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录比例

道宣
登山侠
东北师范大学的各个年份的考试真题您可以到该校去买,是行政楼里卖,一般网上不好弄到。进东师本部校区正门左侧第一座楼就是行政楼,如果您师大有同学,可以让他们帮您买,然后给您邮去。我去年就是在那帮同学买的真题。东师的地理系在东北是数一数二的,每年报考的人数很多,但是每年录取的人每个专业一半都是十多个人,只要你进入复试,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不管是报考的人多还是人少,每个专业都是招十多人。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生的录取比例

拜错神
历史好象都不难考啊...吉大的没找到,给你东北师大2007年的吧.院(所)代码 院(所)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报名人数 统考录取人数 推免录取人数 105 历史文化学院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3 2 0 105 历史文化学院 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5 2 2 105 历史文化学院 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2 4 1 105 历史文化学院 060103 历史地理学 18 5 1 105 历史文化学院 060105 专门史 19 11 3 105 历史文化学院 060106 中国古代史 61 24 3 105 历史文化学院 060107 中国近现代史 78 22 6 105 历史文化学院 060108 世界史 53 27 5 105 历史文化学院 120203 旅游管理 8 2 4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录取比率是多少??万分感谢

水有罔象
高材生
本人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毕业,04年入学,外校考入,基础一般。据了解(04年资料),当时招生一般为15-18人左右,但是报考的人也比较少,大约25-32人左右,是不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原因,不知。这样比例差不多2:1吧,这些年是什么情况,具体数字不了解,但值得说明的是要对自己有信心。正是因为都怕考不上,就都不敢报考名牌大学——报名人数也不会异常的多。个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诚实的国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缩写,切记切记…… 参考资料:hk原创我想考东北师大,我也没找到录取比例,一起等待高手吧~~~

请问 东北师范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生历年复试分数线、录取分数线、报录比

无影无踪
九十九
自然地理学 070502 人文地理学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70520 ★湿地至于分数线 不知道 你去官网查查吧 你自己也不说清楚什么专业,再说了

