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点对点考研机构怎么样??

灵长类
从形式上来看当然是好的效率会成倍提高但最重要的是口碑口碑是不能作假

学府点对点的1对2考研辅导怎么样?希望有报过班的学长学姐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下 谢谢!

固哉
其自视也
考研专业课一般是招生单位自主命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考生可能会因找不到重点而复习偏,至少不全,直接影响我们的初试和复试,据说点对点教育是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为你一对一辅导及答疑,从初试到复试,尤其是复试阶段,专业课是重头戏,选择导师也是重中之重,身边的考研同学也有报名参加点对点教育的全科保过辅导的,反映说很不错的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呵呵。。。谢谢!我就是最近参加了他们的国庆集训营后动摇了。可是3万的费用实在是太高 而且今年他们的规模很大 不知道能不能做到1对2…如果不报 又觉得自己和那些VIP学员差距好大 所以很是动摇。其实就这几天来看 我也觉得挺不错的啦 就是对于他们能带给我的东西能不能值这个价目 实在很疑惑。为一个考研花上3万 想想也挺醉的……想问问 你自己有报吗?

我是15年想考研的学生,想报考的是会计学硕士,听朋友说点对点考研有这方面的辅导,但是我想知道辅导班跟

木棉
乙叶
教育机构老师常年从事教学工作,对考试命题的把握以及学习方法的把握肯定比自己来的更加效率。这里面排除一些基础非常好的学生,多年学习已经总结出了一套更适合自己的比较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的同学。如果基础不是很好,报辅导班还是有必要的。 现在教育机构这么多,学员趋之若鹜自然就能回答你这个问题了。 报班辅导更有章法,适合基础比较弱或不善于规划学习的学生。多花钱去上课可以认识好多新同学,必要的时候发展个对象也是有可能的。

国内点对点短信费用是多少?

祈父
军曹
发送短信(不分网内网外)0.1元/条,接收免费。了解服务优惠点击下方的“官方网址”客服324为你解答。

互联短信和网内点对点短信费用是什么东西?

不食五谷
政者
网内点对点短信就是说给中国移动用户发送手机短信的费用

移动点对点短信费用问题

大金鹿
人伦不饬
中国移动短信费由原来的0.1元变更为0.15元,所谓点对点就是指移动对移动,点对外指移动对联通或者电信之类的外网。

wlan点对点直连,啥意思?收吧收取流量费用?

倒数日
戚顾
是指运营商放在某个地方的WIFI一样,你可以连接有的送的有免费的时长。但是一般还是要收费才能正常访问网络的。是按时长收费的!

我可以去自考计算机本科吗?

