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有关残疾人的报刊杂志?

孙武
记曰
《中国残疾人》《三月风》《残疾人研究》《盲人月刊》《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等,都有电子版的。《残疾人研究》,《残之家》

求参考文献格式!!!!急!!!!!

上有大役
李孟夏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请问江西省民政厅主办的《社会工作》杂志的投稿信箱?谢谢!

本无
殆而已矣
《社会工作》是江西省民政厅主管、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大陆最早的一份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263/D,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2-4828。1988年创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际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题写刊名,著名专家学者郑杭生、卢谋华、王思斌、王青争、孙士杰等担任学术顾问。被评为江西省首届优秀社科期刊,江西省一级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为推进社会工作学术繁荣,从2013年开始,《社会工作》改为双月刊。她立足中国大陆,以全球社会工作为研究视野,关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栏目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学者论坛、理论新探、实务研究、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福利、大学生论坛,以及研究述评、书评等。专题讨论:针对当前社会工作发展中某一亟待破解的问题,提出跟进的理论与对策。学者论坛:介绍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心理等应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论新探:介绍、展示国内外社会工作最新的前沿理论。实务研究:针对社会工作实务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建设中的构建经验,探讨应对方略。社会调查:通过质性的、量化的方法,分析、发现社会发展和社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社会问题:分析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由贫困、犯罪、灾害,人口迁移,环境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系列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社会政策分析:研究分析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的政策,以及对弱势人群的福利制度安排,特别探讨中国大陆福利政策和制度中存在困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工作教育:总结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实务经验;探讨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理论和发展方位。社会工作方法:解析社会工作实务实施的操作流程与方法,特别注重发现和提炼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社会福利:解读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养老、医疗、就业、救助等领域的制度构建。大学生论坛:展示在校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的学习成果和学术创新。投稿须知(一)来稿文种必须为中文,符合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等专业领域的内容要求,均为原创。篇幅一般以8000~10000字为宜,重要的可达20000字。(二)来稿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以质选稿,择优录用。为保证文稿学术质量,用稿实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和编辑三审制。(三)来稿论述(叙述)符合专业规范,行文遵循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引用他人成果时均采用夹注加以注明,即引文后加括号说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页码。引文详细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尾,格式为:作者、出版年份、书名(或文章名)、译者、出版地点、出版单位(或期刊名或报纸名)。参考文献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依A—Z顺序分中、英文两部分排列。英文书名(或期刊名或报纸名)用斜体。作者本人的注释均采用当页脚注,用①②③④⑤……标明。(四)稿件正文标题下分别是作者、作者工作单位、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附上英文题目和摘要。(五)文稿正文层次最多为5级,其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六)来稿中的图表清晰,符合出版质量要求。(七)硕士研究生及以下投稿者需指导老师写出推荐意见。(十)期刊有修改删节文章的权力,凡投稿者均被视为认同这一规则。不同意删改者,须在文中声明。(十一)参考文献示例[1]胡杨玲,周林刚,2012,《弱势群体社会工作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残疾人公共文化消费状况的调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2,《2012 年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3]张翠娥,李容,2011,《武汉市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6期。[4] Tytler, A. F,2001,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cation Press.[5]Brekke, S. J.,2012, Shaping a Science ofSocial Work,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2 (5).投稿邮箱socialwork2003@163.com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残疾人可以研究互联网吗?可以去阿里巴巴上班吗?

诚明
再生号
哪方面的残疾?聋哑人无法从事这个行业的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求龙源期刊网的一篇文章

