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三本学生考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可能性大吗

两个人
后青春
比较文学与现当代文学范围广 民俗学最好考 考研文学的特殊科目 录取是法学国家线 比一般文学线低很多 复试的时候只有同等学历才加试

民俗学的研究生出来可以当什么老师?具体点哦!

钢琴海
是何人也
可以去大专吧,当个旅游方面的讲民俗的老师,社会学的老师应该也行博士还是硕士???博士当老师稍微好点,而且是名校博士(像北大,人大,复旦),可以留在学校 中文系教书 ,这方面人才很少,冷门啊,如果不想考博士那就回高中教语文吧,或者考虑改行

北大中文考研书目

而犹若此
奔跑者
你好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研基本参考书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  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基本参考书目(现代文学方向)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基本参考书目(当代文学方向)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北京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考研基本参考书目  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王娟《民俗学概论》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考研基本参考书目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  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史》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  北京大学文艺学专业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文艺学方向)  董学文《文学原理》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  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北京大学文艺学专业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文艺美学方向)  胡经之《文艺美学》  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董学文《文学原理》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  郑克鲁《外国文学北大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  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选》  钟敬文《民间文学作品选》  郑克鲁《外国文学作品选》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资料选注》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我要考民俗学研究生 是属于跨专业考研 想知道有没有哪个学校招这种跨专业的 哪位导师不介意收这样的学生

道之为名
茴香
1、所有学校都接受民俗学的跨专业报考(只有部分医学、工学专业有限制)。民回俗学完全可以自答学,只要有兴趣,跨度大小没有关系,录取看分数。关键是抓紧备考。2、导师个人介意或者说心理优先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则没有人知道也不可能知道,通常不会明显表示,只会在面试评分时体现出来但一般人根本不知道。3、学校建议看看山东大学(初试专业课考民俗学概论和中国民间文学)。一般先选地方如省市,然后再选学校,最后去学校官网查看研究生专业目录。1、民来俗学属法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自,像法学这类学科,核心价值不在于该专业本身的学术功底,而在于专业提供的平台,考研的目的在于为自己提高思想、扩大圈子,增加实践。 2、报考是没问题,看了几个学校都没说不可以跨专业考。但是在以后复试或者将来调剂,你可能会遇到些问题,比如会有学科出身的歧视,所以你初试分数要考高些,不然也挺麻烦的。祝你好运!

各位大家好,有没有新大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

好儿子
祖庚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回学、内蒙答古师范大学、辽甯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安徽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疆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我准备考云南的大学,民俗学研究生,有什么建议给我嘛?

死也
许行
这个专业很不错,关键是你不仅要学好专业,还要注意民间采风,分门别类的进行各个专题研究,要多出一些专著。

研究生读民俗学是怎样一种体验

天之穿之
哭泣无涕
  民俗学(folklore / folkloristics)是一门针对风俗习惯、口承文学、传统技艺、生活文专化及其思考模式属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1]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研究生 复旦大学 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 和 民俗学专业 主要有什么区别呢? 请有经验的前辈指点。

野东西
其豆肩肩
阁下可是为了报考研究生?本人民艺专业,对上面说的三个专业略有涉及。从学科角度3330323239说,三者都是社会学下的学科。交叉在于都有“民族民间”的取向,个人认为三者的主要区别还是在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艺术人类学是“对人类社会的艺术现象、学术活动、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的学科。”因为牵扯到“人类学”,所以这门学科综合性更强,与文化学、历史学、环境学等学科的交叉大于后面两个专业;民俗学是一门专业性强但是跨度也很大的学科,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其和艺术人类学的区别则在于强调的对象一个是“艺术”一个是“民俗现象”;民间文学则是“民俗学”的一支,侧重民间语境下的文学作品调查、文学创作分析等等。三者按学科级别分,民俗学最大,艺术人类学次之,民间文学最小。选择专业的几个建议:1、看专业。看该专业在学科体系中的轻重,这关系到以后你研究范围的宽窄、后续研究的空间等等,太窄的专业不建议选择。2、看学校,以人文还是自然学科为主?或者某一门学科在该学校的重视程度,水准高低等等,是可以参考的。3、关键,看导师。该门专业的导师是否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在业内是否有较大的建树?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导师的人品也是要考察的。

