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南通大学 常州大学那个好

刘伶
告诉我
南通大学和常州大学比南通大学好。南通大学的师资力量更深厚、教学设施更完善、学科建设更齐全。一、师资力量1、南通大学:南通大学有教职工3152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1549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300余人。共有两院院士10人(含双聘院士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奥运会冠军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10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7人。师资力量更深厚。2、常州大学:常州大学有教职工近1800人,其中专任教师125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5%(博士学位56%);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29人。拥有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学校现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140余人。师资力量更缺乏。二、教学设施1、南通大学:南通大学占地面积3700余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拥有高标准配置的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新型语言实验室、理化生史地实验室、生物标本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劳动技术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形体健身房、全塑胶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更完善。2、常州大学:常州大学占地面积2498亩,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有体育馆、艺术馆、实验楼、饭堂、学生公寓等设施。所有的教室均配置了电脑、高科技触屏黑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学生公寓八人一间,并配备了空调。教学设施更缺乏。三、学科建设1、南通大学:南通大学有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20余个,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6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建设更齐全。2、常州大学:常州大学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类别授予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拥有2个省优势学科、7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学科建设更缺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通大学百度百科——常州大学

南通大学怎么样,好不好

十二夜
黑屁股
总体不错,从以下方面来介绍:1、师资力量: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3152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1549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300余人。共有两院院士10人(含双聘院士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奥运会冠军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10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7人。2、学科建设:根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99个本科专业,建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20余个,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6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优秀学科梯队,2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12] 3、教学建设:根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5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个江苏省品牌专业、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拥有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是江苏省首批教学工作先进高校。 4、国际交流:根据2019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广泛开展境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丹麦、乌克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多个国际交流项目。 5、科研成果:根据201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承担“973”计划课题2项、“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350余项,获发明授权140余项,荣获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多项高层次奖励。

杜建国的江苏大学教授

可谓辱矣
示朕以默
杜建国,四川合江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管理学院副院长,管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计算实验中心”和“中国区域发展监测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科技论文》和SSCI源刊《Econmic Modelling》评审专家。曾任江苏大学信息系副主任。2002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管理学家盛昭瀚教授,并于2005年8月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1月~2009年6月南京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区域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计算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2007年10月赴泰国ChiangMai大学参加“三国三校”交流。2008年11月随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统计局部分领导赴欧洲学习区域监测方法与应用,2009年9月~2010年2月赴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留学。先后荣获江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江苏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和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从事管理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管理、企业环境行为分析、风险管理等。先后在《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情报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SCI收录论文2篇,被SCI收录论文4篇,另有多篇论文被EI、ISTP和CSSCI收录。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并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市厅级一、二等奖6项。主持或参与的项目主要有: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计算实验方法的企业环境行为分析与引导策略研究》(71171099), 主持, 在研.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社会科学计算实验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11&ZD169)子课题“计算实验方法在社会组织及企业行为中的应用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 在研.3.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供应链管理: 协调优化及其计算实现》(70731002) , 子课题负责人, 在研.4.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重点项目《江苏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目标、内涵和实施重点研究》(10JD006), 主持, 在研.5.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基于计算实验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分析及管理政策研究: 以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管理为例), 排名第二, 在研.6. 江苏大学人文社科重点建设项目《中小企业发展系列研究》(JDR2006A01), 排名8/30, 在研.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演化视角的长三角区域非均衡发展及协调对策研究》(07CJL028), 主持, 结项.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生命价值理论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制制度研究》(70773051 ), 排名第三, 结项.9.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基于博弈学习理论的企业组织治理演化研究》(70571034) , 排名第二, 结项.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区域发展演化及其相关政策研究》(20060400918) , 主持, 完成.1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知识溢出的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研》(20090461080), 主持, 完成.12.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演化及其相关政策研究》(0601020C), 主持, 结项.13. 江苏省教育厅人文基金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江苏省区域发展演化及制度安排研究》(08SJD6300005), 主持, 结项.14. 江苏省教育厅人文基金项目《构建长三角地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研究》(04SJD630015), 排名第二, 结项.15. 江苏大学校高级人才基金《基于博弈学习理论的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演化研究》(06JDG025), 主持, 结项.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办学实力

