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什么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無法者
夫子顺也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近代。清末张之洞、盛宣怀、康有为、梁启超等学者都曾提出过有关高等教育目标、学制、留学教育的主张。民国时期,随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蔡元培、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等的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问题,发表了不少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等教育文章。新中国建立后,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对探索建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才真正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一、高等教育科学的起步(1978—1984) (一)高等教育研究的机构和组织的建立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这为我国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鼓舞下,各地高校加快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改革的步伐。受政治运动影响中断多年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悄然复苏。潘懋元、刘佛年、朱九思等教育家开始大力倡导高等教育研究工作。1978年,潘懋元发表《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等文章,不失时机地发出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呼吁。他在阐述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要建立一门高等教育学 。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1983年5月27日,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期待已久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终于宣告成立。蒋南翔任会长,何东昌、曾德林、季羡林、唐敖庆、李国豪、钱令希等任副会长,于北辰任秘书长,潘懋元、朱九思等38位高等教育界领导和专家任常务理事。大会通过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章程(讨论稿)》,确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的研究规划,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高等教育重大问题的协作研究;组织有关高等教育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和经验;编辑出版有关高等教育的情报资料和学术书刊;开展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发起、筹备和成立,正如中国教育学会给第一次筹备会议的贺电所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这一历时三年多的艰苦工作,实际上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涉及面广泛、参加人数众多的一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宣传、启蒙和普及运动。这场运动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广泛建立,培养了一大批热心高等教育研究的积极分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后,全国已经设立的地方性高等教育学会和各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联成一个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网,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开始向有组织的方向发展,为此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2月,潘懋元拟定的《高等教育学大纲》(讨论稿)经过研究室内部的多次讨论修改后铅印600份,寄发全国有关单位和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大纲》发出之后,得到许多单位和学者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1984年7月,由潘懋元主编的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上册终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下册于次年问世。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第一部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高等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正式建立。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编写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进行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高等教育科学部分分支学科的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 (三)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开展 研究队伍的建设是影响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积极吸纳高校干部教师加入到高等教育研究队伍外,通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培养一批专门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人才,是壮大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促进高等教育研究深入和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专门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在这个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探索。 继厦门大学率先招收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之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工学院等院校也在其后几年陆续开展了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 (四)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始起步。 ——“普通教育学科范式”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 ——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开始受到重视和运用。 二、高等教育研究的拓展(1985—1998) (一)“高等教育研究大国”的形成 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组织机构、研究人员、刊物、论文、专著等数量都迅速攀升至世界前列,中国从此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大国” 。 1.遍布全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 2.日益壮大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 3.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刊物 4.层出不穷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 (二)高等教育学科群的形成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建立、改造、发展以及有关的理论研究。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以及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教学工作研究、德育工作研究、管理工作研究等高等教育实践研究。 (三)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充。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分支学科建设。 ——对高等教育学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 三、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进展(1999年以来) (一)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巩固与发展 1.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整和充实 据了解,近年来全国不同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大体又分为三类:第一类在研究力量和研究条件上得到充实和提高,有的还成为高等教育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第二类基本维持原状;第三类在机构改革中被裁员,甚至被撤销或被合并到其他部门。 2.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直到90年代中期,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大改革,学位点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 (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新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著作有十多部。作者既有老一代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也有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著作相比,近年来出版的一些高等教育学著作在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上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三)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 ——高等教育研究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进一步受到重视, ——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加密切。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陈守则的研究方向与主要成就

火王
心法
