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于东玖的科研项目

魔球
以杖
《水资源保护公益动画设计研究》,河海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主持,2006-2008; 《 ES-3数字健身椅系列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项目编号:2011B710026,宁波市科技局一般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共同申报项目),主持,2009.06-2011.12; 《生态竹材与可持续设计》,韩国政府BK研究基金项目,主持,2009.03-2012.02; 《基于D4S理论竹子材料的工业设计应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3YJAZH121),主持,2013; 《竹子型材化的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主持,2013; 《面向“生态文明”的中国传统竹产品再设计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G075)排名第三,2013; 《基于用户认知模型的艺术设计方法与实践应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YJC760092),排名二,2012;

教育学类实证研究可以投哪些期刊?

白衣情
马产平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内公开发行的杂志。以刊发优秀科教类学术论文为主,其栏目设置合理,论文发表周期短,在国内职称评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重点栏目有:科教论坛、教改前沿、创新教育、高校论坛、职业教育、外语教学、金融财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建筑工程、机械与电子、治校方略、本刊特稿等。国家级刊物、中央优秀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4350,国内统一刊号:CN11-4765/N,邮发代号:82-418。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擒凶记
而反于土
创新创业课程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改变了大学生的思考方式,使大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化。这种创新意识使大学生有着更灵活的思想,在未来的人生中有着的选择机会。创新意识是一种大学生潜在的素质,这种素质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个人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指出关于“众创空间”的政策。会议指出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具有重要意义。扩展资料: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间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我国社会流动人口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可以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间接平稳了人口的流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影响的不只是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近些年兴起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就是受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农村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群体,其特殊性就在于他们承担着农村未来发展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发展方向。

知道智慧树《创新创业》答案

古铜萧
张敖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weimin_660205智慧树答案创新工程实践第,章单元测试一问题:创新包括三个阶段:和选项A:创造、升值和商业化B:想法、产品和变现c:改造、改变和颠覆D:更新、改变和创造答案:【更新、改变和创造】问题:创新从特征上判断包括和等三个基本特征。选项:λ:独特性、价值性和颠覆性B:差异性、可行性和价值性c:可行性、创造性和价值性D:差异性、颠覆性和可行性答案:【差升性、可行性和价值性】问题:创新包括原始发明和创造性使用,也可以将创新定义为对选项:A:新思维、发明、描述和服务B:新想法、实践、发明和元素c:新思想、产品、服务和过程D:新思想、知识、元素和服务 笞案:【新思想、产品、服务和过程】问题:原始创新的核心是要发现和的问题,立足解决用户痛点,为用户带来价值。选项A:产品和供应链B:自己和他人c:客户和产品D:人类和社会答案:【人类和社会】问题:科学创新,一般指原创性科学研究活动,包括提出和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选项A:新概念、新思想、新假设B:新方法、新发现、新理论c:新产品、新服务、新概念D:新方法、新知识、新政策6百同题98(50答案A:B:选项B:c:问题问题)---:选项答案D品的决策和设计。对产品n:选项B:a:选项:头脑风暴法的人数越多越好

论述创业中创新思维与实践之间存在的何种关系

洛基
旄丘
思维是实践的源头,先有思维,才会有实践。同时,思维又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又是辩证的。实践决定思维的发展、新创造实践不断深化创新思维、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将制约创新思维的发挥,将二者有机的灵活地结合起来,在思维的过程中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考,方能正确的把创新与创造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来。扩展资料总书记讲了,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2001年总书记又多次提出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1936年10月15日,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他有一段讲话。他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他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后练习答案(1)

白丝线
异哉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想惊动你第一讲 创新与创业灵感的捕获与价值塑造1.最先提出创新理论的著名经济学家是熊彼特2.创新与创业的依托和基石是理论3.实现地区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模式为模仿创新模式4.哪种创业模式平台是由政府、学生、企业三者共同参与的优质创业平台“技术导向+园区孵化”模式5.“创业及其相关内容是可以被教的”,这句话暗示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为合理的知识结构6.我国当前的原始创新能力的主体为研究院所与高校7.哪一类不属于按照创业时间划分的创业模式法人股份制创业8.创业成功的重要标识为领导能力9.管理能力的核心部分为决策能力10.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依存于物质资本的寿命长短第二讲 目标客户评价与消费者市场细分策略1.由于销售额不足,较差的增长前景以及高额的费用等造成的企业倒闭,一般被认为在哪个方面存在着问题经营管理2.消费者的购后评价主要取决于产品质量和性能发挥状况3.倾向于价格低廉,产品差异不大且经常购买的消费行为属于就便消费4.采用 的模式的企业应具有较强的资源和营销实力市场专业化5.成熟的风险投资家在选择投资目标企业时,都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这个企业是否实行员工持股6.供应商应把中间商视为顾客的 ,而不是销售代理人,帮助他们为顾客做好服务结构清楚,层次分明;"焦点突出,,简洁完整";通俗易懂,表述准确4.

