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 复试导师有很多啊 怎么联系啊? 是想那个研究方向发展就找那个导师吗?

何以加此
若叶
2012年考研复试群:刘思巴零柒贰捌随着近日各个学校专业课成绩的公布以及公共课成绩的尘埃落定,2011年考研学子们也已经迈进了考研路上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复试。在复试过程中,除了专业课的笔试面试和英语口试之外,关于联系导师的问题也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常年辅导学生的经验看来,联系导师也是一件讲究技巧的事情。下面,我们就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给2011年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可靠的建议。  一、对导师详细了解  既然是自己打算选择的导师,那自然要对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大致的教育和工作经历,以便正面接触时能找到共同话题,使交流变得流畅,并较快获取导师好感。切忌在对导师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贸然接触,尤其是不懂装懂,不着边际地山聊海侃,没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想跟他人空耗。  此外,对导师的办公室、住址、电话、手机、电子邮箱都要准确掌握,这些信息往往可以在校园网、院校招生办公室、相关熟人处获得。导师往往是学校方面乃至学界公众人物,享有一定知名度,其信息不可能是封闭的,他对你掌握他的联系方式也不会太吃惊。  二、联系要错落有致  初试之前可以有少量联系,复试之际应增加联系,入学后分配导师那段时间要加强联系。虽然不要一开始就认为自己预定了某某导师,但是前期接触是大有必要的,早期的零星交往既可以让导师认识自己,也可以使自己更具体地了解导师。  不仅如此,导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往往一诺千金,在导师对学生不甚了解之际是不可能向其做出承诺的;直来直去的做法效果不会太好,这绝对不是货物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而是一种精神的掂量和人性的推敲,曲径通幽才是高超的境界,所以,万学海文在此提醒2011年的考生再联系导师的时候旁敲侧击比单刀直入要好。  三、说话言辞要注意  为防止先入为主,要注意细节,以免过早披露自己的缺点,也不要太张扬自己的优点,导师不会喜欢一个咄咄逼人的学生。早期基本上要以释放正面信息为主,注意分寸,后期也要适当解剖自己的缺点,但无论前期还是后期,大部分信息要依托于学习的主题。  比如在面试时独赞某一导师的直接后果是分数上的不小损失,此外好话不要说得太露骨、太肉麻。差不多人人都喜欢听好话,但同样是好话,露骨的谄媚和恰到好处的赞美在效果上有天壤之别,而同一件事情同一种措辞也许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区别而摇摆于谄媚和赞美之间。  四、切忌轻易拜访导师  通常情况下,导师都不欢迎不速之客和陌生人的电话,最好是先约好或者有人引见,再去拜访。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导师一般都比较忙,二是与不熟悉的人交谈往往容易出现冷场的局面,三是彼此不太容易进入主题,四是弄不好将给接下来的接触制造障碍。

研究生如何与导师处理好关系

古之有也
此以域退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思吾往焉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研究生如何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科目:科技论文写作授课教师:胡迎春专业班级:2012级企业管理考生姓名:周 亮考生学号:20120501066提交日期:2013年6月20日研究生如何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摘要: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少研究生与导师交流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师生关系僵化,本文针对研究生处理与导师关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融洽处理与导师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关系0引言在导师负责制[1]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下,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全程的、全方位的指导,这种指导不仅是在各类论文写作方面,甚至还包括学习、生活中的为人处事。由于接触面广、交流频繁,加之心智模式不够健全,研究生处理与导师关系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最终导致师生关系僵化。1 研究生处理与导师关系时存在的问题1.1对导师缺乏必要的了解,不会主动联系导师很多研究生不会主动获取导师信息,对导师性格特征、工作态度、方式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信息知之甚少,信息的缺乏势必导致沟通障碍增多,师生融洽相处[2]的磨合期增长。1.32.22.4[4]Key words:

研究生导师是每年都会带一个人还是会等到一个人毕业了再带人

而似无有
以成
导师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给你压力让你听他的修改意见,一般导师不会不让自己的学生不过的。你可按照他的要求修改就是了。只要他同意答辩,过不过就不在他了。起诉好像不是很现实。并无先例。

关于如何找研究生导师

虎山行
若是
作为过来人,有两点建议:1.一定要选对专业,方向可以暂时不考虑,复试或是开学的时候会根据导师情况再定的。因为每个学校都要保证导师有学生带,如果所有人都报了一两个导师,按这样算其他的导师岂不是没饭吃了?2.由于导师招生的名额有限制,所以我建议在初试成绩出来的第一时间,如果能够确定上线的话,尽快联系你感兴趣的方向的那个导师。个人认为,如果现在联系,除非保送的,一般的导师不会明确答复。要么是他对你有十足的把握。3.到时候只要考虑所选老师的研究方向就可以了,那个简章上的方向不一定全。4.联系导师可以向你本科的师兄或是老乡打听下,有些学校的网站上也有,有些老师有自己的BLOG和个人主页,都可以采用。不要郁闷,这点小挫折不算什么的。加油,祝你成功!