疾走不休
芒乎昧乎
我是计算机专业的,我觉得如果你想考个证书,我建议你考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或系统工程师等等,但是这需要很深入的学习。自考的本科在社会上并不受重视,而其每年普通本科毕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很多,自考本科没有任何优势,我们学校的考自考的人,都是专科生把这作为考研的一个跳板。专业性很强的认证在社会上的重视程度要高很多,我就准备考网络工程师,这个认证过程比毕业证要难,但是我觉得如果你真的想在计算机方面好好干的话,就要做到最好。我建议你去考网络工程师,这种认证没有任何要求,自己学好了就可以去考。网络工程师考试要求: 一,考试说明:(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2)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 (3)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 (4)熟悉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5)熟悉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基础知识; (6)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主要的安全协议与安全系统; (7)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 (8)掌握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标准化知识; (9)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理解城域网和广域网基本技术; (10)掌握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 (11)掌握TCP/IP协议网络的联网方法和网络应用服务技术; (12)理解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13)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4)熟悉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和优化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技术; (15)理解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16)理解网络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7)了解有关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18)正确阅读和理解本领域的英文资料。 通过本级考试的合格人员能根据应用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网络设备的软硬件安装调试工作,能进行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能高效、可靠、安全地管理网络资源,作为网络专业人员对系统开发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能指导助理工程师从事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工作。、二、考试范围 :考试科目1:计算机与网络知识 1. 计算机系统知识 1.1 硬件知识 1.1.1 计算机结构 • 计算机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存储器、I/O部件) • 指令系统(指令、寻址方式、CISC、RISC) • 多处理器(紧耦合系统、松耦合系统、阵列处理机、双机系统、同步) • 处理器性能 1.1.2 存储器 • 存储介质(半导体存储器、磁存储器、光存储器) • 存储系统 • 主存与辅存 • 主存类型,主存容量和性能 • 主存配置(主存奇偶校验、交叉存取、多级主存、主存保护系统) • 高速缓存 • 辅存设备的性能和容量计算 1.1.3 输入输出结构和设备 • I/O接口(中断、DMA、通道、SCSI、并行接口、通用接口总线、RS-232、USB、IEEE1394、红外线接口、输入输出控制系统、通道) • 输入输出设备类型和特性 1.1.4 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 1.2 操作系统知识 1.2.1 基本概念 • 操作系统定义、特征、功能及分类(批处理、分时、实时、网络、分布式) • 多道程序 • 内核和中断控制 • 进程和线程 1.2.2 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 • 进程的状态及转换 • 进行调度算法(分时轮转、优先级、抢占) • 死锁 • 存储管理方案(分段与分页、虚存、页面置换算法) • 设备管理的有关技术(Spooling、缓冲、DMA、总线、即插即用技术) • 文件管理 • 共享和安全(共享方式、可靠性与安全性、恢复处理、保护机制) • 作业的状态及转换 •作业调度算法(先来先服务、短作业优先、高响应比优先) 1.3 系统配置方法 1.3.1 系统配置技术 • 系统架构模式(2层、3层及多层C/S和B/S系统) • 系统配置方法(双机、双工、热备份、容错、紧耦合多处理器、松耦合多处理器) • 处理模式(集中式、分布式、批处理、实时系统、Web计算、移动计算) 1.3.2 系统性能 • 性能设计(系统调整、响应特性) • 性能指标、性能评估(测试基准、系统监视器) 1.3.3 系统可靠性 • 可靠性计算(MTBF、MTTR、可用性、故障率) • 可靠性设计(失效安全、软失效、部件可靠性及系统可靠性的分配及预估) • 可靠性指标和可靠性评估,RAS(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2. 