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菌物研究杂志的审稿周期多久?

是谓天门
蜀山传
如果已经投稿到了杂志社,应该向杂志编辑咨询。如果还未投稿,说一下见刊时间,看看是不是有其他适合期刊供选择。

刘杏忠的介绍

开以阴阳
盍不为行
刘杏忠博士 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西农业大学农学系植物保护专业,1986年及1992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做博士后,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任助教、讲师、助研、副研、副所长及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亚洲菌物学会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Mycology》主编、《植物病理学报》副主编、《菌物学报》常务副主编、《菌物研究》、《中国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生态学杂志》等期刊编委;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专著2部,编著3部,在PNAS、ISME J、PLoS One、BMC Evol Biol、Mycol Res、Mycologia、FEMS Microbiol Ecol、Biol Control等SCI收录刊物上发表80余篇论文。研究方向:真菌群落及种间关系。重点研究特殊环境真菌结构、功能;真菌与宿主线虫及昆虫协同进化。

南京晓庄学院行知学院有师范类的专业吗?比如小学数学教育?急啊!谁能告诉我啊?如果有,那怎么样?

爱阡陌
环保路
有,具体我也不知道,晓庄小教幼教最好你可以上我们学校的官网看看南京晓庄学院院(系)及专业介绍人文学院简介    汉语言文学(师范)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写作、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学语文教学法、逻辑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国文化史、美学、工具书使用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外汉语教师。  汉语言文学(文秘)  就业方向:适合在政府和社会的各种机构、单位中担任秘书工作。  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  就业方向: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翻译、管理工作和涉外事务处理工作及与涉外事务有关的其他一些社会工作。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师范)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比较文学概论、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应用文、英语翻译、商贸英语、论文写作等。  就业方向:可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在国家政府机构的涉外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以及外资、合资企业从事管理和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等相关工作。  历史学(师范)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选、史学概论、中学历史教学法、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江苏地方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地理、训诂学、考古学通论、史学论文写作、世界科技史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历史教师。  社会工作  咨询电话:025-86178230外国语学院简介  外国语学院开设有英语(师范)、英语(商务英语)、英语(旅游英语)、日语(国际商务日语)等专业。学院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约3/4的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常年聘用6-8名外籍教师担任口语及文学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商务及旅游英语方向的主干课程如: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写作、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商务礼仪、旅游英语等全用英语开设。  英语(师范)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语音、语法、听力、口语、英语写作、语言学概论、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主要英语国家国情、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英语测试理论及方法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英语教师。  英语(商务英语)  就业方向:可在外贸、广告等公司或机构从事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  英语(旅游英语)  就业方向:可在涉外旅游公司、涉外宾馆饭店等单位从事旅游及餐饮管理工作。  日语(国际商务日语)  就业方向:在日商办事处、日资及中日合资企业从事管理、翻译等工作。  咨询电话:025-86178236经济法政学院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法学通论、政治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社会学、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管理学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管理人员。  行政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政治学概论、行政管理学、社会学、管理心理学、公务员制度概论、市政学、行政组织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行政法学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多种社会工作、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以及各级政府公务员工作。  经济学  主要课程:现代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学、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商情预测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跨国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  就业方向:在国内外商贸、流通、金融、服务领域和生产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在物流企业和物流管理部门、国际贸易与外资企业从事经济管理应用规划、咨询、策划、管理和实施工作。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主要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进出口与报关、外贸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结算、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商务沟通、西方财政、现代企业管理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物流管理、外贸英语口语、英语商务写作  就业方向:可在政府外事、外经贸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或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物流管理(专科)  主要课程:经济学概论、市场营销、企业经营与管理、物流学、商品学、运筹学、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采购学、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国际贸易、经济法、广告学、零售学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运输、商品分类与包装、仓储、信息处理等物流技术管理和销售工作。  咨询电话:025-86178244、86178241信息技术学院简介  信息技术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6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4人,硕士以上学历超过60%;下设6个教研室(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公共课、计算机继续教育)、8个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单片机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嵌入式系统、数据库技术)。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办学标准,在专业建设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注重实践教学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拓宽学生就业口径,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整体规模和办学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主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及方向、面向对象及可视化编程、计算机教学论、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就业方向:在中等学校从事计算机教学和各种计算机管理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  主要课程:软件工程、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C程序设计、计算机维修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Linux网络编程、互联网软件应用编程等。  就业方向:在教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的技术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科研开发及管理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库技术)  主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SQL Server数据库维护管理、C++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Web数据库设计与应用、数据库编程等。  就业方向:在教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的技术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中、小型数据库系统的管理维护与开发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主要课程:C/C++编程、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算法分析与设计、project管理、软件体系结构、web编程。  就业方向:在国内外各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的技术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咨询电话:025-86178282新闻传播学院简介  新闻传播学院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二级学院,主要有教育技术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两大专业。