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独有之人
人将保汝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教导之家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近年来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引进学习了多种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有效的推动了整个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的发生着变化,但是还有许多教师由于缺少教学经验和理论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与生活相脱节,与个体的感受相脱节。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感受和审美体验,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便加深了对音乐学习的反感情绪,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在接受了小学六年的音乐教育后还不具备唱曲谱的能力,在心理上也拒绝对音乐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借鉴奥尔夫教学法改进小学音乐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将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音乐的审美体验相结合是我们目前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虽然在尝试着新的组织形式,但是教学实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深层次上还有待发生弹性的变化。教学中,我们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设计总是从教师教的方面出发,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教师的是接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进行操作。由此可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所建立的新

奥尔夫的关于教育

人含其聪
几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 carl · orff1895 — 1982 )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 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我国音乐教育原先的模式是单纯地教唱歌 —— 教材也 主要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现的,后来有了少量变化,少数学校也学一点器乐技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教师呢,也是认真地追求着“出成果”,严厉地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由于在音乐方面人的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要求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对此,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应该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这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于是他发明了一套“元素性”的奥尔夫乐器(注),是一组很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同时,他还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并冠以“人体乐器”的美称。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应该指出,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的,对改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属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浅析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大卫王
气运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易发表网浅析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摘要:中学音乐教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夯实基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力和源泉,如何将中学音乐教育切实在学生中发挥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中学音乐学习中真正得到帮助,实现音乐育人的目标,教师的所运用的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奥尔夫教学法入手,浅析了奥尔夫教学发的内容以及中学音乐教育实际情况来浅谈一下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中学音乐教育;在水果湖第一中学实习的一个月里,笔者圆满的完成了实习任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深感教学是一门艺术,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有很多。因此,在实习期间,秉承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笔者一直在思考: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要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们从音乐中受益。在实习之前就接触了各式教学法的理论体系。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奥尔夫教学法对音乐教学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他积极地提出以人为中心、着重培养人作为最自然的载体的自我创造精神,所追求的是人性中自然,原本的东西,注重人对音乐的基本的感受,不是依靠复杂的理论、具体的知识。这些让笔者为之前的困惑找到了答案。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有哪些特点

始于玄冥
此中德也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2、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音乐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从本土出发,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理念相同,却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不会使奥尔夫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而是不断创新,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5、从儿童出发  音乐不是精英人才的专利品,在七种智能学说里面,提到可以通过艺术渠道对人进行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音乐细胞,没必要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艺术是每个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  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声带发育还不成熟,如果让孩子唱一个长音,他还唱不下来,有时出现唱歌唱不准的现象,也是正常的,但他的动作发展已经成熟,听觉也是成熟的,因此奥尔夫最适于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  奥尔夫音乐的局限性  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它音乐的起步。  总之,奥尔夫打破了科学的系统性,摆脱了科学对音乐的桎梏,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音乐教育学的发展