东北师范大学考研历年最低分数和相应专业 越详细越好 最好是本校学生

夏川
狂犬病
报考志愿的选择 一旦决定考研,第一步决策就是确定报考志愿。与高考志愿类似,考研的第二志愿作用不大,绝大多数考生面对的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可以说,选择志愿是个风险很大的博弈过程。 ☆ 报考志愿的决策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步骤:形成专业选择意向;确定报考单位;最后两者结合,综合考虑,确定第一志愿,并考虑第二志愿。专业和招生单位的不同搭配就形成了报考的4种基本模式:本专业本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跨专业本校报考;跨专业跨校报考。不同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1、本专业本校报考。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2、本专业跨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专业不错,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招生单位去;二是原单位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其他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别很大;而且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及时获得。 3、跨专业本校报考。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 4、跨专业跨校报考。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很不满意,决心要开辟全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那么,考生到底如何确定报考专业和招生单位呢?我们认为,贯穿整个决策过程始终的,是两个关键的要素:考生自身的意愿和条件;完全而充分的信息。这实际上也就是报考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 考生自身的意愿和条件里面又有3个主要因素: 1.考生的专业意愿。一般来说,确定是否换专业主要看考生自己的意愿。许多考生高考时的专业选择并非自己做主,而是家长和老师的一厢情愿;或者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这个专业,这样考研就成了一个改换门庭、实现自己兴趣和抱负的绝好机会。还有许多考生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将来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些考生在判断专业前途时,就要目光长远一些,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来理性地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专业的前途,不要盲目跟风。 2.考生的考研目的。考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对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影响很大。就应届考生而言,一些考生就读于名校热门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考研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好的机会,成则更好,不成亦可;而许多本科专业和学校不理想的考生,则将考研作为人生转折的惟一机会,志在必得。在职考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部分考生工作很好,考研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另一部分考生则是要通过考研跳出原来的小天地,创造新的人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应届考生还是在职考生,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以考一个好专业好学校为主要目的,二是只要能考上就行。前者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时当然主要看自己的喜好和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后者则要更加注意权衡选择,尽量增加成功的概率。 3.考生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很强的考生,自然可以往高处考,往好处报;而竞争实力一般的考生则应注意避开白热化的竞争点,报考稳妥一些的志愿。 ☆ 确定报考志愿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权衡利弊,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抉择。尤其是那些竞争实力一般而又志在必得的考生,更要借助于信息的收集,选择录取可能性最大的专业和招生单位。考生在基本确定报考专业后,应该进一步选出设置了这些专业的学校,并根据其他一些主客观条件,圈定目标单位,进而对这些目标单位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比较,最终选取适合的志愿。 1.目标单位的竞争态势。第一是看目标单位的录取分数线。有一些好学校的总分和单科录取分数线有可能会高于全国统一最低分数线。第二是看所要报考的专业院系的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数。第三是看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两者之比即为考录比,数值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这些数据应该尽量往前多收集几年,可以看出一个趋势,比如说录取门槛逐步降低还是逐步抬高,是基本稳定还是剧烈波动。逐步抬高的难度比较大,而波动剧烈的风险比较大。 2.目标单位的录取情况。由于研究生招生是由各招生单位自主负责,各专业院系的权力很大,因此必须详细摸清录取情况,例如实际录取名额到底是多少,录取是否公平公正等。有些招生单位和专业院系内部保送名额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招生名额不少,但扣除保送名额后就所剩无几;有些单位和院系一贯奉行自家人优先的原则,优先录取本单位和本院系的考生,外来考生难以享受公平待遇。凡此种种,都是考生朋友一定要事先搞清楚的。 3.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考生应该尽力收集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例如历年考试专业试题,考试命题所依托的教材,考试复习的参考书目,复习的重点范围,命题教师的命题风格等等。这些信息对于复习和考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四种报考模式当中,本校报考的两种模式在收集信息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而跨校报考的两种模式都缺乏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凡跨校报考的,必须将信息的收集和比较作为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和报考单位。 第二步:获取考试信息 在确定了要考研、要报考的大致学校和专业范围以后,考生朋友们就要和学校联系了,以便获得最新的招生信息,并最后定下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获取有关专业方面信息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 招生简章。一般在7-8月份出,由各个学校的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研究生院和研究生处)公布。招生简章上会列出:招生单位名称、代码、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招生的专业人数(有的以系、所、院、中心等整个具体招生单位为单位,有的具体到每一个专业);导师(大部分不刊登,多属于集体培养);还可能会列出委培、自费等人数;但保送、保留学籍的名额一般不列出来(这对于考生确实是非常关键的信息);考试科目;使用的参考书(很多学校不列出参考书目)。 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上的信息对于考生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可以说都是最基本的信息,有一些关键的信息,并没有列出。 2. 系办印发的说明和专业课试题。为了弥补招生简章的不足,应付考生不停地打电话询问一些有关信息,有的招生单位(一般都是具体的招生单位如系、院、所和中心等)特别公布一些说明,比如:历年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录取比例、录取分数、参考书目等等,但保送人数、保留学籍人数仍无法公布,因为他们一般要到11月份研究生报名之前左右才能确定这一数据。 如果系里能公布最近几年的专业课试卷(部分院校内部发行装订成册的专业课试题集),那对于考生真是莫大的福音了,要是没有看到以前的这些试题,复习准备无异是盲人摸象。但遗憾的是,公布试题的单位相比较还是很少的,目前一部分的专业课试题可以在各院系研究生处买到。厦大考研网也可以为你代购几乎所有的厦大历年试题,请考生们注意关注。 3. 导师。能和导师联系上,得到他们的指点,无疑会如虎添翼。但这并不容易,有时候也不必要。因为导师一般都很忙,即使联系上也要注意打交道的方式。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很多研究生反映,越是好的学校,和导师联系的必要性也越小。知名的学校一般信息透明度较高,黑箱操作相对就少,出题也比较规范,很少有偏题、怪题。 4. 在读研究生。和导师相比,在读研究生要好找一些,能提供的信息也要更“实用”,说的话更实在一些。因此,我建议,如果想考研,尽量找所报院系在读的研究生咨询。 5. 各种平面媒体刊登的考研信息。 6. 网站。考研专业网站提供丰富及时的信息,比如我是本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我们专业过了国家线就能考上东北师大,放心吧,好好努力就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研究生好考吗?

