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

周章
不知太初
  第一部分: 重大课题  重大课题为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研究而设置,属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这些研究课题,既反映我省教育发展的历史积淀,又体现对全省教育现实状况的把握,同时,是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构想。  重大课题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引领下设置的。要从这一背景和高度,把握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目的和要点。  重点课题名称即为具体的研究课题名称,申报时不得更改。  1.江苏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国民教育体系的性质、内涵、层次及地位、功能;江苏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及兄弟省市的比较;江苏国民教育体系构建所面临的新背景、新要求、新问题;江苏国民教育体系优化的基本理念与核心要素;江苏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目标、任务及实现方式等。  2.长三角教育共同体中江苏战略地位和发展的研究  江、浙、沪教育的共性与差异、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分析;长三角教育共同体构建可行性分析;教育共同体的特质、内涵;江苏教育在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地位、战略构想及发展对策等。  3.江苏义务教育后普及与高位均衡发展研究  义务教育后普及的内涵、特征;后普及与高位均衡发展的关系;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层次;江苏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规模的规约;地区教育和学校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形成;满足群众不同教育需求的制度设计与安排;苏南、苏中、苏北义务教育及基础教育的优势比较等。  4.社会和谐进程中的素质教育新发展研究  素质教育的历史、现状分析与评价;和谐社会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社会和谐中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核心问题、关键对策;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等。  5.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教育研究  生活方式、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关系;生活方式的内涵及变革的意义;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生活方式面临的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突破,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等。  6.江苏中小学教育优秀传统及教育流派的发展研究  教育流派的本质特征及核心内涵;教育流派形成的环境、机制、条件及内在规律;江苏中小学教育优秀传统的分析与教育流派的历史回顾;江苏当代中小学教育流派的时代审视;江苏著名中小学的个案研究等。  7.江苏民办教育产权制度的研究  江苏民办教育产权归属的实证分析;中外民办教育产权制度的比较;江苏民办教育的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江苏民办教育产权制度完善的对策与建议等。  8.江苏高等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与质量提高的研究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与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研究;江苏高等教育教学制度与教学改革的演变;江苏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与提高的实证研究;大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加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与制度建设的研究等。  9.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与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供给变化的实证分析;推进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体制;资源共享、整合、开发机制以及模式构建等。  10.江苏教师教育新体系的构建及教育质量的保障研究  江苏教师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教师教育新体系的框架;教师教育生源质量的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制度及教育质量的监控;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与创新性等。  第二部分: 研究方向与范围  研究方向与范围是“十一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的有关方向和内容,基本上包涵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研究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覆盖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整个国民教育体系。  研究方向与范围不是具体的课题名称,研究课题的名称应根据研究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尤其要结合本地区和本单位的特点进行选项,明确界定,注重实效,有针对性。  研究方向与范围供重点课题、立项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使用。  1.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规律等的研究;中外教育思想、理论、思潮的研究;教育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等。  2.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的研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特征、功能、定位、关系及发展的研究;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两个率先”过程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江苏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体系完善的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长江三角洲教育共同体的发展体制、机制的研究;学校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江苏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等。  3.教育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  教育投资与收费的政策、法规、制度保障的研究;教育投资的途径、方法、效益的研究;学校办学体制多元化的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教学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教育法制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12年义务教育的研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研究;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体制与政策的研究等。  4.教育现代化研究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论的研究;教育现代化制度和体系建设的研究;江苏教育现代化特征与内涵的研究;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方法、途径与策略的研究;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苏南、苏中、苏北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的研究等。  5.终身教育研究  终身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终身教育理念下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内涵、特征、功能、定位及关系的研究;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关系的研究;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研究;江苏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城乡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等。  6.农村教育研究  中外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农村教育评价与督导的研究;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城乡教育互动协作的研究;农村学校布局结构的研究;农村学校教师生存状况的研究;有效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研究;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情况的研究;乡镇中心小学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等。  7.民办教育研究  中外民办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的研究;民办教育的产权、投资、运行、收费等问题的研究;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研究;民办学校发展模式的研究;民办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评价、就业等问题的研究;江苏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及独立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等。  8.素质教育研究  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的研究;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劳技教育的研究;特长生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江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调查研究等。  9.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的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网络时代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江苏青少年道德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班级、团队工作的研究;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研究;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的研究等。  10.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法的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教学质量保障(评价标准、监控体系等)的研究;主流教材使用情况及改革的研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研究;课程改革与课程衔接的研究;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学历、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研究等。  11.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学习科学与信息技术的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等。  12.学校管理研究  现代学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研究;现代学校分层次、分类型管理的研究;教育行政权力制衡的策略研究;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学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选修制、学分制、学分互认制的研究;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研究等。  13.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师教育体系的研究;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教师道德水平与心理状况的研究;教师权利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研究;名、特、优教师学术思想、教学艺术和成长规律的研究等。  14.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  教育评价与督导理论的研究;教育评价与督导体系的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教师评价的研究;学生评价的研究;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等。  15.