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独奏者
破为牺尊
教育科学中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方法的基础学科。教育学可分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业余教育学和特殊儿童教育学等。通常所说的教育学,是指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的内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体育、美育、学校管理等几个部分。教育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需要运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教育规律,论证教育原理,说明教育方法,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技术是恰当地运用相关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绩效的研究领域,它和下属的三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组成完整的教育技术定义体系。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层次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教育技术学科应该是教育学门类中与教育学并列的一级学科。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性,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求采纳

《苏州教育研究》和《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是一本书吗?

年饥
海之魂
亲,不是一本书,前者主编是丁宇红,后者是黄胄。

教育实践与研究杂志评职称有用吗

二柄
观光客
有用在职教育硕士毕业后有学位但没学历。怎么说呢?和评职称是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你和其他老师条件一样而你有教育硕士的学位,一定会有优势,我不认为没用,现在形势所逼吧,必须深造! 很羡慕你已经通过了,我刚刚也报了北师大的教育硕士,也是语文教育,还要参加10月份的全国联考,心里还没底呢!我还想请你介绍下考试经验呢,难吗?北师大的学费是1万7,还不包括其他的,但我很想考上啊! 真羡慕你。如果你通过了,还是上吧,我们单位的老师都上了,也是一个大势所趋吧,因为我们毕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上全国统招的啊!有了这个学位怎么也算是软实力啊!加油!

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栏目

攻之
坏未来
(1)《课程整合》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对于改革带来的观念、变化、教学、对策方面的思考和建议。(2)《教海探索》主要由任课老师讲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技巧,注重可操作性,对同行能有启发性。展现教学方法创新带来的活力,其中不乏教师生动的人格魅力和有趣的生活体验。(3)《教学感悟》普通教师的生活、教学故事和散文,表现教师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在平凡的工作中的生活体验,体现教师工作的价值、教师的成长。文笔优美,生动感人。(4)《班主任园地》从班主任的角度,交流班级管理工作、学生工作的经验和技巧,有实际的借鉴意义,有新时代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有时代特点。(5)《师德建设》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或者从新闻中发掘反面材料,探讨和表现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形象的定位,表现人性的高度,情理法的价值。(6)《教学方法》精选优秀科任老师论文精华,凝聚宝贵教学经验、展现优秀老师的秘密武器,供大家求经取宝。

如何理解教育研究

道人不闻
爱之杀
  一、教育研究的概念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教育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地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以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务。  (二)教育研究的特点  1.客观性   任何教育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必须严格按照客观现实,准确、真实地对事实进行观察和反映。这就是要求研究者尽可能排除主观偏见来收集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资料。   2.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为教育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结论的获得应具有逻辑性和实证性。从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到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再到最终结论的获取,需要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尤其是在获取结论的环节中,必须在充分依据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有力的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3.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教育研究的思想和行动时前后联系、左右贯通的整体。教育研究的系统性要求用全面的、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去认识教育现象。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系统或给予系统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运行方式及发展规律。   4.综合性   综合性指教育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综合过程。教育研究必须以现有的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来检验理论或发展理论。理论是对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它源于经验,又高于经验。新理论的形成虽然具有逻辑上的完备性,但有待在将来的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   4.可验证性   一般来说,研究必须严格按照研究方法的步骤和程序实施。凡是无法重复验证的研究结论都是无效的,也不能成为科学宝库中的财富。   二、教育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3.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5.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心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制订研究计划     4.收集研究资料     5.分析研究资料     6.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的教育学概念

