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酱油调味品市场调查报告怎么写?

棺材石
家书
本地货独占熬头xx酱油品牌市场调查报告概要XX广告为将来进一步扩展服务领域,开发欣和企业这一客户对象,特进行此次xx酱油市场的前期调研工作,通过运用文案调查法等相关的方法,我们能够对xx酱油品牌的种类,主要品牌的影响力,销售终端的品牌分布等市场信息有一个大体认识.一、解读市场目前行业动态2001年-2002年,调味品行业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事件。新的行业标准颁布执行,市场准入制度逐渐建立。与此同时,跨国食品公司大举收购国内调味品企业,国内企业间的并购也在增加,新的资本正纷纷进入调味品行业。一时间,调味品市场风起云涌。市场的需求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调味品行业进入了一个大转变、大调整和大分化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有着“小产品、大市场”之称的中国调味品行业的何去何从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酱油市场有多大?全国酱油产量已达500万吨产值近200亿元市场饱和了吗?人均消费量却只有日本人均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从潜在的需求来看,中国酱油市场增长潜力还很大,特别在高档市场,目前还处在发展时期,有着很大的上行空间。长期以来,中国酱油市场上一直默默地进行着一场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有味而无声无形”的激烈商?

酱油食醋长生产实习报告

大碗茶
娘王
按实写是最好的。

酱油中铵盐不合格项报告如何写

拜月亭
虽落其实
看是什么铵盐,加入氯化钠,再加热,可能会出去。但是加热温度太低不能够除去,加入过高会导致酱油中的营养物质破坏,所以最好从生产工艺中解决,这就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产生的铵盐。

调查报告的格式

受而喜之
殆哉圾乎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王雪梅调查报告书写格式要求  书写调查报告有什么格式要求呢,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关于调查报告的书写格式要求,欢迎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标题要求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调查》等。  二、列出调查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调查人:  调查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的要求,小组人数不得超过3人)  三、报告正文。  1.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

