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比较文学试题及答案

中居
不足多也
一、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学理n1、定义:n比较文学是一门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学中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学科。n简而言之,比较文学是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对要素A和要素B之间关系的研究。所谓“自见者不明”(《老子·二十四章》),认识“自我”需要借助将“他者”作为参照,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nn2、“比较”的意义:n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n这里的“比较”是指“双边”或“多边”的“跨文化(跨文学)”研究,这里说的“跨文化思维”,指的是“比较文学”学科对于“文学”的思考,必须是从“超越一种文学”,“超越一个民族”,“超越一种语言”和“超越一种文化”的视角考量面临的学术问题。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最基本学理。n因此,比较文学是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贴近的边缘学科,能够最迅带地感知和接受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比较文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践东西方、中外关系上的平等对话,进行双向阐释,以达到互证、互补、互惠的新人文主义目标。n二、撰写论文的基础1、语言基础:你读的无论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对象国文学的作品,应该是原文原著。这就是说,你读的中国文学作品,必须是原著,你读的对象国文学作品,原则上也应该是对象国母语语文的作品。但是,由于我们现在的非外国语系的大学生还没有养成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必须是原著的能力和习惯,所以大多数只能阅读翻译文本。假如一个外国作品有两种以上翻译文本的话,你就需要请教懂行的人,选择其中一种翻译精粹的译本阅读,同样切忌只是阅读“故事梗概”和“简本”。在目前不阅读对象国母语文本的特殊状态中,建议论文的写作者还是应该尽量地能够找到原著,读一读原著的原文“提要”。n从事“比较文学”学科论文写作的人,必须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并能进入运用的状态中。特别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提倡直接阅读并采用与论题查关的外文第一手资料,对所比较的双方或多方的语言、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注重论文的学术前沿性(这一点与一般的中文专业不同)法国著名学者艾金伯勒三十多年前就说过:“在不久的将来,处于最理想状态的比较文学学者是这种人:具有极为广泛的爱好,通晓几种将在2000年前后用来写作的最重要的语言,并且具有对文学的美的深切体会。”这样的“理想状态的”比较文学学者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但却是每位学习研究比较文学者的奋斗目标。2、文本基础:发挥中文学科的优势,具备关于所比较的双方或多方的文本的基础性知识。这里的“文本”包括文学作品,也包括文学知识和文学范式等。至少你应该读过有关的文学作品,了解并大致掌握与这些作品相关的比如作家的简单的经历,他的文学地位和学术界对他和他的作品的评价等等(这一点与一般的外语专业不同)。nn3、理论基础。n三、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研究方法:n1、影响研究法:(法国学派)n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一步。n比较文学作为学科而言,法国学派所主张的“影响研究”是其早期的主流模式。所谓“影响”就是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发生作用,引起了后者的反应或反响。影响一产生,就表明两者发生了联系。法国学者着重研究各国文学之间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是建立在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学交流与影响这一事实基础之上的,事实联系是影响研究的前提,即国家民族之间存在过文化交流和作家接受外来干涉文化影响的客观事实。一个作家通过旅游、阅读以及与人交谈等各种途径,对某一外国作家或作品有了了解,并受其影响,这两位作家就有了“事实联系”。普希金通过阅读<堂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作品,直接受拜伦的影响,鲁迅在留日期间,先后译述了<斯巴达之魂><摩罗诗力说>,反映了鲁迅对西方具有反抗品格的作家的推崇,也受到其精神影响。n法国学派的理论纲领和奠基作是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主张研究不同的文学事实上存在的影响关系,影响与被影响的经过路线上有三个要素:n放送者(流传学):站在“放送者”的角度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n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如对<阿Q正传>在国外影响的研究即为一例。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阿Q正传>即受到许多国家学者、作家的重视和评价。从人物形象、“精神胜利法”的奴性和创作手法方面都有外国学者进行了研究。n↓传递者(媒介学,重要分支“翻译学”):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可分为个人、环境和文字材料等。如对译本的研究。n↓n接受者(源流学或渊源学):从终点的接受者出发,考察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涉及到探求文学作品的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因素的来源。如我们可以在鲁迅的<药>中看到安特列夫的《齿痛》的影响,《齿痛》描写耶酥在被钉上十字架的那一天,当地附近有一个商人牙齿痛,他和其他人一样在看热闹,和《药》中的老栓小栓一样,对于别人的死并不觉得有任何可惜,只觉得自己的疾病比起一个革命者一个伟人的冤死要重要得多。