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京电影学院考研

穷达
贵贱有时
你挺厉害 我都没看全你这麽多的书……加油吧 考电影学院的研究僧 英语过了希望就很大其实多去学校蹭课 在你要考的老师面前混个脸熟 顺便可以交流一下很多学问 都不是自己看书能看的来的 呃 多写写练练吧 写的时候想着生活是常态 你写的东西要是非常态的才有意思看电影的话 针对性的看看 多看电影学院的人拍的电影 有可能考的比较多我考的那几年 都是电影学院出来的人拍的电影作为考试篇目的今年的研究僧考的是《叶问》——投资人是导演系毕业的看这麽多书 足够了 最重要的是你得培养自信还得训练自己会说 会准确的表达自己想到的东西另外 看电影的时候 看一看机位 景别 每个镜头的关系 这些要注意重点的话呢 从剧作方面来看环境 情节 人物环境是什么样的 怎么设置的 有什么用情节怎么发展的 转折点在哪 人物怎么变化的 通过什么表现的……

关于北京电影学院考研的问题

黄真一
妖魔
1、中文系的,可以跨专业考北电的导演系研究生。2、去学校官网查阅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的备注,只要没有明确的报考专业的限制就肯定可以跨考。3、接收推免限本系学生的意思是指不接受其他学校的推免生,就是不接受其他学校的保研,只接受本系保研。其含义不是研究生只招北电导演系的学生。可以考,满足报考条件就可以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推免可以简单理解为保研。北影保研只保北影本校的学生。才思考研分享北影的报考条件如下:考生(含全日制、非全日制)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并于现场确认时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院系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5.符合各院系规定的其他条件。(详见招生计划)

想考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学研究生,很难考吗,有考研经验的来看看

常棣
人理
难不难考因人而异,每年计划有限,随政策和老师的能力而定,原则上每个导师不超过5人,但也有例外。建议你看《世界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电影入门看《认识电影》也不错,英语和政治自己去找考前班学习。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的美术史比较适合你,电影学院文学系的理论方向也可以。家里有钱当然好,但是考试还得看自己,这些好学校不缺有钱人。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考研难度怎么样

夫子弗受
大盗乃止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2018年并入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没有再单独开出来。艺术理论与创意 招生人数:6(拟接收推免生2人)考试科目: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或日语或俄语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学术型)④艺术史与理论中外电影历史与理论招生人数:14(拟接收推免生2人)考试科目: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或日语或俄语③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学术型)④中外电影历史与理论总的来说,考试难度是比较大的,竞争压力没有北影那些热门专业那么大。才思考研建议可以选择。

