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于汤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700字

大反弹
关于汤姓历史来源的探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因为我姓汤,把以我就查阅汤姓的起源和来源。二、调查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汤姓名人故事。2、网络查阅。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体内容网络查阅汤姓来源源出子姓。帝喾之子契,为子姓,其14代孙名履、字汤,宋代列全国第97位大姓网络查阅历史的汤姓名人,汤姓的人口。汤宽,汤锡铸,汤秉达,全国约250万人。爷爷讲述汤姓族谱在乐清市内族谱约30卷。三、结论汤姓来源:(1)源出子姓。帝喾之子契,为子姓,其14代孙名履、字汤,经11次征战,于前公元1600年一举灭夏,建立商朝,史称商汤。其后人以他的名字为氏。(2)周武王灭商,封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至春秋宋国大臣荡原,任司城(管建筑),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氏。(3)避祸避讳改姓。宋国末代君主子偃,其侄子隆,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改为汤氏。五代南唐右仆射殷崇义,国亡奔宋,避赵匡胤父亲之名讳,全族改姓汤。郡望:中山郡(今河北定县)、范阳郡(今河北涿县)。宋代列全国第97位大姓,占全国人口0.16%,约12万余人;当今列为全国第90位大姓,占全国人口0.19%,约250万人。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在中原地区。汉朝东移江苏。唐朝南下移民到皖浙赣湘川闽。明朝进两广。清初入台湾。 铜盂创业 汤姓自明代进入广东,现为广东第74位大姓。汤氏入潮开基祖之汤江南,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于明朝中叶迁徙入潮,落籍于潮阳县贵山都嘉定岐南村(今铜盂镇)。明末其裔孙分居海门等地。 潮汕汤姓人口约1.93万人。其中金平、龙湖、濠江区约3500人;潮阳区1100多人,分布铜盂、海门、棉城等镇;潮阳区约20人;澄海区约100人,分布澄城、隆都等镇;南澳约100人。饶平约1万人,聚居柘林、黄冈,分布三饶、大埕等镇。揭阳市区200多人;揭东2500多人,分布新亨、玉湖、锡场等镇;普宁1500多人,分布下架、流沙、麒麟等镇;惠来隆江等镇约300人。 文才武将 汤宽,字寿侯(?-1729),潮阳县海门人。幼年丧父,事母至孝。成年后入伍海门营,由行伍提拔为海门守备。行动敏捷,谙熟水性。清康熙51年(1712),南澳总兵黄龙率师出海,时值飓风骤起,有战船沉没。汤宽跳入海中,奋不顾身救起百多名落水士卒,所有官兵为之赞叹!后调任广海守备。

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况爵禄乎
萌区有状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教育教学文库姓氏的研究报告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计划:  我们班同姓的同学不少。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我翻阅《百家姓》发现许多有关姓氏的故事。于是,我们小组的成员开始了这次姓氏之旅。  1.查阅《百家姓》等记载着古人姓氏的书籍,阅读有关报刊,上网查找浏览,了解本小组成员的姓氏来源和历史上的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本小组成员姓氏的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便捷的途径,搜集本小组成员姓氏的名人,了解名人的故事。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黄姓的来源  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黄姓名人  黄歇黄霸黄盖黄巢黄庭坚黄道婆黄宗羲黄遵宪宋代状元黄定  上网  黄姓人口数量  黄姓的人口约为2876万,为全国第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2%  爷爷的讲述  黄姓族谱  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一册藏地:美国浙江余杭·黄氏宗谱四卷:清光绪二十七年木活字本

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微曰
神之末也
张姓一、姓氏源流张姓源出主要有三:1、出自黄帝之后挥,即张姓的始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张姓最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二、迁徙分布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在图书馆收藏和目录书著录的张姓谱书有100多种。《中国家谱目录》一书收录张姓家谱114种,计949册。这些张姓谱书如果按地区分,以江苏省最多,达25种;其次是湖南省,有18种;再次是山西和浙江两省,各有12种。此外,湖北省有8种,山东省有6种,河北、安徽、福建、四川4省各有5种,广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各有2种,河南省有1种。不分地区的有4种。如果从支派族望上看,清河张氏的家谱最多,达十余种;其次是湘谭张氏,有6种。定阳、南张、姚江、余姚、中湘、湘乡等地张氏,各有3种;浙江、安丘、南皮张氏,各有2种;其他地区张姓支派,多为1种。张姓家谱的种类这些张姓谱书的名称各异,有家谱、宗谱、族谱、世谱、世系谱、会通谱、房谱、支谱、草谱、通谱、谱书、纪略、家乘、世系、先芬录等。名称中往往还包含具体郡望、门派或者先祖号谥,以及郡、县、乡名,以与别的谱书相区别。有的名称中还加有“续修”、“三修”、“四修”等字样。

