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公共关系学涉及哪些方面

子祀
贵无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是建立在传播学、管理学、行为科学三大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揭示组织公关状态、公关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状态和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的科学。公共关系学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组织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沟通媒介和手段,与其公众结成的利益一致的社会关系。扩展资料:作为一个学科,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从总体上看,它必须包括所有的公共关系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处理其各类公众的关系的行为,它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三大方面,即公共关系学研究的三个具体对象:一、是作为社会组织管理职能的公众关系的现象和规律。二、是作为社会组织与其公众间的信息传播活动的公共关系的现象和规律。三、是作为处理与各类具体公众的关系的公共关系的现象和规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学,是中国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新课题。要回答这个课题,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研究中国公共关系实践暴露出来的特殊问题,分析中国公共关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努力总结经验,概括规律,再指导实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是什么

逛巴黎
第三波
研究对象是以组织的公共传播事务。研究内容是公共关系学的概念、范畴及其本质。公共关系专业是一门关于如何维护公众形象,和一个组织或个人如何交流沟通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适用于个人及任何组织(比如一个娱乐界人士,或者一个政界候选人)。研究内容:说明什么是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及其功能;公众对象分析;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公共关系的媒介及其应用方法;公共关系实务活动;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和研究的国情和特色。扩展资料实践教学:管理学基础、公共关系原理、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调查与策划、公关语言艺术、公关心理学、公关礼仪、公关策划及实施、社会调查、课程实训、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要,掌握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科学理论知识,具有公共关系方面的实践技能和良好沟通能力,养成职业道德素养,适于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传播管理、社会调查、公共策划和危机公关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共关系专业

关于公共关系学的2个问题

防毒皮
虎与狼
美国19世纪中叶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是公共关系的发端,其代表人物是巴纳姆。4、 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了“便士报”运动,即报纸以低廉的价格和通俗的内容去争取大量的读者,使报纸完成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飞跃。有些公司为了省下广告费,雇佣志人制造新闻来扩大影响,报纸为了迎合读者也乐于发表,这两样的配合就出现了报刊宣传活动。5、 1903年-1912年,有20000多篇揭丑文章发表,同时还有社论等,形成了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清垃圾运动”。(又称为“扒粪运动”、“揭丑运动”)6、 1903年艾维·李开办了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他也是第一个职业公共关系人。1906年他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原则宣言》。他被称为公共关系之父及先驱者,提出的“说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等论述,使PR的研究上升为带有规律性的原则和方法,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7、 1923年,爱德华·伯尼斯出版了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公众舆论的形成》。(1928,《舆论》;1952年,《公共关系学》)他把公共关系从新闻传播领域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研究,使之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新兴学科。8、1947年,波士顿成立了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1952年,美国的卡特利普和森特俩人出版了《有效的公共关系》,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在美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9、1998年,美公关学者詹姆斯·格鲁尼格主持的“卓越公共关系和传播管理”课题研究接近尾声,涉及卓越传播的三个层次:传播核心层、知识核心层、文化核心层。(“普遍原则,特殊运用”、“放眼全球,立足本地”)

公共关系学主要是学什么的?

