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期刊论文"创新评价研究热点分析及其相关启示"共有几篇参考文献

大富翁
六三三
共17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王书雯. 产业技术创新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J].消费导刊,2009(8):194- 245.[2] 汪寅,黄翠瑶. 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综述 [J].科技管理研究,2009(6):88- 90.[3] 张思磊,施建军.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文献综述及概念框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157- 160.[4] 冯璐,冷伏海. 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88- 92.[5] 张睿. DEA用于技术创新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4):85- 87.[6] 丁福虎. 科技评价指标设置的误区[J].科学管理研究,2002(3):12- 15.[7] Rogers,Debra M. Amidon.Knowledge Innovation System:The Common Language [J].Journal ofTechnologyStudies,v19 n2 p2- 8Sum- Fall,1993.[8] Nonaka I,Takeuchi H. Theknowledge creation company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60- 63.[9] 段福兴,张建东,程钧谟.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模糊评价体系研究 [J].华东经济管理,2005,(5):106- 108.[10] 刘敬严.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8- 13.[11] 李文慧.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J].情报科学,2009(2):231- 235.[12] 唐薇莉. 企业研发人员知识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4):41- 48.[13] 张爽,张阳. 知识型企业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模糊评价体系 [J].统计与决策,2006,(20):160- 162.[14] 徐福缘,程钧谟,綦振法. 企业员工知识创新能力模糊综合评价体系[J].科学管理研究,2004(1):85- 89.[15] 田依林.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企业知识创新风险评价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8):149- 152.[16] 刘敬严,郭章林. 基于未确知测度的企业知识创新风险评价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119- 120.[17] 张建华. 以知识创新提升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 [J].商业研究,2007(9):103- 106.

求产业生态学相关的杂志期刊

湖畔
数日不见
《才智》杂志社隶属于吉林省人事厅,是一本专业发表各类论文评定职称的省级理论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 创新教育、医药与卫生、改革与探讨、科技天地、建筑工程、生态与环境、图书馆纵横、百花园、档案管理、海事专栏、农业天地、电子与通信、技术与应用、研究与探索、经济与管理等。收稿对象 本刊常年面向广大文教工作者、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等征求各个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收费低廉。是国家核心期刊吗追答省级期刊 400每版

电子科学技术的期刊简介

圣人愚钝
嬴则
《电子科学技术》期刊的创办,期望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一个崭新的电子科技学术交流平台。本刊主要面向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相关电子信息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提供电子科学技术的前沿技术探索、科技成果展示、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平台和研究阵地。办刊宗旨是:探索电子科学技术最前沿,交流电子科学技术新成果,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刘爱东的主要科研项目

