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男与女
十戒
格外要注意的是人本主义就够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两个代表人物,分别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那么是什么时候创立的呢?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认为每个人都是由价值的,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每个人都有潜能的,每个人都是想更好的,人人如此。比如有些孩子成绩比较差,难道他不想更好吗?他想的。只不过他现实的阻力太大,他的底子太差,给他定的目标又太高,他肯定实现不了。所以才表现出来破罐子破摔的形象,其实他也是想更好的,没有人不想更好,人人都想更好。这就是人本主义的理论。非常重视人的潜能,每个人都是有很多潜能的,我们要学会去挖掘。因为当你去挖掘他的潜能的时候,他的潜能才会出来。如果你不挖掘的话,他的潜能可能就会被埋没。这就是很多家长不舍得用孩子,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会,感觉孩子还小,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呀?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真的这也不会,那也不行。送给大家一句话,孩子越用才会越有用。你要想毁掉孩子哪一部分能力,你就替他做哪一部分。你要想毁掉他全部的能力,你就全部都替他去做。那么他最后的能力就都会毁掉。这是潜能这一块。我们最终是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那么有很多人呢,没有想过自我实现的事儿,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

当代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取向?不同研究取向说明了说明问题?

惑者胜也
果有名实
一般普通心理学或者百度百科都有的 分为 生理 人格 认知等方面的

积极心理学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

受揖不立
王通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30 年代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 世纪6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大一期末当代心理学(第二版)重点知识

未之
聚光灯
第一编——绪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 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2, 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8,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1,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2,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总之,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9,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2, 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3, 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观察法的缺陷:1, 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2, 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3, 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4,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二)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独立变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10,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事件: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2,唯理论-著名代表是法国哲学家让内?笛卡儿。3,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经验主义先驱)和洛克(奠基人)。4,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5,近代哲学思潮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11,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12,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2,行为主义研究3,心理分析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13,中国心理学的发展?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2,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3,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4,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

现代心理学的面临问题

莫之知避
阴阳刀
现代心理学所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无法解决心理现象的社会植根性同研究取向上的个体主义倾向的矛盾。个体主义是当代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典型特点。个体主义取向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表现是,忽视心理和行为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从个体内部寻求行为的原因,从个体本身寻找心理和行为的解释。西方主流心理学一直坚持这种个体主义的方法论。构造主义心理学探索意识的元素及其结合的方式,对文化的影响丝毫不感兴趣;行为主义致力于刺激和反应的分析,把社会文化背景作为无关的因素加以控制;精神分析挖掘行为的潜意识动力,文化成为性本能压抑后升华的结果;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把人看成是追求潜能的自我实现的个体,而潜能只不过是一种“类似本能”,本质上还是一种生物动力;当代的认知心理学也没有跳出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范畴,它把个体内部的图式和结构作为分析的重点,文化的影响被置于关注的视野之外。造成这种个体主义取向的直接原因是心理学的方法论的限制。现代心理学最崇尚的方法是实验法,而实验法对于实验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控制所有的变量。文化因素、社会影响在实验室中则无法控制和操纵,更无法操作化和量化,其结果是为了维护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和效率,只能弃之于不顾了。但心理学现象就其本质来讲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无论就其起源和发生、发展来讲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植根于具体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带着文化的深刻烙印。脱离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去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歪曲心理生活的现实,阻碍人们对心理和行为本质的正确认识。现代心理学因其个体主义取向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之下,女权主义心理学(feministpsychology)对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取向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女权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西方主流文化是父权制文化,主流心理学是大男子主义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从个体主义的研究方式着手,忽视父权制文化的现实,把男性作为一般的人,以男性心理作为标准衡量女性,曲解和扭曲了女性的心理,为维护男性在社会上的优越地位和女性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提供心理学的依据。新兴的多元文化论(multiculturalism)思潮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对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取向提出批评。多元文化论认为,文化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但传统的西方心理学在忽视文化背景的方法论指导之下,忽视文化的作用,而实际上它并没有脱离文化,只不过是它仅仅反映了西方主流文化。多元文化论者认为:“西方心理学倾向于从民族中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把得之于主要人口的成果和理论应用于所有的群体。”这种研究取向的结果是歪曲其他文化条件下的人的心理,造成了心理学中的通用主义、白人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流行。