进入考研复试名单后,有必要联系该学校的导师吗,如何联系比较得体?

酷刑室
可不慎与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了。1.有学长学姐联系的先例。如果你的分数很不错,或者你有喜欢的方向和老师,大可以试一试,老师只要能回复都是我们赚了。我当时联系的老师非常好,尽管没有告诉我具体的安排,但给我指明了复试的复习方向,而且复试的时候老师就在底下,为我稳了不少心。2.老师明确指出不希望学生去联系,那就可以等复试完了。有些专业大,录的学生很多,如果都发老师可能会不堪其重,毕竟他们也很忙嘛。联系的时候建议:有礼貌地表达你的意愿,如果有问题就分点列出,能让老师一目了然。别忘了多感谢老师几次,多看看老师的简介,学机灵些。最后附上自己的简历,专门的复试简历,和工作简历侧重点有所区别,介绍一下自己的本科项目经历,初试成绩好的也写上去。

研究生导师组是怎么回事?

亦步
秦风
就是很多研究生导师一起指导,其实我觉得还不如一个导师指导权责清楚。那么多导师指导最后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

如何来联系到研究生导师???

大瑟尔
孙文
你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讲课可以要手机或扣扣号

研究生的录取和导师有很大关系么?

大事情
录像带
研究生录取与导师有极大的关系。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只要满足了复试机会,学校会通知学生进行复试,复试过程中,就有一个面试机会,这个面试就是参加复试的同学与导师见面的机会。如果你在与导师的面试中失败了,即使你的成绩再高,学校也不会录取你。所以,考试之前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发生录与不录关系,而复试和面试就直接由导师来决定。

