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什么是教学研究

黄金雀
好夫妻
1、教学研究主要讨论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如果是讨论某一具体课程,则希望通过讨论,对这一类课乃至更大范围的课程具有借鉴作用。2、《教学研究》创刊于1978年,是由河北省教育厅主管、燕山大学主办的教育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内容涉教育论坛、学习科学、创新方法研究、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等 。3、据2019年7月《教学研究》官网显示,《教学研究》编委会有主编1人,副主编1人、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44人,编辑部有主任1人、责任编辑3人 。4、据2019年7月6日中国知网显示,《教学研究》共出版文献3588篇、总下载586828次、总被引16088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334、(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179  。据2019年7月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教学研究》共载文3211篇、基金论文量为1094篇、被引量为11564次、下载量为47518次,影响因子为1.02。5、《教学研究》栏目设置包括教育论坛、学习科学、创新方法研究、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等。该刊主要面向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大中小学教师。扩展资料:1、《教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A刊扩展版来源库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来源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库,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2、《教学研究》获中国高教学会高教期刊研究会1998-1999年度优秀期刊二等奖。3、《教学研究》以“繁荣教育学科、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4、1978年,《教学研究》创刊。1997年,《教学研究》建立立卷制。1998年,《教学研究》设置为季刊。2004年,《教学研究》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2014年,《教学研究》入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学研究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谈一谈教师应怎样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红内裤
笃姬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用心灵塑造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感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师要获得真正可靠的影响率,就要用自己自身的影响力去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你。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让学生更喜欢的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应做到爱岗敬业 曾有资料显示,当代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特征,摆在最前面是“爱岗敬业”。一个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等人格力量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最尊重的是教师的人品,一个学识渊博的教师在追名逐利、物欲横流的社会,能淡泊名利,以学生为重,爱岗敬业,视传道、授业、解惑为已任,就能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学生就会对其敬重有加,且能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和熏陶。 二、应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教师能否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能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否为人表率,在于他是否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教师的一言一行看似小事,但在学生中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故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说到就一定要做到,做事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用榜样去规范学生。 三、应对学生充满爱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以真挚诚恳的热情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 当今时代,学生们除了繁重的学习压力外,还要面临学校、社会、家庭中许多问题,他们常会产生许多苦恼、困惑、压抑、自卑等心理问题。作为教师不单要传授知识,还要充满爱心地去接近、关心学生,要与他们交心谈心,做知心朋友、贴心人,让他们感到教师也像父母一样,在真心地关怀、呵护他们,让他们感到亲近,促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奋发向上。 四、应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心理上尚不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他们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问题,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避免用一些激烈的言词来伤害学生,少一些当面训斥,多一些无声帮助,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地改正。师生由于年龄的差异,社会阅历的不同,角色不同,有时很难相互理解沟通。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硬加在学生身上。必要时可采取角色互换,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便会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五、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面对的学生程度不一、水平不一。任何时候,都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以公正乐观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的信心。有些教师只喜欢那些优等生,对学困生冷眼相待、漠不关心。殊不知,差等生也是你的学生,他们更需要你的关怀和鼓励,那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真心的帮助。教师要把自己的爱心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关心自己,从而树立自信心,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六、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 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严谨治学的态度,是教师人格和魅力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德才兼备,才会成为学生的表率、榜样和楷模。此外,教师还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喜奴哀乐,在教育活动中才能有的放矢,以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总之,身为教师要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含义。清除唯我独尊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要当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这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相信广大教师以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威信,乐教的表率,真挚的情感,炽热的心肠,一定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敬佩,成为学生最最喜欢的老师。

教学课程研究主要是指什么?