秉承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倡导“教学做合一,文理艺相融”的办学思想,以基础知识与前沿成果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注重人才规格与注重个性发展结合为学院办学特色,努力培养广播电视事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专业教师均有主讲教师资格,其中40%以上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双师型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50%以上。本学院强调操作技能训练,为学生实践配备了大型全数字化演播室、完备的采编播设施、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系列实验室,竭力满足学生实验需求;建立了江苏广电总台、南京及省内地方电视台及南京各大广告传媒公司、南京中小学校等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锻炼提供了保证。   新闻传播学院——阳光事业的摇篮,期待您的加盟,共求信息传播事业的发展。  广播电视新闻学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评论学、电视摄像、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影视动画、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广电节目推广与营销、新闻摄影、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传媒栏目策划与编辑、平面设计、广告艺术、普通话训练、播音主持、中外广播电视发展史、新闻编辑学、新闻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中外文化史等。  就业方向: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广告公司等传媒机构的记者、编导、摄像、主持;大众传媒、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编辑和管理;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采访、编辑、摄影。  教育技术学(师范)  主要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音视频技术、电视摄像、影视制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基础、动态与静态网站制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等。  专业方向性课程:(1)网络应用方向:网络服务器系统设计、网络维护与管理、流媒体技术基础、专题网站设计、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组成与维护等。(2)影视传媒方向:摄影、影视动画、影视作品赏析、专题片策划与制作、有线电视系统、影视广告与创意等。(3)信息技术教育方向:信息技术教学法、学习论、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设计、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省市县各级电教馆、高校和中小学的电教(教育技术)人员;广告业、传媒业的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维护与管理、电视拍摄与制作的专门人才;机关、工矿企业、公司等单位宣传部门的影视、网络媒体创意与制作人才。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传播)(中外合作办学)  主要课程:写作基础、新闻学概论、新闻摄影、TV产品学、中外报业理论、采访与写作、电视制作、广播电视概论、电视制作实习、媒体英语、新闻编辑实务、新闻评论学、自由理论、韩国历史文化概要、中外文化史、沟通理论、电视摄像、广播产品等。  就业方向:主要培养和造就政治文化素质高、通晓新技术、精通外语、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新一代高级新闻与传播人才,为电视部门、报社、广播站,特别是正在兴起的网络传播媒介、国家大中型企业网站服务。  咨询电话:025-86569138 孙老师、闵老师、崔老师地理科学学院简介  地理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正教授2名,副教授12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校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人。学院设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旅游管理四个专业,其中本科在校生323人。学院实验室共有仪器设备242台,价值207.7万元,实验室面积1000平方米,拥有地理学及相关专业图书2万余册,长期订阅20余种专业杂志。学生就业率高于同等院校。  地理科学(师范)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测量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保护、教育心理学、地理教学论、计算机辅助教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就业方向:中学地理教师、历史与社会教师、科学课程教师、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等。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基础、人文地理学、普通测量学、地图学基础、土地利用与管理概论、环境学概论、资源开发与规划、环境资源经济学、土地统计学、地籍管理、环境生态学等。  就业方向:土地管理与测绘、开发部门、房产部门、环保部门、城乡建设开发部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中外合作办学)  主要课程:韩语、地图与遥感应用、普通测量学、统计学基础、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学概论、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原理、规划机助技术(规划CAD)、房地产评估、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就业方向:能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不动产开发、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规划和管理,不动产的投资决策分析、建筑设置、不动产经营、不动产营销、不动产评估、不动产咨询、不动产经济、公共关系、不动产管理等方面工作。  旅游管理(专科)  主要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饭店管理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心理学、中国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宾馆、酒店等工作或旅行社业务、导游、文秘及其他行业中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咨询电话:025-86178276数学系简介  数学系有一支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有近半数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六分之一以上,长期从事中学数学师资的培养,毕业生中有数十位担任中学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及学科带头人。  该系的数学与应用数学(非师范)的教学计划以台湾东吴大学和辅仁大学的计划为蓝本(该专业毕业生在台湾地区人才市场十分抢手)主要培养以数学为工具从事其他领域的分析、企划与管理方面的人才。  该系的大学生数学建模代表队在全国大赛中年年获奖,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生的就业和在工作中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代数学、几何学、物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函数论、离散数学、数学史、数值分析与计算机技术、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数学教学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就业方向:中小学数学教师或在科研院所和经济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线性规划、运筹学、计算方法、会计学原理、保险学、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数量经济学、计算机相关理论与应用、软件运用等。  就业方向:在科研院所做科学研究工作或从事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分析、企业策划与管理工作及电脑实体工程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  咨询电话:025-86178251物理系简介  物理系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历1人,硕士学历18人。现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中学物理教学法、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通信原理、EDA、DSP技术、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仿真等20多个实验室及一个计算机室,实验室面积1943平方米,设备资产近500万元。  物理学 (师范)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电工学、电子线路、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技能基本训练、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就业方向:中学物理教师及职业学院的物理、电工、电子等基础课的教师,以及与物理学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微机原理、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系统、电子自动化设计、嵌入式系统、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等。  就业方向:从事有关电子技术、通信、仪器仪表、传感器、计算机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与专业有关的教学、培训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汽车电子)(中外合作办学)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微机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实验、工程数学、传感器技术、大学物理、机械制图、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汽车工程导论、汽车电脑辅助设计和实验、自动控制、汽车空调系统、汽车技能实习、发动机技术、汽车电子工程实习等。  就业方向:在汽车工业、电子技术领域从事科学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制造、运营以及教学培训等工作。  咨询电话:025-86569258生命科学系简介  生命科学系现设有四年制生物科学(师范)、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制药)(中韩合作办学)三个本科专业方向,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567人,其中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民办学生97人、生物科学(生物制药)专业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培养学生50人。  