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建校时间:1966年
  • 招生简章:共0份简章
  • 院校类型:理工类
  • 所在地区:浙江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考研 考博

    招生简章

    • 院系所
    • 考试方式
    • 学习方式
    • 专业
    • 研究方向
    • 拟招人数
    • (004)海底科学实验室
    • 统考
    • 全日制
    • (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03)海洋观测技术
    • 专业:(不含推免)
    • (004)海底科学实验室
    • 统考
    • 全日制
    • (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02)海底地形地貌
    • 专业:(不含推免)
    • (004)海底科学实验室
    • 统考
    • 全日制
    • (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01)海洋地球物理
    • 专业:(不含推免)
    • (005)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 统考
    • 全日制
    • (081505)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 (03)海洋工程规划及综合评价
    • 专业:(不含推免)
    • (005)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 统考
    • 全日制
    • (081505)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 (02)河口海岸动力过程与工程效应
    • 专业:(不含推免)
    院校动态 分数线 报录比
    调剂信息 推免信息 导师信息
    热门问答 热门资讯
    • 中国建国六十年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学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央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9303265政府。相当一段时期,整个社会如同马克思所预言的是一个社会化的大工场,没有宏观和……展开
      改革开放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学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央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9303265政府。相当一段时期,整个社会如同马克思所预言的是一个社会化的大工场,没有宏观和微观的区别。占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主张限制甚至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经济学(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做好计划经济工作。 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学服务的对象和研究目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就使得经济学不仅要为中央政府服务,也要为区域经济、企业发展服务。在当代,经济学服务的目的是促进区域、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更需要“临床”经济学,需要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变迁 新中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经济学(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主要是证明向公有制过渡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主要阐述有计划按比例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学术层面则讨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价值理论,如何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等。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学主要研究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演进、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对外开放和宏观调控以及资本市场等。在此时期,经济学的划时代贡献就是证明和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此,中国经济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伴随着对体制变革和体制选择的研究,在微观层面,经济学对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企业股份制改造、对民营企业发展、对所有企业的良性运行和品牌建设也做出了深入研究。在当前,经济学更是全力以赴地研究如何应对危机、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研究经济的科学发展。 经济学研究方法和武器的演变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曾经深刻地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然而,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学,特别是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学的不是对实际经济现象的归纳和抽象,而是从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既定结论出发,从公有制必然优越和人们必然大公无私,以及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等这些天然假设出发的演绎和推理。这种研究方式的关键是前提正确。如果前提有问题,推论的过程再正确,结论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从科学哲学的层面讲,演绎式的研究很难有大的创新,从实际出发的归纳,或归纳和演绎的结合才可能有创新和发展。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是从实际出发,是规范和实证的结合、归纳和演绎的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既有理论的归纳,也更重视操作层面的研究。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演变同时伴随着经济学武器的演变。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经济学武器都是泊来品。这是因为现代经济学是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是对市场的各种关系和市场健康运行规律的理论抽象,因而最先是发端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和马克思不约而同地研究了英国最初的商品经济。但由于立场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没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样的经济基础是产生不了现代经济学的。 新中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学武器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以其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那时经济体制设计是以马克思经济学得出的结论为蓝本的,不仅是计划经济,而且认为只有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创造社会财富,文教、卫生、服务等部门不过是对生产性劳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严格由此出发,没有GNP、GDP这样的概念。古典经济学以外的西方经济学被称为庸俗经济学。大学的经济学教学中以马克思经济学为主体进行课程设计,少有西方经济学的地位。即使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某些观点,也只是为了用马克思的经济学加以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学面临的任务的变迁,经济学所使用的武器也在相应地变化。首先,马克思经济学依然在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但研究的问题发生了变化,更着重于现实问题,着重于挖掘其中关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性规律,并提出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马克思的经济学。其次,原苏联、东欧经济学也曾经被借鉴,特别是在讨论分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看待和认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缺问题时。原苏联、东欧经济学是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设想,具有过渡性。随着原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苏联东欧经济学成为短暂的学术过渡。最后,西方经济学大量被用来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其原因,一是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反映经济运行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统计指标已与世界接轨,例如GNP、GDP等。三是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越来越面对着共同的问题。四是我们正在进行旨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我们研究人类行为与经济制度的对应关系,有利于研究经济改革。 经济学的研究氛围与经济学的教学 改革开放前,包括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之前,受当时政治气氛的制约和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的限制,经济学研究氛围并不宽松。即使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时候也不是认为理论有问题而是认为实践有问题。对这种差异的解释是教条主义的,是从本本出发的。当时的中国经济学家提出“利润”概念,提出“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已经是那个时代的进步了,根本谈不上对体制本身的怀疑和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随着解放思想的推进,以及研究对象本身的变化和丰富多彩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经济学研究氛围空前活跃。中国经济学家有了对问题的争论,有了不同观点的碰撞,有了流派。经济学研究队伍也开始分化,有了服务于不同对象的群体。宽松的研究氛围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经济的发展等的深入研究。 经济学研究的氛围也反映在经济学教学上。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学的教学比较单一,教材也不丰富,缺少竞争。现在,经济学教学越来越与国际接轨,而且不同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具有不同风格,有了不同风格之间的竞争。 60年来中国经济学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经济学60年的发展启示颇丰: ——实践永远是经济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最早的古典经济学所以发生于英国,是因为英国商品经济发达。后来的美国学者所以多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因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学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是因为时代特点使然。今天,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给中国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中国经济学有了作出杰出贡献的经济生活的基础,需要的是深入实践,忠于实践,忠于科学的理论概括。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学有可能的原创性贡献就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经济学武器研究中国经济现实,并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说明和理论前瞻。 ——经济学家应当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经济学家的价值取向应是促进经济学的发展,促进最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经济本身的科学发展。经济学家为之努力的应当是对经济问题某一领域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理论说明,提出相应的学术观点、操作举措。这也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社会对经济学家的评价标准。当代中国的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必须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研究系统,必须能够把真正有研究能力的人吸引到研究队伍中来,而不是对“仕”趋之若鹜。据观察,研究成果的优秀与否并不在于有没有钱,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是在没有“钱”的情况下进行的。 ——大力提高智库的研究水平。智库研究是经济学的应用性研究在当代的体现。智库研究要求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前瞻性、预见性,措施必须有针对性。智库像医生一样,要对自己的“处方”负责任。中国的智库研究存在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存在一定的功能错位,使得智库的研究缺少前瞻性。又如缺少独立的第三方研究,许多是从现象到现象。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并加以校正的。 ——经济学家应当加强学习。经济学家的学习,首先是用先进的经济学武器装备自己。在借鉴经济学研究的成果时应弄清适应条件,避免新的教条。在中国经济学家感兴趣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着诸多误解,如简单发挥传统比较优势以致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问题;以为二元经济理论就是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以致简单的城市化并影响了农业发展的问题等。