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地·创新计划】2017-2018学年教育部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第一批资助开始接受申请
各位研究生导师、秘书、同学: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鼓励我校研究生参加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全国博士生学
-
【创新基地·中研通联站】关于《中国研究生》杂志重庆通联站通讯员招募的通知
《中国研究生》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面向全国研究生以及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综合性刊物。《中国研究生》杂志重庆通联站于2007年12月在重庆大学顺利揭牌成立,旨在为广大研
-
【创新基地·专题培训】关于举办“CATIA软件”专题培训的通知 2017年第3期 总107期
关于举办“CATIA软件”专题培训的通知培训简介:由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举办,并由刘少龙老师主讲的“CATIA软件专题培训”将于2017年9月16日、17日、23日和24日在研究生院708举行,
-
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由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在2003年5月成立的由研究生院直接领导、突出研究生自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个性化培养平台。自成立以来,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不断开拓创新,并在全国率先建成了集
-
为进一步丰富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研究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展示风采。经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决定举办重庆市第七届研究生征文大赛。本届大赛征文主题分为特色征文主题
-
【创新基地·华为杯】我校研究生在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喜获佳绩
2017年8月19日-22日,“华为杯”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在广东省惠州市顺利举办。经全国八大分赛区初赛,重庆大学共有7支优秀队伍挺进总决赛,经激烈角逐,我校参赛团队荣获一等奖2项
-
【创新基地·中研通联站】《中国研究生》杂志2017年第10期“五年巨变”主题征稿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将在北京召开。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构布局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双一流”建设稳步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
-
清华-伯克利学院201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一、 学院简介清华大学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于2014年9月7日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创建清华-伯克利学
-
关于到图书馆领取2017年重庆大学学习生活羊皮书的通知各学院:接图书馆通知,从即日起,各学院请以学院为单位,统一到A区图书馆领取《重庆大学2017年学习生活羊皮书》,发放给2017级研究生新生,虎溪校
-
生物马达、单孔道技术和RNA纳米技术,这些新兴的领域的词汇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们的关注。7月3日下午15:30,第176期名家会客厅于重庆大学A区主教学楼506会议厅如期举行。郭培宣教授做客本期名家会客厅,他和他的研究团队长期引领生物马达和RNA纳米技术研究和应用,从这些技术的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郭教授做了详细的学术报告。第三类生物马达的发现分子马达即分子机械或纳米马达,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利用化学能进行机械做功的纳米系统。郭培宣教授首先在PPT上依次列举了前两类生物马达的动态模型,把生物马达比作螺帽,把ATP酶比作螺丝,形象生动的展现出了“线性马达”和“旋转马达”特点,深刻剖析了前两类分子马达的缺陷与不足。郭培宣教授和他的团队花了大量的时间,发现及构建出了第三类生物马达——phi29DNA组装马达,该生物马达不仅克服了前两类生物马达动力和能量转化效率的不足,还综合了前两类马达的优点。该生物马达是迄今为止所能构建的最强大的生物马达。发现新的超高抑制药物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郭教授把生物分子比作电路中的灯泡,将细胞老化和细胞耗损理论做了简要分析。郭教授和他的团队将生物马达通道插入膜进行单分子感测和高通量dsDNA测序,得到生物单分子的六个特征指标,建立一个分子库,使得每个分子都有自己的“指纹”。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下,利用二项式同步的方法和相关纳米建模技术,构成需要的纳米颗粒,经过几年的仿真优化,成功发现及研制出pRNA六聚物这种药物。该药物在治疗脑癌、胃癌和乳腺癌等肿瘤疾病中对肿瘤细胞有超高的抑制性,郭教授强调,该药物没有毒性,在它打到肿瘤里面的时候,不会伤害到身体的其他各个器官。几张实验照片在PPT上依次被陈列出来,可以看出该药物在进入体内后,只存在于肿瘤器官部分附近,在心、肝、脾、肺、肾等器官中均不存在。RNA纳米技术新领域的出现RNA纳米技术是独特的新兴领域,郭培宣教授指出,不同于RNA结构和功能的经典研究,其重点是RNA内相互作用和2D/3D以及当下最热门的4D结构。虽然RNA纳米技术是当下的一个热门领域,但是RNA纳米颗粒的不稳定性和降解使得许多科学家们对RNA纳米技术研究望而却步。郭培宣教授及他的研究团队在四年的研究探索中解决了这些问题,制成了具有多价性、模块化、热力学稳定等特性的RNA纳米颗粒,该颗粒允许同时传递多个功能性的分子获得协同效应,并且能够实现带有定义结构的控制性自组装,还可以维持RNA纳米颗粒在动物和人类循环系统中的完整性并以极低浓度存在。郭教授围绕生物马达、纳米技术应用、病毒组装等核心问题给到场的老师同学带来了一场精彩学术报告会,展示了纳米生物领域中微观世界的秘密。在最后提问环节,郭培宣教授热情地解答了现场老师、同学对于三类生物马达结构的疑问。郭教授的精妙解答,赢得了现场老师和同学的阵阵掌声。欢迎关注“重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大学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2017年7月4日附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