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这份爱
费欧娜
耻辱历史: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8、1860年的英法入侵;1894年的甲午中日海战;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入侵;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1937年的卢勾桥事变等等,伴随着这些入侵战争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一步步被沦为殖民地,人民一步步被沦为奴隶。祖国强大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苏珍宝岛战役,中印之战,几乎和周边几个国家都打了一遍,原子弹、氢弹、卫星相继成功,进入五大常任理事国,收复香港、澳门,宇航员上太空,航空母舰的制造和使用等等,这些都是令人自豪,扬眉吐气的大事,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共认的第三大强国。三分世界有其一!

跟“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相比,“中国制造”在欧美的印象是否比较差?-

还善款
孤儿院
中国的经济在突飞猛进,“Made in China”的标签贴满了欧美人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产品形象也深入人心。无论是廉价的运动鞋还是山寨的手机;无论是安全性低的玩具还是质量普通的衣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品牌名字“中国制造”。近日,全球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JWT)发布一份民意报告,报告的研究内容是:英美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印象。结果显示,“中国制造”给英美消费者最普遍的印象是“海量生产”——高达60%以上的英美浪费者认为“中国制造”的商品意味着“海量生产”。55%左右的英美消费者认同中国的商品给人的印象是“便宜”;45%的人认为“安全水平低”;35%的人认为“质量差”;35%的人认为“不可信赖”;33%的人认为“低档次”;20%的人认为中国商品“有趣”。相比之下,英美消费者对“日本制造”和“美国制造”普遍持正面看法,同时,不到10%的英美消费者认这两国制造的商品“便宜”。调查结果还显示,消费者的年龄越老越有可能对“中国制造”的商品持消极的看法。18-35岁英美消费者人群的世界观较开放,对中国的了解都较为新鲜,对“中国制造”更有可能持积极态度。但总体上还是持负面看法较多。据欧洲委员会于今年发布的2011年度《保证欧盟消费者安全》报告,欧盟超过一半被通报的非食品类危险商品是中国制造。该报告同时指出,尽管大部分危险商品产自中国,但该比率“已经从2010年的58%降至2011年的54%”。也有评论指出,“中国制造”的恶名是市场需求的牺牲品——有需求就有供应。“中国制造”的商品是根据终端消费者的需求而生。但无可否认,“中国制造”已经在世界消费者的眼里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短时间内,我们都无法看到中国商品能摆脱如此臭名。这种负面的感知甚至已经传导到中国自主品牌上。中国商品和政府一样,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危机。这份报告的基础调查完成于2012年5月31日至6月4日,由智威汤逊在美国和英国进行实地研究,采访了18周年岁以上的美国人和英国人各503名。 中国制造的产品进不了老佛爷百货、梅西百货这样的高档营销场所,中国制造只能进入国外一些低端超市和简易的卖场营销,这样低端的营销环境已经把中国制造打入二流,甚至三流产品之列。低端的营销环境使得中国制造烙上了不值钱的便宜货、不上档次的低级品、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属于无奈之中的选择这些烙印,自然无法提升价格,获得丰厚的的利润。  极低的利润使得中国制造不断出现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以下是近两个月以来发生的外贸事件:中国制造宠物食品受污染事件; FDA对徐州安营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谷朊粉发出禁令;二甘醇牙膏事端  美宾夕法尼亚州一起致命车祸的诉讼牵扯到中国制造  中国水产品欧美受阻  中国问题玩具大规模召回  欧盟加强对中国人工养殖海产品的安全审查  因玩具表漆含铅量超标,中国制造的96.7万件塑胶玩具在美国召回  ……  “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已经到了令海外消费者恐惧的地步:欧洲一些公司要注册“非中国制造”商标;许多美国人在买东西时翻看产地标签 ;“毒饺子”让中国食物受到消费者的质疑;“质量门”必然给在金融危机下逐渐复苏的中国家电出口蒙上了一层阴影。 综合上述,很遗憾的告诉你,在欧美消费者眼中,中国制造相比日本和韩国产品,给人的印像就是廉价、盗版、品质差、安全堪虑的负面印像。

国家现今有哪关于化妆品的法律法规

鰋鲤
玛丽娅
1.做好防晒霜。出门之前推进好防晒霜,防紫外线伞强烈的阳光,或者戴一顶帽子,面部阳光尽可能多。2。阳光下别忘了修复。虽然防晒霜已经就位,但它总是有漏洞,当你回家时,你需要做晒伤修复。他的工作。除了要涂抹修复霜外,还要记得给面部皮肤添加水分。3,少用化妆品。化妆品含有汞、铅等重金属,砷,他们可以让你成为一个闪闪发光,但是这个美丽后的代价就是肌肤质量的日趋下降。重金属的渗透也会诱发和加剧深层皮肤中的黑色素沉积,造成越来越多的斑点。越来越明显。因此,尽量不化妆,在不可避免的场合下,一定要记得小心卸妆。4.多吃美容食品。许多食品有助于皮肤营养,如西红柿含有谷胱甘肽可抑制黑色素,萝卜富含胡萝卜素,能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E是很好的化妆品助剂。5.使用天然护肤品。一般生产的雀斑产品添加了大量的工业元素,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建议使用天然植物提取点奶油,安全无副作用,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后,斑效果明显,。6。保证睡眠质量。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可使皮肤加速衰老,加重黑色素沉着。形成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让皮肤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自我修复7,适量喝红酒。红酒有助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细胞,促进血液循环和美容。它可以减少污渍,使皮肤恢复活力。很大的作用。

中国哪些出口牙膏出现问题?在国内用的这些牙膏安全吗?