研究生 导师

非君臣也
然则卜之
告诉你:在中国如何选导师相信许多同学考研后,如愿以偿进入自己的目标学校。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选导师。如何选导师一直是一个被无数次提出的问题。这里给出一些规则给新入学的同学作为参考。首先要声明的是,这些规则并不一定普适,因为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导师的情况也不一样。你可以把这些规则作为一个基准框架来思考你自己的问题。选导师问题要解决的好,必须做到知己知彼。知己,是指自己喜欢什么行业?喜欢哪个领域?今后准备从事什么工作?是学术研究,还是到企业中混?知彼,就是对导师要了解。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了解导师的学术指导风格,了解导师的学术道德和人际关系情况。先说知己。大凡读书毕业者,出路有三:学术研究(包括硕士毕业读博)、政府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做哪一行比较好,这没有定论。在欧美等竞争社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从事学术研究一定要读到博士毕业,否则很难跨入这个领域。但是平均意义上看,这个领域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富有的。最富有的群体还是进入企业。这就是为什么MIT的PHD会大量跑到华尔街去,因为他们想发财。政府公务员可能是最差的选择(不是指高层公务员,例如总统,财政部长,央行行长等),因为公务员职位所要求的技能和水平非常低下,一旦日久,往日所学必定荒废。如果哪天政府裁员,进入劳动力市场再就业,到企业中就业非常困难。除非自律能力非常强,平时一遍工作一边学习,没有荒废。在中国这个转型社会中,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公务员是首选,因为稳定而高薪。但是最近毕业生骤增,职位有限,竞争激烈,关系横行,对于身无靠山的广大毕业生,进政府机构并不容易。企业就业是一个很好选择,但竞争激烈,尤其是类似于公务员的那种企业职位,例如电信、移动等垄断部门。对于实业企业和身处激烈市场竞争的那些企业而言,才能的比重要稍微高一点。学术研究在中国可能是最没落的一个领域了。因为这是一家生产学术垃圾的“企业”。整个企业除了充斥着垃圾以外,就是位高权重者控制资源分配,无权无势者帮助有权有势者造垃圾论文,还有到处晃荡的学术骗子(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交大的汉芯丑闻)。进入这个行业是需要有勇气和胆识的。如果不能寻找靠山分享资源,那这个社会上比你穷的人可能只有边远地区农民。一些乞丐的收入都会比你高。据新闻报道,乞丐都已经出现专业乞讨,正常收入都在每年5-6万,只要你舍得面子和尊严。现在高校讲师,如果申请不到课题,无法走穴(因为没有名气),仅仅靠讲课,每年5-6万还是一个很大问题。一些人文性质的学科,例如哲学、历史等,高校给新进的博士毕业生3万一年多的是。为什么和企业收入相差这么大?答案是显然的。你在企业中工作,为社会创造贡献。你在高校中工作,除了造出几篇垃圾论文外啥用也没有。国家给这么几个钱,已经是算给面子了。想清楚了自己想干啥,就来看看能选哪些导师,如何选导师。导师也分为好几类:第一类是擅长学术研究的导师。这类导师的特征是有很好的发表记录,而且这些导师一般比较正直,坚持学术道德底线。因为能做研究,所以没有造假动力,所以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概率就大。如果你要准备从事学术研究,这类导师是首选。但这类导师有时候人际关系并不太好。一则研究能力强遭人嫉妒。二则忙于研究而忽视社交。三则瞧不起周围众多蝇营狗苟之辈而被孤立。在海归稀少的领域新进的海归“通常”是这一类。第二类是不学无术但有权有势的导师。这类导师在中国学术界并不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经营人际关系和申请课题,至于学术研究,全部都承包给其他人士,例如其他无依无靠的而又想依想靠的青年教师、自己的学生等。这类导师由于其专业化于人际关系,因此如果你并不想研究学问,只图毕业后有个好工作,那么完全可以师从之。但师从这类导师必须注意一个问题,这些导师由于不从事研究,因此学术道德底线是基本不存在的,安然无恙是因为他关系经营的好,利益摆得平。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毕业的时候导师是否能给帮忙还是一个问题,即使愿意帮忙,是否全力帮忙也是不得而知。所以选这类导师需要自己承担一定风险。第三类是努力学,但术不高,也有一定资源分配能力的导师。他们和不学无术者的区别在于主观上是否努力学习,是否愿意继续学习。学而术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因此被学术研究前沿淘汰。但这类导师还坚持学习,使自己不被淘汰得太远。不学无术者则完全是不愿意学习,认为学问根本没有用,有用的只是关系和人情。据我观察,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老师中的大部分又多是副教授或教授,但并没有很高的行政职位。这三种类型只是大致分类,并不是非常严格。有一些青年教师,研究能力很强,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业处于起航阶段。但总体看来,学术需要批评,在中国的特殊文化下,批评会招致被批评者认为关系有问题。因此学术能力高的人从概率上来讲人际关系要差。了解了导师的类型,你是否就能选到好的导师呢?未必!由于不同的人对大学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以职业取向来选导师会存在很大争议。例如有人认为,到学校里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社会实习经验,而是为了训练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为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在以后工作中,碰到新问题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途径。但在就业压力下,大部分人还是以职业为导向。下面的选导师的八大原则是建立在在校目标之上,自己毕业后有什么理想自己考虑吧。第一原则:看导师的发表记录。其实,从一个最根本的愿望出发,任何一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选一位高水平的导师,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获得提升。那如何了解一个导师的水平高低呢?自然看这个导师的研究记录情况。论文发表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参考。同学们可以直接在论文索引中检索导师的发表记录,看看导师发表的论文中,有多少高影响因子?有多少一流期刊?但是,需要注意,有时候发表记录并不能完全揭示问题的实质。一个在高水平期刊群上经常发表论文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真水平;一种是别人的贡献。即使导师是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也未必表明这论文就是导师的主要贡献。要进一步揭示问题的实质,就需要对导师论文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研究的领域相对集中。