暗表
当事人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建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1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8个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2个)和44个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9个),博士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干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学校还是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具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药学、护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1个含17个自主设置学科):中医学(17个含5个自主设置学科)、中西医结合(6个含4个自主设置学科)、中药学(8个自主设置学科)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42个含10个自主设置学科,另有10个专业可授予专业学位):中医学(18个含6个自主设置学科)另有7个专业可授予专业硕士、中西医结合(7个含5个自主设置学科)另有1个专业可授予专业硕士、中药学(8个自主设置学科,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药学(6个)、临床医学(2个)另有2个专业可授予专业硕士、公共管理(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中药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儿科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中医学、中医内科学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4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14个):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肝胆病学、针灸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医医史文献学、中医护理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肛肠病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19个):伤寒学、中医诊断学、临床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医痹病学、中医肿瘤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养生学、推拿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资源化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文化学、中医药管理学、中医皮肤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心病学江苏省重点学科(8个):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中医妇科、针灸推拿学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拥有15个本科专业,30余个专业方向,涵盖医、管、理、工、经、文等多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建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5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学校建成22所附属医院、5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国家基础学科理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试办)、首批获准接受和培养留学生及台湾地区学生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药资源与开发、护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护理实验教学中心 、中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温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内科护理学、中药炮制学、中医诊断学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精诚计划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中医儿科学教学团队、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一览表 序号教材名称规划教材出版社出版时间编者1外科临床基本技能实训教程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潘立群 陈荣明2中西医临床基本技能实训教程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金桂兰 汪悦3中医外科学(案例版)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7潘立群4中医儿科学(案例版)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7汪受传5中医儿科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汪受传6中医诊断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吴承玉7儿科护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汪受传8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科学出版社2005吴承玉9内科临床实习指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实习指导丛书科学出版社2005汪悦10小儿推拿手法与穴位视听教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任现志11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治疗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音像出版部2005韩新民12中医儿科学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郁晓维13五官科护理学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丁淑华14五官科护理学习题集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丁淑华15儿科护理学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汪受传16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汪受传17儿科临床实习指南否科学出版社2005汪受传18中医儿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汪受传19中医养生康复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王旭东20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吴承玉21中医内科学教材参考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薛博瑜22实验针灸学习题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李忠仁23中医内科学习题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周仲瑛24牵引疗法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马勇25中医内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科学出版社2004汪悦教学成果获奖一览表(部分) 序号获奖名称获奖级别获奖等级项目名称获奖时间评奖  部门获奖人员1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外科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法的研究和实践1997教育部潘立群、陈荣明、凌立君2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医哲结合、构建自然辩证法教学新模式2005教育部张宗明、王中越、张艳萍、3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部省级特等奖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探索2009江苏省人民政府吴勉华、黄桂成、刘跃广、文庠、汪悦4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针灸专业技能“全程一体化”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09教育厅董勤、甘君学、徐兰凤、张建斌、陈梅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中医儿科学》教材改革与实践研究2009教育厅汪受传、赵霞、蒋斌、陈晓征、韩新民6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构建中医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2007教育厅金桂兰、黄桂成、汪悦、凌立君、张琴7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部省级一等奖中医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05省教育厅吴勉华、潘立群、陈荣明、汪悦等8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2004省教育厅金实、汪悦、王旭、薛博瑜、章永红9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构建《中医儿科学》立体化教材体系2004省教育厅汪受传、任现志、郁晓维、韩新民、李江全10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中医舌诊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2004教育厅吴承玉、徐征11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部省级优秀成果奖中医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04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吴勉华、潘立群、陈荣明、汪悦等学校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是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临床药理基地、中国中医文献检索中心分中心。学校还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首批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 7人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3人被列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45人先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数十人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近百人先后进入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等人才培养梯队。