可以说《药》受《齿痛》的影响而创作,但它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旧中国小城镇上的社会生活,着重揭露了清王朝的屠杀政策和愚民政所造成的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2、平行研究法:(美国学派)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美国学派为中心,以平行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二步。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威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平行研究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平行研究的理论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精华,存在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状况,因此文学现象之间不必存在事实上的影响关系也可以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不受拘囿地探讨其异同及其深层原因和意蕴,或得出有益的、规律性的结论,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文学的本质和对人类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平行研究中,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地位和影响的作家作品都可以在“可比性”的前提下,进行比较研究。如古希腊的神话可以与北欧神话相比较,也可以和地域遥远的中国神话或澳大利亚神话比较。莎士比亚的剧作可以与同时共的中国的汤显祖的剧作相比较,也可以和时间相隔数百年的郭沫若的剧作比较。平行研究的具体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研究是在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作品中考察相似之处,以期从中了现文学的共同规律;对比研究是比较不同文学体系的不同之处,从而使两者的特点更加突出。平行研究离不开“可比性”的问题。可比民生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需要有某种可资比较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文学现象的同与异,这种异同一般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在这种关系中显示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其范畴主要包括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等。(1)主题学。主题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题材、母题、人物典型、情境、意象、套语等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探讨不同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作品在不同的时代或国家流传演变及其主题意义。如20年代顾颉刚先生发表了论文《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对我国流传极广的孟姜女故事的演变情况追本溯源,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孟姜女故事的演京戏轨迹。n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过“灰阑记”的题材类型,如《圣经·旧约·列王纪》载所罗门智慧断案的故事:两妇女共争一儿,所罗门王令将此儿劈为两半分给二人,生母出于母爱本能放弃了要孩子的权利,反而得回了孩子。类似的故事在伊斯兰《古兰经》、佛教《贤愚经》、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和德国表现主义剧作家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中出现。“灰阑”即判官所划的圆圈,让两女人争相将孩子拽出圈外,生母不忍用力,从而暴露出假母的真面目。一般而言,“灰阑记”题材涉及智慧判案和“爱”战胜血缘关系的主题。(2)文类学:研究文学的文类、文学类型和体裁的特点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演变。20世纪初,王国维撰写了《宋元戏曲考》,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戏曲这种文学样式发展史的专著。50年代末,季羡林发表了《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论述了印度文学在文体和体裁方面对我国文学的影响。(3)比较诗学:这里的“诗学”不是指诗歌,而是指文学理论。比较诗学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具体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批评的体系、概念、术语扩其发展情况。如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论史》,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等多种著作。3、跨学科研究: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前夕,以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为起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三步,即“跨学科研究”。以季羡林、钱钟书、杨周翰、贾植芳、施蛰存、戈宝权等一批前辈学者领航开路,著书立说,开复兴中国比较文学风气之先,以乐黛云、饶蓬子、曹顺庆等为首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则紧步其后,成为献身学科建设的带头人。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际整合”“跨类研究”等。综是从文学的外转入手,并通过对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关系的研究来探讨文学本身。(1)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思想史、社会学、人类学等)(2)文学与自然科学(数理统计、电脑技术、系统论、信息论等)(3)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绘画、音乐、雕塑、建筑、影视等)n五、收集材料的注意事项:n1、材料必须具有原典性:(1)时间原典性。材料与论证对象必须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即为论证命题提供的材料必须与命题所体现的时间具有同步性。