示朕以默
目识
复试线是国家线,1:1.2的比例进入复试,要刷掉一部分的。没有歧视情况。历史学考研考试科目为:英语一100分、政治100分、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300分(包括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大部分),全国统考。历史学自2007年开始统考,由国家命题,有统一的考试大纲,你参照2007年以后的真题即可。2011年的国家线是300分,好好努力吧。历史学考研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内容如下:-、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四、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Ⅳ、考查内容全部内容分为中国史(上古-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两大范围。勤思考研推荐参考教材: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六卷本(2011)共6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共11本,大家可以斟酌参考。历史学考研专业课是重点,是成败的关键。专业课如果要报辅导班的话我建议你报勤思的辅导班,北师大命题阅卷老师授课。勤思考研网上也有历年的真题,你去下吧。

吉林师范大学去东北师范考研好考么

陆之鱼
乔治亚
考研不管你那个学校的,就好比高考不论你是哪所高中毕业一样,好不好考关键看你想要报考的那个专业的报录比,你可以去研途宝上面查一查,历年的报录比

东北师范大学的汉硕怎么样啊,好考吗

复灵以生
魏源
2014年是155人报名,最终录取人数不知,反正应该要超过原计划招生人数。这个专业东师大这两年一直在扩招。

考研人数“扎堆”的五个大学专业是什么?

祈父
丑八怪
在考研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考生都想选择较为容易的专业备考。很多考生都没有考虑到的一个因素:容易入门的专业,“跨考”人数往往很多,反而提高了竞争难度,考上的成功率更低。金融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往往是很多理科生“跨考”时的首选。为什么理科生考研“跨考”的时候,首选不是中文、法律等专业,而是选择金融学?这是因为理科生们在数学建模和逻辑思维方面本身较强。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知道的各种理财产品,和数学建模及逻辑思维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大量的理科生杀入金融学专业,导致这一专业考研竞争空前激烈。浙江大学就曾出现过金融学招考3人、报考85人的局面,录取占比高达28:1。法学专业法学专业研究生考试,每年报考人数挤破头。这是因为法学这门专业,如果单单从考研上讲,有人认为还没有国家法律资格考试难度大。因此,每年考法学专业硕士的考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门外汉”,经过一段时间的突击训练,就敢堂而皇之报考法学硕士,追求成为法律人。关键是很多时候“门外汉”和法学本科生比起来,还差不了多少。“门外汉们”的热情,推高了法学硕士招考的竞争强度。会计学专业每年选择考会计学专业硕士的人也非常多。原因在于,虽说会计学的数理性和逻辑性较强,但如果我们把会计学和金融学相比,相对而言会计学内容更浅一点,也不像金融学那样对于数学建模和数理逻辑等有那么高的要求。因此,只要是数学基础不是特别差,选择会计学专业,考上的几率还是很大的。新闻学专业如果说,考研中要找出一门专业优势特别不明显的学科,新闻学应该算是一个。新闻学学科和中文系、戏剧系等,并没有太大优势,反而显得定位模糊。因此,在考新闻学专业硕士的人群中,一部分“门外汉”反而比专科人士更强。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每年报考人数也特别多,比如,深圳大学在招考时,就曾经出现了报考生踊跃报名的情况,最终考录比超过了40:1,这样的激烈竞争,基本上考上的难度很大。如果不是对应用心理学有特别大的热情,在竞争太激烈的情况下,也没有必要一定选择它。除了以上五个学科,你认为还有哪些大学学科考研竞争比较激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