系统开发和运行基础知识 2.1 系统开发基础知识 2.1.1 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法 • 需求分析 • 结构化分析设计 • 面向对象设计 • 模块设计、I/O设计、人机界面设计 2.1.2 开发环境 • 开发工具(设计工具、编程工具、测试工具、CASE) • 集中开发环境 2.1.3 测试评审方法 • 测试方法 • 评审方法 • 测试设计和管理方法(注入故障、系统测试) 2.1.4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 • 制定项目计划 • 质量计划、管理和评估 • 过程管理(PERT图、甘特图、工作分解结构、进度控制、关键路径) • 配置管理 • 人员计划和管理 • 文档管理(文档规范、变更手续) • 开发组织和作用(开发组成员、项目经理) • 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 2.1.5 系统可审计性 • 审计方法、审计跟踪 • 在系统中纳入和可审计性 2.2 系统运行和维护知识 2.2.1 系统运行 • 系统运行管理(计算机系统、网络) • 系统成本管理 • 系统运行(作业调度、数据I/O管理、操作手册) • 用户管理(ID注册和管理) • 设备和设施管理(电源、空调设备、设备管理、设施安全和管理) • 系统故障管理(处理手续、监控,恢复过程、预防措施) • 安全管理 • 性能管理 • 系统运行工具(自动化操作工具、监控工具、诊断工具) • 系统转换(转入运行阶段、运行测试、版本控制) • 系统运行服务标准 2.2.2 系统维护 • 维护的类型(完善性维护、纠错性维护、适应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 维护的实施(日常检查、定期维护、预防性维护、事后维护、远程维护) • 硬件维护,软件维护,维护合同 3. 网络技术 3.1 网络体系结构 • 网络拓扑结构 • OSI/RM • 应用层协议(FTP、TELNET、SNMP、DHCP、POP、SMTP、HTTP) • 传输层协议(TCP、UDP) • 网络层协议IP(IP地址、子网掩码) • 数据链路层协议(ARP、RARP、PPP、SLIP) • 物理地址(单播、广播、组播) 3.2 编码和传输 3.2.1 调制和编码 • AM、FM、PM、QAM • PCM、抽样 3.2.2 传输技术 • 通信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串行/并行、2线/4线) • 差错控制(CRC、海明码、奇偶校验、比特出错率) • 同步控制(起停同步、SYN同步、标志同步、帧同步) • 多路复用(FDM、TDM、WDM) • 压缩和解压方法(JPEG、MPEG、MH、MR、MMR、游程长度) 3.2.3 传输控制 • 竞争系统 • 轮询/选择系统 • 基本规程、多链路规程、传输控制字符、线路控制 • HDLC 3.2.4 交换技术(电路交换、存储转发、分组交换、ATM交换、帧中继) 3.2.5 公用网络和租用线路 3.3 网络 3.3.2 网络分类 • 按地域分类(LAN、MAN、WAN) • 按服务分类(因特网、企业内部网) • 按传输媒体分类(电话、数据、视像) • 按电信网分类(驻地、接入、骨干) 3.3.2 LAN • LAN拓扑(总线型、星型、环型) • 访问控制系统(CSMA/CD、令牌环、令牌总线) • LAN间的连接、LAN-WAN的连接、对等连接、点对点连接 • 高速LAN技术(千兆以太网) • 无限LAN 3.3.3 MAN常用结构 3.3.4 WAN与远程传输服务 • 租用线路服务、线路交换服务、分组交换服务 • ISDN、VPN、帧中继、ATM、IP连接服务 • 卫星通信服务、移动通信服务、国际通信服务 3.3.5 因特网 • 因特网概念(网际互联设备、TCP/IP、IP路由、DNS、代理服务器) • 电子邮件(协议、邮件列表) • Web(HTTP、浏览器、URL、HTML、XML) • 文件传输(FTP) • 搜索引擎(全文搜索、目录搜索、智能搜索) • QoS、CGI、VoIP 3.3.6 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3.3.7 网络性能 • 有关线路性能的计算(传输速度、线路利用率、线路容量、通信量、流量设计) • 性能评估 • 排队论的应用 3.4 网络通信设备 3.4.1 传输介质和通信电缆 • 有线/无线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电波、光、红外线) • 分配线架(IDF)、主配线架(MDF) 3.4.2 各类通信设备 • 线路终端设备、多路设备、交换设备、转接设备 • 线路连接设备(调制解调器、DSU、NCU、TA、CCU、PBX) 3.5 网络连接设备 • 网际连接设备(网关、网桥、生成树网桥、源路由网桥、路由器、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 3.6 网络软件系统 3.6.1 网络操作系统 • 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分类和特点 • 网路设备驱动程序(ODL、NDIS) • 网络通信的系统功能调用(套接字API) • RPC • TP Monitor • 分布式文件系统 • 网络设备功能 3.6.2 网络管理 • 网络管理的功能域(安全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 • 网络管理协议(CMIS/CMIP、SNMP、RMON、MIB-II) • 网络管理工具(ping、traceroute、NetXray、Analyzer、Sniffer) • 网络管理平台(OpenView、NetView、SunNet Manager) • 分布式网络管理 3.6.3 网络应用与服务 • WWW • FTP文件传输 • 电子邮件 • Telnet • 信息检索 • 视频点播 • 网络会议 • 远程教育 • 电子商务 • 电子政务 • CSCW和群件 4. 