这就需要深入阅读与研究对象同时代的历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而不能满足于用后来人写成的第二手材料。n(2)“母语文本”材料。如果你选取的两个比较对象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英国的,那么你对中国的这一研究对象的材料就必须是从汉语文本方面得来的,对英国方面的研究对象必须是从英语文本中收集得来的。在一篇真正的比较文学学科论文中,文学的“翻译文本”是不可以作为论文中具有主体意义的论证材料的。这是因为作为翻译者的“译介”,与作为研究者的“研究”,这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活动,不可等合而为一。由于世界上不存在两种可以完全对应的语言文字,因此,“译本”与“原本”的不整合,是客观的事实。如果再加上翻译家内内外外的各种条件,译本与原本的差异自然会很大的。nn2、材料必须具有确证性:n材料必须具有不可辨驳的、无法推倒的实证性作用。因此,需要在更宽泛的文化领域里找材料。3、要求论文所引用的外文材料,应该在正文中使用汉文译文,但是,在引用的汉文译文之后,应该用括号标明原文,或在注解中标明原文;要求在论文中引用的所有的外文材料,一律必须在注解中注明原书或原文的名称,发表的刊物或出版社,以及年代时间。可以在原书或原名之后标明翻译本名称及译者与出版社。看起来是要求高了一些。但是,我国比较文学界目前对本学科的论文的要求,都已经贯彻了这样的规范原则,这既是本学科的学理所决定的,又是因为比较文学作为在文学研究领域内处在与国际学术界相互理解的前沿地位所必须的。由于近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中外语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比较文学学科论文的撰写是可以达到这样的规范要求的。比较(comparison)一词,指从某一个或几个角度,在不同的事物之间进行的相互区别或相互联系的分析行为和方法。在修辞中,“比较”常和“对比”换用,以帮助解释或阐明观点。顾名思义,比较文学(comparativeliterature)是一门建立在比较方法之上,历史地分析、阐释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类同或差异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探究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强调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和内在联系。法国比较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查斯勒就强调:“没有任何东西是孤立的,真正的孤立是死亡。”(1)在比较文学研究者看来,一方面,一切民族是在不断发生互相影响中前进的,另一方面,文学史、哲学史和政治史等是不可分离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然而,早在古罗马时代,贺拉斯、麦克罗皮斯和吉利斯就曾对罗马文学和希腊文学进行过比较。十八世纪,德国的莱辛在《汉堡剧评》中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进行纵向比较,指出古典主义理论事实上是亚氏“古典理论”的悖离和发展。“狂飙突进运动”的先驱赫德认为,文学研究应从总体出发,并考虑影响作家和作品的各种因素——这实际上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理论渊源。19世纪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打破了地方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又使人们对文学的世界性有了认识,歌德甚至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与此同时,比较的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已广泛应用,细胞的发现、能量转化和进化论这三大科学成就使人们对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大大前进,这在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丹纳的决定文艺之“种族、环境、时代”的三要素说,则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直接的理论资源。1800和1810年法国斯达尔夫人先后发表《论文学》(《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和《论德国》,在此期间,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则写成了《关于希腊诗歌研究》和《论戏剧艺术和文学》。这个基础上,从19世纪30年代起,比较文学论著大量出版发表,这些成就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时代已然来临。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镇是法国。“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816年法国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中。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1829年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对“比较文学”有明确的阐释,并使这一术语逐渐得到承认。另一比较文学家安贝尔(也译为安培,即物理学家安培的儿子)在马赛公学授课时强调,各国人民的文学艺术比较史将产生出文学艺术的哲学,并干脆把他的讲座定名为“各国文学比较的历史”。1868年法国著名批评家圣伯夫在论安贝尔的文章中使用了“比较文学”一词,从此,“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1877年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问世;1886年爱尔兰教授波斯奈特出版了被视作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比较文学》;1897年法国学者贝兹编写的《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发表。这些都标志着比较文学已逐渐从文学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31年,法国著名学者梵·第根出版了《比较文学论》,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比较文学原理和有关研究方法,得到热烈呼应并很快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法国学派。