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传播学考研

猜猜猜
春秋不变
1、可以考研。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要求,每个学校对考生的资格要求基本是一样的,但是不同学校考试内容差别比较大。2、考上之后,如果还想参加CET考试,要先考四级,过了之后考六级。3、考研英语和四六级不太一样,有不少平时英语不好的人考研英语考的不错,重在刻苦学习加正确的方法,考研英语真题是王道。坚持背单词,狂做精做阅读,练习写作,擅背模板,灵活运用。英语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修炼。4、传播学粗略排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大学。这是靠前的大牛学校,还有几个学校新闻传播不错,还比较容易考:安徽大学、河北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报录比这个问题很纠结,因为很少有学校能够提供官方数据,楼主也不要太关心报录比,因为有的学校看似报录比很低,但是报考的人都不是真正考研的,很多人复习过程中因为战线太长学习太苦而放弃了,还有很多人报了名不去考试,或者考试过程中途放弃,楼主只要好好学习坚持到最后,就打败很多对手了,加油。5、另外补充一点,一般学校对跨专业没有限制,但是很多学校都要求跨专业的学生在读研期间要重修该专业本科课程,所以考了这种学校要多上不少课。能,只要拿到毕业证就能考研.每个学校要求基本一样。考研英语的复习都是以历年真题为主,好好背单词,把真题多复习几遍。传播学一般中国传媒、浙大等等都挺好的,录取比例你可以上网搜搜,也可以打电话咨询一下万学海文。

传播学考研要读哪些书?

