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此四患也
圣人已死
教师应掌握哪些教育科研方法?如何指导学生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教育科研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是最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是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也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必备的知识结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呢?方法是由研究的对象确定的,不同的研究对象应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因此,在选择研究方法的时候,首先应考虑研究目标。根据一个人的认识过程,科学研究划分为三种类型:基础型研究、应用型研究、开发型研究。基础型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认识未知、发现普遍规律、形成发展理论。例如:语文阅读的研究,在其基础理论方面可以着眼于阅读过程的心理结构、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阅读理解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等。一般采用的方法为历史法、文献法等思辩型方法。应用型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中得出的一般规律、原则等理论性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例如:语文阅读的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可以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阅读能力测量工具的制定、运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语文阅读教学等。一般采用观察法、调查法、追因法、预测法等实证型方法。开发研究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以扩大其影响和价值的研究。例如:语文阅读教学软件的推广等。一般采用实验法、比较法、测量法等研究方法。其次,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及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恰当、灵活地应用。在研究研究中,往往是在运用一种科研方法为主的同时,兼用其它科研方法,使各种方法各显其长,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如在《太仓超市入世展望》课题研究中,为了了解太仓超市的基本经营状况,采用数据统计、列表分析等数学方法;为了了解太仓市民对太仓超市的看法及对未来的展望,采用问卷、采访等调查法;为了使太仓超市能在入世后面对更激烈的竞争,又有必要对目前超市的经营管理作全面的经验总结。总之,该课题的目标和内容决定了必须运用调查法为主的多种科研方法。最后,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方法的科学性。如在选择测量法时,应避免出现逻辑上的漏洞。比如,在实验研究中,常常采用A、B卷分别在实验前后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并以两次测验的结果来说明实验的作用。但用A、B卷时,前测往往会对后测产生影响,两次测得的数据差未必是实验带来的,因此,这两次测试的结果就不够科学严谨。为此,在做实验时,必须控制变量,以便减少误差。再如,有些所谓的智力测验、能力测验,也往往由于测试题编制上的不科学,使智力与能力测量变成了知识测量,所以问卷调查中的问卷设计要注意严密科学。(2)方法的可行性。要考虑该方法的在课题研究中是否能够操作,而且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方法的可行性一般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条件所决定。客观条件是指必备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要权衡自己的条件寻找结合点,选择能发挥自己优势特长的研究方法。有的人擅长实践操作,就不一定非选择理论研究;反过来,有的人擅长于理论思维,就不一定非要选择实验研究,而在一个课题协作组中不同的人优势互补。如让善于交际的人去采访,让善于动手的人去做实验,让善长电脑的人去搞数据统计等。这样,真正发挥出整体研究效益。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

汾水之阳
特洛伊
搞好一项教育实验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必须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内搞物理方面的实验,必须有物容理专业知识的储备,进行心理实验,必须拥有丰富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必须具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科的知识,尤其是要懂得如何搞实验,比如,如何提出实验假设?如何设计实验?实验实施如何控制无关变量?等等。 第二,必须有一定的设施.设备.场所以及实验环境。教育实验往往要借助一定的教具进行,所以教具拥有必不可少。 第三,拥有师资力量。实验中,教师往往是自变量的操纵者,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懂科研的师资队伍不可或缺。 第四,资金即科研经费。在诸多研究方法中,相对说来,实验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是花钱较多的一项科研活动,要重视经费投入。 第五,实验法是比较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要求相对较高的一种方法, 研究者进行教育实验, 取得外部支持,特别是取得老师们的支持、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支持至关重要。因为老师、领导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在工作中没有给予大力支持,那么搞起实验来就会碰到很多的麻烦,遇到困难。

结合实际说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和一般科学研究的异同?