至齐
对物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教育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地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以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务。教育研究的国际通用的内涵是指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教育的各个方面[1][2][3],包括但不局限于: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教师培训和课堂动态。 教育研究者有个共识,教育研究应该是严格的系统的研究[2][4],但是对于具体尺度存在广泛争议[1][5]。在教育研究中,包含了多个学科不同程度的交叉。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1][3]。这些学科交叉为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教育研究的发现应该在特定的情境中解释,可能不适合其他的时间、空间[3]。 1.客观性任何教育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必须严格按照客观现实,准确、真实地对事实进行观察和反映。这就是要求研究者尽可能排除主观偏见来收集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资料。2.科学性科学性体现为教育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结论的获得应具有逻辑性和实证性。从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到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再到最终结论的获取,需要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尤其是在获取结论的环节中,必须在充分依据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有力的论证,得出科学结论。3.系统性系统性是指教育研究的思想和行动时前后联系、左右贯通的整体。教育研究的系统性要求用全面的、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去认识教育现象。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系统或给予系统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运行方式及发展规律。4.综合性综合性指教育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综合过程。教育研究必须以现有的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所获得的事实材料来检验理论或发展理论。理论是对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它源于经验,又高于经验。新理论的形成虽然具有逻辑上的完备性,但有待在将来的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4.可验证性一般来说,研究必须严格按照研究方法的步骤和程序实施。凡是无法重复验证的研究结论都是无效的,也不能成为科学宝库中的财富。教育研究的特征 在Gary Anderson的著作“Fundamentals of Ecational Research”(教育研究原理)中,他列出了教育研究的10个基本特征:[2] 1)教育研究试图解决问题 2)收集一手数据或者使用现存的数据 3)建立在经验基础上 4)要求精确的观察和描述 5)使用精心设计的步骤和严格的数据分析 6)强调普遍性、原则和理论的建立,有助于理解、预测和/或控制 7)需要该领域的专业技能:对于领域的熟悉、研究方法的掌握和收集分析数据的技术 8)试图发现一个客观的、没有偏见的解决方案,并且不辞辛劳的验证试验方法的有效性 9)是一个精制的、来不得大干快上的活动,有一个方向,但是会随着研究进展不断优化研究的问题。10)仔细的记录和向同行汇报。这些特征更为具体可操作。 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4.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5.教育随笔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心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测试,研究教学的过程[1]。数据有两种类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数据[1][5][6]。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数据。数据的特征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数据包括:观察、访谈、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论文、日记、照片或者博客)[1]。定性研究包括:案例分析、人种学、现象学、叙事研究和历史研究。定量研究的数据是数字,常常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发现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定量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对照试验、但一受试者研究法(特殊教育中常用)、因果研究、相关研究、元分析(对现存文献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 1.选择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资料3.制订研究计划4.收集研究资料5.分析研究资料6.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实践与研究 c版是什么意思