女奚患焉
极物而已
以下是一位考取北大传播学2010级研究生的同学整理的相关材料,可供参考。另外我想补充一下,各个学校对于传播学要求的书目和所偏重的方向,是非常不同的。你最好先确定自己的方向,再有针对性的看一些相关的数目。虽然跨专业专业课显得非常重要,但是你的政治和英语也必须要达到一定标准,最起码要过线。另外建议你想好,认真决策。说实话至今咨询考研保研的人太多了,跨专业的,都说有兴趣,想要读这个的研究生。要有足够充实的动力才能够成功,别今天做了这个决定,明天觉得跨专业很难,读了两天书就放弃了。考研本来就是考研毅力和耐力的过程。做好决策后刻苦努力,一般结局都不会太糟。网上有人整理过很多版本的书单,我也也按照他们的书单整理了自己的一份书单供大家参考(红笔加粗的是我认为必须要读的,加粗的是我认为应该读的,其他的则是可以选读的):复习全程指导读物新闻传播学重难点50题透析传播学考研复习精编这两本书都是中华传媒网出的,非常具有针对性。精编的内容结构跟教程差不多,但有新的延伸和试题解析,还是很值得反复阅读的。50题多为近年来的时事热点问题分析,重要的不是里面的分析内容,重要的是它介绍的热点研究领域,可以结合它给出的热点去网上搜些相关论文来阅读,包括传媒网上一些整理的专题内容,都适当关注一下。基础书目传播学引论(李彬)(其实我不太喜欢这本书,因为语言表述太感性了,批判学派部分知识体系也有点混乱,不过很适合跨学科考研的入门读物)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这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大一我就是凭这本书进入传播学殿堂的,知识框架非常清晰,不过由于这本书写的很早,所以很多理论新发展需要看其他的书补充,这本书可以作为复习纲要)传播学概论(许静)(因为是老师自己出的教材,所以很重要,已经两年考到里面组织传播方面的题了,很多人都没有复习到,一定要重视啊)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跟教程配合阅读,教程帮你建立知识框架,这本书帮你理解学科发展历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这本书跟教程性质差不多,补充理论知识,但是翻译实在不咋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看了四五遍,强烈推荐!刘海龙老师的文笔和思路没话说,非常详细清晰地阐释了理论的来龙去脉,也介绍了最新的理论发展和融入作者个人一些思考,很有启发性,带领你真正进入传播学的语境中去)人类传播理论(我很喜欢这本书,它可以帮助大家对传播有更深刻的理解,但跟应试关系不大,它介绍的的是传播理论,而非传播学理论,一定要分清两者区别)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这本书很好看吖,一边讲述传播学的历史一边告诉你很多大牛的八卦,复习时给我带来无穷乐趣,:)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网络传播方面的教材不多,这本书这两年又修订了一次,内容比较与时俱进,可以作为网络传播方面的核心阅读教材,辅以学术期刊和论文网上相关论文)延伸读物:北大新闻传播学评论 第1,2,3,4辑(必读,理由不用说了吧)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 译)(这本书里有很多关键概念啊,互文性、意识形态、仪式传播等等,今年就考到了“再现”(representation))全球化:起源、发展与影响(杨伯溆)(关于全球化,本土化,地域场所化等等这些都是杨老师很喜欢的概念,曾经考过论述题,要重视啊)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和公众讨论(胡泳)(书里有很多新颖思想和讨论,很好看的一本网络研究著作)舆论学概论(许静)(对舆论概念的不同理解,舆论的群体作用,现代传媒的作用,舆论监督这些应该是重中之重。09年考过谣言,胡泳写过谣言作为社会抗议的论文,许书还专辟一章谈这个问题,一定要掌握)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谢新洲)未来是湿的(胡泳 译)(老师的书最好都找来看看,这本是畅销书,非常好看)因特网与社会(杨伯溆)(这本书出版的有点早,还是翻一翻比较好)传统学派: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里面是传统学派22个经典研究案例,可以着重看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帮助理解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这一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受众研究 批判学派: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许静 译)(能指所指意指,意识形态霸权,还是结构主义符号学那一套,书很薄,备考的话看李彬那本也就够了~)文化研究导论(文化研究的理论最好还是要有所了解,对于答论述题非常有帮助,吴靖老师比较喜欢这一块)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 译)理解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传播(美国化了的文化研究,作为仪式的传播,关于杜威和李普曼之间的论战至今仍有很有现实意义,了解一下)传播政治经济学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文化帝国主义传播学简史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 技术学派: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国内比较好的一本解读技术学派的著作,分析的很切中肯綮)麦克卢汉精粹/麦克卢汉如是说(比《理解媒介》更容易理解,可以翻翻)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复习之余翻看,文学性很强,观点很犀利)消失的地域 研究方法:(没学过研究方法的同学一定要重视这一块!