研究方向: 市场营销主讲课程:市场营销学、推销技术与实务(本科);市场研究、营销管理(研究生)发表的论文:1.杨晶、陈守则.深度访谈法——市场调查的好方法.市场调查信息CN22-1300/C,2001.62.杨晶、陈守则.怎样根据消费者的购买意向预测市场需求量.市场调查信息CN22-1300/C,2002.2.3.陈守则.怎样获知某一品牌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市场调查信息CN22-1300/C,2002.2.4.陈守则.没钱照样做广告.公关世界ISSN1005-3239,2002.4.5.陈守则、杨晶.谈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教研版),2002.7 .6.陈守则.解译“10PS”与4CS”.公关世界ISSN1005-3239,2002.11 .7.陈守则、杨晶.营销新理念——服务利润链.企业研究ISSN1671-8119,2003 .5 .8.陈守则、金微.怎样让“漏桶”中的水多起来.公关世界ISSN1005-3239,2003.8.9.陈守则.谈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长春工业大学学报ISSN1674-1374,2004.8 .10.陈守则.把握市场营销新趋势,探索森林食品市场营销新思路.首届东北森林食品大会会刊,2004.10.11.陈守则.铸造品牌忠诚关键点.企业研究ISSN1671-8119,2004.12.12.衣冠勇、李明春、陈守则、王洪庆.谈煤矿安全管理维度模式的构建.煤矿安全ISSN1003-496X,2005.4.(核心期刊).13.李涛、陈守则、衣冠勇.员工忠诚度——企业制胜的关键.企业研究ISSN1671—8119,2005.614.陈守则.企业该怎样认识市场营销——建设市场导向型企业的几点要素.营销学苑SSN1009-2994,2005.11 .15.陈守则.企业市场部建设关键点.营销学苑ISSN1009-2994,2006.4.16.陈守则、刘旭明.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举要.集团经济研究ISSN1007-712x,2006.8(核心期刊).17.陈守则、刘旭明.中国营销走过的路程与未来的方向.商业经济文荟ISSN1671-6728,2006.8(核心期刊).18.杨晶、陈守则.谈消费者购买意向调查结果的修订.调研世界ISSN1004-7794,2006.12(核心期刊).19.陈守则.鸭鹅产品市场营销新思路.第二届全国鸭鹅产业大会会刊,2006.1120.陈守则、刘旭明.变形金刚,二十年的营销盛典.销售与市场ISSN1005-3530,2007.8(核心期刊).21.陈守则.《情书》引发的风潮.销售与市场ISSN1005-3530,2007.11(核心期刊).22.陈守则.前奥运时期看联想凶猛斩获.营销学苑ISSN1009-2994,2008.823.徐俊昌、陈守则.吉林省民营工业企业顾客满意度若干问题的思考.长春工业大学学报ISSN1674-1374,2009.524.陈守则、王楠.将“宗教信仰”作为市场细分依据初探.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ISSN1674-1374.2009.825.陈守则、李圣状论.顾客满意及其实现途径.市场营销导刊ISSN1811-8801,2009.1126.陈守则.Discussion on Revising the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s Questionnaire Survey EBM2011 ISBN978-1-935068-19-8,ISTP检索号:BUL45 2011.3 CPCI/SS27.陈守则、王楠. Discussion on Revising the Results of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s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2011.5 CPCI/SSH待检28.陈守则、赵雪、李胜状. The analyze of the opportunity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the domestic retail chains. EBM2011 ISBN978-1-935068-29-7,ISTP待检索29.陈守则、王晓旭.谈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的有效组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ISSN2095-2104,2011.1130.杨晶、陈守则.施工企业统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思考.城市建设理论研究ISSN2095-2104,2011.1231.陈守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ISSN1674-1374,2012.132.陈守则、刘旭明.长城:用聚焦领跑细分市场.销售与市场(评论版)ISSN1005-3530,2012.433.陈守则、刘旭明.战略选择之步步为“赢”销售与市场(评论版)ISSN1005-3530,2012.534.陈守则、刘旭明.小微企业营销制胜之道.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ISSN 1674-1374,2012.935.陈守则、张慧、徐俊昌.我国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与对策.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ISSN1674-1382,2012.936.陈守则.自主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日报CN22-0001,2012.937.陈守则、刘旭明.危机中突围的小微企业营销战略与策略选择.企业研究ISSN1671-8119,2012.9.人大复印资料:企业家信息ISSN1005-443x全文转载,2012.1138.陈守则.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两个基本点.吉林日报(理论版)CN22-0001,2012.1239.高宏生、陈守则.生态湿地中试项目管理探析.商情ISSN1673-4041,2013.140.陈守则、徐俊昌、张慧.地方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养探析.商情ISSN1673-4041,2013.1撰写的教材与著作1.陈守则、王竞梅、戴秀英等.《市场营销学》,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1169949),2005.8.2.陈守则、戴秀英、戴昀弟等.《现代推销学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1-30058-8),2010.4.3.陈守则.《让客户无法拒绝你》(视频教材).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ISBN 978-7-7986-1095-6),2011.34.王志美、陈守则等.《旅游市场营销》(配讲授视频光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4-05225-6),2011.9.5.陈守则等.《市场营销学》(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 978-111-36717-8),2012.1.6.张维智、陈守则、王晓旭.《市场调查与预测》(中英营销总监职业资格认证指定教材).北京燕山出版社(ISBN 978-7-5402-2869-9),2012.87.徐俊昌、陈守则、苏航等.《消费者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978-7-111-36638-6),2012.18.张维智、陈守则、王明昊.《营销策划(中英营销总监职业资格认证指定教材)9.张维智、陈守则、徐俊昌.销售管理(中英营销总监职业资格认证指定教材)10.陈守则、刘旭明.《文化产品营销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ISBN978-7-80257-476-2),2012.12主持的科研项目:1.长春科普快速印刷有限责任公司营销战略规划设计,企业委托,2006.3—2007.10。2.吉林省民营工业企业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价的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08135,吉教科文验字201067),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12—2010.5。3.高等学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与应用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09387;吉教科验字2011139号),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12—2011.10。4.自主创新带动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20100620)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0.9—2012.11。5.地方性高校专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养研究(ZC110605)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自助课题,2011.9.1—2012.12。6.促进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对策研究(吉教科字2012566),吉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项目,2012.3——2013.12。7.吉林省中药产业区域品牌构建研究,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3.1—2014.12。8.参与的科研项目:1.吉林省品牌成长对策研究(吉教科文验字2007238),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6.11—2007.11,第3人.2.长春市城市发展中长期设计纲要(长科技合2007062)长春市科技局研究项目,2007.11——2011.6,第2人。3.自主创新与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038),吉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项目重大项目,2010.12—2012.10,第3人。4.长春市城市品牌定位、影响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0112),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12—2012.11,第2人。5.吉林省区域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差异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155;吉教科文验字2011327),2011.5—2011.12,第3人。6.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与公共政策工具研究(20120644),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2.2—2014.12,第2人。7.吉林省主导产业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的研究与实践(2012BS20),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博士扶持项目),2012.6—2013.12,第3人。8.长春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6——2013.12,第2人。奖励情况:获长春工业大学教学效果优秀奖和校“三育人”标兵称号;主讲的市场营销学课程评为省级优秀课、校级精品课;主编的《市场营销学》教材,获2007年吉林省优秀教材三等奖;主编的《现代推销学教程》获2010年吉林省优秀教材二等奖;撰写的教研论文:高等学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与应用探析,获201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二届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研究生培养:指导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7人,指导物流工程与项目管理工程硕士11人。

