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卡里加里博士》的表现主义风格是什么?

用也
莲舫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叙事风格诡异,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背景的使用版,抽象画的哥特式建权筑,完全绘画呈现的几何图形,克拉考尔认为这是当时民众心理的一种呈现,但是我想这种设计还有一方面是源自当时美术的风格。影片是小制作也不无关系,诚然,美术风格也与当时民众的心理不无关系,一战结束后,百废待兴,但是政治的高压与跃跃欲试的集权主义,时刻在准备点燃着下次战火,于是人们暗自呐喊,活在了极度不安的压抑与恐惧之中。这种心理的呈现就是变异了的几何图形,被空间压迫直到扭曲,这种异化也是权力和科技的结合,使人类深度异化,虽然克拉考尔的文化研究很有些逆推的嫌疑,是倒决定论,但是分析并不如何唐突,影片呈现的就是这种意涵。

谁有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介绍

上帝
兼爱
  故事开始于男子的自述,叙说着他亲身经历的恐怖事件:谋杀、凶案、惶惶人心,具有神秘力量的催眠师卡里加利博士是一切恐怖的根源。歪斜不规则的画面线条、扭曲变形的空间、高反差的阴沉灯光、以及剧中人物风格化的造型与肢体表演,本片不仅是二○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经典,也透过第一人称的主观叙事,让摄影机走进人心,看见心灵的奇幻与疯狂。  作为一部经常被列入电影课程的学生必看片目清单的电影,1920年在柏林首映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被公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开创者,并且也始终被认为是其最贴切的注解。  影片讲述了神秘的卡里加利博士及其催眠术和小镇上谋杀案的牵扯和联系。故事层层推进,直至最后尘埃落定。而卡里加利博士的形象,更是被萨杜尔认为“乃是电影所独创的第一个悲剧的典型”。但是,该片吸引观众的,绝对不止如此。  得益于三位狂飙派画家制作的布景和道具、怪诞的服装和化妆,在90分钟的放映时间里,影片呈现了一个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光怪陆离的世界。这种打破常规的制作手段对观众的冲击,从该片1921年在洛杉矶公映时对该片示威抗议的人群规模中便可略知一二——当时光是电影院外的示威人群就已经有2000人之多。  该片全部为影棚内拍摄,因此故事发生的小镇的风貌全部是由平面绘画和人工道具构成,甚至包括光影效果,都是直接画在布景上,而不是传统的由灯光形成——因此,为了追求正确的透视和光影效果,在同一个场景内摄影机只能以一个固定的角度拍摄;所以撇去影片中的特写镜头,全片更像是一出舞台剧的现场直播。  不过即便如此,那些远景中突兀嶙峋的哥特式剪影、中近景中康定斯基风格的线条产生的透视,以及前景中高迪或者门德尔松风格的建筑造型已经足以使得这一切梦魇般的氛围变得咄咄逼人了。而诸如一些高得要弯腰坐上去才不至于头碰到天花板的凳子、两条腿立于地板上供演员凭靠的古怪道具、蒙克风格的肖像画都使这层神秘和怪诞得以强化。但是让这一切登峰造极的还是人物的服饰和化妆——比如卡里加利博士身上中世纪术士的黑袍、扁平的眉棱加上猥琐的黑框眼镜、精心打理的富有表现力的发型(至此,您可能根本想象不出演员维纳•克劳斯此时才30多岁),被催眠者塞萨的芭蕾舞装束般的黑色连衣裙、空洞且苍白的脸部造型、流露出无力感的直垂发型(蒂姆•伯顿的《剪刀手爱得华》中爱德华即以此为原型)。其实使用化妆技巧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在早些时候欧内斯特•刘别谦的电影中就已经略有应用,如用烟熏妆的黑眼圈加上凌乱的发型来作为人物丧失理智的暗示;但是颠覆性的化妆效果只有在此片中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另外,该片对于人物造型的思路有一点非常难得,即人物造型只按照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作者的表现意图来塑造,而并非对每个人物外表都进行夸张化处理;而这点在以后的许多表现主义电影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使得夸张的人物造型陷于为表现而表现的泛滥境地。  同样,该片的主要演员维纳•克劳斯(饰卡里加利博士)、康拉德•维尔迪(饰塞萨)、弗雷德理希•菲尔(饰弗朗西斯)的演出都非常出色,丝毫不见在之后的德国电影中非常普遍的矫揉造作和仿佛未脱离舞台剧演技的粗糙的夸张。  