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职人员澳门大学博士申请? 我是一名教师,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工作9年,中级职称,请问能申请吗?

少林寺
待之成体
能不能申请,都有一个资质的审核,符合条件可以申请

澳门大学研究生学费

独旦
类与不类
截至2020年1月份,澳门大学研究生学费需8-10万澳门币。澳门大学的学费也同样是按照学分来交付, 3090 澳门币一个学分,一个 MA program 大致上有 26 个学分。整体下来要 7 万人民币左右的学费。澳门大学的博士基本上会有奖学金,每个月 6000-20000 不等,基本上也可以覆盖学费和部分生活费。港澳的学费都是每学期支付一次。澳门大学的学费第一年第一个和第二个学期是 2 万人民币左右,第二年每个学期一万五人民币左右。澳门大学是提供研究生宿舍的,只要申请基本可以申请的到。一般情况是双人间,也可以申请单人间。单人间数量有限,需要通过抽签的方法随机产生。双人间大致上是 23 平米左右,带家具及独立卫生间。单人间大致是在 18 平米左右,带家具带独立卫生间。费用是交给学校,双人间一个学期的费用大约是在 6700 澳门币左右,单人间一个学期的费用大约是在 9000 澳门币左右。扩展资料:澳门大学现有学生约 10,000 名,设有人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所,以及荣誉学院 ,开办学士、硕士、博士等约 130 多个学位课程,授课语言以英语为主,部分课程以中、葡或日语授课。澳门大学在 2014 年整体迁入珠海新校园后,在拥有大楼大师的基础上改革教育体系,推行融合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研习教育及社群教育的「四位一体」教育模式。以体验式和全方位的手段致力培养学生的自知和自信,让学生不但拥有广博的知识(大博),兼具有高洁的思维和儒雅的行为(大雅),从而能够认识自我,不断求知探索,并敢于承担。

澳门有哪些大学 在内地招生的澳门大学有哪些

堀司
见大木焉
在大陆可以考澳门大学的。澳门大学在内地招生每年六月开始,你需要去澳门大学网站报名,并交300澳币,报名成功,接着就什么都不用管高考就行。大概7月下旬澳大会MAIL给你让你查询是否被录。澳大跟内地报考完全不冲突的。如果是广东考生澳大还有加分。什么样的学生可以报考?2013年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旅游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及澳门镜湖护理学院6所澳门高等院校面向内地招生,招生范围遍及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澳门高校在内地招生计划不分省,全国统一招生,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应届高考生均可报考,考生必须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在内地招生的澳门高校中,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旅游学院为公立学校,要求考生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择优录取。澳门大学2012年在京录取文科考生的平均分为553分,理科考生平均分为579.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为私立院校,一般要求高考成绩达到二本线上,择优录取。如何报考澳门高校?澳门高校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想要报考的学生在报名时间内可到这些学校的指定网页进行报名,并按要求交纳报名费用。高考成绩出来后,考生还要进行申报高考成绩,个别院校或专业,如旅游学院需要考生参加面试,澳门理工学院报读管理科学高等学校的考生须参加学院自设的英语面试,具体看各学校的招生要求。澳门高校将根据考生情况择优录取,一般在8月将录取通知书发到被录取学生手中。澳门大学简称澳大,建于1981年,位于澳门氹仔岛,是澳门第一所现代大学,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所公立大学。中国澳门的一所文理科综合高等学澳门大学是全英文授课的,内地生报考不是很难,超过一本线80以上即可,有的专业需要英文面试,英语成绩110分以上就行。一定要英语过关才行。澳门大学毕业也是可以大陆考公务员的。报考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76年10月15日至1994年10月15日期间出生),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1年10月15日以后出生);(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具有良好的品行;(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七)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澳门大学非全日制可以办境外学历认证吗