葛鲁嘉的科研成果

荷尔蒙
其与光也
1986年:[1]葛鲁嘉.美国辩证法心理学形成背景的分析[J].心理学探新,1986(1).[2]葛鲁嘉.对微观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J].科学·辩证法·现代化,1986(1).[3]车文博、葛鲁嘉.历史的总结、革新的构想─—评潘菽教授的《心理学简札》[J].心理学探新,1986(2).1987年:[1]葛鲁嘉.评美国辩证法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1).[2]葛鲁嘉、刘翔平.女性心理学[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承担第1章、第4章、第5章,承担全书的统稿)[3]葛鲁嘉.一本有特色的哲学专业心理学教材──评《心理学原理》[J].心理学探新,1987(1).1988年:[1]刘翔平、葛鲁嘉.男女差异心理学[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承担序言、第1章、第6章、第7章,翻译附录1、附录2,承担全书的统稿。)[2]葛鲁嘉(参编).社会心理学简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承担第12章社会认知论)[3]葛鲁嘉(参编).弗洛伊德主义著作选辑(上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989年:[1]葛鲁嘉(参编).弗洛伊德主义著作选辑(下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2]葛鲁嘉.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兴衰及命运[J].心理学探新,1989(3).[3]葛鲁嘉(参编).实用教育辞典( 梁忠义等主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1991年:[1]葛鲁嘉(参编).心理咨询百科全书(车文博主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2]葛鲁嘉(参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主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承担第6章、第9章)1992年:[1]葛鲁嘉(参编).弗洛伊德主义论评(车文博主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承担第8章、第11章1.2.3节、第17章、第19章)1993年:[1]葛鲁嘉.本土的经验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分野[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5).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3年第10期全文转载.1994年:[1]葛鲁嘉.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关联[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2).《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4期摘文.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4年第3期全文转载.[2]葛鲁嘉.中国本土的传统形态心理学与本土化的科学形态心理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4(2).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4年第5期全文转载.[3]葛鲁嘉.中西心理学的文化蕴涵[J].长白论丛,1994(2).[4]葛鲁嘉.人工智能与人类心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7).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自然辩证法》1994年第9期全文转载.[5]葛鲁嘉.联结主义:认知过程的新解释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J].心理科学,1994(4).[6]葛鲁嘉.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几点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1994(4).[7]葛鲁嘉(参译).心理学导论(上卷)[M].台湾:晓园出版社,1994.[8]葛鲁嘉(参译).心理学导论(下卷)[M].台湾:晓园出版社,1994.1995年:[1]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中西心理学传统跨文化解析[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葛鲁嘉(参编).自然辩证法辞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3]葛鲁嘉.认知科学的性质与未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3期摘文.[4]葛鲁嘉.本土传统心理学的两种存在水平[J].长白学刊,1995(1).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5年第3期全文转载.[5]葛鲁嘉.大心理学观──心理学发展的新契机与新视野[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9).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5年第10期全文转载.[6]葛鲁嘉、王丽.天命与中国民众的心理生活[J].长白论丛,1995(5).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5年第11期全文转载.[7]葛鲁嘉.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演变[J].国外社会科学,1995(10).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5年第12期全文转载.[8]葛鲁嘉.认知科学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C].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集),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5.[9]葛鲁嘉.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应用与社会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10]葛鲁嘉.心理生活的质量与价值追求[N].吉林日报理论版,1995年7月18日.1996年:[1]葛鲁嘉、陈若莉.弗洛伊德:人类心灵的洞察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2]葛鲁嘉、周宁.从文化与人格到文化与自我[J].求是学刊,1996(1).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6年第2期全文转载.[3]葛鲁嘉.超个人心理学对西方文化的超越[J].长白学刊,1996(2).[4]葛鲁嘉.掌握和驾驭当代西方社会思潮[J].社会科学战线,1996(3).[5]葛鲁嘉.心理学的科学观与统一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5期摘文.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6年第8期全文转载.[6]葛鲁嘉.对心理学科学观的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12).1997年:[1]葛鲁嘉.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及其现代启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6).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8年第1期全文转载.[2]葛鲁嘉.长春应有良好的‘人文环境’[N].长春日报,1997年3月13日第6版.[3]葛鲁嘉.现代人的心理健康[A].当代学人跨世纪的思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葛鲁嘉.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立足点[J].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总第8期,1997年12月.1998年:[1]葛鲁嘉(副主编、编委、参译).弗洛伊德文集(共5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2]葛鲁嘉.转换心理状态 迎接生活挑战:谈下岗者的心态及其调整[J].时代论评,1998(2).[3] 陈若莉、葛鲁嘉.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盲区与边际人[J].世纪论评,1998(4).《新华文摘》1998年第12期论点摘编。《政工研究动态》1999年第2期摘文。[4]葛鲁嘉.西方心理学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J].心理科学,1998(5).[5]葛鲁嘉(参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1999年:[1]葛鲁嘉.人的能力:智商、情商与其他[J].学问,1999(1).[2]葛鲁嘉、陈若莉.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学转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1期摘文。[3]葛鲁嘉、陈若莉.论心理学哲学的探索──心理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4]葛鲁嘉、陈若莉.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5]葛鲁嘉(助理主编、编委).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丛书(共15部),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000年:[1]葛鲁嘉、陈若莉.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M].台湾:猫头鹰出版社,2000.[2]葛鲁嘉(译).精神分析纲要(弗洛伊德)[A].弗洛伊德文集(7)-精神分析新论,台湾:知书房出版社,2000.2001年:[1]葛鲁嘉(分卷主编、参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葛鲁嘉(参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002年:[1]葛鲁嘉.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跨世纪主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6月4日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4期摘文.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2003年:[1]葛鲁嘉.身体健康要与心理健康相结合[N].吉林日报,2003年5月19日第3版.[2]葛鲁嘉.论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对象[J].学习与探索,2003(4).[3]葛鲁嘉、陈若莉.中国的文化心理与组织的管理心理[J].农金纵横,2003(4).[4]周宁、葛鲁嘉.心理学的常识心理学水平[J].心理科学,2003(6).2004年:[1]葛鲁嘉.追踪现代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十个线索[J].心理科学,2004(1).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2]周宁、葛鲁嘉.常识话语形态的心理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葛鲁嘉.