本垒打
成固有伐
  中外地铁列车内空间设计比较研究探议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外地铁车辆内部空间设计中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地铁车辆内部空间设计的人机尺度、设计心理学、安全性、人性化、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当下一些地铁车辆内部空间设计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结合实例,初步提出了关于现代地铁车辆内部空间设计新的理念、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地铁车辆、内部空间、人机尺度、无障碍设计、人性化  1.英国铁路车辆采用的座位尺寸  2.国内南京地铁车辆车厢内部座椅尺度  3.英国伦敦地铁的座椅  4.纽约地铁车厢中的轮椅位置  5.里昂地铁车厢内的轮椅位置  6.伦敦地铁车厢中无障碍专用座椅  7.不同时段的座椅状态  在现代城市中,地铁车辆作为一种高效、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在运量、速度、运行方式等方面都优于私人交通和传统公交,其单向每小时可运送4万至6万人次;运行速度一般在80公里/小时左右,最高则可达128公里;另外,由于地铁列车是以电力作为动力,基本不存在空气污染问题,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1]。正是由于以上的这些特点,地铁成为了都市人首选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成为各国政府解决交通瓶颈问题的不二选择。  地铁的线路设计、地铁站设计、车辆外观设计、车辆的内部空间设计以及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都代表着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与质量,特别是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地铁车辆的内部空间设计,尤其应该作为我们设计时考量的重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乘客的需求也已经随之发生转变,从昔日简单地定位于舒适、安全、快捷,到今天更加强调空间体验和精神的愉悦。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高品质生活成了现代都市人的美好愿望,因此对地铁车辆的内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化、人性化、生活化,成为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人的一种基本的心理诉求。那么它的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应该是以如何满足向全面自由发展的现代人的需要,追寻人们乐于接受并感觉舒适的空间组织方法,建立人与环境间的均衡、和谐的整体关系为核心,具体体现为大容量、安全、快速、舒适、美观、节能和人性化的要求。  关于地铁车辆内部空间的设计研究在国外也已经相当成熟与完善,例如法国的阿尔斯通、加拿大的庞巴迪、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川崎重工等大的机车制造企业,拥有独立而强大的设计团队,并且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关于机车外观和内饰设计的程序与方法。欧洲、美洲的地铁车辆的内部空间设计模式已经被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广大民众所认可。通过对中外的地铁内空间设计中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研究地铁内空间设计的不同,借鉴和参考国外的优秀设计,管中窥豹,我们力图总结出适合国情的现代地铁车辆内部空间设计通用性原则、方法和新的理念。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分析和对比:  一、座椅的设计  西方国家的地铁列车在设计座椅时不仅普遍注意到了人机尺度,而且还应用了设计心理学。例如英国伦敦地铁的座椅(图1),其人机尺度就充分考虑到了椅面倾角与靠背之间形成的夹角以及椅面高度、座深、座宽等的相互关系,使人的第四和第五节腰椎处于中性姿势曲率为零(最舒适)的状态[2],反观我国南京的地铁,由于其座椅的人机尺度各参数设置的不合理性,从图2中可以看到,乘客在乘坐时第四和第五节腰椎并未处于中性姿势,反而承受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必须通过仔细地研究分析来提供合适的尺度和空间以便于乘客使用。  另外,设计心理学在座椅设计中体现为如何有效地诠释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同样以伦敦地铁为例,其通排座椅通过采用分割的办法,从而限定出一个个人空间(图3),这样,相邻的两个座椅上的人就各自坦然就坐,避免了因空间限定含混不清而带来的种种尴尬。类似的例子还有采用更简单办法的,日本东京的中央线和山手线的通勤电车上的7人排椅,则是通过改变座椅正中间颜色的办法使7人排椅形成了“3·1·3”区段关系,这样两侧可供3人坐的位置就不可能会被误解成两人座位,这是运用了“综合判定”的认知特性。所以,在地铁列车座椅设计中应用设计心理学是处理好个人与公共空间关系的基础。这方面,在我国多个城市的地铁列车的设计中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座椅作为地铁车辆上与乘客最直接“亲密接触”的功能部件,其设计应满足形态尺度人性化、乘坐舒适、可调节等功能要求[3]。因此,地铁车辆中的座椅应着眼于乘坐的舒适性和乘坐姿态的灵活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设计:造型简洁、大方、舒适、宜人、符合人机工程尺度;椅背角度可以调节,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座椅姿态,减轻疲劳;同时,设计应能将由于偶然原因或误操作而产生的危害及负面后果降到最低,所以与乘客身体直接接触的座椅面料材质应选用人性化材料,材料的传导性质应较差,并且应与乘客身体之间保持一定的摩擦力,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乘客乘车时的安全。  