创新的目的和意义

红旗飘
不可止也
创新创业的目的和意义为什么要提出创新创业呢?创新创业对于创业有何影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创业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文章。创业创新的意义不止于稳经济自从《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创业创新之火迅速呈现燎原之势。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鼓励创业创新已成为稳增长、保就业、促转型的重要抓手,被认为是中央推进经济工作的“一招妙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被实践证明,这里不必赘言。需要指出的是,“双创”战略看似是个纯经济政策,其影响和意义却绝不止于经济领域。各地政府不应仅将其视作稳增长的短期政策工具,更要用长远的眼光,重视其在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治理、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溢出效应。比如,鼓励创新创业将倒逼一些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念。这些年,少数地方将抓经济工作等同于“抓项目”,有的甚至异化为抓“招商引资”。在一些官员心目中,只要一年搞定一两个大项目,GDP就有了保证、财政就有了来源、各项指标就能顺利完成。为了找项目,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时要求干部职工全员上阵,甚至还要摊派任务指标。为了上马某个项目,有的地方不惜违反政策给优惠,违反百姓意愿搞拆迁,破坏生态环境搞征地。在这种思路引领下,经济工作的任务似乎变得十分明确,发展经济的政绩也能较快体现出来,但发展却留下大量后遗症,并且不可持续。与上述思路不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是要让群众唱主角,把大众请到经济发展的中心舞台。政府不能再将目光仅仅盯在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项目身上,必须彻底转变理念,思考如何更好提供公共产品,更加科学地开展市场监管。本质上,这就是要求政府主动“自我革命”:只有破除了不合理的行政审批门槛,创业者才能顺利走进市场;只有提供相对完善的社保医疗,创业者才能减少后顾之忧;只有搭建起科技、人才、融资等公共平台,创业创新的社会成本才能降低;只有科学履行市场监管、加强产权保护,创业创新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可以预见,创业创新的大潮有望倒逼政府转变经济工作思路,转变社会事务管理方式,这种作用显然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将有助于加快不同群体和阶层间的流动融合,形成更加良性和谐的社会互动。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看,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防止不同群体的相对固化和阶层割裂。试想,如果农村人难以找到进入城市的通道,年轻人要获得成功必须“拼爹”,拥有财富者可以一劳永逸,那长此以往,社会的公平公正就会遭到质疑,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也将降低。政府通过鼓励创业创新,正是要打破这样的固化与割裂,给一切有才能、肯拼搏、愿奋斗的人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和上升通道,给他们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将在全社会发挥巨大的示范引领意义和精神凝聚力量。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说,我们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稳经济作用的同时,还要密切跟踪其可能产生的其他积极效果。因此,我们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赴基层实现梦想而喝彩,为大量城市“白领”、“金领”有勇气从头创业而叫好,为已经取得成功却再起航的二次创业者而鼓掌,更期待着政府部门能够与创业创新者良性互动,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动力与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如何从理论和现实层面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怎样从实践层面释放创业创新活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我们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党的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结果,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实际和创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后来,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主要有两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相对于创新理论,创业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认为,创业是指一个人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主要标志和特征是创建新企业或新的组织。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创办新企业的活动,在现有企业中也存在创业行为。创业者既可以指新创企业的创办人,也包括现有企业中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在经济学界,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但创业和创新也是有所区别的,从现有的经济理论和研究看,创新更加强调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著名的是经济学家索罗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定量测算。而创业的内涵更丰富,不仅有创新的内容,还涉及就业和社会发展以及公平正义。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素质、基础研究水平、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关键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推动创新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创业创新基因。就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要大力推动创业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作为创新发动机的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把创业、创新与人、企业这几个关键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要打造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突出精英创业,而且突出草根创业、实用性创新,体现了创业、创新、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总要求,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新天地。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映了人类创新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创新创业究竟应由哪些人来干,如何选择创业者,政府应该干什么,这些是我们在推进创新创业发展中常常碰到的问题。现在,有的人认为,创业是少数“天才式”人物的事情,必须具备这样那样的素质和条件。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比如,蒸汽机革命中许多重大技术都是由技工发明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后,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一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万向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此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又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国有企业职工“下海创业”,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华为、联想、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这其中许多都是“草根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且,现在来看,许多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草根”完成的。因此,推进创新创业必须要改变“选运动员”的方式,应在全社会高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业的大潮,使大量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脱颖而出。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实现途径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科技人员的骨干中坚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要依托“互联网+”平台,集众智搞创新,厚植科技进步的社会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塑造我国发展的竞争新优势。要把科技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合起来,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石,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使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包括新创办企业和现有企业的创业创新,不断为企业这部创新发动机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汇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和规模化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初创企业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重大技术和发明的商业化最初都是由这些企业完成的。同时,初创企业也是就业增加的引擎。据美国一个最新的分析报告,近年来在美国新增的20%就业中创业企业占3%。正是那些创业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前,也正是那些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业者,推动着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解决我们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健康等重大挑战。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创业创新。对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尽管许多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但创业也可以在现有企业内部进行。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更需要弘扬创业精神才能赢得的利润和企业长久的发展,大企业由于具备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是创新发展的“野战军”,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大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中小企业使创新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还表现为大企业本身可以培育、孵化出许多小企业。从我国看,目前许多大企业也正在积极推进创业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腾讯、金发科技、达安基因等大型企业围绕全产业链需求,有针对性地创办孵化器,孵化培育了大量科技型创业企业并形成集聚效应。海尔提出要把企业员工由原来的雇佣者和执行者,变成创业者和合伙人,大力推进企业内部“自创业”,实现企业由出产品到出创客的转变。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进供给创新的重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对要素投入侧和生产侧的重大改革、关键性改革。核心是要通过推进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产端的改革,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焕发企业家精神,创造出能够激发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新需求,开拓新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最重要的是通过政府体制改革,让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给,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又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当前形势下,要紧紧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大力推进政府监管、投融资、科技体制等关键环节和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比如,要围绕培育小微企业和促进大企业创新,大力推进投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大力推进能源电力、物流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降低创业创新成本。要“放水养鱼”,推动财税体制结构性改革,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负水平。在生产侧方面,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开放,使新企业公平进入,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作用。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创业创新,鼓励广大企业职工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迅猛发展趋势,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支撑,着力营造有利于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商业化的良好生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杰出科学家、发明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充满梦想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获得成功,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求问一个经济学理论(有可能是创业方面的)