每年都有几十分来自于此,我没上过方法的课,自己囫囵吞枣地看教材和背笔记,很多地方其实并未完全掌握,考完觉得答得不是很好,如果有机会最好能提前去听听这方面的课程,如果跟老师做课题研究的话就更好了)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两本可以选择一本来看)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定性研究的教材很少很少,况且又是老师的书,一定要看)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这本书比袁方的书要容易理解一些,文笔也更好一些,我最后复习方法论背的就是这本书的笔记)大众媒介研究导论其他: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消解(吴靖老师写过相关论文,这一块要关注)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胡翼青老师当年的毕业论文,对于传播学科的建构和重新划分三个学派的见解非常独到,很值得一读)媒介事件时间充足的最好看些社会学的书:社会学 吉登斯现代社会学理论 沃特斯 关于英语 今年英语的变态,大家都有所耳闻。我属于运气特别好,加上英语底子一直不错,考了77分,跟别人拉开了一二十分的距离,能进复试也完全是托英语的福。所以谈谈英语方面的复习还是有点底气的。我暑假实习时抽空把星火考研英语单词翻了一遍,把不认识的单词及其解释打到电脑上整理成一份文档打印出来,后来复习时我就可以丢开单词书,专门背我自己的单词表了。不过我学英语从来都不靠背单词,孤零零的背单词时间长了很容易就会忘,而且不放在语境里理解背下来也是白搭。所以我主要靠阅读练习来记忆单词和训练语感。从中学到现在一直如此,英语成绩向来都证明我的方法是正确的。历年真题肯定是重中之重,做几遍都不为过,我反正是开始复习时做了一遍,临考时从网上下了空白试卷又做了一遍。最近五年的题目也差不多就够了。真题推荐张剑的黄宝书。市场上阅读辅导书良莠不齐,我买过好几种,最后只坚持做完一本,人大出版的张锦芯的阅读两百篇,我很喜欢。新东方的阅读我实在不推荐,做了两篇就没做了,觉得题目出的很不对路。我差不多每天做三四篇阅读保持语感,翻译和作文部分都是到临考时才开始准备,句型模板什么的,我也都整理传到网上了。但是还是建议大家平时有空多练笔,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想短时间提高基本没戏。大家还是扎扎实实地做功课,别报任何投机心理。阅读一定要学会控制时间,我每次做阅读都会计算自己每篇耗时和总耗时,训练目的就是选择答案时可以快准狠。做完阅读我会花比做题的时间去对答案分析题目。回到原文理解每句话含义,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联系,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会划出来,查清楚意思用红笔抄在旁边。这些功课一定要认真做,偷懒不得。时间长了,规律就总结出来了,语感也训练出来了,做题自然会越来越顺手。英语根本不考你智商,考的就是你的基础扎不扎实,功夫下足时间一长水到渠成,基本会保持稳定水平,很少会考试失手。关于政治我是文科生,所以这方面基础还是有的。政治复习晚一点也无所谓。我差不多是九月底开始复习政治,也就是看红宝书和任汝芬序列一二三四,其他乱七八糟的资料书我也不推荐了,什么两千题三千题的,既浪费时间又不一定很有帮助。红宝书是高教出的,考试题绝对不会跨出其范围,而且它里面的表述也要比其他辅导书准确的多。所以这是基本教材。但它的缺陷就是没有任何标注出来的重点和整理的结构框架,所以要结合任汝芬序列一,补充着理解。我差不多花了一个月多的时间搞定这两本,心里有个大致框架,同时一边做着序列二的模拟题,扎实基础知识。政治的主观题得分不一定能拉开多大差距,主要就是选择题尤其是多选题,如果不好好训练选择题部分,最后会死的很惨。序列三很重要,我后来提纲挈领地整体复习,多亏了它。它里面整理的知识要点和逻辑框架非常清晰,可以在冲刺阶段背诵下来。政治也多半是要把书读透,所以红宝书和序列一不是读一遍就OK的,后来的做题和总体复习还是要经常回到课本里理解透再背诵的。最后一个月冲刺阶段也就是做做市面上比较火的那几种参考资料,序列四、二十天二十题、肖秀荣最后四套题什么的,重点背诵序列三的框架和知识点,以及热点预测题的答案也就够了。我最后政治考了75分,也算是不错了。关于专业课我从九月中旬才开始看专业书,其实已经有点晚了,建议大家可以从暑假就开始广泛阅读专业书籍,因为北大没有给过任何参考书目,所以你的知识面一定要足够广,在专业书阅读方面要下苦功夫。好在我当时弄到了一些前辈的笔记,自己一边阅读书籍一边在已有的笔记基础上增添自己的理解。这些笔记我也都上传了,大家下载下来一定不能完全按照笔记理解,一定要自己先读原著,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修改和增添内容,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笔记出来,这个过程也是整理知识框架和夯实基础的过程。看过北大历年真题的都知道北大考试多与时俱进了,所以平时复习之余一定要多看学术期刊和报纸杂志,多上上中华传媒网和一些学者的博客(比如胡泳老师,他经常更新博客,上面谈论很多学界业界热点话题,我考研期间每日必看),了解最近的新闻热点和学界动向。我的推荐如下:学术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大学》(复旦)《当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网络传播》至于复习进度,我可以给大家看下我当时的计划(我当时复习的非常仓促,大家一定要早些准备为佳,否则到时会手忙脚乱的),作个参考:9月中至10月底:看完基础书目和传媒网两本教材并整理完笔记11月:熟记基本书目的笔记、知识点,形成学科整体结构框架展开方法论学习和延伸阅读(分研究领域、研究分支)整理一年时事热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12月份:1-10号:理论熟记(以郭书和精编为纲),时事整理,历年试题(自己答一遍),论文、课件浏览,网络传播11-20号:背精编和50题一遍;时事整理和分析;看网络传播、论文、课件21-30号:以精编、传播学教程和50题为纲,展开综合记忆热点理论、事件整理分析,综合思维!名词解释整理(新词,理论,人物,文件等)1.1-1.8号:最后一轮综合复习

