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师近年来主要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怎么写

猛鬼街
掇而不岐
围绕课堂教学 加强教育科研 河北联校河北学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话者和创造者。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学改革。近年来,我校结合农村小学实际,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点环节,采取分层推进、滚动发展的办法,扎扎实实地进行教育科研,教师们投身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转变,一批教学骨干迅速成长,教师队伍正向专业化迈进,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下面是我校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教育科研摆在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要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责任感、紧迫感,并且将这种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领导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带头进行教育科研,在抓好科研骨干培养的同时,引领全体教师走上科研兴校的“阳光大道”,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证措施 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发展的利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保证:一是由教导处牵头,精选本校有研究热情的骨干教师组成校教科室,负责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二是健全教育科研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育科研奖惩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等;三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考核,并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考核,给予奖惩;四是在研究经费上给以优先,保证研究工作的各项费用开支。 三、结合实际,以本校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点 作为研究基础薄弱的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应以学科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因此,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本校师资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确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并积极制定方案步入发展的正轨。 四、加强学习,培养本校研究教师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意识普遍不高,因此,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显得非常迫切。教科室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开展了两方面的学习培训:一为教育科研操作层面的知识培训,如教育科研的含义、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教育科研的写作知识等,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本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储备。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培训要坚持贯彻研究活动的始终,为科研保驾护航。 五、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常规教研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 在研究的核心阶段即研究实践阶段,必须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常规教研为载体,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日常的教学、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推进科研的深入开展,使课题研究得到良性发展。 1.定期开展现状分析。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及时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为全面、准确掌握当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做到对症下药,通过学校领导与主研人员的随机听课、访问等形式了解现状;同时,建立研究个案(个别教师、班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然后汇总,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2.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优秀研究课教案展评活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进行课题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特别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除了按常规要求超前备课、写好教案、每日一签字上课外,我们还特别规定教案要突出研究主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体现,即看是否科学、创造性地设计了学生活动的内容、时间、方法等,每学期开展全体研究人员参与的教案展评活动,评出优秀教案供大家学习、借鉴。3.组织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示范课、观摩课能有效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学校规定每期均要提供几节示范课或观摩课供大家学习。①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县、市、省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要求结合我们的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思考,回校交流传达(一是上示范课,二是汇报心得体会)。②组织指导本校骨干教师在校内上课题研究示范课。抓两点:一是示范课的把关,由教导处牵头,课题主研人员负责质量,确保示范性;二是示范课后的研讨、学习,做到结合研究专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讨论,并找出特点,找到差距,落实改进措施。 4.周期性的开展全员课题研究公开课活动。这是有效促进群众性研究的必要手段。可以在过去每位教师每期上一节校级常规公开课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活力,即将公开课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让公开课注重体现本人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并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说课、上课以及课后教研组的评课等环节中。 5.引入激励机制,开展课题研究赛课活动。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赛课活动,近年,我们将赛课同课题研究相结合,实行“一课三议”或“三课一评”活动,听课后教师们结合课题和自身实际认真研讨,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可以说教育科研的氛围是越来越浓。通过赛课,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探索热情,一些青年教师在赛课活动中脱颖而出,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周期。 6.举办课题研究实验班。为搞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确定四(1)为实验班级,抽调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要学科的教学,相关研究人员要及时做好实验的记录,进行分析、比较,总结经验和教训。实验班的举办将有力地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 7.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一方面是教导处的总结,每次大型的研究实践活动完后,教导处都应会同主研人员根据事前的活动目的,针对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师在研究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教师们在每天的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中,随时可能出现“闪光点”,我们鼓励大家运用理论知识,大胆探索,及时提炼总结,每期围绕研究课题撰写经验论文一篇以上,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并且进行论文评选,将优秀的论文汇编成册。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大家又一起站在了起跑线上,作为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小学,只有抓住课改这个契机,加强教育科研,落实管理,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才能在新的机遇和挑战前立于不败之地。

职称评审主持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情况怎么写?

霹雳情
冥王星
围绕课堂教学,加强教育科研,河北联校河北学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话者和创造者。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学改革。职称评审是指已经经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后,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并且经过一些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评委提交评审材料,经过本专业的专业评委来确定其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资格。

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

有滋有味
二者凶器