求心理学研究课题

天志
见过不更
首先,当前更为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由单纯的学习心理向关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心理转变,教学心理学兴起并成为教育心理学中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986年.维特罗克(M.Wittrock)等人出版了他们的《教学研究手册》把“教师与教学过程”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其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人类认知发展的复杂性.以及许多不同的社会文化力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期望教师能够创造一种丰富的学习环境.以及清楚自己所要教授的特殊内容。所有这些.都会反映在教师于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上。舒尔曼(L,. Shulman) 1987年也曾经指出.当代教育改革运动的基石,在于有经验的教师。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思考自身,思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及思考个别学生的需要等等;并且能够在自己知识和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对如何教学做出清楚的选择。“教师如何教?”或者是“教师应该如何教”.是日前引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与“教师与教学过程”的研究课题有关,“教师角色模型”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师教学的取向.常常依赖于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观点。许多教师在其工作中并不对此作太多的考虑.但是有这样一种观点.只有当教师对此进行反思.选择了一种引导和支持其教学的态度的时候.他才能够成为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教育心理学除了继续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主要问题外,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其他问题也引起了教育心理学的关注,如学科心理学研究将逐步展开,研究的问题不再是人们如何学习,而是人们如何学习写作,如何学习计算,如何学习阅读等。自从桑代克在其“尝试错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三大“学习率”之后,学习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但是,随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兴起,尤其是随着格式塔心理学对美国心理学的影响,“顿悟”现象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学习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和课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格拉夫在其《教学与学习:新的模式》一文中介绍说:“教育者正逐渐从一种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学习者。当他们获得经验的时候,也就开始变得成熟,也就获得提高。这样,就不是简单地用许多具体的事实和不相关联的信息去填充学生。这一转变需要我们在许多方而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重新评价。伴随课堂学习而发生的社会学习,在最近的十年中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课堂并不仅仅是学生在其中学习专业知识的社会环境.课堂还是一种学生在其中学习社会课程的社会环境。这些社会课程包括:关于在复杂的情境中的合作行为;关于一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自我和一个人在一种地位等级中的位置;关于与其他伦理团体和种族团体的学生的交往;关于合作与竞争的相对的价值;关于友谊;关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环境等等。实际上,教育社会心理学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教育心理学进一步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如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nences Theory)将智力(Intellinence)作为复数(Intellinences),并且用“多元”(Multiple)来强调这种复数的意义。他的智力新理论一经创造,就成为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再如卡尔·罗杰斯于上世纪中期提出“人本主义”观点以来,教育心理学界积极引进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主张了解人,强调在教育中应当突出使学生理解自我的本来面目,以建立起适当的自我表现,形成和谐的自我表现观念与介入者观念的关系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应当致力于对学生心理、观念体系的了解,“通情”地掌握关于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施教。再次,学习策略、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策略、学习动机、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认知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得到加强。有关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已有经验的结构化,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未能掌握有效学习策略的学习者,只能被动地去应付直接情境,他们无法调动知识结构,无法把本质性的意义与新的学习结合起来。因此当前教育心理学着重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所存在和所采用的各种策略与元认知问题,探索这些策略与元认知的本质及其与学生认知活动的关系。最近十几年来,国外教育心理学界特别关注实际教育中各种不同类型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着重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所存在和采用的各种策略与元认知的问题,探索这些策略、元认知的本质及其与学生认知活动的关系:②探索这些策略、元认知与学生的个别差异、认知方式的结合,即探讨这些策略和元认知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性问题。虽然在这两方面有着大量的教学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确实存在着问题:其一是在理论上还没有完全深入地弄清这些策略、元认知之间的本质联系,特别是其间的整体关系;其二是这些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成果如何应用到教学中的问题。由于人们对学生元认知过程兴趣的普遍增长,因而也就有了对自控学习以及学习者自我调节过程的关注。研究者们认为,在自我调节模式中的直接指导,将大大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相关的研究课题还包括自我效能。实际上,学生如何评价自己,是学生的学习意愿或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重要的是,自我效能不仅仅可以对教育情境中的各个方而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而且成功或失败归因,甚至获得奖赏的速度,或从某一情景中所测到的反馈,均可修改一个人的自我效能。还有,个别差异和个别化教育研究受到的重视。随着对人类研究的不断深入,个体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不再受到严格的学校教育的时间限制和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空间限制,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因而,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等都需要教育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探索学生认知策略、元认知与学生的个别差异、认知方式的结合,即探讨这些策略和元认知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性问题。虽然在这两方面有着大量的教学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确实存在着问题:其一是在理论上还没有完全深入地弄清这些策略、元认知之间的本质联系,特别是其间的整体关系;其二是这些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成果如何应用到教学中的问题。最后,当前教育心理学越来越关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在相同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却取得不同成就的现象,促使教育心理学家们去探求影响认知过程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这是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特邀报告中,在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他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而)(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和学的过程,对自身心理活动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知识的传递,现在是讲知识的建构和获得。(3)合作性。共享教和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校等,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4)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即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建构产生的。上述几个方面都是涉及影响学生认知过程的因素,因而可以说社会心理因素是目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14年心理学考研,主科研,打算以后出国深造