大之至也
阿妮娜
现在的一般看法是, 二甘醇属于低毒类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由于代谢排出迅速,无明显蓄积性,迄今未发现有致癌、致畸和诱变作用证据,但大剂量摄入会损害肾脏。早在2000年国内专家就曾对1965人进行过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于15.6%牙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说:“二甘醇用在牙膏当中是作为一种保湿剂,没有它,牙膏就会很快干裂。应该说,二甘醇作为牙膏的成分在牙膏中使用,是不可能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损害的,关键是一个量的问题,而且它并没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特性。” 事实上,长期以来,国内所有的牙膏品牌都在牙膏中不同程度地添加了二甘醇,就连全球最大的牙膏品牌高露洁也遭遇了“二甘醇”危机,原因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怀疑牙膏含有有毒化学物二甘醇。也就是说,国人长期以来每天都在吸收这种被称为二甘醇的化学物质,不管你使用的是国内品牌还是国际品牌牙膏,除非你不用牙膏刷牙或根本就不刷牙。直到今天,因为出口的牙膏被有的国家给查封了,我们才知道,这种物质说不准就对我们人体有害。 那么,到底使用含有二甘醇的牙膏是不是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呢?国家质检总局引用专家评估报告称,长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于15.6%的牙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并要求有关国家和地区对中国“问题”牙膏解禁,但都没有作用,就连我们的香港海关也没给面子。香港海关援引香港卫生署说法认为,如果每天使用含有百分之0.21至7.5二甘醇的牙膏,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吸取二甘醇的份量可能会超过欧盟食品科学研究委员会建议可接受的水平。 我想,普通市民大多都像本人一样搞糊涂了。二甘醇牙膏有害?无害?没有答案,或者答案不明确,不知道听谁的了。由此引起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每天刷牙还用不用牙膏呢?

如果牙膏被人注了毒,在那能查出来

巨冢
今子不去
如果不是劣质产品,就没有毒香港海关呼吁市民停用3款牙膏,分别是美加净牙膏(含氟)、三七高级药物牙膏和田七特效中药牙膏,指该3款牙膏含有可伤肝或肾的二甘醇,并已指示港代理即时回收有关产品。其中美加净及田七两款牙膏加国有售。据《明报》消息,该3款被香港海关在市面抽取牙膏样本,送往港府化验所发现含有超量二甘醇的牙膏品牌中,在温哥华一些华人超市普遍可以看到的,只有一种由广西一间牙膏工厂出口的田七特效中药牙膏。据一间本地超市的负责人说,该牙膏销路不错,他自己都常常使用,并不担心使用该牙膏会有问题。该超市负责人说,一些有关牙膏会有安全问题的消息,确实会影响到牙膏的销路,不过,目前这些牙膏均是合法进口,通过加拿大的安全测试,故此并不担心这些产品会对人造成危害。另一方面,香港裕华国货称,自从美国及新加坡先后表示有国产牙膏含二甘醇后,已将所有大陆牌子的牙膏退回批发商,要求它们出示化验报告,证明安全才会继续出售。海关早前在香港市面抽取牙膏样本送交政府化验所测试,结果显示,美加净牙膏(含氟)、田七特效中药牙膏和三七高级药物牙膏的样本,含有百分之0.21至 7.5不等的二甘醇,呼吁市民停用。卫生署说,若每天使用含有百分之0.21至7.5二甘醇的牙膏,人体吸取二甘醇的分量可能超过欧盟食品科学研究委员会建议可接受的水平。二甘醇是常用的一种工业溶剂,一般用作溶解颜料及染料,早前有实验证实二甘醇会损害人体健康,长期接触可能会影响人体肾脏及肝脏功能,并会降低红血球数量等。美国FDA指出,虽然在正常情况下牙膏不会被吞进肚内,但当局关注若意外吞食了含二甘醇的牙膏,其对健康的毒害不能轻视,尤其对於儿童,或本身患有肝、肾疾病的人。美国佛罗里达州一间公司昨日亦宣布回收一种中国制牙膏,怀疑含有有毒的二甘醇。该公司指,需要回收的Shir牙膏约有17万支,但至今未有收到有人因使用这款牙膏不适的消息。已购买了这种牙膏的消费者,该公司呼吁他们停用该牙膏并将它弃掉,或退回商店。我说的是人为的给我注的,人家牙膏本身没问题报警吧可是我没有检查费报警就需要检验,我没钱以前也报过警,人家都说让我自己有证据在来那就没法了可以银子试试,看变色就有毒满意点意右上角评价恩,谢谢不客气恩满意请点意右上角评价

高分跪求《食品生物化学》课程论文~高人请进!