有天
束于教也
《课程研究》杂志创办于1994年,是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课程理论学术内刊。从2006年起,《课程研究》杂志作为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的会刊,刊发课程教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和学术动态,为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工作者、从事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线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提供学术争鸣、观点交锋的园地。

教学研究

舜曰
笔中情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的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一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停留在“好玩”、“新奇”、“刺激”的水平上,停留在希望老师给予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究的期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从许多方面人手: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教学《浮与沉》时,教师出示两只大小形状一样重量不同的小船,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把这两只小船同时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小船会浮到水面上,小部分学生认为船会沉到水底。同学们都迫切想知道结果,要求我马上试一试。于是,我把这两只小船轻轻地放到水里,结果出现了一只浮到水面上,一只沉到水底的现象。学生见后,先是感到惊奇,之后纷纷举手发表各自的看法,参与学习的意识极为强烈。利用游戏,同样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如教学《镜子》时,我让一个学生走到教坛上蹲下,让讲台挡住全身,让其他同学看不见他。然后,我让部分学生到教室后面的黑板写字,让在教坛上蹲下的这个同学“猜”。结果,不论这些同学在黑板上写什么字,都总能被教坛上蹲下的这个同学“猜”对。同学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要求老师作解释。于是,教师先让教坛上蹲下的这个同学说说是怎样“猜中”的,接着教师再出示“潜望镜”让学生观看,学生对“潜望镜”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都很想了解“潜望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积极主动地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二 巧设疑难,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有疑,有疑者须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步步激疑、导疑、释疑。正像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一开始就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读者面前,扣人心弦,使人欲罢不能。教学亦是如此,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水与生命》时,学生普遍认为水是白色的。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水是蓝色的,问其原因,他们都说:大海都是蓝色的,所以水都应该是蓝色的。于是,我拿出一杯豆浆、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清水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马上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不足,提出了“水是什么颜色的”的探究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他们都自觉地、主动地寻找办法解决它。如果让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探究,他们的内心往往缺乏那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学习就会变得比较被动。三 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讨论和辩论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讨论,就是把那些有概念联系的客观事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一起去发现和研究他们观察到的现象、结果,让学生在小组里一块儿思考、相互交流各自在“探究”中所获得的表象,从而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加快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例如,在教学《雨的形成》这课时,我出示了一瓶刚从冰箱取出来的汽水,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瓶外的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水珠?”。学生根据大量事实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确信小水珠是水蒸气受冷后形成的。当学生持有不同观点而引发辩论时,教师也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参与讨论。例如,在教学《燃烧的秘密》这课时,我让学生猜想:蜡烛燃烧后会生成什么?有许多学生认为蜡烛燃烧后会变成蜡,但也有不少学生持反对的意见。我没有给他们作任何判决,而是鼓励他们各人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认为蜡烛燃烧后会变成蜡的这一方的同学的观点是: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有很多烛泪流下来,到最后蜡烛燃烧完后就剩下这些流下来的蜡。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则认为如果蜡烛燃烧后会变成蜡,那么,蜡烛就永远也不会烧完。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终于得到了共识:蜡烛燃烧后不会变成蜡。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问题或探究出解决办法时,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综合集体智慧取长补短,寻找解决问题的多条途径或最佳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同一现象或同一方法的理解。四 充分、灵活利用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应该经常用到的。科学课的教学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探究是最能体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方式。因此,科学教学要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时时都要考虑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内容看起来是不属于探究活动的,但是只要我们教师肯动脑筋,也可以把它变成学生很好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指导学生种植芋头时,我让学生分别把芋苗平放、正放、斜放和倒放等多种形式进行种植,之后让学生探究哪种种植方法产量高。在饲养小动物方面,我给了一个“淡水鱼可以在盐水里生长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探究。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究活动,部分学生写出了质量很高的小论文,获得市的奖励。五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有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说明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社会、家庭、网络、课外读物等多种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的体现。例如,在教学《未来农业》这一课时,我利用许多学生家庭都有一个后院种植农作物的特点,让学生回去进行嫁接活动和改良试验。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课时,我利用我校近河涌的特点,组织学生对河涌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河水受污染的情况等。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