关于南北饮食习惯于健康的调查报告

泊车殿
啊海军
中国现代饮食文化与健康摘要:中国的烹饪技术在世界上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我国是一个饮食文明的国家,众多的传统佳肴,精湛的烹饪技艺,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烹饪奇迹,中外称誉。中国对饮食的重视程度有史以来都是很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以作的巧,吃得好为主要内容了,而是增加了一个健康的概念。饮食与健康也成了一对不可分割的词语了。关键词:饮食文化,饮食发展,饮食储藏,健康饮食在中国的饮食中,很多都是富有传说和故事的。这不仅为饮食文化增添了一种深厚的积淀,也同时记录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据《易,鼎》中最早的记载,“以木翼火,亨任也。”在古汉语里,“亨”同“烹”,作烧煮讲也就是用火加热食物。”饪”是指事物加热到适当的程度(成熟),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就是对事物原料的科学合理的加工,制成有一定艺术的,有营养的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我国的烹饪技术在夏朝得到很快的发展,当时不仅宫廷中,官府中有专职的厨子,明鉴也有“沾酒市肺”的“庖人”专司饮食业。少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年代可查的厨师,而是夏代国王,从这一方面也说明了夏王朝对烹饪的重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在商朝春秋等以后的时期,到元明清时期,饮食烹饪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到了清朝烹饪技术算是到了又一个高峰。清朝的满汉全席,享誉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谓是清朝的一个代名词。中国的饮食文化文明与中外,山珍海味,特色佳肴,它也成为了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特色不一,有川鲁苏粤四大菜系,闽浙皖湘风味,京沪鄂风味等,以长江为界又分为北方菜和南方菜。不同的菜系又有别的分类方式,菜肴又可分为宫廷菜,素菜,少数民族菜,官府菜。每种菜肴又有细分,由此可见,中国的饮食文化深厚之底蕴。一下便是中国一些名菜的由来。“冰糖湘白莲”,湖南名菜,有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古典巨著《红楼梦》记述元春回贾府宴请贵妃的宴席上,就有“莲叶羹”,不过作者之介绍了这次宴请的场面没有提到佳肴的食单,而后来在宝玉挨打后,再道出了宴请席上的这道菜。“三杯鸡”江西传统名菜之一。其独特之处是烹调时放糖米酒,猪油,酱油,各一杯,不放汤水,使鸡块熟透,故名“三杯鸡”。相传百年前有一户农户家,只有姐弟俩人相依为命,因生活贫困,弟弟出外谋生,临行前,姐姐将家中仅有的一只母鸡杀了剁成块,连同内脏装在一小沙钵里,苦无调料,只得放些稻米和酱油,鸡沸时,香气四益,惊动了隔壁一位在官府作厨的熊师傅,登门拜访,恰逢鸡熟,师傅尝了一块,其味甚美,后经该师傅改进用于酒宴,深受宾客赞誉。像这样的有故事的菜肴还有很多,如福州名菜“佛跳墙”,江苏名菜“无锡肉骨头”,上海松花江地区特产“四腮鲈鱼”等。广东是一个吃得很奇特的一个地方,美味可口的芝麻炸鸭脯,糖醋鸭块,凉瓜田鸡,口蘑肾丁,杏花鹧鸪松,网油焖鲈鱼等深受大众的喜爱。我国的菜肴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对做工要求很高,要作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丝毫不能马虎。比如我国的名菜“宫保鸡丁”,要放多少猪油,多少酱油,多少糖,都是一定的。黄瓜要切成1.5cm的方丁,用水淀粉10g,精盐1.5g上浆,用热油锅温油滑散捞出来。再放高汤,味精等。完全按步骤来,方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否则这种美食恐怕要少点什么了。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烹饪工具的不断出新,人们做菜水平和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不知道使用调料,也没有调料,再夏商周时代,很多加热及烹饪工具没有出现,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烹饪工具有很大提高。像现在我们用的电磁炉,微波炉,不沾锅等等,这是在古代社会中绝对不曾被想到的,更不要提备用了。在调料方面也是一样,调料的种类大体不变,但是调料的细节有很大改善。在现代社会中,吃得好,已经不再是我们追求饮食的唯一目的了,我们还要吃得好,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下,我们要关注我们的健康。从一份调查报告中了解。我国的营养情况存在双峰现象,一方面某些营养缺乏,另一方面尚存在营养不平衡与某些营养摄取过多的问题,根据卫生部这几年对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的统计,与某些营养过多有关的疾病如心脏病,肿瘤,加上与膳食有关的脑血管病,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其死亡率都是在1957年为第5,6,7位,而从1975年后一跃成为疾病死亡率的前三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好已经不再是饮食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健康的问题了,吃得要健康开始成为饮食的又一个主题。确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在加剧,水源的污染,土地的污染,还有空气等的污染,导致了我们的食物已经没有那么“干净了”。在蔬菜上打药打得越来越重 ,药物的残留越来越多,药物的毒性越来越重,而动物类的饲料加的添加剂的成分越来越不纯净。什么动物的骨灰,促长剂等,动物饲养的越来越好看了,但是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了。所以,饮食的健康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污染导致我们的食物不是那么干净了,但是还有就是我们自己对事物的储存问题。食品细菌非致病种类很多,他们对温度,ph,氧气,渗透压的要求不同,常见的食品细菌,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芽胞杯菌属,肠杆菌科菌属,弧菌属,嗜盐杆菌属等。有的食品本身就是动物的一部分,在宰杀或收获后的一定时间内,其所含酶类继续进行,某些生化过程如肉,鱼类的后熟,粮食水果的呼吸等,引起了食品组成成分的分解,加速腐败变质,食品营养成分,水分多少,ph高低,和渗透压的大小等,对食品中微生物增值速度,菌相组成和优势菌种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决定了食品的耐藏性与易腐败变质进程和特性。健康饮食离不开食品的保鲜,储藏食品有以下一些办法:低温储藏,高温杀菌,脱水干燥,腌渍和烟熏,辐射光照射。比如。干燥的具体的办法又分为:晒干及风干,空气对流风干,传导风干。高温处理可分为:电阻式加热,红外加热,热辐射加热。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少吃或是不吃肉食了。他们习惯吃素菜,确实,素菜能给人带来很多的益处。以下便是一些对身体有益的一些素菜:1.三池辣菜,别名三池大叶缩缅高菜,产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在北京有小面积种植,风味奇特,有较强保健的作用。2.紫苏,公元前300—200年《尔雅》中称其为“蔷”。其营养丰富,每100g幼茎中含铁23mg,钙3mg,磷44mg,胡萝卜素9.09毫克,维生素B10.02mg,维生素B2 0.35毫克 ,维生素c 47mg,.可以凉拌,也可以做汤。3.芝麻芽。芝麻种子虽然小,但是营养却极其丰富,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很高,还有大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其蛋白质中有人体所必需的大量的氨基酸,比大豆和肉类还丰富,含 钙量比牛奶高10倍,比菠菜高3倍,比牛肉高5倍。含有大量的刻意地抗衰老的维生素E,被称为食物之冠。4.西芹,芹菜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南北均有种植。西芹是一个品种,属大型芹菜。略有香味。营养价值很高,可以健胃,清肠利便之功用。对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尿血和小儿吐泄有疗效。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也是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的历史。我们在品尝着美食佳肴时,如果对我们的饮食的文化能够有所了解,我想也会增加一些饮食的情调的。希望我们以后能够吃的好,吃的健康,吃的有文化内涵。