蜚大屋者
凤凰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呈迅猛化发展态势。德国经过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以来三次重大的音乐教育改革,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打下了稳定发展的基础。1965年“联邦学校音乐周”正式建立了“音乐教育研究”学科,其发展势头更猛。据统计,仅科隆大学“社会学研究档案中心”与“德国社会科学信息中心”协作搜集1987年以来德语国家范围内所计划的、实施中的和已完成的音乐教育研究项目的资料就有500份,运用于“严格意义上适合音乐教育”的科学研究方法有1175种[7](p.4)。尽管这些研究在方法选择与结果上往往大相径庭,但却推动了研究工作的发展。在现代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上也是如此。德国音乐教育家多弗莱因在大型音乐辞书《音乐的历史与现状》(简称《MGG》的第10卷《音乐教育学》卡塞尔1961年出版)中说“《普通音乐教育学》未能问世,这样的著作似应力图展示关于基本原理的科学研究,尤其要力图描述出关于音乐教育学方面的各种多姿多彩的活动”。[6](pp.310-311)至70年代初,对普通音乐教育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德国学者克劳斯·芬克尔(Klaus Finkel)在《音乐教育学目前的倾向和外观》一书中,提出了音乐教育学的构想图,按这个构想音乐教育学应由“主体分析”,包括个体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对象分析”,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家美学等;“具体分析”,包括学习目标、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三大部分组成。[1](pp.8-9)这个构想图,实际上是引用了德国学者劳赫·海尔曼(Rauhe Hermann)在《音乐教育学与各门科学的联系》一文中提出的设想。这篇论文收在德国音乐教育家席格里特·阿贝尔一施图鲁特(Sigrid Abel-Struth)主编的《音乐教育学》第6卷(全10卷,塑特出版社)中,这部书的第9卷还收入《作为一门科学音乐教育学的发展》(1970)[1](pp.9-10)。可见,当时德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状况。美国也是学科教育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出版了很多论著,不过这些论著往往不用“音乐学科教育学”的术语,而代以其它的名称。如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H·F·艾伯利斯、G·R·霍弗、R·H·克劳特曼合著《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1984年),是美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所使用的综合性教科书。这本书涉及音乐教育在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课程论、测量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这些基础理论多取自广泛而典型的学术研究成果,来自美国音乐教育实践,并体现出现代教育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领域应用的基本轮廓。从构成学科教育学应包括目标论、内容论、方法论、评价论等不可或缺的四要素的内容来看,这本书也符合这方面内容的要求。日本是音乐教育学研究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学科教育理论建构日趋系统、完整,陆续有一些专著问世。如浜野政雄《音乐教育学概论》(音乐之友社,1967年),作者力图从实际的立场出发,寻求音乐各方面的原理,系统地抓住其全貌。又如供田武嘉津《音乐教育学》(音乐之友社,1974年),作者谋求从哲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学及史学观上有系统地把握音乐教育学,以及闰间丰吉《音乐科教育学概论》(音乐之友社,1985年)等。为了纪念日本音乐教育学会成立10周年和20周年,由日本音乐教育学会编写出版了《音乐教育学的展望》(音乐之友社,1979年)和《音乐教育学的的展望Ⅱ》(音乐之友社,1991年),对音乐教育学的内容做了较全面的论述。提及世界范围内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展还应充分研究国际音乐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cation,缩写ISME)的作用。为了促进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195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音乐理事会创建了国际音乐教育协会。自1953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自196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专家讨论会,还不定期的举行专家讨论会。具体的做法是,组织国际会议和专家讨论会,商讨全球音乐教育问题;促进国际间各层次音乐教育工作者联络,与音乐家、音乐表演、作曲、民间音乐、青年音乐家以及音乐图书管理人员等有关国际、各地区、各国有关组织合作,在音乐教育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在我国,伴随新学制而产生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1897年清政府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课程。1904年清政府明令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法”和”“各科教授法”。1907年中、小学正式设置了音乐课程,定名为“乐歌”、“唱歌”课。“五四”运动前后,我国各科教学法课程建设得到了发展。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主张,推动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1922年的“壬戌学制”,采纳了陶行知先生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一字之变,说明学科教育研究注意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范院校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其中包括“歌唱教学法”课程。仅从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1923年6月4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1932年10月)、《修正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1940年9月),就可以看出当时音乐教学法研究的水平。1939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施行要点》,正式将课程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目的在于纠正师范教育中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教材研究的问题。1946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布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进一步明确规定分科教材教法是专业训练科目,并对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在此期间,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国外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相继写出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1950年8月颁布《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明确规定中学教材教法为该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此外,还规定中等师范学校必须开设小学教材教法课程。1952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印发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对开设此课做了明确规定。1957年教育部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教学内容被规定为:了解中小学教材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研究。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当时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唱歌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及程式化的五段教学模式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段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偏重于具体教学经验的介绍或信息的传播,其研究领域过于狭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音乐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蓬勃地开展起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学门类下将“教材教法”研究定为二级学科,确定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地位。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年12月在高师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上确定高师开设《中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1986年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1986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6-2000年)》,这就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1980年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著作。