传播学考研推荐

处势不便
其涂澳矣
其实最好是你先定下一所你心仪的学校,然后去他的官网上查找往年的考研招生目录,里面一般都附有参考书目,你照着买就行了。不论学校的话,就我看来,传播理论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最为流行,3个大学里面有2个指定了这本。这本书确实很好,建议不管参考书目有无此书都可以买来看看。此外传播学考研一般还会涉及新闻理论 广告学 公共关系学 中外新传史这些内容以湖南大学为例:传播学至少需要5本参考书,分别是新闻理论(新闻原理 吴高福)、传播理论(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中新史(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广告学(广告学教程 张金海)、媒介管理(媒介经营管理 吴文虎) ;此外,时间有多的话还可以看下新闻学考生准备的两本参考书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一区)北京(15)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印刷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天津(2) 南开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上海(11)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6) 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浙江(2)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福建(2) 厦门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山东(2) 山东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河南(2)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湖北(8)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湖南(4) 湘潭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6) 暨南大学 广州大学 汕头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深圳大学 二区 河北(2) 河北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山西(1) 山西大学 辽宁(3) 辽宁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渤海大学 吉林(2)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1) 黑龙江大学 安徽(3) 安徽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江西(3)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南昌大学 重庆(4)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四川(6)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社会科学院 陕西(4)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三区 内蒙古(1) 内蒙古大学 广西(2) 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 贵州(1) 贵州大学 云南(2) 云南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甘肃(1) 兰州大学 新疆(1) 新疆大学 个人推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至于书目每个大学都不一样的,给一些可能有帮助的吧!传播学书目: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传播学概论》 [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 1984年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 新华出版社,2004年 《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 新华出版社,2004年 《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 《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 《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 《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美〕,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 《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英〕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新华出版社,2004年 《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张巨岩,三联书店,2004年 《新闻:政治的幻象》,〔美〕W•兰斯•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 《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年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美]彼得斯,华夏出版社,2003年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1999年 《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年 《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华夏出版社,2002年

新闻传播学考研科目都有什么?

不监于体
神动于外
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为例。 科目一 政治 101 科目二 201英语或220德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21法语 科目三 新闻传播史论 622 科目四 传播实务(含新闻采编、广告、公关) 830 参考书目 01《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02《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 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03《当代新闻理论》 郑保卫 新华出版社 2003 04《新闻理论教程》 杨保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05《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06《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第二版) 陈力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07《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 》喻国明 华夏出版社 2005 08《新闻采访学》(第二版) 蓝鸿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09《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徐泓、张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10《新闻写作精要》 高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11《新闻编辑学》 蔡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2《新闻评论教程》 秦?、胡文龙、涂光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13《新闻评论教程》 马少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4《电子媒介新闻教程》 饶立华、杨钢元、钟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15《国际新闻界》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近一年 辅助参考 16《新闻与传播》杂志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传播学专业名词及其解释