其次,应当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经济的“路径依赖”,经济学不是一把放之四海都能用的“螺丝刀”,它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在借鉴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 ——解放思想,造就人才,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已经认识的事物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对未知世界不断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越善于超越自我,就越会走在时代的前列。作为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科学,尤其需要解放思想。经济学研究需要时代英雄,应当不拘一格降人才。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人才流动机制是经济学研究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经济学研究涉及各种观点。有了各种观点的碰撞才可能科学,才可能发展,政府在决策时才有可供选择的比较。故此,宽松而活跃的研究氛围始终是经济学发展的良田沃土。 60年的中国经济学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依然任重道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例如经济、社会如何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理论体系如何深化,如何建立以消费拉动的、内在的、良性运行的发展机制,如何加强经济形势的预期与科学有序的宏观调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如何建立自主创新机制、提升产业结构,如何使区域平衡发展、使社会财富分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等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60年丰富经历的中国经济学未来一定会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 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但最近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有抬头现象,不理智的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的影响。这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利。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时机未到。 政治体制上:总的来说也在进步。 总的说来,就这些方面,但政治体制上还是很不完善,腐败现象严重。执政党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国力的的增强,我们中国未来会更好。 一、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基因工程 (5) 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7)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 二、农业技术 (8)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 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 (13) 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三、工业技术 (14)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5) 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16) 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17) 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四、通信技术 ——大型计算机 (19)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 “银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20) 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 ——微电子技术 (21) 自1965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以来,建立了几个集成电路重点科研和生产基地。现在每年可生产2.5亿块电路,增长幅度达45%。“九五”末期集成电路批量生产的水平为1—1.5微米,研究水平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艺技术预研取得成果。 ——智能机器人 (22) 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有:核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壁面爬行机器人;室外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无缆机器人…… ——激光技术 (23) 经过10余年的研究,我国在X光、氧碘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固体钛玻璃激光和准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 (24) 80年代,我国陆续建设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新材料技术 (25) 继美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后,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钢。 (26) 我国现已能够拉制出直径为300毫米、重量达81公斤的大直径硅单晶。实际信息写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导等材料方面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四、两弹一星及航天技术 ——两弹一星 (28)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自此,“两弹一星”被写入新中国科技史册。 (29) 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 (30) 6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研制大型运载火箭技术。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31)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将3颗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壮举。 (32) 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 ——人造地球卫星 (33) 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975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五、能源技术 ——核能的和平利用 (34) 1966年10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35) 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36) 1958年6月,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位于浙江省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它采用世界上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压水堆型,并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设计标准。1984年动工,1991年12月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 迄今,我国已拥有秦山和广东大亚湾两座核电站,国家拟在近期再建设4个核电项目。 (37) 此外,我国还在研制的其他几种核反应堆:1、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已研制成功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2、60万千瓦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AC600,目前正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制;3、10兆瓦高温气冷堆实验堆开发研制,目前正在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进行;4、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预计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业运行;5 、聚变反应堆核电站的厂家自1958年起,现已列入“863计划”。 ——其他新能源 (38) 磁流体发电自60年代开始研究,80年代已经建立了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项目已列入“863计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体发电一蒸汽联合循环实验装置。 (39) 太阳能发电的研制始于1958年,目前全国约有38个单位和大学从事光伏的研究和与发展工作。自1976年开始地面用太阳电池商品化生产以来,现在已共有12条地面用太阳电池的生产线或工厂。 (40) 风力发电在三北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发展迅速,19 86年山东荣成市引进3台发电机组,组成我国第一个风力电站,1991 年与德国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并网发电均运行良好。 (41) 生物质能源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合理利用,讲求效益”的政策,大力发展的农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42) 地热能方面,我国西藏地区已建成利用地热发电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容量为2.7万千瓦。 (43) 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建有数座实验性潮汐能电站,装机容量为40—640千瓦。 六、科学考察 ——青藏科学考察 (44) 从60年代开始,我国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一直没有间断。60—70年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两次科学考察与70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册著作。 自1973年以来,几代中国科学家先后8次赴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对大峡谷形成历史、资源环境及其与人类和自然资源之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远洋和极地科学考察 (45) 1970年,“向阳红5号”船首次进行太平洋特定洋区的综合调查,获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质、水文等多学科珍贵资料。1980年5月,“向阳红5号”船再赴太平洋执行任务,为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为我国海洋事业、国防建设和国际海洋合作做出了贡献。 (46)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极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落成。 (47) 1999年6月,我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1995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大批动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突发性,向传统的“渐进论”为代表的达尔文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被国际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49) 1997年,我国科学家在贵州瓮安考察前寒武纪含磷地层,发现大量微型多细胞动物及礤胚胎化石,将动物起源时间向前推进50 00万年,再次取得早期动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50)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解决三代纪年问题的大型项目。工程设置9个课题、40个专题、170名学者经过联合考察,在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就将成为迈向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点。 上述各方面的科技成果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50年只是短短一瞬,而中国科技50年却在寻求国富民强的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国科技走过了50年,它还将创造更加辉煌的50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们站起来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 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的返回地面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中国的10年动乱。 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1年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龙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1984年建国后首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1986年实施“863”计划 1988年中国核潜艇发射水下火箭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1994年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世界瞩目的三峡大坝横断长江,缚住苍龙。现在三峡工程已经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的奋斗目标,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并于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 中国GDP:13年跨越10个万亿元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收起