一、转变观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教育科研摆在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要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责任感、紧迫感,并且将这种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领导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带头进行教育科研,在抓好科研骨干培养的同时,引领全体教师走上科研兴校的“阳光大道”,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证措施 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发展的利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保证:一是由教导处牵头,精选本校有研究热情的骨干教师组成校教科室,负责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二是健全教育科研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育科研奖惩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等;三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考核,并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考核,给予奖惩;四是在研究经费上给以优先,保证研究工作的各项费用开支。 三、结合实际,以本校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点 作为研究基础薄弱的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应以学科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因此,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本校师资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确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并积极制定方案步入发展的正轨。 四、加强学习,培养本校研究教师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意识普遍不高,因此,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显得非常迫切。教科室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开展了两方面的学习培训:一为教育科研操作层面的知识培训,如教育科研的含义、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教育科研的写作知识等,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本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储备。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培训要坚持贯彻研究活动的始终,为科研保驾护航。 五、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常规教研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 在研究的核心阶段即研究实践阶段,必须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常规教研为载体,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日常的教学、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推进科研的深入开展,使课题研究得到良性发展。 1.定期开展现状分析。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及时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为全面、准确掌握当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做到对症下药,通过学校领导与主研人员的随机听课、访问等形式了解现状;同时,建立研究个案(个别教师、班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然后汇总,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2.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优秀研究课教案展评活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进行课题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特别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除了按常规要求超前备课、写好教案、每日一签字上课外,我们还特别规定教案要突出研究主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体现,即看是否科学、创造性地设计了学生活动的内容、时间、方法等,每学期开展全体研究人员参与的教案展评活动,评出优秀教案供大家学习、借鉴。3.组织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示范课、观摩课能有效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学校规定每期均要提供几节示范课或观摩课供大家学习。①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县、市、省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要求结合我们的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思考,回校交流传达(一是上示范课,二是汇报心得体会)。②组织指导本校骨干教师在校内上课题研究示范课。抓两点:一是示范课的把关,由教导处牵头,课题主研人员负责质量,确保示范性;二是示范课后的研讨、学习,做到结合研究专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讨论,并找出特点,找到差距,落实改进措施。 4.周期性的开展全员课题研究公开课活动。这是有效促进群众性研究的必要手段。可以在过去每位教师每期上一节校级常规公开课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活力,即将公开课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让公开课注重体现本人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并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说课、上课以及课后教研组的评课等环节中。 5.引入激励机制,开展课题研究赛课活动。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赛课活动,近年,我们将赛课同课题研究相结合,实行“一课三议”或“三课一评”活动,听课后教师们结合课题和自身实际认真研讨,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可以说教育科研的氛围是越来越浓。通过赛课,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探索热情,一些青年教师在赛课活动中脱颖而出,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周期。 6.举办课题研究实验班。为搞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确定四(1)为实验班级,抽调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要学科的教学,相关研究人员要及时做好实验的记录,进行分析、比较,总结经验和教训。实验班的举办将有力地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 7.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一方面是教导处的总结,每次大型的研究实践活动完后,教导处都应会同主研人员根据事前的活动目的,针对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师在研究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教师们在每天的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中,随时可能出现“闪光点”,我们鼓励大家运用理论知识,大胆探索,及时提炼总结,每期围绕研究课题撰写经验论文一篇以上,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并且进行论文评选,将优秀的论文汇编成册。围绕课堂教学 加强教育科研 河北联校河北学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话者和创造者。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学改革。近年来,我校结合农村小学实际,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点环节,采取分层推进、滚动发展的办法,扎扎实实地进行教育科研,教师们投身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转变,一批教学骨干迅速成长,教师队伍正向专业化迈进,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也发生了积极变化。下面是我校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教育科研摆在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要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责任感、紧迫感,并且将这种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领导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跳出来,带头进行教育科研,在抓好科研骨干培养的同时,引领全体教师走上科研兴校的“阳光大道”,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证措施 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应该用在刀刃上,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发展的利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给予保证:一是由教导处牵头,精选本校有研究热情的骨干教师组成校教科室,负责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二是健全教育科研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教育科研奖惩制度》、《理论学习制度》等;三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考核,并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考核,给予奖惩;四是在研究经费上给以优先,保证研究工作的各项费用开支。 三、结合实际,以本校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点 作为研究基础薄弱的农村小学,教育科研应以学科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因此,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本校师资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坚持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确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并积极制定方案步入发展的正轨。 四、加强学习,培养本校研究教师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意识普遍不高,因此,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显得非常迫切。教科室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开展了两方面的学习培训:一为教育科研操作层面的知识培训,如教育科研的含义、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教育科研的写作知识等,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本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储备。