从摄影方面看,全片都是以固定镜头拍摄,因此显得比较平实一贯;而且已有一些场面调度的初步实践,如人物的出画入画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当时很多电影中都有的现象),即影片中的白天和黑夜(或者室内的明亮或者昏暗)是通过黑白胶片的不同染色效果来传达的,如暖色代表白天、冷色代表黑夜;而比较严谨的用控制场景的光比(如天空和地面的光比)来取得比较接近真实效果的手法,则是几年后在一些比较成熟的制作中才出现的,如茂瑙的《最卑贱的人》;从技术层面看,这也跟镜头通光量、胶片感光度的提高有关。  至此,《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作为魏玛时期表现主义“最伟大的工艺成就”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不过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成就一部伟大的影片。因此,当捷克人汉斯•亚诺维茨和奥地利人卡尔•梅耶在他们的剧本中融入了他们自己在“精神病院、性犯罪、节日市集上表演”等方面的个人经历,斥诸于一个混合了“残忍、急躁、幻想和疯狂”的角色后,献给一个因经历战争、《凡尔赛条约》而纷乱、暗淡、屈辱且满身创伤的德国,其所有精心设计的超现实工艺便有了一个虽然模糊但终归是现实的宣泄口,而最终成就了一部够得上伟大的电影。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对该片的解读更是大大提高了该片的历史地位——他认为《卡》片其实是作者对当时德国社会和后来的希特勒、第三帝国的隐喻——虽然以严谨的态度看来,克拉考尔的观点多少有点被误解。  流亡美国前后,对完整性的渴望和德国民众的集体意识一直是克拉考尔关注的,而《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正是这种关注的一个产物。“(社会形势)不可避免的恶化,致使大批的德国民众无法自制地靠向了希特勒。早期德国电影所预示的内容在现实中正在上演,银幕上的典型形象最终在现实中出现……关于最终厄运的黑暗预言已经应验。”这段话便是克拉考尔作品的研究者盖特鲁德•科赫对《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观点的总结。虽然科赫之前也曾因为克拉考尔其实很少看过他自己书中所提到的电影,而说明“他对那四十年电影史(地了解)仅是来自他的记忆”,也有更极端者指责克拉考尔的言论乃是“难民(流亡者)对(母国)的复仇”。但事实上克拉考尔把电影和现实联系起来的乃是因为电影和现实的偶合而使得电影情节和现实有相似性,而非电影的预言性。所以,关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是否真的是作者对纳粹势力和第三帝国的晦涩预言其实并不是那么关键;关键在于《卡》片代表了一群魏玛共和初期的电影作者,而且他们因经历、时局和生存状态而共同发出了蒙克般的“尖叫”——而谁又曾在意蒙克的《尖叫》是不是对第三帝国的预言呢?!  除此之外,《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一片的题材还是带有很多饶有趣味的元素的,比如影片中涉及到的梦游和催眠术。在19世纪末,德国人冯特奠定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而同时精神分析也经由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的苦心经营而开始传播,夏尔科有关催眠的研究也已经在巴黎开展了,并通过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产生影响。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在柏林成立,精神分析被正式介绍到德国。至此,世纪交界的德语世界中弥漫着的心理学硝烟不可谓不浓厚。而通过去学术化和通俗化,这种心理研究倾向更是变成一种颇为流行的元素频繁出现在银幕上,特别是催眠、精神控制之类的元素,非常符合表现主义塑造疯狂、神秘人物形象的口味——如本片和几年后弗里茨•朗的《赌徒马布斯博士》。而派伯斯特1926年的《一个灵魂的秘密》,据萨杜尔所述,要比好莱坞早20年从事心理分析。  最后,对于影片的剪辑以及开头和结尾处的现实主义场景,其意图和来龙去脉至今亦有争论,但是无论最初的版本是何种面目,始终不会影响到这是一部杰出影片的事实。《卡》片除了开电影表现主义的先河外,还启迪了当时电影界制作电影的方式,继卢米埃尔的火车头和梅里爱的月球之后,人们又一次惊呼原来电影可以拍成这样;而在人们一惊一乍的同时,它还有意无意地成了“恐怖 / 惊悚片”这一类电影的鼻祖,甚至因为片中的一些手法,它还夸张地成了“黑色电影”的滥觞。不过最重要的是:有感于此片,一批精力充沛且富有创见的电影人便开始崛起,德国电影从此走进了鲜衣怒马的年代。参考资料:豆瓣