袭常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等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虽然当时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学”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已把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在发展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学与教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了,说简单一点,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与教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的特征。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老师目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二、学生的特点。而作为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种”,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功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持这两种不同观念的孩子在学习上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学得好,有成绩的科目,可能还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一遇到难度大,学不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前者可能还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下去,后者则可能很快就放弃了,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因此,教育心理学还必须了解教育过程的另一半参与者--教育的对象--学生的特点。三、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物理、化学等操作性强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对于历史、语文等科目却可能没什么效果。对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内容来说,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远。例如,话剧文章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等等,而古诗、文言文却很难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同样,不同的教师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活泼的老师能够和学生达成一片,采用活动教学法时更自如;而严厉的不苟言笑的老师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大(中)专专业免分数入学,推荐就业¥免费试学纯技能专业全过程实操,学会为止¥免费试学创业专业手把手教学,创业帮扶¥免费试学就业专业一对一指导,推荐就业¥免费试学私人定制专业专项学技能,量身定制¥免费试学电焊工专业VIP小班,实战实训¥免费试学查看更多官方电话在线客服官方服务官方网站就业保障热门专业入学指南在线课堂领取礼包

试述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程序是什么?它们分别包含什么内容

突驾
斩花堂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怎样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

狂舞派
过位
 摘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研究性学习,目前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开设,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必然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前提,可以通过穿插专题研究单元和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来实施,但由于受学科教学目标、时间、内容、方式的影响,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只有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越性。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学科课程也在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以便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尝试把学科教材分解成许多小专题供学生研究,有的教师力图摈弃接受性学习,将探究性学习贯穿学科教学的始终;也有不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带领学生尝试搞课题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大胆探索。究竟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有什么不同?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笔者就这些问题,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一、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  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来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在2000年初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指的是这种专题研究活动。而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研究性学习开设的目的来看,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袢≈丁⒉⒔У降闹蹲酆嫌τ酶墒导幕幔钪漳康氖桥嘌拇葱戮窈褪导芰Γ⒄寡母鲂浴S捎谑艽逞Э平萄勘辍⒛ 谌荨⑹奔浜徒萄Х绞降木窒蓿壳霸谘Э平萄е衅毡槭凳┭芯啃匝吧杏幸欢ǖ睦选N私庵盅芯啃匝胺绞降某浞终箍又贫壬细员U希阊诳判缘南质登榫持兄鞫剿餮芯俊⒒竦们咨硖逖椤⑴嘌饩鍪导饰侍饽芰Γ陀Φ卑阉魑幻疟匦蘅纬汤纯琛?SUP>[2]而目前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仍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将会得到提高,这些对推动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开展和深化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等特点,只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自主性、内容的综合性和结果的开放性等方面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相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虽然也可以跨学科进行研究,但主要还是局限于本学科内的有关问题;虽然它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但更主要的还是立足于课堂内;虽然它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但更主要的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虽然它探究的结果也可以是开放的,但更多的还是发现存在书本或教材中预知的结论;虽然它也强调过程,但更多的时候还要强调结果。在目前学科教学任务和教学方式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显得更复杂、更困难,更需要我们去研究。   二、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目前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证明,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长期议来,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现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教师教学的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首先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加以转变,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二)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途径  1.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目前学科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是目前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这种专题研究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专题研究在实施操作上相似,都是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即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但是在选题的范围大小上存在差异。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其实,在普通高中新大纲中,每一门学科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课题,为课题的选择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使用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或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自行选题时肯定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从自己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知识并予以解决的课题,此时学生的这种选题、立题、捕捉问题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指导。