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及其考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孔德生、葛鲁嘉.关于心理学哲学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4(3).[5]葛鲁嘉(副主编、编委、参译).弗洛伊德文集(1、2、3、4、5、6、7、8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6]葛鲁嘉.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术语的新解释和新用途[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7]陈若莉、葛鲁嘉.试析当前女性的违法心理与心理违法[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制论丛,2004(5).[8]葛鲁嘉.常识形态的心理学论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9]葛鲁嘉.本土心性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的独特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10]葛鲁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月18日论点摘编.《郑州日报求实版》2005年1月28日观点速递摘编.[11]葛鲁嘉.心理学应用的理论、方案和领域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005年:[1]葛鲁嘉.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2期摘文.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2]葛鲁嘉.心理生活论纲─—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类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葛鲁嘉、陈若莉.新时期女性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建设[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2).[4]葛鲁嘉.对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不同学术理解[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摘文.[5]葛鲁嘉.类同形态的心理学总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光明日报》2005年7月11日论点摘编.[6]葛鲁嘉.心理生活的根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葛鲁嘉.浅论心理学技术研究的八个核心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孟维杰、葛鲁嘉.从工具到价值:心理学研究方法重新考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9]葛鲁嘉.哲学形态的心理学考评──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考察之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10]葛鲁嘉.理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功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论点摘编.[11]葛鲁嘉.关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质和内涵的理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5).[12]葛鲁嘉.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一种新世纪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6期摘文.[13]葛鲁嘉.对心理环境的考察与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田浩、葛鲁嘉.文化心理学的启示意义及其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2005(5).[15]孟维杰、葛鲁嘉.文化品格:心理学概念重新考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6]葛鲁嘉.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议评──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考察之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17]葛鲁嘉.心理学研究划分的类别与优先的顺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8]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性质、类别和功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摘文.[19]葛鲁嘉.西方实证心理学与中国心性心理学概念范畴的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005(6).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20]葛鲁嘉.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发展期待着原始性的理论创新[Z].《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周宁著)序言.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006年:[1]葛鲁嘉.心理环境论说──关于心理学对象环境的重新理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葛鲁嘉.对心理生活的经典探索的考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3]葛鲁嘉.体证和体验的方法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摘文.[4]葛鲁嘉.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议评──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考察之五[J].当代华人教育学报(香港),2006(2).[5]葛鲁嘉.西方心理学不可忽略的一翼──对西方心理学的一种细化和深化的理解和探索[Z].《现代心理学的人文传统与精神》(伍麟著)序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葛鲁嘉(译).精神分析纲要(弗洛伊德)[A],精神分析新论.台北:Portico Publishing Ltd.2006.2007年:[1]葛鲁嘉.宗教形态的心理学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葛鲁嘉.心理学中国化的学术演进与目标[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葛鲁嘉.《心理学文化品性》(孟维杰著)序言[Z].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4]葛鲁嘉.对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理解[J].人文杂志,2007(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摘文.[5]李敬阳、葛鲁嘉. 社交焦虑障碍流行病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被EM收录.[6]葛鲁嘉.当代社会人的心理生活的质量与提升[J].长白学刊,2007(6).[7]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定位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8]葛鲁嘉(参编).西方心理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承担“第十六章 认知主义心理学思潮”)[9]车文博、葛鲁嘉.历史的总结、革新的构想──评潘菽教授的《心理学简札》[C].载《潘菽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008年:[1]葛鲁嘉.新心性心理学宣言──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葛鲁嘉.心理学视野中人的心理生活的建构与拓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8(1).[3]孟维杰、葛鲁嘉.论心理学文化品性[J].心理科学,2008(1).[4]梅松丽、葛鲁嘉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生活事件及适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3).[5]葛鲁嘉.心理学技术应用的途径与方式[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5).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6]葛鲁嘉.心理资源论──心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形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7]葛鲁嘉.中国本土心理学三十年的选择与突破[C].载王胜今、吴振武(主编).回顾与展望──吉林大学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009年:[1]葛鲁嘉.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法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9(2).[2]葛鲁嘉.管理心理学研究前沿的热点[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2).[3]刘将、葛鲁嘉.眼动脱敏与再建治疗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研究,2009(4).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9年12期全文转载.[4]葛鲁嘉.人的心理与人的环境[J].阴山学刊,2009(4).[5]葛鲁嘉.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6]李兆良、葛鲁嘉.儒家“忠恕”思想与身心健康探析[J].医学与社会,2009(12).2010年:[1]李兆良、高燕、金庆英、稂荻、葛鲁嘉.宽恕与健康的关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2]刘将、葛鲁嘉.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兴起与展望[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3]刘将、葛鲁嘉.第三种文化与当代心理学的变革[J].心理教育,2010(3).[4]葛鲁嘉.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心理学主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4期摘文.[5]葛鲁嘉.掌握和驾驭当代西方社会思潮[C].载《车文博文集(第六卷):弗洛伊德主义》,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6]葛鲁嘉.心理健康的追寻[Z].《变态心理学新论》(邵华、吕晓峰著)序言.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7]葛鲁嘉.