克莱尔
道与之貌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联动机制研究”(起讫时间:2008-2010),项目负责人。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防护机制研究”(起讫时间:2007-2009),项目负责人。⒊主持完成“社保资金审计运行机制研究”湖南省审计厅200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社保资金审计运行机制理论框架的新构思》、《中国社保基金运营管理的统计分析与审计监督思考》,分别获2009年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湖南省审计学会一等奖和二等奖。排名第一4.主持完成“湖南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湖南省审计厅、审计学会2007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已结题鉴定。其研究成果《对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逻辑框架的提出》研究子成果,2008年分别获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湖南省审计学会一等奖和二等奖。排名第一5.主持完成“贵州铝厂技术引进项目的调查研究”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重点软课题,已结题鉴定,获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排名第一6.主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研究”2006年省审计学会重点规划课题,已结题鉴定。其研究成果《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创新研究》之一,2006年获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湖南省审计学会二等奖。排名第一7.主持完成“国家审计管理协调机制研究”,2006年省审计学会重点规划课题,已结题鉴定。其核心研究成果“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公共资源审计理论分析”,2006年获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南省审计学会和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一等奖。排名第一8.主持完成国家审计署重点课题“加入WTO对中国审计环境的影响与应对研究”,已结题鉴定。2003年获国家审计署和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南省审计学会一等奖。排名第一9.主持完成省级教改项目“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校级教改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10.“上市公司专利申请现状的统计分析”研究论文,2007年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一11.公开发表在2005年《中国会计年鉴》上的特邀专稿“中国会计教育”教改成果,2009年获“第二届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管理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2007年校第二届共创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12.主持完成“适应规则的中国审计制度改革与审计监督问题研究”,2004年湖南省社科基金收购成果项目。排名第一13.完成“基于创新系统的产、学、管制度化合作模式研究”,湖南省2003年软科学课题。排名第二14.完成“中国高校科研间接成本及其分摊方法研究”,教育部规划课题(FFB060294)及教育部财务司教育财务管理研究课题(教财司预函[2006]291号),已提交结题报告。主要参与者15.主持完成“湖南省2008年度经济发展回顾暨2009年度经济形势展望”国家开发银行委托课题,已结题。排名第一代表性学术论文(仅填15篇):1.会计准则趋同对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影响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8⑼,(独著)。CSSCI来源期刊2.审计诚信与中国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相关性分析[J].金融研究,2006⑷,(第一作者)。CSSCI来源期刊3.上市公司专利申请现状的统计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⑸,(第一作者)。CSSCI来源期刊4.The optimal Anti-mping ties policy in a signaling game.2008 太原技术管理国际研讨会(2008 TY- IMOT)论文集,English edition copyright 2008 by 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出版,ISBN:978-0-646-50024-9,(第一作者).ISTP收录。5.Research on Financial Targets Sequence of Impacting on Business Value—Based on Data Analysis from Chinese High-tech Listed Firms of Unmodified Auditing Opinions,《Chinese Business Review》Jul.2004 Volume 3,No.7 ISSN 1537-1506,2004⑺(第一作者)6.“四分离”审计业务管理模式研究[J].审计研究,2007⑸,(第一作者)。CSSCI来源期刊7.中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意见的预测价值分析[J].原发《财经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第一作者)。CSSCI刊物8.应诉反倾销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协调现状调查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⑴,(独著)。CSSCI来源期刊9.中国公共资源审计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7⑸,(第一作者)。CSSCI来源期刊10.中国机械冶金企业应诉欧盟反倾销案例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7⑽:43-49.刊号:ISSN1002-0594/CN44-1302/F,;“第二届(2007)中国管理学年会——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变革与创新”会议论文集及大会报告论文,2007年11月21日-23日。(第一作者)。CSSCI来源期刊11.对华反倾销国别和案件的聚焦统计分析[J].商业研究,2008⑴:105-1077.刊号:ISSN1001-148X/CN23-1364/F,(第一作者)。CSSCI来源期刊12. 大中型工业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与R&D投入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⑷:67-69.刊号:ISSN1001-7348/CN42-1224/G3,(第一作者)。CSSCI13.发展中国家反倾销行为的内部性、产权界定与政府规制[J].中国流通经济,2008⑻:27-30.刊号:ISSN1007-8266/CN11-3664/F,(第一作者)。CSSCI来源期刊14.特殊行业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⑶:232-234.刊号:ISSN1000-7695/CN44-1223/G3,(第一作者)。CSSCI来源期刊15.反倾销税率优化的信号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09⑶:53-57.刊号:ISSN1001-4098/CN43-1115/N,(第一作者)。CSSCI来源期刊代表性蓍作(仅填5部):1.《管理会计理论前沿》(专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2008年获中南大学第三届共创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独著)2. 编著《公司理财》(93万字,执笔68万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获2006年校首届共创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一)3.主编《管理会计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2009年获校级优秀教材奖。(排名第一)4.主编《公司理财学习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排名第一)5.主编《管理会计学习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独著)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是核心期刊吗?

芒种
保龄球
不是核心。 是一个国家级的 期刊。刊名: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China High-Tech Enterprises主办: 中国统计出版社周期: 旬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2374CN: 11-4406/N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曾用刊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