如果这些论文都是导师的主要贡献,那么研究话题应该相对集中。如果你发现该导师2-3年以内的论文有好几类“差距较大”的话题,每一类话题的合作者都不太一样,那么注意了,这些论文的主要贡献至少不都是导师的。这种导师一般是学生写出什么论文来,他就有什么样的研究方向。如果论文署名表明导师不是主要贡献者,那可能说明导师参加了讨论,有一定的修改贡献而列名其中,这种情况下,研究领域差距较大是可以理解的。第二原则:看导师的讲课水平。没有什么方法比听课更有效了。能在选导师之前听一学期该导师的课,基本上能对导师有较好的了解。听其讲课能排甄别出不学无术类导师。不学无术的老师,他讲课是不可能深入的。首先他不看书,书本东西都没掌握还谈何指导?其次他不追踪学术前沿,对学术了解甚少。这种情况下讲课,只能隔靴瘙痒,不着要点。听课过程中,你还能提问,以检验导师的水平。你可以先检索导师的论文,在他的研究领域内挑选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就一些技术细节进行提问请教,如果他能解释透彻,基本符合了选其做导师的条件——对基本知识掌握的较好。更进一步,你可以挑选该领域的几篇最新的前沿论文,或者网上搜到的美国欧洲名校的牛教授写的工作论文,就一些细节进行请教。如果你发现导师能解释清楚,那恭喜你,你找到了对前沿比较熟悉的导师。跟着他至少可以从研究能力上得到提升(企业中有时候也需要研究,因此研究能力并不仅仅适用于学术领域。)如果连基本的经典文献都没有搞懂,那么是否要选就看你自己的情况了,反正研究能力的提高肯定只能靠你自己摸索了。如果你发现该老师的讲课ppt和前几届师兄师姐的课堂内容基本一样,那么该ppt基本属于老师年轻时候的作品。这种情况下只要一提问,不学无术立刻现形。(注意提问要提技术细节)第三原则:看导师是否能一起学术讨论。如果能和导师一起学术讨论,那基本可以肯定这个导师是可以选的,至少在学术上可以帮助你提高。不学无术的人绝对不会和你讨论学术问题。第四原则:看导师的同事及其他学生对其的评论。这就体现出导师的人际关系来了。人际关系好不是自己说好就是好,而是要别人说好。但这种打听比较困难,有时别人还有戒心,不会说真话。这就需要你较长时间的细心观察。如果你考本校的硕士博士,那么本科时候就要细心观察。如果考到外校,那么基本只有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供你观察。这时候选导师基本靠上面两个原则。第五原则:看导师是否排斥高水平同行。水平高低和宽容心态是两回事。一个导师水平可以不高,但是无法容忍高水平的同行,那么心胸就太狭窄了,跟着这类导师自己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你水平比他高了就麻烦了。第六原则:看导师是否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承认自己在某方面不懂。如果一个导师到处说自己这也懂,那也懂,那基本上是什么也不懂。真正懂的人,在非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是非常谦虚的,不懂就是不懂,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这类导师的共同特征是好大喜功,喜欢表面文章,喜欢出风头。跟着这类导师,如果你妨碍他出风头了,那你就有麻烦了。(这话自己理解)第七原则:看导师是否为学生着想。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学生一把,这是一个导师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个导师有能力帮却不帮,选他当导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你选导师本来就冲着就业,那么毕业的时候导师写个推荐信、打电话帮学生推荐一下等会有很大的效果。当然这要看导师的人际关系如何。如果导师没有政府机关的关系,你要他推荐,效果也不会太好。另外,现在很多同学希望出国留学,导师的推荐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导师不给学生写推荐信,有两种情况:第一,正规的学术推荐行为需要谨慎。这通常出现在一些有声望的学者身上,海归人士尤其多。因为海龟需要考虑到国外的关系,如果推荐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毁了自己的名誉,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就难混了。如果你碰到这种谨慎的老师,那么恭喜你,只要你确实很优秀,那么这类老师一般都会大力推荐。如果你本身并不优秀,那你乘早找其他老师吧。如果你很优秀,但老师还是不肯给你推荐,那么就是第二种情况:心胸狭窄容不得你有更好的前程。不要以为老师都是甘为人梯。整天为他人作嫁衣裳会让老师心理失衡。对于学术能力不高的人,嫉妒心更甚。但是,大部分国内的老师,在国际上名声并不大,写一份推荐信应该还是有这个雅量的。如果国际学术界名声不大,还整天以国际名声为由拒绝帮助学生,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了,出国可能比较麻烦。第八原则:看导师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按照道理,学术不端行为检查是应该在第一位的。我把它放到最后一个,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它很无奈。对这个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术腐败比政府官员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说都枪毙有误杀,隔一个枪毙一个有漏杀嘛!毫不客气的说,现在年龄在40岁以上的,没有学术腐败污点的教师并不多见。因为这是一个制度的悲剧。如果你发现你中意的导师过去有剽窃行为,那么不必太惊恐,关键看这种剽窃行为现在是否依然存在。如果一直存在,那要小心了。连学术名誉都不顾的人是不会顾及其他任何事情的,他想干啥一定会干,你跟着他要么共存亡,要么乘早发疯。如果过去有,现在没有了。那么这类导师属于浪子回头。谁都会有错,英雄不问出身。过去剽窃,肯定是被逼的(制度考核要求)、一时犯错(为当时剽窃风气所熏)。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肯定是自己知道错了。所以,这类导师的历史原罪问题,大部分责任需归咎于不合理的制度。根据中国的国情,只要现在没有不端行为,还是符合导师的基本要求,不是那种没有道德底线的教师。最后再说说导师一般如何选学生。毕竟这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导师选人的标准相对比较简单,这取决于导师选学生的目的:学术潜质好(能帮自己写论文做课题)、做事不极端主义(比较好管理,不会出引人注目的让导师难堪的事情)。现在的导师,只要能带学生,一般都是有一些资源的。帮着做课题是必须的,否则课题还靠导师自己做不成?!导师课题多,你也忙,但对研究能力还是有一定的训练的。课题少,你的自由时间比较多,你可以发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根据我的观察,课题和就业没有太大的联系。以上回答了网友的如何选导师的问题。至于不同的人情况千差万别,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就是了。不是你选,是导师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