天寒既至
无有
全日制的是一种全天候教学的体制,是“全日制教育”的简称。意思是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每年的统一高等院校入学考试,各高校通过省一级招办录取进入各高校就读而获得的学历。毕业的时候毕业证、学位证是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学习期间必须转档案,一般还需转户口关系等。非全日制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从字面上看,非全日制即不是全天接受教育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非全日制教育的日学习量要比全日制少,因此要完成相同量的学习任务,非全日制要比全日制所需的时间要长一些。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包括网络教育、自考。那在澳门就读的是非全日制所获得的文凭是否可以办学历认证呢?教育部明确了有七种证书不能认证:一、参加外语培训或攻读其他非正规课程(如短期进修)所获得的结业证书;二、进修人员、访问学者的研究经历证明和博士后研究证明;三、国(境)外高等院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预科证明;四、国(境)外非高等教育文凭、荣誉称号和无相应学习或研究经历的荣誉学位证书;五、未经中国政府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办学机构(项目)颁发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六、通过函授、远程教育及网络教育等非面授学习方式获得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七、国(境)外各类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中国教育部规定的受理认证国外学位证书的规模:1.英国非全日制大学怎么国外学历认证?在外国大学或别的高等教育组织攻读规范课程所获相应学历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2.在经中国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的中外合作办学组织(项目)学习所获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在经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民ZF批阅,并报中国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存案的高等专科教育、非学历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组织(项目)学习所获国(境)外高等教育文凭;3.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大学或别的高等教育组织攻读规范课程所获相应学历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如果大家遇到的是这种情况可以多方面先问下认证顾问,每种情况基本也是有解决办法的。从以上信息可以知道,国外学历学位认证对学位证书的受理要求必须是外国大学或别的高等教学组织攻读规范课程所或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如果是非全日制课程如短期进修、预科证明、职业资格证书等是不在教学部留服基地认证范围内的。

在大陆能否考澳门大学

特洛伊
空气人
在大陆可以考澳门大学的。澳门大学在内地招生每年六月开始,你需要去澳门大学网站报名,并交300澳币,报名成功,接着就什么都不用管高考就行。大概7月下旬澳大会MAIL给你让你查询是否被录。澳大跟内地报考完全不冲突的。如果是广东考生澳大还有加分。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报考? 2013年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旅游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及澳门镜湖护理学院6所澳门高等院校面向内地招生,招生范围遍及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澳门高校在内地招生计划不分省,全国统一招生,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应届高考生均可报考,考生必须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在内地招生的澳门高校中,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旅游学院为公立学校,要求考生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择优录取。澳门大学2012年在京录取文科考生的平均分为553分,理科考生平均分为579.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为私立院校,一般要求高考成绩达到二本线上,择优录取。 如何报考澳门高校? 澳门高校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想要报考的学生在报名时间内可到这些学校的指定网页进行报名,并按要求交纳报名费用。高考成绩出来后,考生还要进行申报高考成绩,个别院校或专业,如旅游学院需要考生参加面试,澳门理工学院报读管理科学高等学校的考生须参加学院自设的英语面试,具体看各学校的招生要求。澳门高校将根据考生情况择优录取,一般在8月将录取通知书发到被录取学生手中。 澳门大学简称澳大,建于1981年,位于澳门氹仔岛,是澳门第一所现代大学,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所公立大学。中国澳门的一所文理科综合高等学澳门大学是全英文授课的,内地生报考不是很难,超过一本线80以上即可,有的专业需要英文面试,英语成绩110分以上就行。一定要英语过关才行。 澳门大学毕业也是可以大陆考公务员的。报考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76年10月15日至1994年10月15日期间出生),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1年10月15日以后出生);(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四)具有良好的品行;(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七)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澳门城市大学学费怎样,还有,到底好不好啊

