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读博士很难吗

金丝笼
牧马人
今年是博士第四年了,毕业要在明年了,在这三年里,有过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有,感触颇深,有些感想,想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够那些准备读博的人和正在读博的人一些提示和建议。首先,谈一下该不该读博士!1、明确读博士的目的。虽然现在博士扩招也挺多的,但是博士毕业确实不像硕士那么容易,当然与专业也有关系,但总体来说,博士是进来容易出去难。如果你仅仅是想混个文凭,为以后评职称或当公务员提升自己的资本,那么我劝你还是不要读博士了,这是对于应届博士来说的,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总或单位的领导,那就另当别论了。2、如果以后想继续走科研这条路,那么我觉得读博士非常重要。读博士过程中你可以学到许多科研方法,接触许多很有水平的同领域的专家,开阔自己的眼界,这些,对以后自己的科研道路的确很重要,所以说,立志以后去高校或研究所的朋友们,劝你们最好读个博士,这个对以后的人生道路是一笔很大的财富。3、如果为了找个好工作,或者为了赚钱,那么最好别来读博士。读博士并不能给你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反,博士的待遇现在很可怜,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就不错了,现在的状况是就算你博士毕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单位,大部分人都去高校,因为去企业实在不划算,辛辛苦苦这么几年,到企业,待遇和一个硕士的差不了多少,而且人家进去的比你要早,资历要深,可能混的比你好多了;对于你来说,一个是心理很难平衡,另外一个是博士所学的东西可能从此无用武之地。如果去高校,大家也知道,现在的高校待遇是什么样子,和前几年相差太远了,一年一个样,反正是越来越差,与我当初读博的时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别说房子,家属,就是一个一般的学校,你能够进去就不错了。4、如果你是为了其他目的来读博士,那么在读之前请三思而后行,做好一定的心里准备,因为它可能比你想象的要艰苦许多,困难许多。不管你是处于什么目的,如果读了博士,而且想早点毕业的人,那么我想就我的体会谈一点想法,提一点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1、选一个好的研究方向,这个很重要。同一个专业,如果你方向选的好,那么你和别人付出一样的努力,你可能三年就毕业了,别人估计需要四年甚至五年才能毕业。方向不能选的太大,太大就显得很空洞,不能深入,也不能选的太小,太小就可能陷入死胡同,不能出成果。如果你研究生的方向很有意义,那么接着做下去,对于自己来说就非常好,有基础又有积累,还可以深入,为以后的提早毕业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外一个就是选方法论,这些东西容易写,容易创新,不要选一些算法之类,既很难创新又很难出成果。2、学会坚持。读博士可能就是一场马拉松赛跑,一定要坚持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出现什么挫折,请不要轻言放弃,请不要轻言退学,学会坚持,学会忍耐,这个很难,但很重要。做学问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有时候甚至很枯燥乏味,在这个时候,人都会有一种厌烦的感觉,这是很正常的。不管你是什么专业,也不管你是研究什么方向,你所做的东西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且你也不可能把它做的非常好,非常完美,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否则就不叫科学研究。所以遇到困难和问题后,请学会调节自己,坚持下去!3、甘于清贫,耐住寂寞。如果你没有这点毅力和决心,那么博士想毕业谈何容易。上面已经说过,博士的待遇是比较低的,当然,中科院或个别的学校除外,如果你自己追求物质财富,总是和自己以前工作过的同学相比,别人可能现在有房有车,日子过的很舒坦,你就会心里很不平衡。但是你要记住,你既然选择了读博士,你既然走了这条路,请不要和他们相比,清贫是暂时的,要甘于清贫,不要抱怨,那样对你没有任何的价值,其实别人可能还在羡慕你读博士呢,选择了就要坚定,坚定了就要咬牙走下去,终有一天会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另外一点就是耐得住寂寞,博士期间不下点功夫不行,如果你整天和同学玩,经常出去泡吧,玩游戏,大吃大喝,那么我想你最好还是先工作吧,读博士不是社交应酬,当然,合理的处理人际关系很重要,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你要有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做实验,看文献,做模拟等等,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所收获,你的博士论文才会有进展。4、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读博士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本来就很郁闷,有时候甚至退学的想法都有,因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曙光,在迷茫中度日。这个时候请你不要灰心,不要自暴自弃,心态一定要平和,千万不要急躁,一切问题都会慢慢解决的,总会找到办法和出路的,迷茫只是暂时的。有些人因此经常失眠或午休睡不着,这不仅仅严重影响了你的科研,而且也影响了你的健康,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想想红军当年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多么艰苦的岁月里都怀着一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胜利,我们这点苦算的了什么呀,即使是自我安慰也要不断的提醒暗示自己,心态平和,乐观处事,这不仅仅是博士期间,以后人生会碰到许多更艰难的事情,也需要这种心态和态度的!5、和导师保持良好的关系和沟通,这个是必须的。如果没有导师的允许,或许你永远不能毕业,导师的话和任务一定要尽力去做,不管你能不能做出来,但是必须尽力,让他知道你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才行。如果你遇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导师,他能够为你着想,那么恭喜你,如果你的导师很自私,只是想办法剥削你,那也没有办法,你是学生吗,千万不要和导师对着干,一定要按照他的意思办事,因为你必须毕业。另外一点就是不要抱怨任何人,也不要依靠任何人,尤其是老板,凡事要自己努力,学会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这个才是硬道理!6、坚持锻炼,不要因位读博士而透支了健康,搞垮了身体。健康一旦失去就很难在得到了,所以请你珍惜自己的健康,这个是资本,没有了这个,其他的一切都是白搭。虽然博士期间时间很珍贵,但是对于锻炼身体的时间,请不要吝啬,这是你完成学业和以后立业的根本。当然,这些主要对那些全脱产博士来讲的,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和启发,也欢迎各位虫友补充交流!