网络安全 4.1 安全计算 4.1.1 保密性和完整性 • 私钥和公钥加密标准(DES、IDEA、RSA) • 认证(数字签名、身份认证) • 完整性(SHA、MD5) • 访问控制(存取权限、口令) 4.1.2 非法入侵和病毒的防护 • 防火墙 • 入侵检测 • VPN、VLAN • 安全协议(IPSec、SSL、ETS、PGP、S-HTTP、TLS) • 硬件安全性 • 计算机病毒防护 4.1.3 可用性 • 文件的备份和恢复 4.1.4 安全保护 • 个人信息控制 • 匿名 • 不可跟踪性 4.1.5 LAN安全 • 网络设备可靠性 • 应付自然灾害 • 环境安全性 • UPS 4.2 风险管理 4.2.1 风险分析和评估 4.2.2 应付风险的对策 • 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基金、计算机保险) • 意外事故预案(意外事故类别、应付意外事故的行动预案) 4.2.3 内部控制 • 安全规章制度 • 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 5. 标准化知识 5.1 标准的制订和获取 5.1.1 标准的制订和获取过程 5.1.2 环境和安全性评估标准化 5.2 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标准化 5.2.1 标准 • 国际标准(ISO、IEC)与美国标准(ANSI) • 国家标准(GB) • 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 5.2.2 开放系统(X/Open、OSF、POSIX) 5.2.3 数据交换标准(EDIFACT、STEP、XML) 5.2.4 安全性标准 • 信息系统安全措施标准 • 计算机防病毒标准 • 计算机防非法访问标准 • CC标准 • BS7799标准 5.3 标准化组织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IETF、IEEE、IAB、W3C) • 美国标准化组织 • 欧洲工业标准化组织 • 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 6. 信息化基础知识 • 信息化意识 • 全球信息化趋势,国家信息化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和策略 •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 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 个人信息保护规则 7. 计算机专业英语 • 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词汇 • 能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领域的英文资料 考试科目2: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 1. 网路系统的设计和构建 1.1 网络系统的需求定义 1.1.1 应用需求分析 • 应用需求的调研(应用系统性能、信息产生和接收点、数据量和频度、数据类型和数据流向) • 网络应用的分析 1.1.2 现有网络系统分析 •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调研(服务器的数量和位置、客户机的数量和位置、同时访问的数量、每天的用户数,每次s 使用的时间、每次数据传输的数据量、网络拥塞的时间段、采用的协议、通信模式) •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1.1.3 需求定义 • 功能需求(待实现的功能) • 通信需求(期望的通信模式) • 性能需求(期望的性能) • 可靠性需求(期望的可靠性) • 安全需求(安全性标准) • 维护和运行需求(运行和维护的费用) • 管理需求(管理策略) 1.2 网络系统的设计 1.2.1 技术和产品的调研和评估 • 收集信息 • 采用的技术和产品的比较研究 • 采用的技术和设备的比较要点 1.2.2 网络系统的设计 • 确定协议 • 确定拓扑结构 • 确定连接(链路的通信性能) • 确定结点(结点的处理能力) • 确定网络的性能(性能模拟) • 确定可靠性措施 • 确定安全性措施(安全措施的调研,实现安全措施的技术和设备的评估) • 网络设备的选择,制订选择标准(成本、性能、容量、处理量、延迟),性能指标的一致性,高级测试的必要性,互连性的确认 1.2.3 新网络业务运营计划 • 业务过程的确认 • 安装计划 • 转换到新网络的计划 1.2.4 设计评审 1.3 网络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1.3.1 安装工作 • 事先准备 • 过程监督 1.3.2 测试和评估 • 连接测试 • 安全性测试 • 性能测试 1.3.3 转换到新网络的工作计划 2. 