人性
惊唇劫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课程,适用于个人及任何组织。公共关系学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组织为了树立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沟通媒介和手段,与其公众结成的利益一致的社会关系。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的公共关系理论和实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实务,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需要。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以管理科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的,研究公共关系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综合性、应用性的边缘学科。“公共关系学概论”是公共关系学科中的一门入门的基础理论课程。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公共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是组织通过公众信息传播、公众关系协调等手段,从事组织形象管理事务而实施的调查、咨询、策划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总和。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已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列入职业资格考核系列。公共关系是现代组织理性行为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存在。现代人需要学习许多的知识,需要具备许多的素质,需要掌握许多的技能,公共关系就是其中之一。她使现代人具有理解组织行为的基本能力,具备处理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能力,从而有易于使现代人摆正个人行为与所担负职责的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能够理性地理解自己在组织中的责任,通过实施规范有效的组织行为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使组织能够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造福于国家和人类社会,同时也使个人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故而,学习公共关系学,有助于学习者完善职业知识和素质技能结构,拓展就业范围,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教学目的:本学科作为公共选修课,教学目的定位于以职业技能养成训练为导向的教学范畴。在教学处理上,将遵循国家公共关系职业训练的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系统地阐述初级、中级和高级公共关系职业所规定的工作内容、基本技能和相关的知识要求,使受教育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公关员的职业特点、职业功能和职责规范,使其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均能运用所养成的公共关系思维方式和素质技能,满足基本的职业要求,达到上岗即可从容地处理所服务的组织的基本公共关系事务的职业训练目的。 教学内容:本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公共关系人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规范框架内,所确定的公共关系人员职业培训要求所确定的。具体内容包括:一、基础知识。阐述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职业道德规范。二、沟通协调。包括:初级公关员的礼仪礼貌、演讲与沟通协调的技能;中级公关员的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处理与公关文书的撰写技能,明确演讲活动主持人的角色要求;高级公关员的接待、组织谈判和演讲活动的策划设计技能,公众关系处理的计划制定技能。三、信息传播。包括:初级公关员须掌握的基本新闻媒介知识和新闻发布活动的筹备、新闻宣传稿的编写技能,运用其他媒介传播手段的知识与技能;中级公关员对新闻传播程序的把握,新闻稿件、组织内部刊物和对外宣传手册的策划写作技能;高级公关员对新闻政策、法规的把握,媒介计划、新闻发布计划的制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确定,以及内部音像资料的策划制作技能。四、调查与评估。包括:初级公关员须掌握有关调查的基本知识,有关调查方案、调查方式的策划设计与组织实施技能;中级公关员须掌握有关调查方案、方式与组织实施效果的评估,调查与评估报告的策划撰写技能;高级公关员须掌握调查与评估的宏观控制和调查方式的优化技能。五、专题活动。包括:初级公关员须掌握有关小型专题活动的基本知识和策划实施的基本技能;中级公关员须掌握有关大型专题活动的基本知识和策划实施的基本技能;高级公关员须掌握系列活动的基本知识和策划实施的基本技能。六、危机管理。包括:初级公关员须掌握有关危机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技能;中级公关员须掌握有关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与操作技巧;高级公关员须掌握有关危机管理与预警计划方案的策划制定技能及善后工作要点。七、公关管理与咨询。包括:初级公关员须掌握有关组织形象管理与咨询的一般原理;中级公关员须掌握有关组织形象管理与咨询的实施原则和操作方法;高级公关员须掌握有关组织形象管理与咨询的整体策划与运作技能。教学方法:据教学内容所规定的教学模块的特点,以成功的公共关系案例为教学分析的切入点,以现实的公共关系课题为学习分析的主要载体,融入相关的学科知识、原理和技能训练,在互动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中,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体系。 选修建议:共关系学的知识、技能的确是现代人所必须掌握的。但是,当事人如果缺乏组织、公众意识,或者对沟通活动极为反感,对传播技术极不感兴趣,或者不具备而又不准备通过学习获得基本的表达能力者,建议不要选修本课程。因为,即便是选修,也难以真正领悟到公共关系的真谛,或者难以顺利完成本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如此必然是浪费大好的青春年华,岂不是罪过? 还有,你不是想就凭只学这一门功课就业的吧?

如何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分析问题

无违
任德
公共关系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的公众传达或对公众舆论进行调查、监控,它是主体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系统。组织一方面要吸取人情民意以调整决策,改善自身;另一方面又要对外传播,使公众认识和了解自己,达成有效的双向意见沟通。以人和环境、和谐的人事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了解、信任、好感与合作。我国古人办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把“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公共关系就是要追求“人和”的境界,为组织的生存、发展或个人的活动创造最佳的软环境。公共关系主要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咨询、策划、实施和服务的管理职能。包括选创组织的成功,降低组织失败的影响,宣布变更等等。和中国传统个人关系的中的面子类似。在市场营销学体系中,公关关系是企业机构用来建立公众信任度的工具。扩展资料: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社会公众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网络对社会的舆论导向,对公共事件的评价都有巨大的影响力。网络已经成为消费者对某一品牌或商品影响、评价的第一来源,而且网络上信息传播迅速,短时间内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网络日益成为企业日常公关活动的主阵地。扩大对外宣传,树立企业品牌。网络宣传成本相对较低,且针对性强效率高,网络宣传作用日益扩大,对于企业口碑的形成也有重要推动作用。网络公关公司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大多也是在最近几年纷纷涌现,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市场扩展过快,网络公关公司特别是国内的网络公关行业就显得有一些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学的问题

