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有哪些专业是硕士授予点

不监于心
中国龙
他的硕士专业授予点很多,你可以直接搜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获得最新数据

华北电力大学考研有什科目

实诚
妃子笑
华电:电力的话,考语数外政+电力系统分析基础 复试的时候考继电保护原理。 高压的话,考语数外政+电路 复试的时候考高电压技术。电工的话,专业课是电路,复试不清楚。不过好的是电力比较好~~~上各个学校的网站上去查吧,招生就业那一栏,每个学校都有很多专业招研究生。http://www.hao123.com/e.htm

澳洲的大学有没有思政专业

汝恶之乎
而似无能
几率不是很大…韩国跨专业考研究生不好考呢…我之前想报园林设计,我大学工业设计的(而且课程里有过园林规划相关的),同样是设计接待的老师都跟我说跨太远了…几率不大……后来只好改报了平面设计……

郑州东区有个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我考了180多分、、他们招生老师说能上、、真的假的啊、到时候能发毕业吗

的悲剧
宫子
那要看你具体属于哪一类考生,艺术设计专业、本科三批、国际合作办学(高职高专)、软件职业学院(高职高专)等的分数线就很低,180分也可能上的,但这些的学费通常比本科二批的要高得多。 当考生所有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但服从专业调剂时,则根据考生成绩从高到低并兼顾单科成绩调剂到其他专业录取,达到分数线标准且服从调剂就会被录取。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国家正规本科二批高效,一旦录取肯定有正规相关证书。开球玩笑,华水需要重点线才能上的,那个是假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坐落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滨的郑州市,是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之一。学校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水利和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中文名: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外文名: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简称: 华北水院 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创办时间: 1951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工科 主管部门: 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省管为主 现任校长: 严大考 知名校友: 陈雷,侯捷,矫勇,鄂竟平等 所属地区: 中国郑州 主要院系: 水利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 硕士点: 52个 主要奖项: 省级文明学校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大中专生‘三下乡’先进单位 目录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学校荣誉校史历程特聘院士校友撷英历任领导汪胡桢刘鹏夫白认林牧程俊贤尹双增黄瑾张镜剑冯国斌王克修林劲松朱清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论坛华水家园吧校歌近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录取分数线 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学校荣誉校史历程特聘院士校友撷英历任领导 汪胡桢 刘鹏夫 白认 林牧 程俊贤 尹双增 黄瑾 张镜剑 冯国斌 王克修 林劲松 朱清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论坛华水家园吧校歌近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录取分数线 展开   学校简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政务院的直接关怀下,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隶属水利部管理。1960-1978年19年中,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汪胡桢先生担任学校校长。1965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省,先后在岳城水库和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并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研究生部。1990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2000年,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成为河南省第三所省部共建院校。编辑本段办学条件  学校有花园校区和龙子湖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330亩。学校现有水利学院 教学楼群、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体育部、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处、电大试点办等20个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0000余人。编辑本段学科建设  学校现设有54个本科专业、5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3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 龙子湖校区夜景、19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3个专业学位类别、13个专业学位领域。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硕士研究生单考权资格和推荐并接受免试研究生资格、开展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及工程硕士招生培养资格。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教职工1500余人。两院院士潘家铮为我校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院士顾金才 计算机中心、王浩、倪维斗、周丰峻、王光谦为我校教授、双聘院士,学校还聘请了郑强、刘光鼎、王思敬、林皋、赵国藩、厉以宁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学校设有6个省级特聘教授岗位。近年来,先后有100余人次获得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级教学名师、省管优秀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经过多年的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发展趋势好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编辑本段校企合作  我校与90多个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研究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作关系。 综合实验楼学校现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院士工作站,1个院士实验室,11个研究(院)所。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5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及重大横向项目350多项。学校是水利部、建设部监理工程师定点培训基地,培训点遍布全国,每年为国家培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2000余名。学校工程监理中心是甲级建设监理资质单位,承担了东江─深圳供水改造、珠江河口整治、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等多项大型工程的监理任务。学校参与科研和参加监理的“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被中纪委誉为“廉洁工程”。学校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先后参与了三门峡、万家寨、葛洲坝、小浪底、长江三峡、南水北调、东深港(东莞—深圳—香港)供水、珠江入海口疏浚等国家重大水电建设项目的科研、设计、监理、模型试验等工作。学院勘察设计研究院具有乙级资质,曾成功承接设计了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美丽之冠”、郑州市杂技馆等省市重点、亮点工程,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编辑本段国际交流  学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工作历史悠久, 龙子湖校区钟楼从1958年起就先后接受越南、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喀麦隆等国留学生。1960年学校受水利电力部委托负责援建越南水利水电学院。学校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先后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进修、考察或开展合作研究。学校分别与英国沃里克大学、莫斯科建筑工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学校与美国托伊州立大学和匹兹堡州立大学签订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开始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办学。编辑本段学校荣誉  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河 讲堂群南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连续10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4年获得“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获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两项并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艺术教育一类院校”。 2006年被授予“河南省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学校获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同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工作集体”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改革和探索,我校毕业生以“吃得苦、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鲜明特色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河南分市场”和“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先后落户学校。   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水利电力建设事业培养了10万余名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学校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学生素质高,获得很高社会评价,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因水而生,缘水而成,在水利部、河南省和社会各界的殷切关怀下,伴随着新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茁壮成长。60年来,学校三次搬迁,四易校址,风雨兼程,刚毅坚卓,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使学校发展壮大,并走向辉煌。现已发展成为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工、管、理、经、文、农、法相互渗透的多科性大学。编辑本段校史历程  60年来,华北水院人薪火相承,弦歌不辍,向社会输送了8多万名优秀的水电建设者和接班人,桃李芬芳,泱泱华夏,为共和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当21世纪的帷幕开启之际,我们奉献给您这个展览,旨在铭记历史,把握今天,面向未来,缅怀先辈,激励后人,勇往直前。   