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介绍

惊魂夜
不贱贪污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前身是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2年1月。

北京大学进修班都有什么专业?有文学方面的课程吗?学费大概多少?好进吗?谢谢!

狗十三
六号门
希望能在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进修一年。

北京国学培训班较好的是哪家

道通为一
宫子
  老百姓公益国学 《弟子规》系列讲座 欢迎学校街道企事业单位联系  【信念宗旨】  老百姓,好家庭;爱国学,爱家庭。  【理念方法】  老百姓国学,扎根老百姓  老百姓国学,走进老百姓  老百姓国学,贴近老百姓  老百姓国学,融入老百姓  老百姓国学,温暖老百姓  老百姓国学,快乐老百姓  老百姓国学,幸福老百姓  老百姓国学,老百姓参与  【缘起说明】  母乳喂养好,国学经典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学习《弟子规》,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单位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学习《弟子规》,当下受教得实惠,一生受用得安慰,世代受益得余庆。  现代教育注重知识灌输,主要从智育特别是西方智力教育的角度出发,道德教育及东方智慧教育相对缺失。《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必然延伸,是家庭教育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教育的必然发展,是全球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长期致力于中华青少年儿童国学文化传承、中华青少年儿童国学教育研究、中华青少年儿童国学教学实践、中华青少年儿童国学教化服务的一线专业机构,是北京团市委指导下青少年儿童国学教育品牌单位,是中国公益国学领跑组织,于2011年底推出《弟子规》系列国学讲座活动,欢迎学校街道企事业单位联系合作事宜。  【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弟子规系列国学讲座课程内容】  《弟子规》全课程学习。  《弟子规》与感恩。  《弟子规》与家庭教育  《弟子规》与职场人生。  《弟子规》与智慧人生。  《弟子规》与幸福人生。  《弟子规》与养生(减压)。  《弟子规》与团队文化建设。  《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  《弟子规》与人际沟通。  《弟子规》与风水命理。  《弟子规》与时间管理。  《弟子规》与现代礼仪。  《弟子规》与现代女性。  《弟子规》活动拓展训练。  《弟子规》经典诵读课程。  其他定制课程。  【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弟子规系列国学讲座课程模块】  1、《弟子规》共学系列: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  2、《弟子规》共习系列:待人接物行为举止礼仪。  3、《弟子规》共修系列:吃喝拉撒睡坐立行走动。  4、《弟子规》共养系列:天地浩然气心性亲爱友。  5、《弟子规》共享系列:人生的感悟。  6、《弟子规》共教系列:教育的心得。  【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弟子规系列国学讲座课程资料分类】  基础之道:《<弟子规>概述》。  学习之道:《<弟子规>的学习方法》。《现代视野下的<弟子规>地位及价值》。  教育之道:《<弟子规>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弟子规>老师的修养》。  资料其他:《<弟子规>常用礼仪》。《<弟子规>生活力行表》。《<弟子规>故事集结》。国学培训有少儿启蒙的,有成人的,有高端的,面可广了去了,不知道你问的哪个。我了解的,但不是很具体,只知道大概。少儿的有育灵童,主要是家庭装产品,有书有光盘,但没有培训课程。另一家是华鼎书院,有课程有学堂。其它的应该还有很多,听说在福建的南少林还有专门的私塾,没有去过,当时只接触过上面两家。一楼说的汇贤雅好像也是比较出名的。如果是成人或高端的,在北大清华附近是有很多,也是这两年才出来的吧,都是针对企业高管级别。不知道什么时候还冒出个国学应用大师,好像还比较火,不知道什么来历。如果说培训班,全国最早的是北大哲学系自己开办的,好像叫乾元国学教室?,05年左右吧,那时媒体报道还比较多。后来人大也有国学班,不过好像是一个专业,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其它的不太清楚,但国学现在确实是够热的~~

北大儒学研究院什么时候成立??