孙静
爱之谷
1B.2A.3C.4A.5B.6D.7B.8AD.9C.10A晕,怎么试卷都拿上来了。。。。

关于现代公共关系学的问题

绝力而死
行者
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在此期间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二倍左右,2007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4.9%。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而且对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新的影响。进入新阶段,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有赖于重新审视政府在城市改革中的职能定位和作用,更需要各级政府以开创性的思维进行变革和政策调整。 新阶段的城市改革对政府职能提出新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我国已经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全社会面临的生存性压力逐渐减弱,发展性压力在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日益面临两个突出矛盾:1、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突出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以城市改革为主要推动力,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6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约增长了13.4倍,在世界上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2006年的1608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约增长了8.73倍。不仅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使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6年的2.3%,而且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非常严峻。2006年,我国GDP 占世界GDP 总额的5.5%,而在能源消耗方面,我国每年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总消耗的15%;钢材每年消耗3.88 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每年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二氧化硫等排放物位居世界第一。而我国人均石油资源、淡水资源仅相当与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和1/4。 除了资源环境的矛盾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开辟国内消费市场的严重制约因素。 客观分析造成的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关。作为一个体制转轨国家,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开放之初,在企业尚未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形成条件下,政府充当投资的主体、建设的主体,可以极大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 随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开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逐渐暴露。以“政府经营城市”为例,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理应不断提高用地效率,减小城市化带来的土地供应压力,但实际上近年来土地利用效率不升反降。2000年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为56.7平方米/人,到2005年这一数据提高到63.3平方米/人。在利益驱动的刺激下,各级政府倾向于以地生财,热衷于经营土地、经营城市。有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化进程以每年制造两个波士顿城的速度进行。而与之相伴的却是城市以粗放、低效方式扩张。在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前提下,由此产生的“城市病”、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种种问题的产生,不能不说与现行体制下,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可见,在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定背景下,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2、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也是该国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我国正处于从一般温饱社会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发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与转型的特定时期,已开始形成全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现实基础,其主要特点是: (1)公共需求的主体不断扩大。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成为基本公共需求的主体之一。他们对公共医疗、义务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公共需求日益强烈。 (2)公共需求结构发生变化。1978年到1995年的1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低了7.6个百分点。但从1995年后,我国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大大加速,1995-2005年的1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低了11.2 个百分点,比原来17年下降的总和还多,2007年进一步降低到36.3%。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将会有的支出用于与自身发展相关的公共服务上,我国公共需求将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增长期。 (3)公共需求的数量正在不断增长,层次在不断提高。在广大社会成员的需求结构中,吃、穿、用等私人产品需求经过27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后,其增速开始趋于稳定,但公共需求的年均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专家估计,近10年在城镇居民的总需求中,个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当于过去五年公共需求比重的总体增幅。 但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情况看,在供给总量、结构、质量等方面还难以适应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变化。当前,城市化进程中至少面临六大挑战: 一是我们面临着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巨大压力。目前,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还有上亿剩余劳动力将逐步转移到城镇中来。未来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再就业的第一大国,每年面临2.5-3千万的就业再就业压力。 二是教育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几乎所有的城乡儿童都在接受初等教育。但教育的压力仍然很大,现在城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左右,与现代城市化发展要求还很不适应。 三是公共医疗问题。目前,我国城镇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而医疗费用的上涨速度也大大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上涨速度,由此引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四是社会保障问题。这突出表现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方面。2006年,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共有2300多万农民工参保,比上年的320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农民工被纳入基本社会保障的比例仍然偏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74.8%的农民工未参加任何保险。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调查数据,只有1/3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或工伤保险,只有1/5享有健康保险,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五是公共安全方面。