如有的学生设计出了这样的课题:“呵护地球”“蓝天在呼唤”等。这些课题是相当复杂的,而且所涉及的环境问题方面是相当广的,解决这类问题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污染状况以及每一种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等。而目前高中学生所能做的只是思考其中个别污染的因素,他们对如此大的课题会感到无从着手,于是所做的研究、所得出的研究成果大多是泛泛而谈,甚至无法通过研究而获取对此类课题的正确解答。此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课题转变为研究大气、水、噪音、白色污染等小课题。还可以把这些小课题再分解为更小的问题,如汽车尾气排放、塑料饭盒、施工噪音、废电池的危害、废纸的回收与利用、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等问题,这种课题的转变更能适合学生的研究。因此,学生自主选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从教材中确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课题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如初中地理课中“南北方地区差异”的内容,有些教师就把此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通过学生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家乡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这一地理学科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通常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地设计一些研究课题,通常一个学期安排一到两个课题为宜。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使学生独立工作、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课本和教师等提供的材料信息,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概念。“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需要观察;需要提出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已经是为人所知的东西;要设计调研方案;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已经为人所知的东西;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3]对传统的学科教学,需要也能够渗透探究因素,以便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其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等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  如上海大同中学在探讨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时,将物理《单摆》一课的内容进行了处理,突出了物理科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现象观察→ 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实验分析→理论推导→形成规律→应用实践,力求使学生通过《单摆》这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这种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有深层次的体验,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  现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3)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  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学生并不知道它们,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地理学科中的“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价值何在?还有没有其他学说能解释海陆分布的现状?学生是不是能创造一个新的学说来替代它呢?真正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态度,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观为发现新理论,摒弃并不真实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人口。  3.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历来包含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一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让学习者 “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我们把与前者相应的教育称之为“传授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接受性学习”的话,那么,我们把与后者相适应的教育称之为“体验性教育”、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称之为“研究性学习”。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这两种教育、两种学习方式不可或缺,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健壮,才能走得稳、跑得快。但是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忽视了“研究性学习”。而今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4]  应当看到,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如何处理好“打基础”(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与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只是人类经验建构的一种途径,我们强调它对教学的意义,但并不是以此而反对或摒弃其他学习活动方式。人的不同学习途径需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虽然强调了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但也建议“教师们应该用不同的策略设法使学生们掌握内容标准所描述的知识,弄懂所描述的道理,学会所描述的技能”。[5]因此,在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的同时,学习者可以结合阅读、听课和讨论等其他学习形式,将以不同途径建构起来的知识整合起来,把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形式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那种企图用研究性学习来取代接受性学习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三、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希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科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地、适量地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它所固有的优越性,但不能误认为学科教学应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方式虽有许多优点,但由于受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其优点难以在学科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第三,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第四,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五,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第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  我们相信,随着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深入开展,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研究性学习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注:  [1]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 .课程·教材·教法,2000,20(11).  [2]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3] [5] [美] 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金庆和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  [4]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 [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参考资料:  1.谢树平.研究性课程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1,(6).  2.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3.田慧生等.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 2002年第5期,P11~P15。)以上转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冯新瑞。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科学研究法》什么是概念性定义