藏珠于渊
沈约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药品审批与监管制度中的“黑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也涉及到食品安全与其他产品安全问题“黑洞”的社会根源:严重后果与改进建议。 关键词 药品食品 监管“黑洞” 权钱交易 官商勾结 系统改革 最近关于中国食品、药品与其他产品的安全事故不断出现,引起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欧盟、日本、美国等负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官员相继访华,还将陆续召开一系列相关国际会议沟通、协商与合作。世卫组织将派遣专家赴会,协助中国改善处理食品安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惠鲁生近日认为,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中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2007年7月31日《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驻中国大使馆政务公使黄正一(52岁),因吃了从附近店里买来的三明治而严重腹泻,第二天去医院诊治。门诊医生担心黄脱水,于是开处方输液。输液开始后不久,患者即陷入呼吸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其死因经卫生部门调查, 初步认定死于诊所注射错药。再次反映出中国在食品安全与医疗安全等方面,确有严重问题。 其实,中国出口商品,特别是到美、日、欧市场,大都经过严格的出口商品检验环节,多是的国人不可企求的“上等货”。出口不合格品可转内销,由国人消化承受。 众所周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却不断出现,熟视无睹:从假酒毒死人、毒奶粉致使大头娃、食物中毒案, 到霉大米案,蔬菜水果上的超标准残留农药案等。而长期生活在如此食品安全隐患中的国人,往往慢性中毒,会导致食源性疾病,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由来已久,它涉及多方面的体制问题:政策、管理、法治、道德等。其症结,特别还在于导致一切管理与法治失效的官僚制度性腐败问题。 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反映中国社会城乡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说明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医疗制度改革是不成功的,大多数人看不起病。这与制度和医疗腐败有密切关系关。突出问题是医疗与药品价格高昂,质量堪忧。近来药品批审腐败案曝光,暴露出药品流通中的系统性腐败贯穿整个过程:药品审批注册—定价—上市—推销—医院—患者。其中,医院收药商回扣案件,仅是末端环节。比起源头腐败,是小巫见大巫。 多年来,电视与报上的各种新药广告大肆泛滥,鱼龙混杂。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药品都是真正有效吗?有没有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它们为什么会在市场上流通? 一、药品审批与监管制度“黑洞”与腐败 据报道,2004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SFDA)共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相当于每小时批准5个,12分钟批准1个。而同期在医药技术领先的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仅受理了148种。说明某些管理部门对新药审批是多么的随意和容易,多么的不负责任,把13亿人的用药安全与生命健康当儿戏。在美国,所谓新药,必须是药品所含成份是新的;而在国内,“同样的成份,只要换个新名称就可以申请成为新药。”“一种感冒药,就派生出感冒通、感冒灵等一长串不同的新药。”企业以新药为名牟取暴利。 而另一方面,2003-2005年 SFDA审批下来的化学药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仅有212个。在这为数不多的212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中,真正的化学实体仅有17个,加上中药22个,这个比例还达不到总药品数量的1%。根据药品研究、试验与推广应用的周期较长的客观规律。显然,前者有滥批之嫌。为什么这样做?制度“黑洞”的盖子终于揭开。 1、 官员腐败与权钱交易 药品审批注册中的一系列问题开始暴露。2005年11月间,某城市专门协助企业注册药品的民营研究机构的总裁被检察机关刑拘。此人交代出了在药品注册报批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与涉嫌行贿受贿的官员及专家名单。据揭发出一系列报批黑幕。 据报道,2006年1月12日,北京西城区检察院将曹文庄(药品注册司司长、中国药学会秘书长)、卢爱英(药品注册司助理巡视员、注册司化药处原处长)、王国荣(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等数位司局级干部以及3位药品注册司的处级干部带回检察院进行调查。 2006年02月08日据《京华时报》报道,国家药监局多名官员被拘,在药品注册报批过程中涉嫌受贿。继去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原司长郝和平涉嫌受贿案发后,与之有相关联系的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曹文庄等多名官员也因涉嫌经济犯罪。 2007年1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 国家医药管理局原局长、党组书记“郑筱萸在药品监管工作中,严重失职渎职,利用审批权收受他人贿赂……案件造成的危害极大,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会议要求对郑筱萸的违纪违法问题,要彻底查清,依法严肃处理。” 经司法部门查证,郑-郝-曹上下铁板一块;同时,郑筱萸一家四口人(妻、子、媳)全部涉案,盗卖药品批文,形成权钱交换关系网。经法院审判认定,郑筱萸受贿645万元,玩忽职守与批准假药6项。据与郑筱萸关系密切的杭州某药厂人士说, “一般的三百万,紧俏的上千万,明码标价可以买。”古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变成现实! 郑案发后,浙江等一些省药检局长相继落马! 目前,全国17.2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有15万个是郑筱萸、曹文庄任期内办理的。其中有问题的药品与假药知多少?虽然,高官郑筱萸腐败案罪不容诛;但药品安全问题是否能根治?实际上,更应该追究责任与谴责的是产生大批腐败官僚与社会灾难的落后的政治制度! 2、 制度弊端“黑洞”由来已久 “郑筱萸等人受贿案和一系列药品事件,最直接和最集中反映的问题是,某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在滥用手中的行政审批权。” 行政审批改革已进行了多年,《行政许可法》2004年7月1日起施行。不少人认为行政审批改革已经成功结束了,但事实远非如此,批审制度中暴露出的腐败案件仍然层出不穷。 《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生产、批发的审批权集中在国家药监局和省级药监局。这种集权监管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高效管理;但审批和监管的绝对权力控制在少数政府官员手中,一旦权力运用不当,轻则产生行政不作为,重则发生权钱交易。 企业每申请一种药名,就要缴纳数额可观的审批费用,“当然,药监局不直接收审批费,但其下属的事业单位可以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检测费、检验费之类的。”