春节传统习俗 调查报告

大雪崩
红樱桃
  您好!  据我所知,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腊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 “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 “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 “ 门神 ” 。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 “ 小挂千 ” ,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 "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 “ 熬年 ”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 “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 “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 “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 “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祭 灶(腊月廿三)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扫 尘(廿三到除夕)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春 联(三十)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年 画(三十)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年夜饭(除夕夜)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守 岁(除夕夜)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爆 竹 (除夕夜)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拜 年(正月初一)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

调查报告 绍兴的特产

筷子篇
腐女
绍兴土特产兰花 绍兴称得上是兰花的故乡。据史籍记载,越王勾践曾种兰于兰清山,足见绍兴植兰的悠 久历史。绍兴兰花品种繁多,形、色、味独特,一技在室,清香四溢。传统品种有“来梅”、 。“按海”、“环球荷鼎”、“蝶”等,珍奇品种“绿云”属国家级保护品种。绍兴的兰花,受 到国内园艺家赞叹,畅销全国各地,同时还大批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兰花,现为绍兴 市花。 丝绸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作过《线隧》。诗,盛赞绍兴丝绸之精美:“绕经绦续何所似?不似 罗绍纨街,,应做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 、何人次是物越溪塞女汉宫姬。”绍兴作为丝绸之乡,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见诸于记载。其时, 、一起王勾践为实现复国大业,奖励越国父老耕荒和养植蚕桑,重视丝绸生产。至隋唐,绍兴不仅 ’是国内重耍的蚕桑地区,而且成为全国范围内丝绸的主要产地。那时的“越罗”已闻名中外, 而“耀光微例作为珍品进贡皇上。全市现有丝绸工业企业226家,生产的由厂丝、绢丝、打线 丝和各式绸缎被面、丝绸服装,琳琅满目,巧夺天工。绍兴的丝绸产品,以其织纹精巧,手感 柔软,色彩鲜艳,畅销于国内外市场。 平水珠茶驰名中外的绍兴平水珠茶,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香味浓郁,经久耐泡,被誉为 绿色的珍珠活。。珠莱炒制的方法十分讲究。杀青、揉捻、干燥是制珠条重要的传统工艺,仅 干燥的工序就有“炒二青”、“炒三青”、“炒对锅”。“炒大锅”等一套精制作业法。运用 这传统方法炒制出来的茶叶确非一般,嗜茶者赞叹为“江南第一名茶”。会糟山区的平水一 带;。早在唐代就是邻近各县的茶叶集散之地。这里以盛产珠菜而出名,因而,人称“珠荣之 乡”平水珠条中的日铸茶,历来是“贡品”,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名茶之一。 1984年,“天坛 牌”特级珠条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 1985年岑月,在西班牙优质食品评比中,又夺得世界金质奖. 茴香豆茴香豆是绍兴几乎所有酒店四季常备的一种下酒物。用干蚕豆(当地人叫罗汉豆)泡浸 后沥干,与首香、栓皮、食盐和食用山茶人锅,放上适量的水,用文火慢煮,使调味品汁从表 皮至豆肉吸收,持水分基本煮干后,离揭锅冷却,即成苗香豆。这种茵香豆是青黄色。表皮起 皱,豆韧软耐嚼,清香味甘。由于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写到茴香豆,因而随小说的传播而声国内外。 现在,这种传统食品已成了旅游者的“纪念品”,许多外宾在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后, 无不慕名赶到附近的咸亨酒店,要一碗酒,买一碟菌香豆,体验—下当年孔乙己的 ,”;生活。。临走时还不忘捎带几袋馈赠亲友,共享漫游鲁迅故乡之乐。 绍兴腐乳绍兴腐乳,当地人叫“霉豆腐”,又有“素扎肉”的雅称。块块正方见角,质地松酥细腻,味道成鲜适口,是价廉物美的佐餐佳品。绍兴腐乳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美誉。