生命科学系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与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专职教师27人,有教授、副教授11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教师队伍中既有校教学能手、学术带头人,又有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以及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生命科学系实验教学中心由21个实验分室和菌物研究所组成,价值820多万元的实验仪器设备中有HPLC(高效液相色谱仪)、微机化生理实验系统、凝胶成像系统、PTC-200基因扩增仪、显微图像分析系统、CHLOROLAB-2液相氧电极、超低温冰箱等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实验室用房面积5000余平方米,可承担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不同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SCI、EI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生命科学系一贯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及二年级安排去江西庐山、三清山及连云港等进行动植物学野外实习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参加教育教学实习。生命科学系更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从大三开始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从学习、毕业设计、生活及就业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生命科学系学风端正,历届毕业生考研究生的录取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录取学生分布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  生物科学(师范)  主要课程: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学教学论等。  就业方向:中学生物教师或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相关工作等。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统计学、生物化学技术原理与方法、普通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资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现代生物技术等。  就业方向:可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农业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产业经营及其它管理工作。  生物科学(生物制药)(中外合作办学)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及实验、生物技术基础实验、动物生理学及实验、药物学、应用微生物学、细胞技术、分子细胞生物学、医药生物技术、基因克隆、遗传工程学、药物食品化学、功能食品学、酶科学、医药食品功能分析、生物分离及纯化等。  就业方向:在医药、食品等企业、研发单位以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医药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产业经营及其它管理工作。  咨询电话:025-86178270化学系简介  南京晓庄学院化学系化学专业现有化学教育(双语)和分析技术两个方向,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学教学论等五个教研室,以及材料与信息化学、应用化学两个研究所。全系专任教师近30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另有兼职教授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导2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具有硕士学位19人,目前化学系在校生560多人,是我院全日制在读学生人数最多的理科系。  近年来,化学系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化学系将双语教学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既确保专业水准,又彰显英语特色,从而使化学(双语)专业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一系列省级以上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分析化学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学科; “有机化学”重点课程建设获2004年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二等奖;院级重点教改课题“培养21世纪具有综合素质的中学化学双语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已获得2004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双语师资”的培养模式已在国内产生一定的影响。2006年化学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0年以来,化学系教师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其中SCI、SCIE、EI源期刊近60多篇。化学系实验室现拥有D8-XRD衍射仪、尼高力5700型红外分光光度计、安捷伦6890N型气相色谱、PE2400II型元素分析仪、HP 1100液相色谱仪等一批国内外较为先进的仪器,能够满足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需要。2006年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化学系的毕业生历年来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几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化学(师范)(按双语师资培养)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学教学论(以上七门课为英语授课)、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双语听说训练、双语教学技能训练、以及相关课的实验课程,应用电化学、食品营养化学、环境化学、波谱分析等选修课,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就业方向:中学化学双语教师及化学专业的相关行业。  化学(分析技术)  就业方向: 质量检测与检验部门、企业产品分析检验中心、环境保护与监测及化学专业的相关行业。  联系电话:025-86569260体育系简介  体育系现有教师26人,其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9人,硕士5人(其中1人毕业于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是第一位获得体育管理学硕士学位的亚洲人),高职教师占全系教师总数的50%以上。教师中有1人为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2人为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为校级学术骨干,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省模范教师。  全系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科研工作,科研气氛浓厚,这几年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40篇,其中在《体育科学》、《北京大学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30篇。  体育教育(师范)  主要课程: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乒乓球、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学、群众体育学、体育管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康复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育教学论、人体解剖学、体育史等课程。  就业方向:各级中小学及体育运动学校任体育教师;或到体育卫生保健所、少体校任职,可到体育系统从事管理工作,也可到健身俱乐部从事健身教练员和体育市场营销员。  社会体育  就业方向:各类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及学校、服务行业、企事业等单位的体育健身指导员。  咨询电话:025-86569223现代音乐系简介  现代音乐系以现代流行音乐教学为主,着重培养现代音乐实用性、复合型人才。本系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配套齐全的教学设施,专业课程设置实用,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已培养出许多专业水平较高、社会应用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广阔。该专业技术的社会需求量大,目前就业率达到97%以上。    音乐学(现代音乐)  音乐表演(专科)  咨询电话:025-86569285教育科学学院简介  教育科学学院是我校建立最早的二级学院,也是学校最大的二级学院之一。目前在校生有1200人,教职员工83人,专任教师7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1人,已获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7人,占专任教师的51.4%。目前在读硕士博士教师11人。  教育科学学院设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应用心理学三个专业。主要培养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各行各业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专业人员。其中小学教育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高等院校的特色专业,我校的品牌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史爱华教授的《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课程开发》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教师口语教程》与《小学生心理辅导》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  小学教育 (师范)   主要课程: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高等数学、高等代数、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小学班队管理与指导、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心理辅导、综合英语、专业英语、英语语音、英语阅读等。  就业方向:小学各科教师及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  应用心理学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与SPSS应用、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心理测量与测验、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自我认识与成长小组等。  就业方向: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心理咨询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健康工作者。  咨询电话:025-86178206 有好多师范类的专业呢,你自己慢慢选吧!记得给我加分我要的是行知学院三本的专业