技术研发类杂志的问题

我也是
大车队
中国纳米材料产必现状 (此文为调研报告摘要) 一、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研发现状 1.中国纳米材料的研发力f分布 中国政府对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 重视,国家和各地方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 “973计划”的实施,积极投入力量和资金,使中国纳米的 研发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 中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各具 特色的两大纳米研发中心—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为核 心,辐射四周的格局。 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以北京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 纳米科技中心、化学所、物理所、金属所、化冶所、感光 所、半导体所,以及北大、清华、北京建材科研院、北京 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 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南方纳米研究 开发中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冶金所、硅酸盐 所、原子核所、固体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上海 交大、复旦、同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 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除上述两大 中心外,西北的西安、兰州,西南的成都,以及中南的武 汉等,也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北方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碳管、纳米磁性 液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纳米隐身材料、高聚物纳米复合 材料、纳米界面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纳米材料的制备技 术、纳米功能薄膜;南方中心则在纳米医学、纳米电子、 纳米微机械、纳米生物、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及产业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从地域分布上分析约80%的纳米研发力量,集中在 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北地区。但表面上相对集中,实际 仍很分散,比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 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力量又分散在合肥、南京等地,尚未 形成规模优势。 从系统分布上分析纳米研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 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这两部分的科研力量占整个中国纳 米研发力量的90%以上;另外,也有部分企业介入了纳米 材料及技术的研发领域,但力量薄弱(约占5%),而且层 次不高。 从人员结构上分析中国现有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 研究人员共有4500余人,其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背景 也非常过硬,70%以上的纳米科研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拥有博士、高级职称的约占30%,拥有硕士、中级职称的 约占40%a 从研究的领域分析现有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 属和无机物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占80%左右;高分子和 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较低层次的纳米 材料领域,集中了一半以上的研发力量,而在纳米电子、 纳米生物医药方面,则力量薄弱。 从研究的成果分析十年来,中国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 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的论文2400篇,其中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 级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共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 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引篇,被SCI和EI收录的文章 占整个发表论文的59%a 费大都只在百万数量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纳米项目经 费,不超过100万元。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介入,尤其是风 险投资的兴起,中国纳米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注 意与市场结合,不仅在研究经费支持方面开拓了渠道,也 为科研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民营研究所和公 司制运作的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 2.纳米研发的科技经费来源分析 根据19%年至2000年中国纳米科技的资金投入强度统 计,纳米研发经费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的资助投入占70%以上,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企 业资助投入则增长较快。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纳米基金项目保持平稳增长趋 势,年平均增长率在20-30%, 2000年批准的纳米基金项目 明显增多。本次调研,就课题带有“纳米”字样的项目作 了统计:1990至2000年间、至少有536个题目带有“纳米” 字样的项目;在1999年和2000年中,科学基金新批准和资 助的在研纳米基金项目,总经费达8000万元左右;基础研 究起步较早的领域是纳米材料和纳米化学须域。 根据对20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正在研究的纳米 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绝大多数正在研发的项目,研发时 间仅在一年左右,属启动阶段,而且有颇多重复;科研经 3.中国纳米材料及技术专利现状 1985年至2000年,中国超细材料、纳米技术领域已公 开的专利数共L024项,其中已授权专刊的465项,占 45.4%,公开尚未授权的559项,占54.6%。