梵·第根在他的《比较文学论》中指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主要指向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换言之,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注重的是“影响研究”,其方式是通过历史追踪和实证考据,考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影响,或探讨作家和作品的源流或受到哪些外国文学的影响,或研究产生影响的媒介。总而言之,影响研究寻求某一国家文学始自放送,经由传递,再到被接受并产生影响的“经过路线”,总结出“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的具体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就此具体细分为“誉舆学”(流传学)、“媒介学”(译者、译本、改编、演出、评介交流)和“渊源学”(主题、题材、文体、风格的来源)三种研究范畴。法国学派主张“比较”一词应该摆脱美学的涵义,取得科学的涵义(梵·第根),注重历史性和科学性,他们的研究留下了许多文学史的宝贵成就。然而,由于过分注重两种文学之间的裙带关系,影响研究必然忽视具体文学作品内部的众多质素,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分析几乎是空白一片。在法国学派看来,对作品进行美学评价或审美欣赏,将损伤其孜孜以求的客观性、科学性。此外,法国学派标榜影响研究,却忽视了这一事实——影响从其意义上讲应该是相互的。在这一点上,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表现出了强烈的唯我独尊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和保守倾向。然而,这种观念很快遭到比较文学研究美国学派的否定和抛弃。崛起于二战之后的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为标志,他们不满于法国学派漠视作品审美欣赏这种停留于外部考证的研究方式。1953和1958年,注重文本批评的英美新批评派代表人物韦勒克,分别在《比较文学的概念》和《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对法国学派重事实、讲考证,只求“事实联系”的研究方法提出全面尖锐的批评。这篇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并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1962年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亨利·雷马克发表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重新定义“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音乐,建筑)、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学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2)不难看出,美国学派主张,比较文学首先是一种文学研究,它关注文学作品在题材及形式处理上等的一切审美特质;其次,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应和人类其他的表现领域进行比较。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学派进行的比较文学研究被视作“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平行研究包括“主题学”、“题材学”、“形态学”、“类型学”、“比较诗学”(亦称“比较批评”)等内容,研究同一主题、同一题材或同一文体在不同国家文学中的形态与发展,或是探讨并无直接联系的几国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类同和差异。并且,这种文学作品的比较也拓展到理论领域,不同国家的文学理论批评之间的关系也是平行研究的对象。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间分岐缘故而引发的论争,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极大地促动了比较文学研究浪潮的到来。由于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展,比较文学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性的人文科学的重要分支。英国、日本、苏联、中国等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很快发展起来。1954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宣告成立,该会成员分布在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址固定设在法国巴黎。比较文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的比较,而是上升为一种学术研究取向。1982年福克玛在《比较文学和新变化》中提出,比较文学既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也应作为一门学术性学科。在他看来,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上是一致的。总的来说,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比较文学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影响研究和文学内部质素之间辨同析异的层面,结构主义、价值问题、符号学、接受理论等日益受到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视,从而大大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同时,比较文学也在文学理论研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上的作用。注:(1)布吕奈尔等著《什么是比较文学》第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转引自孙景尧《简明比较文学》第65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考研问题

不一定