该人士说。而某些政府官员个人,则在新药的受理、审批等各环节中索贿受贿。 “当年‘地标’转‘国标’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正在暴露出来。不应该转的转了,或者转的程序不对。这里有个人的问题,也有体制上的问题。” 自2001年开始,SFDA开始推进地方药品标准转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工作,并于2002、2003年完成了所有地方标准品种,转国家标准品种工作,所有药品统一使用“国药准字号”,这意味着企业必须重新在SFDA进行药品注册工作。 “有些规定不够透明、具体,很笼统,给受理人员有很大的操作余地。” “中介机构也是一种服务,代理本身没问题,但必须合法。在国外,临床研究也是有中介服务的。编资料,把不合格的资料送到局里来,然后通过了,这就有问题。” 另一个“跑批”的重点是,由于中药保护品种过期后必须重新进行审报,这也成了此类中介机构的一大块业务。“一个品种要收几十万元的代理费。审批时间太长,手续繁杂,有些企业等不及,为追求短平快,也只有这样。” 按照SFDA正常的注册收费,一、二类新药从临床试验到生产许可审批总费用是48000元。 “中药保护,找一些专家来审评是有的。但不符合要求却被通过,或者说符合要求但被刁难。比如有些要加20万元才放批,这是以权谋私的问题。” 事实上,打点审评专家,已成为这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临床规范也不好说,临床编资料、搞公关的情况也是有的。出现的这些腐败不是简单的某一个环节的问题。” 国家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也是容易产生腐败的。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程序,先委托企业进行标准起草,再由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审评是否直接作为国家标准,“药典委员会质量标准的制定,本身不是坏事,但问题是,这里面有些不应该升的,让他升了,或者有些是可以升,但必须给钱才能升。” 江南最大一家抗生素制药厂的药剂师高某,举报新药造假,持续11年无果,并受到打击迫害。说明国家药品监管制度与机构工作无效与严重渎职腐败。 3、不能把严肃的科学问题当作儿戏 任何工作都要坚持质量第一,科学态度。绝不再能搞马马虎虎主义的粗放作业与假大空。回忆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为政治任务,钢铁产量翻番,小高炉遍地开花;结果所炼之物成废渣,违背科学,劳民伤财。这类历史教训不应重犯。 药品从研发、临床试验、审批、上市要经历多道关口。这是一项极其严肃的科学工作和系统工程问题,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为什么药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难以被及早发现或者是及早披露呢? 药物安全专家认为,除了受药品研发本身存在的技术限制外,药品的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先天的弊端。专家认为,一个药品的审批是以临床试验为基础的,而大多数临床试验都是由制药业提供费用并在其控制之下进行的。由于过大的利益风险的压力,为了有利于药品通过审批,制药公司对试验的设计、试验结果的操纵以及对得出负面结果研究的“不经意”的“忽略”也是存在的。 同时,由于药品监管部门对药品上市后监管的技术、人力、物力的不足,造成许多副作用只有在大量患者长期使用,并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后才得以发现,这就使药品很少在造成大面积危害前,被主动撤出市场。专家认为,药品安全性不仅仅限于药品研发及临床试验的初级阶段,与之相比上市后的跟踪监测,就更为重要。但现实是,制药公司一方面控制了药品安全所需要的后续研究,另一方面更重视上市后的市场占有率和效益问题,而对患者的药物反应的监控大多数都是消极被动的。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世界一些国家正在改变以往的药品安全监控体制。 4、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黑洞问题也很严峻 病从口入。食品安全与药品安全同等重要。国人皆知,多年来假酒中毒案、毒奶粉、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不断出现。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事故层出不穷,像:致癌大米、双氧水鱼翅、进口奶粉被污染和亚硝酸盐超标、瘦肉精、结核奶、金华火腿添加敌敌畏、毛发酱油、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以及食品未标注转基因标志,使庞大数量的国内外消费者安全权益受到了极大伤害,也间接影响到中国食品工业的出口。 2004年,中国消协系统共受理食品方面投诉60740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有1621件,比2003年增长了24.1%。根据中消协的信息,这些安全问题主要表现集中在部分食品包装导致人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食品中夹有异物、产商擅自更改食品保质期、儿童食品、用品安全隐患多和餐饮不洁造成食物中毒这几个方面。但比起这些,中国大规模食品生产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才让人担忧。 中国卫生部发出的2004年重大食物急性中毒情况通报。卫生部在该年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85起,15715人中毒,死亡146人。中国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卫生部门近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从食品种类来看,动物性食品是中国主要的食物中毒原因食品,其中以肉及肉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多,为21.88%;其次为水产品占10.11%。中国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占27.1%和饮食服务单位占23.6%,家庭和食品摊贩各约占10%。 全国工商系统2006年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比上年增长12.28%。查处有毒有害食品案件2967件,占食品案件总数的7.84%,比上年同期增加1140件,增长62.40%;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37825件。显然,实际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要远远高于已经被查处的案件数。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报告认为,微生物污染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水。 目前中国在农业投入品供给、产地环境、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食品标准体系、认证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是对中国百姓食品安全的严重威胁。食物中毒报告是反映食品安全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据WH0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中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万—4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也就是说在网上搜一些新闻评论,自己剪切拼凑一下吧!