文化心理学的多重含义与多元取向[J].阴山学刊,2010(4).[8]刘将、葛鲁嘉.文化神经科学的进展与前瞻[J].心理研究,2010(6).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9]葛鲁嘉.《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王海英著)序言[Z].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0]熊韦锐、于璐、葛鲁嘉.心理学中的人性论问题[J].心理科学,2010(5).[11]张立迎、葛鲁嘉、张守臣.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独立学院教师心理契约研究[J].华章,2010(12).[12]葛鲁嘉.心理资源论析──心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2011年:[1]葛鲁嘉.理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葛鲁嘉.从心理环境的建构到生态共生原则的创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3]刘将、葛鲁嘉.扩展心灵境界:哲学心理咨询的两种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7日.[4]刘将、葛鲁嘉.哲学心理咨询的兴起与展望[J].心理研究,2011(4).[5]刘将、葛鲁嘉.第三种文化与当代心理学的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刘将、葛鲁嘉.文化对知觉及其神经机制的影响:来自文化神经科学的证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7]邵华、葛鲁嘉.生态主义视域下的理论心理学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葛鲁嘉.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价值定位[Z].《性别差异心理学》(王佳宁主编)序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9]葛鲁嘉、陈若莉.人类心灵的洞察者:弗洛伊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2012年:[1]邵华、葛鲁嘉、吕晓峰.应对研究中的生态学思想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2]邵华、葛鲁嘉.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取向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葛鲁嘉.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4]葛鲁嘉.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教育·心理学报,2012(2).全文转载.[5]邵华、葛鲁嘉.生态主义背景下的和谐社会与和谐心理探讨[J].系统科学学报,2012(3).[6]解庆福、葛鲁嘉.后现代语境下的心理治疗方法研究新进展[J].学术探索,2012(11).[7]葛鲁嘉.《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许志红著)序[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2013年:[1]葛鲁嘉.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技术思想和技术手段[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1).[2]解庆福、葛鲁嘉.历史视域下的心理学本土化进程研究[J].学术探索,2013(3).[3]葛鲁嘉.从压力与应对视角透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佳作[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4).[4]葛鲁嘉.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生活质量的新心性心理学探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机构都有哪些

铁娘子
沾沾自喜
该专业是研究生层次学科高等教育学040106(一级学科:教育学)高等教育学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基本任务是从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探索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高等教育研究在宏观层面主要研究国家、政府、社会与高等学校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运行机制、教育投资和教育财政、教育立法、教育政策和决策等。中观层面主要研究高等学校的管理机制、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育评估等。微观层面主要研究大学教育中的教学过程、课程改革、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养成等。现设如下研究方向:1.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最新成果,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的基本技术,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趋势和问题。2.成人高等教育:以促进终身教育、营造学习化社会为目标,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最活跃的领域。本方向重点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理论与方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等。3.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以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教育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的方法;分析影响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权衡教育政策实行的社会经济效果。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高等教育、教育政策有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从事教育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在企事业机关、科研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课程名称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外语Ⅰ高等教育原理比较教育学教育组织与教育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成人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

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学原理有什么区别?

气质
倒计时
1、定义不同高等教育学是在教育学专业的基础上设立的,是培养从事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新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中的基础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教育学原理也从其他二级学科吸取养料。2、培养目标不同高等教育学专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能从事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生必须掌握高等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应的技能与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并能够运用一门外国语。教育学原理培养学生具有较系统的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掌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能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够承担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育学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专业前景不同高等教育学专业一般从事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教学科研机构、杂志社等机构从事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科研、咨询和行政管理工作。近年来,教育学专业的就业率在95%左右,很多毕业生都去了学校做了老师,按照职业类型分,教师可分为讲授型和非讲授型两种类型。目前很多国内中小学对教师的要求都是本科或硕士学历,高校对教师的要求是博士学历,部分高校部分专业仍然是硕士.相对前几年而言,就业的门槛高了。扩展资料:教育学原理学科下设三个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法、成人教育学。1、教育基本理论方向着重研究教育的本质与历史发展,教育的价值与职能,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的相互关系,教育目的、教学原理、德育原理,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2、教育科学研究法方向,在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教育问题的测量、教育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教育工作的评价、教育问题的统计分析,以及教育研究方法论等。3、成人教育学方向,在研究教育原理、教学原理、德育原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中外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成人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的趋势,研究成人学习心理和成人教育的管理等。参考资料来源:高等教育专业参考资料来源:教育学原理

王雪峰的研究经历

人见其人
其为鸟也
