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第一届考研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你爱他
武林
中国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考研是从1951年开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63532始。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全国掀起了经济建设的高潮,国家非常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高考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相继建立起来。1951年我国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大学和专门学院设立研究生部,修业年限为三年以上,招收大学和专门学院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与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研究机构配合,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家文件,目的是为大学培养教师,为科研机构培养高级科研人才。1953年,国家高等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采取苏联的“导师制”。这两个重要文件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66年~197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全国性的“内乱”,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正常秩序,教育事业也深受其害。1966年6月,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宣布1966年、1967年的研究生招生“暂停”。从1966年7月到1976年底,国家高教部、教育部已被解散,处于瘫痪状况,大多数研究生导师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而遭到批判,研究生学位制度被视为“滋生修正主义的温床”受到抨击,研究生招生被中断12年之久。1977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做好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应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实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1978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决定将1977年、1978年两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合并,1978年正式恢复招收研究生。从此考研一直延续至今。扩展资料考研的进一步发展1986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提出“稳步发展,保证质量”的方针,明确在控制数量的同时,重点要调整好结构,培养模式应多样化。从此,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突破传统的重基础、重理论的单一模式,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发展是硬道理”的鼓舞下,极大地激发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制度”。“大力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在稳步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跟不上1992年以后经济迅猛发展的步伐。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将硕士生分为国家计划培养硕士生、国家计划定向培养硕士生、委托培养硕士生和自筹经费硕士研究生四类。招生选拔办法则分全国统一考试、单独考试、推荐免试三种。它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管理体制走向成熟,这一阶段研究生教育稳定发展,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研究生教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历史上全国考研初试第一是多少分?

敢问至道
何晏
历史上全国考研初试第一名应该有450分以上,因为所有的加起来满分是500分,这个第一名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过年的难度不一样

考研第一志愿和调剂志愿有什么区别

人卒虽众
趣取无用
考研第一志愿和调剂志愿区别:1、大部分学校都明确规定考研第一志愿录取优先,只要复3431353432试的笔试及格就没有问题,不存在从调剂生中择优录取问题;只有考研第一志愿希望不大的时候,才进入调剂系统找相应的可以调剂的学校。2、大多数学校保护第一志愿的政策是不接受外校调剂,本校调剂情况下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考生,或专业课相近考生。3、填写完第一个志愿后,第二个、第三个志愿随时可以填写,位置互换也没有关系,3个调剂志愿是平行关系,没有区别,互不影响。请点击“考生调剂报名”,在相应位置(调剂志愿不分前后)填写即可,不会覆盖已经填写的志愿。扩展资料:考研志愿填报须知:第一志愿的填报需要谨慎、合理,不能目标太高,不然,虽然初试成绩不错,但竞争太大的话,第一志愿还是会落选,一旦落选,就有点“落地凤凰不如鸡”了,调剂往往不容易进入不错的学校。如果学校生源充足,第一志愿考生上线人数很多,能进入复试的,都是第一志愿考生,是不存在保护问题的。最终,各凭自己的初试成绩和复试的综合表现,按照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的最后排名就是录取的最后依据。这就是考研中的“优胜劣汰”,合情合理的。对于那些本来高分但是考研北大失利的考生而言,唯一的路子就只能是调剂,这包括校内调剂和校外调剂。无论是校内或者校外调剂,都必须有调剂名额,这是调剂的先决条件。从北大校内看,应用统计硕士的相近专业是没有调剂的,所以,那部分被淘汰的考生,与北大就无缘了,只能进行校外调剂。一般来说,这种调剂,很难进入不错的学校。

中国第一届考研是从几几年开始报考的?

毕沅
白丝线
中国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考研是从1951年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全国掀起了经济建设的高潮,国家非常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高考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相继建立起来。1951年我国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大学和专门学院设立研究生部,修业年限为三年以上,招收大学和专门学院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与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研究机构配合,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家文件,目的是为大学培养教师,为科研机构培养高级科研人才。1953年,国家高等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采取苏联的“导师制”。这两个重要文件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66年~197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全国性的“内乱”,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正常秩序,教育事业也深受其害。1966年6月,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宣布1966年、1967年的研究生招生“暂停”。从1966年7月到1976年底,国家高教部、教育部已被解散,处于瘫痪状况,大多数研究生导师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而遭到批判,研究生学位制度被视为“滋生修正主义的温床”受到抨击,研究生招生被中断12年之久。1977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做好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应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实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1978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见》,决定将1977年、1978年两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合并,1978年正式恢复招收研究生。从此考研一直延续至今。

第二次考研考生与第一次考研考生在录取上会有什么差别

其道不怒
跖曰
一般专业没有限定,关键还是看考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还有考试回的分数,不会因为第二次报考或答者第一次报考的问题影响录取的,只要好好准备复试科目,包括专业课和英语的面试、笔试,问题不大,大家的机会都是平等的!