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培训要坚持贯彻研究活动的始终,为科研保驾护航。 五、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常规教研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 在研究的核心阶段即研究实践阶段,必须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常规教研为载体,把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日常的教学、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推进科研的深入开展,使课题研究得到良性发展。 1.定期开展现状分析。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开展研究,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随时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及时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为全面、准确掌握当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做到对症下药,通过学校领导与主研人员的随机听课、访问等形式了解现状;同时,建立研究个案(个别教师、班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然后汇总,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2.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优秀研究课教案展评活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进行课题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特别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除了按常规要求超前备课、写好教案、每日一签字上课外,我们还特别规定教案要突出研究主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体现,即看是否科学、创造性地设计了学生活动的内容、时间、方法等,每学期开展全体研究人员参与的教案展评活动,评出优秀教案供大家学习、借鉴。3.组织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示范课、观摩课能有效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学校规定每期均要提供几节示范课或观摩课供大家学习。①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县、市、省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要求结合我们的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思考,回校交流传达(一是上示范课,二是汇报心得体会)。②组织指导本校骨干教师在校内上课题研究示范课。抓两点:一是示范课的把关,由教导处牵头,课题主研人员负责质量,确保示范性;二是示范课后的研讨、学习,做到结合研究专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讨论,并找出特点,找到差距,落实改进措施。 4.周期性的开展全员课题研究公开课活动。这是有效促进群众性研究的必要手段。可以在过去每位教师每期上一节校级常规公开课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活力,即将公开课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让公开课注重体现本人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并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说课、上课以及课后教研组的评课等环节中。 5.引入激励机制,开展课题研究赛课活动。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赛课活动,近年,我们将赛课同课题研究相结合,实行“一课三议”或“三课一评”活动,听课后教师们结合课题和自身实际认真研讨,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可以说教育科研的氛围是越来越浓。通过赛课,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探索热情,一些青年教师在赛课活动中脱颖而出,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周期。 6.举办课题研究实验班。为搞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确定四(1)为实验班级,抽调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要学科的教学,相关研究人员要及时做好实验的记录,进行分析、比较,总结经验和教训。实验班的举办将有力地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 7.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一方面是教导处的总结,每次大型的研究实践活动完后,教导处都应会同主研人员根据事前的活动目的,针对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师在研究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教师们在每天的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中,随时可能出现“闪光点”,我们鼓励大家运用理论知识,大胆探索,及时提炼总结,每期围绕研究课题撰写经验论文一篇以上,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并且进行论文评选,将优秀的论文汇编成册。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大家又一起站在了起跑线上,作为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小学,只有抓住课改这个契机,加强教育科研,落实管理,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才能在新的机遇和挑战前立于不败之地。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有何不同

采蘩
卡莲
呵呵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首先,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不讲清楚,所有答案都没有意义。其次,教育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教育,首先考察的是教育的起源。目前国内外关于教育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个人研究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为了满足生理需要或叫做满足生存需要,即衣食住行的需要,人必须学习----学习的需要是天生的,因而教育也是人生来就需要的。从这一角度,教育是为满足人的生理或生存需要的、教育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传授经验与知识的活动。而在人类社会化程度不同的今天,人的需要更主体地体现为生活的需要----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较生存状态更为丰富的精神、物质需要。此时,教育则是为了人们获得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的需要的,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一般指向学校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强调对人进行全面、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几乎包括了所有可能对人的成长产生影响的因素,如教育环境、学校各种氛围、学生家庭条件、教学的基本保障等等。现代的“教育”概念,强调的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某门或某类学科知识的培养与训练,更注重强调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或是为个人的发展服务。“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很多种提法,总起来离不开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注意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系统管理的角度,教育和教学是两个不相同的系统,教育比教学的范畴为大。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系统包括行政管理系统和党委管理系统,这两个系统之下又有一些子系统,如行政管理系统下的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等。而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教学管理系统不包括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如图书情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体育卫生系统等等。教学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又有紧密有关系。因此,教育质量与教学质量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教育的质量,即一种特定的社会实践(人才生产)的质量,最终由其产品——培养出的人才来体现,不仅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各个方面来规定,同时也包括了教育环境建设、学校氛围、教学保障等方面的质量。可以说,教育质量是以人才(学生)作为衡量教育实践质量的基点,并以此为中心从各个方面对质量进行考察。教学质量则主要是由“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成,并以“教”为中心;教学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必然是教育质量的一部分,教学质量与教育质量存在质的差别。一般地,教学更强调课堂教学(包括一部分有组织的课外教学),对教学环境(如课堂自然光、声环境)等不做严格要求;教育则必须包括学校教育中的各个环节。教学质量更注重教师“教”的质量,考察学生“学”的质量,则主要是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所起到的作用、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来进行,学生不受教师影响的自学或其它学习形式则不在教学质量考察范畴之内。教育强调对学生的的个人发展的影响力,指向一个较大的范畴;教学则更注重某门或某类学科知识的学习,主要指教育的一个环节。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相比这一学校的教学质量,前者更强调学生的成才率(即产品合格率、优秀率),从学生的角度考察质量。后者则更强调教师“教”的质量以及由这一“教”的质量引起的学生“学“的质量。教育质量更倾向于成品——人才质量,至少指向某门学科的教育质量,如同样是土木工程学科,教学质量则更倾向于产品的前期加工。 现代质量观,是将质量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的。从质量系统的角度,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包括教育制度、教育背景、政策、体制等宏观因子,也涉及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方法、形式、内容、机构、人员等中观因子;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则是在教育质量的各种影响因子之下的一种微观要素,包括教学管理质量、教学质量(如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教学质量)。可以说教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是教育实践的基本细胞;各式各样、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活动(基本细胞或子系统),是教育实践这一整体系统的最主要内容。进而,教育质量与教学质量是大不相同,却又紧密相关、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两种系统。