二、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是专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设置的特定区域或设施,其设计显示出一个国家和城市的人性化的水平与设计质量。其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轮椅使用者或推婴儿车的乘客提供的专门固定辅助器械的位置,另一种是为其他弱势群体提供的专座。有时两种形式可以合二为一。  一般来说大多数城市的地铁将轮椅位置设在入口处靠近端墙的一侧,空间相对较大,在此相关区域还设有指示标牌以供辨识强调,如纽约地铁(图4),避免了在车厢中部人流拥堵对残疾人带来的上下车的不便;也有将轮椅位置都设置在客室车厢侧门一侧的,如里昂地铁(图5)。其他弱势群体(如老人、孕妇、幼儿、抱小孩的妇女、残疾人等)的坐席应设置在最易于上下车的位置,可以将在入口两侧的座椅设置为专用坐席,用色彩、图案、材料等予以区分;也可以像纽约地铁车厢一样,将无障碍专座设计为翻折式的形式,打开状态时可供弱势群体乘坐,闭合状态时又成为了轮椅固定的位置,既节约了空间,又为他们的乘车过程提供方便。伦敦1992—1996年制造的地铁车辆,其内饰设计对无障碍专座的位置进行了特殊的考虑,没有将其设置在最靠近车门入口两侧的座椅位置上,而是设置在与入口两侧座椅相邻的座椅位置上,利用图案的不同与周边座椅予以区分,并且设置扶手,为起身不便的乘客提供了方便(图6)。在上下车入口人流拥挤时,设置在专用座椅外侧的座椅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此设计更显示出英国设计的细致入微与对于人性化设计的思考与关注。  相比之下国内许多城市的地铁列车却没考虑弱势群体的需求,未设置相关的无障碍设施,与西方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也与我国的大国形象不相符合。  诚然,现在和将来我国地铁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提高车辆的运能、运量,来解决由于人口众多带来运力不足的矛盾。但无障碍设施的设置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人文关怀,彰显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保障所有潜在用户都能够乘坐地铁列车,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包括无障碍座椅、扶手及停靠固定装置等,还应增大车门的宽度,降低车厢地板与站台之间的高差以及在部分车厢侧门增设辅助踏板或升降装置,以满足残疾人、老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性化设计都适合中国,例如由于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过能源危机等因素,因此鼓励人们使用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在西方国家的地铁内室设计中也考虑了自行车的泊位(通常与婴儿车处于同一区域),这虽然也体现了一种人性化设计,但此方案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同样,在日本的城铁中还设有专用女性车厢,为晚间乘坐的女性安全而考虑,这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也未必适用。  三、立柱(扶杆)和吊环的设计  吊环和扶杆作为起到维持站立的乘客身体平衡和适当缓解疲劳作用的功能性设施,在中外地铁列车的客室内都设有,一般采用不锈钢和经喷塑过的铝合金管制成[4],其布局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面中外没有太大区别,但国外更注重的是通过设计来体现对人的关爱,考虑到设计应能将由于偶然原因或误操作而产生的危害及负面后果降到最低。这一原则就在西方国家地铁列车的设计中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例如普遍在车门内侧从上至下添加扶手,这个看似细微的设计将为所有乘客上下列车带来安全和便利;在车厢中两排座椅中间形成的走道,由于这是乘客在车厢内流动的必经之路,地铁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摇晃和震动有可能对行走的乘客造成不便或危险,在座椅靠走道的一侧设计扶手,为所有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另外,立柱(扶杆)和吊环也主要针对当地人手的人机尺度来进行设计,其设计满足了方便抓握、防滑、舒适等功能要求。这些细节在中国早期的地铁列车设计中几乎没有被考虑到,近年来经过改进,虽然已比较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由于缺乏对我国乘客的行为和人体尺度进行有效研究或研究不够深入,仍然采用简单的模仿,所以立柱(扶杆)和吊环在布局和设计上还有很多可改进的余地。  根据对我国人体的手、手臂、身高的尺度以及行为学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进一步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得到对立柱(扶杆)和吊环设计和布局的通用性原则,其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1)吊环和扶杆设计的大小、粗细、形状、表面状况应与人手的尺寸和解剖条件适应。  (2)使用吊环和扶杆时的姿势、体位应自然、舒适,符合手和手臂的施力特征。  (3)吊环和扶杆设置的高度应与人的手臂、身高的尺度相适应。  (4)布局时注意根据人的行为习惯和人流特征进行设置。  (5)设计和布局时注意照顾弱势群体的特征和需要。  四、车厢内室色彩与灯光的设计  根据对近些年欧美国家的地铁列车内空间用色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欧美的地铁内空间用色普遍经历了一个由色彩明度和饱和度较低(如橄榄绿与暗褐色系)的阶段到以灰色系为主色调与较鲜艳色彩(如中黄、橘黄、橘红色)的对比,再到以不同明度的灰色与蓝灰色色系构成了车厢空间的整体色调,其间点缀高纯度色系(如黄、红)的阶段,所创造出的是一种宁静、舒适并且充满高科技感的空间氛围[6]。