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怎么样?

诺博士
能辩诸物
简介: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简称“城市所”)的前身为“北京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4年5月,主要从事城市气象科学研究。1999年7月,中国气象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 “北京城市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注册资本:600万人民币详情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天眼服务

北京大学研究院有哪些

相对
郅都
北京研究所太多了,不知你要哪个行业的。北京机电研究所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北京金土地农业技术研究所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北京中航机电研究所北京美宝烧伤创疡研究所北京金镫医疗保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天恒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万达新材料研究所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完美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奥之林中医减肥研究所北京塑料研究所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北京立言经济研究所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市凯文警视技术研究所北京中日骨髓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爱迪曼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市不育症防治研究所北京高科应用技术研究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机械研究所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北京睿信龙电子技术研究所北京希曼顿自动化研究北京纺织研究所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北京迪赛通用技术研究所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北京市现代教学研究所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北京市华云分析仪器研究所北京市华兴达涂装技术研究所北京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金童阳光抽动症研究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科霖众医学技术研究所北京亚力恩机电技术研究所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中惠普分析技术研究所北京谐波传动技术研究所北京中泰计算机研究所)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北京航天航宇测控技术研究所北京电光源研究所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上地新世纪生物医药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高科物流仓储设备技术研究所北京知萌中医药研究所北京红河谷技术研究所北京超波电子技术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想进气象局,需要考些什么证书呢

另一面
冬柏花
进气象局有几种途径:一,学气象类专业的,每年气象部门的专场招聘会,通常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南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还有北京。在双选会上可以投简历进入,编制为事业编。二,每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为公务员编制。气象局每年都会按指标招收新人,但是多为本专业学生。公务员报名都是网上报名,考试一般在10月11月左右,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和其他公务员考试相同,可以到公务员考试网查询,但是气象局的公务员现在都需要是气象专业的才能考。三,有些省份会有事业单位招考,气象局有时也有招考,为事业编制。如果学气象类专业的,想进气象局相对容易很多。可以在校时多发表些文章和老师多做些课题 另外,对气象类的绘图软件如Surfer,GRADS等熟练运用,会熟练掌握一到两门计算机语言。至于什么证书,气象类没有像什么会计、建筑这样的全国考试的证书的。主要看学的专业。不过气象部门主要还是需要学气象的,非气象专业的需要的多是会计,计算机类的。如果你要考,可以考些计算机类的证书。至于传说的什么防雷啊,气象台相关资质,是不存在的,进气象局自然会接受这样方面的培训,会有上岗证的培训和考试的。扩展资料:中国形成了气象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体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9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是中国首批开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验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气象局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对策的研究。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监测网络司、预测减灾司、科技发展司、计划财务司、人事教育司、政策法规司、国际合作司、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和监察室、审计室。中国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气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影视宣传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气象局

湛江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防雷技术服务部怎么样?

舍之则仰
湛江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防雷技术服务部是2003-03-10在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注册成立的集体分支机构(非法人),注册地址位于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110号首层103房。湛江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防雷技术服务部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8037480221467,企业法人陈耀东,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湛江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防雷技术服务部的经营范围是:新技术开发及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及研究,农气服务,防雷技术研究及服务,防雷工程专业设计与施工(乙级)(按许可证许可项目范围及期限经营),防雷技术咨询,装修工程,电气安装,绿化工程。(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广东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706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9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湛江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防雷技术服务部更多信息和资讯。

环境科学考研的研究所有哪些

红白蓝
吕柟
北京: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太原: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长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沈阳: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南京: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青岛: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贵阳: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中科院广州地化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烟台: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重庆: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武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都: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安: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新疆: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好了 应该没漏的了吧,有漏掉的记得提醒我