在1910年南 洋劝业会和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名扬海外。绍兴腐乳不失传统的酿造风格,精选色泽滋润、颗粒饱满、具有丰富浆汁的黄豆或青豆,经过浸豆、磨碎、煮浆、做成凝胶洁絮的豆腐块,施以 毛霉菌科学的发酵工艺,然后,用绍兴酒灌握封存过夏,制成酒醉松酥的腐乳。绍兴腐乳含蛋名质、,稳钙等成分,营养丰富。由于发酵过程中转变出现的酶,有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 吸收,“一包此,人们常说,“吃绍兴腐乳能开胃增食”。绍兴腐乳还有解腿却腻的作用,而作为荣肴的调味烹料也数上乘,若烧一品南乳肉、蒸豆腐、炒墨鱼等等,气香味鲜,别具一格。绍 兴腐乳有醉方、红丁方、红太方、棋方、育方等种类,至今又开创出火腿、麻油、桂花、玫瑰各俱风味的新品种,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顾客的欢迎。 霉干菜霉干菜有芥菜干、油莱干、白菜干之别,多系居家自制,使菜叶晾干、堆黄,然后加盐腌制,最后晒干装装坛。 油光黄黑,香味扑鼻,解暑热,洁脏腑,消积食,治咳嗽,生津开胃,故绍兴居民每至 炎夏必以干菜烧扬,其受用无穷也,至于“霉干菜切肉”更为绍兴特色菜肴,已入《中国菜谱》。 绍兴香糕绍兴香糕是清朝皇宫的八大贡品之一,早有“进京香糕”之美誉。绍兴制作香糕始于清 嘉庆初年,至今已有1对多年的历史。绍兴香糕选料讲究,工艺精湛,经14道传统工艺,配以纯 天然香料精制而成,产品粉质细体、松脆可口、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容易消化、老小皆宜等 一特点。 绍兴老酒绍兴老酒是中国名酒中最古老的品种,故名“老酒”。春秋时期即有越王勾践箪醪劳师记载,至 南宋极盛,陆游诗“城中酒沙千百所”极言其多。 绍兴老酒采用得天独厚的鉴湖水,以独特工艺 制成,原料为精白糯米,成品呈琥瑰色,芳香梨郁,醇厚甘鲜,富于营养。主要品种有元红树饭、善酿、香 雪四种。解放后四次获国际金牌奖。1959年起,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以古越龙山牌加饭酒和花雕坛酒” 为各种宴会和国宴专用酒,绍兴老酒因此声名鹊起.绍兴美食特产丰富 干菜焖肉、乌毡帽最著名(多图)干菜焖肉  绍兴美食  干菜焖肉 油炸臭豆腐 白鲞扣鸡 银丝响铃 虾油浸鸡 珍珠文武鱼 霉苋菜梗 酱爆螺蛳 鲞冻肉 扎肉 西施豆腐 糟鸡 醉蟹 鱼干 喉口馒头 艾饺 芋饺 炖豆腐 八宝菜 饭焐菜 酱鸭 白切鹅 红烧笋 素鸡 干菜虾汤 笋菜汤 笋煮黄豆 白栎子面臭豆腐  “油炸臭豆腐”为绍兴的一大特色风味,源远流长,一经品味,常令人欲罢不能,一尝为快。臭豆腐其名不美,外陋内秀,平中见奇,风味迷人。经选料、配卤、浸泡、发酵、晾干、油炸精细制作而成,色泽黄亮,外脆里松,香气浓郁。  “干菜焖肉”据传系明代徐文长所首创。徐文长虽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但晚年却潦倒不堪。当时,山阴城内大乘弄口新开一肉铺,请徐文长书写招牌,招牌写好后,店主便以一方五花猪肉相酬。徐文长正数月不知肉味,十分高兴,急忙回家烧煮,可惜身无分文,无法买盐购酱。想起床头甏内尚存一些干菜,便用干菜蒸煮,不料其味甚佳,从此,便在民间传了开来。干菜焖肉讲究焖烧入味,蒸制酥糯,以味取胜。香酥绵糯、油润不腻,色泽枣红、咸鲜甘美,颇有田园风味。  干菜焖肉是绍兴最有代表性,最富文化内涵的菜肴,也是广受游客钟情的特色菜。   一般人都喜欢干菜焖肉,但自己动手制作时总感到不甚理想,原因是没有掌握基本要领。一是原料必须正宗而且质量好,干菜以新鲜和嫩者为好,猪肉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肉最理想。猪肉切成块状,干菜切成短短的小条(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切成很短,甚至成末状)。传统做法是在碗内铺一层干菜后再放一层猪肉,然后上面再来一层干菜、一层肉,装满放好为止,适当加上少许白糖和料酒即可上笼水蒸,直至肉酥。这种方法效果很好,但费时,成本也较高。现在的人们一般改用煮和蒸相结合的办法,效果不错。在干菜和猪肉按需要切好后,混放入锅内,加水将原料全部浸没,然后用旺火将水烧开后改用文火。烧至水干,发出香味,盛入碗中再用水蒸,肉变红,干菜变酥即成。  此菜一般酒店均能制作,以绍兴饭店制作的为最好。  绍兴特产  绍兴老酒 绍兴乌毡帽 乌干菜 香糕 茴香豆 珍珠 工艺竹编 绍兴腐乳 新昌小京生 绍兴大菱 绍兴麻鸭 绍兴丝绸 绍兴兰花 兰亭水蜜桃 新昌白术 盖北葡萄 上虞魁栗 诸暨银杏 二都杨梅 新昌牛心柿 短柄樱桃 新昌香料烟 上虞角竹 诸暨红心李 绍兴乳黄瓜 绍兴母子酱油 绍兴贡瓜 柯桥豆腐干 崧厦霉千张 嵊州榨面 新昌春饼 平水珠茶 日铸茶 前岗辉白茶 石笕茶 越瓷 上虞柳编 嵊州紫砂 越鹅 新昌长毛兔绍兴乌毡帽  乌毡帽,是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帽。明张岱《夜肮船》载:“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明会稽人曾石卿亦有“鹅黄蚕茧燕毡帽”之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从绍兴袍渎搬入城区西营,开设潘万盛毡帽店,年产毡帽约2000顶。1940年,毡帽益盛。绍兴县皋埠镇之红毡业,亦转产乌毡帽。  绍兴乌毡帽,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前段呈现畚斗形,冬经风雨夏遮阳,除酷暑炎日,四季可用。其制作精细,牢固耐磨,厚实硬邦,湿之即干,经济实惠,为农民及各种工匠所乐于购用。乌毡帽以厚薄均匀、手感松软、质地坚挺为上品。1966年后,绍兴民间戴毡帽之俗渐止,各毡帽厂店相继停业。1978年后,为满足旅游者和老农之需,从山东购入乌毡帽,供应市场。茴香豆  茴香豆是一种绍兴的小食用品,常作零食或下酒之用。由于鲁迅小说中的描写,使绍兴的茴香豆身价百倍,成为外地旅游者争相购买的商品之一。为适应游客购买的需要,茴香豆的包装已作了很大改进,因此小小的茴香豆已在绍兴形成了一个大市场。  

