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介绍

长濑
超女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名“中国极地研究所”)是我国从事极地科学研究的专门研究所。经过四年的筹备和工程建设,该所于1989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坐落在上海浦东开发区中心地带,占地约32331平方米。国家科委(84)国科发管字第438号文规定的中国极地研究所的主要方向任务是,开展有突出极地(重点是南极)特点,对我国和世界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重要学科,实施考察研究计划, 分析研究与保管极地标本、样品和数据、资料并提供服务;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文集、期刊;进行国际间的极地学术交流和合作考察研究,负责极地考察装备研制和储运等。2003年完成更名。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资待遇怎么样

此下德也
人谓之樗
岗位的不同待遇也不一样,同岗位工作经验和技能高低待遇也有差别,所以别人也难解答你。如果没有认识的内部人帮你解答,还是直接投递简历,争取机会面试,当面向招聘HR人员了解单位情况和待遇。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待遇怎样

神者勿齿
苟可以免
事业单位,待遇当然好了。

上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船员住宿条件怎样?

在路上
九守
我就是这个单位的船上的话 和商船差不多优点是有央直事业单位的编制啊!欢迎你加入我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何剑锋的极地考察队员

鬼泣
生化
199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生物专业,毕业后分配在中国极地研究所(现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经过层层筛选,何剑锋终于成为中国第八次赴南极考察队的队员。1991年11月,考察队100多人从青岛出发,经澳大利亚抵达南极。1991年11月至1993年4月,是何剑锋第一次赴极地考察,也是他到目前为止在极地工作居住时间最长的一次。何剑锋第二次赴南极考察是2005年1月份。作为中国第21次赴南极考察队的成员,他在南极长城站主要开展海冰生态环境监测研究。何剑锋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分别于1999年、2002年随德国极地科学考察团两度赴北极考察。2004年7月,何剑锋第三次赴北极考察。2004年7月28日,中国在北极建立了永久科考站———黄河站。身为站长助理的何剑锋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科考项目,还要负责黄河站科研的后勤保障、人员安排、设备准备等工作。黄河站位于北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那里被称为北极的桥头堡。2005年6月1日,由挪威政府投资建立的北极海洋实验室举行落成典礼。是我国科学考察成员国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成员。何剑锋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4个成员之一,在参加了落成典礼之后又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科学考察。这也是他第四次赴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极地在即

大营救
故万物成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成立于1989年,地处上海市,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和保障业务中心。1989年10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所正式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所主要开展极地雪冰-海洋与全球变化、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极地生态环境及其生命过程以及极地科学基础平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负责“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国内基地的运行与管理;负责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开展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2018年1月官网显示,中心有职工1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2人,机关管理人员35人,船员31人,业务保障人员14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观测研究站2个,科研业务部门6个,筹备科研业务部门1个,下属实验部门8个。