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  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家园共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幼儿教育特有问题的研究等;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差异教学和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超常儿童教育的研究;特殊教育特有问题的研究等。  16.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职业教育特有问题的研究;社会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协作的研究;社会教育特有问题的研究等。  17.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江苏人才分布、结构、特点及其成长规律的研究;教育市场(家教市场、劳动力培训市场、人才就业市场、科技成果市场等)的研究;产学研结合体制的研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研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高等教育特有问题的研究等。  18.教育的开放与合作研究  教育开放与合作的内涵、目标、途径及运作机制的研究;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的研究;中外联合办学的研究;江苏海外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研究等。  19.教育历史与人物研究  江苏教育通史、断代史研究;江苏百年老校办学经验和特色的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家学术思想及教育实践的研究;江苏籍院士成长规律的研究;区域教育史编撰工作的研究等。  20.教研科研的研究  现代学校教研科研的研究;区域教研科研的研究;教研科研地区、校际协作互动的研究;教研科研学术规范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优秀教研科研成果推广的研究;“校本研究”的研究;科研型、学术型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等。  第三部分:自选课题  凡不在上述“重大课题”和“研究方向与范围”内明确表述的研究选题,即为自选课题。研究者可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变化的形势和需要,根据自身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提出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具有特色和优势、创新程度较高的选题,并在申报评审书的“所属领域”中填写“自选课题”。在评审过程中,各类课题将提供15%-30%的指标,作为自选课题的通过数量。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预计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7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建议》全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有利条件也很多。我们有十三亿多人口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明显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教育基础,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还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今后五年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和应对风险的充分准备。 总之,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使我们国家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逐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和光荣使命。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需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深刻理解。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要始终把握好的重大原则。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是做不到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如果忽视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种经济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可能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 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坚持实现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这里主要就两个重要目标作一点说明。一是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比中央以前提出的十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要求更高了一些。这是综合考虑“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五年发展的各方面条件提出的,这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的问题而提出的,突出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各个方面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还很大,通过努力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主要是考虑: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各地要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扎实稳步地推进。 (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和必要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建设。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需要强调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还会加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难度很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建议》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还着重在三个方面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一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根据各个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重视发挥城市群的集聚效应。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这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点: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三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减少与国外的知识产权纠纷。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要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技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发展的目标,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的潜力。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着力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要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议》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特别强调要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这是因为,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同时,要搞好“五个统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都要靠深化改革。因此,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议》对“十一五”时期深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这里就几个问题作点说明。 第一,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重点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好,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只有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也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同时把该管的事切实管好,并要适应新的情况,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和监管。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要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同时,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三,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调整和完善资源税。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这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稳定与安全。要继续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在深化改革中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在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还会继续出现。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一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二是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要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就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突出难题。未来一个时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矛盾相当突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同时,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鉴于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建议》高度重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了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则和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子女就学困难问题。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现象。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要努力创造更多更好适应广大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要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重大,必须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工作。要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同时,要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建议》专门阐述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关于“十一五”时期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十一五”时期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有许多“两难”的棘手问题需要解决。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要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国内储蓄率也较高,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也有可能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既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更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外需求。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进经济社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