虽悲不哀
熏习
都是亲身实践的一个过程。

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蛐蛐
敝笱
从系统论看素质教育 关键词:系统论 整体性 动态性 开放性 有序性 协调性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作为一种教育系统工程,显然应该遵循系统科学的指导。本文试从系统论角度谈谈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系统论特征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养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它以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标志,发扬民主平等、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这些基本特征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且相互转化,构成一个系统,具有系统论的某些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体,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合的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 1、教育目标的整体性。素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整体发展。从纵向讲,即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三者构成人的发展的三位一体结构。从横向讲,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是对学生进行集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心等方面素质的开发、培养和训练于一体的教育。而且,这种全面整体的发展还体现了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现在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统一。 2、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形成明确的指导思想,并有效地转化为教育实践,采取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建立科学评估体系,这一过程是一个系统流向,涉及到许多重要环节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3、教育环境的整体性。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现象而提出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一种教育和社会的“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有教育内部因素,也有教育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关键。可以说,它表现在学校,病根在社会。因此,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环境具有整体性,一是学校内部的环境;二是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二者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对素质教育产生整体影响。 (二)素质教育的动态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组建、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具有动态的性质。系统这种变化发展的动态性,使各个系统能充分发挥“自己运动”的功能,达到最优的目的。 1、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对个体来说,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目标追求的最高层次。其中,全面的发展即包括受教育主体各项身心潜能,尤其是心理能力的协调统一发展,并体现个体的个性特征、自主性和创造性;主动接受教育是发展的方法和手段,要求素质教育过程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支配下展开的,使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个体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学生主体表现自我的自由方式;而生动活泼则是发展的明显特征,因素质教育过程要求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成为学生主体的一种乐趣和享受。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上述三者是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没有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就失去真正意义,背离我国教育方针;没有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发展将是机械僵化的;而缺乏生动活泼的精神,发展将永远无法进入较高层次,一切开发培养和训练都可能成为学生的负担。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正是上述几个方面互相牵制、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2、素质教育面向动态的未来。教育发展具有超前性,教育应该为未来培养人才,而不以升学或就业为直接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主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所订的目标正是朝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的,这种目标体系具有超前性,立足于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重视预测研究和培养未来人才的素质结构,正是应试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伟大生命力所在,素质教育使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以动态发展的态势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和动态平衡。 (三)素质教育的有序性 系统由较低级的结构向较高级的结构发展,即为有序。素质教育的有序性表现在: 1、素质教育的构成是有序的。一般认为,素质是指人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因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相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生理素质教育,这是基础;二是心理品质培养。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促进前者的进一步完善;三是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这是以人的生理组织结构为物质载体,通过教育,使个体经过内在心理过程而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三方面分层次有次序地构成整体性的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追求的境界是有序的。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追求境界有别于应试教育。首先,素质教育是一种普及义务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均等开放,保证每个学生的身体、知识、道德和精神诸方面得到最基本的、合格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其次,素质教育是一种义务后教育。即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让大部分学生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较高的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要求;最后,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即尊重学生差异,旨在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充分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最高境界。这三个层次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且需要向最后一阶段发展。素质教育这种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工作的有序性的体现。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系统优化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方面,既要注重自身结构体系的优化,又要考虑外部因素的优化。这里,立足于系统论观点,提出几点有关实施的意见。 (一)坚持素质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 素质教育正是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焕发出应试教育无可比拟的伟大生命力,这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从系统论出发,必须构建一套完整性、科学性的素质教育体系,这是素质教育实施成功的根本保证。 第一,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规划。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向学生传授全面整体的教育内容,充分体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全面性和协调性。而且,教师要以整体教育观去把握教育内容传授过程中的动态平衡。 第二,教育方法的优化组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各个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根据不同对象选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同时,还要根据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任务的全面性,善于谋求各种教育方法的最佳结合和互补。 第三,整体优化教育途径,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班队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各种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统一的整体的教育网络,发挥整体功能,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当然,应该指出,课堂教学仍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或课外活动无疑对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但它应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二者不能本末倒置。 第四,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优化。实施素质教育,有赖于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一方面应致力于建设一支观念新、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运用系统论整体效应原理,实现教师工作安排的最优化,合理搭配,注意发挥各人的优势,使教师互补长短,保持动态稳定,实现最佳组合。 第五,教育评价体系的整体优化。为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评价观念,包括正确的整体观、素质观、人才观、学生观、发展观和教学观等;其次要制定一套标准合理、内容全面和科学的评价目标;此外,还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评价组织体制,以便及时地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导向。 (二)增强素质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保持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才能趋于有序,保持活力。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主动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增强开放性,以便使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 1、创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包括学校内部条件和社会条件。素质教育的落实,首先是要靠学校和教师,如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这是学校内部的教育条件的优化。但仅此不够,实施素质教育还有赖于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特别是人才选拔机制、升学筛选制度和劳动产品分配制度等方面应体现出重视素质、以素质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价值取向。比较而言,后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坚持开放性,就应看到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从社会发现问题,优化条件,变学历社会为人才社会,坚持社会条件与教育条件一起抓,形成有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大气候和内部小气候。 2、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环境。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全民教育的奠基工程,决非学校或教育战线孤军奋进所能奏效的。只有实施开放性教育,调动社会和家庭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应有效果。因此,必须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统一协调、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育人合力,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本质要求。 3、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单纯的课堂教学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完成素质教育的重任的。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开放,向实践活动延伸,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精心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构建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大支柱有机结合的运作体系,有效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把握素质教育系统的协调性 教育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一个动态过程如不能维持其动态平衡便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素质教育改革应认真研究系统中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找出其中合理的“度”,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效能。例如: 1、考试与发展。学校教育和教学没有一定的考试是不行的,但考得过多,或以考试分数衡量一切,专注于升学,也是背离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但不是要取消一切考试,而是要求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使之适时、适度和适体,使考试为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 2、教与学。素质教育有赖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有赖于教师的教,教应起主导作用。但素质教育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教是为了学,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重心要从“教师主体”转向“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3、个性和共性。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但它不排除培养学生的共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建立于“合格”的共性基础上。人的培养需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共性”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4、课内与课外。素质教育的实施是课内与课外的统一过程,单纯的课堂教学或过度的课外活动都是片面的。课内侧重于集体形式的教育,课外则可较多地注重个别化教育。二者应协调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并重,保证素质教育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个别。 素质教育中还有诸多关系有待进一步认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度”的问题,才能使素质教育各要素有机整合成一个效能最佳的完整结构,这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什么是教育行动研究