当前,以食品安全、卫生安全和生产安全三大安全为主的公共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公共需求。据我们在无锡的调研,饮用水安全问题成为当地最大的公共安全需求,甚至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存。 六是环境保护问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3、政府职能转变成为下一步城市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我国当前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特别强调我国城镇化必须“健康”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是六大重点之一。深化城市改革,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此,我们要明确城市改革的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 政府作为城市改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身的转型和建设成为城市改革取得突破的关键。未来政府职能定位必然要服从于改革的两大任务,既要作“强化市场型政府(market-augmenting government)”,又要作“强化服务型政府(service-augmenting government)”,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推动政府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其主要任务是提供经济性、社会性和制度性公共服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强化政府的经济性公共服务职能 经济领域出现的矛盾是政府主导型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建设型政府模式存在问题的集中体现。中国改革研究院2007年改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35%的专家赞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在于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运行机制;80.7%的专家认为,最为有效的举措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重要的是把握好政府在市场条件下的主要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也就是说,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主要经济职能是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微观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具体来说,政府为城市发展提供的经济性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有四项: 一是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中长期规划。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建议成立专司中长期规划及经济政策决策的国家经济部或经济发展委员会,以提高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约束性和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稳定性。 二是市场秩序维护和市场监管。目前,市场监管的多头管理与监管不到位并存,使得市场监管的效率不仅没有明显提高,而且还产生许多体制方面的扯皮问题。亟须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整合执法监管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 三是提供准确的经济信息。准确的经济信息是保证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前提,但目前统计数字失真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越到基层,“数字造假”的现象越多。这不能不说与我们这些年GDP政绩观相关。建议通过相关立法,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改进方法,提升国家统计机构的权威性,以进一步增强经济信息的客观性。 四是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 目前,理论界和政府官员对于宏观调控的内涵还存在混乱。有人说宏观调控是“总量控制”,有人说还包括“结构调整”,还有人干脆把微观干预也说成“宏观调控”,甚至有人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如环保,市场准入)等,也统称“宏观调控”。早在1985年的“巴山轮会议”上,中国经济学家就已经达成共识,所谓“宏观调控”就是“总量控制”。具体讲,就是政府通过价格杠杆,借助市场机制来调整结构,而不是政府直接去“关、停、并、转”。针对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应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利率、汇率的价格杠杆作用。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增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可以在私人产品领域很好地发挥作用,但在公共产品领域中往往出现“市场失灵”。这些年,老百姓对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感到不满意,反映比较强烈,主要原因就在于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且配置失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变化。因此,下一步城市改革的应放到统筹城乡发展的特定背景下,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增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1、明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责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政策性义务或道义性义务,而是政府的法定义务。目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可靠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我国出台的很多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法规,其中有些内容已经过时。在现行的制度性安排中,没有对服务供给的责任体系尤其是政府责任做出明确规定,失去了问责的法律基础,形成了一定的责任真空。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公共服务”法制体系,是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有力保障。专家认为,应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进程,特别是重大立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为依据,围绕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领域,逐步建立起具有权威性、规范性的基本公共服务法规体系,改变现行的基本公共服务相关法规很多以政府法规政策和部门条例为主,立法层次比较低的现象。 2、明确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财政责任。财政应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承担最终责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把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能力的均等化作为深化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随经济总量增加和财政能力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并明确政府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责任。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五级政权的国家,划分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尤为困难,目前首要的是明确各级政府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财政责任。公共服务在不同层级之间的公共服务责任是不同的。从空间角度观察,级次越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越小;反之,级次越高,其压力越大。由此可以推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责任主要在中央和省级政府,应通过中央和省级财政的公共资源分配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责任应主要在地方,尤其是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责任应当上移,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责任应当下移,给地方基层政府以充分的责任和权力。 