臣将为锯
听乎无声
2010年6月29日,北京大学宣布成立儒学研究院。该院由83岁的北大资深教授汤一介出任院长,他表示成立研究院要实现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而武汉大学国学院长则建议将儒学思想用于干部培训。此前,北大先后成立了国学研究院、高等人文研究院和宗教文化研究院。

我国第一所国学研究大学是什么

避难会
失而不忧
我国第一所国学研究大学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身份及名称而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扩展资料:2015年10月,北大校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2016年1月5日,发布首次自主设计的北大学位证书,于2016年1月起正式启用。5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更名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8月29日,学校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举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备忘录。9月20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正式揭牌。2017年2月20日,学校与英国开放大学正式签约,创办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成立北京大学牛津中心和深圳市牛津创新中心。3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揭牌。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2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成立。12月13日,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成立。2018年5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在邱德拔体育馆召开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

想学国学,参加国学培训班怎么样

猛鬼帮
怪兽狼
国学培训有少儿启蒙的,有成人的,有高端的,面可广了去了,不知道你问的哪个。而且至少应该说一下城市,当然这种机构最多的还是北京,像二三线城市估计都比较难找。我了解的,但不是很具体,只知道大概。少儿的有育灵童,主要是家庭装产品,有书有光盘,但没有培训课程。另一家是华鼎书院,有课程有学堂。其它的应该还有很多,听说在福建的南少林还有专门的私塾,没有去过,当时只接触过上面两家。还有汇贤雅好像也是比较出名的。如果是成人或高端的,在北大清华附近是有很多,也是这两年才出来的吧,都是针对企业高管级别,像些董事长了、总经理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还冒出个国学应用大师,好像还比较火,不知道什么来历。如果说培训班,全国最早的是北大哲学系自己开办的,好像叫乾元国学教室?,05年左右吧,那时媒体报道还比较多。后来人大也有国学班,不过好像是一个专业,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其它的不太清楚,但国学现在确实是够热的~~首先您要明确学国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单纯的学习,自学或者购买书籍光盘即可,如果想要结交更多的朋友并且有互相切磋交流的机会,可以参加培训班,但要了解培训机构的师资及服务,能够更加系统全面的学习! 北京这样的培训机构很多,如北大的国学班,华夏儒商国学院,三智道等等,可以选择的很多。

【开心学国学】我国第一所创办国学研究机构的大学是( )

开拓者
灵猫
北京大学。早在上个世纪初期,章太炎先生创办了“国学讲习所”,是近代国学研究机构的开端。后来出现了著名的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04年,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改为总理学务大臣,负责统辖全国学务,并另设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扩展资料精神传统:五四精神——北大精神核心: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是这场运动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和精神传承者,五四运动奠定了北大的精神底蕴。 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1、说勤奋,战争年代的北大学子在炮火和硝烟中笔耕不辍,和平年代的图书馆、实验室中依然是北大人忙碌的身影;2、论严谨,文史学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理工学科精益求精、锱铢必较;3、讲求实,费孝通深入江村开展社会调查,马寅初校长“单枪匹马”坚持“新人口论”的风采犹存;4、谈创新,北大一直在持续改革中前进,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培养着“引领未来的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学研究机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历史沿革