1997.9—2014年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监狱学系研究领域和兴趣:主要从事矫正教育、教育基本理论和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讲授课程: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伦理学、中外伦理思想精粹、罪犯教育学主要学术论文:1. 《大学生违纪行为探析》(哈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学报1996.1)2. 《加涅学习理论述评》(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学报1996.4)3. 《关于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1996.6)4. 《基础教育学校管理中的人格化与非人格化》(哈师专学报1997.1)5. 《“接见”提法质疑》(特殊园丁2000.7)6. 《尴尬的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尴尬》(保定师专学报2001.1)7. 《素质教育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希望》,长城出版社2001)8. 《新中国教育改造的历史发展和观念更新》(《中外监狱制度比较研究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9. 《儒家思想对教育改造的启示意义》(中国监狱学刊2002.4)10. 《教育规律与罪犯教育》(中国监狱学刊2003.1)11. 《论教师教育影响的特征与启示》(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12. 《教材的异化——以〈教育学〉为个案》(中华读书报2002.4.3)13. 《基础教育学校集约型管理初探》(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14. 《儒家思想与青少年犯罪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4)15. 《教师应善于提出要求》(中小学管理2003.11)16.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教育研究的性别意识》(妇女研究论丛2003.6)17. 《在路上——西部教师漫谈新课程》(中国教师2004.2)18. 《作为教育的性教育》(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19. 《美国教师教育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台湾教育研究杂志2004.2)20. 《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21.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22. 《大学改革的“逻辑”》(中国教师2004.10)23. 《我国学校性教育的三重矛盾》(青年探索2005.1)24. 《潘光旦“位育”思想特色》(河南职业教育师范学院学报2005.1)25. 《教育何以是诗性的》(福建论坛社会教育版2005年第7、8期合刊)26. 《青少年性教育的新视野》(中国青年研究2005.7 )27. 《赋予教育研究以性别意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论点摘编)28. 《从大学生犯罪看大学教育的缺失》(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29. 《从封闭走向开放:借师范教育之镜对司法警官教育的思考》(《司法警官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第一届司法警官教育论坛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30. 《监狱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司法行政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31. 《张竞生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中国女性文化NO.7,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2. 《明初刑罚思想的二重性及其对监狱制度的影响》(中国监狱学刊2006.2)33.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性教育的兴起》(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1919-194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34. 《保护和增进罪犯受教育权:伦理学的视角》(人权2006.3)35. 《旧时大学的“双语教学”》(读书2007年第2期)36. 《近代中国性话语的兴起:思想文化史的视角》(中国性研究2007年第2辑)37. 《家庭性教育应当如何进行》(健康咨询报2007年10月29日)38.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性教育简史》(华人性研究2008年第1期)39. 《矫正教育学的价值、困境和出路——以现有的矫正教育学著作为中心的考察》(犯罪与改造研究2008年第4期)40. 《职业性与普通性:司法警官教育内部的必要张力》(《警官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加学术会议及交流论文:1. 《赋予教育研究以性别意识》(首届中国教育科学论坛,2003年10月,苏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2. 《从性别意识视角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节制生育思潮》(亚洲妇女与性别教育国际论坛,2004年9月,大连大学主办)3. 《全球化背景下“位育”之道的思考——潘光旦“位育”思想与现时代》(中西文化与人的精神发展国际研讨会,2004年1月,北京,中华孔子学会主办)4. 《保护和增进罪犯受教育权:伦理学的视角》(人权教育法律制度研究国际研讨会,2005年2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主办)5. 《职业性与普通性:司法警官教育内部的必要张力》(第二届司法警官教育论坛, 2004,杭州,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主办)6. 《当代中国性教育観念の误解と超越》(2007年,第三届亚洲性教育学术大会,东京,立教大学主办)7. 《略论监狱人民警察的罪犯观》(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司法行政工作学术研讨会,2006年5月,河北保定,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主办)8. 《对社区矫正热的冷思考》(新形势政策与社区矫正主题座谈会,2007年9月22日,石家庄,河北省法学会社区矫正研究会与《河北法制报》联合主办)9. 《行走在边缘:关于学术经历的一点思考》(东亚文化传统与教育创新高层论坛暨郭齐家先生七十寿辰学术报告会,2007年8月,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专著:1. 《教育转型之镜——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与实践》(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2. 《中国古代监狱制度》(合著),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教材、论著:1. 《大学生心理辅导》(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2. 《社会科学理论探索——应用心理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3.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哈尔滨出版社1995)4. 《学校管理学》(哈尔滨出版社1995)5. 《教育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 《司法口才学》(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7. 《矫正教育学》(法律出版社2002)8. 《罪犯劳动改造学》(法律出版社2002)9. 《罪犯劳动改造学指导》(法律出版社2002)10. 《罪犯教育学》(群众出版社2003)11. 《伦理学教程》(市场出版社2005)12. 《矫正教育概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3. 《矫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14. 《矫正教育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第三主研人,项目名称:“现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1919-1949)”,项目号00BZS019,已结项;2. 司法部部级课题一项,第三主研人,项目名称:“罪犯改造质量研究”,已结项;3. 司法部部级重点项目一项,第三主研人,项目名称:“中国古代监狱制度”,已结项;4. 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项目号06AIJ0240039,正在进行;5. 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基金项目“潘光旦教育思想研究”,项目号523002;6. 主持院级课题,独立完成,项目名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与实践”,已结项;7. 主持院级课题“清末监狱改良中的日本影响”,项目号XY200714,正在进行。另外,曾经参与北京大学季羡林工作室“中国基本古籍文献资料库”编纂工作,“十五”规划国家级课题“教育文献学与教育思想库”之“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库”的建设工作。获奖情况:1. 《罪犯教育学》,获2008年司法部特色专业教材奖,副主编,撰写四章。2. 《走向现代:从人权视角看新中国监狱事业的发展》, 200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史有关问题研讨会”(中国监狱学会监狱史学专业委员会颁发),二等奖,第一完成人;3. 《论素质教育的乌托邦精神》,2005年8月,“第二届素质教育创新与发展” (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颁发),三等奖,第一完成人;4. 《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2005年8月,获得保定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5. 《亲近经典,增强人文关怀与民族认同感——在选修课“教育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验》获得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06年教学成果三等奖,独立完成。6. 《罪犯教育学》,获2007年院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副主编,撰写四章。

2017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题库——高等教育学

小狐仙
杨子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Prague_girl高等教育学1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A.基础性B.专业性C.人文性D.科学性2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A.主要目的B.最高目的C.主要目标D.最高目标3高等教育从性质来看是一种()。A.高级教育B.人文教育C.科学教育D.专业教育4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门()。A.交叉学科B.综合学科C.边缘学科D.融合学科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A.基础学科B.分支学科C.重点学科D.理论学科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A.学者B.高级技术型人才C.高级专门人才D.研究型人才7下列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B.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C.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D.二者是不可分割的8()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A.专才教育B.通才教育C.自由教育D.高等教育9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A.专科教育B.本科教育C.研究生教育D.博士后教育10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A.亚洲B.非洲C.欧洲D.美洲11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的特征。A.反主流文化B.反多元文化C.反传统文化D.反校园文化151984D.A.A.A.A.A.自学讨论D. 1979A.C.B.A.个人本位论A.A.专业素质C.A.生产力B.A.223C.A.A.A.A.与产业结构一致A.D.矩阵式组织结构A.D.学术管理与行政