表现主义电影的优秀作品赏析

郑培民
松浦
Das Cabinett des Dr. Caligari (1920)罗伯特·维内导演。标志德国表现主义3361303132电影的诞生,“卡里加里主义”成为表现主义的代名词。《卡里加里博士》在叙事上富有创造性的主观表现,被克拉考尔评价为:“即使在今天,电影叙事也没有能够普遍地取得这样出色的成就”。《卡里加里博士》属于首映后不久就被奉为经典的影片,1920年代时就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不断有人对这部电影进行剖析,但是没有人模仿它去拍摄电影,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它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残酷而极端。 Metropolis(1927)这是弗里茨·朗一生中拍摄的最重要的影片之一,也是德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这部影片带有表现主义和科幻色彩,通过对一个虚构的大都会的建筑的描绘,分析了未来的技术社会,而这个社会将导致人类走向毁灭。影片独特,风格怪异犀利,无可争议地使他确立了自己在德国电影史上牢固的地位。影片以具象的场景设计与空间建构创造出机械化未来世界的虚拟时空,引领观众走入一个基于机械美学而创造的冰冷空间,机械文明的过度发展所带来的可能是人性的泯灭,一如片中邪恶的科学家及其所创造的机械人玛丽亚。因此,对科学文明的质疑与检视,成为贯穿《大都会》全剧的主题思想。 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 (1927)茂瑙到美国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本片标志着默片时代最高艺术水准,也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创作巅峰,获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最佳摄影两项金像奖及一项特别奖——艺术质量奖。茂瑙对光影的触觉非常敏感,在默片时代所营造的画面构图,不单为大多数导演仿效,他的作品在80多年后的今天,魅力依然没法抵挡。堪称光与影一代宗师的茂瑙,在电影史上多方面创先河,他不断探索电影新技巧——歌特式古堡、吸血僵尸、幽魅的影子、浮士德和魔鬼遨游万里的壮观场面。茂瑙一生只拍过21部影片,流传下来的只有12部。 M M (1931) (别名《凶手是M》弗里茨·朗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讲述了一个精神变态的人残害儿童的故事,他在影片当中出色地运用了声音和画面结合的手法,把气氛渲染得十分成功。《M》的场面调度、悬疑性、光影和声音的运用、节奏、细节的利用,为日后黑色电影的片种奠定了基础。这部影片给弗里茨·朗带来的声誉,甚至超过了影片《大都会》,此片成为电影研究的范本。 Ministry of Fear(1944)弗里茨·朗为好莱坞拍摄的一部悬疑片,导演很好地把握了神秘气氛。从这部影片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脉络,我们可以看到,表现主义与好莱坞商业电影系统的成功融合。此片的风格和希区柯克电影非常相象。