国医大师(3个):周仲瑛、徐景藩、朱良春国家级教学名师(2个):杨进、汪受传“973”首席科学家:段金廒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建有2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5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SPF级实验动物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针药结合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中医瘀热病机重点研究室中药炮制标准重点研究室名医验方评价与转化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8个)中药质量标准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针灸生物医学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儿科)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温病)实验室中药炮制实验室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厅,2个)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教育厅,3个)针灸学省级重点实验室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中药炮制机理及共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江苏省植物药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理血方剂创新药物工程中心江苏省工程实验室(2个)江苏省中医药健康养生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抗肿瘤验方研究与产业化工程实验室其他江苏省重点科研机构(2个)江苏省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中医药研究与新药创制中心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南京市中药微丸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中医药健康养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中医药预防保健协同创新中心中医文化研究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其他校级科研机构(2个)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资料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2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81项科研成果获得厅局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其中3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级奖。入闱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项目2项;通过省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初审3项;申报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中华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论著奖6项;鉴定科技成果3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科研成果获奖一览表(部分) 序号获奖名称获奖  级别获奖  等级项目名称获奖时间评奖  部门获奖人员1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部省级三等奖从“瘀热”论治内科难治病的系列研究2008江苏省科技厅周学平、郭立中等2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药复方——清络通痹颗粒的研制2007教育部周学平等3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证候、治法、机理及应用研究2006江苏省科技厅汪受传、任现志、李江全、赵霞、韩新民等4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部省级二等奖补肾化毒方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理论探讨及免疫作用机制研究2004江苏省科技厅汪悦、金实等承担科研项目情况一览表(部分) 序号科研课题名称课题来源课题级别起止时间主持人1中医外治法(生肌玉红膏)为主综合防治慢性下肢溃疡的疗效及效价比的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8-2011姚 昶2散寒止痛外治法治疗风湿病关节痛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示范性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8-2011陈荣明3“易层”贴敷疗法临床应用的规范化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8-2011王培民4针刺不同穴位影响肥胖大鼠下丘脑GS活动及AMPK表达的研究国家级国家级2008-2010徐 斌、王欣君5脏腑病机术语标准国家级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级2008-2010薛博瑜李春婷6中医药标准数据库、知识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级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级2008-2010韩新民7金欣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生命周期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8-2010汪受传8针刺抗氧应激调质及跨膜蛋白信号转导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8-2010李忠仁、沈梅红9山茱萸活性部位、成分对衰老模型DNA及相关衰老通路影响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8-2010王明艳10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王灿晖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033)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级2008-2010刘 涛11健身气功.六字诀对不同年龄层人群失眠干预治疗的现状调查和临床研究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2008-2008王 旭12夏桂成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国家级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级2007-2010谈 勇13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方案研究国家级十一五支撑项目国家级2007-2010严道南14生津润燥养血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方案的规范化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钱 先15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紊乱的中医药调控治疗方案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卢 苏16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的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孙轶秋17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方案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严道南18高位虚挂线法在高位肛周脓肿和高位肛瘘手术中异病同治技术的规范及疗效评价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钱海华19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水样液缺乏性干眼症方案的规范化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王育良20祛风病证结合治疗咳嗽的方案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史锁芳21益肾清利法治疗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虚湿热证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及示范应用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盛梅笑22糖尿病及其主要慢性并发症中医药防治综合方案的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余江毅2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干预方案及疗效评价研究科技部国家级2007-2010沈 洪24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国家科技部基础专项分课国家级2007-2009汪 悦25改良三甲散抗老年性痴呆病海马神经元损伤作用(306726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7-2009刘 涛26从“瘀热”学说辨治内科难治病的规律及其证候本质的分子基础研究国家九七三项目国家级2006-2010吴勉华27周仲瑛防治哮喘复发临床经验应用与评价研究(2007BAI10B02-03)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级2006-2010周学平28改良三甲散对老年痴呆病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6-2009刘 涛29可控递送中药联合生长因子生物膜促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305723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6-2008潘立群30儿科常见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国家中管局国家级2006-2008汪受传31中医中西医结合小儿肺炎诊疗指南国家中管局国家级2006-2008汪受传32中医中西医结合小儿哮喘诊疗指南国家中管局国家级2006-2008赵 霞33可控递送中药联合生长因子生物膜促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6-2008潘立群34中医、中西医结合小儿泄泻治疗指南国家中医局国家级2006-2007韩新民35中医、中西医结合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指南国家中医局国家级2006-2007韩新民36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国家级2005-2010吴承玉37清肺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相关基因调控的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级2005-2007汪受传38周仲瑛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科技部科技攻关国家级2005-2006王志英39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科技部科技攻关国家级2004-2007汪受传40健身气功渊源研究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2004-2005王旭41针刺抗氧化效应的MAPK信号转导和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3-2005李忠仁、沈梅红42养阴行血药对凋亡VEC信号转导和相关基因的影响(302715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2002-2005杨 进43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国家中管局 部省级2008-2009汪受传44中医耳鼻咽喉科病名标准化研究国家中管局 部省级2008-2009严道南45人迎、水突穴推拿及脉冲电刺激治疗慢性喉炎临床研究国家中管局部省级2004-2006严道南更多科研成果请浏览南京中医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网站 馆藏资源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主要收藏医学文献,特别是中医药文献、兼顾社会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文献的专业性图书馆。截止2014年6月,馆舍面积29800平方米,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期刊79万册,其中古籍图书3000余种4万余册;电子图书95万册;中外期刊、专利、学位论文等35种数据库。古籍资源以明初刻本、明孤本、明稀见刻本、未刊稿本、珍贵抄本、日本、高丽早期刻本等为主。阅览座位3000席,电子阅览座位200席。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也是江苏省政府命名的“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科研工程的重点参与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及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成员单位。 由学校牵头编撰并担任总审定的《中华本草》,是对中医药几千年发展成就的系统总结,被李鹏同志誉为“当代《本草纲目》”。学术期刊《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59年,是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是国际连续出版物、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核心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和江苏省一级期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季刊),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中医文化、哲学、史学、文献研究、人物、教育研究等专栏,刊登中医文化、哲学、经济、中医学史、中医文献、医学心理、医学伦理、中医海内外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戴锐的人物简介

