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汉语言文学考研有些什么专业?

恩仇劫
继承人
汉语言文学方向主要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对外国文学感兴趣可以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好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具体信息可以到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

汉语言文学考研科目?

夺命锁
丘之所言
  汉语言文学考研科目:英语、政治是必考科目。专业科目得看自己报考的方向和学校的规定,选择考试科目。  一、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历史、现状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它的起源,它的兴盛与发展,也就是研究汉民族和汉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未来。现代汉语建立于古代汉语的基础之上,又是当代中国人思维、交流和表达的主要工具,因此,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的构成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也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  二、汉语言文字学就业前景  汉语言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中最值得炫耀的瑰宝,它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从现实的角度看,汉语言文字学的应用范围不是很广,但该专业的毕业生知识广阔,适应能力强,尤其在文化界大有用武之地。如果从实用的角度,可以说,目前相对最为实用的应该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下面的“汉语信息处理”,这是一个很有前途,也较有“钱”图的专业。  该专业由于本身的替代性比较强,缺乏独有的专业技能壁垒,近年来就业困难比较突出。但是,如果平时多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仍然能够找到不少的突破点。  三、汉语言文字学就业方向  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汉语言文字学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对内对外汉语教学、出版、编辑等工作及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广告、媒体管理等工作。  四、汉语言文字学课程设置  (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主要课程名称:第一外国语、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马列经典著作选读(语言学)、语言理论发展与流派、现代汉语研究引论、古代汉语研究引论、语言调查、汉语语法学、汉语语义学、汉语语用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语用研究、现代汉语方言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五、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  01方言  02汉语史  03现代汉语  04国学与语文传播    推荐院校: 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点单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 暨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 、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 苏州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指定教材