申双和的科学研究

诚意
独眼龙
起止时间 科研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及类别 本人角色及完成情况 成果获奖、专利及效益情况(授奖部门、奖励级别及排名)1992.1-1993.12 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与预报 本院基金 主持,完成 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二等,排名第二1994.1-1995.12 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1995.1-1996.12 旱地农田土壤水分预测及作物产量研究 自选课题 主持,已结题1995.1-1996.12 易旱农田土壤水分神经网络预测诊断系统及预测理论方法 中国气象局,气象基金 主要完成人 获江苏省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1997.1-2000.12 气候异常变化对江苏省农业生产影响评价 江苏省教委,“青蓝工程”基金 主持,完成1999.1-2000.12 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规律 中国气象局,九五青年基金 主持,已结题2000.1-2001.12 城市气象服务技术研究 本校基金 主持1999.12-2002.6 江苏省作物生产的旱涝灾害评估决策系统 江苏省科委,省自然科学基金 主持,通过鉴定 或南京气象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1.1-2002.12 同上 江苏省人事厅,“333”工程 主持,通过鉴定 同上 起止时间 科研项目、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及类别 本人角色2004.1-2006.12 水稻卷叶性状生理与生态效应的研究 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 本单位主持1994.1-2005.12 植物大气间湍流输送特征与碳净收支模型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横向 主持2004.12-2006.12 森林冠层空气二氧化碳稳定同位素模拟研究 国家留学基金委 主持2004.1-2005.12 聚谷氨酸高吸水材料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 国家863二级课题 主要完成人 题目 刊物(书)名称 年月,卷号 出版社 本人排名Modelling of Air CO2 and Its Stable Isotopes in Boreal Black Spruce Stands Proc. of Internatioanl Workshop on Flux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in Asia 2003.12 第一北方黑云衫林冠层内空气CO2浓度及其通量的模拟研究 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 2003 气象出版社 第一作物冠层气孔阻力与土壤水势关系的研究 气象科学 2002.2 第一Simulation of C and O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Air CO2 in a Black Spruce Stand A Suppl. to Eos, Trans. 2002.5,83 AGU 第一我国农业气象学研究进展 气象年鉴 2001 气象出版社 第一冬小麦农田中净辐射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1999.3,23(2) 科学出版社 第一西峰市冬小麦耗水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9.3,22(1) 第一棉花冠层微气象特征研究 气象科学 1999.3,19(1) 第一棉田土壤热通量的计算 气象科学 1999.9,19(3) 第一甘肃省西峰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气象科学 1998.6,18(2)第一一种改进的土壤水分平衡模式 气象 1998.6, 第一以色列的农业 气象教育与科技 1998.6 第一Possibl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the Yangtze Delta Proceedings of 14th Intern. Congress of Biometeorology. 1996.9 Technological Press. Slovenia 第一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实用模式初探 气象科学 1996.9,16(3) 第一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价 全国2000年农业发展战略 1996 农业出版社 第一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平衡计算 气象科学 1995.9,15(3) 第一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平衡的模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4.12,17(4) 第一关于互补蒸散关系的讨论 气象教育与科技 1993.9 第一农田土壤水分随机模拟和预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3.9,16(3) 第一农田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应用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2.12,15(4) 第一利用信息熵理论建立土壤中与水分配模型初探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2.6,15(3) 第一国外森林蒸散的测定、计算与模拟 中国农业气象 1991.1,12(1) 第一用SPOT图像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动态监测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3,24(1) 第二棉田SPAS 水热传输的多层模式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3,24(1) 第二棉花群体光合生产动态模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6,24(2) 第二棉花冠层气孔阻力的探讨 中国农业气象, 2001.1,21(1) 第二江苏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灾害学 2000.3,15(1) 第二从减灾角度分析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波动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0.9,23(3) 第二农田蒸散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0.3,23(1) 第二生物监测方法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作用 气象教育与科技 2000.9 第二关于棉田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集中计算方法比较 气象科学 2000.12,20(4) 第二农田土壤湿度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研究 土壤学报 1998.3 第四旱地农田土壤水分的动态模拟 新疆气象 1997.6 第二水面蒸发计算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6.9,19(3) 第二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影响的初步分析 长江-21世纪的发展 1996 测绘出版社 第二土壤水热运动耦合方程预报模型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5.3,18(1) 第二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业气象学的发展 中国农业气象 1995.12 第三Climate Change Impact Assessment and Adaptation Option Evaluation: Chinese and Canadian Perspectives Preliminary Estimates for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Delta-Region 1995 第五南京冬小麦农田水分耗散特点分析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4.6,17(2) 第二大气稳定度对农田蒸散计算准确性的影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4.3,17(1) 第二南京地区稻田蒸散研究 1993.12,16(4) 第二作物边界层阻力与冠层气孔阻力探讨 气象教育与科技 1993.9 第二陕西泾阳冬小麦农田蒸散 中国农业气象 1992.9,15(3) 第二陕西泾阳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模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2.6,15(2) 第二南京地区农田蒸散初步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2.6,15(2) 第二译著:《Climate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6万字),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主编:《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气象出版社,2003教材:《Agrometeorology》,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印刷,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使用,1997,2004《Readings in Agrometeorology》,南京气象学院印刷,农业气象专业英语教学,1992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川之光
丢手绢
建所以来,我院的科研成果共获各级科学技术奖141项,包含国家级科学技术奖4项,市部级科学技术奖52项,局级科学技术奖85项。成果内容涵盖园林生态;树木引选育;草坪、地被、宿根花卉引种和筛选;草花育种;古树保护;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生物多样性保护;特殊环境绿化;工程技术 。园林生态与数字园林北京园林科学研究院从事园林生态研究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在园林生态的前沿领域,做了许多基础与开拓性的工作,其创新发展与北京经济和园林绿化建设紧密相连,是中国园林生态科学发展的一个浓缩。在后奥运时代,仍将瞄准北京乃至国家的科技需求,致力于园林生态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 。 第一阶段(1979年-1990年):构建园林生态学的定性研究框架建所伊始,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为我所)就强调园林生态与绿化美化功能的和谐统一,即在清除卫生死角,保证“黄土不露天”的简单绿化基础上,首次在国内系统开展了园林绿地生态效应定性研究。其中,由我所李嘉乐与刘梦飞主持的“航空遥感在绿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课题,是国内首次探索利用航空遥感资源的方法研究城市绿化,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城市绿化数据库,是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北京市城市绿化遥感研究工作,得出了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数据,此项课题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不仅居于领先,还达到了国外同类研究的水平,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由李嘉乐主持的“北京市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城市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课题,通过对1983年北京市航空影像资料的解译计算,分析了规划市区范围内的植物分布特点和建成市区范围的绿色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城市热岛的强度和平面结构与绿化程度的关系,对绿化覆盖率不同地段对城市小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做出综合评价,并对绿地减少降水径流、涵养地下水的效益进行分析和测算。此项课题成果在全市进行了示范推广,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同时,我所还进行了绿色植物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城市大气,以及道路绿化的减噪效应等研究,从定性角度揭示了北京市绿地对城市小气候的影响以及各种结构绿地的小气候特点,很多研究成果对后续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二阶段(1990年-2000年):园林生态的定量化研究1990-2000年,是在原有基础继续扩大影响、颇有成就的十年,期间,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以定量化研究北京城市绿化生态效益为中心,首次引入园林植物“绿量”的概念,首次建立了以绿量作为关键要素的园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定量评估了北京城市绿化生态效益;在系列化研究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重点推荐了适用于北京的园林植物,提出了提高北京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合理绿化方向,以及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种植模式,其定量研究成果,被引频次合计超过了700次,后续对应研制的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定量经济评价软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三阶段(2000年-2009年):园林生态研究水平全面提升针对北京城市园林发展的新需求,从城市区域的尺度,为促进城乡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努力探索多学科交叉下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围绕遥感普查、北京城市绿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研究、小尺度气象模式在北京城市绿地建设规划中的应用等课题,继续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着力解决园林生态学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北京城市楔形绿地系统规划建设、集中绿地改造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是园林生态研究成果相对最丰硕的时期。跟踪调查显示,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中国什么地方气候很好,夏天不冷,冬天不热,全年温和,而且有一个较好的大学?