放浪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同中国考古学一同成长的。这意味着要了解它就离不开中国的考古学史。同其他近代学术一样,中国近代考古学也是来自西方。近现代考古学在我国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甚至是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的。它是在20世纪初中国国家、民族和历史三重危机下出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探险家、学者在西北的考察活动以及日本探险家、学者在中国的考古、探险乃至盗掘活动频仍。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沉寂多年的一个世界,更重要的是挖掘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借助20世纪初期国内的“三大发现”——即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明清大内档案的发现,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加入近代考古学研究的行列。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早期的考古工作便集中在河南安阳殷墟(1928—1937),由此开始了利用考古学重建中国古史的历程,这是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开端。殷墟的第一次发掘由甲骨文学家董作宾先生(1895—1963)主持,从第二次开始转由毕业自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李济先生主持。后转由在哈佛大学受过考古学系统训练的梁思永先生主持。梁思永先生改进了田野发掘的组织和方法,奠定了早期中国考古学田野发掘工作的专业性方向。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考古学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界瞩目的焦点,并深深地撞击着民众的魂灵。而诸多的考古实践,也催生了中国高等院校的考古专业。最初成立的两个高校考古教学研究机构是:北京大学国学门的考古学研究室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科。后者成立于1925年,前后仅存4年。可以说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前身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于1921年底,后改名文科研究所(图01),虽说也仅存在了四五年,但它却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最早建立并成功运作的人文学术研究机构。国学门的体制,从组织结构看,包括三室五会。“三室”谓登录室、研究室和编辑室,“五会”即歌谣研究会、明清史料整理会、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其中考古学研究室可以说便是今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前身。著名金石学家马衡先生为该室第一任主任,该研究室还外聘罗振玉(1865—1940)、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1878—1945)等著名学者为考古学通信导师,并积极主动寻求与国外考古学术界的合作,影响深远。马衡先生也因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考古学会则成立于1923年5月24日,初名古迹古物调查会,由马衡先生担任会长,参加者有叶瀚、李宗侗、陈万里、沈兼士、容庚、陈垣、李石曾、徐炳昶等人。考古学会计划从调查入手,“并为发掘与保存之预备”。其主要活动有参观朝鲜汉乐浪郡古墓发掘、调查大宫山明代古迹、洛阳北邙山出土文物以及甘肃敦煌古迹等。1927年,北大考古学会与瑞典斯文赫定联合组成“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北大教务长徐丙昶任中方团长,中方团员黄文弼等10人均为北大师生(图02)。此次科学考察受到当时社会的普遍赞誉,中国政府为纪念中国人首次考察大西北还特地发行纪念邮票一套(4枚)。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对中国学术界影响深刻,成就了一批杰出的中国考古学家。1934年,因马衡先生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改由胡适先生(1891—1962)兼任考古学室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由于日本侵华而南迁8年之后返京,成立了以向达先生(1900—1966)为主任的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聘梁思永、裴文中先生(1904—1982)为导师,开始招收考古研究生。北大考古的专业规划也得以逐步完善和稳步拓展。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的积极支持下,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设立,由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1909—1999)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请文学史家郑振铎(1898—1958)、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1904—1982)、夏鼐(1910—1985)、郭宝钧(1893—1971)以及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林耀华(1910—2000)等诸先生为兼任教授(图03)。2007年,考古文博学院又根据考古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一步调整学科,下设考古学系、文化遗产学系,另设信息资料中心。其中考古学系下分5个教研室,它们是旧石器考古教研室、新石器商周教研室、历史时期考古教研室、科技考古教研室以及外国考古教研室,从而使得我院的考古学学科体系更为健全和完整。北大考古虽然承载着厚重的学科传统,但也夕惕若厉,适时调整学科设置。文化遗产学便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对文化遗产本体及其相关成立背景进行发现、界定和价值评估,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保护与利用,达成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双赢的综合性学科。现我院文化遗产学系下分3个教研室,分别是博物馆学教研室、古代建筑教研室和文物保护教研室。从上面的叙述可知,北大考古的历史和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几乎同样久远。考古专业成立以来,几代学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将专业发展壮大成今天的基础设施完整、学科覆盖面宽、教研力量雄厚的考古文博学院,为中国考古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周祖谟的人物经历