科学家在极地研究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哀溺
牛马四足
  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前,中国国家海洋局和极地研究中心于7月15日宣布,我国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至明年3月底,实施为期约150天的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  我国对极地考察工作非常重视,但与美俄等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美国2003年至2004年的极地研究计划共有700名科学家参与,涉及156个研究项目。美国科研机构、大学、军方都对该计划给予了全方位支持,国会也从不要求削减与极地研究有关的预算。早在1999年,其他国家用几百万美元搞极地研究的时候,美国的极地研究经费已经突破了2.5亿美元。俄罗斯在极地研究方面继承了苏联的雄厚实力,在南极大陆周围,共分布着俄罗斯8个常年考察站和6个夏季考察站。虽然由于财政紧张,几个考察站暂时关闭,但俄罗斯在极地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始终处于世界前列。除了美俄两国,英法日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和北极设有科学考察站,这些科考站近几年越来越繁忙,因为很多国家都意识到,极地考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黄河站物业由挪威负责  中国于1984年开始进行第一次极地考察,主攻方向是南极。经过不懈努力,1985年,中国在乔治王岛南部建立长城站。现在,长城站已有建筑25座,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各种科研、生活设施比较齐全,每年可接待越冬考察者40人,度夏考察者80人。1989年,我国又在南极大陆的东部建立了中山站,与长城站相比,中山站稍小,建筑面积为2700平方米。南极的两个考察站经过近20年的经营已初具规模,相比之下,我国在北极新建的黄河站是三个站中基础最好的一个。黄河站所在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是各国研究北极的“大本营”。到目前为止,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这7个国家的科考站都建在这里。黄河站的主体建筑是一栋二层小楼,它原为一家挪威公司的职工宿舍,中国方面把它租了下来,并进行了改造。现在,站内有光学观测室、实验室、宿舍、阅览室和储藏室。挪威政府对各国考察站有严格规定,各国考察站的物业完全由挪威政府负责。如考察站的上下水系统由挪威组建的后勤机构管理,以防止冻结;各国考察站内不能单独生火做饭,考察人员都要吃挪威的“大食堂”。  我国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极地考察站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这些研究包括:气象学、高层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项目的常规观测。在南极每年的夏季,除常规观测外,我们的考察站还进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人体医学和海洋科学的现场科学考察工作。  极地考察对国家的战略意义  虽然我国的极地考察工作已进行了20年,虽然我们在南北两极都建立了科考站,但提起极地,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遥远。实际上,从国家战略意义的角度来讲,南北两极离很多国家都“非常近”。这种战略意义可概括为四大类:  一是环境意义。南北极作为地球的两大冷源,左右着全球的冷暖过程。以中国为例,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北极是我国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来自北极的寒流常常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危害。我国牧区经常遭受的“白灾”(即雪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是东亚季风,研究表明,北极海水与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东亚季风的重要因素。只要东亚季风发生变异,就很容易在我国形成气象灾害。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对北极气候变化的预测性研究,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对中国能产生巨大影响,两极也牵动着世界各国的心。美国科学家曾在一份科研报告中指出,阿拉斯加冰川融化的速度惊人,每年平均矮了半米多,成为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单一水源。研究显示,在过去100年里,全球海平面上升了20厘米。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海平面将升高60米,许多国家将被汪洋大海吞没。为此,各国尤其是那些极地附近的国家,都把对极地的研究作为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来抓。  二是经济意义。据美国科技协会所属的“美国北极资源中心”披露,保守估计,北极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000亿至2000亿桶。煤炭资源估计占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除了能源,北  极还有大量的铜—镍—钚复合矿,以及金、金刚石、铀等矿藏。虽然各国在极地进行实际开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于全球能源逐渐匮乏的现状来说,极地无疑是地球“最后的宝藏”。  与在极地开采能源相比,开发利用极地的生态资源更为现实。在北极,最重要的经济鱼类是北极鳕鱼,这种鱼分布于整个北极海域,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它们不仅数量极大,而且营养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比起北极鳕鱼来,南极大磷虾更有名。中国科学家通过南极科考活动,发现那里的南极大磷虾是地球上最大的单种(无其他变种)生物资源,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这一资源的现存量估计为6.5亿吨至10亿吨,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也是最后一个蛋白库。对于人口膨胀、食物短缺的当今世界,南极磷虾资源无疑十分珍贵;如果从食品、药物资源、工业原料和新的生物技术的角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其前景将更加广阔,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海洋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人口大国来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远洋渔业国家,其中分布在北太平洋从事捕捞作业的渔船有120艘,占海外渔船总数的1/8,而其捕捞量却占海外总捕捞量的26.4%。因此,在北冰洋及周边公海进行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将对在该海域从事渔业生产的我国远洋渔船作业产生直接的指导意义,为我国在上述海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三是军事意义。众所周知,北极位于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航线,从华盛顿到莫斯科仅6750公里,比欧洲航线近1000多公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美国已经意识到,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北冰洋会成为美苏争夺的军事要地。为争取战略主动,美国从1946年开始,派飞机在北极地区进行考察,每周两架次,考察内容包括地形、冰面特点、飞行员对北极气候的适应能力等。1949年,美国开始在从阿拉斯加到冰岛这一漫长的北极战线上构筑大量军事工事。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在北极的冰山上建立浮动间谍站,其目的是监视苏联核潜艇及其侦察机的动向。与此同时,苏联也在一座50多公里长的冰山上建立了间谍站,并把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摩尔曼斯克建成苏联最大的海军基地,其庞大的北海舰队司令部就设在这里,被苏联人称为“致命武器”的战略核潜艇也部署在这里。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在极地的军事竞争放慢了脚步,但在平静的背后,隐蔽的军事行动始终存在。  四是科技意义。在极地科学活动中,高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快。因为,人们要在严酷的环境下进行高难度的工作。以水下机器人为例,各国在极地考察中基本都要用水下机器人,但不同技术水平的机器人会给科学家带来不同的成果。因此,各国有意识地适应极地要求,研发高科技产品。谁的科技水平过硬,就能在科研和实际开发中取得优势。  极地考察关系国策  有专家认为,极地考察作为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研究与利用的长远性战略;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长远战略。极地考察事业的原则首先是服从国家战略全局,并充分考虑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其次要适应未来极地开发与斗争形势的需要。

南极考察站的问题

绿水缘
格斗场
继南极的长城站和中山站之后,我国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副主任魏文良日前对记者表示,我国将在10月25日起程的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实施从中山站到冰穹A内陆冰盖考察计划,这个计划一方面是为我国“十一五”开辟南极研究新领域做前期的调研工作,同时也是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的选址做准备。 在冰穹A地区建立科考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学研究实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蕴含着极高的政治影响力。这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综合国力的又一窗口,也为我国组织国际考察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魏文良介绍,选择合适的地址是建立科学考察站的第一步,如果建站条件成熟,还将要接受国际社会严格的环境评估,得到28个南极条约协商国的批准以后,方可在南极建站。 冰穹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南极内陆冰盖建立了科学考察站。迄今为止,我国共对南极内陆的冰盖进行过4次科学考察。此次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院生任队长的南极冰盖昆仑考察队,由12名考察队员和1名随队医生组成,计划用70天时间深入南极冰盖内陆1300公里处进行考察,沿途设立考察路线的地面标识,利用该断面完成冰川及气候综合检测系统的建设,为内陆站的后勤支撑和运行方式提供依据,积累经验,并力争达到冰穹A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建立一个临时观测站。 南极冰盖昆仑考察队队员大部分都是从历次南极考察优秀队员中选拔的,在出发前还特别在新疆51号冰川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因为该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与冰穹A的环境有些相似。在这里,队员们的身体状况、装备的使用情况都得到了初步考验。 目前,我国已经在南极拥有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建成于1985年2月的长城站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可容纳40名度夏考察队员和18名越冬考察队员,主要开展极地低温生物、生态环境、气象、海洋、地质、地化、地震、地磁和电离层等科学观测和研究。建成于1989年2月的中山站位于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可容纳60名度夏考察队员和25名越冬考察队员,主要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海洋、地质、地球化学(陨石)、地理等科学观测和研究。

袁绍宏的介绍

救民之斗
袁绍宏,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船长、高级船长。他曾八下南极,两上北极,十次穿越南大洋暴风区,冒着极大风险在南极冰区作业航行1万多海里、大洋安全航行10多万海里,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