父曰
各复其根
戴锐,男,1968年7月生,安徽省寿县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教专业本科,1989)、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1993)、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 【科研成果】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专项课题1项、安徽省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项、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其他项目6项,参与各级各类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出版有独撰论著1部、合著论著4部,参编教材6部,发表论文70余篇,有1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期刊全文转载或摘编。【论文专著】1、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青年精神(青年研究1997/8,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青团1998/5);2、德育情境创设的若干原则(中国教育学刊1998/3);3、高校德育的三个转变(中国教育报·理论版)1998/6/17;4、就业教育:高校德育的“瓶颈”(青年研究1998/7);5、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教育研究2002/8);6、“三观”的多机制分析与教育视点选择(思想理论教育2005/12);7、德育现代性之思与德育现代化之路(辽宁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6/10);8、社会实践德育问题的探讨(中国教育学刊2006/3);9、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理论与改革2007/2,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7/6);10、熔铸社科工作者的教学科研品格(光明日报2007/6/29);1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中国气派”之路(思想理论教育2009/13);1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13、中国“和”文化传统的善恶之辩与转型之途(学术交流2010/4新华文摘2010/16摘编);14、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十大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5、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可能、现实与前景(思想理论教育2012/9上);16、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3/5);1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探要(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网络政治参与与青年政治意识的发展(学术交流2013/2,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研究2013/5)。18、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述论(独撰,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科研项目】1、基本现代化与江苏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2013);2、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理论与实践的百年变迁与未来发展研究(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3)。