其入不距
式微
同学去昆明吧,那里四季如春山明水秀,你永远不会缺乏创造灵感的。云南啊 四季如春不过孩子 冷热么总归要克服的你不可能就一辈子待在你那个全年温和 让你很爽的地方的吧有的东西只能克服的 其实楼主是有钱人=0= 看出来了在中国读研么关键靠自己学的呀 老师等的之类其实已经差不多帮不上什么忙了除非遇到大学者之类深造的事情其实靠的是自己自己好好学呗 有钱了就多走走 不用老待一个地方总不能一直当温室里的小花吧 冷的地方也有美景 白白的雪 不是也挺好嘛

中国的气象资料

如几
宠物店
一、部门简介 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开始施行,之后颁布实施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海洋、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空间天气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气象、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40。我国形成了气象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体系。中国气象局拥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9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是我国首批开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验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气象局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对策的研究。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战略,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和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与21个国家签署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向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援助。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气象局长及高级官员来华考察。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成员国。1973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局长一直为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1983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当选为WMO第二副主席,1987年当选为主席,1991年连任主席; 2001年我国官员在WMO秘书处任助理秘书长,2004年任WMO副秘书长。我国国家气象中心是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承担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气象预报服务,我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气象电信系统区域通信枢纽之一,参加全球气象探测资料的交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国际活动,中国科学家长期担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为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WMO和台风委员会各领域的活动及有关国际研究计划。二、机构设置与主要职责 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监测网络司、预测减灾司、科技发展司、计划财务司、人事教育司、政策法规司、国际合作司、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办公室和监察室、审计室。中国气象局的主要职责是:(一)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有关的行政复议工作。(二)参与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联防,组织指导防御雷电、大雾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归口管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工作。(三)对国务院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进行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全国陆地及海上气象探测与信息网络、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四)管理全国天气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指导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五)组织气象科技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指导协调气象教育工作,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意识。(六)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国政府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政府(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七)统一领导全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门的计划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科研教育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八)协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九)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中国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气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影视宣传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全国气象部门(不含港、澳、台地区)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14个副省级市气象局(含4个计划单列市气象局,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气象局),318个地(市)气象局和2300个县(市)气象局(站)。全国气象部门现有正式职工52988人,有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26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4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