关于蔡姓的历史研究报告

式微
无极
一、问题提出我姓蔡,她常常说起历史中的蔡氏名士,以此鼓励我想他们学习,我便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了解蔡氏的文化与历史.于是我对这个姓氏做了一个调查。二、调查方法1、阅读有关书籍。2、上网查找相关资料。3、归整资料。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1、蔡姓氏来源蔡姓相传出自黄帝,远祖与黄帝裔孙周文王有关。据些蔡姓谱牒记载,周文王第5子叔度在西周武帝时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建蔡国,史称蔡叔。蔡叔的子孙世代统治蔡国,前后沿续约600年。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灭掉,蔡国遗民便改姓蔡。 开始迁居中原各地。2、蔡姓氏名人蔡泽,战国秦昭王丞相蔡义,西汉昭帝丞相蔡茂,东汉光武帝司徒(相当于户部尚书,光武不设丞相,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蔡 邕: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自魏至南北朝任尚书或宰相的有蔡睦、蔡谟、蔡廓、蔡兴宗、蔡撙、蔡大宝、蔡大业、蔡徵蔡佑,西魏文帝门下侍中(宰相),祖先陈留圉县人,故与济阳蔡同源蔡齐,北宋仁宗参知政事(右丞相),真宗乙卯科(1015)状元蔡墨:晋太史蔡 伦:东汉宦官,改进了造纸术,蔡 襄:北宋时杰出书法家,著有《茶录》、《荔枝谱》等。蔡丕:汉末五原(今属内蒙)太守蔡文姬: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户晓,作品《胡茄十八拍》尤为著名。蔡 确:宋神宗时``宰相``蔡元定:南宋著名理学家,著有《大衍详说》、《皇极经世》、《八图阵》传世。蔡德清:明末四大师之一蔡元培: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曾先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司法部长等职。蔡 锷:为我国的共和事业奉献了终生。蔡 畅:我国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党员,历任全国妇联主席、中央政府委员、人大副委员长等职。蔡和森: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后因被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蔡廷锴:著名的爱国将领,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篇章。蔡锡勇:是中国速记的创始人。3、蔡氏人口数量全中国大约共有552万人,国外有148万人(统计不完全),是中国人口排名第44位。四、结论蔡姓主源——黄帝族群中周族的重要分支,是我国形成最早的姓氏之一。从古籍、考古材料看蔡姓氏文化研究,有姓氏渊源、姓氏播蕃、姓氏演化、民族融合、人文历史、家族习俗、人物传记、古籍研究、家族文艺、建筑艺术、环境保护以及家族精神等等。包含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和谐的博大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是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蔡文化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阅读《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共分( )、( )、( )、( )四个部分,