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评价 2.1 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2.1.1 用户措施 • 用户管理、用户培训、用户协商 2.1.2 制定维护和升级的策略和计划 • 确定策略 • 设备的编址 • 审查的时间 • 升级的时间 2.1.3 维护和升级的实施 • 外部合同要点 • 内部执行要点 2.1.4 备份与数据恢复 • 数据的存储与处置 • 备份 • 数据恢复 2.1.5 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 • 设备管理 • 软件 • 网络配置图 2.2 网络系统的管理 2.2.1 网络系统的监视 • 网络管理协议(SNMP 、MIB-2、RMON) •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性能(LAN监控器) •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故障 •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系统) • 性能监视的检查点 • 线路故障检查点 • 安全监视的检查点 2.2.2 故障恢复分析 • 故障分析要点(LAN监控程序) • 排除故障要点 • 故障报告撰写要点 2.2.3 系统性能分析 • 系统性能分析要点 2.2.4 危害安全的对策 • 危害安全情况分析(调查损失情况,收集安全信息,查找原因) • 入侵检测要点 • 对付计算机病毒的要点(查杀病毒措施) 2.3 网络系统的评价 2.3.1 系统评价 • 系统能力的限制 • 潜在问题分析 • 系统评价要点 2.3.2 改进系统的建议 • 系统生命周期 • 系统经济效益 • 系统的可扩充性 • 建议改进系统的要点 3. 网络系统实现技术 3.1 网络协议 • 商用网络协议(SNA/APPN、IPX/SPX、AppleTalk、TCP/IP) • 商务协议(XML、CORBA、COM/DCOM、EJB) • Web 服务(WSDL、SOAP、UDDI) 3.2 可靠性设计 • 硬件高可靠性技术 • 软件高可靠性技术 • 系统维护高可靠性技术 • 容错技术 • 通信质量 3.3 网络设施 3.3.1 xDSL调制解调器 3.3.2 ISDN路由器 • 接口 • 功能(非通信控制功能、NAT功能) 3.3.3 FRAD(帧装配/拆装)、CLAD(信元装配/拆装) • 接口 • 功能 3.3.4 远程访问服务器 • 功能和机制 3.3.5 办公室个人手持系统(PHS) • 数字无绳电话的功能特性 3.3.6 中继式HUB • 倍速集线器(功能和机制) 3.3.7 L2、L3、L4及多层交换机功能和机制 3.3.8 IP路由器功能和控制 3.3.9 虚拟网(功能与机制) 3.3.10 与其他协议的共存(多协议路由器、IP隧道) 3.4 网络应用服务 3.4.1 地址服务 • 机制、DHCP、IPv6(机制和传输技术) 3.4.2 DNS(功能、机制) • 域名、FQDN 3.4.3 电子邮件(功能、机制) • SMPT、POP、MIME、IMAP4、LDAP • 邮件列表 • Web Mail 3.4.4 电子新闻(功能和机制、NNTP) 3.4.5 Web服务(功能和机制、HTTP) 3.4.6 负载分布(Web交换) 3.4.7 电子身份验证(功能、机制、认证授权、电子证书) 3.4.8 服务机制 • 服务供应商、供应商漫游服务、拨号IP连接、CATV连接、IP电话、因特网广播和组播、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移动通信、EZweb、主机服务提供者、EDI(规则、表单、Web EDI)、B2B、B2C、ASP、数据中心 4. 网络新技术 4.1 光纤网 • ATM-PDS、STM-PDS • 无源光网PON(APON、EPON) 4.2 无线网 • 移动电话系统(WLL、WCDMA、CDMA2000、TD-SCDMA) • 高速固定无线接入(FWA) • 802.11a、802.11b、802.11g • 微波接入(MMDS LMDS) • 卫星接入 • 篮牙接入 4.3 主干网 • IPoverSONET/SDH • IpoverOptical • IpoverDWDM 4.4 通信服务 • 全天候IP连接服务(租用线路IP服务) • 本地IP网(NAPT) • Ipv6 4.5 网络管理 • 基于TMN的网络管理 • 基于CORMBA的网络管理 4.6 网格结算如何成为一名网络工程师:一、《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 二、历次考试的试题分析与解答,一般看看近三年的 三、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网络工程师教程》雷震甲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软件设计师教程》陈平 褶华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注:《软件设计师教程》不需全看,只要看: 第 1章 计算机系统知识 第 3章 操作系统知识 第 4章 系统开发和运行知识 第11章 标准化基础知识 第12章 知识产权基础知识 四、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辅导用书 《网络工程师考试辅导》雷震甲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软件设计师考试辅导》陈平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好好加油,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跟我留言哦!参加自考是没有条件限制的,只要你想参加都可以的。