不祭先祖
几维鸟
一. 北大中文系概况 北大中文系已发展成为全国中文学科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一个系。拥有3个专业(中国文学、汉语、古典文献)、2个研究所(古文献与比较文学)、2个研究中心(汉语语言学与20世纪中国文化)、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重点基地(中文基础学科基地与古典文献科研基地)、5个全国重点学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汉语史、现代汉语、古典文献学)和7个博士点(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史、现代汉语、古文献、比较文学)、11个硕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 2000年在编的教工有126人,其中教授51人,有博士学位教员39人,45岁以下教员58人。本科生359人,留学生147人,研究生330人,其中博士生155人。北大中文系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学术界、教育界的高度评价。我系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教授副教授与硕士研究生人数比例大于一,即一位老师带一个同学都绰绰有余,在全国高校中文系中首屈一指。附1: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中文系05年)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系所名称 中国语言文学系 招生总数 70人。 系所说明 其中拟推荐免试:24人,往年保留录取资格,2004年返回:0人。本系不指定参考书目,不提供复习资料和往年试题。 招 生 专 业 及 人 数 050101 文艺学 8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6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16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8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10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17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5 招生专业:文艺学 (050101) 人数:8 研究方向 01.文艺学02.文艺美学03.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文学理论和文艺学专业基础,考生根据报考方向选做。 1 101政治 2 201英、202俄、203日、210法、211德任选一门 3 339文学理论 4 471文艺学专业基础 招生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2) 人数:6 研究方向 01.理论语言学02.对外汉语教学考试科目 1 101政治 2 201英、202俄、203日、210法、211德任选一门 3 336语言学理论 4 475语言学专业基础 招生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050103) 人数:16 研究方向 01.现代汉语02.汉语方言03.汉语史04.古文字学05.中文信息处理06.对外汉语教学考试科目 本专业考试科目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课试卷中包括现代汉语、汉语史、汉语方言、古文字学、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六部分,考生根据报考方向选做。 1 101政治 2 201英、202俄、203日、210法、211德任选一门 3 338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课 4 477汉语言文字学基础课 招生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4) 人数:8 研究方向 01.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科目 1 101政治 2 201英、202俄、203日、210法、211德任选一门 3 335古文献学 4 474古文献学专业基础 招生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050105) 人数:10 研究方向 01.先秦两汉文学02.魏晋隋唐文学03.宋元文学04.明清近代文学考试科目 1 101政治 2 201英、202俄、203日、210法、211德任选一门 3 334中国古代文学 4 473古代文学专业基础 招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6) 人数:17 研究方向 01.现代文学02.当代文学03.民间文学04.新闻与媒体研究05.文学创作与研究考试科目 本专业考试科目③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中包括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民间文学、新闻与媒体研究、文学创作与研究五部分,考生根据报考方向选做。 1 101政治 2 201英、202俄、203日、210法、211德任选一门 3 333中国现当代文学 4 472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 招生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50108) 人数:5 研究方向 01.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2.国外中国学考试科目 1 101政治 2 201英、202俄、203日、210法、211德任选一门 3 337中外文学 4 476中外文论 附2: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 《儒藏》编纂与研究是一项巨大的学术工程,预计10-15年才能完成。为了此项工程得以持续进行,并将完成课题与培养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我校特招收“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方向研究生,由北大“《儒藏》编纂工作小组”主办,由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和中文系古典文献研究中心组织教学,聘请汤一介、安平秋、孙钦善、李中华、吴荣曾、庞朴担任导师,实行集体指导。2005年将招收8-10名硕、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可申请连读博士,入学后一边参与《儒藏》编纂工作,一边系统学习。除选修中国哲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和中国古代史专业的课程外,还将由“《儒藏》编纂工作小组”的教授开设少量必要的课程供学生选修。第一年不分导师,主要选修课程,由“《儒藏》编纂工作小组”选派一名教授负责指导学习,自第二年起根据研究方向确定导师。硕、博士生学制均为3年,硕博连读生学制6年。欢迎文、史、哲及考古专业(也可兼及其它学科)的考生报考。考生可选择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的任一组考试科目应试,提交报考信息时填写以上院系、专业、研究方向,并在备注中注明“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考试科目设置请见哲学系、中文系、历史系招生专业目录。二.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两年招生情况2004年北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统计表一:各专业成绩统计表二: 专业一,专业二最高分表三:英语.政治成绩统计 表四:专业名次统计北大中文05年考研成绩统计复试分数线55 90 340 共有601名考生报考北大中文系考生政治有效人数576人(不含缺考),平均分62.20分考生英语有效人数564人(不含小语种考生和缺考),平均分48.50分各专业报考情况如下:专业 报考人数 340分以上 最高分现当代 206 37 383古代文学 183 10 368比较文学 30 2 357文艺学 44 13 412文献学 28 1 364语言学 19 3 393文字学 77 6 371附3:北师大中文系2004年考研情况统计复试分数线:55 90 32550 90 345报名人数1604 录取人数225 录取率13.1%三.中文系资料文学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史 游国恩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中华书局 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 谢冕、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精选 谢冕、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台湾文学史 刘登翰 海峡文艺出版社 元代戏曲史稿 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国戏剧史长编 周贻白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 上海书店 文学原理 董学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新编 陈传才 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学习资料 北大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概论 蔡仪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艺美学 胡经之 语言专业: 古汉语词汇纲要 蒋绍愚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 中华书局 说文解字 许慎 中华书局 汉语史稿 王力 中华书局 音韵通讲 耿振生 河北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商务出版社 语法答问 朱德熙 商务出版社 词汇的分析与描写 符淮青 语文出版社 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 贺阳、沈阳 语文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方言概括 袁家骅 语文出版社 汉语方言导论 游汝杰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音学教程 林焘、王理嘉 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明汉语史 向熹 高等教育出版社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詹伯慧 湖北教育出版社 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 中华书局 文献专业: 中文工具书教程 文史工具书手册 朱天俊、陈宏天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文工具书参考资料 朱天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史部要籍题解 王树民 中华书局 中国文化史 阴法鲁 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 张传玺 北京大学出版社 校勘学 钱玄 江苏古籍出版社 校勘学释例 陈垣 中华书局 古书版本学概论 李致忠 书目文献出版社 中国古籍版本学 曹之 武汉大学出版社 古籍版本学概论 严佐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本学 姚伯岳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文献学史 清华学术概论 梁启超四.复习计划现在距离06年的研究生考试入学还有9个多月,与公共课的复习结合起来,大概是如下几个阶段:1.4月-7月底(或8月中旬):主攻专业课的基础部分。包括各门课的教材、笔记,熟悉各科的基本体系、基本内容、基本概念等;最好结合北大中文系的指定教材和课堂笔记;这一部分记忆的东西比较多,但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北大的考试很重视基础,所以这个阶段的复习非常重要,并且要为后面的复习打好基础;2.8月初(或中旬)-10月底:主要了解各科经典著作、最新的学术发展、比较前沿方法和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有所深入,对同一问题要多了解几家的看法,并有自己的观点,认识到每种意见的发展和不足,了解各个问题目前大致的研究状况;3.11月: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复习内容进行整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不仅在每个学科内部,在各个学科之间也要形成联系,学科的交叉点是容易被关注的地方,也经常是新的学术增长点。根据这种整合,也可以发现前两个阶段的遗漏之处;4.12月以后:大概就要集中看公共课了,可能没有时间系统地看专业课,其实也已经看烦了。这时候,只要每天翻看前面的笔记,不要让自己有大的遗忘,不回生,就可以了。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经过前面的三个阶段,已经没有完全的盲点了。不要再看很多新的内容,否则容易心绪不宁,况且即使出到偏僻的题,也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答不出来。每天复习以前的笔记或卡片,既熟悉内容,也给自己增长信心。需要注意的问题: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以上的计划仅供参考。大家的情况都有不同,因人而异。计划应该有宏观的和微观的两部分,宏观的是整个复习分为哪几个阶段,微观的要具体到每天复习多长时间等问题。制定以后,先试行几天,考察一下计划的可行性,如果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要赶紧调整。计划制订以后,就要比较严格的执行下去;2.如果可以全天复习,建议按照考试的时间进行,即早上看政治和专业,下午看英语和综合,这样既可以避免看一门功课时间太长过于疲劳,又可以把兴奋点调整到考试的步伐上;3.要跟别人交流,但是不要盲从。很多考研的同学都有研友,每天以其复习,可以相互监督,效果不错。不过个人认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保证步调一致,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考研的时候,心理压力很大,容易盲目跟从,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按照自己订的计划来,没问题的;4.看到一定的阶段,视觉刺激可能已经不敏感了,可以听课,既包括专业课、专业讲座,也包括辅导班,量力而行。