    • 建国60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民生等方面取得那些成就
        伴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举国上下重新瞩目入3262353363世的影响与对策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作出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就此……展开
        伴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举国上下重新瞩目入3262353363世的影响与对策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作出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就此谈几点想法。  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基本任务与意义  如果对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作出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其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考察这一理论的发展历史,即其产生、推进和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该理论是在我国哪些不同历史时期受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条件和经济开放实践的影响而产生与发展的;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理论观点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对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发生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见解和观点,如何评价其历史地位;在同一历史时期就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有哪些重要的不同认识;这一理论的演进过程经历了哪些大的阶段,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性,等等。  另一个方面是考察这一理论的发展现状,即在概括介绍现阶段占主流地位的观点和理论界对各个重要问题的探讨的基础上,分析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同时,针对学术界就一些主要理论问题产生的不同认识作进一步的分析,结合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作前瞻性研究。  之所以承担两个方面的任务,是由中国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内在需要所决定的。首先,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思想源远流长,并对现代经济理论有重要影响。即使自近20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对外开放理论也伴随实践的发展而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对这一理论的历史是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理论发展研究不能停留在史的考察上,只有深刻把握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的现状并开展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探讨,才能使“经济理论发展研究”臻于全面。而后一种角度恰恰是现今中国经济思想研究领域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一些论著只停留在思想史的考察之上,过于侧重学术性,影响了经济思想研究服务于指导实践的功能的发挥。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研究应避免只承担思想史研究任务的作法,注意就理论现状部分做出自己的研讨,也就是说要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特点、重点问题、历史任务及发展趋向等作出分析和概括。  从上述两个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任务量很大,但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有益于促进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深入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界结合对外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围绕对外开放战略、引进外国资金与先进技术、国际贸易与金融、经济特区与区域开放、“三资”企业及其管理、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等方面出版了不少著作,发表了大量论文。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政府决策部门在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许多指导我国正确实行经济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其中同样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有关理论和思想。但是目前还缺少较为全面总结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理论发展过程的著作,并且在经济学界近些年全面总结理论发展经验时又存在对此方面注重不够的情况,这显然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条件下总结理论发展经验,推进理论建设与时俱进的需要。(注:笔者近几年就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年之际出版的总结经济理论发展方面的若干著作和一些研究跨入新世纪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著作进行了初步考察,感到一些论著在作出很多学术贡献的同时却对总结经济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与经验方面注意不够。例如在《经济理论20年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中选择了15个重要理论专题,却没有对外开放方面的题目。在《中国经济学家代表作精选(1978-1998)》(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中选了14位著名经济学家的代表作,也没有一篇论文是研究对外开放的。在《影响中国20年经济体制改革论文精选》(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中,共选录160多篇论文, 只有一篇关于经济特区方面的文章。在《跨世纪的预言》(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中,有65位经济学学者透析中国经济走势,只有5 篇文章从局部的角度思考了经济开放涉及的问题。这种情况固然与我国国内经济改革与发展存在许多重要问题需要着力探讨有直接关系,但却与对外开放在实践中支撑我国近20年来经济发展的地位不很相称。此种情况在近几年出版的研究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如《新中国经济理论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等。)因此,对经济对外开放理论作出较为系统的考察与分析,从发展历史的角度总结其间的规律性认识,从发展现状的角度概括其特点并找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无疑会促进此理论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更好地发展,使这一关系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全局的理论更加丰富和深入。  2.有益于加强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一是可以帮助深入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研究经济对外开放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但很长时期,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没有这一块内容。在建国后对我国政治经济学影响颇大的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虽论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但只讲前苏联阵营内部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排斥这些国家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没有对外经济关系的分析发展到在社会主义部分的某一章中加进了少量有关介绍,再发展到单独设置了“对外经济关系”一章,直到我国将对外开放确定为重要国策,才开始从真正意义上阐述了经济对外开放的理论。但是,受教科书的性质、篇幅等限制和影响,书中展开的是一般原理,往往概括介绍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原则、形式等。因此,对我国经济开放理论从发展历史到现状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将有利于展开和深入研究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使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这一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地位的部分得到充实。  二是可以提高中国经济思想史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等学科研究的水平。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我国学术界是个较老的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始就已经先后涌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建国后,一大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了全新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从通史的角度出版了不同特色的专著,但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古代和近代的思想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学科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出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1〕和加强了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2〕但是研究专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国内经济改革、 发展理论乃至应用经济理论方面。一些有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方面的专著也属于较早时期的断代史,如《走向世界的历史足迹——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1992)、《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思想研究》(1994)等。〔3〕可见,系统研究我国经济开放理论的演进过程, 尤其是把重点放在当代理论与近20多年理论发展的考察之上,可以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促使这一学科朝着更全面完善的方向发展。  此外,由于经济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由于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强经济开放理论的系统研究还会对中国发展经济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等学科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3.有益于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顺利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基于跨世纪条件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特点和我国特殊国情,我们肯定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也不能简单依据我国原有的理论认识来办事,而应当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理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实,探索有效指导实践的新理论。中国经济开放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此。通过对这一理论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对外开放实践的历史经验,努力揭示这一理论的发展规律;通过剖析这一理论的现状,找出其需要继续深化和发展之处,正可以推动这一理论朝着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的方向前进,这将为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工具和有利条件。  本篇文章来源于 “论文地带”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www.lunwenzone.cn/2006/1-15/0218.html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但最近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有抬头现象,不理智的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的影响。这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利。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时机未到。 政治体制上:总的来说也在进步。 总的说来,就这些方面,但政治体制上还是很不完善,腐败现象严重。执政党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国力的的增强,我们中国未来会更好。 