在所有1024项 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已 经公开的专利数共有582项,其中已授权的107项,占 18.4%,公开尚未授权的475项,占81.6%e 从申报的数f分析纳米材料和超细材料领域的专利 总数比较相近,但纳米材料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远远低 于超细材料,仅为其1/3;在“已公开尚未授权”的专利 中,纳米材料又远远高于超细材料,超过其5.65倍。 从申报的时间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 年为初期介入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少,发展速度缓 慢;1990-199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快 速增长,至19971998年达到发展的相对高峰;随后,主 要因为近两年申请的专利尚未到公开期,呈现出骤降现 象。 这与中国纳米材料的发展步伐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 代中后期,中国纳米材料刚刚起步,199219%年,国家 加大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发力度,各研究院校纷纷涉 足纳米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取得长足进展,1997年 以后达到颠峰。 从申报的主体分析在所有涉及纳米材料领域的582 项专利中,由大学及科研院所申报的有366项,占62.9% 由企业申报的有154项,占26.5%;由个人申报的有62项, 占10.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 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共166项,占16.2%,这部分专利以个 人申请为主,其中纳米材料的专利申请远远大于超细材 料,比例约为2:10 可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依然是推动中国纳米材料 与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主力军。 从切入的领域分析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 术领域专利中,涉及材料的专利数量多达827项,占 80.8%,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电子类28项,占2.7%;医药 类41项,占4.0%;其他128项,占12.5%。说明对纳米材料 研究的力度较大,而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的研究力量 相当薄弱。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专利共 528项,占51.6%;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装置的专 利共241项,占23.5%,而且主要以超细材料的制备装置为 主;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专利共276项, 占26.9% o 4.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 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主要有技术转让、技术 入股,以及自行生产等,但产业化率普遍较低,不足 20% e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成果本身不具 备产业化条件,二是由于信息不通,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的 渠道不畅通,缺少资金的有力支持。 如果将中国纳米产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试、批量生产和 规模化生产划分,明显呈剧烈递减态势。研究开发和规模 化生产的距离较大,大量成果在实验室小试已经完成,大 约只有5%的实验室成果最终能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 根据对上述加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较为成熟的 纳米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这些较成熟项目的平均研发时 间为3.12年,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工作的约为I/3 0 在被抽样统计的54个项目中,希望通过“技术转让” 方式转化的项目约占1/2,希望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转 化的项目约占I/3,而希望“自行组织生产”的项目只有 约10%。但在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土作的18个项目 中,实现技术入股的占55%,实现技术转让的占28%,着 手自行组织生产的占17%,显示科研人员的主观愿望与实 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两种方式正好换位,既反映出实 施项目转化的公司一般都希望与科技发明人员形成长久合 作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现在一般企业后续科研力量的ll} 乏。 二、中目纳米材料产业相现状 1.中国纳米企业的基本概况 从地域分布分析截止2001年5月底,全国现共有纳 米企业323家,其中,以纳米字样注册的企业共57家,社 会投入资金约30亿元,并已形成以北京(包括北京、天 津、东北等地区)、上海(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安 徽等地区)、深圳(包括深圳、广州、福建等地区)为中 心的三大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产业带。经济实力雄厚的华 东、华北及华南地区的纳米材料企业,占全国纳米企业的 80%左右。 从企业类型分析主要分为纳米材料应用型企业和纳 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两类。纳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主要从事各 种纳米粉体的生产,全国共有这类生产型企业30家,占所 有纳米企业的15%,大都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广 东、山东等地;由于纳米粉体应用范围很广,主要侧重于 各种纳米粉体应用的纳米应用型企业分布也较为广泛,但 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安徽等地 的有200家,约占整个纳米企业的84%左右。 从成立时间分析目前323家从事纳米材料业务的纳 米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成立于1995年以后。许多1995年以 前成立的纳米企业,实际上也是在1998年、1999年前后, 从其它或相关行业转入开始涉足纳米材料的开发生产的; 2000年则是中国纳米材料企业骤增的一年,而且绝大多数 就是为纳米产业而“生”的。 从企业性质分析各种性质的企业对纳米材料及纳米 领域均有所涉足,但主要的还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 现。值得注意的是,最早涉足纳米材料开发生产领域的, 有不少是民营和私营企业,其中不少还投入了巨资;国有 和集体企业投资纳米,则大都出于将其作为改造传统产业 极好途径的目的;另外,外来资本也开始抢夺中国的纳米 “大蛋糕"。 从人员结构分析就企业员工人数而言,50人以下的 小规模企业占70%;就科研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 5%以上的占75%左右。