刘冬梅的学术成果

安能治人
伴雨行
2000年以来出版的主要著作:1.专 著 《教育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年出版2.主 编 《学会学习》,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3.副主编 《依法治教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4.副主编 《教育法学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5.副主编 《风绿山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6.参 编 《教育法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7.参 编 《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8.参 编 《教育法规基础》,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9.参 编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10.参 编 《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11.参 编 《教育法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12.参 编 《教育法规基础》,华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2000年以来独立发表的主要论文:1.法律文化视野下的教育法制建设,《中国行政管理》(CSSCI)2008年第10期。2 中小学常见的法律纠纷及解决途径,《中国教育学刊》(CSSCI)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管理》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3.日本中小学事故的应对与预防,《外国中小学教育》(CSSCI)2006年第5期。4.对教师教育权的法律探讨,《中国教育学刊》(CSSCI)2004 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5.关于学生隐性伤害的法律思考,《中国教育学刊》(CSSCI)2002年第10期。6.师生法律关系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CSSCI)2008年第4期。7.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承担,《中国教育学刊》(CSSCI)2001年第6期。8. 学生法律地位论析,《教育评论》(CSSCI)2004年第1期。9.发达国家教师法律制度述要,《教育评论》(CSSCI)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10.教师的法律地位探讨,《教育评论》(CSSCI)2000年第1期。11.发达国家高校教师培训的经验及借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4年第2期。12.试论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3年第3期。13.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0年第6期。14.国外高校教师任用制度改革及对我们的启示,《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核心)2000年第9期。15.校长必须具有现代管理意识,《教育探索》(核心)2000年第11期。16.发达国家教育督导制度的比较及启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2年第2期。17.国外教育执法监督的经验及借鉴,《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8期。18.高等教育与“两个文明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0年第2 期。19.法律文化与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5年第3 期。20.高等学校法律关系论析,《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 期。21.教育法律责任论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2007年第3期。22.碰撞与超越:教育法律观念的现代转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09年第1期。2000年以来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1.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法律文化与教育法制建设研究”, 2008结项。2.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专项研究课题“国外高校教师培训经验及借鉴”,2004年结项。3.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师的教学权利研究”。4.河南省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5.河南省软科学课题“河南省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结项。6.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研究”,2005年结项。7.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关于依法治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01年结项。8.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师任用制度若干问题研究”2003年结项。9.河南省社科联重点调研课题“关于依法治教现状的调查与建议”,2000年结项。1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关于依法治教若干问题研究”,2002年结项。11.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教育管理法制化研究”,2008年结项。1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02年课题“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2005年结项。1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10年课题“高校教师教学权利及其保障”。2000年以来主要获奖情况:1.“教育法律问题研究”2005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三等奖;2005年获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中小学常见的法律纠纷及解决途径”2007年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三等奖,3.“学会学习”2003年获河南省人民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三等奖。4.“发达国家教师法律制度述要”2004年获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承担”2002年获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教师的法律地位探讨”2001年获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日本中小学事故的应对与预防”2007年获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8.“师生法律关系探析”2009年获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高等教育管理学怎么定义?

夫春与秋
柳如是
一)对教育管理学概念的不同认识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归纳为以下几类:1、把教育管理学看作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此类观点指明了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并根据该对象把教育管理学分为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此类概念定义属功能性定义,即用教育管理学的功能来界定教育管理学。2、把教育管理学看作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和本质,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此类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育管理的现象和本质,其功能是揭示教育管理规律。是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功能两方面构成一个属性组来定义教育管理学,较第一类全面些。(二)教育管理学概念的界定# 定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问题为对象,以管理学、教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运用定性、定量以及其他有关方法,通过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的一门管理科学。包含三方面功能或目的: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指导教育管理实践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界定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把教育管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二是把教育管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三是“活动说”,把教育系统的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学界有不少人持这类看法;四是把现象、活动和规律均看作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问题或成为问题的教育管理现象。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管理现象,任何教育管理问题都是以教育管理现象为基础的。首先有现象,然后这些现象为人们所知,接着人们对已知的某些现象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研究对象。所以,教育管理学的核心是增强对教育管理的问题意识,发现并界定教育管理问题,展开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教育管理学只能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对问题的解决或解释。(二)教育管理学研究问题的类型1、教育管理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根据教育管理问题存在的性质划分。教育管理事实问题是教育管理研究者感知或经验到的教育管理现象问题或客观现象问题。分为四类:①自在事实问题(如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教师新陈代谢);②客观事实问题(大量存在的是此类问题,如学校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等的建设问题);③经验事实问题(实践中所感知或认识到的疑难);④理论事实问题(不同理论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教育管理价值问题是指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管理客体对管理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意义问题,也可以看作是管理主体所追求、赞赏、期望的东西。