3、夯实基层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财力基础。财力与公共服务责任不对称是基层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面临的最大难题。财权与财力的不断向上集中,以及事权与责任的不断下放,高端政府把财权和财力的重心往自己的层级中提升,把事权和责任的重心往自己以下的层级转移,最终是苦了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使基层财政不堪重负。 在分税制的框架下,处于不同区域的同一级政府即使拥有相同的财权,也会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拥有不同的财力。如任由各地自行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前提下,其结果只能是会造成更大的不均等。因此,在宏观层面明确了政府间事权范围之后,重要的是解决事权落实所需要的财力问题。如果没有财政能力的均等化来保障最低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的最低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会变成“纸上谈兵”。从目前突出矛盾看,亟须建立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以及省以下财政均等化资金分配的分担机制。总体思路是逐渐淡化人为因素在确定基本公共服务资金各级财政比例分担的权重,加强对影响财政支出客观因素的权重。 4、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参与机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体制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利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效率。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出现重大变化,公民社会初见端倪。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多中心治理模式已经初步具备了组织资源和社会基础。 一方面,整合现有的政府公共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民间社会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具有自发性、公益性、社会性和非盈利性,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在其他主体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某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环节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局面,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实现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与提升公共服务资源使用效率的“双赢”目标。政府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完善社会组织的管理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全社会,通过对社会组织服务的购买来实现对社会组织的管理。 5、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契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十七大报告把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更加明确了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具体思路。政府职能应集中体现在公共服务上,按照行使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制度的内在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 在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均在中央政府设置地方事务部,通过均衡不同地区的财政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均等。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置过多,职能交叉严重;政府和社会的职能未能进行明确划分,“多龙治水”现象严重,最终责任难以落实。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应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把公共服务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交给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可通过设立地方事务部,或在财政部下设地方事务司(局),专司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由于GDP政绩观还在发挥作用,各级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上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一个必要的措施是尽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把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并且大幅度提高其权重;建立起严格的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内部激励相联系,从而约束、引导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行为。 6、加快制定和稳步推进全国性战略规划,确定全国统一的最低标准。考虑到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群体差距仍在拉大的现实,应尽快着手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规划和实施策略,统筹安排、系统规划。 首先,应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全国最低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我国还是一个政策目标,实现该目标的路径不明晰,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一些标准比较模糊,大部分文件或政策只规定按照当地的情况考虑,没有给出最低标准,各项公共服务的人均占有标准也没有。总体而言,标准制定工作还比较滞后,适应不了形势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要的是制定全国的最低标准,使公共服务的提供、监督、评价有据可依。 在正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的前提下,先行在全国统一制度安排,解决不同省(市)、不同部门各自制定政策、政策口径不统一、方向不明确,跨城乡、区域对接困难的问题。通过制度创新,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 我们要认识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需要通过设置明确的时间表分步实现。

公共关系学研究的舆论包括什么

蚂蚁村
若叶
内部舆论 人际舆论 负面舆论 正面舆论 全局性舆论

国内的哪所大学公关专业最好?

爱之杀
皇女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隆重推出《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这是RCCSE连续第14次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本次大学评价的院校对象为国内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总计达到2581所,其中含973所普通本科院校(包括136所重点大学,681所一般大学,156所民办本科院校)、262所独立学院、1346所高职高专院校(包括310所民办高职高专)。本次评价的专业对象共有523个本科专业。共获得617个榜单。2017中国公共关系专业大学排名公共关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课程,一门关于如何维护公众形象,和一个组织或个人如何交流沟通的学科(比如一个娱乐界人士,或者一个政界候选人)适用于个人及任何组织。你将从这门学科中学到如何恰当的传递讯息,并使之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同时,你也会掌握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技巧,比如撰写和创造一些打印的,可观看的材料,并且学会策略规划和解决问题。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需要,掌握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科学理论知识,具有公共关系方面的实践技能和良好沟通能力,养成职业道德素养,适于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传播管理、社会调查、公共策划和危机公关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