卡里加里博士的介绍

月兔
快活人
《卡里加里博抄士》是由罗伯特·威恩执导的惊悚片,沃纳·克劳斯参加演出。影片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梦魇般的回忆,叙述了一个身兼心理学博士和杀人狂双重身份的卡里加里的生活,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其表现主义特色并不在于情节的荒诞,而主要反映在布景、服装、化装以及画面的独特效果上,其画面和布景都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如画在幕布上的简化布景、明暗鲜明的强烈对比、奇形怪状的几何图案突出棱角和线条等等,最大限度地渲染了画面阴森恐怖的气氛。这部影片的表现手段对以后的电影影响颇大。

上世纪20年代的电影

第六计
卓别林的片子。然后,《后门出入》《繁华一梦》《三剑客》《侠盗罗宾汉》《赖婚》《一条叫安达鲁的狗》《卡里加里博士》《最卑贱的人》《罢工》《十月》《母亲》《红粉骷髅》《弃儿》《孤儿救祖记》等等。。。可以百度搜索一下 秀兰 邓波儿 不知道她的人。。。哎 不说了

什么是“室内剧电影”

極真拳
若丧其一
室内剧电影是二十3431376666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室内剧"原来是德国戏剧导演马克斯·菜园哈特创造的一个术语,专指一种供小型剧场演出的,恪守时间、地点、动作三一律的舞台剧。产生编辑室内剧电影(kammerspielfilm)奥地利电影编剧卡尔.梅育把这一概念搬用到电影中来,创立了室内剧电影。梅育于1919年写了《卡里加里博士》的剧本,成为表现主义电影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但一年后,梅育便开始脱离表现主义的轨道,于1921年写出《后楼梯》,由保罗.莱尼导演,成了第一部"室内剧电影"。[1]特色室内剧电影抛弃了表现主义电影惯用的鬼怪和疯子的主题,而以社会上的小人物如铁路工人、店员和女仆为对象,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它恪守古典悲剧的三一律,布景简单(主要是内景),人物数目很少,一般无名无姓,只以其职业为特征。它非常注意对人物的心理刻划,镜头常常良时间地停留在人物的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上。由于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时间空间变化很小,所以它一方面要求演员的演技严肃平实,避免夸张,另方面尽量少用字幕,力求通过可见形象来传达戏剧性内容。但囿于无声电影的技术局限性,也造成人物性格过于简单,镜头过于冗眭和重复,甚至出现使观众无法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等缺点。代表作品室内剧电影的代表作品除了由梅育编剧的一系列影片如《铁道》(1921)、《除夕之夜》(1923)、《最卑贱的人》(1924)以外,还有保罗-津纳尔的《恩欲》(1924)等影片。这种电影在引导一部分德国电影导演走上写实道路方面超了很大作用(参见"街道电影")。在国外,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马赛尔·卡尔内为代表的一些法国电影导演的电影形式上。

谁能提供些论文资料,关于德国电影业的?