求民俗学专业经典书目

断肠草
得其所谓
民俗风情网站http://county.aweb.com.cn/whsx/whsx.htm中国民俗书籍介绍   中国民俗书籍      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  司马3234303734迁:《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论衡》。  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  周处:《风土记》。  颜推之:《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搜神记》。  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  1.文人笔记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  《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  《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 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 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  《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  1. 郡邑的方志  《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  《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  《 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  2. 布政使司的“通志”  3. 文人笔记  沈榜:《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姚旅:《露书》。  史玄:《旧京遗事》。  文震亨:《长物志》。  杨慎:《丹铅总录》。  蒋一葵:《长安客话》。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屈大均:《广东新语》。  4. 考索性风俗研究书籍  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20卷及《续编》12卷。  王圻编次《三才图会》106卷。形象直观的习俗活动画面,具有较高的风俗史学价值。  五、清代前期风俗学史概况  1.在清初就有以记录和研究北京历代风俗的著作问世。  朱彝尊等编撰的《日下旧闻》。  于敏中等编撰的《日下旧闻考》。  翟灏的《通俗编》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  2.地方风俗的书籍:  李光庭的《乡言解颐》5卷。  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顾禄的《清嘉录》。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3.各地方志对风俗的采录。  六、清代后期风俗学史概况  黄遵宪(1848—1905)所撰的《日本国志》。  第一部风俗史的出现,张采亮著《中国风俗史》(宣统二年九月既望萍乡张采亮识于皖江之寄傲轩),对风俗形成、特征、采集方法做了介绍。  方志载俗的勃兴。  近人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全书92类,1.3万余条,300万字。趣而可贵,是研究清代后期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要文献。  七、民国时期风俗学史概况  1. 民俗学运动的风俗研究  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揭开了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序幕。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七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  《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的风俗研究文章,如温寿链的《福建龙岩县的风俗调查》、顾颉刚的《两个出殡的孝子账》、郑孝观的《江南风俗一零》等。同时,《歌谣周刊》开辟了具有民俗意义的专号,对婚俗、丧俗、岁时节日、信仰等进行研究。  继歌谣研究会之后,北京大学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调查会制定通过的“风俗调查表”,是我国第一份比较正规和全面的风俗调查提纲。这个调查表,将风俗范围分割为环境、思想和习惯三大块,共54个方面,概括较全,反映了当时风俗调查会和歌谣研究会一些学者对风俗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白涤洲等进行了一次妙峰山庙会调查。《京报副刊》于1925年5月至8月间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发表了18篇文章,这一经典性的专项调查成果,为以后民俗学者“田野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风俗调查会还编辑了《妙峰山》、《东岳庙》、《北京市招》等3种风俗书籍。  1926年到1927年间,北大一些教授纷纷南下,不少学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重新将《歌谣周刊》的旗帜耸立起来。  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正式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广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民俗》周刊共出123期。其中“槟榔专号”、“清明专号”、“中秋节专号”、“旧历年专号”、“神的专号”(4次)、“妙香山进香专号”、“疍户专号”等,均以风俗为研究对象。  何思敬《民俗学的问题》、杨成志《民俗学问题格》、钟敬文《数年来民俗学工作的小结账》、陈锡襄《风俗学试探》等都是对风俗研究极有价值的重要文章,基本上代表了20年代末30年初发民俗研最高水平。  《民俗》周刊停刊三年后,1936年9月复刊为《民俗》季刊,共出8期。其中重要文章有王兴瑞和岑家梧的《琼崖岛民俗志》、刘伟民的《东莞婚俗的叙述与研究》、江应梁的《昆明民俗志导论》、郑师许的《方志在民俗学上之地位》等。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还出版了民俗学丛书37种,其中有关风俗研究的有顾颉刚、刘万章的《苏粤的婚丧》、周振鹤的《苏州风俗》、顾颉刚的《妙峰山》、奉宽的《妙峰山琐记》、魏应麒的《福建三神考》等。  1930年前后,钟敬文、钱南扬、娄子匡等在杭州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以及《民俗学集镌》两辑,发表了《紫姑的姓名》(娄子匡)、《丛祭祀说起》(钱南扬)、《南阳婚俗》(蔡一木)、《“迎紫姑”之史的考察》(黄石)、《金华斗牛的风俗》(钟敬文)、《周汉风俗和传说琐拾》(顾颉刚)、《签试小考》(钱南扬)、等风俗研究方面的文章。同时还利用《民众教育季刊》,出版了“ 民间风俗文化专号”。  民国时期的民俗学活动,“以北大为开端,以中大为发展,北大始其源,中大畅其流,再加30年代各地的活动,形成了一个比较繁盛的时期”。在这场民俗学活动中,风俗学始终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体现出民国时期学者对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2. 风俗学研究著作的大量涌现  在民国民俗学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他们原本从事其他学科,诸如社会学、考古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的研究,现在却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投身于民俗学领域。开始对汉族风俗进行较为科学系统的探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标志就是有一大批水准极高的风俗学著述问世。  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是第一部对我国历代社会风俗事象进行系统考证的专著。  杨荫深著的《衣冠服饰》(世界书局1946年版)  李干忱《破除迷信全书》(1924年)、  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1928年)、  嵇宇经《民间游戏》(1928年)、  贾逸君《中华妇女缠足考》(1929年)、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年)、  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1935年)、  陶希圣《婚姻与家族》(1935年)、  吴守雄《婚丧喜庆礼节文件大全》(1935年)、  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1946年)、  卫聚贤《岁时令节》(1946年)、  邓子琴《中国礼俗学纲要》(1947年)、  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1947年)等都是优秀的风俗学专门著作。可以说,民国时期的风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有些甚至至今仍无法超越,确实是现代意义上的风俗学著作。  3. 系统性风俗志书和资料汇编的出现  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广益书局1923版)、  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印书馆1937版)  瞿宣颖辑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商务印书馆1937版)。  4. 传统笔记对风俗的记述  《京津风土丛书》(1938年9月北京双肇楼校印),共收书17种: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风俗笔记著述,记录饮食风俗的《燕京负贩琐记》(燕归来簃主人)、《琉璃厂肆后记》(缪荃荪)、《大兴岁时志稿》(张茂节、李开泰)、《宛平岁时志稿》(王养濂、李开泰)、《春明岁时琐记》(让廉)、《燕京货声》(闲园鞠农)、地志之书《天津扬柳青小志》(张江载)等。    附:徐杰舜、周耀明著《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徐杰舜、周耀明著《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460千字,2001年10月第1版,2004年1月第2版第2次印刷,定价: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