阿尔坎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领域。其宗旨在于以总体文学的研究为背景,以不同民族、不同文明背景的文学及文化现象为素材,通过沟通和对话,促进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与互补,探寻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轨迹,促进文学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等其他知识领域的交叉与互渗。2015全国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综合排名你确定要考这个吗?这个现在很火,竞争也很激烈,而且学科现在不成熟,比文艺学还不成熟,而且考上了学的不是文学,而是一种方法论,跟文学没什么关系.我当初以为自己外国文学底子好,学这个肯定吃香,但是导师给我看课题我就傻了,相当无语如果你不是我这样的,已经确定了,那么你就考吧这个只要北京的学校好,相比之下成熟点,让你有东西可学北大,人大,首都师范和北师范,这四个你选哪个都行,考上了哪个都行

考研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使民心亲
阿萨德
你好!我本科也是汉语言文学,现在是陕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专业研三的学生,乐于回答你这个问题。有几个问题你得先明确:1、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两个专业都是学什么?简单来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就是就是学习外国文学史及其相关文学理论,当然这一部分在考研备考时就得好好积累了,上了研就是针对某一具体文学现象或者理论进行的学习了,而现当代文学史也是这样(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其相关理论),只是两者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有所区别,前者主要是放眼全世界,范围更广,内容,后者主要是在中国范围内的研究比较多一些。当然,现在各个领域都是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所以二者也会有交叉的部分的,不可绝对分开。2、读完研以后的出路问题,是铁了心想继续深造呢,还是工作。如果想继续深造,那肯定要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你说你喜欢看外国小说,那中国现当代小说呢?你看了多少?要知道,考文学类的专业,小说原著是必看的啊,另外,千万别认为英语不好就有困难,你是在中国学习,又不是在国外学习,英语只要能通过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就行了,我一个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同学,刚入学时,英语四级都还没过,不照样把这个专业学得很好,完全可以带本科生。当然,英语很重要,不管你学什么专业,都要好好学英语。可如果你只是想要增加就业砝码或者暂时逃避就业的话,那就打听一下你要报考的中国海洋大学,看哪个专业好考,结合自己情况分析就好了。祝你好运。

复旦比较文学考研

本寂
凤飞飞
1.外国语、政治理论满分为100分,业务课满分为150分(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的业务课满分为300分,工商管理硕士外国语满分为100分、综合能力满分为200分); 2.表中括号内01~12为学科门类代码,030180、120280为专业代码; 3.复试通知将于3月下旬由各院(系)寄发,具体复试时间、地点详见复试通知。各学科专业一般按1:1.2的比例(个别学科专业可视生源情况作适当调整)复试。复试的方式、科目及复试成绩权重可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页上查询或向报考院(系)咨询; 4.单独考试复试基本分数线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另行确定。考研的流程一般是1月份在你报名地方参加初试,复旦大学出的试题,然后3月左右复旦大学出复试成绩及分数,过了的去复旦大学参加面试,通过的录取。复试一般有面试和笔试,历年真题可以去淘宝买,那里很多卖的,具体考试内容一看就清楚了,可以围绕考试题目准备相关考试书目,教材尽量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为主~注: 1.外国语、政治理论满分为100分,业务课满分为150分(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的业务课满分为300分,工商管理硕士外国语满分为100分、综合能力满分为200分); 2.表中括号内01~12为学科门类代码,030180、120280为专业代码; 3.复试通知将于3月下旬由各院(系)寄发,具体复试时间、地点详见复试通知。各学科专业一般按1:1.2的比例(个别学科专业可视生源情况作适当调整)复试。复试的方式、科目及复试成绩权重可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页上查询或向报考院(系)咨询; 4.单独考试复试基本分数线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另行确定。

比较文学考研

另一面
夺命屋
比较文学其实很宽泛的,你说的是外国文学的比较文学吗?而且,比较文学在各个高校的学习侧重点也不一样!你要考哪个学校的比较文学,最好考之前要打听的仔细!还有,这也分导师,有的导师侧重作品 ,有的导师侧重理论,不过任何理论的研究都得建立在作品的研读上!所以,第一,你要确定你考取的那个高校的那个导师比较文学研究方向是不是偏重理论,是的话你不喜欢就赶紧换学校!第二,其实,理论部是个坏东西,如果你认真阅读一些名家的研究作品,你会收获颇丰!一般的学校考比较文学都会考文学概论,但是具体的还要看学校和你选的导师

考研的一些问题(我考比较文学)

刘娟
太和万物
比较文学不考数学。英语和政治多做历年真题,英语重在解决长难句,政治重在注意基本原理和考前信息。第一天考政治和英语,第二天考专业课。你是浙江的那就考浙大,相对信息多一些。对于文学类考生,英语很重要。现在复习不晚,九月到十月主抓英语和政治,十一月和十二月每天做英语和政治套题,同时复习专业课,各个学校的历年专业课真题都会有的,想办法弄来,研究出题形式和考试重点章节,做到心中有数!祝你考研顺利!比较文学肯定不考数学。PETS3级相当于大学英语4级到6级之间。考研英语是在6级左右,一般是超出六级的水平,所以还要加把劲。建议每天保证3小时学英语(主攻阅读,其次作文,最后是完型和新题型)。政治可以晚一点看的,最主要是背下基本理论,结合时政新闻。任汝芬的政治编的还可以,我就在用他的。一般来说,专业课是第二天考。第一天上午政治,下午英语。第二天上午大综合或专业课之一,下午专业课之二。目标大学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不敢误导你。个人认为符合自己能力的,力所能及的比较实际。另外,每天最好坚持学习十个小时,不要计划太多,容易给自己造成压力,进而降低积极性。平衡好心态,有条不紊地进行,就像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理所当然自在轻松地学就好了。我也在准备考研,希望我们一起考上,加油!