一、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基因工程 (5) 从1980年开始,由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7)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 二、农业技术 (8)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 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 (13) 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三、工业技术 (14)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5) 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16) 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17) 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四、通信技术 ——大型计算机 (19)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 “银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20) 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 ——微电子技术 (21) 自1965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以来,建立了几个集成电路重点科研和生产基地。现在每年可生产2.5亿块电路,增长幅度达45%。“九五”末期集成电路批量生产的水平为1—1.5微米,研究水平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艺技术预研取得成果。 ——智能机器人 (22) 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有:核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壁面爬行机器人;室外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无缆机器人…… ——激光技术 (23) 经过10余年的研究,我国在X光、氧碘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固体钛玻璃激光和准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 (24) 80年代,我国陆续建设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 ——新材料技术 (25) 继美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后,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钢。 (26) 我国现已能够拉制出直径为300毫米、重量达81公斤的大直径硅单晶。实际信息写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导等材料方面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四、两弹一星及航天技术 ——两弹一星 (28)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自此,“两弹一星”被写入新中国科技史册。 (29) 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 (30) 6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研制大型运载火箭技术。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31)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将3颗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壮举。 (32) 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 ——人造地球卫星 (33) 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975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五、能源技术 ——核能的和平利用 (34) 1966年10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35) 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36) 1958年6月,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位于浙江省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它采用世界上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压水堆型,并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设计标准。1984年动工,1991年12月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 迄今,我国已拥有秦山和广东大亚湾两座核电站,国家拟在近期再建设4个核电项目。 (37) 此外,我国还在研制的其他几种核反应堆:1、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已研制成功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2、60万千瓦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AC600,目前正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制;3、10兆瓦高温气冷堆实验堆开发研制,目前正在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进行;4、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预计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业运行;5 、聚变反应堆核电站的厂家自1958年起,现已列入“863计划”。 ——其他新能源 (38) 磁流体发电自60年代开始研究,80年代已经建立了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项目已列入“863计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体发电一蒸汽联合循环实验装置。 (39) 太阳能发电的研制始于1958年,目前全国约有38个单位和大学从事光伏的研究和与发展工作。自1976年开始地面用太阳电池商品化生产以来,现在已共有12条地面用太阳电池的生产线或工厂。 (40) 风力发电在三北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发展迅速,19 86年山东荣成市引进3台发电机组,组成我国第一个风力电站,1991 年与德国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并网发电均运行良好。 (41) 生物质能源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合理利用,讲求效益”的政策,大力发展的农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42) 地热能方面,我国西藏地区已建成利用地热发电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容量为2.7万千瓦。 (43) 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建有数座实验性潮汐能电站,装机容量为40—640千瓦。 六、科学考察 ——青藏科学考察 (44) 从60年代开始,我国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一直没有间断。60—70年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两次科学考察与70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册著作。 自1973年以来,几代中国科学家先后8次赴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对大峡谷形成历史、资源环境及其与人类和自然资源之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远洋和极地科学考察 (45) 1970年,“向阳红5号”船首次进行太平洋特定洋区的综合调查,获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质、水文等多学科珍贵资料。1980年5月,“向阳红5号”船再赴太平洋执行任务,为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为我国海洋事业、国防建设和国际海洋合作做出了贡献。 (46)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极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落成。 (47) 1999年6月,我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1995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大批动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突发性,向传统的“渐进论”为代表的达尔文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被国际科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49) 1997年,我国科学家在贵州瓮安考察前寒武纪含磷地层,发现大量微型多细胞动物及礤胚胎化石,将动物起源时间向前推进50 00万年,再次取得早期动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50)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解决三代纪年问题的大型项目。工程设置9个课题、40个专题、170名学者经过联合考察,在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就将成为迈向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点。 上述各方面的科技成果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50年只是短短一瞬,而中国科技50年却在寻求国富民强的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国科技走过了50年,它还将创造更加辉煌的50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们站起来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 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的返回地面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中国的10年动乱。 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1年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龙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1984年建国后首次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1986年实施“863”计划 1988年中国核潜艇发射水下火箭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1994年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世界瞩目的三峡大坝横断长江,缚住苍龙。现在三峡工程已经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的奋斗目标,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并于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 中国GDP:13年跨越10个万亿元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98977800.html?fr=qrl&cid=84&index=4收起
    • 中国“大洋一号”船抵达西北太平洋作业区有何目的?
      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当地时间8月12日17时,在先后成功突围“云雀”“珊珊”“魔羯”3个台风后,正在执行中国大洋48航次科考的“大洋一号”船抵达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比预期时间晚了3天时间。其后,“大……展开
      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当地时间8月12日17时,在先后成功突围“云雀”“珊珊”“魔羯”3个台风后,正在执行中国大洋48航次科考的“大洋一号”船抵达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比预期时间晚了3天时间。其后,“大洋一号”将在工作区开展海山区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等。中国大洋48航次首席科学家李怀明说,中国大洋48航次的重点任务是履行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合同,开展合同区及其邻近区域的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调查,并兼顾“海龙三号”“海龙11000”等装备的试验与应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面积约为130多万平方公里,是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这一区域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也是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具潜力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开发价值。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张东声博士说,近几年,中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的调查表明,该海区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极高,仅在一座海山就发现巨型底栖生物60多种,而该海区有数百座海山,仍然有大量未知深海生物等待去探索。因此亟需进一步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调查,为海山区富钴结壳资源开发、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据介绍,本航次将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开展系统的生物环境调查,通过使用大型生物诱捕系统、底栖生物拖网等多种调查手段采集生物、海水和沉积物等不同类型的样品和环境数据,拓展对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水体和海底生物群落环境的认识。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大洋一号”科考船2018年7月31日从青岛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执行中国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该航次计划航程约6700海里,共100天。来源:中国新闻网收起
    • 中国“大洋一号”船抵达西北太平洋作业区有何目的?