吴英姿的人物简介

日月之光
白衣情
吴英姿,先后在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院、社会学系学习,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6-2009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8月至2007年1月,美国格林奈尔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司法制度、民事诉讼法学。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会副会长。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正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司法部、福特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证据法,司法制度,法律社会学科研项目1、承担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事诉讼法修改基本问题及修改主线”。2、参加司法部课题:“司法公正研究”。3、参加福特基金项目:“群体诉讼研究”。4、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人权的诉权理论”。2000年南京大学“中流基金”:“程序效力研究”(独立承担)·2002年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基金:“基层法院法官职业化问题及对策”(独立承担)·2004年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基金:“民事诉讼法修改基本问题”(独立承担)·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基金:“民事诉讼法典修改的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参与)·2005年司法部课题:“司法公正的制度构建”(参与)·2005年福特基金“我国群体诉讼的理论与实践”(参与)·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人权的诉权理论”·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法治国家与司法权威”(子课题负责人)·2009年江苏省法学会“江苏基础人民法庭解决纠纷机制研究”

陈凯的项目研究

无缘无故
天与地
主持在研的有201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重点资助项目“融入科学读写的科学教育研究—以中学化学和小学科学为例”(C-a/2013/01/010)、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前成长”(2012SJD880079)、2014年南京晓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立项项目“基于教师学习视角的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行动研究——以化学师范生培养为例”。已经结题的有2008年南京晓庄学院校级教改“化学信息学”网络课程、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十一五”重点课题“微型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与探究性研究”(HJ2008-0006),2006年南京晓庄学院教改项目,“高师化学教育实习资源库建设与研究”(第二主持,结题优秀)目前在研:2014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理科教育中的科学风险认知与决策能力研究”的核心成员。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立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理科课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核心成员。以核心成员身份参加目前已经结题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子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化学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排名第三);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信息技术助力初中常态课学生学习力提升研究” (排名第五),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基于化学专业大学生工作室的‘导师制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改革”(排名第二);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重点课题“师范生实践性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排名第三); 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基于培养学生学科观念的理科教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新课程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之子课题“化学教师教学风格养成的理论与实践”等,另参加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通识教育课程等五个项目的建设。

江苏南通中天科技有限公司

非常贼
捕鼠者
在南通中天科技有限公司网站上查到:中天科技起步于1992年,起家于光纤通信,得益于改革开放,现已形成通信、电网、新能源、海洋系统和精工装备等多元产业格局。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企业500强和金牌上市公司。中天科技拥有50多个子公司,12000多名员工,布局为北京总部、南通新部、如东本部,设有50多个海外办事处,运营印度、巴西、乌兹别克和印尼工厂,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将ZTT打造成为全球知名品牌。中天科技相继建立上海研究院、中天学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吸引了一批顶级人才加盟中天。建立创新研发激励机制、人才引进评聘机制、知识产权考评机制。承担80多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火炬计划项目,参与修订180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获得840多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授权