小杂种
持田
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编辑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特点1、实践导向2、协同研究3、反省思考 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编辑(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2)有利于促进教育研究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4)有利于提高教师自我意识,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与尊严。 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编辑作为行动研究的一个完整单元来讲,无论哪一种对行动研究过程的理解,“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四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问题 “问题”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与分析问题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明确问题1.明确问题的方式(1)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2)理论学习受到的启发。(3)他人成功经验的启示。(4)通过社会调查发现问题。2.确定问题的原则 (1)实践性。 (2)可行性。 (3)科学性。(二)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对被确定为研究课题的问题,用自我的方式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进行把握,要尽可能地明确这个问题的种类、范围、性质、形成过程及可能影响,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 计划 计划就是拟研究问题的可能策略。总体的计划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计划的内容1.计划实施后预期达到的研究目的;2.行动的步骤与时间的安排;3.行动研究涉及的人 ;4.准备将要使用的问卷或其他收集数据的工具 ;5.对课程实施改变的因素以及如何观察或监控这些因素;6.如何实施已修改的策略(二)计划的要求1.计划要具有可行性 ;2.计划要明确具体;3.计划要具有灵活性 行动 行动环节是指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步骤。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行动阶段包括两个方面:行动及对行动的考察。(一)行动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实践(行动)的问题,改善实践(行动)的质量。行动是不断调整的、灵活的、能动的,包含着行动者的认识和决策。(二)考察考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1.考察的方法(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文献分析法(5)三角分析法。(6)日志法。(7)个案描写法。2.考察的要求在考察中,要注意按计划,但不满足于先定的构想,也不要过多地受到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困难的干扰,随时注意观察、改善和解决问题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各种新 情况、新问题和新感想。如果遇到问题,也要随时做到具体分析。 反思 反思是对行动过程及行动结果的思考。(一)评价评价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找出 计划与结果的不了致性,从而形成基本设想,总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断和构想。(二)总结主要工作是整理和描述,即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研究的循环过程与结果。总之,教师的整个教育行动研究过程是不断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调整,直到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新的改进。因此,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间断的过程。 教育研究的途径编辑 问题研究 根据问题研究的水平,问题研究有三种:(一)直觉型问题研究(二)探索型问题研究(三)理论型问题研究 合作研究 根据合作的形式,合作研究的模式有如下三种:(一)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合作研究(二)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三)协作型的合作研究 叙事研究 按照教师参与和改进的程度,叙事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经验叙事(二)反思叙事(三)自传叙事 反思研究 根据教学的过程,反思研究有三种模式:(一)教学前反思(二)教学中反思(三)教学后反思 楼主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