      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当地时间8月12日17时,在先后3433623761成功突围“云雀”“珊珊”“魔羯”3个台风后,正在执行中国大洋48航次科考的“大洋一号”船抵达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比预期时间晚了3天时间。……展开
      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当地时间8月12日17时,在先后3433623761成功突围“云雀”“珊珊”“魔羯”3个台风后,正在执行中国大洋48航次科考的“大洋一号”船抵达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比预期时间晚了3天时间。其后,“大洋一号”将在工作区开展海山区资源与环境综合调查等。中国大洋48航次首席科学家李怀明说,中国大洋48航次的重点任务是履行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合同,开展合同区及其邻近区域的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调查,并兼顾“海龙三号”“海龙11000”等装备的试验与应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面积约为130多万平方公里,是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这一区域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也是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具潜力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开发价值。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张东声博士说,近几年,中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的调查表明,该海区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极高,仅在一座海山就发现巨型底栖生物60多种,而该海区有数百座海山,仍然有大量未知深海生物等待去探索。因此亟需进一步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调查,为海山区富钴结壳资源开发、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据介绍,本航次将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开展系统的生物环境调查,通过使用大型生物诱捕系统、底栖生物拖网等多种调查手段采集生物、海水和沉积物等不同类型的样品和环境数据,拓展对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水体和海底生物群落环境的认识。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大洋一号”科考船2018年7月31日从青岛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执行中国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该航次计划航程约6700海里,共100天。来源:中国新闻网收起
    • 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气体含量对大气层温度的影响的人是谁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1820年之前,没有人问过地球是如何获取热量的这一问题。正是在那一年,让-巴普蒂斯特-约瑟夫·傅里叶傅里叶(1768~1830):法国数学家与埃及学家。——译者注开始研……展开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1820年之前,没有人问过地球是如何获取热量的这一问题。正是在那一年,让-巴普蒂斯特-约瑟夫·傅里叶傅里叶(1768~1830):法国数学家与埃及学家。——译者注开始研究地球如何保留阳光中的热量而不将其反射回太空的问题。傅里叶在参加学者团随拿破仑去打埃及战役时患上了粘液水肿——一种让人总是感觉寒冷的疾病。回到法国后,他整年披着一件大衣,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对热传递的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地球确实将大量的热量反射回太空,但大气层还是拦下了其中的一部分并将其重新反射回地球表面。他将此比作一个巨大的钟形容器,顶端由云和气体构成,能够保留足够的热量,使得生命的存在成为可能。他的论文《地球及其表层空间温度概述》发表于1824年。当时这篇论文没有被看成是他的最佳之作,直到19世纪末才被人们重新记起。其实只因为地球红外线在向太空的辐射过程中被地球周围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或化合物吸收才最终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所以这些气体的功用和温室玻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只允许太阳光进,而阻止其反射,近而实现保温、升温作用,因此被称为温室气体。其中既包括大气层中原来就有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的各种氧化物,也包括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种类不同吸热能力也不同,每分子甲烷的吸热量是二氧化碳的21倍,氮氧化合物更高,是二氧化碳的270倍。不过和人造的某些温室气体相比就不算什么了,目前为止吸热能力最强的是HFCs和PFCs。下面就其中几种的排放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二氧化碳(CO2):预算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是在大气、海洋和生物圈之间循环的。通过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植物每年消耗370Pg(1P=1015)的二氧化碳,但是动植物的呼吸过程以及它们尸体的腐化也会向大气中释放同等数量的二氧化碳。与此同时海洋每年也会吸收370Pg的二氧化碳并释放382Pg的二氧化碳。此外燃烧各种化石燃料会释放18Pg,燃烧木材释放7Pg的二氧化碳。如此计算,大气层中每年都会增加11Pg的二氧化碳。据统计工业革命之前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共有290ppmv,而1999年就有350ppmv,年增长率达到0.3-0.4%。而且由于二氧化碳是化学惰性的,不能通过光化学或化学作用去除。全球碳循环甲烷(CH4):甲烷是在缺氧环境中由产甲烷细菌或生物体腐败产生的,沼泽地每年会产生150Tg(1T=1012)消耗50Tg,稻田产生100Tg消耗50Tg,牛羊等牲畜消化系统的发酵过程产生100-150Tg,生物体腐败产生10-100Tg,合计每年大气层中的甲烷含量会净增350Tg左右。它在大气中存在的平均寿命在8年左右,可以通过下面的化学反应:CH4 + OH --> CH3 + H2O 消耗掉,而用于此反应的氢氧根(OH)的重量每年就达到500Tg。一氧化二氮(N2O):它在大气层中的存在寿命是150年左右,尽管在对流层中是化学惰性的,但是可以利用太阳辐射的光解作用在同温层中将其中的90%分解,剩下的10%可以和活跃的原子氧O(1D)反应而消耗掉。即使如此大气层中的N2O仍以每年0.5-3Tg的速度净增。N2O + hv --> N2 + O(1D) N2O + O(1D) --> N2 + O2N2O + O(1D) --> 2NO氯氟碳化合物(CFC-11和CFC-12):它们在对流层中也是化学惰性的,但也可在同温层中利用太阳辐射光解掉或和活性碳原子反应消耗掉。CCl3F + hv --> CCl2F + Cl, Cl2F2 + hv --> CClF2+ ClCCl3F + O(1D) --> CCl2F + ClOCCl2F2 + O(1D) --> CClF + ClO从根本上了解了温室效应,及引发这种效应的各种气体的存在情况,我们不禁会对它对环境的影响产生好奇。其实和许多别的事情一样,这种影响也是相互的,接下去我们就看看全球变暖也就是温度和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水汽(H2O),水汽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约占了26%,其他的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烃(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文献:1895年,瑞典物理学家斯文特·阿列纽斯读过傅里叶的论文后,研究出了第一个用以计算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度影响的理论模型。