电梯间
夺命锁
分为4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调查的方法3.资料整理4.结论

关于历史学科的研究型学习报告

委蛇
似鼻
一、摆正一对关系上海地区研究型课程在高中各阶段已普遍实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与宝贵的经验。众所周知,研究型课程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部分,其实施的学习内容、途径、方法及其结果的表达,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生成性的特征。它强调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而不特别关注对学科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然而,在学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都要依托特定的学科知识内容展开,其教学目标、内容与任务都是事先设定的,在操作中不能弃此而另起炉灶。所以,就学习的任务而言,研究型课程中的历史学习与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在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中,当然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因学科本身的特点更凸现其文化知识上的传承,虽然也强调课堂上的探究,但接受式学习仍占重要地位,(现时还占主导地位)。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历史课堂,要改变的是接受式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换而言之,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课时占用比例上是大小明确的而非倒置的,在功能上是互相补充的,而非对立的,在实践上是彼此渗透的而非绝缘的。以事求实是的态度,摆正这一对学习方式的关系,不仅不会削弱研究性学习在历中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反而能使它有目标、有计划、有成效地可持续实施。[1] [2] [3] 下一页 二、可分两种类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可采用“渗透型”与“专题型”两种方式实施。1、“渗透型”,也可称“穿插型”,其特点是灵活机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其目的从根本上说与“专题型”方式一样,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但“渗透型”的方式相对“专题型”方式的研究课题较短小,实施随机而较普遍。“渗透型”研究的对象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教学计划内容,具体而言,有以下4种,①教材中某些章节后的思考题;②教材中某些语焉不详甚至有待商榷的知识点,如上教版(以下所云教材均指上教,故不再说明)高一《历史》上册99页“(道光帝)派林则徐做饮差大臣,到广州去查办‘海口事件’。”中的“海口”系何地?该事件又是怎么回事?高三文科班用《历史》(实验本)201页“于谦临危受命,担负起北京的防务……战斗延续5个月”,北京保卫战究竟是“5个月”还是“5天”?将载有上述内容的材料有选择地复印给学生,结论完全可由学生作出。当然,这说不上是一种研究,但至少可让学生懂得怎样查史料,怎样用史料去说明一些问题,以及史学工作者进行考证的一些基本思路与方法。③教材中某些可供学生有联想或进一步思考余地的知识疏理与类聚工作,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先后建立的“苏(维埃)区—边区—解放区”,这些历史名词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沿革的历史原因与其中所反映的意义。事毕让学生再在教材中找出类似的历史名词沿革的例子,学生会很有兴趣地列出诸如“红军→八路军、新四路→解放军”、“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新军”,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制宪会议—立法议会—国民公会等”,并配上简要的解说词。④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制图表,如:从“兴中会”、“同盟会”到“中国国民党”的发展简示图,“一战”中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及作战的双方)简示图,新中国初期对外关系简表等。要求是简明扼要,鼓励创新。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疏理、类聚和编制图表,是一种“探究”含量较低的学习任务,但却培养了学生归纳、联想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养成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会圈划教材关键词语的学习习惯,而这些能力与习惯,正是完成“探究”含量较高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与前提。⑤某些可引起争议或讨论的问题,这在教材中挖掘一下亦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可适当穿插若干,如“有人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具有双重含义’。请问这‘双重含义’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看?”这类题目的探究可大可小,作为“渗透型”学习的研究对象,当然不宜过大。需要说明的是在历史课中“渗透”或“穿插”的学习方式并非是因为前些年提了“研究性学习”后才出现的,实际上,它早已存在于一部分优秀历史教师的先进经验之中了。这些先进经验,在当前实施研究性学习中无疑是极具传承、开掘价值的资源。2、“专题型”。其特点是探究的课题,虽依托于历史学科知识内容,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如“西部开发”既涉及到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西部现状,又涉及到包括地理、政治、生物等多门学科,其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呈开放性与多元性。采用这种方式要注意“三要”“三不要”。一要定位明确,不要反客为主,探究的课题可划入历史学科的,而不能是与历史学科很少干系的,如“沙尘暴”是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热点”课题,确与历史学科有一定关系,但不宜作为本学科学习的对象。二要力所能及不要偏难偏易,如“以巴冲突”虽是当前国际政治的大“热点”,但缘由悠久复杂,可放在“渗透型”类中去学习,作一般性了解;如作为“专题”探究,极易成为“半拉子工程”。同样探究康熙帝与程朱理学的关系,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课题,而探究拿破仑究竟死于哪一天,不仅太易,而且对高中生而言意义不大。三要量次适当,不要过于频繁。教师从设计、组织、指导到小结,各个环节务必要准备充分,及时听取学生、班主任的反馈,从整个操作过程看,启动工作前移、网络引入课堂,事毕应有总结是可取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专题型”学习探究的对象,均为较大的课题,所以将课题分解成各个小课题,让各学生小组采取完成指定的小课题与选择一定的小课题相结合的办法,比较可行。如在高一年级笔者将研究的专题“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近代化”分解成如下四个小课题:①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与国民心态上有何不同影响?②20世纪初,中国知识青年赴日留学的原因是哪些?请你评价一下近代一度出现的中国向日本学习的热潮的历史现象。③日本近代化是近代亚洲唯一成功的国家,其中有哪些经验可供当代中国现代化借鉴与启示?④就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而言,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近代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其中小课题①②为必须完成的,③、④可任选一个。在高三年级历史班采用专题型方式,必须注意其实用性,即使学生感到这种探究对参加高考或综合考有意义。再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在寒假中播出后,收视率很高,加上媒体炒作,一时沪上颇有“满城争说”之势,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热点”。此剧可看性强,先前又被说成是“大型历史剧”,故使学生中产生了不少似是而非错觉。适当时机指导学生进行“说《康熙》,话真伪”的“专题型”学习,也未尝不可。