歌唱吧
其生若浮
我正好是华师心理学院的。。。云南师大貌似不怎么出名吧,华师还不错。。如果你要考的话建议考华师的。。。我们学校非师范专业的本科生大约三分之一会出国,研究生出国的我不知道,估计也不少,这两年据说又和国外的一个学校联合干嘛来着(忘了,反正类似于交流,增强学生的交流),可能又会增多出国的机会、、、不过华师应该不会偏哲学,武大的心理系是在哲学院下面,你也可以考虑武大,但是武大的心理名气不是很大。研究生还是比较看重学院排名的。。所以还是建议考华师,名气比你说的几个学校好一些,如果你想听哲学方面的课可以自己到武大去,华师的心理学院在实验方面的硬件设施比较好,很看重科研,在这方面投入还挺多的 佐斌是大人物啊(可能比较难,最近好像又当官了)。。。他不是专门研究青少年的下面是他最近几年的文章1、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与述评,《心理学动态》,2001(1)。 2、“双面伊人”:资讯科技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青年研究学报》(香港),2001(2)。 3、影响城市家庭生活质量的关系率和角色率,《青年研究学报》,(香港),2002(1)。 4、国外社区教育的未来模式(王芳、佐斌),《教育探索》,2002(7)。 5、论学校德育的社区导向,《江西教育科研》,2002(1)。 6、中国人的关系取向:概念及测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2002(1)。 7、城市小学儿童对农民形象的评价研究(佐斌、肖玉兰),《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 8、初中生学业成绩、自我效能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应用心理学》,2002(4)。 9、城市儿童对中国人的印象评价(佐斌、陈晶、周少慧),《中国临床心理学》,2003(3)。 10、群际行为理论介评(陈晶、佐斌),心理学探新,2004(2)。 11、青少年的中国人形象及其信息来源(陈晶、佐斌),心理科学,2004(5)。 12、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整合模型述评(邹琼、佐斌),《心理科学进展》,2004(6)。 13、儿童对国家的理解:内涵及其发展(贾艳杰、佐斌).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 14、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邹琼,佐斌),《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 3 期,29-32。 15、刻板印象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述评(孙利、佐斌),《社会心理研究》2005年第1 期。 16、情景与互动:人际互倚及其模式(赵菊,佐斌),《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5期 17、人际互倚理论的发展(赵菊、佐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 18、从文献计量看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新进展(王娟、佐斌),《心理学探新》2005年第4期。 19、自我增强偏差及其文化差异(佐斌 张阳阳),《心理科学》2006年第1期。 20、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佐斌 张阳阳等),《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1期。 21、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及其研究(张阳阳 佐斌),《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2期。 22、西方男性性别角色冲突研究进展(甘琳琳 佐斌),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23、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张莹瑞 佐斌),《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 24、性别刻板印象维护的心理机制(刘喧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 25、基于IAT和SEB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佐斌 刘喧),《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第4期 26、遗传和环境对婚姻的影响(张陆 佐斌),《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5期 27、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甘琳琳 佐斌),《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28、润物细无声----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宣传教育片(佐斌(总撰稿)),“教育部师范司”,中国教育电视台2006/10月播 29、普遍性.满意度.公平感----湖北省上学难现状调查报告(马敏 佐斌), “湖北省教育厅”2006年5月 30、湖北省农村文化现状调查报告(佐斌), “财政部教科文司”2006年4月 31、学习目标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佐斌 张陆),《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年第1期 32、自我实现的幸福----心里幸福感研究述评(张陆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1期. 33、温芳芳,佐斌,. 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2007,(5). 34、佐斌,温芳芳,朱晓芳,. 大学生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年龄刻板印象[J]. 应用心理学,2007,(3). 35、张媛,佐斌,. 支持还是反对?----人们对扶弱行动的态度[J]. 学习与实践,2008,(2). 36、陈晶,佐斌,. 群际行为理论介评[J]. 心理学探新,2005,(2) 37、严义娟,佐斌,. 外群体偏爱研究进展[J]. 心理科学,2008,(3). 38、李春玲,佐斌,. 内隐自我中心的概念、机制及研究方法[J]. 知识经济,2008,(7). 39、佐斌,赵菊,. 积极情绪对群际关系认知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3). 40、赵菊,佐斌,. 情境事件、关系取向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J]. 心理学探新,2008,(3). 41、张莹瑞,佐斌,. 幽默的心理学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4). 42、佐斌,刘峰,. 人际关系的转型及多元走向[J]. 政工研究动态,2008,(19). 43、温芳芳,佐斌,. 