比较文学

架构
一雨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 ,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 (1790~1870)。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 、钱钟书的《 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 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歌德是比较文学的先驱。世界上目前主要有法、美两派。前者注重研究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后者注重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及缘由,以找出共同的规律。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让我们先从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并持续达千年之久的一桩“公案”谈起,并循此步步走近并认识比较文学。 远在唐代,就有人对南朝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所写的“许彦鹅笼”故事的来源作过研究。“许彦鹅笼”故事说的是,阳羡(即今江苏宜兴)地方一个名叫许彦的人,在途中遇到一位十七、八岁的书生,这位倒在路边的书生声称脚痛,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许彦以为是说着玩的,谁知书生真的入笼与双鹅并坐,而许彦提起鹅笼竟不觉得重。等走到树下休息时,书生出了鹅笼,说要设宴答谢许彦,说完就从口中吐出美酒佳肴来款待许彦。过了一会,又从口中吐出一位芳龄十六的美女来陪伴宴饮。又过一会,书生酒醉睡着后,此女子竟从她口中也吐出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子来作伴。许彦正同此男子寒暄之际,书生却象要醒的样子,美女忙又吐出丝绵屏风来遮住,并同书生一道睡了。可那男子却从他口中也吐出年约二十的女子一道饮酒嬉戏。过了许久之后,听到书生响动声时,此男子忙将二十岁的女子吞入口内;年方十六的美女醒后,也忙吞入那男子,并独对许彦而坐。书生起来后,就次第吞下美女与各种餐具,然后留下一个大铜盘给许彦留作纪念,并告别而去。晚唐时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的诗文家段成式,在他于九世纪中期写成的《酉阳杂俎》一书中,通过与印度佛经《譬喻经》中的“梵志吐壶”比较后就曾说过:“释氏《譬喻经》云: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子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拄丈而去。余以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后来,还有多人提及此事,直到鲁迅,才对这一“公案”作了透彻明断。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然此类思想,盖非中国所故有,段成式已谓出于天竺(即古代印度)……当又为梵志吐壶相之渊源矣。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世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或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如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入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鲁迅说得极对,这一故事源自印度,随佛经传入中国后,开始还说这是外国道人,如晋代荀氏所作的《灵鬼志》中说:“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国来。”到了南朝吴均手里,就被吸收消化成了纯为中国的人、事与地点了。当然,这种“蜕化为国有”的过程,一直绵延到现当代。1981年台北出版的台湾作家张晓风的小说《人环》,就进一步将许彦鹅笼的故事,演变为有心理活动、环境衬托与细腻描写的当代小说了。然而,其题材、基本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关系,依然如故。 象鲁迅与段成式二人,对中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的这种研究,比较其相似,追溯其渊源,探究其联系与原因,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这一类研究,一百年前兴起并盛行于法国、德国,并一度还曾主宰了比较文学的全部领域,因此“影响研究”的成绩可谓硕果累累,有关“影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较成熟完备。凡着重这方面的研究,因其主张研究各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影响事实联系,因此对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及其方法,大家习惯称之为“影响研究”学派。又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争论中,其争论的一方多是法国学者,故又被称为“法国学派”。这一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认定,可以梵·第根和基亚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为代表。梵·第根在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而基亚于20年后出版的《比较文学》中说得更明白:“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然而,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过无声之美:“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独有偶,英国诗人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瓮颂》中也写道:“听得见的声音固然美,听不见的声音则加倍幽美。”同为抒写对意中人的倾慕之爱,明代《乐府吴调》中有一曲写道:“变一只绣鞋儿,在你金莲上套;变一领汗衫儿,与你贴肉相交;变一个竹夫人,在你怀儿里抱;变一个主腰儿,拘束着你;变一管玉萧儿,在你指上调;再变上一块香茶,也不离你樱桃小。”