显示中国纳米材料企业大都科技含 量较高,符合高科技公司的特征。 从资产规模分析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下的占90%左 右,1000万的占65%,说明大多数纳米企业尚属初创期。 我们对全国各地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京沪地区13 家,南方地区5家,华东地区23家,东北地区4家,华北地 区10家,中西部地区14家),进行了抽样分析:从1亿元以 上至500万元以下,呈明显递减趋势一总资产超过1亿元占 8.7%,大都是运用纳米技术对其原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 企业,也有相对成立较早的纳米企业;0.5-1亿元的占 13.0%, 3000-5000万元的占17.4%, 1000-3000万元的占 18.8%, 500-1000万元的占20.30%;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下 的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21.7%,这些公司大都是近两年 才刚刚成立的,或者是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发某项技 术或产品,或者是因为获得了某项国家资金的支持。 从产品种类分析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纳米材料生产 线30多条,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于纳米氧化物、纳米金属 粉末、纳米复合粉体等;纳米半导体、硅、纳米铁酸钡、 钦酸泌、钦酸锯、铁酸钢、铁酸锌等,也相继研制成功, 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单一粉体的应用已在全国展开。 纳米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纺织、塑料、陶瓷、涂 料、橡胶等领域,而其主要也是用于产品的表面改性。 从资产效益分析中国近几年纳米材料产业的资金投 入强度逐渐增长,但产出效益并未同步增长。在被抽样比 较的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中,1999年和2000年的主营收入 大都只在5000万元以下一1999年为51.85%, 2000年为 42.22%;主营收入逾亿元的企业,大都是老的传统企业, 其主要利润来源也并非来自纳米产品。净利润则大部分处 于100万元以下的微利状态一1999年为47.62%, 2000年为 39.39%;经营亏损的企业所占比例也不在少数一1999年为 23.81 %, 2000年为15.15%0 2.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分析 从涉足的时间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涉足纳米材料产 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7月之后。据不完全统计, 2000年下半年之前,仅有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涉足纳米领 域的相关信息,占现已公告“触纳”上市公司总数的 12.40%; 2000年下半年,半年内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 则骤增了20家,占41.66%; 2001年上半年,又有22家上市 公司宣布加盟纳米领域,占45.84%a 从投资力度上分析截止2001年6月巧日,已明确公 告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共48家,其中有36家明确 公布了拟投入的资金额,但实际已投入资金的只有22家, 不足公告涉足纳米领域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从投资力度 看,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1000-5000万元、5000万元 以上的,分别占36.11%} 33.34%, 30.55%}而从已投资的 力度来看,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据了相当比重,超过 了54.54%,投资在5000万从上的(包括涉及纳米概念的相 关投资)则不足13.64%0 显然,许多上市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都已开始关注纳 米,但实际投资时则依然带有许多试探和试验的色彩。 从资金的来源分析已公布投资额的36家涉足纳米的 上市公司中,以公司自有资金投入的共有19家,占所有公 布纳米投资额的上市公司总数的52.78%;利用直接融资获 得的资金投入的16家,占44.45%,其中,以2000年度公发 上市或配股募集资金投入的8家、以2001年度拟配股或增 发募集资金投入的5家、以改变以前年度募集资金投入的2 家、以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投入的1家,分别占 22.24%, 13.88%, 5.56%和2.78%;另外,利用国债贴息 资金投入的有1家,占2.78%0 可见,“触纳”上市公司大都借纳米概念,充分利用 了本身所独具的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 从涉足的领域分析在所有已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 司中,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应用的上市公司22家,占全部公 告家数的45.84%;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制备的上市公司21 家,占43.75%;公告投资纳米技术应用的上市公司共11 家,占22.92%。大量投资集中在较低层次的纳米粉体制备 和简单应用等方面,如投入纳米氧化物制备及应用的共24 家,占据了全部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的1/2,其中不 乏缺乏认真调研分析一哄而起的现象。 从投资的动因分析上市公司投资纳米项目的基本动 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为给自己已有的传统产业,注入 新的高科技含量,以巩固自己的传统产业;也有不少上市 公司想借助新兴的前景广阔的纳米科技,涉足高新技术产 业,寻找公司新印利润增长点;还有少数上市公司则纯粹 是借题发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实际用意是在二 级市场,或者,想借高科技项目之名,顺利通过配股或增 发新股“圈钱”。 3.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模式分析 根据对已公告的48家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的初步 分析,可以大致将其涉足纳米领域的方式分为四种模 式— 试探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带 有明显的种子期风险投资的色彩,或者,以下属企业或投 资组建的风险投资公司,试探性地涉足纳米领域;或者, 与专业从事纳米研发生产的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纳米研究 所,资助并借以渗入最前沿的纳米技术和产品领域,但这 一方式的投资额一般都不超过500万元。 试验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要么直 接参股或控股已拥有技术和产品的现有纳米公司,要么与 拥有技术或产品的公司或技术方发起设立新的纳米公司。 