因水而生 奋发有为 ——北京时期(1951-1969)   新中国成立伊始,水电建设亟待振兴,为此,在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先生的主持下,于1951年创建了北京水利学校,作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前身,从此与共和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8年10月,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并入北京水利学校,合并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成为新中国培养水电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继承了三校的优良校风和严谨的办学传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水电技术人员,为新中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艰苦磨砺 矢志不移 ——岳城时期(1969-1976)   1969年10月北京水利水电学院迁至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办学。1970年3月20日,水利电力部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交由河北省管理,1971年1月1日,学校更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   岳城时期是学校发展史上最为艰苦的时期。棚屋荒野,布衣蔬食,办学条件极为简陋。但学校为了国家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仍坚持招生办学。广大教师不畏艰辛,坚守岗位,行化雨之春风,健自强之远志。带领学生下工地,勤实习;入农村,做调查;搞科研,常攻关,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恢复调整 发奋图强 ——邯郸时期(1977-1989)   1977年学校从岳城迁到邯郸,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1978年河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饱经磨砺之后,全校师生员工仍以培养水利建设人才为己任,同心协力,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阔步发展,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思想政治工作卓有起色,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逐步完善,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1990年以后,学校迁到郑州市办学,邯郸分部作为学校一部分继续招生。   兴校强校 今日辉煌 ——郑州时期(1990- )   自1990年学校迁郑办学以来,在原水电部和水利部领导的关爱下,通过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平稳地度过了边建校、边搬迁、边办学的建设过程,办学环境改善,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科研成果斐然,学校走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社会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后勤社会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实现了新的跨跃,为学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1990年9月6日,由国务院总理李鹏题写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新校牌揭幕仪式在郑州新校隆重举行。   结束语   从北京水利学校到今天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60年过去了。60年创业,60年发展,学校以培育英才、繁荣学术、发展进步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遵循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坚持质量、规模、效益并重,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执教”,情系水利,化育栋梁,煅出一代代打鼎撑天的百炼之钢。60年峥嵘岁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如东方朝暾,曙光初绽。华北水院人将在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时代潮流中,高歌猛进,奋力远航。 [2]编辑本段特聘院士  顾金才院士1939年2月生于河北省卢龙县,1960年7月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 顾金才院士65年2月毕业于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专业。现为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员,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家政府津贴,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金才院士长期从事工程岩体加固技术理论及实验技术研究工作,参加了国防和黄河小浪底、二滩、大朝山、龙滩等大型水利枢纽的研究工作,在地质力学模型实验、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喷锚支护和岩质高边坡加固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PDY-50三向加载地质力学实验装置的研制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与设计计算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聘请顾金才院士任教授。顾金才院士作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工结构、岩土工程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领导并参与学科建设,指导学科发展方向和实验室建设,申报科研课题,进行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培养研究生。顾金才院士自2002年至2010年每年不定期在学院工作3个月左右。   顾金才院士的加盟,必将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学科建设上层次、上规模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王浩院士,1953年8月13日出生于北京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浩院士2008年9月7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受聘为我校双聘教授,我校也成为河南省落实省委省政府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 “引进院士计划”的第一所高校。   王浩院士接过聘书后表示,华北水院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很高兴加入华北水院的科研团队,和大家一起努力工作,为振兴国家的水利事业、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浩院士是我国水文水资源专家,同时也是我国水利系统最年轻的院士。他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    倪维斗院士倪维斗院士为动力机械工程专家,1932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宁波市人。1962年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家顾问组成员。近年从事中国能源战略的研究,推动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能源系统、醇醚替代燃烧在国内的应用。曾获得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共60多人,于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40余篇被SCI、EI检索,出版著作5部。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丰峻院士历任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周丰峻 院士是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并多次担任北京香山会议主席,负责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    周丰峻院士周丰峻院士,男,1938年生,山东省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防护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周丰峻研究员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爆炸效应试验、爆炸理论计算以及防护工程抗冲击爆炸作用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开创性的研究,对防护工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经完成的重点项目和课题中,先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对我国效应试验和防护工程技术理论发展有突出贡献。1996年以来根据面向21世纪防护科技总要求,主持开展了防护工程发展目标研究和防护工程技术专著编著工作,为防护工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丰峻院士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是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岩土爆炸效应试验、爆炸理论计算以及防护工程抗冲击爆炸作用模拟、岩土防护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为国防工程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多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防护结构相关的爆炸现象评估”、“高精度球形装药爆炸冲击波计算”、“面向21世纪的防护工程发展研究”、“反爆炸恐怖安全对策研究”、“地下工程与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发展规划研究”、“岩土工程土钉支护与锚索加固应用研究”等。编辑本段校友撷英  刘慈欣,1963年6月生,19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电工程系,毕业后在山西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科幻作家,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三体》作者。   陈雷,1954年6月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水利部部长、党组书记兼武警水电指挥部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   侯捷,1931年1月15日出生,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建设部原部长、党组书记。   矫勇,1956年出生,水利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李国英,1964年1月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专业毕业。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鄂竟平,1956年1月出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工专业大学毕业。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苏立清,1947年2月生,1965年至1970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系学习。2002年7月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总十二届执委,八届浙江省人大常委。