存在多种分类,按教育管理主体需要分为三类:物质价值问题(经济效益情况)、精神价值问题(精神满足情况)、综合价值问题(满足人们综合需要情况);按价值存在形态分为三类:物质的价值问题(对物的管理,如校园建设的价值)、精神的价值问题(如校园文化、道德风尚)、人的价值问题(如人的地位、作用、尊严)。事实问题是“是”或“不是”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而价值问题是“好”或“坏”的问题,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组织,其性质有所不同。2、教育管理的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根据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目的划分。经验问题可分为三类:①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形成新的理论或方法);②已解决的问题(所构成的理论是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内容);③反常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在新条件下又成了问题)。概念问题也叫理论问题,是指教育管理理论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管理学的“元”问题。分为两类:①内部概念问题(理论内部的概念模糊或矛盾);②外部概念问题(理论与理念之间的矛盾或冲突)。经验问题是研究与教育管理实践有关的问题,其目的是解决现实的教育管理实践问题;概念问题是研究理论本身的问题,其目的是使教育管理理论更具有合理性、解释性、系统性。 3、教育管理常规问题和革命问题根据库恩的科学革命观点划分,科学发展可分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两个阶段。常规问题可分为两类:①当前能够解答的问题(根据已有理论对问题进行解答,从而丰富和完善当前的理论);②现有理论不能完全回答的问题(但能从现有理论出发探索出新的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办法,从而发展现有的理论)。革命问题又叫危机问题,是现有的教育管理理论不能回答的全新的问题或异质的问题。可分为两类:①个别的革命性问题(指对现有理论体系不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反常问题,对其解答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系统的新理论);②结构性的革命性问题(指现有理论不能回答的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其解决就意味着新的系统理论的诞生)。产生的新理论会替代或与现有理论并存。 4、教育管理的“真”问题和“假”问题以上的各类问题都应是真问题,而不能是假问题。判断的依据是该问题“是否存在”,不是是否需要或是否重要。真问题是现有的理论没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够好的问题。真问题的确定是建立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的,以此发现问题确实存在,或虽然研究过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一)关于教育管理学性质的不同观点1、教育管理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管理学确实具有教育学的性质,但教育学的属性不是教育管理学的一般属性,而只是其区别其他管理的特殊属性。2、教育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管理学根源于现代管理理论,是一般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运用。3、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分为两种观点:一是教育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二是多学科交叉,与管理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运筹学等联系密切,是边缘学科。4、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方法上以事实和经验为出发点,运用很多的实证研究手段;目的上主要是解决教育管理的实际问题,改进管理工作。不周处在于教育管理学本身也有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之分,不能单纯归之为应用学科。5、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性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特点而非唯一特点,不能称之为综合学科。(二)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定位1、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管理学科把教育管理学建立在管理学的基础上,首先可以充分地运用已有的管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教育管理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其次,为管理学与其他管理学科进行对话提供了条件,因为他们的基本概念具有共通性;再次,有了管理学的基础和与其他管理学交流的条件,教育管理学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摆脱了被孤立的境地。2、教育管理学的特质(1)综合性 指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的综合。 (2)实践性 指教育管理知识的客观性,功能的实用性,使用的情景性。 (3)开放性 指打破学科的疆界,根据学科发展要求不断地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发展和完善本学科。四、教育管理学的方法(一)教育管理学方法的分类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P.39列表分析。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质的研究、系统研究。(二)教育管理学的定性研究一类研究方法的总称,是用文字来描述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来说明事物的性质或属性的方法。其基本方法有演绎法和归纳法,具体的方法有经验总结法、历史文献法、比较法、抽象法、理论法等等。定性研究遵循严格的逻辑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为手段,其目的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是科学的研究。主要缺陷是不能精确地说明研究对象的性质。1、演绎法亚里士多德创立。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主要形式是三段论。 P.41-422、归纳法英国哲学家培根创立。归纳法是由关于个别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出关于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有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P.433、经验总结法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和有效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使认识和做法上升为理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属归纳法。4、历史研究法对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究的方法。有五种发生学形式,六个基本步骤,两个局限。5、比较研究法(广泛使用)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类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普遍性和差异性,以便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四种比较相互交织。6、理论研究法 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性知识的形式反映教育管理的特性和规律。有严格的程序或过程。自古代产生学校教育以来,教育管理就以一定的形式出现了。现代的教育管理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教育系统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从管理职能与管理过程来看,现代教育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 教育管理不同于教育行政,教育管理不仅有行政的内容,还包含有关政党的方针和政策,而党政是应分开的;教育管理从层次上看,按刘文修的观点可分为教育的宏观管理(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教育方针的颁布等)、教育中观管理(地方层次的教育行政活动)、教育微观管理(学校层次的管理经营活动) 教育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的管理。主要内容有: 1 .实施教育法令; 2 .制定教育规章; 3 .编制教育计划、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 4 .审核教育经费; 5 .任用教育行政人员; 6 .视导和检查所属单位的工作; 7 .协调教育与其他部门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有的国家对教育行政管理采用中央集权作法,如中、法等,有的国家则采取地方分权的作法,如美国等) 学校管理通常是指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然而,目前学校管理正日益注重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制定教学计划在.安排教学、科研任务; 3 .制定学校规章制度; 4 .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 5 .管理学校其他工作; 6 .协调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学校作为文明的辐射源有其自身的能力和义务) 教育管理学是建立在教育学与管理学这两门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往往要是运用管理学与教育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原理,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研究教育系统中的管理问题,揭示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 孙绵涛 教授将教育管理学定义为: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教育管理活动、体制、机制、观念),并通过研究现象而揭示教育管理规律(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虽然教育管理学主要以教育学与管理学为基础,但它同时涉及众多学科,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学、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长,它萌芽于 20 世纪初,直到 50 年代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说,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