节葬
马德里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4)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 美国传统学派 欧洲批判学派 研究目的 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 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社 会 观 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3)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哈罗德•拉斯韦尔 库尔特•卢因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卡尔•霍夫兰 威尔伯•施拉姆 (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1980)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轰动一时,成为宣传学的经典著作。1948年,发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这是他对传播过程,结构及功能作的一个较全面的论述,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文章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后人称之为"拉斯韦尔公式"。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和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播遗产(文化) 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7)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卢因对传播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1901-1976)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基于对研究方法作出的贡献,被称之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对传播研究方法贡献在于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他和卡兹在伊里进行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研究后发表的《人民的选择》中传播学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须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中的从多因素,另一方面,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播过程的研究,后来学者在此基础建立了"多级传播理论" (4)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21-1961) 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8)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首先,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其次,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 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5)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62):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所谓"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非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刻板成见"(stereotype),所谓"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统称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二)媒介即讯息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四)地球村 (五)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总体评价 (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内容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2、评价 (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二)媒介即讯息 1、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2、评价 意义: (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缺陷: (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 (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1、含义 (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 (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2、评价 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四)地球村 1、内容: 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上大大缩短,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村庄的一部分。 2、影响 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影响,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赖性及关系的密切程度大大增强,经社交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形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7) 把关理论 1、"把关"的概念 2、把关的原因 3、把关的过程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把关"的概念 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它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争取的受众和有效的受众。认识和研究把关过程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揭示把关过程,它使传播对象使为懂得应如何评价已经过关的内容,并促使把关人对自己借以决定取舍理由作出评价。 2、把关的原因 (1)信息的差异性:客观世界信息属性,作用差别——过滤筛选 (2)传播者的差异性:传播者目的不同——选择满足目的的信息 (3)受众差异性:受众的需要心理差异——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需要 3、把关的过程 (1)搜集信息:到社会自然界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2)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目的及信息受众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信息; (3)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化(编码),加工成信息; (4)传播讯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到达受众手中。 4、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传播者进行把关都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因传播者所处的社会、媒介组织以及个人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异,认识影响把关因素可使传播者把关更有效,更符合社会需要。 (1)政治、法律因素:把关时必然考虑的基本因素。 (2)经济因素:如何处理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我国把关人首要问题。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价值标准体系,文化开放程度。 (4)技术因素:技术条件水平。 (5)信息自身因素: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6)组织自身因素:必然以本传播组织要求规范传统标准进行把关。 (7)受众因素:为实现传播目的对受众了解。 (8)传播者个人因素:世界观、价值观、个性特征(个性创造力,经验能力)、传播方式(能力水平,个人编码方式水平,个人传播能力)。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6) 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世界报业体系的一种众所周知的划分方法,《报业四种理论》将世界报业系统分成四大类: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和苏维埃—极权主义,这些类型的划分源于规范理论即来源于观察,而非来源对假设反复检验的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在集权主义体制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十分严谨,政府要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是加强政府统治的工具,现在很多地方仍广泛使用。 2、自由主义理论 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思想著作。该理论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销售之功能,报业主要为私有,任何有经济手段可以使用媒介的人都可拥有媒介。主要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实行"自我修正"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监督政府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工具。 3、社会责任理论 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理论认为媒介除有告知娱乐、销售功能外,主要用于讨论冲突,任何想表达某种意见的人都可以使用媒介,媒介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并受到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行为的控制所有权除政府为服务公众而接管外,主要为私有 4、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产生于前苏联,后被多国采用。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受严格控制,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助手而存在。 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2) 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4) 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4) 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 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关点 (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 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2) 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3) 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4) 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5) 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 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2) 因传播而出现的知识沟不纯粹是知识的差距,也可能是涉及态度和行为的,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3) 这种差距并不局限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好与差人群之间,可能还存在与对政治的兴趣多少,以及年龄不同等。 6、现实意义1) 知识沟假说提醒我们: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硬件软件都还有一些差距,应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缩小(知识沟)差距2) 我国在新传播领域仍存在地区差距,因此政府应在"硬件"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推进硬件设施的普及程度。3) 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者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应在"软件"方面培养新媒介使用的技能,加强教育。 由于不同人群对媒介的接触有不同,这提醒信息活动的策划者研究受众的必要,若要影响不同的受众就应选择不同的媒介。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3) 教养理论1、提出2、主要内容3、评价 1、提出 "教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培养理论",它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其提出的背景主要是电视媒介在当时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负作用,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犯罪和其他犯罪十分严重。格伯纳等人在美国政府专门成立的"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了"培养分析"的研究。 2、主要内容 1) 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的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伯格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教导了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 2)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时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显示观 3)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中 4) 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5) 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 3、评价 1) 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2) 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 3) 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 4) 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2) 议程设置理论1、概述2、观点3、应用4、评价 1、概述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2、观点 1)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的一致性。 4) 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应用 1) 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 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 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4、评价 意义: 1) "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 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 "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 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 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 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1) 创新与扩散理论1、提出2、观点3、评价 1、提出 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传播》一书,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 并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的,并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2、观点 1) 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 2) 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 3) 认为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居民一半时速度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4)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3、评价 1) 提醒我们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最初应尽量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及时、迅速、广泛的传播长处,而当人们对新事物普遍了解充分把握以后,尽量调动人际渠道的积极性,借助人际网络传播劝服性信息,以产生预期效果。要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 2) 但是由于缺少反馈环节和与实际情况不问吻合等原因有着一些局限性。 的需求和愿望。 2、主要观点 1974年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经后人的补充和发展,综合提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 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3、评价 意义: (1) 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十分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2) 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 (3) 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局限 (1) 科学根据不可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略了社会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制约。 (2) 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有选择的接触"范围,其接触行为通常是仪式化的,而非高度精心的 (3) 脱离传媒生产过程和社会系统来单纯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暨南大学历年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分科汇总

元元本本
漫步者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ujm093暨南大学历年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分科汇总一:广播电视概论名解:声画合一02年题简答:简述电视屏幕文字的作用02收视率与电视节目质量的关系  03电视新闻过程中的虚假因素有那些类别?请作述评式阐述  99电视新闻传播应不应该有所谓的节目主持人?请阐述有关认识与理论  99用量化与对比方法阐述电视新闻画面情节的不完整性这一特征  99“声画的双主体构成论”与惯常的“声画关系论”有何本质差异?  00电视新闻为何拒绝节目主持人?00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是什么样式的节目?为什么?  00广播是如何分类的?00声画双主体构成的学理依据是什么?  01新闻照片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是什么?  01电视新闻摄制过程人为干涉的三大表现是什么?01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  03二:新闻采访名解:集体采访02采访环节03新闻线索简答:现场观察内容03提倡现场采访有何重大意义  01简述如何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  01为什么写新闻要选择最佳角度?怎样选择最佳新闻角度  00新闻线索的性质是什么?  00论述:请阐述你对短而精,活而深的新闻报道的认识和看法论述记者应该坚持怎样的采访路线简述新闻采访的性质和过程是怎样的?93四新闻写作简答:特写02金字塔结构02深度报道03动态新闻93新闻导语93评述消息简答2000—2004暨南大学(2004传播业务