水利水电工程,考研都考啥!

火枪手
茉莉
01水利水电能源规划 02水利水电工程经济 03水电站(泵站)水力学 04抽水蓄能及新能源技术 05水电站(泵站)结构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4德语③301数学一④813材料力学或814水力学 参考书目 813.材料力学《材料力学》(第一版)徐道远等编著,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1;或《材料力学》(第四版)孙训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14.水力学《水力学》李家星,赵振兴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902.水轮机《水轮机》郑源、鞠小明等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907.水电站《水电站》(第三版)刘启钊主编,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8年。908.水利水能规划《水利水能规划》(第二版)周之豪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复试备注 复试科目:902水轮机或907水电站或908水利水能规划这是河海大学的考研课目录,这个专业的话,这个大学比较牛,可以和华北水利水电、清华、天大等平起平坐

怎么查大学专业排名?

五更寒
林莹
扩展资料:怎么查大学排名?搜索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站:    http://www.cdgdc.e.cn/,输入: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学科评估结果即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学科划分,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兰州交通大学哪个好啊

心法
理明
看你像学什么专业了,如果想学水利方面的当然是华北水院,这所学校的水利、地质岩工是挺不错的。但她的缺点是没有博士点,现在又3个待建的。兰州交通大学的相对来说有好几个博士点的,他的交通方向好些,相比她的缺点是地理位置不是很好,就业趋向于西部。本人华水几年了的学生