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推荐课题有哪些,谁审批,在哪里公布

一鳞一爪
白娥
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研究 2.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进展评价研究 4. 教育在国家从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5.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6.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实践途径研究 7.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机制研究 8.中小学生学科能力表现研究 9.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10.地方政府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政绩考核体系与问责机制研究 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现代教育思潮和流派研究;教育核心价值研究;人才健康成长规律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研究;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等。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教育思想演进研究;教育制度变迁研究;地方教育史志研究;院校设置历史变迁研究;教育历史人物研究;教育家办学研究;教育历史事件研究;教育历史名著研究;教育专题史研究;学科教育史研究;教育活动史研究;教育交流史研究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强国崛起中的教育元素研究;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应对经济衰退的教育发展研究;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国际教育合作中的国家主权和安全研究等。 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研究;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研究;国家教育决策科学民主模式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省际教育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教育改革试点追踪研究;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等。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教育预算管理研究;公共教育财政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提高省级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研究;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收益率实证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校财务安全研究;学前教育成本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研究;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研究;高校毕业生薪酬研究;非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校际比较研究;非义务教育学费浮动影响因素研究;教育产权研究;家庭教育消费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研究等。 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学校(班级)适度规模研究;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城乡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教育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教育舆情分析研究;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学校正当竞争机制研究;高考加分政策研究;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教育中的歧视现象研究;非政府教育组织发育研究等。 (四)基础教育研究 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少教多学模式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理科实验教学研究;学生阅读、计算和表达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等。 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学前保教结合研究;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幼儿游戏教学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幼儿亲子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托幼一体化研究;幼小衔接研究等。 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等。 (五)高等教育研究 高校特色办学研究;大学章程研究;高校学科建设研究;工程师教育改革研究;高校课程教材开发研究;高校实践教学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学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研究;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高校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和模式研究等。 (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研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工学结合有效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职业教育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验研究;各类职业教育定位、功能研究;职业技能比赛研究;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研究;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职前职后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式职业教育办学研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研究等。 (七)德育研究 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学校禁烟、反毒品教育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研究;教书育人楷模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等。 (八)教育心理研究 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学生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学生焦虑、厌学的心理疏导研究;学生压力管理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学校趣味体育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学校资源教室研究;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学校医教结合研究;学校营养配餐研究;学生作息时间研究;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研究;艺术特色学校研究;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等。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等。 (十一)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研究;家庭健康教育研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资质和模式研究等。 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 (十二)民族教育研究 民族双语教学规律研究;民族外语教学研究;民族学校教学质量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特色研究;民族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内地援助民族地区教育模式创新研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等。 (十三)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全球化中的教育治理研究;国际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国际教育组织重要政策研究;欧盟教育标准框架研究;周边国家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国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国外教育捐赠制度研究;海外留学预警机制研究;国际教育援助策略研究;国外移民教育政策研究;国外教育机构对华招生状况研究;国际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教师能力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国际汉语教学标准研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教育统计标准的适应性研究等。

教育科研成果有哪些表现形式?

绿衣
乃焚大槐
.用事实来说明问题(报告)v 教育观察报告、教育测量报告、教育调查研究报告、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v 要求:材料具体、典型,格式规范,科学客观地呈现研究过程和方法,合理解释结果2.著作、论文类:专著、编著、论述、评述、综述等v 要求:观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述严密,清楚展示理论观点和体系的形成过程3.政策咨询类:政策建议、发展规划方案等 4技术产品类:工具书、教材、资源库、数据库、音像、视听、课件、网络课程、软件、实物模型、仿真系统、网络环境、学习平台等我们一线教师的课题的成果更侧重于哪些形态? 主要的有研究报告、成果报告、调研报告、科研论文、案例,其次还有经验总结、反思记录、教育故事、教育日志、教育随笔、示范课、教具、校本课程开发等。比如:《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预期研究成果:1、调研报告:某某中学校本教研现状调查2、研究报告: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3、专著: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经验集4、教学案例: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案例集5、典型课例: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典型课例6、活动实录:某某中学校本教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活动实录7、某某中学校本教研网站:课件。

教育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圣贤
存想
课题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按研究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开发性研究课题。理论性研究课题指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形成或发展教育科学理论为目的而进行的研究课题。拓展资料:教育科研课题级别的划分,一是规划课题,一般分为国家、省、市、区(县)级课题,有正规的课题编号,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管理。二是各级教育学会及协会课题。三是其他课题。另外还有子课题的试验基地,合作单位等。也就是说学校教师所研究的课题,一般也是由这些课题管理行政部门组织的。这些课题一般都是需要向上级申报,审核通过才可立项。常见的是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其中,课题级别越高,对职称的作用更高,其他奖励越丰厚。另外,课题往往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需要建立课题组,这也是撰写课题申报书的关键。课题百度百科

教育政策与法规论文选题方向

其涂澳矣
散而成章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有( )等几大类。

后世绝灭
落水狗
这是有关教师资格什么是教育科研课题类型的知识点介绍,环球网校往后还会继续更新相关的资格考试要点,大家可以多多关注。

教育部"十三五"重点课题有哪些

希崎
北大荒
重大招标课题1、我国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推进战略研究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科调整与建设研究4、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质量提升的中国经验研究5、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建设与推进策略研究重点招标课题6、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舆情研究7、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8、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和监测研究9、全面小康社会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10、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与推进策略研究11、“十三五”期间学龄人口变动和学校布局调整预测研究12、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13、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研究14、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研究15、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16、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研究17、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研究18、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学校建设指标体系研究19、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和策略研究20、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30年(七五至十二五)反思性研究扩展资料课题评估方式创新评估方法。采取多样评估方式,坚持书面评估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实证论述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特殊与一般、刚性与弹性等分析方法,提升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完善评估工作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综合运用统计数据和非统计数据资源,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强化动态监测。坚持年度监测评估与规划实施日常动态监测分析相结合,根据规划实施需要,针对规划重点内容,筛选建立评估监测点,设计开发相应的定量指标,密切跟踪内外部环境变化,关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吸收专家参与。加强与规划、公共政策等领域评估机构和专家合作,建立监测评估专家库,提高规划监测的科学性。鼓励通过定向委托或公开招标,选择国内外有资质的评估咨询机构、知名研究机构和智库开展第三方评估,将第三方评估结果作为评估的重要参考。促进公众参与。完善公众参与监测评估的机制,创新参与方式方法,拓宽参与渠道,提升社会公众参与评估的广度、深度和便利度。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十三五” 规划2017年度课题组织申报