求教我国药品生产管理概况。但求真实!

创圣
经无价
  最近关于中国食品、药品与其他产品的安全事故不断出现,引起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欧盟、日本、美国等负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官员相继访华,还将陆续召开一系列相关国际会议沟通、协商与合作。世卫组织将派遣专家赴会,协助中国改善处理食品安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惠鲁生近日认为,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中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2007年7月31日《朝鲜日报》报道,韩国驻中国大使馆政务公使黄正一(52岁),因吃了从附近店里买来的三明治而严重腹泻,第二天去医院诊治。门诊医生担心黄脱水,于是开处方输液。输液开始后不久,患者即陷入呼吸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其死因经卫生部门调查, 初步认定死于诊所注射错药。再次反映出中国在食品安全与医疗安全等方面,确有严重问题。  其实,中国出口商品,特别是到美、日、欧市场,大都经过严格的出口商品检验环节,多是的国人不可企求的“上等货”。出口不合格品可转内销,由国人消化承受。  众所周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却不断出现,熟视无睹:从假酒毒死人、毒奶粉致使大头娃、食物中毒案, 到霉大米案,蔬菜水果上的超标准残留农药案等。而长期生活在如此食品安全隐患中的国人,往往慢性中毒,会导致食源性疾病,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由来已久,它涉及多方面的体制问题:政策、管理、法治、道德等。其症结,特别还在于导致一切管理与法治失效的官僚制度性腐败问题。  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反映中国社会城乡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说明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医疗制度改革是不成功的,大多数人看不起病。这与制度和医疗腐败有密切关系关。突出问题是医疗与药品价格高昂,质量堪忧。近来药品批审腐败案曝光,暴露出药品流通中的系统性腐败贯穿整个过程:药品审批注册—定价—上市—推销—医院—患者。其中,医院收药商回扣案件,仅是末端环节。比起源头腐败,是小巫见大巫。  多年来,电视与报上的各种新药广告大肆泛滥,鱼龙混杂。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药品都是真正有效吗?有没有不良反应与毒副作用?它们为什么会在市场上流通?  一、药品审批与监管制度“黑洞”与腐败  据报道,2004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SFDA)共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相当于每小时批准5个,12分钟批准1个。而同期在医药技术领先的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仅受理了148种。说明某些管理部门对新药审批是多么的随意和容易,多么的不负责任,把13亿人的用药安全与生命健康当儿戏。在美国,所谓新药,必须是药品所含成份是新的;而在国内,“同样的成份,只要换个新名称就可以申请成为新药。”“一种感冒药,就派生出感冒通、感冒灵等一长串不同的新药。”企业以新药为名牟取暴利。  而另一方面,2003-2005年 SFDA审批下来的化学药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仅有212个。在这为数不多的212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中,真正的化学实体仅有17个,加上中药22个,这个比例还达不到总药品数量的1%。根据药品研究、试验与推广应用的周期较长的客观规律。显然,前者有滥批之嫌。为什么这样做?制度“黑洞”的盖子终于揭开。  1、 官员腐败与权钱交易  药品审批注册中的一系列问题开始暴露。2005年11月间,某城市专门协助企业注册药品的民营研究机构的总裁被检察机关刑拘。此人交代出了在药品注册报批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与涉嫌行贿受贿的官员及专家名单。据揭发出一系列报批黑幕。  据报道,2006年1月12日,北京西城区检察院将曹文庄(药品注册司司长、中国药学会秘书长)、卢爱英(药品注册司助理巡视员、注册司化药处原处长)、王国荣(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等数位司局级干部以及3位药品注册司的处级干部带回检察院进行调查。  2006年02月08日据《京华时报》报道,国家药监局多名官员被拘,在药品注册报批过程中涉嫌受贿。继去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原司长郝和平涉嫌受贿案发后,与之有相关联系的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曹文庄等多名官员也因涉嫌经济犯罪。  2007年1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 国家医药管理局原局长、党组书记“郑筱萸在药品监管工作中,严重失职渎职,利用审批权收受他人贿赂……案件造成的危害极大,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会议要求对郑筱萸的违纪违法问题,要彻底查清,依法严肃处理。”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经司法部门查证,郑-郝-曹上下铁板一块;同时,郑筱萸一家四口人(妻、子、媳)全部涉案,盗卖药品批文,形成权钱交换关系网。经法院审判认定,郑筱萸受贿645万元,玩忽职守与批准假药6项。据与郑筱萸关系密切的杭州某药厂人士说, “一般的三百万,紧俏的上千万,明码标价可以买。”古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变成现实!  郑案发后,浙江等一些省药检局长相继落马!  目前,全国17.2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有15万个是郑筱萸、曹文庄任期内办理的。其中有问题的药品与假药知多少?虽然,高官郑筱萸腐败案罪不容诛;但药品安全问题是否能根治?实际上,更应该追究责任与谴责的是产生大批腐败官僚与社会灾难的落后的政治制度!  2、 制度弊端“黑洞”由来已久  “郑筱萸等人受贿案和一系列药品事件,最直接和最集中反映的问题是,某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在滥用手中的行政审批权。” 行政审批改革已进行了多年,《行政许可法》2004年7月1日起施行。不少人认为行政审批改革已经成功结束了,但事实远非如此,批审制度中暴露出的腐败案件仍然层出不穷。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生产、批发的审批权集中在国家药监局和省级药监局。这种集权监管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高效管理;但审批和监管的绝对权力控制在少数政府官员手中,一旦权力运用不当,轻则产生行政不作为,重则发生权钱交易。  企业每申请一种药名,就要缴纳数额可观的审批费用,“当然,药监局不直接收审批费,但其下属的事业单位可以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检测费、检验费之类的。”该人士说。而某些政府官员个人,则在新药的受理、审批等各环节中索贿受贿。  “当年‘地标’转‘国标’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正在暴露出来。不应该转的转了,或者转的程序不对。这里有个人的问题,也有体制上的问题。”  自2001年开始,SFDA开始推进地方药品标准转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工作,并于2002、2003年完成了所有地方标准品种,转国家标准品种工作,所有药品统一使用“国药准字号”,这意味着企业必须重新在SFDA进行药品注册工作。  “有些规定不够透明、具体,很笼统,给受理人员有很大的操作余地。”  “中介机构也是一种服务,代理本身没问题,但必须合法。在国外,临床研究也是有中介服务的。编资料,把不合格的资料送到局里来,然后通过了,这就有问题。”  另一个“跑批”的重点是,由于中药保护品种过期后必须重新进行审报,这也成了此类中介机构的一大块业务。“一个品种要收几十万元的代理费。审批时间太长,手续繁杂,有些企业等不及,为追求短平快,也只有这样。”  按照SFDA正常的注册收费,一、二类新药从临床试验到生产许可审批总费用是48000元。  “中药保护,找一些专家来审评是有的。但不符合要求却被通过,或者说符合要求但被刁难。比如有些要加20万元才放批,这是以权谋私的问题。”  事实上,打点审评专家,已成为这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临床规范也不好说,临床编资料、搞公关的情况也是有的。出现的这些腐败不是简单的某一个环节的问题。”  国家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也是容易产生腐败的。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程序,先委托企业进行标准起草,再由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审评是否直接作为国家标准,“药典委员会质量标准的制定,本身不是坏事,但问题是,这里面有些不应该升的,让他升了,或者有些是可以升,但必须给钱才能升。”  江南最大一家抗生素制药厂的药剂师高某,举报新药造假,持续11年无果,并受到打击迫害。说明国家药品监管制度与机构工作无效与严重渎职腐败。  3、不能把严肃的科学问题当作儿戏  任何工作都要坚持质量第一,科学态度。绝不再能搞马马虎虎主义的粗放作业与假大空。回忆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为政治任务,钢铁产量翻番,小高炉遍地开花;结果所炼之物成废渣,违背科学,劳民伤财。这类历史教训不应重犯。  药品从研发、临床试验、审批、上市要经历多道关口。这是一项极其严肃的科学工作和系统工程问题,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为什么药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难以被及早发现或者是及早披露呢?  药物安全专家认为,除了受药品研发本身存在的技术限制外,药品的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先天的弊端。专家认为,一个药品的审批是以临床试验为基础的,而大多数临床试验都是由制药业提供费用并在其控制之下进行的。由于过大的利益风险的压力,为了有利于药品通过审批,制药公司对试验的设计、试验结果的操纵以及对得出负面结果研究的“不经意”的“忽略”也是存在的。  同时,由于药品监管部门对药品上市后监管的技术、人力、物力的不足,造成许多副作用只有在大量患者长期使用,并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后才得以发现,这就使药品很少在造成大面积危害前,被主动撤出市场。专家认为,药品安全性不仅仅限于药品研发及临床试验的初级阶段,与之相比上市后的跟踪监测,就更为重要。但现实是,制药公司一方面控制了药品安全所需要的后续研究,另一方面更重视上市后的市场占有率和效益问题,而对患者的药物反应的监控大多数都是消极被动的。