此外,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多次举办了“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对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影响越来越大。《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国家和地方性音乐教育专刊的创办,以及全国性音乐学术刊物音乐教育专栏的设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总之,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几十年,是我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积累、酝酿、准备时期。近十几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学科的新发展,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收进了国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法体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想,转变了音乐教育观念,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准备了思想基础;蓬蓬勃勃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锻炼培养并形成了一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队伍,其中有一批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研究并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与修养水平的学者,成为音乐教育学构建的组织基础。这一时期,我国出版的有关音乐教育各种问题的研究文献为数不少,尤其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相关内容的文献更不胜枚举。但是突破以往音乐教材教法的局限,拓宽和深化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范畴,着力探索音乐教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规律,从宏观上研究音乐教育理论,向音乐学科教育学发展的研究还亟待加强。音乐学科教育实践呼唤着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1986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和对音乐教育学体系和结构的设想方面的文章。1988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酝酿艺术教育科研课题时,再一次提出进行有关音乐教育学研究问题。同年年底,由曹理负责组织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1989年8月此课题被列入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阶段研究课题。课题组以横跨全国七省市的高师担任音乐教育教法课程的教师为主要成员,先后组织五次课题研讨会,撰写了近40万字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产编,1993年上海教育出版,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为了组织起来更有效地、更系统地进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1990年12月,以高师教师为主成立了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的成立,实现了我国学科教育研究的一次飞跃。10年来,音乐教育学学会与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等学术团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了协调效应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一是组织了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多种学术活动。坚持了年会制度,进行专题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紧紧围绕本学会发展的目标展开,主题更加集中,研究的问题更加专门化,研究的方法更加灵活,注重实效,如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课程建设研究、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等。二是集合了学术研究的队伍。这个学会的成员以高师或其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为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共同语言”较多,在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上比较有特色。学会成员,从开展课题研究时只有两名副教授,发展到现在以教授、副教授为主,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或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具有独立完成音乐学科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承担了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并能与其他人合作完成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如国家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项目“普通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分为三个子课题:“中国当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实践”,课题负责人姚思源;“中国近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负责人伍雍谊;“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曹理。音乐教育学会的一些成员分别参加了以上的三个课题研究,课题成果以丛书形式体现。三是加强了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在第10届年会上围绕21世纪全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总结过去,展望并规划未来。出版了提供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本课程的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学科教育学。四是扩大了对外交流。举办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培训班。邀请美国学者来华讲学,介绍美国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等。近十年来,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空前活跃,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广度看,1993年国家教委艺术委员会主办“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至今举办了三届,参选论文总计达4604篇,影响十分广泛,而且呈迅速上升的趋势,第三届参选论文(2177篇)是第一届参选论文(887篇)的2.45倍。各种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发表的有关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每年平均有300余篇。这说明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群众基础。从深度看,出版冠名“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教育”的专著有10余部。作为音乐教育学学科群出版的其它著作也有几十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方兴未艾。它有着较大的发展余地。它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还显得较为稚嫩薄弱,有待我们不断地去丰富、完善面向21世纪的音乐教育、音乐学科教育研究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新问题,诸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如何定位?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形成更加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如何针对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制定音乐课程的标准、教材、教法?高师音乐教育如何为基础教育服务?高师的音乐学科教育学课程应如何改革?如何培养和提高本科的师资和科研队伍的水平?音乐教育如何推进本土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教育及本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进行跨音乐文化研究?如何搞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与现代音乐文化跨时代的融合?如何在重视搞好本土、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吸收共享世界其它各国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等等。这些问题有待在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中进一步解决。