如何将教育教学工作成绩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贵道几矣
如几
一、教学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资水平不能与之相适应,因此,加强教学研究,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随即提上了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1952年3月18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学各学科设教学研究组,由各科教员分别组织之,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此后,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机构和活动形式开始走向健全和完善,活动内容渐趋全面、深入,教学研究氛围日渐浓厚。(一)活动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主要采用集体备课,举办观摩课和公开课,开展相互听课评课,召开经验交流会和定期的业务例会等教学研究形式。1949年10月,学校《冬季教学计划》第一次提出“集体备课”教研形式。在同年的《十一月份工作月报》中又具体提出集体备课的程序:“每次轮流,先由一人谈完,别人再作补充。”此后,“集体备课”逐渐成为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之一。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期间,正常的教研活动受到冲击。直到1961年秋,山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在烟台召开,学校工作中心重新转移到教学上来,教学研究工作才得以重视和进一步强化。当时,除继续采用以往的教研形式外,学校又特别提出“以老带新”形式。1960年底,学校《关于培养与提高师资工作的计划》中要求:“新老教师互相挂钩,订立合同,包干负责,业务能力较差的教师与业务较强的教师主动联系”,“相互听课,每人每周至少两次”。同时,学校大力举办“试讲”、“范讲”课和专题研讨会,“经常抓典型教材、教法的分析研究工作”,并视此为“教学改进工作的重点之一”。另外,学校还提出要重视参加上级组织的或兄弟学校之间的教研活动,外出“参观访问,取经求宝,以学习外地经验,提高自己的水平。”《1961-1962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提出成立“教学研究会”,“吸收各科教研组长和各科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每月1次,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指导教学工作的改进”。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停课闹革命”,教研活动中断。1970年逐渐恢复,但活动很少。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重点中学,招生规模扩大,教研活动全面恢复。鉴于当时师资青黄不接,新教师成分较多,教师学历达标率(国家规定高中教师须持有大学本科学历)不足30%,因此教研活动特别注重“集体备课和老教师带徒弟”的形式。学校规定,原则上每周星期五晚上为集体备课时间。事前各教师须认真自备,届时中心发言人主讲,余者补充,各提疑难,共同讨论解决。“老教师带徒弟”须订立合同,明确规定责任义务,有教与学的目标、内容及具体落实措施,有检查考核等。随着师资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逐渐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教研活动又有新的形式出现。一是“学情分析会”,由教学班各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参与,或由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学生代表等参与;每学期至少于期中、期末活动两次。此形式为本校首创,后在烟台地区乃至全省被广泛采用。二是定期评选优质课,一般校级每年1次,市级及以上每两年1次。三是定期评选优秀教学论文,期次安排一般与评选优质课同。优质课与优秀教学论文的评选结果与教师评先选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挂钩。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研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开始出现“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交流方式。“走出去”向兄弟学校学习,“请进来”加强高校的专业引领。2003年,先后有100余名教师到青岛、烟台、潍坊等地及周边各县市同类学校取经学习,聘请国家、省、市各级教学研究会4人来校兴办学术讲座。2004年,先后有40余名干部、教师到北京、济南、烟台、青岛等地参加各级高中新课程培训研讨,山东省新课程研究中心教授徐继存、潘庆玉、娄立志等来校作专题报告。(二)活动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教研活动的内容侧重疏通教材,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等。1949年10月,学校《冬季教学计划》规定教研活动内容为四点:一是研究学生情况,定出教学计划;二是研究教材和补充材料;三是研究单元教学重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与效果检查;四是总结交流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当时主要是倡导启发诱导,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脑思考,纠正流传下来的“填鸭式”教法。1953年开始,着重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主要研究探讨如何贯彻其“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和“双基” (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教学思想;如何掌握“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五大教学原则;如何把握“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作业”五大课堂教学环节;如何运用“讲读法”、“谈话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教研活动的重点转向所谓的“教育革命”,研究如何“开门办学”,如何使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相结合。1960年至1965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山东省烟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研活动的重点放在加强“双基”教学和改进教法上。《1961—196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意见的具体实施计划》中强调:教学研究“主要是加强各科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要抓狠,抓死,抓到底”。《1961—1962学年度学校工作总结》中提出:“狠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各科各年级都应规定出学好哪些基础知识,练好哪些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学校组织多个层面的“双基”教学研讨活动,并总结推广化学教研组《全面安排,分级训练,既有差异,又有统一》的经验,来推动全校的教学研究工作。《1961—1962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中要求:“本学期各种教学研究都要以下列两个问题为重点:①精讲多练问题。主要解决如何教好基础知识,如何训练学生牢固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问题。②因材施教问题。主要解决既能提高差生学习质量,又能满足优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问题。”1965年,根据毛泽东“七·三”指示,教研活动的重点是如何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减少课外作业和考试次数,考试不出偏题怪题,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1966年,教研活动因“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断。1970年恢复后,活动内容仅局限于研究“开门办学”、“开卷考试”、“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等。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学校工作转入以教学为中心,教研活动空前活跃。当时由于十年“文革”耽搁,合格师资匮乏,有的教师因多年未务“正业”而生疏甚至荒废了业务,有的学历不达标,不能胜任高中教学,所以教研活动的重点是疏通新编教材和抓准抓实“双基”教学。学校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和“以老带新”制度。《1978—1979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中要求集体备课时做到“三定”、“五备”、“五统一”。“三定”是: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备”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作业,备实验。“五统一”是:统一目的要求,统一教学内容,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练习。还强调“每课书、每章节都要确定一个中心人写出标准教案,然后集体研究讨论修改”。1980年以后,学校在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始由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转变,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入探讨教学改革。自1982年下半年开始,学校统一组织较系统地学习了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等现代教育学家的论著。在教学思想上,着重研究探讨由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转变,由传授知识为主向注重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转变。在教学原则上,着重研究探讨讲求实际,使教情、学情、考情统一的原则;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原则;重视温习巩固,提倡“落实就是成绩,巩固就是提高”的原则;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原则等。在教学方法上,着重研究探讨如何由以讲授为主向精讲多练、讲与学练相结合转变,由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方面转变,重视“学法”的研究与指导;学习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研究探讨如何实行单元教学等。1984年初,学校制定了《教学改革方案》,教学研究活动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教学改革方案》提出,按照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教研与教改活动应着重于“改革第一课堂,发展第二课堂”。