卜之
汤武以来
澳门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Macau/Universidade da Cidade de Macau),简称城大(CityU),是澳门第一所现代大学,也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时具有学士、硕士、博士授予权的三所高校之一。澳门城市大学前身为1981年成立的东亚大学,2011年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批准,并更名为澳门城市大学。大学设有三个校区,其主校区位于澳门氹仔大学山,总面积约86,000平方米。学校座山面海,可饱览南海、珠江及澳门景色,是学子求学和从事研究的理想学府。澳门城市大学以人文、艺术、商学及社会科学学科为特色,其他学科共同发展。大学设置九个学院、八个研究院。教学人员多毕业于海内外知名学府,如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还特聘一批名师为学生授课,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机械工程学会院士等国际顶尖学者。博士学位的教学人员占99%以上。城大与全球百余所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如辽宁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牛津大学、国立中山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及格鲁斯特大学等。实行中、英、葡多语言制教学模式,让学生接收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同时,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接受世界多元文化。目前,工商管理、国际旅游、心理学、文化产业等学科为城大优势学科。

请问澳门哪裏可以读在职研究生?想读MBA,或者酒店管理.

虽落其实
快长大
澳门城市大学可以。附上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澳门城市大学的前身为创立於一九七八年的东亚大学。东亚大学的诞生,标志著澳门的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澳门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地位。 一九八八年,为促进澳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东亚大学改制为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和东亚公开学院。一九九二年九月东亚公开学院经澳门政府批准更名为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二零一零年九月,因应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提升大学办学和发展的条件,陈明金先生接办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并出任大学行政委员会主席。 经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批准,二零一一年二月,大学更名为澳门城市大学,( 葡文名称:Universidade da Cidade de Macau ,英文名称: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 。现任校长颜泽贤教授。 澳门城市大学建校三十年来,为港澳地区及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各国培养了大批各类高级管理人才。 澳门城市大学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认可的高等学校,其在澳门开办经特区政府核准之高等教育课程而颁授之学位,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所承认。从二零零四年起,大学在内地招收全日制学生来澳深造。从二零一一年九月起,大学加快了发展步伐,更为新年度招生增添校舍、及教学设施。大学一贯以来,将教学品质摆在首位,为保证教学品质,本校遴选具有博士,或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任教,为了让学生的掌握国际前沿的知识理念,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本校选聘的教授大多数是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港澳人士和台湾人士,并使用中英双语教学模式。 澳门城市大学设有专业进修学院、公开学院、本科学院、研究院和葡文学院。根据澳门政府196/92/M号法令,大学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权。 澳门城市大学秉承“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不断优化和提升教学条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致力培育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请问你是那里人?西南财大经济学院就可以读澳门城市大学! 028-66471350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院简介

龙黄蜂
倏然而往
1999年增办新闻学专业,2001年2月,文学院以中文系为主体正式成立。现任党委书记刘雨教授,院长王确教授。文学院学养深厚、学风优良,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扎实,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强,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60多年来,文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万2千余名学生,他们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并涌现出国家级骨干教师、著名作家与学者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近六十年的历程中,先后有作家萧军,舒群,诗人和翻译家穆木天教授,作家和文学史家李辉英先生,作家吴伯箫教授,诗人及学者张松如(公木)教授,词学家唐圭璋教授,古代文学史家杨公骥教授,现代文学史家、红学家张毕来教授,文章学家吴伯威教授,外国文学史家李江先生,诗人、文学理论家蒋锡金教授,文学理论家李树谦教授,古代文学史家逯钦立教授,文字学家孙常叙教授,训诂学家何善周教授,语言学家郎峻章教授,现代文学史家孙中田教授,古代文学史家苏兴教授,文字学家王凤阳教授,语文教育家朱绍禹教授,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蒲漫汀教授,民间文学专家汪玢玲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在中文系(文学院)任教,为中文系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辉煌的历史,奠定了博大而坚实的基础。文学院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系、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四个单位,办有社科类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建有“中国文学研究所”等11个院级专业研究机构。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2个本科专业。拥有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传播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等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国家中文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省级重点学科。文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24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为85%,现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6人。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育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名,省级学术带头人3名,省拔尖人才r4名,省管优秀专家2名,获国务院津贴者6名,获宝钢全国高校优秀教师教育基金奖、曾宪梓教育奖、华为奖等13人。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主编教材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总数达600余篇,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现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语文教学论、语言学、文艺学、古籍整理研究等学科先后分别主持召开了大型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四次,并产生了积极反响。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34人,硕士研究生512人,高校在职教师硕士及教育硕士研究生230人,本科生1007人,函授生752人。长期以来,文学院坚持以基础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以汉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培养为辅的教育教学方向,努力把文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中文教育与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国家文科基地建设为中心,以中国语言文学为重点专业,以新闻学为重点建设专业,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为优势学科方向,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布局结构和学科发展态势。文学院学养深厚、学风优良,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扎实,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强,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60多年来,文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万2千余名学生,他们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并涌现出国家级骨干教师、著名作家与学者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多年来,文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许多高校中文学科建立了学术联系,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学院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高校保持常年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派出10余名教师到香港教育学院、日本创价大学、樱美林大学、早稻田大学、大谷大学、神户女子大学、韩国东兴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学校任教或做访问学者。1996年始,文学院与香港教育学院合作开办香港教育学院学生暑期普通话沉浸课程。2004年始,与韩国中学汉语教师协会合作,接收韩国中学汉语教师到文学院攻读硕士课程和学位。2004年始,与澳门大学合作推荐本科生到澳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始,与香港教育学院合作开办3+1和4+1本科教育模式。2007年始,与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始招收培养对外汉语教育硕士。