大阴谋
人伦不饬
  定义性概念,即用下定义的方式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解释概念的内涵。回一般采用“属答+种差”的方式进行定义。例如,给直径下定义,首先指出直径的属概念是线段,再指出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因此,可给直径下定义:“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会是什么机构?

彼以利合
禁欲者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会经常组织、开展教育行业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本人感觉挺好!而且会议质量也不错。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及高等教育机构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内研究高等教育科学的容学术团体。学会接受中共教育部党组和民政部的领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 1983年5月30日。第一、二届会长为蒋南翔同志(教育部原部长),第三届会长为何东昌同志(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第四、五届会长为周远清同志(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现有单位会员108个。其中,有省级高等教育学会28个、行业高等教育学会15个、专业委员会(分会)56个、高校高等教育学会9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已形成遍及全国、联系各高等学校、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组织网络。学会设有学术委员会,为学会的审议、咨询机构;学会常务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为学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学会秘书处下设办公室、《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学术部、高校技术物资中心等内设机构。“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会”貌似子虚乌有的单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

凤鸣关
  教育科学研究大致经过3330333038了三个发展阶段: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  又称直觉观察时期。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从古希腊持续到16世纪。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自然界、社会和教育进行正确的剖析,主要是通过直观感觉,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并从中获得最初的经验认识。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带有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性质。主要特征有:①采用观察、归纳、演绎、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②初步运用辩证法。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随着文字的出现、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各方面文化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丰富,观察法、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开始为教育家自觉运用。历史法、文献法、测量评价法、思辨法等教育研究方法也随之出现。  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中国古代许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对先辈教育言论进行注疏诠释,就属于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测量评价法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世界最早的测量评价方法。  思辨法和逻辑法 思辨法是依靠尚不充分的观察事实,用直觉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概括性地把握现象一般性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古代,思辨方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我国的“五行说”、印度的“四元素说”、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的本原是火”等。亚里士多德对多种观点进行概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提出了逻辑法,成为早期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研究问题的思考模式,并对以后的科学研究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法 古代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是通过经验总结和思辨形成的。苏格拉底对辩论过程进行总结,提出了“诘问—定义—总结”的教学三步法,即苏格拉底助产术。昆体良对罗马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总结,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设想。  古代的教育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观分析推断的水平上,缺乏全面系统的逻辑论证、科学实验的验证以及精确的定量分析。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分析为主,又被称为方法论时期。时间大约从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有:①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着重揭示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②将认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归纳法和演绎法。③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④从自然科学中移植了实验方法。  15世纪末期到16世纪末期,自然科学开始了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发展,实验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也得以确立。伽利略第一个对实验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感觉经验应该来源于观察和实验,开创了实验方法、理性方法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途径。另一个对实验法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的培根(Francis Bacon)。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指出,科学应当是实验科学,并主张使用归纳法来实现对经验的归纳和升华。他提出了8个实验原则:变化法、重复法、倒转法、转移法、消除法、应用法、连接法和偶获法。  17世纪开始,经验方法和理性方法的结合有了更广泛的运用,数学方法、逻辑方法等各种科学方法也都有了发展。科学领域各种研究方法的形成,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研究,为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是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大力提倡教育实验,促进了教育实验的开展。  实证主义的鼻祖,孔德(A.Comte)认为,社会科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要把观察和推理结合起来。他最早提出了量化研究方法的思想,成为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教育研究中,以及实证主义的应用成为这个时期的最典型的特征。  实验法 第一个提出对教育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康德(I. Kant)。他指出,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使教育成为科学,就必须提倡教育实验。  1769-1804年,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创办“贫儿之家”,进行教育实验。  1825年,英国的欧文创设移民区“新和谐村”,进行教育实验。  1879年,德国冯特首创心理实验室,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  1882年,英国的高尔顿在伦敦设立人类学实验室,研究个别差异问题。  1896年,美国的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进行教育实验。  1932-1940年间,美国的桑代克把动物学研究方法和心理实验的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主张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必须要有严格的实验验证,并在美国进行了为期8年的大规模教育实验研究。  我国教育实验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受当时美国教育实验运动的影响,各地纷纷建立教育实验区。到1935年,各种教育实验区有193处,遍及全国各地。这期间的著名人物有陶行知、梁漱溟。  测量法 测量法在20世纪初,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1864年,英国的菲雪尔(George Fisher)编制了最早的成绩量表。  1895-1905年,美国的来斯(Rice)编制了算术、拼字、语言等的测验。  1905年,法国的比奈(A. Binet)和西蒙(T. Simon)编制了比奈智力量表。  1909年,被称为教育测量鼻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运用统计学原理,编制了书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等标准测量工具,使教育测量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桑代克在1918年提出“凡物之存在必有数量”,麦柯尔在1923年提出“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教育测量运动在20世纪初蓬勃兴起,为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调查法 19世纪以后,教育研究人员开始重视调查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教育调查开始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霍尔(Stanley Hall)采用问卷法进行教育调查。  1897年,美国的来斯(Rice)进行了拼写练习调查;  1910年,哈佛大学教授哈诺斯(Paul Hanus)进行了学校调查。  1911-1912年,纽约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学校调查。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被广泛移植,进入教育研究领域,使教育研究方法向科学化跨进了一大步。继承、借鉴和创新,使得教育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法体系。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进入20世纪以来,教育科学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有:①教育科学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②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促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综合和人文成为这一时期的最典型特征。随着教育研究朝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人们也发现了它的缺点,那就是——忽略人的心理特点、情绪因素、情境因素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由此,20世纪4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研究开始关注将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地体验、开放式访谈、个案调查、行动研究、参与式观察等开始被引入教育现象的研究中,并与原有的方法进行综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  几个阶段全在这了

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收获

回坐忘矣
魏源
我正来在复习考博,推自荐你看两本书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和重庆大学出版社的《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这两本是有基础的人看的,如果没有基础的话,就先看看裴娣娜老师的那本。看完之后会有收获的,再加上实践中应用,应该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