强调要认真深入地探讨“第一课堂如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因材施教与集体教学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等”。要求“在现代教学论指导下,各教研组都要选定教研课题,进行实验,期末写好教研总结”。在“第二课堂”方面,着重研究如何组织好课外阅读和课外科技活动,使之与“第一课堂”的教学有机结合。在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之后,各级部、各教研组“微型实验”、“微型改革”全面铺开,成果丰硕。1984年4月,在烟台市中学教育改革讨论会上,学校做了《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深入研究学生实际,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交流。1985年11月,在烟台市普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学校做了《立足于研究学情,着眼于培养智能,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典型发言。在此后几年的烟台市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学校均做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1990年前后,学校教研活动的内容依然基本围绕《教学改革方案》中规划拟定的范围,尤其突出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切实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二是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三是如何使学情、教情、考情三者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提高升学率。进入90年代以后,学校倡导学习借鉴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的合作教育理论。物理教研组率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获得成功,之后合作教育的研究活动在全校铺开。1992年5月,山东省教育委员会颁布《山东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及课堂教学评估标准》,此后几年,如何实现教和学全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便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1993年10月,学校在烟台市现代教学工程实验理论研讨会上做了《立足现实,瞄准目标,走教学管理规范化之路》的典型经验交流。90年代中期及以后,素质教育渐次在全国推进,尤其是19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在烟台召开以后,我国基础教育开始了深刻的根本性变革。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转到了如何贯彻落实“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和原则上来。语文教研组率先进行“创造学习”教学改革,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层面展开专题攻关,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并得到了国家中学语文研究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98年学校制订了《“创造学习工程”实施方案》,开始在全校各学科展开“创造学习”的研究和探索。所谓“创造学习”,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过程,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维,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创造心理和创造能力。1999年,学校在实施“创造学习工程”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两主”课堂教学活动,至今仍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另外,世纪之交,随着科技的进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学校教研活动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2000年,山东省进行“3+X”高考改革,学校又把“3+X”高考和文综、理综教学模式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2004年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率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个省份试点,学校成为山东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定点联系学校,学校教研活动的内容又随之调整为:探索适应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模块教学新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选课指导研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等。二、教育科学研究(一)科研机构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教育也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由知识教育向行为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迅速树立科学观念,尽早实现由时间型向效益型,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90年代初,学校适时实施“以科学求质量,走科研兴校之路”的治校方略。1992年,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2002年更名为“教育科学研究所”(简称“教科所”)。学校教科所(室)是在校长直接领导下,对学校教科研工作实施管理的中层职能部门,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的科研中心。负责全校教科研的领导、组织和管理工作,包括学校科研规划的制订,各级科研课题的立项、审批和对上申报,科研过程的督导,科研成果的评审鉴定和推广等;负责政策调研工作,包括研究制定学校发展建设的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负责师资培训工作,包括提出和制定名师、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选拔与培养各级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选拔与任用重点课题组组长;负责主办学校教科研期刊《教育科研信息》和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学校教科所下设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文综、体育、美术、音乐8个教研室,选拔学科带头人担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下设教研组和备课组,形成教科所(室)、教研室、年级科研组、学科科研组、教师五级科研网络。(二)课题研究与管理1、课题申报、督导与鉴定学校课题立项坚持实用性、新颖性、可行性的原则,申报人(或组室)首先向教科所(室)提出立项申请,教科所(室)认定后方可实施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教科所(室)负责或辅助组织理论学习、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与调度会等,并对科研态度、方法、进度、质量等进行督查指导,课题主持者必须接受学校教科所(室)的督导,定期认真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实验结束后,须认真撰写课题实验总结报告和科研成果申报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课题实验成果均须经学校教科所(室)鉴定。学校教科所(室)及时对优秀课题实验成果进行评奖、推广和推荐上报。2、课题管理实行学校、科室、教研组三级分工管理:校级以上课题,由教科所负责列项和管理;科室课题,由科室教科小组负责列项和管理;教研组课题,由教研组长负责列项和管理。经列项的课题不得随意变动,申报者要按计划如期完成任务。学校给予课题必要的经费支持,课题经费的使用,坚持厉行节约、注重效益的原则,严格遵守财务制度,自觉履行支出手续。3、集体、个人研究课题举要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学校科研工作始终遵循“实用、新颖、可行”的原则,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实践—研究—总结—升华—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中,逐步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由弱渐强,由单一而综合的群众性科研之路。至90年代中期科研高潮兴起之时,学校曾一度呈现出全校上下搞科研,人人手中有课题的局面,当然这些科研多是被称之为“袖珍型”的微型实验研究,质量也须待进一步提高。下面所列是1996年和1998年学校教育科研规划中认定的部分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从中可反映出当时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一般面貌。

什么是教育科研

四时不至
颜渊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教育科研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所有有关教育方面的宏观和微观的问题。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连续和系统的探索活动。其常用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总结法(追因法)、文献法等。用什么样方法,便形成什么样的结果。常见的教育科研成果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教育论文或论著。教育科研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人们对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对象、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中小学教育科研就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揭露本质、发现规律性、创立理论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仅解决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创立新世界、建设中小学教育新体系的问题。课题即研究项目。所谓课题,就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课题不仅仅是个名称,它应体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展示研究的目的、意义。所谓教育科研是研究者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扩展资料:教育科研内容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1、基础理论性研究 这是对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具有相对的抽象性。基础理论性研究又包括纯粹理论性研究,如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原理、教育哲学等。还包括经验性理论研究,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原理、校长素质的研究等等。 