被动房涉及哪些热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不择善否
外非誉也
热能与动力工程 目录[隐藏]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专业实验知识结构要求就业方向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专业实验知识结构要求就业方向修业年限授予学位 [编辑本段]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和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的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考虑学生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发展,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分成以下四个专业方向: (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能动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2)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 (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编辑本段]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编辑本段]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编辑本段]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编辑本段]主要专业实验传热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实验等[编辑本段]知识结构要求工具性知识 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 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科技术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对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知识要求可适当降低)。 专业知识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因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环境工程方向) 主要掌握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燃烧污染与环境、动力机械设计、热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制、传热传质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等知识。 (2)热力发动机及汽车工程方向 掌握内燃机(或透平机)原理、结构,设计,测试,燃料和燃烧,热力发动机排放与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概论,内燃机电子控制,热力发动机传热和热负荷,汽车工程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制冷低温工程与流体机械方向 掌握制冷、低温原理、人工环境自动化、暖通空调系统、低温技术学、热工过程自动化、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系统仿真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该方向所涉及的制冷空调系统、低温系统,制冷空调与低温各种设备和装置,各种轴流式、离心式压缩机和各种容积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 掌握水轮机、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水力机组辅助设备、水轮机调节、现代控制理论、发电厂自动化、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水电厂计算机监控和水电厂现代测试技术方面的知识。 也就是说,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若外语为英语应达到国家四级以上水平(含四级)。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学理论(热力学、传热学等),机械设计基本理论,电工与电子基本理论,自动控制理论,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 (4)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技能。 (6)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编辑本段]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大型企业、相关公司以及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从事热能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教学等工作[编辑本段]修业年限四年[编辑本段]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开设院校 烟台大学 沈阳工程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西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贵州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五年)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商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商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南京化工大学 江苏大学 扬州大学 东华理工学院 集美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南昌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五邑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西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上海水产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燕山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五年) 哈尔滨工程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石油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茂名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四川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青岛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 苏州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郑州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 燕山大学 中原工学院 新疆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其中粗体为国家重点学科)能源动力学 目录[隐藏]一、我国能源动力学科高等教育发展 1. 形成时期2.计划经济的调整3.新的调整4.现状5. 国外相应专业设置的对比二、能源动力学科面临的形势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国防安全问题三、能源动力学科专业的主要特点 1. 与环境问题的密切相关性2. 不同学科间的高度交叉性3. 对国家政策法规及发展计划的依赖性4. 基础知识的广泛适用性5. 专业方向的对口性四、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要点1. 中长期发展规划2. 对能源人才培养的要求1. 构建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体系2. 不同规格的培养目标初探(1)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2)国内部分大中型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3)部分高校中进行建设大机类专业的探索(4)建议教育部促成继续教育制度一、我国能源动力学科高等教育发展 1. 形成时期 2.计划经济的调整 3.新的调整 4.现状 5. 国外相应专业设置的对比二、能源动力学科面临的形势 新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 国防安全问题三、能源动力学科专业的主要特点 1. 与环境问题的密切相关性 2. 不同学科间的高度交叉性 3. 对国家政策法规及发展计划的依赖性 4. 基础知识的广泛适用性 5. 专业方向的对口性四、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要点 1. 中长期发展规划 2. 对能源人才培养的要求 1. 构建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体系 2. 不同规格的培养目标初探 (1)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 (2)国内部分大中型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 (3)部分高校中进行建设大机类专业的探索 (4)建议教育部促成继续教育制度[编辑本段]一、我国能源动力学科高等教育发展 1. 形成时期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例,1952年院系调整时,当时设在机械系中的动力组就单独成立了动力机械系。由于受当时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专业面曾一度越分越细。50年代初期只有锅炉、汽轮机、内燃机等专业,以后又先后办起制冷专业与风机专业,制冷专业又细分出压缩机、制冷及低温专业。在50年代末又创办了核能专业,在六七十年代有些学校先后设立了工程热物理专业。这样,能源动力学科中的专业就先后包括有锅炉、涡轮机、电厂热能、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内燃机、工程热物理,水力机械以及核能工程等11个专业,形成了明显的以产品带教学的基本格局。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包含的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为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该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对水患的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设立了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一些专门的水利院校,1958年起在这些院校和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西安理工大学水电学院的前身)设立了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以满足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该专业更名为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1984年该专业更名为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等专业,昆明工业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等一些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1998年,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并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新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包含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等9个专业。新的挑战能源动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方面改革的深化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的转换、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以及能源动力领域技术的发展,并考虑到我国核科技工业“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我国能源动力类以及核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能源动力及环境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头等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着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压力。