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世界一些国家正在改变以往的药品安全监控体制。  4、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黑洞问题也很严峻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病从口入。食品安全与药品安全同等重要。国人皆知,多年来假酒中毒案、毒奶粉、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不断出现。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事故层出不穷,像:致癌大米、双氧水鱼翅、进口奶粉被污染和亚硝酸盐超标、瘦肉精、结核奶、金华火腿添加敌敌畏、毛发酱油、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以及食品未标注转基因标志,使庞大数量的国内外消费者安全权益受到了极大伤害,也间接影响到中国食品工业的出口。  2004年,中国消协系统共受理食品方面投诉60740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有1621件,比2003年增长了24.1%。根据中消协的信息,这些安全问题主要表现集中在部分食品包装导致人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食品中夹有异物、产商擅自更改食品保质期、儿童食品、用品安全隐患多和餐饮不洁造成食物中毒这几个方面。但比起这些,中国大规模食品生产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才让人担忧。  中国卫生部发出的2004年重大食物急性中毒情况通报。卫生部在该年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85起,15715人中毒,死亡146人。中国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呈上升趋势。卫生部门近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从食品种类来看,动物性食品是中国主要的食物中毒原因食品,其中以肉及肉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多,为21.88%;其次为水产品占10.11%。中国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占27.1%和饮食服务单位占23.6%,家庭和食品摊贩各约占10%。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全国工商系统2006年共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比上年增长12.28%。查处有毒有害食品案件2967件,占食品案件总数的7.84%,比上年同期增加1140件,增长62.40%;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37825件。显然,实际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要远远高于已经被查处的案件数。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报告认为,微生物污染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亿计的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是由于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和饮水。  目前中国在农业投入品供给、产地环境、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食品标准体系、认证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  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是对中国百姓食品安全的严重威胁。食物中毒报告是反映食品安全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据WH0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中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万—4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也就是说?中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万-40万人。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二、药品质量问题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与不良国际影响  救死扶伤是人类善良本性,也是联合国一贯人权宗旨。为了牟取暴利,什么伤天害理的缺德事都能干出来,无疑于谋财害命,丧尽天良。然而,国家药监局(SFDA)官员在药品报批上存在的腐败行为,很难保证药品的质量与安全,必将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恶果。2004年,媒体爆出消息,在中国卖了十几年的老药息斯敏可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甚至死亡。据国家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的数据,近几年在我国各级医院的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而因药品不良反应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则多达250万人。人们不禁要问,现在正在出售的药品中,还有多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放心药”离百姓还有多远?!  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品组织的统计,假冒和侵权产品每年使全世界的企业损失1000亿美元,而假药则可能危害人们的健康与安全。制止假冒侵权商业行动组织的报告估计,欧洲查获的所有的假冒产品大约三分之二来自中国。  欧洲、北美和亚洲各地接连传出从中国进口的制造业产品、食品以及宠物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或有害健康的消息。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落后的商业伦理和价值观念和它的贸易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欧洲委员会:几乎半数危险产品来自中国。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纽约著名律师事务所格林柏格.特劳里格的资深合伙人哈维.莱文说,根据美国海关的统计,在所有被查获的假冒产品中,有67%来自中国,比几年前增加了几个百分点。  2007年4月2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宣布,禁止从中国徐州一家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进口小麦麸,因为对此前大范围宠物食品中毒案的调查显示,经检测有毒的小麦麸来自于这家公司。禁令同时要求严格检查所有从中国和荷兰进口的小麦麸。因为一些中国出口的小麦麸从荷兰转运进入美国。马来西亚报纸:中国食品出口的警钟。  2007年05月08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在过去二十年,糖浆似的毒药二甘醇(diethylene glycol)在全世界至少造成八起大规模中毒事件。研究人员估计有数千人死亡,在许多情况下,毒药的精确来源从未被察觉。最近案子中的四分之三源于中国这个假冒药品的主要源地。巴拿马是最近的受害者。报告了这种毒药造成的三百六十五起死亡,其中一百起到目前已经得到证实。巴拿马的死亡人数,跟制造这种毒药并把它当作99.5%的纯丙三醇出口的中国公司有直接关系。这些案例说明中国的食品与药品监管是一个“黑洞”。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三、认真学习国际药品审批与监管制度  据悉,美国FDA将成立一个独立委员会,以有效监督药品的安全性。新成立的这个“药物安全监督委员会”将由来自FDA的代表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医学专家组成。在实际工作中,该委员会还将咨询,外界医学专家以及患者和消费者组织的意见。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针对政府公布和更新的药品信息提出建议,解决药品安全方面的争端及监督药品安全政策的制定等。  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将获得比美FDA更大的行政权力。EMA新的法律已经规定,如果EMA在药品进入市场前对其安全性存有疑虑,EMA可以要求制药公司对安全性问题作补充性研究。如果企业对此不服从,可能会被处以相当于企业总收入10%的罚金。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与召回制度极不完善。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现状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世界卫生组织要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健全国家,每年收到的病例报告数量不应该低于300份/百万人口。美国2002年收到的病例报告数量为320860份,合800份/百万人口。中国2003年全年的病例报告数量为36852份,合28份/百万人口。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实施药品召回制度,有效地降低了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危害。2002年美国召回药品437种,其中非处方药达83种。中国目前已实施了食品召回,但对药品的召回目前尚属空白。 毕业论文 http://www.bylw8.com  四、谁应对医疗、药品、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负责?  当前,药价高,有的特贵。普通老百姓买不起药,看不起病,是因为在定价报批、药品推销、医院用药与看病等系统性环节方面的腐败行为,都很多。  同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上存在类似问题,则更严重。例如,一些假冒伪劣,甚至霉烂变质,严重污染的食品案例时有发生。  试问,谁应对此类严重腐败现象与社会问题负责?为什么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越演越烈?什么项目才需要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如何约束和监督官员滥用手中的审批权?  人所共知,由于社会民主监督的缺失与落后专政体制的僵化,导致管理不善;权钱交易,法律亵渎,道德沦丧;腐败横行,像癌细胞扩散,波及到一切领域;随时随地都会爆发各种腐败事件。这是中国社会当前的症结,即腐败综合症。病根在与制度!  对待制度性腐败问题应当采取积极治疗,治病救人的态度。绝对不能讳疾忌医,文过饰非,蔓延扩大,危机爆发。五、深化改革,切实改善药品与食品监管制度GMP标准吧百度有