熟悉性对刻板印象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5). 44、佐斌,高倩,. 熟悉性和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6). 45、辛巴,佐斌,魏谨,. 加蓬各族群对行政晋升的社会表征[J]. 西亚非洲,2009,(3). 46、兰玉娟,佐斌,. 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09,(2). 47、高倩,佐斌,. 主我分享:人际吸引研究的新发展[J]. 心理科学,2009,(2). 48、佐斌,陈晶,.青少年的中国人形象及其信息来源[J].心理科学,2004(5) 49、叶娜,佐斌,张陆,. 大学生网络游戏动机与成瘾的关系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50、佐斌,张陆,叶娜,. 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J]. 心理学探新,2009,(2). 51、佐斌,高倩,. 人际吸引研究的特质论与情境论[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52、辛巴,佐斌,. 青少年穿刺和纹身对其社会认同的影响[J]. 当代青年研究,2009,(1). 53、佐斌,魏谨,. 因为喜所以爱----态度确定性中的情感确定[J]. 心理研究,2009,(3). 54、黎情,佐斌,胡聚平,. 群体交叉分类效应的代数模型及其潜在加工过程[J]. 心理科学进展,2009,(4). 55、张艺,佐斌,张于,马俊华,. 亲密关系认知中的积极偏向[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56、张陆,佐斌,叶娜,. IAT的属性类别标签效应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4). 57、佐斌,温芳芳,. 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内隐职业声望偏好[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3). 58、魏谨,佐斌,温芳芳,杨晓,. 暴力网络游戏与青少年攻击内隐联结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2009,(6). 59、严洁晶,佐斌,. 人际公民行为及其前因和结果变量的研究与评价[J]. 管理评论,2010,(5). 60、刘峰,佐斌,. 激活性别刻板印象对源检测判断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03 61、刘峰,佐斌,. 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10,(6). 62、甘泉, 佐斌,孙山,.不幸福感的概念和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7) 然后还有郭永玉(研究的是人格方面,也算社会,他是副院长),也是大牛人物、、马红宇(副院长,方向是测量,有点偏管理。。。),大牛人物不用说,很好去公司就业然后是李晔老师,管理和社会方面。还有其他的就不一一介绍了我是本科生,不准备考研,暂时搞不清楚具体读研的方向。。。。。但是发现好像社会与管理是一体的。你权衡一下吧,我觉得郭永玉老师和佐斌老师都是很出名的,比较符合你说的方向。但是跨专业考研是有难度的,得比较出色才行。、、、祝你好运武大和华科哲学院都有心理学研究生,但对同等学力考生要求太苛刻。就业问题我没考虑,做基础研究的肯定要读博。佐斌教授是很有名,但感觉太符合中国国情而非研究人员,我了解华师各位导师以后,更钟意刘思耕、定险峰、黄飞几位老师,不知道你是否了解他们的情况?其中,刘思耕老师研究方向与我先前打算的研究方向有些不一样,感觉更细化了,但都算是基础研究,我稍微了解了下,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刘思云老师是搞认知语言学这一块的属于认知心理学,教授本科生双语教学班认知心理学,去年也晋升为教授,很细心很认真的一个老师。搞认知需要英语水平,看的文献都是英文文献。这是她官方的方向:研究领域隐喻认知加工机制(Metaphor Processing and Mechenism)、言语知觉 (speech perception)、 语言加工的流畅性 (processing fluency of language)、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 她的论文都很核心1. 李轩, 刘思耘. (2012). 汉语短时序列回忆中的语音相似性和视觉相似性效应. 《心理学报》CSSCI权威期刊. IF:1.632. 2. Zhang, X.; Samuel, A. G.; & Liu, S. (2012). The Perce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Segmental and Prosodic Mandarin Contrasts in Native Speakers of Cantonese.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6: 438-457. SSCI, IF: 4.014 3. 刘思耘. (2012). 强联觉隐喻的认知加工及其脑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Vol.20, No.4,514-522. CSSCI重点核心期刊. IF:1.149 4. Liu, S., Zhang, X., Ren, Y., & Yu, Q. (2011), Processing fluency in forms and sounds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 191-203. SSCI. IF:2.179. 5. 覃薇薇, 刘思耘, 杨莉, 周宗奎. (2010) 前分类声音存储器对声调和情绪韵律的加工.《心理学报》42(06): 651-662。CSSCI权威期刊, IF:1.632. 6. 曾红玲, 刘思耘. (2009) 语篇语境对句子理解的影响:来自N400的证据.《心理科学进展》17(02): 314-320。CSSCI重点核心期刊, IF:1.149. 7. Liu, S. & Samuel, A.G. (2007) The role of Mandarin lexical tones in lexical access under different contextual condition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2,566-594. SSCI. IF:2.061 8. Liu, S. & Samuel, A.G. (2004) Perception of Mandarin Lexical Tones When F0 Information is Neutralized, Language and Speech, 47 (2). SSCI. IF: 0.895学校综合排名是将整个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就业情况、科研情况等等均衡考虑的结果。拿着这种大学的硕士文凭比较好就业,出国的机率可能大点,但你所向往的专业却不一定是这所学校里比较强的。而导师的个人专长及研究方向,将来很大程度上也是你的研究方向,那么他的经验、他的人脉都将会是你的经验、你的人脉,对你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总而言之,重文凭就选好学校,重能力就选好导师。