汉语言文学考研初试时要考什么科目啊?

鼻烟壶
大城市
汉语言文学考研初试科目为统考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0汉语言基础④812古代汉语。参考如下。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15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专业代码:050103 研究方向 01文字学02词汇学03音韵学04语法学05方言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0汉语言基础(含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④812古代汉语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复试科目:汉语言综合

我想考研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请问要考哪些科目

贾逵
事兼于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研面非常之广,如果你有自己的兴趣,就考虑一下相关方向,如果你只是想有研读,你就针对自己的实际成绩选择吧。考英语和历史是肯定的。其他的大概是(如果是北京大学的话)那是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试科目:(101)政治(201)英语(202)俄语(203)日语(210)法语(211)德语(339)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课 (477)汉语言文字学基础课应该是这些吧,我有个姐姐就是修这个的,我有的没听清,这些你就做参考吧,每年应该差不多。学校的话应该是北京好吧,毕竟是首都嘛。报名的话,去网上也可以,这是地址:http://grs.pku.e.cn/如果不对,那我也帮不上忙了,你就做参考吧,搞不好今年会怎么样你的问题回复如下:1。公共课是政治和英语。然后是专业课。2。北大,复旦,南大,浙大,北师大,南师大等都很好。根据你报考的学校的招生简章,准备好所需的教材,提醒的是最好把阅读笔记做好。3。报名一般在网上,多关注。另,准备好专业课复习教材,相关的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品。 关于英语:首先,单词要下功夫,多听听多读读,适当的练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研方向有哪些?

飞蝇钓
艺术品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等专业,其中前四个属于语言类,后三个属于文学类。文学类是很多人都会做的选择,但是考的人多,竞争压力会很大。而且往往是考文学类的会被调剂到语言类。语言类中对外汉语比较热门,但实际上是比较难找工作的。古代汉语算是冷门,但冷门往往更佳,少了竞争,如果是少数民族考的话更有优势。汉语言文学排名情况:1 北京大学2 复旦大学3 北京师范大学4 南京大学5 浙江大学6 北京语言大学7 武汉大学8 南京师范大学9 华东师范大学10山东大学11 暨南大学12 华中师范大学13 中山大学14 四川大学15 福建师范大学16 南开大学17 中央民族大学18 中国人民大学19 清华大学20 厦门大学21 湖南师范大学22 湖北大学23 上海师范大学24 陕西师范大学25 苏州大学B+等(29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宁夏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B等(29个):湖北师范学院、郑州大学、汕头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上海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广西民族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鲁东大学、扬州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深圳大学、湖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漳州师范学院

中国社科院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要看什么参考书?

性分
缩手缩脚
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7现代汉语(二)④811语言学基础知识(二)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7现代汉语(二)④811语言学基础知识(二)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7现代汉语(二)④811语言学基础知识(二)科目我知道,但是我应该看什么参考书呢?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历年真题的 答案!!

高达
王风
都不会出答案的 这个我打包票 只能你自己做了之后去问老师嗯,现在基本上能找到真题的,都没有答案,所以也不清楚自己做的是否正确。推荐你去盛世清北问问看吧,应该会能帮助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本科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想考汉语言文字学。想知道高校在此方向的排名及招生人数。不胜感激。

石保
避难会
建议还是考专业其他方向吧!一个是专业考的难,另外一个就业难。再有就是英语没个50多分是上不了国家线呢!慎重考虑!本人考过一次文字学,总分过了,英语不够!但还是祝你成功!和你问的有点不怎么搭调:一般来说,这个方向招的少!1北京大学2北京师范大学3华东师范大学4浙江大学 5山东大学6华中师范大学7复旦大学8安徽大学9南京大学10南开大学11西南大学12暨南大学13南京师范大学14四川大学15福建师范大学16上海师范大学17陕西师范大学18苏州大学19中山大学B+等(29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宁夏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  B等(29个):湖北师范学院、郑州大学、汕头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上海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广西民族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鲁东大学、扬州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深圳大学、湖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漳州师范学院  C等(20个):名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