李玉的科研成果

猜猜猜
请尝荐之
在科学研究上,李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等40余项。在国内外收集、评价上万份菌种和凭证标本,报道了45个新种,100余个国内新记录种。筛选并培育出39个食用菌品种,有6个品种通过国家认定,获得发明专利5项,集成创新了6个北方主要食用菌标准技术体系,指导培训技术骨干8000多人,带动农户3万户,累计推广面积50多亿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60亿元。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13篇,其中34篇被“SCI”收录或引用,出版著作17部。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专利6项,对我国的菌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在产业化理论方面,李玉率先提出了食用菌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重要的产业一环,提升了食用菌产业的地位。针对吉林省地处黄金玉米带、产量高效益低这一“新东北现象”,提出了“南菇北移”、“东木西草”、“建设百公里食药用菌长廊”等合理化建议,被省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成为新的产业亮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李玉甘当人梯,培养了菌物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后40余名。在我国创建了较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在产学研平台建设方面,李玉建立了“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食用菌创新中心”、“中俄菌物资源保育中心”、“中国白俄罗斯菌物资源保育中心”。创办了《菌物研究》杂志。创建了食用菌专科专业和应用生物科学(食药用菌方向)本科专业、建成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较完整的菌物学科体系。建设了21个产业化示范基地。主持召开了“第八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中日及泛亚太地区菌物学论坛”、“ 第五届国际药用菌大会”等多次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扩大了吉林农业大学及菌物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为菌物学科搭建了良好的产学研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此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已达756名。目前吉林省“两院”院士人数为30人,而从省属单位走出的院士,李玉还是第一人。原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考察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说,李玉教授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吉林农业大学的光荣,是吉林省属高校的光荣,也是吉林省农业的光荣、吉林省全省的光荣。

王世伟的主要研究成果

通于万物
迟缓者
1.Shi-Wei Wang,Min Wang.Breeding of NHase hyper-procing Rhodococcus ruber strain LUV30-06 and Verification of mutants by RAPD.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2012),Shanghai,China. (2012) 4:486-490.(EI)2.Shiwei Wang,Qinghui Wang,Ying Zhai1,Min Wang.Screening of NHase high-procing Rhodococcus ruber Strain TQD-58 by Both Parents Inactivated Protoplast Fusion.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edicine and Ecation(ITME2012), Hokkaido,Japan.(2012):737-740 (EI).3.Shiwei Wang,Yujie Dai,Jianxin Wang,Yanbing Shen,Heng Zheng,Min Wang.Title: Molecular insights into substrate specificity of Rhodococcus ruber CGMCC3090 by Gene Cloning and Homology Modeling.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accepted,SCI).4.王世伟;王敏.腈类物降解菌多样性和产腈水合酶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31(9):117-1235. 王世伟,杨晓杰,王中革,杨小花,李旭业,冯柠,RAPD分子标记对高粱DNA经花粉管导入玉米自交系的验证,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7(1):54-606.刘军,王世伟,赵凯,周东坡,白蚁的生物防治现状与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杂志,2010 (2):91-947. 王世伟,姜丽娟,李旭业,外源DNA经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玉米及后代分子验证研究进展,高师理科学刊,2010,30(2):76-808.王世伟,李旭业,张伟伟.优化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提高转化效率的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2):86-909.王世伟,张伟伟,刘军等.基因与细胞工程大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高师理科学刊,2008(5):118-12010.王世伟,马玺,平文祥等.微生物发酵生产紫杉醇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561-56511.王世伟,董原,李铁等.一种适合抗癌药紫杉醇产生菌AFLP分析的DNA提取方法.高师理科学刊. 2006,26(1):561-56512.王世伟,王福全,马玺等.杉醇产生菌及其工程菌株之间的AFLP遗传差异分析.生物技术. 2004,15(3):15-1713.齐小辉,马玺,赵凯,王世伟等.线粒体DNA及其应用. 生物技术通讯. 2004,14(5)413-41514.马玉超,赵凯,王世伟等.产紫杉醇(Taxo1)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菌物研究. 2003,1(1): 28-3215.张鹏,王世伟,解玉红等.紫杉醇产生菌的细胞总核酸提取. 生物技术. 2003,13(2):21-2316.王世伟,齐小辉,刘军等. (2003) AFLP技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基因标定及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 生物技术.13(5):42-43