急求 北大和北师大 影视学 研究生 参考书目

李籲
常武
《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1世纪教材) 童庆炳 《艺术理论教程》 北师大出版社版 张同道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影视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会林 周星 影视艺术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星 王宜文 这些书应该都是需要看的其他的则看你个人的兴趣了,去找导师问一下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于1997年4月宣告成立,这标志着北大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研究在北大揭开了一页新的历史篇章。 艺术学系设四个教研室: 艺术学教研室、美术学教研室、音乐学教研室、影视学教研室。 设有四个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书法研究所、京昆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所、电视研究中心等。 艺术学系还设有数字影像实验室、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目前,艺术学系建设成一座较大规模的图书音像资料馆,国内最大的数字电影研究资料库。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还负责管理和辅导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工作。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学生管弦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等,近年来曾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艺术学习将努力把北京大学艺术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学生艺术团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并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艺术学系还先后聘请一批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北大艺术学系致力于以下互相联系的四项目标:一, 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趣味、格调和鉴赏力,从而成为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 二, 培养一批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应在理论基础、专业训练、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都达到较高要求; 三, 积极组织基础艺术理论、各门类艺术、比较艺术和美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艺术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 通过面向社会的艺术教育、艺术评论,以及在艺术产业、艺术科技、广告产业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最快将于年内成立,初期计划包括美术系、音乐系、影视艺术系、文化管理系四个系和戏剧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影视研究所等。 现有专业:本科(影视编导、艺术学、音乐学、文化艺术管理) 硕士(艺术学、电影学、美术学) 艺术硕士(MFA) 博士(艺术学) 可预计即将开设:本科(音乐表演、艺术设计) 硕士(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博士(电影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目前,艺术学院有电影学博士生导师1名:彭吉象 [教授],硕士生导师5名.影视学教研室 (主任:陈旭光 教授) 陈旭光 [教授] 俞 虹 [教授] 李道新 [副教授] 陈 宇 [副教授] 邱章红 [讲师] 陈宇[讲师] 彭吉象 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书记 副系主任 博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学术职务: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高教美育研究常务副会长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 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副会长 开设主要课程: 艺术概论、影视鉴赏、中国艺术精神、 美学原理、影视美学 当前主要工作领域: 1. 主编"影视艺术丛书"(首批共10本),其中包括本人撰写的《影视美学》(35万字),以及由国内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影视社会学》,《影视心理学》,《影视文化学》,《影视语言学》,《影视批评学》,《影视艺术传播学》等,此套丛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末开始陆续出版. 2. 研究课题《艺术学原理》拟在本人原来主编的《中国艺术学》(80万字)与《艺术学概论》(30万字)的基础上,努力用现代观念来阐述中国艺术传统理论,运用打通学科、打通中西、打通古今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3. 承担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4.本人目前正在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组织一套影视艺术译丛,其中包括本人带领2000级影视专业研究生共同翻译的〈Film Art >(第五版),该书是美国著名大学均采用的电影教材,而且是美国影视专业学生必修课的指定教科书。该书将于2001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发行的还将有另外两本著作《电影文化》、《电影简史》等。 研究课题: 1. 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艺术学》,本人为课题负责人。该项目在"八五"期间全国艺术科研10个重点项目中名列第二位,研究成果为《中国艺术学》,本人主编,5位教授共同撰写,历时5年完成,共80万字。 2 .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主要学术获奖情况: 1 .《中国艺术学》(本人主编,高教出版社于97年12月出版,80万字)1998年获"中国图书奖";1999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全国文科最高奖,即第一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成果二等奖。 2 .《影视鉴赏》(本人主编,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万字)1998年被列为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1998年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普通高校美育与艺术教育重点教材(共四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同志为这套重点教材写序,倡导高校普及美育与艺术教育。1999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第一批重点教材(共41本)之一。2001年先后被北京市评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和《艺术学概论》(北大出版社1994年版)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第四届与第六届科研成果奖。 主要学术著作: 1. 《中国艺术学》,主编,高教出版社97年12月出版,80万字。 2. 《影视鉴赏》,主编,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万字。 3. 《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91年版,25万字。 4.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35万字。 5. 《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35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 1. 《散文诗电影的美学特色》,载《电影艺术》,1985年第7期 2. 《惊险片段的美学追求》,载《当代电影》1988年第3期 3.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载《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4.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性比较略论》,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5. 《跨文化交流中的华语电影》,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北京日报》2001年2月18日转载摘要,《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转载 6.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7.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与WTO》,载《电影创作》2001年第3期 李道新 副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开设主要课程: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批评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批评、中国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传播 主要学术获奖情况: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64万字)2004年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教学获奖情况: 2003年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主要学术著作(均为独立署名): 1.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1万字。 2. 《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27万字。 3.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64万字。 4. 《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4万字。 5. 《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3万字。 6. 《波德莱尔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4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均为独立署名): 1. 《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 2. 《以光影追寻光明——沈浮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3.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 《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史》《当代电影》2005年第1期。 5. 《意识形态氛围与中国恐怖电影的不可预期》,《电影新作》2004年第5期。 6. 《电影学术:无人喝彩的尴尬与渴望超越的焦虑》,《中华读书报》2004年8月11日。 7. 《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郑正秋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8.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3期(连载)。 9. 《新中国喜剧电影的历史境遇及其观念转型》,《电影艺术》2003年第6期。 10. 《女性意识及其艰难浮现--影片<跆拳道>文化阐释》,《当代电影》2003年第6期。 11. 《市场经济呼唤重构中国电影类型生态》(记者专访),《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26日。 12. 《从中国电影的类型传统看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机缘》,《文艺报》2003年7月17日。 13. 《心灵探询与价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读解》,《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14. 《中国早期电影史:类型研究的引入与垦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5.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识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连载)。 16. 《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对侯孝贤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种读解》,《电影新作》2002年第6期。 17.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父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电影艺术》2002年第6期。 18. 《物恋悲剧与生存困境--影片<寻枪>的文化读解》,《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19. 《历史·文化与个体·尘世--夏钢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评析》,《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20.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 21.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2.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1年第3期。 23. 《选择与坚持:早期现实主义电影批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1期。 24.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歌唱片》,《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 25. 《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6.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 27. 《当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50年》(上、下),《电影艺术》1999年第5、6期(连载)。 28. 《建构中国电影批评史》,《电影艺术》1998年第4期。

考研究生,电影学,除北京地区外,哪个学校更具实力?