他得出的结果是,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约40%,温度就会下降4~5摄氏度(7~9华氏度),并可引发一个新的冰川期。同理,二氧化碳的含量翻番的话,温度就会上升5~6摄氏度(9~11华氏度)。他还估计,大概需要3000年的时间来燃烧矿物燃料,才能使二氧化碳的含量翻番。那时小冰川期大概已近尾声,对一个习惯了当时斯堪的纳维亚寒冷冬天的人而言,天气逐渐变暖似乎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前景。阿列纽斯发表其计算结果后不多几年,斯平德托普油田突现于世,然后又在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何马州发现了其它储量丰富的油田。亨利·福特的T型汽车取代马匹的速度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快得多,而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也推动了对电力生产的需求。矿物燃料燃烧量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阿列纽斯的预测,但没有人关心这是否会对天气产生影响。当然,乔治·卡伦德除外,他于1938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人为生成的二氧化碳及其对气温的影响》。根据1880年至1934年间从世界各地200个气象站收集来的数据,他计算出当时地球的气温已经升高了1华氏度(0收起
    • 北极和南极的新考察成果
      北极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时代,开始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当时12个国家的10 000多名科学家在3339666135北极和南极进行了大规模、多学科的考察与研究,在北冰洋沿岸建成了54个陆基综合考察站……展开
      北极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时代,开始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当时12个国家的10 000多名科学家在3339666135北极和南极进行了大规模、多学科的考察与研究,在北冰洋沿岸建成了54个陆基综合考察站,在北冰洋中建立了许多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尽管随着北极的地理发现,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了零星的海洋学、地质学、冰川学、测绘与制图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考察,但是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活动的成功,才标志着北极和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了正规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阶段。1990年8月28日,经过4年多的艰苦谈判之后,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俄罗斯共8个国家的代表,在加拿大的瑞萨鲁特湾市签署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章程条款,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非政府国际科学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八国条约”。这虽然是一个非政府机构,但章程条款明确规定,只有国家级别的科学机构的代表,才有资格代表其所属国家参加该委员会。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个带有明确政府标志的非政府国际机构。因为,对于北极或者南极这样的特殊地区来说,无论以什么名义开展活动,如民间团体、私人等,都会被视作某种意义上的“国家行为”。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又是一个科学机构,因而至少在形式上表达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淡化经济、军事和政治色彩的愿望。尽管除了少数坚持理想主义的科学家以外,谁都知道不同国家在北极的利益冲突是无法完全回避得开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宗旨是科学、交流与协调,并且对正在北极或非北极开展与北极有关的重要科学活动的非北极国家开放。1991年1月,该委员会在挪威的奥斯陆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接纳法国、德国、日本、荷兰、波兰、英国6个国家为其正式成员国。至此,人类在北极地区的国际科学合作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但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和平、科学、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委员会积极协调并指导各国的北极考察活动;针对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庞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并且以“公约”、“议定措施”、“现行决议”等方式对北极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及环境实施及时有效的保护。该委员会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地区的科学家们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和表达见解的机会。各个学科、各种专业的科学家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共同的语言。折叠编辑本段考察之最折叠东北航线富兰克林的悲剧公诸于众之后,人们对西北航线一度失去了热情,但对东北航线,并未忘怀,随着欧亚大陆以北一系列岛屿的相继发现,如何打通东北航线的轮廓似乎也愈来愈清楚了。最后,这一殊荣终于落到了一位芬兰人的手里。  1831年,阿道夫·伊雷克出生在芬兰,其父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科学家。那时候,芬兰还是俄国的一部分。当他20多岁时,由于激进的活动而被驱逐,被迫移居斯德哥尔摩,成为瑞典人,后来成为诺登许尔德男爵。1858年,他作为一名地质学家,随队到斯匹兹卑尔根岛进行了第一次北极考察。接着于1864年又对该群岛进行了两次考察,并绘制出一张相当精确的地图。  后来,由于在新地岛和科拉海附近的捕鲸活动愈来愈多,诺登许尔德便对广阔的西伯利亚海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如果能把西伯利亚沿岸的航线打通,就可以把那一带丰富的得天独厚的资源直接运到欧洲市场。因此,从1873年开始,他连续两次从科拉海航行到叶尼塞河,并逆流而上,一直到达内地的叶尼塞斯克。然后,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于1878年7月18日,率领4艘舰艇,由来自瑞典、俄国、丹麦、意大利和挪威的海军陆军军官以及科学家、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和水手组成的共30人的国际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东北航线再次冲击,将完成一次环绕欧亚大陆的历史性航行。起先似乎一切都很顺利,到9月初,他们已经进入了楚科奇海,胜利在望。然而,到9月28日,离白令海峡当年库克船长到过的北角只有193公里,他们的船只却突然被牢牢地冻住,动弹不得。10个月之后,就在出发一周年的那一天,即1879年7月18日,他们的船只才挣脱了出来。强劲的南风把浮冰吹开,为他们让出了一条通往胜利之路。1879年7月20日上午11时,他们终于绕过了亚洲大陆的东北角,进入了白令海峡。来自太平洋的气味扑面而来,人类为之奋斗了几个世纪并付出了巨大代价和牺牲的东北航线终于走通了,而这次仅仅用了一年零两天的时间。折叠西北航线英国人辛辛苦苦在通往中国的西北航线上寻觅了几个世纪,以富兰克林的失败而基本告终。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枚金牌,落入了挪威人的手里。