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费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已经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及可开采年限十分有限。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化石能源剩余可储采比煤炭为92年,石油20.5年,仅为世界储采比的一半;天然气为63年,优质能源十分匮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逐年提高,能源安全面临挑战,存在着十分危险的潜在危机,比世界总的能源形势更加严峻。现在,能源资源的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从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到中日双方在俄罗斯输油管线走向上的角逐等一系列国际问题,无不是国家间能源战略利益冲突、斗争的具体反映。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迫切、更具重大意义。 2. 不同学科间的高度交叉性能源动力学科的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涉及到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以热能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就涉及到以下各学科:(1)热学学科;(2)力学学科;(3)机械制造学科;(4)自动控制及计算机学科;(4)水力发电学科;(5)化学学科。为适应21世纪初我国能源学科发展的需要,应当在各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适当安排各个有关学科的知识。美国设有机械系的各高等院校,之所以专业的研究范围如此之宽(除了机械与热流科学外还包括信息控制,生物力学, MEMS等) ,也是与本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密切相关的。类似地,核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不但要以传统的热、力、机械、强/弱电等为专业基础,还与新兴的信息、生命、生物以及能源等相互交叉。3. 对国家政策法规及发展计划的依赖性能源动力学科专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国家的发展政策。最典型的是核工程专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在核能发电上没有投资新建项目,使得我国各高校的有关核能发电方向的教师都一度没有足够的学生,有的甚至准备转业。以后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核电,情况就有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需要核能专业毕业生的数目超过了可分配毕业生的人数。4. 基础知识的广泛适用性节能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节能的知识不仅能源动力学科的学生应当掌握,也是几乎所有工科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这就要求不仅要做好本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且也应当承担起向所有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节能技术教学的任务。5. 专业方向的对口性目前,我国能源动力学科的不同专业方向服务于不同的工程技术领域,还多少带有产品专业的烙印。不仅在冷的方向与热的方向中,主导专业的工作机械与系统差别巨大(例如制冷机与发电厂),就是在同一个专业方向,例如热方向中,锅炉与 汽轮机就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旨在以零距离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与学校,密切关注当前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需要,使得学生能到对口的专业单位工作,及时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一些专业工厂希望能找到进厂后能立即从事本专业具体技术工作的学生,而目前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这些单位的需要。所以,急需解决以能源动力类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与目前能源动力类大部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强调专门化要求之间的矛盾。 以上这些特点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确定发展战略时必须予以充分关注的。[编辑本段]四、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要点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面对新世纪,如何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21世纪我国在能源问题上面临的挑战是:(1)人均能耗低: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虽大,但人口过多,人均能耗水平很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能源效率低:我国能源效率约为31.4%,与先进国家相差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先进国家高出30%以上;(3)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中国拥有居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二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石油探明采储量居第11位。但中国人口众多,我国煤炭人均探明储量是世界人均值208吨的70%,石油人均探明储量为世界人均数的11%,天然气为世界人均数的4%;即使水能资源,按人均数也低于世界人均值;(4)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需要调整:我国高度依赖煤炭的消费,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占75%,过多地使用煤炭必然会带来效率低 、效率差、环境污染严重的后果。 针对上述我国能源状况,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些现状与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是我们考虑能源动力类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1. 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是:以保障供应为主线,实施“节能优先、供应安全、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远近结合、分阶段部署,争取用三个15年,初步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节能优先战略 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确保我国中长期能源供需平衡的先决条件,中国人口基数大,到下世纪中叶将超过15亿。无论是从国内资源还是世界资源的可获量考虑,中国只有创造比目前工业化国家更高的能源效率,才可能在有限的资源保证下,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水平。如果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替代现有落后技术和设备,全部节能潜力可达目前能源消费量的50%,如用国内已有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落后设备的更新,总节能潜力可达目前能源消费量的30%。 (2)优化能源结构 从世界各国发展趋势看,工业化国家无一例外均采用了以油、气燃料为主的能源路线,逐步减少固体燃料的比例是世界各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系统成本,提供优质能源服务的必然选择。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维持着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结构,但随着消费量的增大,其弊端日益明显。 中国要改变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状态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是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由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优质能源所占比例过小,先进国家油气比例在60%以上,中国现在为20%,到2020年,水电和核电可分别占一次能源的10%和3.7%。可见能源供应优质化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多种优质的清洁能源。从全国来看,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某些大城中可否先行,率先实现能源供应的优质化? (3)发展清洁煤技术 煤炭在未来几十年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因此清洁地利用煤炭必将是能源工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从长远来看,应减少煤炭在终端的直接利用,提高煤炭转换为电力和气体、液体燃料的比例,必须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 (4)适当发展核电 ,加快核电国产化 充分利用我国已经形成的核电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能力,以我为主、中外合作,以有竞争力的电价为目标,实现核电国产化。同时,积极支持我国自行开发新一代核电站工作,为“十一五”及以后核电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4年度)”中,将核电及核燃料设备、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等也列为重点领域。 (5)保证能源供应安全 为了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降低进口的风险,拟采取以下措施替代石油:一是水煤浆代油,此技术应积极推广;二是煤合成液体燃料,现在中国分别与美国、日 本、德国等合作研究开发;三是生物质液化,可引进技术或进行合作生产;四是发展天然气汽车和电动汽年。 (6)提供优惠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可再生能源才是清洁能源。因而,可再生能源是我们最终的追求目标。近年来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技术逐步趋于成熟,经济上也逐步被人们接受。欧洲一些国家拟在2011年使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 的比例达到10%,中国政府也制定了1996—2011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要求 在15年中实际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数量从目前的近300Mtce增长到390Mtce。2. 对能源人才培养的要求上述我国能源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今后5~10年内能源动力学科专业发展战略提出了以下几方面要求:(1)要大力培养具备洁净煤燃烧技术知识的人才。(2)要大力培养从事核电和水电技术工作的人才。(3)要培养具备从事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工作的人才。(4)要使所有培养的人才掌握节能理论与基本节能技术。(5)大力加强能源预测与规划人才的培养。五、我国能源动力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模式1. 构建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体系(1)多层次——根据我国当前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能源动力学科的人才层次可分为:博士-硕士-本科-专科。 (2)多规格——在本科层次中,根据学校的定位不同,可以区分为以下4种人才规格:1)研究型大学(更为确切地应为研究型专业)毕业生。2)教学研究型大学毕业生。3)教学为主型大学毕业生。4)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2. 不同规格的培养目标初探(1)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培养学术型以及复合型(研究与应用)人才,是研究生考生的主要来源;专业教学内容可偏于通识(详细要求与规格待补充)。 (2)教学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培养学术和应用型人才为主,部分学生构成研究生的考生源;教学内容以宽口径专业为主。 (3)教学为主型大学毕业生——培养应用型为主,部分学生为复合型,专业教学内容可以宽口径及大模块相结合。 (4)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培养应用型学生,专业教学内容以大模块为主。六、能源动力学科专业发展的研究和建设课题建议自己下去查查资料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应届毕业生进京所规定的281所院校是哪些?