新闻传播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惩戒者
是谓天均
新闻传播学考研科目有两门专业课、英语和政治。新闻传播学考研的专业课要看考生考的是什么学校,各个学校的专业课略有不同。该专业常见的两门考研专业课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和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代码334)偏向于史论和基础知识,一般包括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伦理、网络传播,所需要记背的内容较多,满分150分,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分析题、论述题。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代码440)大部分是实务,体现在试卷上就是写消息和评论,各个学校的题型不一样哦,分值也不一样,具体要看各学校考试大纲,然后在其余内容就有一些理论知识,分值150分。初级会计精讲600题(全科共两本书)自学必备习题册¥9元2020年HRBP-入门指导班HRBP必备六大核心¥免费2020年执业药师-零基础套餐五位一体闭环教学¥12802020年二级建造师-密训冲刺班考前密训冲刺10页纸¥3512020初级经济师-强化班自学必备习题册¥免费初级会计精编教材(全科共两本书)2本精编教材学会考点¥9元查看更多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免费直播课免费领课领优惠券

复旦传播学考研的书目。。。

阿什利
子曰
复旦网站上公布的传播学参考书目如下:①《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②《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 小詹姆斯·坦卡德著; 郭镇之等译 ,华夏出版社 2000③《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④《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张海鹰,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⑤《公共关系学》(第四版) 居延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最好是这几本都看看吧,可能以你说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为主,祝好运!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给您提几条参考建议: 首先,你要搞清自己想要读研的目的何在。多数人都认为其目的是找一份好的工作,既然如此,若本科毕业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可以考虑先工作几年,等想充电的时候再读研也不迟。如暂时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妨考虑先读研。 其次,你要考虑好自己的实力,毕竟考研和找工作会有些冲突。如果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不妨作一个两手准备,在考研的同时兼顾找工作。 最后,我想家庭的经济势力也是自己应该考虑的一个方面。如果经济状况不允许,还是先工作较好。 希望以上几条建议能够给您以帮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应该复习那些书籍?