这类投资有一些明显特征:一是上市公司的投资额一般在 1000-3000万元之间,带有一定试验性质,二是上市公司 一般都相对控股,有时是几家上市公司联合投资;三是所 涉足或新成立的纳米公司一般都有明确的产品,而且一般 都是按照可在创业板上市的模式进行构建的。 直接投资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一般拥 有很强的传统主业,希望通过投资纳米来改造自己的传统 产业。其中,青岛海尔、美菱电器、小鸭电器三家上市公 司在纳米家电领域展开的激烈竞争,尤为引人注目。而一 些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则采用了创建纳米技术园区的办 法,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借以介入纳米领域;一些投资 纳米获得初步成功的上市公司,也逐步拓展到纳米基地的 创建。 解化嫁接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是 通过与大股东之问的关联交易,涉足纳米领域并化解风险。 或者,由控股股东先期投入纳米项目,孵化成熟后再转给 上市公司;或者,采用与控股股东联合投资的方式,我中 有你,你中有我。还有不少上市的控股或参股大股东已经 涉足纳米领域,为上市公司涉足纳米提供了诸多便利。 三、存在问题介析及其对策建议 1.中国纳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科研缺乏孟点,信息沟通缺乏据调研,中国有一半 以上的省市把“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列为地方“十五” 发展重点。一些地方忽视市场因素及当地的客观条件,一 哄而上,结果造成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在此次调研回 收的211份调查问卷中,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占41.23%0 另外,中国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的人员,分 属不同的行业、部门,条块分割,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从 事纳米科研的人员缺乏相互交流,更缺乏与一线企业的交 流与合作,纳米应用研究力量分散、重复的现象严重;企 业间应用成果壁垒森严,难以推广,也致使不少低水平重 复,重点不突出,阻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 科研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厄乏在此次调研回收的 211份调查问卷中,普遍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支持”,占100%!而中国传统分门别 类教育体制培养的“专业人才”,也远远不能适应拥有多 学科知识复合型纳米研发人才的需要。据测算,为推动中 国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近期就至少需要10000名复合型 纳米科研人员,人才缺口非常明显,纳米经营管理人才更 是缺乏。 成果先天不足,转化接口不畅与高水平纳米科技论 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并不理想。 虽然已建立了几十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但产品主 要集中在纳米粉体的制备方面,生产规模一般在年产百吨 左右;另外,纳米科研与产业化的接口并不畅一科研院所 往往认识不到或者力不从心,去独立完成从实验室研制一 直做到实施产业化这一复杂的工程化、系统化工作,往往 是试管烧杯的成果一出来,就匆忙“交货”,没有潜心于 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科研成果成熟度不够,先天 不足,与企业产业化的接口十分靠前;而绝大部分企业都 是生产型的,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只能接受非 常成熟的技术,其接受成果的是产业化链条中十分靠后的 阶段。二者接口的差异,导致纳米技术成果不能顺利实现 转化。 产权意识淡薄,行业标准缺乏中国纳米材料技术近几 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专利数量也有所增加,但知识产权 意识在科学界尤其是开发应用领域仍然淡薄;另外,纳米 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 精神和科技道德,不是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地研究和解决科 学难题,只做了很少工作,就开始热衷于炒作纳米概念、 炒自己的“成果”,拿一些低水平“科技成果”甚至只是 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就四处合作重复转让,造成初级产品 过剩,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一些生产微米材料的企业, 在其产品性能、用途完全没变的情况下,贴上纳米标签, 摇身一变成了纳米材料企业,误导纳米概念;甚至还有一 些企业在投入少量资金注册了纳米材料公司或纳米材料应 用公司后,就开始在经营业绩上做文章,蓄意编造是专门 从事纳米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力企业的假象,最终达到 圈资、骗政策的目的。 3.发展纳米产业的对策建议 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切入盆点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国家应对纳米基础研究有整体规划,应根据国家 产业发展战略和“十五”发展目标,制订全国纳米材料产 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国家近、中期纳米材 料技术的开发重点,集中力量优先研究、开发和发展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技术可行的项目和对未来有 重大影响的关键领域。各省市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 势,选择科研院校、企业,根据国内急需的产品,在各自 分散研究的基础上,有系统地进行协调,形成地方特色。 建立创新体系,吸引多元投资国家应鼓励科研单 位、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共建纳米材料技术创新基地、 开放式研究开发中心等,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纳米材料创新体系,加 速纳米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步伐。另外,应重视以政府 政策资金为导向,建立多元投资融资体系,吸引风险投资 及民间投资,使其大规模地介入纳米材料产业并和科技界 融合,同时,鼓励纳米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加 速纳米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推进。 抓好人才培养。强化专利保护以人为本,把纳米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设立纳米科技专业的新课 程,培养拥有多学科背景的纳米人才;采取切实措施,从 国外引进优秀的纳米人才;开展MBA教育,培训技术型 市场策划及营销人员,通过安排项目和基地建设,培养和 锻炼一支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懂科技、会经营、善 管理的纳米科技帅才。同时,注重纳米技术的原始创新, 强化专利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是不是这/