哪些人适合读博士

乐天派
绘图人
1、高智商的人不适合读博士。首先声明,这不是对博士生一族的贬低,希望不要因此而3363386139得出“傻博士”的推论。一般来说,能读到博士的人,并不是说明他在智商上胜过周围的人,而是说明他是最适合长期学习的人,也是最勤奋刻苦的一类读书人,这一点恰恰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毕竟具备这种能力是难能可贵的,国家的科研事业需要这样的人。总体上,能读博士的人,只要具备一般的智商水平即可,即使是中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里的博士生,也只需具备中等以上的智商。大部分高智商的人,在大学毕业以后,不是去公司工作,就是出国了,很少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的。既然这是群体行为,肯定有其合理性,对于高智商者,不可以对此视而不见。2、高估博士学位价值的人不适合读博士。有钱、有车、有房,谁都想,但是并不是谁都可以实现。如果指望一个博士学位就能换来“腰缠万贯”,那就算是打错了算盘,赶快打消这个念头,人生短暂,上错了船可就不好玩了,俗话说“贼船好上难下”,这个道理应该懂得的。博士毕业,进高校教书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不是高校待遇好,而是情非得已。在今天的中国,有几个公司需要博士?要博士就要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收益。但是,有几个公司能提供这样的空间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呢?小公司用不起也没必要用,大公司要用也不多。也许有人会问,中国不是有那么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吗?不错,登记注册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国公司已经为数不少,但是,有几家是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可以说,大都是外国专利技术的代理收费者。就算有几家堪称“民族骄傲”的名企,但相对于中国庞大的博士群体而言,也是“僧多粥少”,不想饿死,除了进高校,别无他路。高校工作相对稳定轻松,但是薪水却和大公司有天壤之别。加上现在已经没有分房制度,房价又天天涨,博士刚毕业又没有什么积蓄,收入又低,还得面临组建家庭的艰巨任务,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人感叹:如果当初不读博士,恐怕现在已经是“五子登科”了吧。是啊,看看身边那些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哪个不比自己境遇好呢?3、家庭条件不好的人不适合读博士。注意,我这里用的词是“不适合”,而不是“不要”。有这种观点的人,我肯定不是第一个。前几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言人不就阐述了他的“教育消费论”吗?为什么说家庭条件不好就不适合读博士呢?我并没有对普通百姓的歧视(我也是贫农家庭出身),而是就事论事。我并不想剥夺任何人受博士教育的权利,只是想指出,享受这种权利需要付出高昂代价。当一个人读到博士时,如果不是已经工作几年,正常年龄应该在26岁左右,博士毕业就应该在30岁左右,在这个阶段,自己的父母应该是开始渐渐需要子女供养的时候,尤其对于家庭贫困的人,一般都是父母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平时都是省吃俭用,有个头疼脑热的病,都是能挺则挺,不打针不吃药,集中一切财力物力供子女上学,希望子女有朝一日能有出息,尽快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读博士期间,虽然可以自食其力,不靠父母,但是很少能再多些钱给父母用的。日盼夜盘,好不容易盼到博士毕业,可是又马上面临买房成家,这笔花费不小,没有三四年的积蓄,连房子的首付都解决不了。这时候,还指望能给父母多少钱呢?就算给父母钱,眼看着子女还没有安定下来,做父母的能舍得花吗?到最后,还不是一分一分攒着给子女用。做子女的,孝道都没尽到,还读那么高的书有甚用。4、心理素质不好的人不适合读博士。“又跳了一个,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已经跳了一个”,似乎,很多校园里生活的人对“跳楼”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了。毕竟,一次又一次“跳楼”事件对神经的反复刺激已经降低了人们对它的敏感度。除了一句“太可惜了”,还能多说些什么呢?面对现实生活巨大压力,生活下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勇气,一死以求解脱,虽然辜负了亲人,却是最对得起自己的。想读博士的人,思想的确准备好了吗?做学术,就要忍受寂寞,狭小的交际圈再也不能带给你大学的浪漫生活;身份更是尴尬,既不能当自己是老师,在老师的眼里你永远是学生,也不能当自己是学生,在大部分学生的眼里,你就是老师,是大人了。如果读博士之前还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另一半,那就要做好四年继续光棍的准备,根据经验,在读博士期间找到对象的概率不大,基本可以死了这条心。没有那生命的另一半,你能承受住极大的生理压抑吗?如果自己可以解决,上帝还造出和你异性的人做什么。每当和自己的老同学聚会时,看着人家又是购房又是买车,有的都已经当爹当妈了,你还在读博士,你看着能不眼红心热吗?由嫉妒心产生的强烈压抑感,相信每个人都有深刻体验。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是论文迟迟不发,你不急谁还帮你急啊。5、反对教育产业化的人不适合读博士。前文已经讲过,读博士的最后出路大都是留高校。读博士的人反对教育产业化,那就是拿绳子勒自己的脖子,断自己的后路,砸自己的饭碗。谁都可以喊反对教育产业化,就是读博士的人不能够喊,你如果反对教育产业化,那以后你的工资怎么涨,你的现代化公大楼怎么盖,你的小汽车还要不要,你以为这些钱从哪里来啊,看看国家每年的教育财政的那点投入,再看看各个高校的大肆扩张建设和高校学费疯狂暴涨,难道你还看不出端倪吗?