圣也
搭错车
1914年11月19日,出生于北京。幼年受父教,读儒家基本典籍。七岁入北京高等师范附设小学,跳级毕业。11岁入北京师范学校,后转入成志中学。193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男部。1932年毕业,同时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因后者学费较高,最后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从罗常培学音韵学,毕业论文《篆隶万象名义中之原本玉篇音系》。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任助理员,得以向赵元任问学。和董同和同寝。1937年回北平省亲,因抗战爆发,滞留家中。1938年起在辅仁大学国文系任教。1938年《广韵校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周祖谟手稿1939年被聘为辅仁大学国文教员,后被聘为国文系讲师、副教授,讲授过语音学、等韵学、高本汉中国音韵学、比较训诂学、甲骨文研究等课程。1947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文科研究所秘书、图书馆专门委员、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会委员。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先后主讲现代汉语、汉语史、音韵学、说文解字研究、语言文学要籍解题等课程。195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和《语言研究》编辑委员。1955年受高教部委托起草《现代汉语教学大纲》。1957年代理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1958年《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与罗常培合著)科学出版社出版。1966年中华书局出版其著作《问学集》(上下)一书是他的代表作。197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1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同年12月被国务院聘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员。1981年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和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学。1982年至1984年任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教研室主任兼研究室主任。1984年古典文献研究室改为研究所,任所长。1984年出版的《唐五代韵书集存》是作者30余年来搜集、整理、考订的总结性成果,总集唐五代韵书并考释其源流的一部大书,为研究汉语单韵、词汇、训诂提供了重要资料。1984年赴日本讲学,并参加二十九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1985年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1995年1月14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学术生涯周祖谟三十年代就读北大中文系,师从沈兼士、罗常培,二年级即发表论文《说文解字之传本》,其时北大遂有“前有丁声树,后有周祖谟”之说。毕业后考入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南京),有意追随赵元任、李方桂,以加强语言学及方言调查的训练;但未及一年,因母病北返侍奉,旋以抗战爆发,南北阻隔,只得滞留北平。因此他在研究方法上,遂错失亲近审音派的机缘,而终为考古派的代表。周祖谟治学,始终以音韵学为重心,而兼及文字、训诂、文献方面;其中尤用力于古语言学文献的校理,为最显著的特色。其论文根柢扎实,多有创获,曾汇编为《汉语音韵论文集》,以后增补为《问学集》两册,台湾、日本皆有翻印,为当代引用率最高的汉语史著作之一。专著《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与罗常培合作)、《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对诗文用韵材料进行通盘清理,藉此重构上古音与中古音之间的历史缺环;《广韵校本(附校勘记)》、《尔雅校笺》、《方言校笺》、《释名校笺》皆为古汉语文献的最佳整理本;《唐五代韵书集成》集敦煌韵书之大观,比勘异同,考订源流,为中古音研究的基础性文献。此外尚有《洛阳伽蓝记校释》,亦远迈前贤,为古籍注释的高峰。追溯上古音,须以中古音为初阶;构拟中古音,必以《切韵》为枢纽;而《切韵》的音系性质问题,又为语言学史上一大讼案,至今未有定论。周祖谟于此,六十年代有《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一文,在中外影响甚巨;张琨虽不尽认同其说,亦承认此文为“最札实详瞻”之作,以为可与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并列,为有关中古语音及《切韵》性质问题的两大经典。1932年,周祖谟同时报考清华英语系及北大中文系。当时清华的国文试题包括对对子,题为“孙行者”,周祖谟对以“胡适之”,颇为出题的陈寅恪所赏。周祖谟为清华、北大同时录取,以学费原因而选择北大。据说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闻之,多次传言约请周祖谟一见,而周祖谟始终回避。以后周祖谟向旁人解释:胡先生道德文章为一代所宗,但与自己所学并非同一系统,骤然晋谒,有攀附之嫌,云云。然周祖谟以“胡博士”对“孙猴子”,已先有揶揄意味;又不愿低首拜谒,或于胡适不无轻蔑之心欤?沦陷时期,周祖谟承陈垣聘任到辅仁大学讲授国文,得以勉强维持生计。当时他与辅仁同事余逊、柴德赓、启功三人关系密切,并时常到陈(垣)校长处请益,启功回忆:“不知是谁,偶尔在陈校长的书里发现一张夹着的纸条,上面写着我们四个人的名字,于是就出现了校长身边有‘四翰林’的说法,又戏称我们为‘南书房四行走’。这说明四个人名声还不坏,才给予这样的美称,要不然为什么不叫‘四人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