2、应用性研究 这是运用教育基本规律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教师教学模式的研究,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方法与艺术的研究,转变“差生”的研究,优化课堂设计的研究,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研究等等。 3、开发性研究 开发性研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展开知识,是将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它的目的是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上,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如关于学习推广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的研究,关于学习推广包全杰循序训练作文教学法的研究等等。 三类研究各自有不同的目的、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然而三者关系又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不能截然分开。 1、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依据和指导;2、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验证;3、开发性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具体化、实用化,是将基础理论转化为成果;4、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对基础理论研究的丰富与充实发展。 中小学教师更适用于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科研内容

教师如何开展教研科研工作

此谓真人
到不了
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希望自己能在理论的熏陶与实践经验的浸润中成熟起来。虽然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多年了,但从没有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梳理,为自己确立一个明确的专业成长目标,总认为学校安排工作埋头干就可以了,所以,自我认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不够理想,也越来越感到知识的欠缺。为努力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特制定个人成长计划。一、阶段发展目标争取在本学期教科研水平有大的提高,学习做比较容易的课件。教学中用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发展规划1、在培训中成长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优质的培训资源,我要利用培训、听课的机会,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教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特别是认真学习优秀教师在课堂中语言的运用。关注他们的激励性评语,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改变空洞的表扬和无效果的批评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堂课争取有一个亮点,要逐渐完成从一个合格型教师向特长型教师的转变,多学习他人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实现目标。2、在学习中成长(1)精读书籍,积极反思利用每周三的集体阅读时间和业余时间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使自己的素养不断提高。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著作,并让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摘录自学笔记并写相应的反思。争取坚持写教育教学随笔,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2)专业引领,注重实效充分利用教研组每周的集体研讨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观看学校配备的名师视频和观摩本学校的优秀教师的课堂,自觉的吸纳新理念,摒弃旧观念。理论的学习,交流的碰撞,为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改变自己打下基础,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责任和角色,懂得把专家的理念变成课堂的实践。学习微机有关知识,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自己的课堂中。3、在反思中成长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成长,为此我想反思应陪伴我每一天。(1)教学后记反思在一节或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及时记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2)观摩教学的反思通过组织现场观摩或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愿望。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模仿、学习,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四、在实践中成长为了检验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技能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给自己展示的舞台,为教学研究提供载体。争取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课,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论文

如何将科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姬旦
不知端倪
一、理解教育科研的意义,明确教育科研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研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不再以知识储备作为追求目标,而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智力水平为根本目的,因此,现代教师要实现由知识型向科研型转变,必须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意识,积极投身于教改实验和教育教学科研中。这是时代赋予跨世纪教师的期望和目标。现代教育强烈呼吁教师专业化,其中专业化的的两个主要指标就是:教师要有研究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课题研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试想,假如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像其它专业工作那样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工作方式能像医生一边提供医疗服务,一边进行病例研究那样,一边进行着教育教学服务,一边进行着课例、课题研究,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逐渐有“专业”的声誉和地位,我们也将真正具有教师和研究者双重角色,到那时,教师的职业就会越来越专业化,教书匠的称呼会因此消失,学生因此将得到专业对待,教师专业工作者的社会待遇因此将获得,教师也将因此感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和幸福。试想,教师带着全新的理念进入了课堂,带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实施教育,用研究的视角教学,用爱心抚育学生,用激情感染学生,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殿堂里遨游,将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教育场景,此时,教育科研就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鲜活的愉悦的,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承载着教师群体共同愿景的事业。 二、培训教育科研理论, 提高教育科研的技能为了揭开了教育科研的神秘面纱,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校多次对教师进行课题选择和积累材料,整理分析材料等多次培训,有时遇到实际问题,自已本学校组织解决,有时,请进修校和教研室的教师进行指导,其中王良教师的课题指导工作从2004年就开始了。实践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广大教师的研究都源于缤纷的教育实践,是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独特认识,是非常珍贵的,因为,教师们所选择的课题基于自身教育实践的困惑和问题,而每一个研究个体,研究环境又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广大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突显了个性风采,他们自身教育教学服务,为他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具有了独特的引领价作用。培训本着研训结合,以研促训的原则,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水平,下面就以一次培训活动为例,说一下我们培训的思路:2010年寒假的教研工作,首先由班子成员进行专题研究,然后由李校长亲自起草了研究题纲:(一)学情分析(二)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三)目标在达成的手段和方法在期末总结大会上,李校长结合试卷分析,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作了研究之后,提出教师应在假期学习和研究,全面提高自已的教育教学能力。具体作法是全面了解学生,在假期作好家访工作,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困难,开学为学生设计好培养方案;钻研下一学期所教的教材及课程标准,了解所教的内容和要达到的要求,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的充分的掌握之后,预测在每个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与学会有哪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深刻反思以往的教学,在学习中搜集整理资料,形成自已的研究成果,开学来时行小组交流。具体任务:1.分析学情:(按年级分析学生人数,优秀生人数及优秀率,及格人数及格率,考虑一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问题学生,有潜力的学生。从整体一看,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现阶段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而实际水平怎样,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思想品质状况)2.自学教材、3.学习课标、4.确立目标,5.形成教学方案。2011年2月24日教师们早早来到学校,学校集会对研究的程序做了全面的部署。学校领导亲自检查了教师在寒假的学习研究成果,并深入到每个教研小组参加了历时一天的研究。