大国守城
撒哈拉
  德国电影:哲学般的影像思考  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在今天的电影市场3238656635,已成为引领世界商业电影的滚滚潮流,所向无敌。那些用巨额预算烧出来的大制作、借助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表现的大场面,总是让人热血沸腾。其实,透过那些无限放大的商业和娱乐元素,许多国家的电影在喧嚣的商业狂潮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色彩。德国电影,便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951641.html  带你游德国电影博物馆  柏林Sony Center的屋顶象极了日本富士山的现代城市版。这个地区是柏林年轻人最爱去的地方,购物城、餐厅、咖啡吧、歌剧院、电影院、及柏林电影学院等等都汇聚在此。而大名鼎鼎的德国电影博物馆 (Filmmuseum Berlin)就在电影学院楼下:通体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电影工业前卫与时尚感,这种感觉使得来此参观的大部分人们一旦进入这个空间后,无论什么情绪都会被立刻消弭而沉浸其中。走进大厅举目四望,幽暗的空间好像看不见尽头,又似深不见底!原来,地板和墙壁是由无数面矩形的镜子构成,再往上仔细看,天花板层层叠叠的倒影“垒”出了深渊的感觉。在这里,德国人对光学科学及视觉错觉的巧妙利用,使空间被无限延伸了,使你深信光学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头顶的几个大屏幕里播放着一些经典影片中的重要章节与场面,喜、怒、哀、乐、恐惧、震撼(无声放映)。观众由此被带人电影世界,来专心感受银幕时空的倒序与顺序。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909182.html  德国电影——一个新的银河系正在扩张  现在,全球越来越关注“新新德国电影”了。  这是法国的权威影刊《电影手册》给当今德国电影下的一个评语。自上世纪90年代起,德国电影又掀起了第二波新浪潮——“新新德国电影”。《罗拉快跑》引领潮流,震惊世界;《再见,列宁》夺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非洲何处为家》获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勇往直前》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别人的生活》又获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再以2007年为例,票房收入达7.67亿欧元(合9.68亿美元),观众人次达1.25亿,均占世界第5位;影院放映厅总数4832个,全德约三分之一的电影观众看本国影片。仅《别人的生活》在美国的票房就达1100万美元,在“影院之国”法国该片为当年最成功的欧洲片,甚至在日本其放映期长达38周,全球共有130多个国家发行该片。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840160.html  走出沉重的德国电影  [摘要]德国电影以往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记的主要还是新德国电影四杰所做出的,电影带有浓厚的作者型气息,沉静、内省,文学性。作者以为与早期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这一特定历史原固有一定联系。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的统一,德国人在世界上赢得了新的尊重。出现在影像上,内容更趋多样,主要是敢于直面过去,大胆表现二战,书写柏林墙,以及更为国际化的商业电影的涌现。  [关键词]德国四杰 二战 柏林墙  “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他艺术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这是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其著名的电影史论著《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中说的一句话。现在反观近几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德国电影,感觉这句话说得颇有意味。  原文链接:http://www.lunwenw.net/Html/dsdy/13472523.html

什么是“室内剧电影”

老莱子曰
强力忍垢
室内剧电影是二十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 "室内剧"原来是德国戏剧导演马克斯·菜园哈特创造的一个术语,专指一种供小型剧场演出的,恪守时间、地点、动作三一律的舞台剧。产生编辑室内剧电影(kammer spiel film)奥地利电影编剧卡尔.梅育把这一概念搬用到电影中来,创立了室内剧电影。梅育于1919年写了《卡里加里博士》的剧本,成为表现主义电影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但一年后,梅育便开始脱离表现主义的轨道,于1921年写出《后楼梯》,由保罗.莱尼导演,成了第一部"室内剧电影"。[1] 特色室内剧电影抛弃了表现主义电影惯用的鬼怪和疯子的主题,而以社会上的小人物如铁路工人、店员和女仆为对象,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它恪守古典悲剧的三一律,布景简单(主要是内景),人物数目很少,一般无名无姓,只以其职业为特征。它非常注意对人物的心理刻划,镜头常常良时间地停留在人物的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上。由于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时间空间变化很小,所以它一方面要求演员的演技严肃平实,避免夸张,另方面尽量少用字幕,力求通过可见形象来传达戏剧性内容。但囿于无声电影的技术局限性,也造成人物性格过于简单,镜头过于冗眭和重复,甚至出现使观众无法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等缺点。代表作品室内剧电影的代表作品除了由梅育编剧的一系列影片如《铁道》(1921)、《除夕之夜》(1923)、《最卑贱的人》(1924)以外,还有保罗-津纳尔的《恩欲》(1924)等影片。这种电影在引导一部分德国电影导演走上写实道路方面超了很大作用(参见"街道电影")。在国外,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马赛尔·卡尔内为代表的一些法国电影导演的电影形式上。没有外景,或极少切换外景,主要戏份都在室内完成的电影。