普通心理学中联合区的考点

至愿
布兰妮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心理现象: 答: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 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形式。 情绪情感过程 对事物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如喜爱、厌恶等。 意志过程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克服困难的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有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答: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三类: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描述研究有自然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相关研究是测量两个及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者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其他研究方法: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等 4.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的研究取向: 答:当代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取向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行为主义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心理分析的研究,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和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5. 神经元: 答:(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它由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6. 神经冲动 答: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换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神经网络(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元内神经冲动的传导:电传导,通过电位的变化传递信息。 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化学传导,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传递。 7. 神经网络: 答: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网络(神经回路)。 8.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 答:布鲁德曼的皮质分区图为大家所公认。 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视觉区位于枕叶内,听觉区位于颞叶内。初级运动区,也叫躯体运动区,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等。 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言语区包括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中枢。 联合区,是指范围很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 9.大脑两半球的功能的一侧优势 ;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是指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主要负责言、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负责情绪、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大脑半球的功能存在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人的很多认知功能是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 10.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答: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

信任研究的几个大方向和主要观点(经济、社会、心理请进)

砉然响然
可谓虚乎
  见 彭泗清(2004)分为4大方向  game theory 情景论  Roter 特质论  mayer et al 人际论  ??? 文化论、制度论  zucker:信任发展3各阶段  1 血缘2熟人3制度  所以信任一般为3种 1 交往形成 2 身份 3 制度  现在国内关于人际与领导方式的欠缺中  在讨论这些学者的观点之前,我们先介绍西方社会科学中研究诚信或信任问题的主要取向。诚信、信任、信用与信誉这几个词汇的含义有差异,但是又紧密相关,虽然一些学者试图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区分,但是有关它们的理论观点和研究事实上是交织在一起的。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这里回顾的是信任研究的主要取向。  几十年来参考资料:eel http://www2.zzu.e.cn/lawc/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39信任研究的几个大方向和主要观点你这个题目太大了,应该去哲学书上找然后才是心理学 最后是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