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在一半国土位于北极圈内的挪威,他还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征服北极的雄心壮志。1897年,他中断了医学院的学业,以大副身份加入比利时船队赴南极考察,并在那里越冬,这更增加了他对两极探险的兴趣。1899年回到挪威之后,他便把注意力转向北极。1903年6月16日午夜,天还下着毛毛细雨,为了避开债权人的威逼和阻挡,他和精心挑选的6个伙伴悄悄地离开奥斯陆码头,向茫茫大海驶去。8月20日进入拉卡斯特海峡,两天后便登上了富兰克林当年越冬的那个小岛。接着,在威廉王岛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里便是富兰克林探险队全军覆没的地方,但他们的运气好得多,不仅可以猎到驯鹿,而且还交了许多爱斯基摩朋友。1905年8月26日,他们驾着“格加”号小船,终于走出了加拿大北极地区岛屿密布、冰山林立的迷宫,进入了广阔的波弗特海。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一艘船只,引起了他们一阵惊喜。这是一艘来自旧金山的美国捕鲸船,是属于白令海捕鲸船队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几个世纪来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寻找西北航线终于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年以后,即1906年8月的最后一天,阿蒙森驾着小船一声长鸣,进入了阿拉斯加西海岸的诺姆港,宣告了他这次历史性航行的最后胜利。折叠最先抵达人类征服北极点的梦想由来已久,早在1527年,一个叫托尼的美国商人就曾写信给亨利八世,认为有必要通过北极点去寻找一条通往中国之路。后来,威劳毕于1553年,巴伦支于1596年,哈得逊于1607年都曾试图通过北极点而寻找一条通往中国之路,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却为商船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200年之后,为了同样的理由,莫普斯于1773年,斯科莱斯毕于1806年,伯坎于1818年,潘瑞于1827年再次试图通过北极点,寻找一条到达东方的近路。后来,是美国人改变了这一进程的初衷。先是格雷斯,后有皮尔里,他们把进军北极点看成是一场纯粹的体育比赛,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第一次试探失败之后,皮尔里于1905年发起了第二次向北极点的冲击。这一次,他一共带了200多条狗和几个爱斯基摩人家庭,包括男人、女人和小孩子。男人可以运送东西,女人可以缝制衣服,孩子们则可以调节气氛。这次努力虽然也失败了,但到达了北纬87°06′的地方,离北极点只差273.58公里。  接着,1908年7月,皮尔里又发起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北极点的冲击。这时,由所有的赞助人组成了一个“皮尔里北极俱乐部”,专门协助他解决所需的资金问题。这次共有22个人,包括船长、医生、秘书和一直追随他的黑人助手亨森等。另外还有59个爱斯基摩人,带了246条狗。9月初,“罗斯福”号到达了北极海域,并把所有东西都运到了哥伦比亚角的陆上基地。  1909年2月的最后一天,共有24人、133条狗,从基地出发,踏上了远征北极点的茫茫之路,零下五六十度的严寒,造成了严重的冻伤,狂风漫卷着飞雪,迷住了人们的眼睛,起伏的冰山撞坏了雪撬。后来,又遇上了一条宽大的裂缝挡住了他们的去路。6天后,冰缝终于合拢了,他们才得以继续前进,4月1日,他们行进了一个月,共走了450多公里,离北极点还有214公里。这时,皮尔里将最后一批支援人员遣返回去,只带了亨森和4个爱斯基摩人作最后的冲刺。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连续几天的好天气。1909年4月6日,他们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目标,北极点就在他们的脚下!据后来证实,他们那时的位置,是在北纬89°57′。过去300多年来人们追寻的目标,他们只用了30多天便把它变成了现实。 折叠最先飞抵1926年5月9日,美国极地探险飞行家伯德和同伴贝内特驾驶三引擎的飞机从斯匹兹卑尔根群岛的王湾出发,在北极上空盘旋了一圈。他虽然声称飞越了北极点,但因未敢着陆进行任何考察和探测,所以不仅他们的成功被认为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连他们是否真的飞过北极点也受到怀疑。两天以后,即1926年5月11日上午8时50分,挪威的阿蒙森,美国的爱尔斯沃斯和意大利的飞艇设计师诺比尔从同一地点出发,驾驶可操纵的飞艇“诺加”号,经过16小时40分钟的飞行之后,顺利地降落在北极点,并在那里插上了挪威、美国和意大利的国旗。这一行动使阿蒙森成了第一个既到过南极点又到过北极点的人。然后,又经过72小时的长途飞行,于5月14日早晨,在阿拉斯加的一个小村庄着陆。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从欧洲越过北冰洋而到达美洲的飞行,全长5460.3公里。此后,人们仍然围绕着北极点这个地球之巅大作文章,又创造了许多第一。例如, 1937年,有两个俄国人乘飞机第一次在北极点降落。1958年,美国的核动力潜艇从冰下第一次穿过北极点。1959年,美国潜艇斯卡特号第一次冲破坚冰,在北极点浮出水面。1968年,美国的一个探险家,乘雪上摩托,自皮尔里之后,第一次到达了北极点。1969年,一个英国的探险队,乘狗拉雪撬从巴罗出发,也到达了北极点。1977年,苏联的破冰船北极号第一次破冰斩浪,航行到了北极点。折叠最先抵达的亚洲人植村直己1978年,日本勇敢的单身探险家植树村直己独自驾着狗拉雪橇,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个人单独到达北极点的艰难旅程。目前为止,他也是唯一的只身到达北极点的亚洲人。6年之后,他在又一次独身登山探险活动中,再也没有回来。他终于走完了自己探险生涯的旅途,长眠在阿拉斯加麦肯齐雪山的冰峰下。折叠最早的中国人1947年,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冯简教授,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国际文教会议,然后由当时中国驻挪威大使馆代办雷季敏相助,只身进入挪威的北极圈内地区开展考察。他此行回国后,著有《余在北欧时所见之北极光》。冯先生于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胁迫举家赴台湾,已于1962年病逝。他是第一位进入北极开展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高时浏教授,1949年至1951年受聘为加拿大联邦政府大地测量局工程师,在此期间,曾带几名助手进入加拿大北极圈里的一个无人区,进行大地测量。当他们走到布西亚湾和布西亚半岛附近时,蓦然间惊奇地发现,他们手中罗盘上的磁针鬼使神差般冲下,不像以往可以左右移动了。再看绘纬仪,原来他们所立的位置,为北纬71°,西经96°,正居地球北磁极!能够找到北磁极,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因为北磁极时刻围绕着一个160公里的圆圈移动着,与人们捉着迷藏。自高时浏幸运地巧遇北磁极,到1985年,北磁极已经“跑”到北纬78°,西经102°,仅水平方向即已“跑”了近800公里。另外中国人最早进入北极的纪录还有:1958年11月,新华社驻莫斯科记者李楠,乘坐苏联直升飞机,前往苏联设在北极冰盖上的第六号浮冰站和第七号浮冰站,进行实地采访。此行中,他从空中掠过了北极点。1993年,香港摄影家李乐诗,乘飞机在北极点降落,作为第一个抵达极点的中国人,她在地球之巅展开了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进入90年代,北极地区局势和缓,开始接纳一切对之心驰神往的人们。从此,高登义、位梦华、张青松等一批科学家,相继进入这一地区,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考察研究。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科学家还通过各种途径参加了有关国家的北极考察队,或者在当地现有条件支撑下,开展部分研究工作。自1991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挪威北极研究所和斯瓦尔巴德大学合作,开展了斯瓦尔巴德地区天气、气候以及大气物理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部分科研人员,自1992年起,先后应邀参加了英国、挪威和德国的北极地质考察队。自1993年开始,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德国马普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开展北冰洋的生物学和海冰变化研究。