寻找一个电影理论网站

红花曲
麻疯女
这种网站比较少,你需要学习电影理论的话可以分别找一些书来看推荐书目:《电影语言》3262363133【法】马赛尔• 马尔丹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电影的元素》【美】李•R•波布克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电影导演》【英】特伦斯•圣约翰•马纳尔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论电影艺术》【英】欧纳斯特•林格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社2001年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 李恒基 杨远婴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电影理论史评》 【美】尼克•布朗 电影出版社1994年《电影是什么》 【法】安德烈•巴赞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法】克里斯丁•麦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电影的形式与文化》【美】罗勃特•考克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女性与电影》【美】E•Ann Kaplam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7年《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美】Richard M•Barrsam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2002年《电影的社会实践》【美】Graeme Turner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7年《电影批评面面观》【美】Tim Bywater and Thomas Sobchack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7年《电影编剧新论》【美】Ken Dancyger. Jeff Rush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8年《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英】弗兰克•莫特,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罗艺军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中国电影发展史》 程季华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上)林黎胜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世界电影:管窥嘹望》贺红英 李 彬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王海洲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侯克明 杜庆春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王志敏 杜庆春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李 铭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影像造型的视觉构成-------电影摄影艺术理论》张会军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虚构的自由---------电影剧作本体论》刘一兵 张 民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构筑现代影像世界-------电影导演艺术创作理论》郑洞天 谢小晶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导演大师创作研究》郑洞天 谢小晶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表现与创造的驰骋------现代电影表演创作论》陈 浥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姚国强 孙 欣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论述》王志敏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王志敏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陆弘石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钟大丰 梅 蜂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钟大丰 潘若简 庄宇新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王海洲 中国电影出版社《感觉与敏锐---现代电影表演理论研究》(上)崔新琴 陈 浥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银幕影像的造型艺术---电影美术设计理论》周登富 王鸿海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银幕传情--与中国当代译制配音演员对话》徐燕 陈 浥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姚国强 孙 欣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银幕造型--与中国当代电影美术师对话》王鸿海 刘晓清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2)张会军 薛文波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摄影画面创作》张会军 中国电影出版社《影片分析透视手册》张会军 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张巍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杨远婴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技术卷》李念芦 李铭 张铭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于丽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大学的精神》、《大学之道》等教育专著,待细选。《当代电影分析方法论》【法】JacquesAumontandMichelMarie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7年《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电影剪辑技巧》【英】卡雷尔•赖兹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四版)》【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电影意义的追寻》【美】DavidBordwell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电影语言的语法》【乌拉圭】丹尼尔•阿里洪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美】罗泊特•麦基《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美】托马斯•沙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美】阿瑟•阿萨•勃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通俗文化理论导论》[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杨远婴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美】戴安娜•克兰译林出版社2001年《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发展史》郑国恩等主编。正在出版中。《重组话语频道》[美]罗伯特•C•艾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美]大卫•波德维尔等,中国社科出版社《香港电影的秘密》[美]大卫•波德维尔,海南出版社《中国电影美学》林年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王弼集校释》,王弼,中华书局《古代宗教舆伦理》,陈来,三联书店《中国禅学思想史》,[日]忽滑谷快天,上海古籍出版社《剑桥中国晚清史》,[美]费正清编,中国社科出版社《冷战与中国》,章百家、牛军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霍布斯鲍姆,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刘师培,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诗学》,叶维廉,三联书店《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蒋寅,中华书店《曲院风荷》,朱良志,安徽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傅庚生,北京出版社《诗境浅说》,俞升云,北京出版社《梓翁说园》,陈从周,北京出版社《顾随:诗文丛论》,顾随,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话》,胡兰成,上海社科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王晓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艾晓明,湖南文艺出版社《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李今,安徽教育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近代二十家评传》,王森然,书目文献出版社《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三联书店《当代哲学主流》,[德]施太戈缪勒,商务印书馆《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王岳川,北大出版社《哲学史教程: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德]文德尔班,商务印书馆《美学史》,[美]凯•埃•吉尔伯特等,上海译文出版社《近代美学史评述》,[英]李斯托威尔,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三联书店《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美]艾伦•温诺,黄河文艺出版社《文学的哲学》,[美]古斯塔夫•缪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法]皮埃尔•布迪厄,中央编译出版社《伟大的书》[美]大卫•丹比,江苏人民出版社《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inema》Chris