龙岩学院的校长叫做什么呢?

动刀甚微
盘龙
校长是 :李泽彧,男,1962年1月生。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教授,福建省龙岩学院校长。编辑本段教育背景  1983年 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5-1987年 攻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后获硕士学位)   2000年 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7.8.27-2007.9.2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1期高校领导研修班编辑本段工作经历  1983.7— 1985.8 任教于厦门大学德育教研室   1987.7— 任教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1988.12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晋升讲师   1993.12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晋升副教授   1994—1998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直属支部书记   1998— 2003.7 厦门大学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0.7 厦门大学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厦门大学机关第一党总支书记   2000.12—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晋升教授   2002.7 当选厦门大学纪委委员   2003.7—2005.2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2005.2— 龙岩学院院长   2006.4—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编辑本段出国出境经历  2000年11月 赴台湾东海大学、淡江大学、成功大学、中山大学进行校际学术交流   2002年5-6月 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作学术访问   2004年1-2月 到澳大利亚在职培训。   2004年7-8月 访问韩国荷仁大学、梨花女子大学。   2004年10-11月 赴台参加两岸学术研讨会,并访问淡江大学、嘉义大学、世新大学、辅仁大学、朝阳科技大学、慈济大学、吴凤技术学院、育达商业技术学院、开南管理学院等。   2007年8月 访马来西亚大学编辑本段学术兼职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分会 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 成员 中国高等学校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 理事 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 副会长 福建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常务理事 福建高教研究会副会长 福建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 龙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龙岩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编辑本段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编辑本段主要科研成果专著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副主编)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及借鉴意义";,"闽南三角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合作者) "高等文、理、法科教育结构",《福建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合作者) “林砺儒”,“马君武”,“萨本栋”,《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合作者) "在社会思潮影响下的民国时高教之演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特点的历史透视"《高等教育论文集(2)》,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合作者) "陈嘉庚","王亚南",《中外著名教育家事典》,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合作者)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高等教育法总则的探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成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合作者) Justifications for Economic Activ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hanging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National & Regional Development,6-8 November 1995, Hong Kong[香港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浸会大学出版,ISBN 962-8027-8] "高等教育部分"《厦门教育之城规划及其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参与) 《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第一作者) 《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及结构布局》,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主持人之一) "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第一、二、三节,《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合作者) "教育管理"《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合作者) " 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与可持续发展",《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第一作者) 《港澳台高教法规与政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出版。(第一作者) " 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的一点探讨",《2001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合作者) "教育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合作者) "回顾、成就、问题-我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要论"《台海两岸私立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淡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正式出版。(合作者) “浅析国外巨型大学管理与组织模式的特征”《2005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合作者)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第一作者) 《新编素质教育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台港澳私立大专院校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合作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主编) 《高等学校转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视角》(主编),陕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11 月出版 (第一作者) 主编:《科学与民主: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多视角研究》2010年9月 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6万字)论文  "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广西高教研究》1988.1 "亚洲学生留日状况(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88.2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及其发展迟缓原因分析",《福建学刊》1988.6 "浅谈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山东教育科研》1989.2 "辛亥革命前的外债与中国海关",《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9.2。