卡到阴
顾见孔子
我认为经济学是一切的基础,简简单单的需求供给理论就能解决社会现象了,当然经济学是有假设的,而现实生活中的条件约束却是很难辨别,但是学好经济学能帮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背后。鉴于你提到的,我还觉得你要学习营销学和管理学,能帮助你管理好企业。?答不对题啊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元要素之一是企业,而我们知道,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消亡。因此,经济的繁荣是以不断出现新创企业为基本前提的。所以,创业是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创业活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消费品和服务,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沃尔玛、麦当劳、微软等创业企业,作为长久以来家喻户晓的成功典范,激励和影响着众多企业与企业家不断进取成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企业(而不是政府机构)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角;随着社会资本在民间的更多聚集以及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否创立企业以及创立什么样的企业,正在成为分散的社会决策(而不是政府集中决策)问题。正是受这种宏观形势的推动,中国也逐渐开始成为世界上创业活动相对活跃的国家,进而使得创业学在中国成为一个有待开展而且意义重大的研究领域。在这种背景下,为及时跟踪学习国外创业研究的新成果,集中探讨转型期中国创业与企业成长管理的新问题,积极推动中国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南开大学举办了此次学术研讨会。研究创业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de Cantillon将创业者/企业家一词作为术语引入经济学,并说明创业者的本质特征是“承担风险”。1876年,美国学者Francis Walker出版了第一本关于创业者的重要著作《工资问题》。1884年,他又出版了《政治经济学》一书,进一步阐释了关于创业者的模型。1934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指出,创业是资本主义社会变革过程的关键驱动引擎。1947年,Myles Mace在哈佛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从而揭开了现代创业教育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创业特别是科技创业,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日趋活跃并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新一轮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热潮。据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分部最新报告统计,在美国有1600所大学开设了2200多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有44种相关英文学术期刊、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277个教授席位。目前管理学会创业分部的会员超过1200名,占管理学会会员总数的12%。一流管理学杂志《管理学会杂志》、《管理学会评论》、《管理杂志》等近年来也相继推出了创业主题专刊。创业在管理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的创业研究与实践大致在三方面展开:经济、管理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对创业现象的研究、创业理论的研究以及创业教育。这三方面的互动发展,使得“创业”的概念不断演化丰富。创业研究正在成为管理科学领域一个新的分支。创业是一种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其表现为新组合、新生产方法、新企业、新产业、新市场、新财富的产生等多种形式。创业过程不仅存在于新建企业与组织中,而且存在于个体与团队、现有公司、家族企业、特许经营等多种研究对象中。同时,创业活动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创业投资、社会网络、资源投入、战略计划、社会发展规划、团队建设、个体创业行为等。创业现象的这种多重性,吸引着多种管理科学领域和非管理社科领域的专家从自身领域出发,对创业现象的某个层面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目前创业研究主题的多样性。例如,新企业及其创建条件、资源获取与开发、创业定位、创业投资、跨国创业、机会识别,以及特许经营等。美国管理学会创业分部Busenitz等会员,通过对1985—1999年创业研究重要文献的统计分析,提出其间创业研究的主题主要涉及个体与团队、组织方式、机会和环境四个层面。一个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理论,其自身必须有一个能够解释和预测一系列经验现象的理论框架,而不是用其他领域已有的框架来代替。尽管创业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但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创业理论目前依然处于形成阶段,研究边界尚未明确,缺乏一个得到公认的理论框架。《管理杂志》2003年创业专刊特约编辑David J. Ketchen. Jr.也指出,创业理论目前的研究状况与十余年前战略管理研究类似——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近几年,创业理论的基础研究正在取得进展。2000年,马里兰大学Shane与Venkataraman教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 “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创业研究”的文章,尝试构建统一的创业理论框架。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创业机会是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创业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应该包括:(1)创造商品与服务的机会,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存在?