你吸电子烟对人身体有害吗?

花姑娘
及席
吸电子烟对身体有害吗,会致癌   吸电子烟对身体有害吗,会致癌吗?其实有这个疑问的人主要是担心电子烟烟油里面的尼古丁,目前网上言论认为尼古丁会致癌,电子烟烟油也含有尼古丁,所以抽电子烟也会致癌。但事实是尼古丁不会引起癌症,尼古丁本身是有害的,这一想法可能会导致公众恐惧,并避免像电子烟这样低风险的尼古丁产品。下面就尼古丁会不会致癌摘录知乎最佳答案给大家科普下。  尼古丁,烟碱,Nicotine和咖啡因一样是在人类现代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种生物碱,来自茄科植物的众多剧毒生物碱中的一种   香烟中“最具毒害”的是否是烟碱并不好说,实际上一氧化碳和焦油也一度被认为是香烟危害的罪魁祸首。而现在对于烟碱致癌性的活体研究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其可以致癌,但可以证实的是香烟成瘾性的源头是尼古丁。   焦油本身也是吸烟危害的主要来源。尽管如上文所述,焦油中致癌物为痕量,但如果长期吸烟,焦油本身被吸入呼吸系统后,会附着于呼吸系统表面,影响呼吸机能。这也是全球烟草行业“降焦减害”趋势的形成和国家立法禁止销售焦油含量超过11毫克/支的卷烟的原因。吸电子烟对身体有害吗,会致癌吗?[知乎答案]   一项新的研究提供了惊人的证据,表明美国人误解尼古丁的相对安全性。超过一半的成年人(52.9%)认为尼古丁导致大部分癌症吸烟,另有21.2%的人不确定。   几乎同样多吸烟者 - 52.5% - 认为尼古丁是致癌物。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不太可能使用雾化产品,或者甚至尼古丁替代疗法产品如口香糖和贴剂,因为他们可能认为这些产品并不比吸烟更安全。   该研究也反映了这一担忧。在接受调查的烟民中,只有31.6%认为电子香烟的危害性比吸烟小。3.4%的人认为vapes危害小得多。即使是vapers也被误导了,尽管他们比吸烟者和非吸烟者更少。该研究发现,14.6%的人认为尼古丁会导致癌症。   在接受调查的烟民中,只有31.6%认为电子烟的危害性比吸烟小   这项研究来自华盛顿的咨询公司PinneyAssociates。研究结果上个月在巴尔的摩的尼古丁和烟草研究学会(SRNT)年会上提出,尚未对外公布。Pinney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健康信息国家趋势调查的数据,得出他们的结论。   “尽管长期获得FDA批准的非处方尼古丁替代产品,成人对尼古丁对健康影响的误解依然存在,这令人不安,需要向公众特别是吸烟者明确公布, 尼古丁并不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有什么关联”主要作者Karen K. Gerlach博士在新闻稿中说。   她补充说:“公共卫生专家呼吁可信的权威人士向吸烟者明确地传达尼古丁的信息,这应该有助于他们了解,在含有尼古丁的产品中存在连续的风险,并利用这种理解帮助他们降低对健康的风险。”   但是,受信任的当局并没有公布使用非可燃尼古丁产品的真正风险。尼古丁影响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可能性仅仅基于啮齿动物行为研究。这样的研究结果经常被鼓吹为控制电子烟产品的一个原因,即使是像FDA局长Scott Gottlieb这样的医生。