怎样种植仙人掌

蕃息畜藏
龙之寿
仙人掌,一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因其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用和花卉用途价值,经人为的非理性地炒作,成为了无数农民朋友理想中致富的摇钱树,也因为骗子公司的欺诈订单而成为许多种植者的噩梦,一种普通的植物承载了太多本不属于它的是是非非。 希望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随着人们素质的日益提高,仙人掌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体现真正的价值。下面是我帮您收集的资料,供参考:仙人掌的栽培管理和繁殖技术专利文献集专利:CN02134037.4 仙人掌快速繁殖培养方法 专利:CN00131270.7 食用仙人掌的快速繁殖方法 专利:CN200510014773.6 仙人掌与金烂锦的嫁接方法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经济价值及栽培技术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第3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露地栽培技术 广西园艺 2002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诱导及再生技术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栽培 林业实用技术 2003年第4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露地栽培技术 福建热作科技 2004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特性观察及栽培技术小结 江西园艺 2002年第3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农村新技术 2003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要点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2001年第9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引种试验 西南园艺 2002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要点 新疆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 “米邦塔”仙人掌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江西农业科技 2003年第8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要点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2年第10期 保健新蔬--无刺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当代蔬菜 2004年第2期 北京发现的园林新害虫——仙人掌根粉蚧 植物检疫 2001年第3期 不同基质对仙人掌多肉植物生长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2004年第5期 菜用仙人掌的高产栽培及管理 上海蔬菜 2006年第3期 菜用仙人掌的温室栽培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 2003年第5期 菜用仙人掌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中国蔬菜 2005年第1期 菜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 中国蔬菜 2001年第03期 菜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年第3期 菜用仙人掌杜邦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中国种业 2003年第3期 菜用仙人掌腐烂病的发生及防治 农业科技通讯 2003年第6期 菜用仙人掌及其栽培 西北园艺 2001年第4期 菜用仙人掌引种栽培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 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2005年第1期 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要点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1年第12期 大棚栽培食用仙人掌 山西农业 2003年第12期 低温冷害和室温对食用仙人掌采后生理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03年第6期 对"米邦塔"食用仙人掌蔬菜的特点分析 甘肃农业 2004年第2期 多肉植物米邦塔仙人掌微型繁殖 江西林业科技 2003年第1期 贵州野生仙人掌的菜用类型筛选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海南野生仙人掌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年第5期 黄淮地区菜用仙人掌大棚高效栽培技术 河南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基质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食用仙人掌扦插繁殖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几种植物提取物对梨果仙人掌斑点病菌的抑制活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z1期 江汉平原湿地食用仙人掌高效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2年第6期 江淮地区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生产管理技术 上海蔬菜 2001年第6期 金刺塔仙人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湖北林业科技 2004年第4期 酒泉地区日光温室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05年第4期 兰州地区日光温室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 米邦塔菜用仙人掌的组培快速繁殖技术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2004年第1期 米邦塔菜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3年第2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保护地栽培技术 中国果菜 2001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栽培技术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2年第1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丰产株型培育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试管快速繁殖试验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适应性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温室栽培技术 新疆农业科技 2005年第5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温室栽培技术(上) 新农业 2001年第7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温室栽培技术(下) 新农业 2001年第8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引栽初报 西北园艺 2001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02年第8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在南京地区种植初探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苗繁殖技术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片质量对其菜片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04年第6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组培快繁的研究 贵州科学 2002年第1期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06年第11期 '米邦塔'仙人掌的快速繁殖 经济林研究 2006年第3期 米邦塔仙人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湖北林业科技 2002年第3期 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新技术 安徽农业 2001年第05期 墨西哥菜用仙人掌栽培法 科学大观园 2001年第3期 墨西哥菜用仙人掌栽培与组织培养繁殖技术 河南农业科学 2001年第8期 墨西哥菜用仙人掌组培快繁技术 广西园艺 2002年第4期 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高产栽培技术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5年第2期 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江西农业科技 2004年第12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2年第3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高产栽培 西北园艺 2000年第3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栽培管理技术 安徽农业 2004年第9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在有霜地区的栽培 四川农业科技 2003年第1期 墨西哥食用仙人掌组织培养种苗繁殖技术 热带作物学报 2002年第2期 墨西哥仙人掌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Ⅰ.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筛选 菌物研究 2004年第4期 清流引种食用仙人掌越冬气象条件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2005年第1期 蚯蚓、仙人掌同床种养技术要点 四川农业科技 2003年第2期 日光温室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大棚栽培技术 山西农业 2001年第12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栽培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2002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经济价值与栽培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 2003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 2003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试管快繁 园艺学报 2003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栽培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2002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保护地栽培技术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病虫的防治 山西农业 2002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采后衰老与膜脂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大棚高产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2002年第12期 食用仙人掌大棚种植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05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的保护地栽培 现代农业 2005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的大田栽培 中国果菜 2002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的价值及栽培 吉林农业 2006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的开发价值及其在凯里地区试种体会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的开发与研究 山西食品工业 2003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快速繁殖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1年第03期 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培养及其快繁技术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的离体培养及其快速繁殖 园艺学报 2001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的生物学特性 中国果菜 2002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的引种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2000年第10期 食用仙人掌的引种栽培试验 上海蔬菜 2002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的栽培管理 农家参谋 2002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的栽培技术 上海蔬菜 2005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的种质资源与引种栽培 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 生物学杂志 2003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及快繁试验 广西农业科学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试验简报 山东农业科学 2002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的组织培养研究初报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高产栽培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2001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高产栽培要点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 2001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功效及栽培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 2002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及其组培繁殖 山东蔬菜(内部资料) 2000年第03期 食用仙人掌家庭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03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茎片研究开发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06年第9期 食用仙人掌离体培养的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离体培养再生植株 广西林业科学 2002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露地栽培技术 湖南农业 2004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开发利用及栽培技术 江西农业科技 2003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栽培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5年第4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的组织培养 贵州农业科学 2002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特征特性及种植技术要点 甘肃农业科技 2003年第8期 食用仙人掌米邦塔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02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日光温室冬季温度管理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4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软腐病病原鉴定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塑料大棚的管理技术 经济林研究 2004年第2期 食用仙人掌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14期 食用仙人掌萎蔫气象条件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2006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温室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2001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无公害栽培措施 甘肃农业 2004年第5期 食用仙人掌无公害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4年第12期 食用仙人掌芽增殖体系的建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9期 食用仙人掌-樱桃番茄-香椿套种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2006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有机生态型栽培基质配方筛选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与香菇冬春间作高效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2002年第6期 食用仙人掌栽培管理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1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栽培管理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1年第8期 食用仙人掌栽培管理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1年第7期 食用仙人掌栽培要点 农家顾问 2001年第08期 食用仙人掌在贵州省罗甸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广西园艺 2004年第1期 食用仙人掌种好有诀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2年第10期 食用仙人掌种植技术 吉林农业 2002年第11期 食用仙人掌贮藏条件的初步研究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组培快繁的技术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食用仙人掌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03年第02期 食用仙人掌组织培养与快繁 广西热带农业 2004年第6期 温室食用仙人掌气象适用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2003年第4期 西宁地区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青海农技推广 2002年第3期 仙人山的愈伤组织的诱导 大连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 仙人掌"黄体绯牡丹"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年第3期 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离体繁殖的初步观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1年第02期 仙人掌的嫁接 湖南农业 2003年第21期 仙人掌的微繁殖 广西植物 2003年第3期 仙人掌腐烂的原因及防治 河北农业科技 2003年第1期 仙人掌果的组织培养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年第3期 仙人掌果引种试验初报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1年第4期 仙人掌和草莓的种质资源保存实验 中国林副特产 2004年第3期 仙人掌和仙人指的组培嫁接成苗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9年第4期 仙人掌科花卉的栽培管理 农业科技通讯 2005年第5期 仙人掌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仙人掌类播种育苗技术 亚热带植物通讯 2000年第3期 仙人掌类的病害及防治 园林 2002年第7期 仙人掌类花卉水培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6年第9期 仙人掌类及多肉植物的扦插与嫁接技术 西南园艺 2003年第4期 仙人掌类嫁接繁殖技术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年第3期 仙人掌植物嫁接技术 河北农业科技 2006年第9期 新型保健蔬菜--食用仙人掌栽培技术 现代化农业 2002年第12期 印榕仙人掌、胭脂虫及其繁育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2001年第6期 印榕仙人掌的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 贵州农业科学 2006年第4期 印榕仙人掌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林业科学研究 2001年第01期 印榕仙人掌栽培和胭脂虫繁养技术 广西热带农业 2003年第3期 印榕仙人掌栽培和胭脂虫养殖技术 林业调查规划 2005年第6期 印榕仙人掌栽培技术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年第6期 有机食品菜用仙人掌的栽种技术 农业新技术 2004年第5期 栽培基质与外源激素对Milpa Alta仙人掌生根的研究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蘑菇研究所李玉李博士,你好,我是一个农民,我想在我家乡种一种磨菇,目前市面也还没有这种磨菇,这种磨

