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报名要求
-
根据重庆大学《关于做好2018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重大校研〔2017〕36号)等相关招生文件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特制定2018级推荐免试研究生
-
2018年我院继续招收来自其他高校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现将我院2018级招收推荐免试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招生工作实施细则公布如下,凡符合条件的同学均可报名。 一、
-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接收2018年推免研究生实施办法 一、招生原则 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保证质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
-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017年工程管理硕士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
-
2017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新生入学报到注册须知
各位2017年研究生新生,我校入学报道须知已经发布,请及时查阅。请参见链接:http://graate.cqu.e.cn/newsdetail.action?newsinfoid=76283 
-
根据《重庆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办法》,结合学院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实际情况,2017年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安排如下:一、招生计划 目前学校给我院工商管理硕士(MBA)下达的2017年招生计划为400人(非全日制)。二、复试资格分数线所有符合研究生院复试要求的考生均可参加复试。重庆大学2017年MBA复试资格分数线如下:总分不低于170分;英语单科线(满分=100分)不低于42分;《管理类综合》单科线(满分>100分)不低于84分的考生。三、招生领导小组1、领导小组:负责制定2017年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方案和实施细则、审核通过录取的考生、处理考生考核录取过程中的相关争议,组成人员如下:组长:刘星副组长:杨俊、廖冰成员:龙勇、袁晓浩、但斌、刘辛、陈耿2、工作小组:负责录取方案的实施,包括资格审核、复试安排、成绩复核与汇总、完成录取接收工作等。组长:杨俊副组长:廖冰成员:刘辛、陈耿、赵静怡、袁立元、李灵、王文佼、骆琴、张白云、项嘉莲、邓碧会、陈琳、张婷婷、赵娜3、考核小组:在对考生德、智、体、能、勤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及综合应用能力和知识背景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的基础上,评定考生的综合面试成绩。四、考核与录取1、复试由笔试和面试组成,每位考生的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2、复试成绩满分按100分计算,权重占总成绩的40%。其中,无领导小组讨论、英语面试和政治笔试成绩各占三分之一;3、复试结束后,将考生初试与复试成绩加权后得到的最终总成绩进行排序(计算公式:最终总成绩=初试总分/3*60%+复试总成绩*40%),依据考生成绩由高到低进行选拔录取;4、国家文件规定:同等学力考生、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在复试时还须加试与报考学科相关的且不同于初试科目的本科专业两门主干课程。符合复试资格的加试考生在复试时需加试《市场营销》与《管理学》。两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每门加试科目满分各为100分。加试成绩不计入总分,60分为及格线,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5、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不予录取: (1)复试总成绩低于60分者。 (2)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合格者。 (3)体检不合格者。 (4)加试课程中任一门低于60分者。五、复试工作流程工商管理(MBA)复试流程.docx六、成绩公示与复议 1、复试工作结束后,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的复式结果按照学校要求公布于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网页上 2、学院研究生招生复试领导小组在复试成绩公布5日内接受考生申诉,对申诉问题经调查属实的责成复试小组复议,若考生对复议结果还有异议,由学院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报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复议。 申诉电话:023-65106383七、其他事宜 复试工作结束后,我院将复试结果及时通知考生,定向协议等通知。其它未尽事宜,请参见重庆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意见。联系电话:023-65106383.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MBA办公室二O一七年三月十六日
-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关于接收2018年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的实施细则 根据重庆大学《关于做好2018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重大校研〔2017〕36
-
根据《重庆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办法》(重大校[2017]8号)等文件精神及要求,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今年土木工程学院招生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
-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2016〕9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司函[2006]4号)等文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