这次活动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学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工作的中心,一切工作和研究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发展展开;教师对课程标准又了更新的了解和把握,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有了驾驭教材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能力;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面对每个知识点,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可能出现的矛盾有了一定的预测,并把它们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假期自已都设计了解决的方法。在集体研究过程中,组长先把问题提炼出来,形成一个问题串,然后逐一解决。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方法,由备课组组长进行整理,形成了本学科的教学方案,这个方案回答了在新学期我们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样的样的效果。经过再次交流之后,大家在方案上签了字。3月26日,用一天的时间召开了教研成果汇报会,在会上每学科都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方案。李校长对研究成果表示赞赏,他鼓励大家继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工作中研究,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验证和改进自己的理论。形成自已的教学特色,对不太满意的音体美组,会后进行了单独指导,重新确立方案。本次年备课,为榆中的教学设计了方案,每位教师以作父母之心在心中为每个学生设计了培养方案,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方法,也为校本教研积累了经验,不能空对空,也不能地对地的研究,要把理论研究与学情,教材和课标联系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提炼实质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组织研究,在研究中求进步,在学习中求发展,打造榆中快乐的研究生活。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县教研室和进修校的大力支持,恰逢我县尝试运用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校的合作为主,先研后导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和教学案一体化不谋而合,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模式逐渐完善。三、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我们教育科研的基调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在科研实践中,我们采取低起点、小步伐,从问题入手开展小课题研究。在这个基调下,我们学校先后研究的主课题有《学导式教学策略研究》、《以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促进有效教师队伍的成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合作为主,先研后导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地域教科研协作体模式研究》,教师围绕学校的主课题,研究一些具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研究实质上看,学校我们的教学研究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一)转变教学观念阶段:(约两年多时间)在这一阶段里,我们通过研训结合的研修方式,帮助广大教师转变以“教师主讲”为主体形式的教学模式。在这一阶段里,我们通过教研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1、课堂上教师讲得那么精彩,内容完整、层次清晰、环环相扣,为什么学生还是学不会?2、课堂上,教师卖力地讲,学生又会了多少?3、学生的知识、能力是教师“讲”高的吗?结论是:教师一味地讲,不会提高课堂效益,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法。(二)探索实验阶段:(约三年多时间)在这一阶段里,我们重点是打破“满堂灌”,采取了《学导式教学法》这种方法教学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因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指导跟不上,因而上课,教师依然是走回到老路上,不能在学生一次次自主学习后提出问题,由浅入深地去解决问题。通过探索与实验,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一、这种方法对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些方法施行的过程中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学法指导要下一定功夫,学生自学习时,要处理好合作预习的方法,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要设计好一整套的预习方案,让学习自学习时,知道学习什么,怎么学,还要知道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在那些问题没有解决,要给学生分好小组,让课上合作、课前合作都成为必须完成的内容,这样,才可能解决课学教学中“启而不发”、“问而不答”、教师提要求学生疲于应付等敝端。(三)探索新方法,创建新模式:我们反思了《学导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是准备工作不到位,学生并自学没有达到“愤”“悱”状态,所以“导”只能是变向的“讲”,否则学生是学不会的。要引导课学教学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藩篱,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就要以科研为先导,从问题研究入手,引导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在县进修校和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开始确立了对课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先后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堂堂清、周周清的考试作了尝试,师生操作层面也有很多问题。考试给学生带来了压力。我们在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条件做了借鉴,形成自已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课题组在此的基础上整合出新的教学模式《合作为主,先研后导》。 一)前期准备1. 学生组织:为给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学习提供了契机,要给学生分成相对独立的小组,学习小组为四人一组,分工为组长、记录人、检查员、发言人采取轮换制。两个小组合成为8人的评星小组,在班级值日、班级活动、课堂比赛,学习任务分配等均按此小组。每班都有评星台,星级评比囊括课堂表现,成绩提高,个人进步、小组协作、班级工作、参赛获奖、小组工作,小组比赛,小组活动开展等多方面。由此确立学生之星、小组之星、班级之星三种评比模式把评比的结果做为奖金发放的主要依据。2.教师准备:超周备课,备出预习指导:其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方法指导,练习检测等栏目,在上课前一至两天发组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内容,指出小组还 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为课上的重点内容,去学习和研究。(《合作为主先研后导》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结构在这里不多作介绍, 四、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发展阶段教学模式是否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要在实践中研究和 检验的,这期 间,我们先后进行了课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合作为主,先研后导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师围绕主课题,对自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长期关注,形成小课师进行研究,形成了论文集彩虹和教学案例反思集明烛,在研究中培养了一批恳研究的骨干教师,也形成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专题的确定: 向教师们征集在实施《合作为主,先研后导》教学模式中发现问题,如果提的问题多,就把它归类,研究选出教师们最想解决的问题,最后由组长在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问题,其它没有研究的问题排上序号,依次去研究。 具体的流程 :征集问题---筛选问题---排序分段---公布主要问题---确定主要问题---搜集资料---实施研究---交流总结---实践印证---再续话题。问题出现了,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研究:1. 这个问题现状表现是什么?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3.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已有了哪些经验和思考?4.解决这个问题可心采取什么方法?每个人的课堂教学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大胆实验、搜集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合作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仍有困难的,就在请专家指导。有初步的结论后在课堂教学中验证方法的合理性。听课、评课以这些问题为主要焦点,每月一篇的教学论文及教学反思尽量论述这个问题或在解决这个问题中所持有的看法和想法。教师研究的是我们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由我们自己来解决,在解决问题有同时增长了能力,解决的成果为我所用。在写教学论文、案例时有了素材,所写的是自己经历的过程,自己研究的成果,写出来不空洞。问题解决的同时,教学模式也日臻完善。三)交流形式1.坚持一课一研式 “研课”活动,每周一次。2..备课组每周用一下午的时间研究下一周教学内容的目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的重点难点及预计的教学方法和学法。骨干教师要起到带头做用,蓝青工作结队子的教师在教法上要教学相长,分头出好下一周的预习题、预习指导、课上作业,每周由一名教师出一份测试题,不随意考试,不乱发试卷,以减轻学生负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在进行个性化备课,把合作的理念应用于备课中达到高效备课的目的。 3.以“导课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全面繁荣。4..以案例为中介,5..一课多听(同课异构),提供话题,比较提高6.教学探索课,以问题为中心,围绕案例进行研究。7.坚持从课改开始连续六年的“创新杯教学能手大赛”,激励教师参与研究。8.校际协作,积极组织西片教研协作体活动,在向其他学校学习的同时,求得与其他学校合作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经受检验,在活动中展示风采 ,形成风格,实现兑变。五、正在研究课题《构建地域教科研协作体模式研究》,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我们的教学模式形成之后,恰逢教体局推出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法,和我们的教学模式思路不谋而合,我们很想和兄弟学校一起研究实施教学案一体化,针对各校师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强势和弱势学科),和各校的教研的局限,为发挥校本教研水平较高的学校的辐射、拉动和均衡的作用,发挥教研较弱学校的后发优势,增强各校自我发展的能力,成立开鲁县西片中学教研协作体,这个组织是开鲁教体局提出的,在这里我们将对协作的活动方式方法及合作效率、效果进行研究,力求研究出高效的协作体模式。