家庭饮食与健康 调查报告1000字

垃圾人
乔豫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对中国年文化——拜年的调查报告

松松垮垮
相非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拜年这一富有民族传统气息的方式正被悄悄地改变。春节期间,“拇指一族”纷纷用手机短信拜年。调查显示,学生短信拜年位居第二,仅次于登门拜访这种传统的方式。短信拜年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非常普及,手机短信早已“满天飞”了。调查得知,登门拜访这种传统的拜年方式仍位居前茅,这说明它并没有被人们忘记。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不会在信息时代彻底消亡,在传承年文化方面会继续发挥作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电子邮件这种比较新颖、便捷的拜年方式正在悄然蔓延。它的方便快捷也使忙碌的现代人能在足不出户的条件下给亲朋好友送上一份美好的祝福。假如在微机上安装摄像头(视频),就更妙不可言了。视频化的拜年方式将会大大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让天南地北的人可以真正实现“零距离”交流。调查显示,电话拜年是当今使用率较高的方式之一。电话的诸多不便,尤其是高额的话费,让年轻人更青睐于手机短信。如果普及了传真、可视电话,而且费用低廉,那该多好!写信、发明信片,这种几十年前流行的方式,已经有了濒临灭绝的势头。许多人不愿花费较多的时间去书写,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好多年早已“言而无信”了。 同学们之间互赠贺卡也大不如从前,早已“热情不在”。不仅是因为学校、老师的明令禁止,而且主要是因为大家对“年”味的淡薄。许多人不再赠送贺卡,儿时贺卡的互赠,将变成一种美好的回忆。虽然年早已过完,但对于年的那份美好情感,还将长时间留在脑海里。无论拜年方式怎样改变,人们之间的真情将永远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