当然这中间有受不同地域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也有受欧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深刻社会背景的影响(如波普运动),还有出于功能性方面的一些考虑。但的是表明了不同时期人们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因为由功能主义、机器美学的美学观转向人文关怀,由对于社会的反叛与疯狂宣泄转向了理性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同样,客室灯光的设计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空间照明由点光源转为线光源照明,追求照明的漫光效果,形成柔和明亮的舒适光感。由暴露光源照明到封闭的灯箱式照明,增强了安全性和视觉上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整体性,灯光色调也由当初的冷色调改为目前通常采用色温<3300k的暖色调,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典雅的内室空间[5],满足了当今不同层次人们相同的心理诉求。  因此,车内空间的色彩设计应考虑保持车内各设施与车厢内部整体色彩风格协调统一;灯光设计亦是如此,同时也应考虑到地域文化特征、时代特征、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创造出舒适宜人的车内空间环境。  五、车厢内空间的布局设计  车厢空间的布局设计主要是指在对地铁内空间中乘客人流的分析后,提出的座位和扶杆布局方案,扶杆前面已讲过,就不再重复。这里主要分析比对一下座椅的布局。从目前现有的车辆来看,座椅的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横向布局、纵向布局、纵横交错布局。纵向布局方案较横向布局来说在保证座位数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留出了的中部空间,增大了有效载客人数。一般而言,人口稠密地区采用座椅纵向布局的较多,便于容纳乘员。人口较少地区采用横向布局和纵横交错布局较多,保证了多数乘客的舒适性。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主要采用的是座椅纵向布局方案。这一点中外没有太大分别,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横向布局、纵向布局还是纵横交错布局,一般都依地铁两侧的侧墙而设置,这一点是受人体尺度和地铁车体结构的限制而决定的。另外,地铁和其它公共交通工具一样,其高峰时的人流是由不同的时段所决定的,其它的时段,人流一般趋于正常或偏少,如何达到有效地利用空间的目的,也是我们在进行地铁内空间设计时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  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公共交通在不同时段易形成人流高峰和低谷的现状,为有效利用客车内空间,可将列车内空间布局考虑成可变空间,其中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客室座椅的变化。例如,在乘车人数较少的时段,座椅是正常的通排座位,保证了大部分乘客的舒适性,而在上下班高峰时段,除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保留侧门两侧的座位外,其余座位向上折叠收起,获得更大空间,增大了载客量。这样空间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便于满足不同时段乘客的需求。(图7)  国内最早的地铁车辆是1971年投入运营的北京地铁,其内饰设计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说国内地铁车辆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国内的地铁车辆内部空间设计起步较晚,并且在各个方面发展还不完善,缺乏设计上自主研发的队伍,地铁车辆内部空间设计中还存在着抄袭的现象,除缺乏设计的延续性之外,尤其缺乏人性化与人文的关怀。当然,抄袭和借鉴还是应该区分开来,因为人体机制的共同特征,在很多人性化设计的细节上应该与世界的先进技术接轨,在地铁列车的设计中总还是有一些的通用性设计原则是可以承袭和借鉴参考的,但最终映射出形态、色彩语言应是具有原创性的。  目前,国内相关部门开始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对于地铁外观造型与内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并将此课题的研究提上日程。但还存在着将对地铁车辆内部空间设计的研究混同于造型艺术的研究,或混同于一般物质商品的研究的误区,而没有把地铁车辆内部空间设计上升到一个社会学的高度来考量,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甚为稀缺,因此以此课题的研究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都市人群的交通出行质量的手段,将中外地铁内部空间设计从人机尺度、设计心理学、安全性、人性化、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意图诠释一个相对完整的地铁车辆内部空间设计的定义与研究方法,力求有所创新。同时也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地铁车辆室内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希望能够对今后的设计提供帮助。  注释:  [1]张庆贺、朱合华、庄荣:《地铁与轻轨》,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2002,第3页。  [2]杨公侠:《建筑 人体 效能:建筑工效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第49-57页。  [3]高爽:《地铁车辆构造与维修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2003,第22页。  [4]同[3]。  [5]徐力:《展示工程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第79页。

