日转载摘要,《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转载  6.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7.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与WTO》,载《电影创作》2001年第3期  李道新 副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开设主要课程: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批评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批评、中国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传播  主要学术获奖情况: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64万字)2004年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教学获奖情况:  2003年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主要学术著作(均为独立署名):  1.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1万字。  2. 《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27万字。  3.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64万字。  4. 《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4万字。  5. 《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3万字。  6. 《波德莱尔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4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均为独立署名):  1. 《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  2. 《以光影追寻光明——沈浮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3.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 《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史》《当代电影》2005年第1期。  5. 《意识形态氛围与中国恐怖电影的不可预期》,《电影新作》2004年第5期。  6. 《电影学术:无人喝彩的尴尬与渴望超越的焦虑》,《中华读书报》2004年8月11日。  7. 《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郑正秋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8.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3期(连载)。  9. 《新中国喜剧电影的历史境遇及其观念转型》,《电影艺术》2003年第6期。  10. 《女性意识及其艰难浮现--影片<跆拳道>文化阐释》,《当代电影》2003年第6期。  11. 《市场经济呼唤重构中国电影类型生态》(记者专访),《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26日。  12. 《从中国电影的类型传统看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机缘》,《文艺报》2003年7月17日。  13. 《心灵探询与价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读解》,《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14. 《中国早期电影史:类型研究的引入与垦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5.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识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连载)。  16. 《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对侯孝贤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种读解》,《电影新作》2002年第6期。  17.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父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电影艺术》2002年第6期。  18. 《物恋悲剧与生存困境--影片<寻枪>的文化读解》,《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19. 《历史·文化与个体·尘世--夏钢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评析》,《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20.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  21.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2.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1年第3期。  23. 《选择与坚持:早期现实主义电影批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1期。  24.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歌唱片》,《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  25. 《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6.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  27. 《当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50年》(上、下),《电影艺术》1999年第5、6期(连载)。  28. 《建构中国电影批评史》,《电影艺术》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