如何从已有的文献中获取新的思路与创新研究?

将赏从者
忘不了
读懂作者的文章,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前提。读懂了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造。对于读懂的文章进行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解的方法,比如说,目的,数据,方法,结果,结论等等,如果你能把你读的文章分解成这几点得话,那么你就可以分别从这些地方寻找创新点了,比如你可以目的不同,你可以数据不同,等等。对于创新点的深入理解,你需要弄清楚作者创新点如何,能否再此创新点上进一步应用它(如果比较经典的话)。

万方期刊,中国知网,重庆维普期刊这三个数据库有什么区别

狂犬病
大武夷
一、主体不同1、万方期刊:是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的,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2、中国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3、重庆维普期刊:是一系列的学术期刊杂志,均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管,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主办的国家级电子学术期刊。二、内容不同1、万方期刊:集纳了理、工、农、医、人文五大类70多个类目共7600种科技类期刊全文。2、中国知网: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3、重庆维普期刊:是为了推动中国学术产业健康发展,响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学术期刊要向集团化、产业化、电子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净化学术空气,浓厚学术氛围,而搭建的广大学术工作者有效的学术交流平台。三、特点不同1、万方期刊:国内唯一的学术会议文献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1998年以来国家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数据范围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学等领域,是了解国内学术动态必不可少的帮手。2、中国知网:采用自主开发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并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3、重庆维普期刊:分教育、医药、经济、商业、科研、农业、工业等9本期刊,维普网全文收录,月刊,国家级刊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方数据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知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普学术期刊

今天看新闻“版署:将停办靠收取版面费生存期刊”,哪位大侠知道是哪六种期刊被停?哪两种期刊被警告?

更化
圣人尊之
  本报讯 (记者曹亚宁)针对目前一些学术期刊忽视学术质量、靠收取版面费赢利以及“  核心期刊”功能异化等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2月23日在京召开加强学术期刊管理专家座谈会,研究加强管理的具体措施。据了解,新闻出版总署将根据学术期刊现状,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提高学术期刊出版质量。  会议首先通报了《中国包装科技博览》等8种期刊违规刊发学术论文问题的处理情况。近期,新闻出版总署通过监测和审读发现,一些期刊刊载论文数量过多,最多的每期刊发200多篇,由于缺乏必要的审核和把关,论文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少数期刊超越办刊宗旨及业务范围,刊发的论文几乎涵盖所有学术领域。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对严重违规的《中国包装科技博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现代企业文化》、《今日科苑》、《黑龙江科技信息》、《现代经济信息》6种期刊予以停业整顿、警告行政处罚,对《管理观察》、《硅谷》两种期刊予以通报批评,责令立即纠正违规行为。  与会专家认为,由于目前的学术与人才评价机制不尽完善,造成论文发表需求泛滥,一些期刊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忽视学术质量,学术期刊以收取版面费牟利、论文买卖产业化等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干扰了正常出版秩序,对期刊界和学术界的负面影响巨大。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负责人指出,新闻出版总署将进一步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管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期刊的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对确实存在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处理;出台相关政策,严格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限,建立学术期刊编辑准入制度、学术期刊编辑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建立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促进学术期刊提高质量;进一步深化报刊业改革,实施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扶持精品学术期刊发展,优化学术期刊发展环境。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严格按照办刊宗旨和业务范围出版,完善编辑流程,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术质量;积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积极适应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网络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从编辑、经营、生产、发行等各个环节提升水平,努力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为报道前沿研究成果、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以及来自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的部分专家学者还就学术期刊办刊人的职业操守和诚信、国家对科研创新成果的奖励机制、国际优秀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打造精品学术期刊、科技类学术期刊编辑职业素质培养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对严重违规的《中国包装科技博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现代企业文化》、《今日科苑》、《黑龙江科技信息》、《现代经济信息》6种期刊予以停业整顿、警告行政处罚,对《管理观察》、《硅谷》两种期刊予以通报批评,责令立即纠正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