意见
根由
1、北京市49所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外交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化工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教育部、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新闻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工商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石油大学(北京校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区)、中华女子学院。2、天津市8所: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天津商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3、河北省8所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4、山西省4所: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5、内蒙古3所:内蒙古大学、包头钢铁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6、辽宁省23所:大连民族学院、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体育学院、鞍山科技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工业学院、沈阳化工学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7、吉林省9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税务学院、延边大学、东北电力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8、黑龙江8所: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庆石油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9、上海市19所: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学院。10、江苏省23所: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医学院、南京邮电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苏州大学。11、浙江省5所: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商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12、安徽省7所: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淮南工业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安徽财贸学院、安徽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13、福建省4所: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14、江西省7所:华东理工学院、华东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方冶金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15、山东省9所:青岛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石油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财政学院、中国煤炭经济学院、青岛科技大学。16、河南省8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工程学院、焦作工学院、中原工学院。17、湖北省15所:中南民族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江汉石油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武汉化工学院、三峡大学。18、湖南省10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工学院、湖南工程学院、中南林学院、长沙电力学院、长沙交通学院、南华大学、株洲工学院、湖南师范大学。19、广东省8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20、广西3所:广西大学、桂林工学院、桂林电子工业学院。21、海南省1所: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2、重庆市7所: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商学院、重庆邮电学院、西南农业大学、重庆交通学院、西南政法大学。23、四川省12所:西南民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体育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学院、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4、云南省3所:西南林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25、陕西省18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体育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北政法学院、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西安石油学院、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西北工程科技大学。26、甘肃省5所:西北民族学院、兰州大学、兰州商学院、兰州铁道学院、甘肃工业大学。27、宁夏1所: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8、新疆4所:新疆石油学院、新疆大学、塔里木农垦大学、石河子大学。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市2003年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学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