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会计硕士和会计学硕士有什么不同么?

大庆典
虽然
问:会计学硕建议考哪所学校答:重点院校: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第一类:国家985,211工程院校+国家会计学重点学科1厦门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3中山大学 4上海财经大学 5中央财经大学第二类:国家985,211工程院校+省级会计学重点学科或工管重点学科 1清华大学 2北京大学 3上海交通大学 4复旦大学 5西安交通大学 6南京大学 7武汉大学 8南开大学 9重庆大学 10湖南大学 急速通关计划 ACCA全球私播课 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冲刺班 其他课程

会计学硕士和会计硕士现在的区别都有什么,要详细的解释啊

举报者
钢铁城
前者是学术型后者是专业型前者多是学术研究经常要写论文还要和导师做项目后者以实践为主论文要求和前者比较低有很多实践的机会前者一般是三年后者是两年前者一般的公费后者一般要自费专硕今年刚刚毕业第一届就业还不错区别其实没有那么大把注会拿下比什么都强专硕虽然自费但是两年有时间优势

会计学专业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哪个更适合跨专业考研?

明王之治
友谅
会计学专业硕士各校出题不同,而且理论论述题一般较难;而会计专业硕士是全国联考,相对准备范围稳定.职业方向会计学专业硕士可以从事研究科研,也可以做实务.

会计学硕士与会计专业硕士哪个好

哈骚派
先从网上给你搜了下两者的区别(见下文)。 个人认为,如果单从就业角度讲,肯定是会计学硕士更好就业。因为它是双证(毕业证、学位证)。并且,对应届本科生来说,根本没有资格报考会计专业硕士。所以,如果毕业时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就过两年报考会计专业硕士(比较容易),混个学位证。如果想毕业时就考,就考会计学硕士。 显然,会计学硕士更有价值。一、招生对象和招生方式不同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具有学士学位)、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两年以上者,所有报考者需参加每年10月前后的联考,考试难度较低且录取比例可能会比较高(2004年首届试点可能稍低)。 而会计学硕士招生对象主要包括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下一年的九月),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各校对专科生考生可能提出其他具体的业务要求),除保送生外,其他报考人员需参加全国每年于元月份前后举行的统考,考试科目包括政治、外语、专业基础(一般为数学三或数学四)以及会计综合(包括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难度较高且录取比例相对较低。 二、在学费上有较大差距 会计硕士入学门槛底是以其较高学费为前提的,会计学硕士计划内统招生目前一般不收费或者面向在职人员收取一定的费用(据了解,研究生收费尚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而会计硕士,相比而言,可能是一种花费更大的学位硕士。据我们了解,北京多所名牌大学首届会计硕士预计收费可能高达5-6万元(2万元/年),外地院校如湖南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则预计三年总的学费为3-4万元左右(1-1.5万元/年)。 三、在学习方式上有很大区别 会计硕士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学硕士学历教育。会计学硕士,一般要求全职学习(在职人员当然也可以选择在职学习),学习期间可以转档案、人事、工资、户口关系,学习期间管理较为严格。 而会计硕士作为学位教育,全部面向在职人员,学习期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习期间也不转档案、人事、工资、户口关系。 四、课程设置上有较大区别 会计学硕士作为学历教育,重点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如财务理论、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国际会计等会计相关知识。 会计硕士作为职业教育,则偏重于实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五、毕业证和学位证有区别 会计学硕士既有管理学硕士学位证,也有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 而会计硕士则只颁发国务院学位办统一印制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证,没有毕业证。

会计硕士可以调剂吗?不是会计学硕士是会计硕士

少君之费
露西娅
另外,各校现在倾向于收报考本校学硕上线的调剂生。所以,综合看,调剂基本很难,上线率基本不愁,会计是热门专业会计硕士目前看没得调剂,首先,但是,是不是和去年的形势有关,这个很难确定。当然,去年暨大是接受外校调剂的

会计学硕士和会计硕士有什么区别啊,为什么考研的初试内容不同呢,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可以考么?