博士是读高校的好?还是研究所的好呢?

娘王
第四层
关键看导师俗话说,本科看学校,硕士看学科,博士看导师。我导师清华博士毕业,导师不够牛,现在也很艰难,处处受排挤。关键原因就是他的老板实力不够强。一句话,大树底下好乘凉

考博士到底好不好?

黑娥
余祭
就这个问题,我有问过学校的老师,老师说,博士有机会就去读。不知道这个答回案你满不满意,答其实进入硕士阶段以后,专业知识已经被认为是以后工作的重要依仗,博士是可以更进一步。考博是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如果在自己长期的生涯规划中,不打算以更进一步的专业知识作为依靠,硕士或者本科阶段的已经满足,再读下去就多此一举了。个人观点。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

浮之江湖
        读博士需要什么?高智商就不要说了,还要有高3361306264的情商。这样才能保证自己高处能胜寒,或者寂寞的时候依然美丽着。但凡读到博士的人,总是一些人群中的佼佼者。要么是绝顶聪明,要么是极端有毅力,要么就是非常灵活,总之,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适合读博士的人常常具有如下特点:        1、上进心强。      读博士过程中,是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凶险旅程。对于上进心强的人,遇强则更强。如果你能有一颗“不把难题解决,誓不罢休”的心,那么请加入博士行列吧。        2、语言组织能力强。        记得苏步青老师说过,“没有一定语言组织能力的人,很难做好科研”。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写不好一篇小论文,也就无法谈博士大论文了。如果一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强,至少有成为优秀博士的潜质。        3、发现新事物能力强。         有时,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做的不好,而是抓住“问题”的能力不强。有些新的重要的线索摆在面前,有些人就是“视而不见”。如果一个人发现新事物的能力较强,那么你将成为一名优秀的的博士。         最后,博士不是在科学网上夸夸其谈就能毕业的,他需要一个人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钻研。        如果一个博士能够做到:坐在办公室想问题,走在回家的路上还在想问题,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在梦见这些问题,那他迟早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士。