除了国家发改委,省级或者市级有没有单独的对于土壤修复项目的资金扶持政策

钢的舞
达其怒心
你需要一份工作,不是吗?建议,你首先是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职场论坛,看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然后找一份工作,没有更好的事情呢? 补充:如果您的安全研究,首先向你表示祝贺!不过,你最好先了解正是他们的未来目标,否则,研究生是浪费时间。我建议你??看一下在第一职场论坛(百度看到,career001地址),80硕毕业失业后一年的惨痛经历和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供您阅读的研究非常具有参考。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了解,以下介绍: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3年。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成立于1930年,其前身。自其成立以来,在南京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已被打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聚集和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国家的土地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奖励40余项,200多名省部级科技奖励,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科研中心和强度的影响研究领域的土壤科学分支学科完整,并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基地,我们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乃至世界土壤科学。 作为中国社科院的科学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确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土壤科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面向我们的主要土壤类型,周围的土壤资源管理,土壤肥力和调控,土壤环境和健康的的3研究领域提供决策制定和关键实用技术,为中国的食品安全,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土壤科学和前沿,土壤中丰富和发展现代土壤学理论,建立了一个世界级的科研中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的固定人员25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3。研究员:32(包括院士2人),副高级研究人员:68,初中的工作人员:93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和“百人计划”入选者:4。 (以上数据截至9月30日,2005年)博士后流动站和学位授予: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与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学位,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研究生180人,其中博士86人,94名硕士。博士后18人。 (以上数据截至9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土壤研究所,现在周围的土壤资源管理,土壤肥力和调节,土壤环境和健康的三个研究领域有九个实验室。的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土壤资源遥感应用实验室,土壤 - 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实验室,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土壤物理与盐渍土研究室,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的研究空间;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包括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科学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土壤分中心;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江西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常熟农业生态试验站;生态环境建设的三峡工程秭归实验站。此外,学院还举办了SCI出版的“PEDOSPHERE”(土壤圈)以及土“,”土“英文期刊,图书馆粮农组织特别图书馆,藏有外文图书和期刊,23万的来源;土壤标本馆保存和显示的不同类型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近6万个土壤样品,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局确定的国家计量认证单位,拥有超过20个大型分析测试仪器。中国土壤学会和江苏省土壤学会挂靠在研究所。 国家需要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土地资源管理,调控土壤肥力,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和安全为核心的研究领域,在中国美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生态与环境科学和技术创新基地的组织下,和推动实施的一系列重大科研计划,参与竞争的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发展的前沿针对国际土壤科学,加强现代土壤科学的理论研究,并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土壤科学的,输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国际原始创新,加强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功能的场站,提高能力,以获取基础数据。进一步完善的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一个人才的能力,不断创新,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并建立了一个世界级的土壤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周围的土壤资源管理,土壤肥力和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和安全的四大重点领域,8个主要研究方向为一体化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团队,领先的传统学科的发展,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系统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方向的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壤养分和植物营养控制方向的演变和方向土地利用土壤污染机理及其影响环境变化的影响和他们的反馈方向土壤生物功能和食物的方向6个区域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安全的方向农业和环境的质量对土壤健康的方向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的现代土壤科学的理论研究 椅子承担对土壤质量的演变和可持续利用,环境质量的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机制和监管原则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在太湖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南方季节性干旱地区水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两个国家“十五”重大科技项目和河网地区技术(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的行为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等多项国家和有关部门发布了重大科研任务。 沉严芳沉仁芳,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智龚打嗯江苏省委员会1965年10出生于浙江萧山,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土壤农化系于1986年,农学学士学位,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在1989年和1993年,分别为一九九四至九五年度RothamstedResearch博士后每年1998至2000年在日本农业环境2000年至2005年在日本香川大学JSPS支持工作,从2002年两年的工作由STA支持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刊“百”,他是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内和国外从事环境化学,土壤化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生理学,作物对养分的研究在植物抗逆性(养分胁迫和毒元素应力)的生理机制的有效吸收和利用机制,环境的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控制措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前和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19 SCI论文。主持的主要问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和国际合作伙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创新的社区项目课题;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林嫌贵林XG,党委书记,南京土壤研究所 - 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董事长的交叉克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南京,中国社科院科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汕头市,1955年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早已从事研究的学科的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污染农田土壤的生物修复。资金已经获得了国际科学基金会(IFS),曾主持生物技术的应用主办或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科院的科学创新工程项目多的研究项目,开发项目药用真菌灵芝系列保健品,生物肥料,水净化设施渔业技术和设备等,大部分的结果都被转化成商品。国家项目,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江苏省每一个课题,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学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科学的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社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部。科学技术进步奖(2005)和三等奖(2006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着2部,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方向: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环境微生物学及其应用。