你吸电子烟对人身体有害吗?

曼胡之缨
欧文
吸电子烟对身体有害吗,会致癌   吸电子烟对身体有害吗,会致癌吗?其实有这个疑问的人主要是担心电子烟烟油里面的尼古丁,目前网上言论认为尼古丁会致癌,电子烟烟油也含有尼古丁,所以抽电子烟也会致癌。但事实是尼古丁不会引起癌症,尼古丁本身是有害的,这一想法可能会导致公众恐惧,并避免像电子烟这样低风险的尼古丁产品。下面就尼古丁会不会致癌摘录知乎最佳答案给大家科普下。  尼古丁,烟碱,Nicotine和咖啡因一样是在人类现代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种生物碱,来自茄科植物的众多剧毒生物碱中的一种   香烟中“最具毒害”的是否是烟碱并不好说,实际上一氧化碳和焦油也一度被认为是香烟危害的罪魁祸首。而现在对于烟碱致癌性的活体研究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其可以致癌,但可以证实的是香烟成瘾性的源头是尼古丁。   焦油本身也是吸烟危害的主要来源。尽管如上文所述,焦油中致癌物为痕量,但如果长期吸烟,焦油本身被吸入呼吸系统后,会附着于呼吸系统表面,影响呼吸机能。这也是全球烟草行业“降焦减害”趋势的形成和国家立法禁止销售焦油含量超过11毫克/支的卷烟的原因。吸电子烟对身体有害吗,会致癌吗?[知乎答案]   一项新的研究提供了惊人的证据,表明美国人误解尼古丁的相对安全性。超过一半的成年人(52.9%)认为尼古丁导致大部分癌症吸烟,另有21.2%的人不确定。   几乎同样多吸烟者 - 52.5% - 认为尼古丁是致癌物。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不太可能使用雾化产品,或者甚至尼古丁替代疗法产品如口香糖和贴剂,因为他们可能认为这些产品并不比吸烟更安全。   该研究也反映了这一担忧。在接受调查的烟民中,只有31.6%认为电子香烟的危害性比吸烟小。3.4%的人认为vapes危害小得多。即使是vapers也被误导了,尽管他们比吸烟者和非吸烟者更少。该研究发现,14.6%的人认为尼古丁会导致癌症。   在接受调查的烟民中,只有31.6%认为电子烟的危害性比吸烟小   这项研究来自华盛顿的咨询公司PinneyAssociates。研究结果上个月在巴尔的摩的尼古丁和烟草研究学会(SRNT)年会上提出,尚未对外公布。Pinney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健康信息国家趋势调查的数据,得出他们的结论。   “尽管长期获得FDA批准的非处方尼古丁替代产品,成人对尼古丁对健康影响的误解依然存在,这令人不安,需要向公众特别是吸烟者明确公布, 尼古丁并不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有什么关联”主要作者Karen K. Gerlach博士在新闻稿中说。   她补充说:“公共卫生专家呼吁可信的权威人士向吸烟者明确地传达尼古丁的信息,这应该有助于他们了解,在含有尼古丁的产品中存在连续的风险,并利用这种理解帮助他们降低对健康的风险。”   但是,受信任的当局并没有公布使用非可燃尼古丁产品的真正风险。尼古丁影响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可能性仅仅基于啮齿动物行为研究。这样的研究结果经常被鼓吹为控制电子烟产品的一个原因,即使是像FDA局长Scott Gottlieb这样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