其生之时
知和
李玉,男,山东济南人,1944年1月生,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菌物研究所所长,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届、五届成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资源收集与繁殖利用功能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真菌学及植物病理学研究,在菌类资源发掘、保育及其工程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先后发现并命名了十几个粘菌新种,是世界上第一个为粘菌新种定名的中国人,也是我国第一个对粘菌属、科、目级进行系统分类的学者。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物是大千世界的主宰,在芸芸众生的生物界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菌物世界”。菌物,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蘑菇。黏菌是菌物的一种,是既像动物又像植物的生物,它的大量滋生会给人类造成危害,而当人类降服它之后,它又是极好的生物实验材料,在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和细胞学的科研中,到处可见它的踪影。黏菌学是菌物学下属的学科,目前世界上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不足百人。我国的研究人员更是寥若晨星。吉林农大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李玉教授,是这个研究领域的领军者。上世纪70年代,年轻的李玉考取了我国黏菌学研究的始祖———吉林农大周宗璜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步入了黏菌研究这个神秘的领域。当李玉得知,在世界已发现的5000多种黏菌中,竟没有一个是由中国人命名的,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强烈震撼,从此他义无返顾地放弃了令无数学子羡慕的出国留学机会,将自己的生命与黏菌紧紧地“黏”在一起,长年累月,穿行于原始森林色彩斑斓之间,成为“菌物世界”的拓荒者。几十年寒来暑往,从当时迁到白城的吉林农大那满是黄沙的教室,一路风尘地走到吉林农大校长的岗位,运筹帷幄;又从校长的职位退隐,回归到科研教学第一线;无论是在深山密林采集标本,还是日理万机处理行政事务;无论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还是在人大听政议政的会堂,李玉始终没有间断科研事业。李玉不仅重视国内的菌物资源,而且和国外同行通力合作,对俄罗斯的菌物资源进行广泛调查研究。2004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中,他和爱徒图力古尔教授徜徉在“菌物世界”中,为众多的发现欣喜若狂,忘记了自己身处凡尘,被毒蚊袭击得体无完肤。他多年来搜集、保存的菌株和凭证标本1.2万份。经过深入研究、鉴定与系统评价,报道菌类1000余种,其中新种45个,中国新记录106个。目前李玉搜集的黏菌种数超过世界已知黏菌数的三分之二,国际菌物学权威杂志收录了他命名的黏菌新种29个,他是第一个命名黏菌的中国人。李玉利用DNA标记,在基因水平方面研究了黏菌分类单元的亲缘关系,揭示了黏菌和其他菌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奠定了真黏菌为异源多系类群的全新系统理论基础,开创了我国黏菌分子学研究的新领域。他先后四次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代表,在国际菌物学术年会上作大会主题报告,使我国的黏菌研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李玉时刻把科研成果与本省实际相结合,对我省菌类工程化和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菌类资源的系统研究不仅为菌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丰富了菌物多样性资料,而且为菌物保育和开发奠定了基础。李玉和他的弟子们先后驯化选育了适宜东北地区气候的白阿魏菇、雪茸、榆耳、姬松茸等珍稀蘑菇品种39个;还选育出黑木耳新品种“9603”、香菇“9101”等;采用营养缺陷标记,构建出金顶侧耳基因连锁图谱,揭示高温型菌株的遗传规律,选育出高温型金顶侧耳新品种;采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出平菇与金顶侧耳融合子“农大4号”优良菌株。他的食用菌原生质体制备和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上世纪90年代初,李玉提出了建立我省“食用菌高新技术园区”的构想和实践方案,并在省政府的支持下付诸实施,建立了食用菌高新技术园,形成了菌类工程化和产业化新模式。目前,这个园区已广泛辐射带动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生态菌业,成为具有北方特色的科技园区,成为全省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中心、试验示范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现在,汪清黑木耳生产基地、蛟河灵芝生产基地和榆树双菇生产基地等各具特色的21个食用菌产业化示范基地,被命名为国家星火示范基地。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李玉教授完整地发展了“生态菌业”理论体系,其应用研究成果成功地推动了我国的生态菌业的健康发展。李玉,这个生物“第三世界”的拓荒者,如今已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他先后培养了菌物学各门类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生24名、博士后18名;作为菌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创办了《菌物研究》杂志,建立了食用菌专业及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李玉教授连续获得我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连续当选我省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今年2月15日,李玉被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聘为该院的外籍院士。