(2)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现并开发这些机会?(3)创业者在开发创业机会的时候,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会有不同方式的行为?这篇文章对创业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2000年后创业研究领域被广泛引用的文献。在他们的影响下,创业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更加关注创业机会,取得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在这方面,Jnkping 国际商学院创业与成长项目(PEG)负责人Davidsson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他在“创业研究的范围:几点建议”一文中,分别从科学理论、社会现象、教学科目三个角度创见性地定义了“创业”概念。他指出,作为科学研究领域,“创业”是识别、开发创业机会的行为;区别于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理论出发对创业现象进行研究,创业理论研究应以创业机会为中心,主要研究创业机会的来源和特征、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互动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创业机会与创业行为的异质性问题;为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创业理论框架,有必要进一步定义创业机会、机会识别、机会开发等关键概念,并揭示这些概念间的互动关系。他同时认为,从成熟的管理或非管理学科汲取有益的理论营养,对构建创业理论及其发展也是必要的研究途径。经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由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南开大学MBA中心主办的“首届创业学暨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于2003年9月27日至28日在南开大学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80余位专家教授,围绕创业这一主题,从企业家精神、创业机制、创业融资、创业环境、企业成长、公司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就是这次会议研讨成果的精要。《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涉及的主题比较广泛。这些论文既反映了国际创业研究与实践的最新动态,又体现了立足中国创业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百森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伍健民教授,根据其多年在中国进行创业教育的切身感受,对中国企业家的性格特征及其培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创业基础研究”部分的四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国际上创业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创业理论研究边界、公司创业、创业导向以及社会创业等。“企业家成长”部分的六篇文章,就中国经济转型期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企业集群创业”部分,主要研究集群环境下的创业现象,其中李新春教授对中国高科技园区创业活动做了实证分析。“创业融资”和“创业机制”部分,讨论的也是创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家族企业是中国创业研究的重要对象,“家族企业”部分的两篇文章,探讨了家族企业的创业与发展问题。最后一个主题是“创业教育”。全球创业观察2002中国报告显示,中国的创业环境相对较差,提高创业的培训与教育水平是改善环境至关重要的途径,因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适宜中国创业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我们要特别感谢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教授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感谢本次会议的合作单位——天津海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对创业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积极推动,感谢兄弟院校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同时,也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经济管理事业部主任黄娟娟女士和该事业部编辑陆浥晨女士,感谢她们在《创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的选题和出版方面给予的支持与建议。中国的创业研究与教育刚刚起步,这次研讨会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我们相信,日益活跃的中国创业实践,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创业研究与教育的行列中来。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与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今后还将一如既往地积极组织和参与创业研究与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继续为国际、国内、校际间专家学者提供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与大家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创业研究与教育取得更快、更大的发展。我只想知道一下这个理论的名字,你回答的什么和什么啊。