天放
極真拳
区别就是学位证,一个是学术型,也就是普通硕士。另一个会计硕士,学位证是专业硕士。毕业证都是相同的。培养的目标不一样,当然初试内容不一样。普通硕士偏学术研究能力,而专业硕士,偏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这两种应届生都可以报考。但是报考学术型,可以调剂到专业硕士,但是不能反推。因为专业硕士考试内容相对简单。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考试科目:初试科目,在1月举行:思想政治理论(101)100分,全国统考英语二(204)100分 全国统考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399)200分,全国联考会计学(443)100分,学校自主命题,全国统一考试祝你学业顺利!谢谢那请问一下,是不是会计硕士比会计学硕士要简单一些?哪个含金量较高呢?我只能说,相对简单。从含金量来说,都是国家承认的,而且专业硕士的针对性强一些。不过还是要看各个企业自己的认知了。单从国企来说,肯定都是同研究生一样待遇。民企也差不多,实际作用也不小。而且现在全日制的还没有毕业的,但是前景不错,毕竟是前几批!会计学是学术型的 会计硕士是专业硕士吧这个能不能考 你应该看一下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 有些是要工作经验的招生简章是指各个学校的么,实在不好意思,对考研了解的太少了追答恩 是的 你要考哪所学校 然后再 看看 他们的招生简章 每个学校 有点不同希望对你有帮助

会计学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有什么区别

二婶
专业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1] )是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基本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是规格不同的两种学位类型,各有侧重,其招生办法、教育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要突出职业要求,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既要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又要深入探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有规律;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与保障制度,保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和培养质量。加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培养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培养条件,是保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积极选聘会计实际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培养会计硕士研究生。要具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场所及设备条件,加强教材、课件、案例库建设和图书资料、网上文献信息数据库、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网络接入条件等教学设施建设。要与会计实际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合作,能提供良好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学术型硕士分 类: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等。学位教育分类:学术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简介中国实行的学位教育主要分为:学术型学位(学术理论研究)或专业型学位(注重操作实际能力)两种教育并轨,但一直以来,更偏重学术型学位教育,而少注重专业型学位教育,所以很多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只能大谈阔论,能理论能研究,但操作能力差。为了与世界上学位教育接轨,因此增加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在每年的10月联考中,录取的都是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但那毕业后,只有专业学位证,而没有毕业证书,只有参加1月份全国统考后,才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其实每年1月统考中,早就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操作能力型学位)如法律硕士等,但专业太少。随着2010年的政策改革,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得以扩招,所以专业就增加不少。有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军事硕士、建筑学硕士、兽医硕士、临床医学硕士、会计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除竞赛组织方向)和工程硕士(除项目管理方向)。2010年1月教育部对研究生结构进行了调制,在2009年总硕士研究生人数不变的基础上,2010国家减少学术型硕士3.8万名,增加专业型硕士3.8万名。并且计划往后几年继续减少学术型硕士,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往后几年达到全日制专业型:全日制学术型=7:3。读完硕士阶段就毕业的学子读专业型硕士更有帮助,而学术型硕士今后只会供给打算继续读博士的学术型人才做中间跳板用。证书异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相同,学位证书设计相同,但授予学位类型不同(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

会计专业可以转行干什么

适人之适
流血百里
会计转行可以干:办公室文员、现金、保管、记账、出纳、库管、收银等工作。

会计硕士与会计学硕士有何不同?

第五个
负二代
考试试题不同,会计硕士和会计学硕士都是1月考试,会计硕士:英语二,政治补考,会计学硕士:英语一,思想政治理论,培养方式不同:会计硕士是应用性硕士,会计学硕士是学术性硕士。课程设置不同:会计学硕士作为学历教育,重点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如财务理论、会计理论等,会计硕士作为职业教育,则更多偏重实务,学习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