袭常
全国的电影学院排名.北京电影学院它的地位不用我多说了吧?世界前三的影视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获奖无数、出过的明星也是一片。但北京电影学院最大的缺点就是,里面的学生很傲(很多人都这么说),但是他们也有傲的资本。1(并列)中央戏剧学院很多人都把他排在第二位,但其实这两个学院差不多,出过的明星也是一堆!但其实在表演系上面,中戏要厉害些。我比较喜欢中戏,是因为中戏的学生不会像北电学生一样的傲,他们比较随和。2.上海戏剧学院很多人把它排在中国传媒大学之下,真不知道怎么想的,上海戏剧学院虽然不如从前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怎么也比中国传媒大学好一些。 很多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都是上戏毕业的,老一代的艺术家里有很多都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属于老牌子了。而且现在不管是经纪公司还是剧组,他们还是更愿意收上戏毕业的学生。3.中国传媒大学改名之后响亮多了,在播音主持届具有霸主地位,但在影视领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果。但现在被誉为四大艺术学院之后,并且由于网上公布的排名的影响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这个学院还是积累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未来应该会成为影视圈里一个重要的力量。4.南京艺术学院很多没有考上四大学院的考生,大多会选择南京艺术学院,现在南艺在影视类也没有多大的成果,但学院现在很重视,在全国都设有考点,但相信未来将会成为影视圈里一股不弱的力量。但南京艺术学院,在很多方面都应该改进,不仅仅只是教育的问题,更多的是它的考试公正性,希望早日改进。5.解放军艺术学院这个学院还是有很多人都喜欢的,因为至少出来就业不用愁!这是最大的优点了。6.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有点民办色彩,说实话··这个学校给我感觉是炒作出来的,但由于炒作的原因,还是有很多优秀的人才选择了这个学院,所以相信未来的影视圈里将会有它的一席之地。7.中国戏曲学院低调的一个学院,戏曲学不错,但在影视表演这一块就不怎么样了。但近几年来学校也开始逐步的重视起来,而且毕竟是北京的学校,在地域条件上来说占了很大的优势。8.北京师范大学近几年和北电有合作,地位正不断的提升!但是让人搞不懂得却是分院怎么会设置在珠海,一个在北一个在南离得真远。9.浙江传媒学院设置与中传差不了太多,相当于低一档的中国传媒大学。在南方影响力有时候比中传要高。10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学院在谢晋还没去世的时候影响力很大,出国的明星也挺多!好像范冰冰以前就是那的,但不知为什么网上几乎都没有它的排名,其实这个学院还是很好的!只是过于低调。11.同济大学电影学院招生比较严格,学校很重视,学校地处上海,是一个比较好的学院,个人比较推荐这个学院!12.沈阳音乐学院在艺术学院里面算是老牌了!从那里出来名人也很多。13.山东艺术学院相信这个学院大家不陌生了吧,在北方这个学院还是比较有地位的14.四川师范大学谢娜就是这里毕业的,出来的名人也不少,总体来说很不错!四川那地方也不错!15.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这个学院是民办的,跟复旦没啥关系,去掉复旦他啥也不是,但学院很漂亮.这个学院就这样把很多优秀的人才就这样被忽悠去了。但考虑到被忽悠进去的学生的整体实力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日后应该也会成为未来影视圈的一股重要力量16.法国电影学院 北京分校很低调的一个学院,但这个学院很厉害就对了17.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在这个学院还是很不错的,是个老牌的艺术学院,原为独立艺术学院,后来并入贵州大学,当地政府比较重视,这个学院的学生大多比较勤奋,这个学院也出过很多明星,好像宁静就是这个学院毕业的,毕业后进入其他学院进修,当然还有很多像什么刘孜、聂远等等很多。听说这个学院正在花34亿扩建,地点位于旅游风景区花溪区。(今天写这个的时候还提议看了看那里的资料,真漂亮啊!简直是去度假嘛!)这个大学升为211之后在近几年发展较快。18.东华大学它比较有名的应该是模特专业,原来叫做中国纺织大学,对于表演专业来说只能说是一般般,毕竟模特和影视表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这里也告诫一下大家,选学校的时候千万别按照学校的知名度来选择,要看看那个学校出过的名人多不多,以及获了多少奖,这个专业办了多少年等等,不然进去只会后悔)19.四川音乐学院挺火的一个学院,很有艺术氛围,音乐系因为这几年的选秀比赛已经红得发紫了,但是表演系就不怎么样了,很多去考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是奔着它名声去的,但大家要知道,音乐系强并不代表其他系也厉害,但介于这几年它的名声还是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的,未来在影视圈应该也会不时闪现出几个亮眼的明星的。20.云南艺术学院这个学院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戏剧系在这个学院却得不到重视,所以学表演如果是西南地区的话,最好还是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或者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当然如果你学舞蹈或者音乐的话当然是云南艺术学院了!舞蹈系在全国排在前10名21.新疆艺术学院在新疆的地位很高,出过的名人也不少(但大多为少数民族的名人)但由于近几年新疆也不安稳,所以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愿新疆早日安定下来吧)22.武汉大学办学还没有多久,但现在武汉的中心地位被提高,以后武汉的经济也会很发达的,而且貌似学校还是挺重视的所以未来应该有一定的成长空间。23.成都理工大学招人太多,导致毕业生整体实力不强(我们学校40多个人考成都理工,结果30多人通过···汗 ‘我们是普高生’当然有报其他系的例如什么编导之类的)24.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还不错 戏剧影视就不怎么样了。