Berry《Celluloid china》Harry H.Kuoshu《New China cinema》Sheila Cornelius《Visions of the East: Orientalism in Film》 Matthew Bernstein《Narrative, Apparatus, Ideology : A film theory reader》Philip Rosen《Post-war cinema and Modernity》 John Orr《Between Shanghai and Hongkong :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cinemas》 Poshek Fu《Cultural Theory : the key concepts》Andrew Edgar《Chinese films in focus》Chris Berry《电影的观念》,[美]斯坦利•梭罗门,中国电影出版社《蒙太奇论》,[俄]C.M.爱森斯坦,中国电影出版社《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英文版《电影语言》,[法]马赛尔•马尔丹,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美]大卫•波德维尔,台北远流出版公司《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艾梅里,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史学新视野》,石川编,学林出版社《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杨远婴编,中国电影出版社《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美]托马斯•沙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国电影理论文选》,罗艺军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电影历史及理论》,李少白,文化艺术出版社《影史榷略》,李少白,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等,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陆红实编,中国电影出版社《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胡菊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饶晓光/裴亚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卢易非,台北远流出版公司《中国电影美学》林年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电影导演的探索》(1-6辑),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史》,柳诒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陈来,三联书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东方出版社《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汪晖,三联书局《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姜义华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李欧梵,北京大学出版社《跨语言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刘禾,三联书店《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孟繁华,中央编译出版社《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周锡山编,北岳文艺出版社《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朱光潜美学文集2•诗论》,朱光潜,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春风文艺出版社《宋词赏析》,沈祖棻,北京出版社《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杨念群,江西教育出版社《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钱钟书论学文选》,钱钟书,花城出版社《放宽历史的视界》,黄仁宇,中国社科出版社《海外上海学》熊月之、周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上海社科出版社《纵欲与虚无之上:现代情境里的政治伦理》,钱永祥,三联书店《当代思维方法》,[德]J.M.鲍亨斯基,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痛苦的智慧——文化学说的历史轨迹》,陈山,辽宁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美]J.P.查普林/T.S.卡拉威尔,商务印书馆《论传统》,[美]E.希尔斯,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明的冲突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东方学》,[美]爱德华•W•萨义德,三联书店《图像的时代》,[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吉林人民出版社《视觉思维》,[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光明日报出版社《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奇图像学文集》[英]贡布里奇,上海书画出版社《并非冷漠的大自然》〔苏〕C•爱森斯坦,中国电影出版社《银幕的造型世界》〔苏〕查希里扬,中国电影出版社《风格的特征》,[法]罗伯特•杜歇,三联书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商务印书馆《影视美术设计》,吕志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银幕世界的空间造型》,周登富,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美术概论》,周登富,中国电影出版社《论电影美术》,周承人,江西人民出版社《电影美术设计》,〔英〕马纳,中国电影出版社《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王树薇,中国电影出版社《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英】安吉拉•默克罗比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 学林出版社 1999年《媒体文化》[美]道格拉斯•凯尔纳 商务印书馆 2004年《重组话语频道》[美] 罗伯特•C •艾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解读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电视的真相》【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媒介事件》【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Film and Theory—An Anthology》,Edited by Robert Stam and Toby•MillerBlackwell Publishsers,2000.《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Introctory Readings》,Edited by Leo Braudy 、Marshall Coh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Feminist Film Theory—A Reader》Edited by Sue Thornham,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How to read a film —Movies,Media,Multimedia》,James Monaco,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Stars》,Richard Dyer,BFI Publishing,1998.《Movies as Polities》,Jonathan Rosenbau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Mass Media and Society》,Edited by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Anorld,2000.《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David Bordwell,Routledge,1997.《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英】弗兰克•莫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