考研真有初试成绩第一复试被刷的?

大有径庭
樱庭
还是有的 比较复试没有想象中简单。  2015年初,令人疲惫的初试刚过,放假期间很多考生都会松懈下来。其实复试的备考从初试的复习已经开始了。太奇考研老师提醒大家,复试准备应该抢占先机,寒假期间提前了解复试调剂规则备战复试在寒假里做足戏份迎接复试。  1.信息:及时搜集,巧做准备  面试方式、面试流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的院校会做相应的调整,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同一所高校中的各个院系所采用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可能有些院系采用抽题的形式,而有些院系则直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考查考生的应变性和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同样要灵活多变,在复试前多向报考学校的招生办咨询,时刻关注目标院校的网站信息;多向本学院的上届师兄师姐打听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考试的大致范围、考试方式和流程、应试方法和技巧等;也可在本学院的学生论坛中发帖询问。尽量在考前能够多了解和掌握有关考试的信息,避免临场出现反应不及时、答非所问的情况。  研究生入学考试与高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考研不仅仅考考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在考验考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书本之外的能力。这些藏之于书本之外的能力同样也在考研所考范围之内,只不过它们通过一种无形的方式体现出来罢了。  2.着装:整洁大方,充满朝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机构是创造学术成果的地方,不同于企事业单位,因此考生们没有必要刻意地着正装。如果你有着正装的习惯,那另当别论。笔者认为,只要干净整洁、大方得体、富有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即可。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大多数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一颗年轻的心,大家大可不必故弄玄虚、故意装出一幅成熟稳重的姿态,把一个真实的自我展现在考官面前就已经足够了。男生要穿着整齐、理顺头发、剃掉胡须,女生同样要穿着整齐大方、精神干练,头发长的要扎起来,切忌浓妆艳抹,可以适当地化淡妆,健康有活力。  考生进入面试考场,首先呈现在各位考官面前的是自己的外型,健康、良好的外部形象势必会给考官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在短短半小时左右的面试时间里,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为你的面试增色不少。  3.自我介绍:清晰流利,勇敢自信  自我介绍环节说到底是一个考生向考官推销自己的过程。考生在此环节要清楚、流利地介绍本人的基本信息和相关兴趣爱好、研究专长等。笔者认为,自我介绍的形式更胜于内容。从内容层面来讲,因为考生的许多基本信息已经以书面的形式早已呈现给了老师,在面试中做自我介绍无非就是对纸质材料中未提及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延伸或者对材料中提及较少的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而已,老师在这个时候真正看重的是考生的谈吐和举止。因此,考生要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表现得勇敢自信,清晰流利。  具体来讲,考生要在自我介绍中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表现出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热情,在面试过程中始终保持微笑会让考官产生一种舒适、温和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往往那些受大家欢迎的人都是经常面带微笑、性情温和的人,考官同样也喜欢善良、温和、友善的学生。其次,考生在介绍中要清晰地传达出自己的相关信息,语速要平稳、缓和,发音要清晰、有力。明亮清晰的发音可以让考官感受到你所带来的气场,使考官融入到你的话语系统中。再次,必要的眼神交流是赢得考官好感的重要筹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神能够直接反映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眼神的交流要贯穿于整个面试过程中,从自我介绍到抽题答问再到与导师的自由沟通,都需要加以一定的眼神交流。在这里笔者要强调,考生眼神一定要正视考官的眼睛,表现出一定的专注、认真,同时充满自信,切不可飘忽不定,飘忽不定是一种典型的缺乏自信的表现。如果考生实在不敢正视考官的眼睛,可以正视考官的鼻子,当然,在自我介绍的过程中,不必始终正视考官,可以在言谈过程中环视一下其他老师,眼神从主考官自然地移动到其他老师身上,再从其他老师移动到主考官身上,要时刻保持一种镇定自若、自信冷静的心理状态。  4.回答:心态平和,实事求是  在整个面试过程中,考官问得最多的莫过于考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生在这个时候要始终保持一种谦虚、谨慎、从容的心态,往年许多考生在面试考场中都会出现诸如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的现象。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态失衡、过度紧张。  大家要认识到,入围的考生彼此之间的实力差距并不是很大,所以此时比拼的就是考生的心理素质。当考生抽到难以回答的题目时,切不可不懂装懂。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再正常不过,只要谦虚、认真、虚心请教,老师都会给予认同的。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考生先要认真思考,一般老师提出问题之后都会留一到两分钟的时间供考生思考作答的,如果实在没有思路,可以主动承认以前对这个问题关注不够,希望老师能够帮忙指点。如果有一些思路或者影响,不妨说出来与在场的老师分享,老师会认为该考生是一个诚实、可靠的学生,切不可胡编乱造、异想天开。  5.知识:没有最多,只有  知识是难以穷尽的,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追求知识的步伐。在研究生复试的面试过程中,我们所面对的都是国内的专家学者,我们的专业功底在他们面前是非常薄弱的,但同样我们可以通过广博的知识面获得他们的好感。