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秋意浓
德格希
什么是科学问题?  特定含义是: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与科学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表现,是科学认识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疑难和课题。  科学问题的规定  美国科学哲学家图尔敏将科学问题定义为“解释的理想与目前能力的差距。”可表示如下图:  科学问题 = 解释的理想 — 目前的能力  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 把握好以下几点,可以理解科学问题  科学问题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 科学问题与科学认识主体的“欲求”以及智能状况相联系  科学问题是有结构的  科学问题包含着问题的指向——现状和性质;求解的目标——求解的方向和要求;求解的应答域——预设的求解范围。  科学问题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 科学问题的真实性。就是说任何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用科学事实加以证实或证伪,从而获得有意义的解答或解决;反之,如果不能用科学事实去证实或证伪的问题,就不是科学问题。  科学问题的待解决性。这是指在科学发展中,前人或他人对本学科领域里的问题还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又确实具有科学探索价值,具有需要研究解决的性质。在科研中,只有把具有待解决性质的科学问题选为研究课题,并加以解决,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把前人或他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再提出来,那就是无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说的不是问题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学习、查阅文献资料。  科学问题的正确性。这是指科学问题提出后,根据它的指向,在预设的应答域中,能够找到“解”的性质或答案,使问题得到解决。而科学问题的错误提法,则会使问题无法解决,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  科学问题的分类  根据学科的性质可以区分为基础理论问题和应用研究问题  根据问题在整个所要达到的目标中的地位可分为关键问题与一般问题  当代美国科学哲学家劳丹把科学问题分成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  根据求解的类型也可以把科学问题划分为:⑴是什么的问题;⑵为什么的问题;⑶怎样的问题等。  科学问题的来源  第一、从实践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 第二、从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 第三、从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 第四、从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 第五、从社会实践的需要,同现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科学问题。  科研选题的意义、  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科研选题。这不仅因为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还因为它对科研全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是决定整个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  第一、科研选题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具有战略意义。  第二、科研选题直接影响到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前途。  第三、科研选题还决定着科研工作的“多助”或“寡助”,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工作环境。  基本原则:  第一、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  第二、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具体说来可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概念、观点上的创新。(2)方法上的创新。(3)应用上的创新。  第三、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律办事。  第四、可行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指选题应与主客观条件相适应,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 第五、效益原则。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 选题程序:  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包括下述4个步骤:  第一、调研、分析、发现问题。  第二、初步论证和筛选课题。  第三、评议和确定课题。  第四、制定规划,确保实施。   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 需要性原则  需要是选题的基本前提。科研选题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和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包括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防建设的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的需要等等。从一个国家的科学政策往往可以透视出政府对于科学的需求,所以科学工作者应充分关注政府的政策导向。科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包括开拓科学领域的需要,更新科学理论的需要,必进科学方法的需要等。  创造性原则  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造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未曾提出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预期友爱从中产生出创造性的科学成果。创造性原则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成果可以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为此,研究者应努力到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去探索,应在矛盾的前沿和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中选择,应在知识的空白带、在各学科的连接点上选题。要保证研究成果的创造性,必须充分了解和熟悉已进行的工作,准确地评价别人工作意义以及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课题的价值和可能包含的创造性成分。  科学性原则  科研选题应以一定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为依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背景之下,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就理论依据而言,首先应考虑所选择的课题是否有正确的理论作为基础,与已确证的理论相违背的题目不应选择,毫无事实根据的题目也不应该作为选择的对象。  可行性原则  可行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课题要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自己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择。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这些条件到达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 效益性原则  效益性原则是指所选的课题应考虑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效益的项目应该减少选择的机会,因为现在的研究经费是一定的,所以要抓住重点。  应当指出,在科学研究的实际活动中,充分具备以上条件的情况,或把这些原则兼顾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些原则之间常常会有矛盾,比如,需要性与可行性、科学性与创造性之间的矛盾,使得难以在各个方面都做的很周全。只能在上述原则的综合乃至折衷上选出相对合理的课题方案,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上述原则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科研选题中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出的要求有哪些

回旋曲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扩展资料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价值定位: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