中医是如何被边缘化的

蓬头突鬓
鳄鱼河
医。如果在西医治疗下病人死了,这是病人该死;如果在中医治疗下病人死了,这是医疗事故。如果在西医治疗下病人好了,这是西医的科学性、必然性的结果;如果在中医的治疗下病人好了,这是偶然的、无科学根据的、不可重复的奇迹。 更加严重的是,即使中医能够按西医的统计标准可重复地治疗疾病,西医还是傲慢地拒绝承认。2003年的SARS疫情在广州爆发时,广州普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非常明显。到2003年5月中旬,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疗50余名病人,无一例死亡,平均退烧时间3天,且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而钟南山院士所在的西医型医院治疗的117名病人,有10人死亡;其中有71名病人接受中医介入治疗,仅一例死亡。也就是说,在人称“抗击非典第一功臣”的钟南山领导下的医院里,接受纯西医治疗的46名病人中,有9人死亡。同样值得提及的,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没有后遗症,而接受西医治疗的病人则大量出现肺部纤维化和股骨头坏死症。治疗费用对比也极其明显。北京小汤山医院的西医治疗调集了亚洲地区各国的呼吸机,每台呼吸机用完后就被焚烧销毁,仅此一项每人花费即达上万元。本来,广州中医治SARS疗效明显,应该可以在北京推广。但是,由于SARS后来被定为传染病,按规定病人只能由传染病院收治,北京各中医院就不敢收治病人了。因为没有哪个中医院的的领导敢保证,中医治疗不死人。西医治死多少人都是允许的,中医治死一个人就是医疗事故。按照西医理论,治疗SARS,需要研制出特效抗生素。然而,在至今仍无特效抗生素的情况下,某些领导机关仍然只允许西医治疗SARS,这就是非常令人奇怪的事了。 由此我甚至激愤地联想到,***功不允许信徒在生病时去医院治疗,西医不允许病人在西医治不好的情况下接受中医治疗;***功可以用信仰的名义宣布信徒的死亡为上层次,西医可以用科学的名义宣布病人的死亡为天命;这两者的逻辑为什么竟然如此相似?难道我们都是西医的信徒?难道我们都是西医的人质?谁把我们的生命权交给西医的?***功信徒还有一次选择,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则是生下来就别无选择,就天然地成为西医的信徒? 昨天,我在电话中向一位朋友推荐了一位中医大夫。这位朋友的父亲得了肺炎,也在北大医院接受治疗。肺炎固然有所好转,但其他脏器却出了问题。通话快结束时,我突然意识到,社会上的确普遍存在着西医迷信。如果作为儿女让父母接受中医治疗,父母和亲友都会私下里认为是孩子不孝。可悲啊!可惜啊! 中医沦落到这个地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从直接原因看,因为中医里的良医少,庸医多。一剂中药几十味,像霰弹枪打麻雀,瞄得不准,总有一味对症的。一些病人也相信中医,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由于中医医疗费用低,受大城市的西医至上论的污染少,找中医看病,但是常常找的是庸医。虽然一时治不死病,但也治不好病。一来二去,病人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还是找西医开刀动手术,搞“暴力革命”。 然而,庸医为什么会这么多呢?这又与中医的西医化培养有关系。中医需要靠师传。因为中医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其中有无数层矛盾在发生作用,有主要的(系统级),有次要的(器官级),有二次要的(组织级),有三次要的(细胞级)。每一级矛盾中,有又主要矛盾至次要矛盾多个层次。其中每一对矛盾单独解决都比较容易,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但是不同级别的不同矛盾相互作用,怎样能够辨证施治呢?单一的原则不行,多个原则在一起相互打架还有原则吗?所以,需要原则间的平衡、协调,需要找到主原则和次原则,理清阳和阴的关系。每一个病人的病情不同,即矛盾关系的组织不同。同样的病症,其病因可能完全不同;同样的病因,其表现的部位和方式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培养中医就像培养国家总理,既需要靠临床实践,也需要靠师传。这才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说法。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君药攻主要矛盾,臣药加强君药的力量,佐药攻次要矛盾并克制君药的毒副作用,使药调和药性。这就像整顿一个管理混乱的企业,不但要撤换主要领导人,整顿士气,调整市场战略,开发新产品,加强质量控制,还要循序渐进,防止在整顿期间失序,造成资金流失,客户流失,技术流失,亦即要懂得安抚人心,注意打击一小撮,保护大多数。所以,单纯学院式的中医培养只能培养解决单一型问题的科级干部,培养不了总理。这种科级干部,就是那些守着一、二张方子吃一辈子的中医。这种中医守株待兔,碰到病情对他的方子了,他就成“神医”了,对不上,就成庸医了。从外部统计角度看,病人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个庸医。真正的良医用药以变应变,出神入化。如1957年,北京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治好了167例脑炎,用了98个不同的处方。然而,西医领导的卫生部居然认为,正因为每个处方解决了不到2个人的问题,所以蒲先生的医术没有统计意义!用西医的这种机械论方法来领导、评价中医的整体论,如同让幼儿评价成人行为一样,可笑复可叹。 用西医的模式改造中医的结果是,据估计,解放初全国大约有良医5000名左右,到现在只剩下500名左右。更加令人费解的是,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执业医师法》,那些没有学历、不懂得外语、却长期行医、声望卓著的中医师,将得不到营业资格。本文多次提到的王文奎大夫,严格地说,就没有卫生部认可的行医资格。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怎么到了医疗问题上,却成了西医是科学和真理的化身,有资格否定其他医学呢? 事实上,西医承认的只是原子论、机械论的科学,是牛顿力学时代的科学。