物化
黑蜡烛
众所周知,新闻包括于传播之中,而传播是更为广义的概念,除了新闻之外还有广告、公关、传播心理等等方面。新闻行业是从公元十五、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手抄小报”才正式形成的,而传播的发展则伴随了整个人类历史。所以我们说,新闻仅仅是传播的一类。 硕士研究生分为两类,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在新闻传播专业中,学硕需要具体选择学新闻还是学传播,因为你要专攻其中一个方向;而专硕呢,看重应用和实操,考试既要考新闻也要考传播,但是相对而言,新闻传播专硕的每一门都不会考的像学硕那么难、那么深。 本人报考的专业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硕士”,也就是大家俗称的MJC(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属于专业型硕士。MJC的特点就是考两门专业课,一门叫做“新闻传播专业基础知识”,一门叫做“新闻传播综合能力”。前者基本上就是考你的新闻学知识,包括新闻历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后者基本上就是考查你的传播学知识,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历史,还包括媒介经营管理方面和传媒伦理与法规的知识,包含面比较广、杂。当然啦,各个学校考查的侧重点都不一样,我只是举了自己的例子简单说明一下考研科目的设置情况~题主可以根据自己想报考学校的具体情况再深入分析~ 如果题主对新闻感兴趣,想考新闻学的研究生,我推荐题主按照课程类型可以作如下准备: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呢,在我国是一门非常有“国家特色”的课程,也是最枯燥的一门。因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以我觉得这一门课,还是以记背为主,虽然你也许会不赞同其中一些观点,但是不赞同不代表不服从。毕竟是意识形态嘛,政府控制的也紧,下面推荐的几本书基本上差别不是太大,可能就是在一些概念的具体措辞上有一些不同,但总体脉络精神是大抵相同的。推荐书目:雷跃捷《新闻理论》(评分:4星半。新闻学考研必备书。)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评分:4星。陈力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老师,他对新闻传播很多方面领域都有深刻的研究,堪称当代新闻学界的“全才”。)中国新闻史:我之所以把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分开说,是因为这两个部分虽然都叫新闻史,但学习方法有很大不同。中国新闻史基本上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你会发现,很多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的载体都与新闻有关:维新派的崛起和戊戌变法、《民报》和中国同盟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共产党》月刊、《光明日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学习中国新闻史是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推荐书目: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评分:4星。内容比较全面,但是里面有些新闻史事件的排列顺序颠倒了,而且前后跳动比较大,阅读时还需多注意。尽管如此,此书仍是应考首选。)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评分:3星半。还是方老先生的作品。主要讲《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至新文化运动前夕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报刊的发展历史,非常非常的详细,这一部分也是历年考研老师喜欢出题的重点部分。)外国新闻史:外新史的教材在结构上相对于中新史来讲更加零散,因为需要介绍很多国家的新闻史,再加上古代、近代、现代跨度较大,所以单元性很强。但外新史的重点并不太多,几家老牌报纸(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等)、三大通讯社(路透、沃尔夫、哈瓦斯)、著名的媒体和媒体人(BBC、NHK、普利策等),因此外新史只要熟悉像英国、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新闻史,就基本掌握了外新史的大部分精华。推荐书目: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评分:3星半。我自己用的是这本,感觉比较全面,但一些重点内容的讲解不够详细,还可以结合其他教材一起看。)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评分:3星半。传媒大学的老师编的书,对于日本的新闻制度和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之类的重要报刊的介绍非常详细,是很好的复习材料。);唐亚明《走进英国大报》、《走进美国大报》(评分:3星。并非教材,而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通过实地采访,写成的研究观察著作。对英、美两国的传统报业有深入的见解,可以开阔眼界,当作兴趣读物来读。就不上图了。)新闻业务类:考研考的新闻业务就是传统的采、写、编、评四个部分,也是考试中最灵活的一部分,很多跨专业的学生新闻理论和新闻史都可以死记硬背下来,但是新闻业务能力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就能提升上去的东西,需要你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培养起来这种所谓的新闻专业素质和专业意识,仅仅靠看书上课并不够,还要多找实践机会练练手。新闻采访:肯·梅茨勒《创造性的采访》(我上新闻采访课的老师强力推荐的书。有条件的话最好看英文原版的,虽然我是没看下去==) 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教授写的书,在新华社都有领导在看~)新闻写作: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新闻写作必读。例子超级多,也很实用。)新闻编辑:方毅华《新闻编辑》(个人认为,新闻编辑不是靠看书学出来的,也是靠无数个夜晚改稿组稿的汗水凝结起来的。当然,看书是为了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功。推荐这本方毅华老师的《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评论,说白了就是对新闻事件的议论文。与其推荐教科书,不如推荐你看优秀的媒体评论作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均可,比如:《南都评论》、《时事评论》、人民网“人民时评”、腾讯网“今日话题”、徐达内《媒体札记》等等等等,太多了。传播学的东西太多,为了节省时间,传播学的推荐书目我就不一一发图片了,题主如果对哪一本感兴趣或者存在疑问,可以私信我~传播理论: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胡正荣《传播学总论》、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全部5星推荐。都是人大、中传的院长、校长级别的传播学泰斗的代表作。学习传播学不读这三本书,就好像学军事没读过《孙子兵法》,学宇宙物理没读过《时间简史》一样。)其他的还有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对于几个著名的传播效果理论介绍超级超级详细,很棒);展江《大众传播通论》(也是考研党必备。。。好苦逼)传播心理学: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教程》、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传媒经济学: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很厉害的人大教授)传播历史方面,由于本人考的是专硕,所以这一块没怎么多复习,也没有购买相关的教材,实在是不太了解。希望其他同学能多多补充。除了教材,再给题主推荐一些传播学相关的经典著作吧!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再补充一些媒体人传记:奥莉娅娜·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录》(采访邓小平和基辛格、卡扎菲的案例非常经典)丹尼斯·布利安《普利策传》柴静《看见》闾丘露薇《行走中的玫瑰》白岩松《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有回忆储安平的内容。不过好像这本书由于讲文革所以被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