哭泣吧
电气化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精品教育如何进行教学课题研究教学课题研究是教学研究基本功的核心。教学课题研究能力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师具备了课题研究的能力,才能胜任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工作;教师具备了课题研究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破解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具备了课题研究的能力,并形成长期的研究方向,开展系列教学课题研究,才能成为教艺独特、教学成效显著、深受学生喜爱的魅力教师。 一、什么是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形式。教学研究课题,是指教学领域里的特定问题而集中开展的研究题目。它通常由研究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正式批准立项的研究项目。教学研究课题的分类教学研究课题可分为教学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开发性研究课题三类。教学基础理论研究课题指向教学基本规律的理论性探讨,如“对教学本质的考察”“对教学功能的分析”就属于这种类型,它不直接指向当前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开展这类基础性研究,需要查阅大量的理论文献资料,进行缜密的逻辑演绎,要占用大量时间。一线教师不宜(或尽量少地)选择这类课题进行研究。应用性研究课题具有直接实践意义,它着重考虑如何将理论或基础性研究的成果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开辟应用的途径,探索搞好教学工作的规律,以及如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对教学一般规律的认识。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直接解决一

如何进行教学课题研究

办公室
鬼遮眼
如何轻松做好课题研究

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研究

习心
赤胆情
一、确立“教研推进课改,课改促进教学,教学提升质量”的办学思路  坚持“以教研推进课改,课改促进教学,教学提升质量”的办学之路,建立“教育教学课改——教科研——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反映时代精神在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它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明确课改的目的,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去实践。  实施新课改后,学校的教学将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健全心理的高度结合。因此,教学工作应首先抓好课堂教学与其补充和延伸的科学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学生治学做人的方法,授人以渔,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进行思考、操作、实践,形成主动的教学场景,产生省时、博得“共振”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增设各学科的训练环节,强化学生自我训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坚持不懈地开发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坚持从课改实践中提出课题,进行教学研究,认识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以各学科的教研课题研究为契机,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科研攻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力量的教学办学模式。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评估机制  确立了“教研推进课改,课改促进教学,教学提升质量”的办学思路。为了保证学校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规章制度及措施。  依据“以人为本,以发展师生的潜力为主线”为办学理念,学校制定了《教学评价方案》,初步采用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观念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结合自己、学生、同事、学校四个方面开展;对学生的评价,设计为“我给自己写评语”、“教学寄语”、“家长评价”三个方面,根据学科的特点细分为一些小栏目,整合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的评价,是评价力求做到内容的全面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三、立足教学常规抓教学,开展多样化的教科研活动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抓好常规教学工作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点。学校在认真抓好常规教学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推进教改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改和教研工作。  1、开展学习型教研。通过教研组学习,教学设计讨论,学生问题诊断,教师听评课等交流形式,吸引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到课改教研活动中来。  2、开展活动式教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把每一位教师融入到学校教研中去。每位教师每学年按要求必须完成“八个一”活动:读一本课改专著,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设计好一篇优秀教案,制作好一个课件,命一份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试卷,参加一些课题研究,上好一堂研讨课,分析好一堂课例,做一次学科专题中心发言,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师德师风学习体会。  3、开展专题式教研。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很难通过个别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解决,这就需要全体教师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专题式研究。学校加强了备课组的集体活动力度,群策群力,随时根据教材内容的特色,学生的学情反映和教学效果反馈等情况,展开深入研讨,深入挖掘教材,大胆处理教材,共同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全组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学校规定各备课组必须做到“四定、四备、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统一教学进度、同一目的要求、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量、统一考试检测。  4、开展专题研究。如怎样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开发校本课程?中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途径和方法等许多专题研究。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人人都参加课题研究。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为了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定的提高,让具有特色的办学之路更好更坚定地走下去,将面临着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队伍状况不容乐观,我校教师队伍存在严重的老化问题,自1999年国家取消大中专生指令性分配机制以来,学校没有得到青年教师的补充,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竞争,教学氛围缺少活力。由于学校布局及招生政策的变化,学校的生源素质有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调整教师的教育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如何进一步创新,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让学校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接下来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教师近年来主要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怎么写?