遗憾的是,尽管牛顿力学开创了力学新时代,但其影响却过分扩展了。真理往前走一步便是谬误。自从牛顿力学诞生起,西方思想界和医学界便沉迷在牛顿力学中。思想界的洛克、斯密,其中一定程度上包括黑格尔和马克思在内,都深受牛顿力学影响。然而,牛顿力学只适合一个确定的、可逆的、机械的、可分割可孤立(原子论)的宏观物理世界。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事实上很快就超越了牛顿力学世界。热力学、化学、生物进化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现打破了这个确定的、可逆的世界,带给我们一个高度复杂的、不可逆的、偶然性的世界。但是西方医学界完全与自然科学的变化相隔绝,停留在牛顿力学时代。所以,从事系统论、控制论工作的大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大意):西医处于幼年时期,再有四五百年才能进入系统论,再发展四五百年才能到中医的整体论。 然而,尽管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体和社会的认识都可能远远领先于西方,但是,近代中国被用牛顿力学思想武装起来的坚船利炮打败了。本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完全可能解决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问题,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被慈禧这样的“庸医”所统治,缺乏“中学之体”,在甲午海战中再度失败。全国舆论不分“庸医”“良医”,抛弃了“中学”,掀起全盘西化的浪潮。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中西医难兼采”为由,“决意废弃中医,不用中药”。1929年南京政府以“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开展”为由,通过“废止旧医案”。这些举措虽然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偃旗息鼓,但是,仍然给中医以巨大打击。解放后,尽管毛泽东倡导中西医结合,但是由于卫生部基本上是西医的一统天下,中西医结合的结果是西医为主结合了中医,使中医沦为二等公民。80年代后,全盘西化论再度甚嚣尘上,中医从二等公民再退而成为三等公民,甚至面临被灭绝的危险。 实际上,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只能是“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医可以防微杜渐,将绝大部分病情消灭在萌芽或成长状态,到病情发展到完全不可逆转的阶段,再用西医的“暴力革命”。至于何种病情为完全不可逆转,则需要取决于中医的治疗水平。对于像王文奎这样的医师来说,肺癌晚期仍然可以逆转。对于技低一筹的中医(也是良医,但医术水平稍低)来说,肺癌早期和中期可以逆转。如此,则可能形成一个以少数杰出良医,多数普通良医形成的中医网络,以远低于西医的成本,覆盖全国城乡。 同病相怜,猩猩相惜。在医学界,中医是非主流。在经济学界,我也是非主流。非主流的体验是相似的。在经济学界,一个数学出身的经济学博士,尽管他对经济史一窍不通,尽管他对经济和社会的复杂性毫无了解,但他可以玩弄统计数据做模型,可以写文章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可以凭借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名声对经济政策指手划脚,就像一个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医学博士可以对一个病人任意处置一样。经济被搞坏了,病人被治死了,他们却是科学的化身,可以不负任何责任,他们责怪病人不是他们的典型病人。 呜呼!不如归去学中医。 来源:《天涯》2005年第四期 网友 发表时间: 2006-05-12 10:40 IP地址: 61.186.152.* 我的同学结婚许多年,2001年怀一个小孩流产了,后来就一直怀不上,去所谓的专科医院花了很多钱,还做了手术也没有,今年春节后在我老家的镇上一个买草药的中医哪里,抓了3幅中药,现在已经怀了3个多月了 111 发表时间: 2006-05-12 10:37 IP地址: 220.185.253.* 请问楼下的朋友, 慢性结肠炎是在那里治好的,我老妈也有这个病,先说谢谢了,给个EMAIL聊下我的是PHP-JACK@SOHU.COM 网友 发表时间: 2006-05-12 10:17 IP地址: 202.96.189.* 当今科学在很多方面很难解释中医理论,但不能说她就是伪科学,毕竟她有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国人行动起来挽救中医吧! 21CN网友 发表时间: 2006-05-12 09:45 IP地址: 222.222.1.* 总的说来,中医的博大精深是西医不能比的,但是目前中医的学术体制却没有能让中医向着更可学的理论体系发展。而是更多的是靠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就是为什么造就了那么多庸医了。所以大家如果相信中医的话,一定要找治过你得过的这种病的大夫,否则又要遇到庸医了。 21CN网友 发表时间: 2006-05-12 09:45 IP地址: 222.222.1.* 有2个例子: 1 我以前因为开摩托,经常吹风,所以很容患上呼吸道感染,基本上是2周一次。看西医就是给你开抗生素,价格巨贵,一般一次要差不多200元,而且要持续2个星期以上才退。我都怀疑是不是跟西药没关系,最终是靠自身的免疫力康复的。后来偶然的机会,有一次又得了上呼吸道感染,看了中医,3剂药服了1剂就明显好转,3剂解决问题,一周完全康复。 21CN网友 发表时间: 2006-05-12 09:35 IP地址: 59.35.202.* 中医要苦练10年才能真正出成绩~~~西医则不需要,短期效果好,赚钱快!!另外,西医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中医则不是,中医得找出病源出处才好医治,如返流性胃炎,也称之为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的医治方法是对肝,脾入手,西医则是一味的吃消炎药达到目的,2者对比,吃西药,在药下对的情况下,10年也不会好,每个月医药费可达千元以上!