研究生毕业后是就业好还是念博士好

法执
九思
硕士毕业之后,应该马上进入职场,还是应该读博,可能是每个硕士毕业生都曾经面对过的抉择。进入职场意味着马上就能有一份不错而稳定的收入,读博则意味继续寒窗以求获得含金量十足的博士头衔。那么读博到底值不值呢?在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读博士对于将来的就业是否有帮助呢?这主要取决于你的专业。自然科学和数学在部分自然科学专业里,博士头衔并不稀奇,而是一种常态。约90%的化学专业学生在获得硕士学位后都会选择读博。在职业协会VBIO里负责培训和就业的卡斯滕·罗勒( Carsten Roller)说,学生物学的学生读博的比例也在增加,目前约是3个硕士毕业生里有2个选择了读博。从经济角度来说,博士头衔也是有意义的。根据咨询公司PersonalMarkt的调查统计,有博士学位的自然科学和数学家就业第一年的平均年薪约为56600欧元,比刚刚毕业的硕士学生多出8400欧元。超过40%的自然科学家和数学家认为,博士头衔对他们现在的职位来说是必须的。相对于其他学科这个比例是最高的。德国化学领域联邦雇主协会负责教育、经济和就业市场的负责人迪克·迈尔(Dirk Meyer)称,谁想从事研究和开发类工作的话,除了要有博士头衔之外,还需要有额外的附加资格,比如博士后、研究和国际经验。工科和自然科学专业不同的是,博士头衔对于工科来说并非标准。据德国工程师协会负责工程师培训的负责人莱纳·贝尼恩(Rainer Benien)估计,仅有10%到20%的工程师拥有博士头衔。如果工程师们想从事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工作,即使他们没有博士头衔,也能争取到领导的位置。当然,如果一位工程师拥有博士头衔的话,他们就可以期待拿到一份很高的薪水:博士毕业的工程师第一年的工资约为62500欧元,这要比硕士毕业的人高出11300欧元。法学晋升为博士的律师绝对属于高收入人群:他们职业生涯开始的第一年年均收入达到近70000欧元,相比硕士毕业生几乎高出了14000欧元。但是绝大部分法律相关的职位并不需要拥有博士头衔。高学历并不是他们雇佣员工的前提条件。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他们在国家考试里获得的分数。同时,律师是否获得升迁并不取决于博士头衔。博士的头衔只能说明该毕业生对于法律的某个特定方面十分了解。相反英美法学硕士毕业的新手律师,往往有着非常高的英语水平,并且在外国留学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外国文化。相比德国博士毕业的律师,外国的客户们更喜欢同拥有英美法学硕士头衔的律师合作。社会学具有博士头衔的社会科学家职场第一年的平均收入约为46000欧元,比硕士毕业生高出8000多欧元。德国社学科学家职业协会的发言人文森·德罗(Vinzenz de Roue)称,博士头衔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加速你的职场升迁,比如当你要去谋求一份不基于社会学传统的领导职位时。如果你在某个技术集团的传播部门工作,博士头衔可以让谈话伙伴对你肃然起敬。文森·德罗强调,在其它行业,比如广告业,学历并不是决定性的。在任何情况下,博士经历都不能代替职业上的实践经验。语言和文化科学不管有没有博士头衔,语言和文化学者们的初始年薪约为35000欧元。尽管如此,选择读博也是一项值得的投资:根据联邦统计局调查显示,38%的语言、文化及艺术专业类博士认为,博士头衔对他们目前从事的工作来说是必要的,这个比例仅次于自然科学家。另据波恩科研信息和质量保障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60%的语言和文化科学专业毕业生想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此他们显然需要一份博士学历。经济学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读博也是不错的选择:博士毕业后第一年的薪水有57600多欧元,比硕士毕业生多出了近10000欧元。然而除非是从事科学工作,否则经济学的博士头衔并非必要。当然拥有博士头衔自然会让你锦上添花,尤其是在大型咨询公司里上班。不过即使如此,没有博士头衔也不用着急。因为咨询公司通常会给年轻员工提供机会,让他们可以有时间去读博或者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在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负责引进年轻人才的托马斯·弗里茨(Thomas Fritz)称,对他们来说,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没有什么区别。在金融界里是否有博士学位对于职业发展没有什么影响,重要的还是实践经验、国外工作经验和数学知识。

金融学博士读出来比硕士好吗?

仙人跳
恐惧岛
其实到了来博士层次,其自就是研究型定位了,因为博士毕业需要含金量较高的毕业论文,以及在相关的有质量期刊发表的论文,我觉得这点不仅仅是有兴趣读书可以解决的,兴趣有一个程度问题,如果这种程度还没达到研究探索的层次而只是个人消遣爱好的话,那么博士生活会过得很累的。如果硕士能拿到不错的工作,那么博士也不是一定要读的,事实上也可以拿到好工作。当然名牌大学的博士拿到好工作的屡见不鲜,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就是高学历不必然好工作,只是一个正相关而已。还是需要在自身除了学业以外的方面下功夫,仅仅是在学业上下功夫,那么赌注就下得太小了。偶感觉,职场的升职在像硕士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了,我讲的还是个范围,不能精确找到寻找经济学所强调的效益最大化的那个点,因为我们还要权衡时间,生存,家庭方方面面的因素,这是一个无法量化的“多元函数”。事实上,升迁的主要因素,偶觉得,还是要具备利用自己的学术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像金融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这些社会科学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强的应用性,多把视野放在这里,我想对以后的升职更有用,另一个方面来说,你也是在“读博”,至少是“应用型博士”了。

人民大学的博士好考吗?

曼德勒
爱生活
进入门槛低,出来很难……就是容易读上,但是难毕业。很容易延期毕业。现在入学门槛稍微抬高一些了,需要考试。基本上偏向本校同学。

武大的博士难考吗

垂冠
恶乎不可
这个要看的,各个专业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