(第一作者) "辅导员、班主任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调查报告",《教育文汇》1989.2 "简析台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原因",《中外高等教育》1990.1。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高教研究与探索》1990.1。 "台湾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福建高教研究》1990.1。 "试论台湾高等教育三大关系问题",《高等工程教育》1990.2。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高教与人才》1990.6。 "评析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的几个主要问题",《泉州师专学报》1991.1。 “近代赔款与中国海关”,《史学月刊》,1990.2(第二作者) "福建省高等教育文理政法科类发展的战略思考",《华侨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19期。 "马君武与大学教育",《高教与人才》1991.5。 "对于一种研究的研究",《高教研究与探索》1993.1。 "高校人员下海扫描",《大学教育论坛》1993.2。 "简论近代中国高等学校的历史地位",《江苏高教》1993.6。 "通幽洞微,钩深致远",《教育评论》1993.6。 "台湾小学教育面面观",《小学语文教学》1994.2。 "融合·冲突·驳杂-民国高教思想探微",《大学教育论坛》1994.2。 "一部从教育学角度对科学进行把握与阐释的力作",《教育评论》1994.3。 "台湾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初探",《高教研究与探索》1994.3。 "跨世纪的厦门教育最佳发展道路",《厦门教育》1994.6。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5.2 《西北教育管理研究》1995.2(第二作者) "高校从事产业活动的合理性新探",《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5.3。 "两岸学位制度比较研究",《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6.2。(合作者) "略论高等学校与公共关系",《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6.2。 "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1996.3。(第一作者) "健全民办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综论",《中国电力教育》1996.3。(第一作者) "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综论",《高教研究与探索》1996.3。(第一作者) "教育基本规律--争论与结论",《高教研究与探索》1998.1,2合刊。 "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投资问题探讨",《建材高教研究与实践》1998.3。 "面向21世纪转变高教人才观的方向性与策略性问题",《高教探索》1998.3。 "论我国私立高等教育必将进一步发展",《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4。 "简论我国高教投资体制的问题与对策",《江苏高教》1998.5。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施之我见",《高等教育研究》1998.5。 "不变与应变及其为何变----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若干问题探要",《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0.2。 "我国高教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析",《高教研究与探索》1999.1,2合刊。 "试论学院制的实行与内涵",《吉林教育科学》1999.3。(合作者) “我国高教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析”,《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99专刊 "试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高教研究与探索》(社科版专辑)2000.4。(第一作者) "高校与政府关系的两个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1.1。 "论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上和以教师为主体",《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6。 "校友:大学公共关系的重要资源",《高教研究与探索》,2001.3。(合作者) "关于我国高教扩招与教育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2.1。(第一作者)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探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1.7。 "高校办学特色之我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1.11。(第一作者) "我国高校直面入世大考的五个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2.8; ‘Five issues that face China’s higher ecation as China joins the WTO,2004年美国SSCI全文收录,收录刊物为:JOUR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3, V36, V5 (SEP-OCT)。(第一作者) "关于我国学院制的若干思考",《江苏高教》2002.5。(第一作者) "世界一流大学内部管理科学化与民主化比较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2.11。(合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3.2。 "论巨型大学应有之义",《陕西师大学报》2003年专刊。(合作者) "论合并院校组织文化转型的内容与途径",《教育发展研究》2003.2。(合作者) "关于我国大学排名评价的几点质疑",《厦门大学学报》2003.2;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3.8。(第一作者) "简论中美多校区大学形成过程的特点",《高等理科教育》2003.5。(第一作者) "再论巨型大学应有之义",《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合作者) "关于中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若干问题的探讨",《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一作者) “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5年第11期(第一作者) “中国巨型大学缘起的动因分析”,第二作者,煤炭高等教育,2005/3 “浅析国外巨型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特征”,第二作者,《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科学发展观专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8 “冲突与协调:现代大学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层化”,《江苏高教》,2006.2(合作者) “论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关系问题”,《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7 “美、英、日三国巨型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及特征”,《煤炭高等教育》,2006/03(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8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探讨——办学自主权的视角”,《高教研究与探索》,2006/03(第二作者) “新建本科院校定位的几个重要问题”,《辽宁教育研究》,2006/05(第二作者) “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三个问题”, 《龙岩学院学报》,2007/02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6 “试论大学校训的应有之义”,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2第一作者 “论我国高校“大学”、“学院”名称的由来、现状及走向”,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7第一作者 “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亟需地方政府财政投入”, 嘉应学院学报2007/05。