熊熊,1910-1985年,土壤科学家,贵州省贵阳市,名其毅,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大学农学院前土壤研究室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局1947年于1951年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在美国和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前在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学,科学,主任,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学部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国会。生活在土壤研究,首先发现,在浅色层的稻田土壤铁和锰还原浸出稻田土壤形成和灰化处理之间的差异;率先在土壤中的粘土矿物和土壤胶体化学在中国的研究,组织和领导的中国北方平原土壤调查研究,原则和措施的综合治理干旱和洪水在盐度危险中国北方平原盐碱地,在全国首次采用了井灌井排“的治理方法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在他的晚年,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对水稻土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太湖地区。土壤胶体的编辑,“中国北方平原的土壤,主编的”土壤“专着已出版的科学著作,超过百学术报告。土壤肥力的生育率,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生于1930年2月25日,湖北省武汉市1953年爱前南京土壤主任,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的小组委员会主席,国际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总统。学科评估目前的国务院,中国社科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国际山地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土壤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中国红,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和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在第一次发生在热带土壤土壤,显然有过程古风两个对立面现代的红色土壤特性的过程。指出了红色土,红壤元素迁移顺序的过程仍在进行中的参数,以及红色的土壤相对和绝对年龄范围。指出,使用红水,土的渗透和游离铁的重要性,如红色土壤的过程指标,并第一次量化分级的具体区分标准上的红色土壤,指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发生的研究与定量分析红色的土壤分类。总结热带作物开发和利用的橡胶为基础的分配和土壤性质,土壤的关系,首次提出作为一个标准的热条件,土壤性质的热带作物利用水平评价的热量和布局的发展计划,发展计划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为促进土壤科学的发展,土壤圈的新方向,土壤学术界开放实验室 - 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在中国南方红壤长期从事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建议的土壤分区整治,土壤改良和土壤生态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和发展计划的各种降解。 国家重点实验室,土壤与持续农业研究人员进行的土壤调查 BR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于2003年批准建设,其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中国的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圈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学,目前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研究员周东梅徐华研究员沉严教授方的综合作用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现有的实验室工作人员48人,其中:2科学院院士,研究员,26,4,“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四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社科院科学人才的引进“百人计划”6。实验室着重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土地资源的进化和退化防治措施,土壤养分供应与植物营养调控的原则和方法;土壤污染与修复理论与技术;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土壤生物过程及其调控技术。土壤质量为核心的现代土壤科学,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土壤资源数字化管理;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和维修水和肥料高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受污染的土壤;提出的农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型为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改善了土壤的生产力,并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服务,自2000年实验室共承担的国家和地方研究项目超过200,其中包括“973”三个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之一,9个国家和省级部门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十二五等奖;超过1200个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内和国外,其中SCI期刊论文400余篇。实验室在国内外学术机构的积极合作与交流。实验室开放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基金,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工作平台和资金。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南京土壤研究所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2月土壤和生物修复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的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先进的多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的研究和发展目标,方法和技术,主要用于主要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修复技术,围绕着三个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壤环境监测和安全,土壤环境过程与健康土壤环境恢复和管理,环境污染物,研究,多尺度的重点研究土壤内部接口与相邻环境介质材料的功能,流程,预测,监测和评价,污染整治和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旨在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土壤环境和土壤修复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并提供决策的基础和关键技术,以改善土壤的环境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土壤科学和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实验室使用土壤科学,信息科学,土壤地球化学国际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技术研究通过形成的土壤资源,分类,进化,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质量土壤资源在使用中的进化机制通过土壤条件和其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监测。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3S”技术研究的土壤资源及其演变的时空特征的研究,建立土壤 - 地体数据信息系统在土壤和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恢复,改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为国家经济决策和评估部门,也从事农业,环境,生态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先进的技术。目前,15总服务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研究生11人。 会见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如英国洛桑试验站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的一些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共同出资,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中德土壤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以及香港浸会大学共建的“土壤环境研究实验室,以及全球性的土壤整治网络(GSRN),单位亚洲分中心。 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2 ,先后主持研究所承担3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个“15”专题项目(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之一基金会的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项目三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及11家重要方向性项目。研究所的SCI论文251 EI论文63,ISTP收录论文11,CSCD 857收录论文,出版了13个学术专着26宗申请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明专利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我的第一个完整的单元1,国家自然科学奖,国际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2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为参赛单位,省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2此外,还收到一份特殊的科学和技术的一些相关组织颁发的奖项。 土壤中举办的“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承包商(英文摘要核心期刊(双月刊)的表,和关键字) 。 “土壤科学”,以反映土壤科学研究的创新或新的,较高的学术价值,主要是发布的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各个分支,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领域的创造性的研究论文,土地和资源,研究简报,前沿问题上的进展和问题的回应。科学和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杂志的土壤科学及相关学科,机构,高等院校的干部,教师,学生和管理的“前身”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始建于1948年12月和1952年在1966年下半年更名为“土。1955年至1956年,每半年定期公布,于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一年两次的季度,全国各地邮局发行。”文革“开始后,研究停工,土“的”被迫停刊8月经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批准正式复刊。杂志开本:16,144,国内和国际的公开发售于2002年,从一季度为双月刊杂志担任主编:1948编辑器是宋教授大全,1950至54年,主编马蓉之教授,1955年至1983年编辑器是教授熊毅主编1984至1996年,的路如髡教授目前的编辑器是教授姬刘国梁杂志编辑部现有的编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