例如,在讨论到某个专业知识的时候,可以适度地联系一些其它学科门类的知识,从其它角度谈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有时候一个比较新颖、独特的观点可以赢得老师的好感。  每个人都具有各自特有的涉猎领域,你学习计算机,平时可能关注体育;你研究历史,平时可能关注时政;你喜欢化学,平时可能关注商业。在面试的过程中,不妨将这些爱好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在与导师的交谈过程中,让导师了解到你的另一半。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关键是我们能有一颗时刻追求知识的心,不管是在哪个领域,只要你热爱知识,你都能够挖掘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导师看重的与其说是你在这四年当中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如说是你在这四年学习生活中所培养的求学热情和所练就的求学能力。  6.专业:重点突破,广泛阅读  说到底,过硬的专业知识才是考生最强有力的竞争筹码。四年的时间不一定能有专家级别的知识和技能,但至少能有一点,那就是专业敏感度。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尤其是进入考研复试的较为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至少要具有非常良好的专业敏感性。例如,学广告设计的,在平常的生活中会不由自主地留意大街小巷的广告贴片,看电视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称赞某个广告设计得绝妙高超;学新闻编辑的,在平时读报纸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关注报纸的排版、编排、字号、字体、标题变化等,会不由地赞许某个标题的醒目,或者批评某个版面的平庸;学经济的,会在平时读书、读报过程中有心留意最近的财经资讯,会在看新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评价某个金融现象。  考生在准备复试时除了看指定的参考书目之外,还要多联系实际,多关注现实。在面试中,老师往往会让考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因此,考生必须努力建立所学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平日的生活中要多听、多看、多思考,要有意地关注本专业的信息,逐步地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其次,要多看所学专业的相关书籍,尤其是报考文科类专业的考生,导师往往会问考生看过哪些相关名著。因此,考生在复试备考过程当中要多看相关原著。由于时间比较短,考生不可能做到完全研读几本原著,我们可以抓原著当中的核心思想、主要线索,只要能在面试当中有话可说,把原著的核心观点概括准确即可。  可见,对专业的把握是多角度的,考生需做到重点突破,广泛阅读。重点突破指定的参考书目和相应的历年试题,广泛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经典名著,同时关注现实,联系实际,提升自身的专业敏感性。  7.志向:投师所好,对症下药  在面试当中,老师往往会询问你对哪个方面感兴趣,考生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提前掌握老师的研究偏好和学术专长。笔者不鼓励考生为了投师所好违背自己的初衷说违心的话,但最起码可以不至于与导师发生正面冲突。例如,提问老师的学术专长为近现代西方哲学,而考生在话语间却流露出了明显的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排斥情绪,这就与导师发生了鲜明的冲突。如果考生提前了解了该导师的研究偏好,就可以在面试的过程中避免谈及自己对近现代西方哲学不感兴趣之类的想法。  面试的考官可能还会问你类似这样的问题:请你谈一谈你所报考的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进展。所以考生事先一定要对自己所报考导师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和掌握,仔细研读导师的相关学术论文,对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果进行必要的思考和把握。与此同时,考生同样也要关注所报考专业的发展情况,一个对自己所报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漠不关心的考生是不会博得老师好感的。

第一次考研,需要怎么准备?

夫子相亲
亲知
您好 应该有一个清来晰的规划,大自二的时候就开始准备英语了,四六级和考研英语都要准备准备。大三上学期准备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下学期开始准备专业课和政治,一方面是学习一方面也要和报考本专业本学校的同学们多交流,和学哥学姐多交流,收集资料等等。考研加油

第一次考研成绩 影响第二次吗?

荣辱
性智
应该是不抄会的,但具体还要袭询问一下当地报考点。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Unified National Graate Entrance Examination),简称“考研”。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的总称,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初试和复试组成。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大学数学等公共科目由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主要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加入全国统考的学校全国统一命题)。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两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8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38万,较2017年增加了37万人,增幅达18.4%。这一增幅在2019年再度被刷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考研人数规模达到290万人,比2018年再增52万人,增幅升至21%   。

考研后第一学历

几维鸟
仇恨罪
第一、考完研究生后,你的第一学历仍然是专科,这个改变不了。第二、全日内制研究生现在分学硕容和专硕两种,专硕没有学硕好,但是专硕比较容易考,考英语二,学制大概两年。学硕比较难考,学制一般三年,考英语一。建议报个学硕,要是没考好,也可以调剂成专硕,都是一月份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