第二作者 “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的一点探讨”,见《高等学校办学特色》一书,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编,2007,12,高等教育出版社 “规模与质量: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策略的关键抉择”,《龙岩学院学报》2008/01(独立作者)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研究动态的探讨”,《教育研究》2008/03(第一作者) “大众化时期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之审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8/03(第一作者)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五类关系”(第一作者),《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知识观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第二作者),《厦门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 。 “我的课堂教学观” (独立作者),《龙岩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质疑与反思”,《厦门大学学报》(第二作者), 2009年增刊(教学研究一辑) “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新探——基于资源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泉州师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 “再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基本轨迹及未来取向”,中国高教研究2010-第3期(第一作者),(又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4日第4版“期刊看点”对本文要点转载)。编辑本段承担课题  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青年重点课题,1993年,课题负责人。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部法规司课题,1995年,课题负责人。 港澳台高教法规建设与政策问题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青年基金课题,1996年,课题负责人。 世纪初我国高教发展战略和结构布局,教育部高教司课题,1996年,课题负责人。 我省校院管理体制的现状调研与发展走向研究,省社科课题,2001年,课题负责人。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1年,课题负责人; 两岸互认学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教育部外港办课题,2002年,课题负责人。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文科基地重大项目,2002年,课题负责人。 台港澳私立大学比较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4年,课题组第二负责人。 中国巨型大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课题,2005年,课题负责人。 高等院校转型—新建本科院校视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年,课题负责人。 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作用差异性研究(课题批准号:FJI10-033),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主持负责.2010.7立项 龙岩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10~2020(课题批准号:JA10270S),2010年省教育厅A类(重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主持负责,2010.8立项编辑本段主要获奖情况专著  《百年之功》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12。(合作者) 《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9。(第一作者) 《福建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12。(合作者) 《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0.12。(合作者) 《公共管理学》,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12。(合作者) 《港澳台高教法规与政策研究》,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12。(第一作者)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2007年福建(第7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作者)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2007年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专著奖三等奖(第一作者) 《港澳台私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2007年福建(第7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作者) 2009年:《高等学校转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视角》(主编) 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第8届) 三等奖。论文  "评析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几个主要问题",厦门市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994.6 "健全民办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综论",厦门市社科二等奖1997.9 。 "大学生数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施之我见",厦门社科三等奖2000.6。 "不变与应变及其如何变----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若干问题",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12。 "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的两个问题",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12。 " 我国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大考的五大问题",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 "简论中、美多校区大学形成过程的特点",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 "关于我国大学排行评价的几点质疑",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 “关于我国大学排行评价的几点质疑”,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 “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 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专著奖二等奖,2007。 2008年:“论高校办学特色若干关系问题”(独立作者)获“闽西文化奖”一等奖。编辑本段教研项目  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的研究生教学方式,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12。(合作者) 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2005年。 高等教育管理学 硕士生学位课程 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 博士生学位课程其实我现在就在龙岩学院,我知道校长叫做什么,我只是做百度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