广州美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可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吗?

梁祝恨
继承人
广州美术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是可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的。需要需要准备些什么?需要需要准备些什么?

哪些学校有电影学专业的研究生,考取难度多大?

北漂鱼
银英
(10001)北京大学,(10002)中国人民大学,(10027)北京师范大学,(10033)中国传媒大学,(10048)中央戏剧学院,(10050)北京电影学院,(84201)中国艺术研究院,(84202)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0246)复旦大学,(10269)华东师范大学,(10279)上海戏剧学院,(10280)上海大学,(10284)南京大学,(10319)南京师范大学,(10331)南京艺术学院,(10394)福建师范大学,(10445)山东师范大学,(10458)山东艺术学院,(10486)武汉大学,(10611)重庆大学,(10635)西南大学,(10697)西北大学,以上学校开设了电影学硕士。

全中国哪所大学的电影专业最好?

罗曼史
小鸠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艺术学院正在筹建之中)现设3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专业和1个博士专业,即影视编导本科专业,艺术学专业辅修本科,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本科;艺术学专业硕士点、电影学专业硕士点、美术学专业硕士点;艺术学专业博士点。此外,艺术学系还从1998年起,陆续开始文化艺术管理、古代艺术品鉴定、文化经纪人、媒介经营管理、美术管理等方向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艺术学系将依托北京大学雄厚的人文学科优势,力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于1997年4月宣告成立,这标志着北大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研究在北大揭开了一页新的历史篇章。 艺术学系设四个教研室: 艺术学教研室、美术学教研室、音乐学教研室、影视学教研室。 设有四个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书法研究所、京昆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所、电视研究中心等。 艺术学系还设有数字影像实验室、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目前,艺术学系建设成一座较大规模的图书音像资料馆,国内最大的数字电影研究资料库。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还负责管理和辅导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工作。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学生管弦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等,近年来曾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艺术学习将努力把北京大学艺术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学生艺术团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并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艺术学系还先后聘请一批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北大艺术学系致力于以下互相联系的四项目标:一, 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趣味、格调和鉴赏力,从而成为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 二, 培养一批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应在理论基础、专业训练、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都达到较高要求; 三, 积极组织基础艺术理论、各门类艺术、比较艺术和美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艺术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 通过面向社会的艺术教育、艺术评论,以及在艺术产业、艺术科技、广告产业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最快将于年内成立,初期计划包括美术系、音乐系、影视艺术系、文化管理系四个系和戏剧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影视研究所等。 现有专业:本科(影视编导、艺术学、音乐学、文化艺术管理) 硕士(艺术学、电影学、美术学) 艺术硕士(MFA) 博士(艺术学) 可预计即将开设:本科(音乐表演、艺术设计) 硕士(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博士(电影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目前,艺术学院有电影学博士生导师1名:彭吉象 [教授],硕士生导师5名.影视学教研室 (主任:陈旭光 教授) 陈旭光 [教授] 俞 虹 [教授] 李道新 [副教授] 陈 宇 [副教授] 邱章红 [讲师] 陈宇[讲师] 彭吉象 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书记 副系主任 博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学术职务: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高教美育研究常务副会长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 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副会长 开设主要课程: 艺术概论、影视鉴赏、中国艺术精神、 美学原理、影视美学 当前主要工作领域: 1. 主编"影视艺术丛书"(首批共10本),其中包括本人撰写的《影视美学》(35万字),以及由国内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影视社会学》,《影视心理学》,《影视文化学》,《影视语言学》,《影视批评学》,《影视艺术传播学》等,此套丛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末开始陆续出版. 2. 研究课题《艺术学原理》拟在本人原来主编的《中国艺术学》(80万字)与《艺术学概论》(30万字)的基础上,努力用现代观念来阐述中国艺术传统理论,运用打通学科、打通中西、打通古今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3. 承担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4.本人目前正在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组织一套影视艺术译丛,其中包括本人带领2000级影视专业研究生共同翻译的〈Film Art >(第五版),该书是美国著名大学均采用的电影教材,而且是美国影视专业学生必修课的指定教科书。该书将于2001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发行的还将有另外两本著作《电影文化》、《电影简史》等。 研究课题: 1. 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艺术学》,本人为课题负责人。该项目在"八五"期间全国艺术科研10个重点项目中名列第二位,研究成果为《中国艺术学》,本人主编,5位教授共同撰写,历时5年完成,共80万字。 2 .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主要学术获奖情况: 1 .《中国艺术学》(本人主编,高教出版社于97年12月出版,80万字)1998年获"中国图书奖";1999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全国文科最高奖,即第一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成果二等奖。 2 .