教育本身不是孤立的,学生在小学时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具有奠基的作用。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和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都很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我们组成了大榆树中小学协作体,初中高中协作体。地域教科研协作体:是指地域相近的学校实行学校管理、区域性教研、师资培训与交流一体化,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合作与共享机制的一种教育集团化模式。这个课题已经在自治区立项,正在研究之中。每年课题结题验收活动中,教师的研究热情和活力使我们深受感动,在汇报课中,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题研究对激活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实效,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投入和艰辛,大部分教师学会了积累过程性资料,并注重表达,许多教师撰写了论文随笔典型课例等;在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一代学者型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笃学和创新。他们说出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许多尝试和做法,思路清晰,情节生动,可以看出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相关理论。教育科研的收获是什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研究意识的形成,是教育技能的提升 ,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对学校而言就是教学效率的提高。让我们携手共进,在研究中提升、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奉献、在研究中享受快乐,为实现创自治区一流基础教育目标,作出教育科研应有的贡献。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发扬教学民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如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梨沙
湛露
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教研组作为一个教学研究最为基层的实体由来已久,但是并不意味着教研组活动都是有效的,高效的。我理解中的有效性有这样三层意思:  效率:是指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比值,应放弃“事倍功半”,追求“事半功倍”。  效果:有没有效果,就是看教师们参加校本教研前与参加校本教研后的变化值?有效果的校本教研应是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而离开。  效益: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要尽可能地促使老师都愿意全情投入教研活动。如果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那么校本教研将及不上个人自主的研修,这将使得校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怎样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我将其归结为五方面,分别是:(一)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活动有效的关键(二)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活动有效的根本(三)基于“对话”的教研方式——活动有效的前提(四)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活动有效的保证(五)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五点中,着重交流第四点,详细描述我们是怎么做的,其余四点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了。(一)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活动有效的关键  1、给予引导、帮助及监控  2、培养组长自我反思的习惯  3、对教研组长的评价实现多角度(二)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活动有效的根本  1、研究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教学环境。  2、研究内容系列专题化。(三)基于“对话”的教研方式——活动有效的前提  1、对话建立于自我的思考  2、对话要有民主的氛围。  3、多元的对话途径。(四)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活动有效的保证  原本属于教研组长或上课教师的工作,从始至终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重心从一个教师转移到了如何让每一个生命个体主动参与进来,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对教学的思考,从而使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发展。  聚焦问题阶段:每位教师每周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来自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也可以来自听别人课堂实践后的所思所想。例如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校本教研发现真问题的听课活动,每位教师在听好一节课后必须提交两个问题。(举例读)教研组利用每周活动时间,通过问题会诊、问题答辨等方式,能讨论解决的当场解决,如不能解决的则也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剥离其非质化的东西,使问题得以明朗并逐步聚焦,最为此问题便成为下学期的研究主题。  情报搜集阶段:教研主题产生之后,由组内每一位成员群策群力。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务。或是现状分析、或是理念引领、或是案例的搜集整理。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每位教师在任务驱动之下,主动地去探寻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而在这样的搜寻情报过程中,有助于每个教师对该研究主题的提升。  以课为载体的研究阶段:研究应与课结合在一块儿,很是美好的思考也必须经过实践得以验评。过程中要改变一人上课教研组长卖力的教研方式,倡导每一位教师提前介入,一起与上课教师经过写教案、试教、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在这样一起研磨的过程实现共同成长。  我校数学教研组曾经于2005年3月25日开展过市级校本教研展示活动,这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提前介入式的活动,该次活动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开展有效地自主探究。流程如下:  ● 课题的确定、评课维度的确定  课题的确定 在教研课中,课题的确定一般是由执教教师所决定的,但是我们把课题确定的过程作为全组教师研究教材、并明确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用于这一学习方式的过程。  环节一:研读教材,并根据自主探究的理论知识,在个人认识基础上并结合教学进度,确定你认为适合于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课题。  环节二;交流讨论,我认为哪一堂课是适合于开展自主探究这一学习的运用?我为什么是这样认为的?在研讨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两堂课。  评课维度的确定 全组讨论:只停留于对课堂教学策略的评课方式行不行?怎样更有利于对主题形成清晰的认识?研讨的结果:评课应围绕主题制定出评课的维度,这样才能使对课的解剖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使我们的思考更深入。再次讨论:评课维度提出的依据是什么?提出怎样的维度?研讨结果:评课维度应依据前期出现的一些教学行为与自主探究学习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提出的维度应该在自主探究这一学习方式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最后我们确立了四个评课的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上安排了两到三个重点点评的教师。  ● 试教、提出修改意见  试教前,我们要求两位上课教师先自己备出教学预案。原因一:每人有每人的想法,尊重教师的原创;原因二:改变教师依赖别人指导的心理与行为。3月11日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按照惯例,全组教师到场听课,并于当于下午进行了课后研讨。研讨包括:1、说课:关键要让执教教师说出你对教材是怎么理解的?目标定位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细节落实目标的?2、教师评课:提出哪个环节上是不够好或不够清晰的?并且质疑执教教师你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并提出是否可以这样改进,会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 课堂教学展示,数学组教师和其余学科部分教师研讨活动  展示集体智慧的结晶,使每个教师从中看到我们改进后的策略是否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一起来反思成功或不足的原因所在,,以求得共同发展。  回顾这个全体教师一起行进的过程,过程中蕴含了全体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对话使教研活动变成了创造、生成的过程,对话促进了每一位教师的共同成长,对话了促进了学校教研组文化的形成。  主题总结阶段:不反思的教研是没有深度的、它的有效度也必然是低的。某一主题的教学研究告一段落之后,要引导教师抓住教师的说课、上课、评议的环节,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长点,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专题深入进行实践解剖,积累教与学的原始资料,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案例研究,经过案例教学的验证,直到对典型案例进行符合教育论文要求的精致加工,整合到教育专题论文的理论框架中去。这样,教师的研究就从直观、感性、经验的水平提高到理论联系实际、揭示本质特征和因果关系的水平上。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一学期内经历一次上述的全过程,只要持之以恒,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就会明显提高。(五)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在学校内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品牌教研组活动,从“教研组长负责任、教研活动规范求特色、教学常规质量监控有实效、教研氛围浓厚、教研有实绩、其他”六个方面加以评价。在校内树典型、引路子、拓思路、引领教研组工作不断提升品质,从而形成比、学、赶、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教研氛围,推动教研组活动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