十九年矣
冬之吻
教师近年来主要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怎么写法如下:先做一个概括,近年来主要的教育教育和研究成果都怎么样,比如说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话者和创造者。然后分几条列举以下近年来教育教学的转变:一、转变观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科研机构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证措施 三、结合实际,以本校教学中的最大问题为科研选题的契入点 四、加强学习,培养本校研究教师 五、研究实践与课堂教学、常规教研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开展系列活动。最后总结以下科研成果。

高校教师是以科研为主还是应该以教学为主一直争议不断

匪徒
酷毙了
2004年10月的一天,我们组织历史文化学院的离退休老教师到洋浦校区去与本科学生座谈。在座谈中,一位同学问道: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上课有什么区别?一位老教师回答说:中学老师主要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大学老师在上课中则是将自己的研究融在教学之中。应该说,这位同学的问题并不是凭空而发,而是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这些年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同学的提问更引起了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注意。现在就将自己的理解谈一谈,虽然其中可能有失偏颇,却是自己的一番切身感受。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谈的主要是针对专业课的教学而言。至于公共课的教学,则情况与此有所不同。众所周知,在高校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该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然而,总结这些年我们的教学工作,其中有两种倾向颇值得注意。一种是一部分教师因各种原因,长期忙于教学,承担着大量的课程,但多年没有写过一篇相关的研究论文。虽然没有发表过文章并不能完全就说这个教师没有在思考,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但也确实存在没有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试想,如果教师长期没有自己的研究,而仅仅限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那样的教学与中学的教学究竟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我们常说,大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那就难以有效地达到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有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融入知识的传授中,我们才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兴趣。假如以上所说有道理的话,那么,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而且必须融入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专业课和专题课必须这样,即使是通史课的教学,也应该尽力朝这个方向发展。王家范先生在他的《中国历史通论》导言中说,教师即使是上通史课,他所讲授的也应该是他自己所理解的中国通史,而不仅是书本上的中国通史。对于这个看法,笔者比较赞同。笔者在不同场合听到有的教师讲,如果大学老师还只是照本宣科地讲书本上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研究,那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这话听起来可能会使不少人感到难以接受,但其中也不无道理。近年,教育部多次强调教授要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本科生的课程,并且教学评估中还专门要考察每个高校教授为本科生开出课程的比例,这是有目的的。依个人的看法,强调教授到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开课,就是强调要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教师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因为,教授是应该有他自己独到的研究的。换言之,要求教授为本科生开课是表象,实质则是要让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如果教师仅是介绍和讲授书本上已有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研究贯穿其中,我们怎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呢?怎么能够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会同学们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呢?因此,大学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上课,还必须持之以恒地开展自己的科学研究。近来有一种看法颇为流行,认为这些年各个高校太看重科研,而轻视教学。评职称、评奖励只讲科研而很不注意教师的教学(他们所说的教学,主要指上了几门课)。而愚见以为,作为老师,上课是自己的职责所在,问题的关键是要看你是如何上课的,你有没有自己的研究,能不能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地融入教学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不重科研那又重什么呢?以上所说并不是指有了科研就有了教学。科研和教学毕竟是有区别的,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工作。大学教师取得了科研成果后,还有一个如何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有机地融入教学的问题。而在我们近几年的教学中,另一种倾向就是以科研代替教学。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有的教师,虽然承担的课程冠以“中国XX”、“世界XX”,但他所讲授的内容,始终局限于自己研究的某几个问题上,而没有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延伸开来,拓展出去。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的了解,造成学生的知识面太窄和基础不牢。这样,由于学生知识面太窄和基础不牢,难以有效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达不到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是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而不是以科研代替教学。在这个融入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用自己的科学研究将相关知识贯穿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说到这里,可以将我的基本看法作一个简要的归纳。那就是:在大学的教学中,没有科研是不行的;但是,以科研简单地代替教学,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事实上,如果一个教师真正能够始终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有机地融入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对教师本人的研究也是极为有益的。在教师将自己的研究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然会去吸收和系统地整理相关的知识,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能够因知识的补充和温故知新而产生一些新的思考和新的观点,这是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我们这一点做好了,就能够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