《影视鉴赏》(本人主编,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万字)1998年被列为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1998年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普通高校美育与艺术教育重点教材(共四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同志为这套重点教材写序,倡导高校普及美育与艺术教育。1999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第一批重点教材(共41本)之一。2001年先后被北京市评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和《艺术学概论》(北大出版社1994年版)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第四届与第六届科研成果奖。 主要学术著作: 1. 《中国艺术学》,主编,高教出版社97年12月出版,80万字。 2. 《影视鉴赏》,主编,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万字。 3. 《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91年版,25万字。 4.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35万字。 5. 《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35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 1. 《散文诗电影的美学特色》,载《电影艺术》,1985年第7期 2. 《惊险片段的美学追求》,载《当代电影》1988年第3期 3.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载《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4.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性比较略论》,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5. 《跨文化交流中的华语电影》,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北京日报》2001年2月18日转载摘要,《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转载 6.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7.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与WTO》,载《电影创作》2001年第3期 李道新 副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开设主要课程: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批评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批评、中国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传播 主要学术获奖情况: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64万字)2004年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教学获奖情况: 2003年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主要学术著作(均为独立署名): 1.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1万字。 2. 《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27万字。 3.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64万字。 4. 《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4万字。 5. 《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3万字。 6. 《波德莱尔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4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均为独立署名): 1. 《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 2. 《以光影追寻光明——沈浮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3.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 《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史》《当代电影》2005年第1期。 5. 《意识形态氛围与中国恐怖电影的不可预期》,《电影新作》2004年第5期。 6. 《电影学术:无人喝彩的尴尬与渴望超越的焦虑》,《中华读书报》2004年8月11日。 7. 《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郑正秋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8.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3期(连载)。 9. 《新中国喜剧电影的历史境遇及其观念转型》,《电影艺术》2003年第6期。 10. 《女性意识及其艰难浮现--影片<跆拳道>文化阐释》,《当代电影》2003年第6期。 11. 《市场经济呼唤重构中国电影类型生态》(记者专访),《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26日。 12. 《从中国电影的类型传统看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机缘》,《文艺报》2003年7月17日。 13. 《心灵探询与价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读解》,《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14. 《中国早期电影史:类型研究的引入与垦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5.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识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连载)。 16. 《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对侯孝贤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种读解》,《电影新作》2002年第6期。 17.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父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电影艺术》2002年第6期。 18. 《物恋悲剧与生存困境--影片<寻枪>的文化读解》,《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19. 《历史·文化与个体·尘世--夏钢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评析》,《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20.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 21.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2.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1年第3期。 23. 《选择与坚持:早期现实主义电影批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1期。 24.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歌唱片》,《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 25. 《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6.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 27. 《当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50年》(上、下),《电影艺术》1999年第5、6期(连载)。 28. 《建构中国电影批评史》,《电影艺术》1998年第4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