奥尔夫教学法由何人何时传入中国

谁与
一张一弛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早在二十年代,奥尔夫已痛感传统音乐教学的弊病,致力于从根本上改革。1924年起,他与友人舞蹈家军特在慕尼黑创建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使音乐与动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去教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尔夫更把重点对象转为儿童,通过广播、电视播放儿童音乐教学实况,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 9 6 3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建立了“奥尔夫学院”,作为世界性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中心。它每年为来自五大洲各国的几百名学员传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从而使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日益广泛的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内容丰富,教法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是孩子,连成人也会情趣盎然。而在教学方法上,其手段、教法更丰富多彩,且永远在发展中,任何一个教法,一个教案都只是一种范例,一种模式仅供参考,万不可硬套。   一、奥尔夫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   (一)创造性是灵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奥尔夫教学法正是抓住了这大好时机使一个人从小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使创造性能力逐渐得到发展,这对人的一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这个体系的突出特点。原本性音乐学习注重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通过人们的自身参与,自发地自然地获得。人人都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和掌握原本性音乐。   (二)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始终。奥尔夫教学法认为每节课不用太多的讲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做,接下来就是实践排练与即兴创作,让学生感到每一节课都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多年来,音乐教育一直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有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实践活动,把教师怎样讲变成让学生怎样做。让整节课都在实践中进行,注重孩子在课堂中的感受。   (三)综合性与音乐文化是奥尔夫教学的又一教学特色。课例的内容和形式是十分丰富的,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表演于一体,所有的内容又紧紧与音乐文化相联系,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全面提高我们的音乐修养。奥尔夫认为,在每一节课例后要引导大家去做总结,要求每人都要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时大家将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提高到的科学理论上认识,并很自信的、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提高了个人归纳总结的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奥尔夫教学法给我的启示   奥尔夫先生非常重视挖掘和培养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力。老师从来不讥笑孩子们的创作,而是保护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再创作,在奥尔夫的世界里没有错的,只鼓励孩子勇敢尝试。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   奥尔夫一直强调,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应当从“元素性的”音乐教育着手。在奥尔夫之前的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已采用过“元素性”这个名词。奥尔夫重新采用,并赋予了新的含义。他说“元素性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一起的;他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所以应当强调指出:在小学里安排元素性的音乐,不是一项外加物,而是一项基本的、奠基性的项目。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原则:1.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2.发挥即兴性、幻想性和创造性;3.必须自己动手(脚)去唱、奏、演、跳;4.也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音乐(包括伴奏、合奏的安排和创作);5.以节奏为基础;6.重视体感(结合动作);7.强调兴趣。在教学中具体地贯彻这些原则,即:应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和怎样的教材、步骤进行,那还有待于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从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经过实践考验的教材。在这些方面,奥尔夫和他的合作者凯特曼,以及奥尔夫学说的教师们和各国出色的奥尔夫音乐教师们,均已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值得我们广泛、深人地学习、参考和应用。   三、适当拓宽、兼顾加深   讲评试卷时,如仅仅就题论题,平铺直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适当拓宽加深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才能使学有余力的尖子生“吃得饱”。考试大都是对某一阶段所学内容的检查和考核,老师在讲评时不应只局限于已学内容,否则有“烫剩饭”之嫌。当然,拓宽加深不能面面具到,应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和答题情况进行拓宽和加深。   四、方法灵活、激发兴趣   由于试题形式多样,讲解方法也应因题型不同而灵活多变。这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讲评变得趣味横生,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平时运用的讲解法、对话法、讨论法、问答法、板演法等等,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善于总结、不断提高   一套试题评讲结束后,学生往往都把试卷放到一边再也不管了,有的甚干脆扔掉了。其实工作并没有结束。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这次考试,我有何得失,通过讲评,我又有何启发,讲评完之后应让学生回过头来把整张试卷浏览一遍,有些问题和知识点也需要反思。如能把错题、好题集中起来,作个记录,做成错题集,不断积累,这将对避免重复犯错,提高考试成绩将大有益处。   正如这样,我们学习奥尔夫的教学方法也要善于总结,并结合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参于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虽然我接触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时间不长,但我已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音乐教员的职责的重要性。以往上音乐课,总是按照大纲该教什么教什么。课上要求课堂纪律要好,不允许学生乱说乱动,这样就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挥,失去了奥尔夫所提到的音乐教育的原本性和即兴性。奥尔夫教学法全面具体的体现着音乐素质教育的精神,我边学习边实践,直接把一些课例或改编一些课例甚至重新编写课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体系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鲜的气息。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教育是未来世界的希望,应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把提高下一代的整体素质,作为教育者的坚定不移的追求!

