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北京服装学院2016考研调剂信息

2016考研复试交流群:198561567一、学校概况北京服装学院1959年2月建校,原名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2月,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以服装命名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现设有7个院系(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语系、造型艺术系)、3个教学部门(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计算机信息中心),以及研究生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在校生8600余人,其中,本科生59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50余人,留学生3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600余人。有28个本科专业,4个双学位专业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有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5个北京市级科研机构,以及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之一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和中关村服饰时尚设计产业创新园。学校秉承“求是创新、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建立了“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结合,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现代服装教学体系。目前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视频精品课2门,承担国家级规划教材20余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评“优秀”。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20人,其中教授6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9人。教师中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市级百千万工程人才称号1人,获光华科技奖1人,全国十佳设计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入选人员5人。聘用蒋士成院士等兼职教授52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900多项,授权专利75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7项。连续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新型聚酯聚合及系列化复合功能纤维制备关键技术”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研究”获中关村十大创新成果。植根纺织服装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与福建晋江等产业集群地展开战略合作,建立了北服-爱慕人体工学研究所、361°-北服高性能运动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北服南山中国职业装研究院等校企研发机构。学校积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圆满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系列服装,神舟系列航天服饰及舱内用鞋,建国60周年群众游行方队和志愿者服装,2014年南京青奥会官方制服,以及北京市中小学校服、两代学位服等设计研发工作。特别是圆满完成了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工作,“既充满了中国传统元素,又体现了现代气息”的“新中装”,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学生在服装服饰类大赛中成绩斐然,学校被誉为“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摇篮”。近年来,获德国“红点奖”至尊奖、“汉帛杯”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金奖、国际钻石高阶会议(HRD)钻饰设计大奖赛金奖、美国AOF全球时装设计大赛金奖、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金奖、ELITE世界精英模特大赛中国区总冠军、IFDC国际鞋类设计大赛金奖等1900余项。建校50余年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万余名,许多已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领军人物。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创新、创意、创业”特色工作体系成效显著,2014年毕业生创业率达7.54%,远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首批示范性创业中心建设校”。学校获“功勋学院奖”、“北京时装之都建设育人贡献奖”、“北京时装之都建设特别贡献奖”。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4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建立了境内外交换生培养机制,并聘请国际著名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学校持守“弘毅日新、衣锦天下”的校训精神,以“传承民族服饰文化、打造纺织服装强国”为己任,立足纺织服装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服务首都,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纺织服装大学而努力奋斗!二、调剂学科与专业目前我校工学、管理学专业接收调剂,欢迎符合国家复试要求的考生调剂到我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业包括:三、时间安排及调剂流程1.国家分数线公布前,考生可将调剂申请表发到我校邮箱yjslhl@bift.e.cn,登记相关信息。2.3月下旬,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填写调剂志愿,选择北京服装学院(招生单位代码:10012)相关学院、专业我校审核考生情况后,在调剂系统中给出准许复试的指令,考生应及时在调剂系统上确定是否"接受复试”。3.复试结束后,考生应关注调剂系统中我校研招办发出的录取信息,并及时回复是否同意录取。及时到研招办办理相关手续,完成调剂工作。4.有关复试方案及时间地点安排可查看我校网站http://yjs.bift.e.cn/zsgz/zsxx/index.htm四、学费标准工科、管理类学费6000元/年。艺术类8000元/年。五、奖助体系学校已完善在校生奖助体系,加大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并扩大奖学金覆盖面,不让学生增加负担,解决考生的后顾之忧。具体奖助体系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等。1.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补助标准为: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700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2.研究生新生学业奖学金:非艺术类(含管理):考生全部给予新生学业奖学金。凡一志愿填报我校,并被录取的,给予其新生学业奖学金8000元经调剂被我校录取的,给予新生学业奖学金6000元。艺术类:艺术类考生分学科按综合成绩排名,前10%左右给予新生学业奖学金8000元,前10%-40%给予新生学业奖学金6000元。单位代码:10012网站:yjs.bift.e.cn地址:北京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部联系人:李老师电话:010-64288145邮政编码:100029Email:yjslhl@bift.e.cn更多调剂信息关注》》》全国各省市2016考研调剂信息2016考研复试分数线即将公布,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3月份重要的就是考研复试以及调剂了。时间紧,任务重,复试不容轻视,调剂信息更是越快越好。为此,特为广大学子推出2016考研复试集训营。复试三大考察内容,逐一击破。除此之外,还有为二战考生量身定制的考研集训营,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精彩文章推荐阅读距离考研复试成功,你还有多远专业课复试备考的四项原则联系导师,你还需要懂这些2016考研调剂or二战从心出发一分钟搞清楚考研6类分数线如何尽快抢占调剂名额网上调剂操作步骤汇总如何5步成功调剂985、211院校把握好预调剂增加成功率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2016考研复试交流群:198561567一、调剂的专业:1、材料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物理学等2、招生目录详见http://www.cbma.com.cn/yjsj

  • 南京财经大学2016年硕士生预调剂信息公告(一)

    2016考研复试交流群:198561567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已经公布,我校部分专业会有调剂指标面向全国考生调剂。调剂门类、专业及具体要求如下:一.调剂学科、专业

  • 常州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2016考研复试交流群:198561567一、学校简介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mdash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本科院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6考研调剂公告

    2016考研复试交流群:198561567各位考生:预计我校2016年硕士研究生各专业尚有一定数量的空缺名额,需要接收调剂考生。欢迎调剂考生咨询报名。如有调剂意向,可下载调剂信息报名表填写并发送至jy

  • 山东交通学院2020考研拟接收调剂联系方式公告

    考研调剂是考研考生在第一志愿没有通过自己报考学校考试,但初试成绩符合复试调剂基本分数要求但在原报考单位没有复试资格,可以申请调剂。2020考研国家线已公布,2020考研调剂系统5月20日左右开通,考研

  • 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2016考研调剂信息

    2016考研复试交流群:1985615672016年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汪永涛教授课题组接受化学化工调剂生。请调剂到汪永涛教授课题组!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邮箱:ceswyt@16

  • 大连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究院2016考研调剂信息

    2016考研复试交流群:198561567大连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究院熊舜斌课题组招生一、课题组及导师介绍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成立于2011年10月,是大连医科大学引进的高端人才团队创建的集肿瘤基础研

  •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2016考研调剂信息

    2016考研复试交流群:1985615672016年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调剂信息一、接收调剂专业1、电磁场与微波技术2、无线电物理二、申请调剂需满足的条件1、身体健康,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2、我单位招收的

  • 海南大学水产养殖专业2016考研调剂信息

    2016考研复试交流群:198561567海南大学海南省唯一的211工程建设大学和省部共建大学,项目组所在的海洋学院拥有热带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良好实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