西南大学教育学特殊教育研究生复试该注意什么?

金踊跃曰
休休有容
西南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复试该注意礼貌、穿着礼仪、导师喜好、专业素养等等很多方面,一定要把这些注意事项好好的准备一下,做到有备无患。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下,是国家"211工程"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我是武汉大学的老师,提供武大的复试你参考一下吧首先同等学力跨专业考试的话,一般要加试两门专业课,就是与初试题内容相关的,但是可能就更专业化;其次,口语面试,一般是学生进去以后抽提,然后老师会根据你抽到的题目进行谈话,如果有政治的话,程序也是一样的,最后是专业综合面试,一般是分小组进行的,也是以抽提的方式,有3到5分钟的讨论时间,但是又一点一定要注意就是,进去以后无论你的观点是对是错,一定要说出来,一点观点都不答,或者是跟别人的一样没新意,都不活有高分的;至于一般你要求的复试参考资料什么的,其实学校一般都没有的,每年的情况不一样,出的题目也是不一样的,每年也有很多学生打电话到我们这来问复试辅导的事情,但是这个真的是全部靠你平时的知识底蕴和积累。

三级残疾子女读研有优惠政策

樱桃汁
弗里达
读研没有优惠政策,但其他的有,如以下:低保家庭的残疾人子女,考取大专以上全日制院校后,由县残联按大专每人每学期3000元、本科及以上每人每学期4000元的标准给予学费补助;低保残疾人的子女和非低保家庭的残疾人子女考取全日制院校,给予一次性奖励:大专每人3000元、本科及以上每人4000元;参加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并完成大专以上学业,并取得文凭的残疾人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给予每人2000元的奖励。

对于研究残疾人问题的挑战和困难是什么

冬之旅
毁绝钩绳
因为他们都是健全人。只是有点脑残而已。表面是看不出的。

2006(北京)脑性瘫痪诊疗理论与技术新进展国际研讨会

美国佬
红炉火
  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办,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承办,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及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等单位协办的“2006(北京)脑性瘫痪诊疗理论与技术新进展国际研讨会”将于2006年10月27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的著名脑瘫专家出席,并做专题报告和技术演示。参加本次研讨会者可获得国家Ⅰ类继续教育学分10分。参会论文经评审后汇编成论文集,并择优推荐给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针灸》杂志等正式发表,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予以相应奖励。  会后将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中日友好医院举办第2期“脑性瘫痪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 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介绍脑瘫外科治疗、脑瘫的早期诊断、周围神经应用解剖学、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术)、周围神经显微缩小术、改良Foerster-Dandy术治疗痉挛性斜颈、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新进展等内容,并安排显微手术观摩,参加者可获国家Ⅰ类继续教育学分6分。  名誉主席:邓良月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大会主席:李晓捷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  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玉琪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总干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  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  大会副主席:于炎冰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脑瘫治疗中心副主任  宋虎杰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专业委员会理事、中西医结合学组副组长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院长  刘炜宏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学术部主任  《世界针灸杂志》社长  《中国针灸》杂志主编  大会秘书长:张 黎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脑瘫治疗中心  大会副秘书长:卫元斌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主任  世针针灸交流中心国际合作部主任  大会主题: 脑性瘫痪的诊疗暨康复新技术新进展  会议内容:脑性瘫痪流行病学、病因学、预防、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康复理疗、针灸推拿、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治疗、手术麻醉、护理等方面新近展的研讨。会后将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脑瘫治疗中心举办“脑性瘫痪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并进行手术演示。  会议形式:本次大会对参会代表的论文全文或摘要进行汇编,并有中外专家专题演讲、大会发言、讨论交流、手术演示、康复观摩等。  参会人员:来自国内外从事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理疗、针灸、推拿、骨伤科、儿科、妇产科、中西医结合、手术麻醉、中医、中药、护理工作的临床医护人员。  会议日期:2006年10月27日-29日研讨会,30日-11月1日“脑性瘫痪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学习班,27日9:00-20:00大会报到。  大会地点:中国 北京 中日友好医院讲学厅  征文要求:论文全文(含中英文摘要)3000字以内,请用word格式,简体中文11号宋体字,A4纸打印并附软盘或光盘,以信件或E-mail投稿。写作要求请参照《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针灸》等杂志稿约;投稿截止日期:2006年9月6日,请在信封或E-mail主题上注明脑瘫会议投稿字样;凡大会录用的论文将编入大会论文集,颁发会议论文证书,并参加优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予以奖励并在相应杂志推荐发表,论文发表版面费自理。  大会报到: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 惠桥宾馆 (中日友好医院对面)  会 务 费:会议注册费国内代表980元人民币,国外代表1200元人民币;学习班报名费600.00;食宿由大会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一并参加会后“脑性瘫痪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学习班者学习费用减半。  会务筹备: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脑瘫治疗中心  北京针联传统医学开发有限公司  联 系 人:卫元斌 010-64064402 13911599808  E-mail: wfas2002318@vip.sohu.com  徐晓利 010-84205032 13331139446  E-mail: xuxiaoli750630@sina.com  通讯地址:中国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世界针联522室  邮 编:100700  传 真:010-64064402  网 站:www.wfasco.com  银行汇款: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金台路支行  户 名:北京针联传统医学开发有限公司  账 号: 8175 1616 4708 0910 01  邮政汇款: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世界针联522室  收款人:卫元斌  (请在附言中注明会务费)  邮编:100700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处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 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参考资料:http://www.acucn.com/meeting/yugao/20060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