吃中药,在药下对的情况下,每个月100元不到,病轻2个月可治好,病重则需要3、5个月到1年左右! 21CN网友 发表时间: 2006-05-12 09:28 IP地址: 210.75.39.* 我崇拜中医,但我想大家也不要走极端吧,把西医说得如此不济。等真的有一天,中医在我国甚至全世界占据统治地位,也应给西医留有一席之地,就像西医占绝对优势的今天应该给中医留有充分发展的余地一样。我认为这个社会是多元的,无论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还是技术领域,都不应该搞一元化,不是说甲行了,乙就一定不行,把乙一棍子打死。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在这一点上表现的确实不尽完美,其实您不要觉得这是个小问题,在这一思维方式指导下,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多少历史悲剧就是因为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如焚书坑儒、文字狱,包括近代现代的一些问题。您细想一下,这种思维方式是不是会阻碍社会的文明与技术的进步呢? 21CN网友发表时间: 2006-05-12 09:16 IP地址: 219.135.239. 中医与西医之我见: 中医价低廉、效果好(真正的中医),但真正的中医医生很少,主要是因为体制的问题,要中医追求利益,只能用西医的手段多一些,所以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医生的西医水平不如西医生,而中医水平比起老祖宗来就差远了,建议从制度上改革,执业医师分三种:一种是西医(不能用中药),一种是纯中医(不能用西药),一种是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均可),另外在培养纯中医时,要培训西医的心肺复苏,因为这一招是中医不足之处。 中国在闭关的年代,人口已上亿,足见中医之功矣。然则西医亦自有其妙用,值得我们尊重。该文纵横捭合,堪称上品,但其批判统计的观点,似值得商榷。 我猜测中国古代也不乏庸医,况乎当今之医疗环境比之于古代更加复杂,所以中医培养体制也大有改革之必要。加强投入,是中医能够兴盛的必要条件。前者以背疾就中医,深感中医之困顿艰辛也。 我还是相信中医的,因为从小头痛脑热都是看中医,现在中医确实一日不如一日了,在华佗那个时代,谁还敢说中医无用?现在的状况是,现在广州很多中医院急功近利,中医用西医的方法治疗,真可悲。现在不是中医行不行的问题,而是是不是良医的问题啊。不过因为现在空气污染严重,草药都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以前是纯天然的草药,现在人工种植的草药难道还有以前那么大的功效么。所以,中医的倒退也是大环境所致啊。只有国家大力扶持与推广中医,中医才有出头之日,但看现在西医领导的卫生部,难啊。 我相信中医,只有有经验的中医医生看病才有效。西医说什么杀菌抗生开刀什么的,有效但对身体有害,抗菌药用过之后,下次再用就不好用了。西医宣布不治的病人经常给有经验的中医看好! 中医之所以被大家青睐,是因为它刚好和西医相反,追求治本而不是单纯治标。中医不用器械,只需望闻问切即可找到病因,难倒不神奇么?这可是前辈们几千年的经验呀!西药都是化学药品,不可否认会有一些副作用,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况且人又不是小白鼠,小白鼠没有出现问题,但是不能担保人服用或者使用之后一定就没有问题;中药则是树皮草根皆可入药,讲究药出地道,崇尚自然,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东西,虽然有些中药也含有毒素,但是每服中药里面都有解毒的成分,让这些毒素消解掉。更有前辈古人以生命代价做尝试而得来的宝贵经验,足以让人消除疑虑。 最后说说我的看法:西医讲求病灶,要看到哪里有问题了,再去针对这个地方治疗,不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就事论事。不可否认,西医对于一般性的病变,治疗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但稍微严重一点的的病变,被西医称之为“炎症”,西医解决不了的就被称之为“癌症”,要么开刀切除,要么就等着入土为安吧!哦,对了,现在国家不让土葬了,那就等着进高烟洞吧!不要相信什么检查,只不过是为了你的检查费而已,有不少人自身感觉不舒服,花了大把钱之后医生才会告诉你:没有问题!此时银子已经流入医院了,你要不回来了! 父亲本来身体康健,只因被无赖讹诈生些闷气,肝脏有些积郁,本来无慎大碍,是我家人坚持送到医院治疗的,结果不到半月与世长辞。我这绝对不是在丑化西医,因为我夫人也是西医,但是父亲临终前痰多不能呼吸时,医院竟然无人知道要做雾化稀乳!我夫人一顿暴怒,医院的医生们才找来了雾化吸乳的器具!我至今犹受良心谴责,如果我家人不送父亲到医院,可能他还不会那么快就去世了! 可惜我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至今尤为憾事。耳濡目染之下,尤其是亲眼目睹众多病例之后,我从心眼里不喜欢西医,在我眼中,西医只不过是用来招财进宝的工具而已,君不见,哪个医院的大楼不是高耸入云的!这都是病人们的血汗钱堆积成的呀!我是至死不信西医,虽然我夫人是西医医生。 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医经验,难道不如一个刚刚兴起百余年的西医么?诚然,中医的阴阳运气学说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这并不影响中医在临床上的出色成就,因为中医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赤脚郎中,而不是实验室里不问苍生只看细菌的白大褂! 我父亲是自学的中医,从棺材里治活人的例子都很多,更不要说接收的病人都是从号称某某甲级医院、北京某某医院等等名牌医院被西医判了死刑的患者! 父亲行医四十余年,从无出过任何差错,他老人家临终前曾经对我讲过,他这一生遇到的病人,仅仅有三例没有办法,因为把脉时候已经呈现绝脉,真真正正是回天乏术了。他老人家一生不信西医,哪怕头疼脑热也要用中药调治,再加上性格刚直,不肯加价,因此一生清贫,两袖清风而去。 高利润致使医院以及医生追求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