李东明的主要论文

杨何
放达
1.LiDM,ShangPP,ZhuL&.GSdeHoog.Rhino-orbital-cerebralmycosisandcavernousthromboses.EurJInflamm.2014;12:1-10.2.LiDM&TTSun.FacialulcerationsetoAcinetobacterbaumannii:vesselthrombosiswithbacterialmycelia.IDcases.2014,inpress.3.LiDM&.LunLD.ma,withacasereport.Mycopathologia.2012;174:429–439.4.GeSH,XieJ,XuJ,LiJ,LiDM,ZongLL,ZhengYC,BaiFY.sociatedwithgenitalcandidiasisinChina.FungalGenetBiol.2012;49(1):86-93.5.LiDM,LiRY,deHoogGS,SudhadhamM,WangDL.FatalExophialainfectionsinChina,withareportofsevencases.Mycoses,2011;54(4):e136-42.6.WuSX,GuoNR,LiXF,LiaoWQ,ChenM,ZhangQQ,LiCY,LiRY,BulmerGS,LiDM,XiLY,LuS,LiuB,ZhengYC,RanYP,KuanYZ.HumanpathogenicfungiinChina--emergingtrendsfromongoingnationalsurveyfor1986,1996,and2006.Mycopathologia.2011;171(6):387-93.7.LiDM,ChenXR.umepidermidis.JAmAcadDermatol.2010;63(4):725-7.8.ZhangH,RanY,LiD,LiuY,XiangY,ZhangR,DaiY.areagentsofcutaneousinfection.Mycopathologia.2010;169(5):373-80.9.LiDM&deHoogGS.Cerebralphaeohyphomycosis—acureatwhatlengths?LancetInfectDis.2009;9:376-83.10.LiDM,LiRY,deHoogGS,WangDL.Exophialaasiatica,anewspeciesfromafatalcaseinChina.MedMycol.2009;47,1:101-109.11.LiDM,ChenXR,ZhouJS,XuZB,NawaY,DekumyoyP.Shortreport:caseofgnathostomiasisinBeijing,China.AmJTropMedHyg.2009;80(2):185-7.12.LiDM,deHoogGS,SaunteDML&ChenXR.Coniosporiumepidermidissp.nov.,anewspeciesisolatedfromskininfection.StudMycol,2008;61:131–136.13.LiJ,FanSR,LiuXP,LiDM,NieZH,LiF,LinH,HuangWM,ZongLL,JinJG,LeiH,BaiFY.albalanoposthitisinChina.ClinInfectDis.2008;47(9):1119-25.14.LiDM,XiuDR,LiRY,SamsonRA,deHoogGS,WangDL.nsplantation.ClinTransplant.2008;22(4):508-11.15.LiDM,LunLD,ChenXR.NecrotisingfasciitiswithEscherichiacoli.LancetInfectDis.2006;6(7):456.16.LiD,LiR,WangD,MaS.thogenicExophialaspecies.ChinMedJ(Engl).1999;112(6):484-8.17.吴婧,李东明,尚盼盼,孙婷婷,王文婧,姚一建.甲真菌病患者分离真菌多样性分析[J].菌物学报,2014,03:601-610.18.黄芩,李东明,孙婷婷,尚盼盼,葛杰,付又刚.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1例[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4,9(2):99-101.19.李东明,黄芩.皮肤细菌感染及其诊疗对策[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3,20(3):221-223.20.蒋丽潇,黄芩,尚盼盼,孙婷婷,李东明.30株临床分离红酵母的药敏试验研究及文献回顾[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7(6):342-347.21.李东明,董绍辉,黄芩,蒋丽潇,卢险峰.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剥脱性皮炎并类白血病反应一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3):7936-7938.22.李东明.鼻-眶-脑真菌病及其诊疗对策[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7(5):257-260.23.尚盼盼,冯小菊,李东明.聚多曲霉引起甲真菌病1例[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6(5):301-302.24.吴婧,李东明,G.S.deHoog,姚一建.病原性丝状真菌的菌种保藏方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6(05):305-307.25.房高丽,张秋航,朱丽,李东明.暗色真菌致侵袭性鼻窦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304(20):916-919.26.李东明,蒋丽潇.皮肤细菌感染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18(3):218-219.27.李东明,房高丽,王丽,马芙蓉.鼻-眼眶-脑真菌感染一例抢救体会[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10):712-714.28.李东明,姚宏伟,侯纯升,张同琳.疑难病例析评第172例腹腔积脓-肺粟粒状阴影-脑膜刺激征[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6):427-429.29.李东明,伦立德,尤艳明,陈学荣.Fournier坏疽3例及治疗转归[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1):54-55.30.李东明,周劲松,李连翠,陈学荣.急性阴囊溃疡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11):722-723.31.李东明,伦立德,陈学荣.坏死性筋膜炎及其诊疗对策[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9):599-601.32.李东明,修典荣,李若瑜,陈学荣,王端礼.我国首例肌曲霉病及其试验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4):193-195,223.33.李东明,陈学荣.饲养遗弃猫致泛发性体癣1例报告[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4):220-221.34.