关于薛姓历史的研究报告

金芒果
彩排记
薛(Xuē),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68位.姓氏渊源薛(Xuē)姓源出有三: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③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④ 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迁徙分布秦、汉时期: 薛氏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氏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氏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地,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薛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薛氏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黄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并形成了薛氏的主要繁衍中心。   3.隋、唐时期: 隋唐时薛氏除在黄淮流域中下游继续发展外,更称盛于中国西北部部。南北朝时,薛氏族人主要沿自东向西北部的路线传播,三国时魏有天水人(今甘肃天水)薛夏,说明此时已有薛氏人居住在今甘肃省。至隋唐时,甘肃省薛氏已形成壮大之势,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家财万贯,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后一度称帝。及至唐朝,薛氏家族达到了空前繁荣。薛氏郡望已全部形成。唐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因为有薛氏人多在朝中为官,因此,大量的薛氏族人迁居关中,今陕西关中地区成为薛氏一个重要繁衍地,从而跻身关中望族。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嫁给源于河东薛氏家族的薛绍,既是恩宠,也是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拉拢。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4.宋、元、明、清时期:五代时期有薛怀让,其先世为戎人,说明他是由少数民族加入薛氏的。他自幼勇敢,在后唐庄宗时任军职,唐明宗时任神武厢都校、州刺史。后晋时历任宿州团练使。后汉时安国军节度使,后移镇同州。后周时加同平章事衔,任左屯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宋朝建立后,国家重新统一,人民又得以过上较为安定平稳的生活。这一时期,薛氏散居于全国各地,发展相对稳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较显赫。明清时期,薛氏规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迁徙的进度更快、规模更庞大了。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元朝有薛信,由宁化转徙粤之平远,其后复由平远转徙程乡(今福建程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有着辉煌事迹的家族,这一时期的薛氏人不逊先辈,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5.迁入台湾:自明清起,于东南部沿海的薛氏已零星迁入台湾。清康熙年间,派兵攻灭台湾郑氏政权,随即在台驻军,设置府县。当时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地窄人稠的闽粤居民很有吸引力,于是陆续有人从闽、粤两地入台垦殖,其中也有薛氏人士。大约在公元1710年前后,有一个入垦打猎东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粤籍人薛昌贵,定居于淡水。乾隆年间又有薛君隆从广东到桃园的大桃村开垦,广东的薛华梅到台中县的东势镇定居。近代以来,特别是公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一度中断达五十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台湾方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其间薛氏极少有移居台湾者。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后,党、政、军、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员自大陆迁台,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薛氏人,如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资深报人薛心熔等。6.迁徙海外:薛氏人在清朝迁往台湾的同时,也开始有人涉洋过海,向东南部亚等地迁徙,成为当地华侨。进入近代,由于世界奴隶制的废除,欧美各国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此时清政府也由于政局不稳,世事多变,且急需外汇弥补巨额贸易赤字。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称,每年需要总数二千万银元(合一千四百万两白银)的侨汇,已相当于光绪后期每年关税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时大力鼓励华人出洋劳务。这样又极大刺激了中国向海外移民的热情,进一步壮大了华侨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华裔已达四百多万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氏族人。如今,薛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全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约六百七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42%。

五年级第六单元模仿《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写一篇研究报告!

成心
穿墙人
一、问题的提出最近,我翻阅了有关书籍,发现古时候许多著名的人都姓王。正好,老师也布置了这项作业,于是,我便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二、调查方法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了解王氏历史名人和王姓的来源。2、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王姓人口和分布情况。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王姓的来源 王姓是一个族派繁的姓氏,还有少数明祖中的王姓等。 教科书、爸爸讲述 历史上的王姓名人 王君鄂、王祥、王小波、王安石、王之涣、王维、王羲之、王昭君…… 上网浏览 王姓的人口数量 据统计分析,王姓目前仍是我国的第一姓,有9288.1万人。 上网浏览 王姓的主要分布地 据统计,河南目前共使用姓氏4582个,在数量上位居全国第二,王姓是河南第二大姓。四、结论1、王姓是一个源众多、族派繁的姓氏。具体地说,有出自商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妫(guī)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及赐姓、冒姓王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多数以爵为氏。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比公高的后裔,本来就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陕西西安)、河间(今属河北)等地。2、在历史长河中王姓人才辈出。有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汉平使者王昭君,唐朝开过名将王君鄂,著名二十四孝之18(卧冰求鲤)王祥,著名北宋农民起义军领袖王小波,注明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期宰相、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唐代诗人王之涣,唐代诗人、画家王维……3、根据公安部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王姓目前仍是我国的第一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姓王,这相当四川省的总人口数,比德国的宗仁厚还高1000万人。

关于林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要表格)

大钢琴
儿童剧
【姓氏源流】 林(Lí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以居地为氏。 2、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子孙以祖父字为姓,称之为林姓。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在迁都之后,实行汉化,将本族原来复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姓。 【得姓始祖】 林坚。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杀害忠良。比干做为纣王的叔叔,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纣王从来不听并且怀疑比干是否忠心,于是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于是不顾怀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汲县)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就在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厚葬了比干,四处寻访比干后人的下落。陈氏于是带着儿子泉去见周武王,周武王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从此,以周武王赐名林坚为标志,林姓正式诞生。林坚从而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名林坚,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后,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经陕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难。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八十一代孙林颖之长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省)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林绥的十三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战争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百分之六十,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将它整理成表格!参考资料:来自关于林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