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它的精髓是什么?

闻诗
升车
(一)奥尔夫音乐体系是当今全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是一种理念性的教育。(二)原本的音乐原本:属于基本元素的,原本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1、 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2、 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3、 原本的音乐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4、 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于任何人的.(三)、奥尔夫音乐的精髓它是一种贴近于人的教育,哪怕是不经过教育的人,都可以接受音乐教育。

什么是“奥尔夫”教育法?

漂疽疥臃
荷包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创建者奥尔夫是一位卓有成绩的德国作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音乐教育改革先驱。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教材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他认为传统音乐教学法舍本求末,过度强调技巧,却忽略了音乐的生命、创造和表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它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培养儿童的乐感,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使儿童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热爱音乐。幼儿手指小肌肉尚未发育完全,此时最需要发展的不是技巧,而是乐感的培养和对音乐的热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恰能满足这一需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艺术教育的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儿童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能够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儿童创造精神(即兴性)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特制的奥尔夫乐器使儿童能迅速在乐器上表述音乐的构想,享受创作的乐趣。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本土化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本土化。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能与当地文化遗产完美结合,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迅速传遍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进行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同时使儿童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这样能够增强儿童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开创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它音乐的起步,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得到世界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和喜爱,更深得儿童的欢迎,因而在世界广泛流传。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   1、 听力训练。   2、 节奏训练:打击乐器奏法及应用。   3、 律动训练:声势、形体、游戏等训练及应用。   4、 语言学习:作为音乐语言教学训练及应用。   5、 创造性能力培养。   6、 奥尔夫器乐的练习:节奏、音条乐器、竖笛、键盘训练。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综合性;2、即兴性;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4、从本土文化出发;5、适于开端;6、为所有人。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与成果   通过说、唱、跳、奏、戏剧表演、绘画等音乐舞蹈艺术形式;专心于音乐或戏剧,表演的进程,正确地担当自已的角色,养成专心致志的良好品格;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快乐教学形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反应能力及全人格发展。

列举当前国外对幼儿音乐教育较有影响力的三种音乐教育体系,包括代表人物、基本思想和教育重点

凄然似秋
非常秀
奥尔夫音乐,和妙事多音乐都是幼儿音乐比较好的课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 carl · orff1895 — 1982 )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 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我国音乐教育原先的模式是单纯地教唱歌 —— 教材也 主要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现的,后来有了少量变化,少数学校也学一点器乐技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教师呢,也是认真地追求着“出成果”,严厉地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由于在音乐方面人的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要求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对此,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应该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罗娜·海格博士(Dr. Lorna Heyge)妙事多音乐花园创办人。海格博士有30多年教学及著作经验,并曾著作柯德音乐教材及德文幼儿音乐教材。海伦博士毕业于美国依特曼音乐学院、西北大学及德国科隆大学。其在幼儿音乐教育界及专业知识方面迄今无人能比。音乐花园是幼儿感官学习的自然音乐教学法,也是蒙式教育的全人教学法。 妙事多音乐花园是自美国引进的开发小朋友音乐能力的课程,世界先进的音乐教学法,自婴幼儿时期脑神经成长最快速的时期起,给予音乐及成长教育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