而欧洲的诗歌、小说也常有这类描写,古希腊的诗人写过:“愿变为心上人的口边之笛。”西班牙十七世纪剧作家罗哈斯民剧中也写过:“愿变为意中人腰间之带。”甚至在德国文学中还写过:“愿变为心上人身边的跳蚤与虱子。”还有一些作品,不仅人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乎一样。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名作《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同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都同样爱钱“胜”命,悭吝而无情,如阿尔巴贡要掐掉两支蜡烛中的一支,才称心如意;而严监生要灭剩油灯芯中的一根,才咽气罢休。在白居易与济慈、明代《乐府吴调》与欧洲古代戏剧、《悭吝人》中的阿尔巴贡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之间的异同,并非彼此有过“影响联系”,而是作家们在各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与加工塑造的结果。要说受到“影响”,倒是在东西方各自文化体系与文学传统中可追溯到各自的源头。如严监生之前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生,就同严监生临死前的吝啬劲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贾生要儿子舔尽沾了油渍的手指方肯咽气;更早的可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俭吝老人”,甚至战国时《商君书》中的“东郭敞”,都是以爱物胜过爱人的吝啬与贪欲而影响后世。同样,莫里哀塑造的阿尔巴贡,可上溯到古罗马剧作家普拉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中的守财奴,和更早的古希腊作家西俄夫拉斯培斯的论文《性格论》,因为论文里勾勒出了吝啬人的性格类型。崇尚古典主义并又热衷于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创作题材的新古典主义作家莫里哀,受其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连他本人也直言不讳。因此,在研究这二者相似的问题上,就要撇开影响研究而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等方面去探索其“文心相通”的规律。通过对阿尔巴贡与严监生这组中外文学形象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贪欲与吝啬尽管古已有之,然而到了资本降世之时,由于金钱渐渐成为取代封建社会等级与特权的一尊“至圣”,于是在市民中最早出现的那批商人资产者身上,吝啬就是他们积累财富与货币的一种手段,又同他们拼命猎取剩余价值的贪婪与世俱存,从而构成了他们性格习惯与心理状态的一大特征:吝啬到将一钱一物都视为一本万利的万能之神的典型性格,才各自成为中外文学史上的不朽艺术形象。 这种对各民族文学所作的比较研究,由于其研究的对象是彼此之间并无直接影响交流的各民族文学,恰如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因此,被称为比较文学中的另一大类——“平行研究”。又由于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倡与实施的,故又被称为“美国学派”。20世纪6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雷马克教授,其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最被学界称道:“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这一定义,除了强调对并无相互影响或联系的各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外,它还提出了比较文学还应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或信仰等“表现领域”的关系研究,即被学界称之为“跨学科”研究,也属比较文学。如将心理学、生理学的“通感”说来研究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手法,就可视为一种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了。对事物的繁多,如何描写?无声的景物又如何描绘?夜空的星星够多也够亮晶晶的了,诗人们又作过什么出色的抒写?而一般的批评家又作何评说?宋代诗人宋祁写的《玉楼春》中有“绿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闹”字形容无声杏子的茂盛。但明代的李渔却批评道:“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而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则更进一层,他在《夜行观星》中写无声的星星也说“小星闹若沸”。同样,清代的大学士、总纂了《四库全书》的纪晓岚也说此句不好,还批注为“似流星”。 无独有偶的是,这种把无声的事物写成有声的佳句,在西方文学中也有:19世纪意大利诗人巴司古利(Pascoli,Giovanni,1855—1912),有句写星星的名句:“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象小鸡儿似的走动。”18世纪的圣·马丁(Saint Martin)也说:“听见发声的花朵,看见发光的音调。” 以李渔、纪晓岚之见,这些写法都违背了常识,因为无声的繁星怎么可能有声呢?是写错了。但是,心理学与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觉会有“感觉挪移”的现象,叫“通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与味觉往往可以打通、相交。颜色似有形象,冷暖会有重量,气味变有锋芒。如:臭气刺鼻,高音区响亮,颜色有冷色热色之别等。这些不是比喻,比喻是同类特征的扩大与缩小,而且不发生“感觉挪移”。同样,星星太多,此闪彼闪,影闹如沸水;红杏盛开在枝头,你红我更红,似乎在争闹一样。从通感来说,这正是作家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感知通感规律的记录,因此才成为千古流传并魅力不减的修辞佳句。