李东明,朱学骏.警惕“食肉细菌”感染[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0):2092-2093.35.李东明,冯小菊.鸡禽小孢子菌致泛发性体癣1例[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3):156-157.36.伦立德,李东明,张波,周平.疑难病例析评——第125例闭经-胸腔积液-肺肾梗死-皮肤结节[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9):1358-1360.37.李东明.泳衣传染尖锐湿疣及真菌性阴道炎1例[J].社区医学杂志,2006,4(10S):89-89.38.伦立德,张波,李东明,黄志芳,刘东,高卓.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肺损害[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3):167-168,170.39.李东明,李若瑜,王晓红,万喆,马圣清,王端礼.甄氏外瓶霉的核糖体基因分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7(2):167-171.40.李若瑜,李东明,余进,刘伟,冀朝辉,王端礼.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真菌鉴定和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5):536-539.41.李东明,伦立德,陈学荣.坏死性筋膜炎合并中毒性休克3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5):556-558.42.李东明,徐敏丽,陈学荣.泻痢停与过敏性休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3):180-181.43.李东明,李若瑜,王晓红,万哲,马圣清,王端礼.棘状外瓶霉核糖体基因的初步研究[J].菌物研究,2004,2(1):19-24.44.李东明,陈庆江,陈学荣,周劲松,许炽熛,NawaYParonD,李世荫.疑难病例析评第46例发热-匐行疹-上臂水肿性疼痛性红斑块[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4):2184-2187.45.李东明,陈学荣,刘惠焕,王云,李世荫.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一例抢救体会[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3):2096-2097.46.李东明,李若瑜,王端礼,王晓红,万哲,马圣清.皮炎外瓶霉分子鉴定的初步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5):249-251.47.赵艳霞,李东明,王云,陈学荣.胰激肽原酶致重症多形红斑药疹[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1):44-45.48.李东明,李若瑜,王端礼,陈学荣,马圣清.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1):62-65.49.刘慧焕,陈学荣,李东明,王云.非典型麻疹综合征误诊为药疹[J].临床误诊误治,2003,16(3):234-234.50.李若瑜,李东明,等.真菌与真菌病研究近况[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4(5):559-563.51.李东明,孔繁荣,等.皮炎外瓶霉的核糖体基因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4(3):266-270.52.李东明,张秋玲,陈学荣,周劲松,张娟,葛堪忆,王双元,李林峰.坏死性筋膜炎合并多器官衰竭一例抢救体会[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88-1291.53.陈学荣,李东明,王云,刘慧瑛.银屑敌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5):333-333.54.李东明,尤艳明,刘惠焕,陈学荣.第7例—发热6天,出疹5天[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5):341-343.55.孙志坚,李东明,李若瑜,万哲,王晓红,王端礼.微量法检测致病性外瓶霉对特比萘芬的敏感性[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17(1):9-11.56.李东明,李若瑜,王端礼,王晓红,马圣清.甄氏外瓶霉的PCR-RFLP分型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5):308-310.57.李东明,李若瑜,王端礼,王晓红,万哲,马圣清.致病性外瓶霉的PCR-RFLP分类[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29(1):10-12.58.李东明.外瓶霉分类鉴定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23(5):24-27.59.李东明,李若瑜,王端礼,王晓红,万哲,马圣清.致病性外瓶霉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5):313-315.60.蒋丽潇,肖秀美,孙婷婷,尚盼盼,李东明.非典型皮肤细菌感染病原细菌多样性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2012:39161.李东明.鼻-眶-脑真菌病病例系列及文献综述研究[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2012:77-7862.吴婧,李东明,尚盼盼,孙婷婷,姚一建.甲感染14个目29个属真菌多样性及与国外文献对比分析[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2012:558-55963.吴婧,李东明,尚盼盼,孙婷婷,姚一建.甲真菌病病原真菌多样性分析[A].中国菌物学会.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中国菌物学会:,2012:9364.李东明,尚盼盼,李若瑜,田欣,姚宏伟,修典荣,徐敏丽,GSdeHoog.少见及严重的侵袭性真菌感染[A].中华医学会感染症学分会、中国菌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感染症学分会、中国菌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2007:13165.李东明,李若瑜,王端礼,王晓红,孔繁荣,马圣清.丛梗孢外瓶霉的基因与表型对比分析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菌物学会:,2003:361-362-363-364-365-366-367-368

菌物研究杂志的审稿周期多久?

车警官
香堇
如果已经投稿到了杂志社,应该向杂志编辑咨询。如果还未投稿,说一下见刊时间,看看是不是有其他适合期刊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