如何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教学实践

狂狷
美狄亚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意见》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并且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那就意味着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等诸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根据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特点,首先应该在专业教育中挖掘固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其次,开发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第三,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考评体系。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教育的实施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不同性质的课程体系作支撑,因此,要想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那就不是简单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几门创新创业课程的问题,而是要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和各类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类课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选课等)、公共选修类课程(综合知识和素质类)和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组成。其中专业类课程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教育为核心,公共基础类课程和公共选修类课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载体,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类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训练平台。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难看出,专业教育本身与创新创业教育从来就不是两码事,因为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养成以及社会实践训练,都是创新创业中不可缺少的,因此,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专业教育本身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一些高校教师本身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理念地停留在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的认知层次,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意识的唤醒。更有甚者,从入职到退休,一个教案和讲稿可以贯穿职业生涯的始终,这样的教育者本身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受教育者呢。因此,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只有全体教师树立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主动探索和挖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固有的创新创业要素,通过言传身教,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带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学习,为了职业生涯或创业生涯而学习,从而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只有所有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了环环相扣的、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生涯的各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才能切实做到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挖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固有的创新创业元素,落脚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上。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任何课程的设置,都有其特定的功用和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今后的职业生涯或创业选择做准备。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理念不明,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不知所学知识为何用、能解决什么问题,接下来自然就是厌学、被动地学、为应试而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不外乎考完试就将所学知识还给了老师,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任何学科和专业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发现和创新,所以,学科本身的发展改革历程,专业的创建、完善和发展历程,都是很好的创新案例。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不仅就知识本身进行传授,还能够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视角讲解学科的发展,主动从所授课程中探索挖掘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并结合创业项目、创业大赛、创业任务、创新发明诠释所授知识的用途,指明知识对于职业、创业、创新的作用,同时将本学科最前沿和最新的发展动态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同时也将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   除了教学内容中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也要从教学方法上尝试改革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现行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素质和方法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不能靠单纯的说教,地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通过切身感悟去领会。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参与的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比如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情境模拟、预设问题等方法进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创新、创造的乐趣。还可以积极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项目教学法,训练学生的计划、执行、决策、总结等综合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另外,还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QQ聊天工具、微博、微信、电子邮件、论坛等,提供课外咨询服务和答疑解惑,提升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时效性和交流的便利性,藉此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1]。因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突破口。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在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更注重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即使在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后,也只是在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方法层面加强了引导和启发,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创新创业的结合上给予了的联系和相融,而在创新创业素质、知识和能力等的培养方面,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开展系统的创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化教学,开发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一驾马车上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该既包括适用于各专业大类的通识性的课程,也包括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具有行业特点专业特征的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较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通识性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大致有:创业基础、创业管理、新创企业战略管理、创造学、KAB创业基础、SYB创业培训、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而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具有行业特点专业特征的课程,尚在艰难的摸索探究中,少数学校结合本校专业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就数字出版领域创业人才的培养,针对本校出版发行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出版素养的提升开发了《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出版物营销》、《出版选题策划》、《出版项目策划》等课程[2]。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课程还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实施差异也很大,因此,尽快创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普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保证。虽然西方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但是创新创业教育要本土化,因此,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创新,最终创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具有行业特点专业特征的课程,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而通识性的课程,可以结合专业有选择地作为必修课或公选课开设,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有机融合。比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市场营销》是该专业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那么在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没有必要再开设《市场营销》课程。再比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虽然通过专业教育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管理能力、团队经营、人际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相对欠缺,而这些知识和能力,不仅是创新创业所需,即使在就业岗位上同样也需要,因此,在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可以选择那些与专业、就业相关度高的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比如《施工企业管理》等,其余作为选修课。构建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无论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其目的就是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既满足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同时,对于那些有着强烈创新创业欲望的学生,又达到了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供给。   四、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考评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从入学教育、军训到课程设计、课程实训、现场参观、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基本贯穿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些实习实训的安排,如果在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框架下,能非常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素质能力的提升。   除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外,开辟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是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的另一重要抓手。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是丰富创新知识和体验的重要途径。要使这一抓手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助推器,必须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学分考评体系,以此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树立,从客观上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为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由外向内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挖掘创新创业人才。学分的设置,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本着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原则,最好每个学期设置一个学分,这样,才能让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而不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   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可以通过参加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获得。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非常丰富,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比如团中央等单位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和创业”挑战赛,中国发明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等;还有各类创新创业讲座和论坛;各类学科竞赛。另外,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创新发明专利的申报,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发表论文,自主创业,取得职业资格认证以及其他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属于创新创业实践的范畴。这些活动涵盖了专业知识的应用,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因此,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考评体系,不仅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完善和补充,还是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发现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纳入学分考评体系,考核评价重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唤醒、创业精神的培养、创造思维的训练、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以及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锻炼上,而不是结果的成功失败与否。   总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需要全体教师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需要科学、完整、系统的顶层设计,需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彰显和运用其固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