无论是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或是跨学科研究,它们都是不同于通常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或文学理论的一种文学研究。这种被称作为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新兴学科,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即都是以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种更注重打破地理空间与学科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这种研究不是为了比优劣、赛高低,而是以世界文学与总体知识的视野,来参照比较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学和他者的外国文学,以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因此,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顺应当今全球化进程的认识新天地。我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季羡林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曾在《人民日报》上著文,对什么是比较文学作过准确而又精当的回答: “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 而到了20世纪末,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博士,在她《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一书的开头也说:“对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简明回答是,比较文学是关于跨越两个以上文化的文本的跨学科研究,也是对跨越了时空的两个以上文学相关模式的关系研究。”可见,跨国族界、跨语言界和跨学科界的比较文学,是一门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兴人文学科,它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体系,自己的任务,自己的特点与要求。它是产生于各国文学文化交往的基础上,随之发展而成熟,并与当今全球化时代认识同步的文学研究综合性学科。“比较文学”这个说法是法国的学者在一百多年前提出来的。在当时的欧洲,由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学者都致力于各自民族文学的整理和研究,研究的方法,是从社会背景,作家生平来诠释作品,也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套路。后来,法国的学者却认为仅仅对国族文学的整理和研究是不够的,文学的研究应当跨越国族的界限。德国的大诗人歌德(J.W.Goethe)支持这种超国界的视野,晚年甚至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然而不管是法国学者的“比较文学”还是歌德的“世界文学”,着眼点都在欧洲,这是需要说明的。法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从事的是一种“影响的研究“,关心的是一个国族的文学怎样被另一个国族的文学家接受,模仿和创造性地转化,追溯和清理文学跨越国族疆界旅行的轨迹。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留学西洋归国的作家学者如梁宗岱、钱钟书、陈铨等人都曾努力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遗憾的是四九年以后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研究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停滞,直到七十年代末才重新有了拓展,幸亏台湾和香港的学者不曾因政治的负面影响而使研究有所中断。二战以后,美国的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所谓“平行的研究”,即国别文学之间即使没有发生过关系,照样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所以莎氏比亚可以和汤显祖比较,《红楼梦》可以和《源氏物语》比较。比较文学研究甚至可以跨越学科,比如文学与音乐、与哲学、与宗教、与心理学甚至数学,都可以进行比较。中国的古诗中的一些名句中的美丽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据说无非是在用文字图解几何学中的诸如“垂直”、“相切”的概念,而“骚人遥驻木兰舟”和“万户捣衣声”都可能在暗示性活动,所以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等等。近一、二十年来,比较文学研究又开始朝比较文化研究转向,比如所谓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批评等等。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毕业论文,研究生的论文,一般写什么题目

破为牺尊
其一
文学比较,中外文学的比较好或者两个外国国家的题目也可以的我也是这个专业的,去年写的论文,记得当时还是找闻闻论文网的老师帮忙的,很不错,从开题报告到最后的修改定稿,帮我省了好多事,老师一会让我改任务书,一会让我给他看修改的稿件,闻闻论文的王老师都不厌其烦的帮我弄好,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如果想咨询这方面的文章,可以参考下哦记得给我加分哦~

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历年的考研真题

化待
独旦
你好,获取真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一是直接找该大学的学生学长要;二是去该大学找找校内或周边的复印店,一般复印店都会留有以前的试卷以方便后人来复印;三是去该大学找校内书店、考研代理机构来代购;四是上该校BBS、考研论坛之类的论坛找;五是上淘宝之类的购物网站搜索购买。祝你考研成功:)真题可以去考研论坛找下载或者网上买,基本都在了;答案肯定是要自己整理的,因为南师不会出答案,而且自己整理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点的一个熟悉和梳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