199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与加拿大McMaster大学合作,开展了加拿大北极群岛地区的冻土水文学与冻土环境变化研究。自1994年3月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与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政府合作,开展了阿拉斯加北坡地区1万年以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考察研究。1994年5月开始,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与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政府合作,开展了波弗特海浅海区域鲸鱼种群与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1995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与挪威北极研究所和斯瓦尔巴德大学合作,开展了斯瓦尔巴德地区的冰川学研究,先后有3人次参加了野外考察。1996年4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香港极地科学推广中心合作,开展了格陵兰地区的测绘学研究。折叠中国首次远征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极圈(66°33′N)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的绝大部分水域、格陵兰岛、冰岛等岛屿以及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北部地区,总面积约2100万km(平方),其中陆地近800万km(平方)。也有学者以最热月陆地10℃等温线、海域5℃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总面积约2700万km(平方),其中陆地近1200万km(平方)。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因纽特人,总人口近500万,包括拉普人等19个分支,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属蒙古利亚人种。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之一,海冰、洋流和气团的变动直接导致全球变化或异常跳跃。北极地区广达1300万平方公里的苔原带,是全球最大的固碳地,近200年来该带北缩300-480公里,已使大量的固碳氧化进入大气层,加剧了温室效应的节奏。近100年来,北极苔原带平均升温2-4℃,已对周边地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北极脆弱易变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全球变化重要的“指示器”。极光、哨声、磁暴等太空对地球的作用信息,只有在极区才可捕捉,不仅是为日地关系研究而且也为空间科学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人类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挺进北极,不仅形成独特的冰雪文明,而且也提供了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典型样板,尤其在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这一共同命题的今天,探索解析北极人地关系更显其重要。北极酸雨和烟雾等环境污染已开始向中低纬区扩散,我国也已受其侵害,研究其集散机制和路径可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生存环境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是新世纪重要的资源尤其是能源基地,而对北极资源的开发必然产生诸多环境问题,研究环境的脆弱性,制订科学合理的开采计划,已成为全球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已有上百年历史,几乎涉及到全部的学科领域,在此过程中,我国已有少数科学家通过各种形式参予了部分考察研究项目,然而我国正式组队的考察则始于1995年。1993年3月1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等七个全国性学会发起,经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6月24日,孙枢、周秀骥、马宗晋、陈运泰等科学院院士和有关极地专家,全面论证了筹备组提出的《北极科学考察与全球变化断面研究的计划与设想》,并一致同意将其作为中国北极科考的长远规划,其宗旨是开展北极与全球变化研究,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生存环境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1994年2月24日-26日,筹备组召开了首届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研讨会,孙鸿烈、周秀骥、马杏垣、李廷栋等科学院院士和有关极地专家,审查通过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优先领域和重点项目》,拟定了1995年和1996年两阶段科考的路线、项目和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经有关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反复蕴酿,形成了首次北极点科学考察队的工作内容和执行计划,即围绕全球变化这一核心,开展冰雪、海洋、环境、遥感遥测、生物生态等项研究,所有课题都是在大量分析国外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不苟求面面俱到,而是着眼于现有条件下可能孕育的生长点。1995年1月19日-27日,在东北松花江冰面上开展了封闭模拟训练,检验了所有预备队员的身心状态及仪器设备的可操作性,之后不同层次的论证会详细审查了课题的实施方案及承担人员的能力,经主管部门批准,完成了组队。中国首次北极点科学考察是由中国科协主持,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大型境外科考活动,以政府支持、民间集资方式运作,得到了新闻界、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科考队由25名队员组成,除1人来自香港外,其余分别来自全国七大部委、涉及18个单位。1995年3月31日,全体队员离境,经美国赴加拿大哈德逊湾开展负重滑雪和驾狗拉雪橇训练。4月22日7名科考队员由设在加拿大北极群岛孔沃利斯岛上的雷索柳特基地(74°N)出发,沿西经80°的冰面自88°N向北极点进发,跨越了波弗特海环流区和贯极点洋流带这两大北冰洋的重要系统,于北京时间5月6日上午10点55分到达北极点。共采集各类样品542号,取得观测数据上万组,拍摄典型样点图象上千幅,还有大量的文字和电视记录资料。这次科考任务的圆满完成,填补了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地域上的空白,证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深入北冰洋腹地开展科考观测和取样,部分科研成果及野外执行情况已提交1995年12月21日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北极科学大会,为我国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奠定了基础。不久后,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活动使近400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评选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首。此次考察期间,开展的雪冰化学研究,在亚北极地区开始不等间隔的布置点位,自北纬88度至北极点以10km间隔等距布设点位,在每一点位进行雪坑观察采样、海冰钻芯以及气象要素观测工作。在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查明了北冰洋表层雪冰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与亚北极地区表层雪冰化学成分的对比表明,现代环境污染不仅在亚北极地区和北冰洋腹地有较高浓度的集聚,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雪冰中储存的环境信息还表明,近年北极地区气温有不断升高的现象;与南极地区的表层雪冰研究结论相比,北极地区不但表露出人工环境要素扰断自然过程的现象,而且还存在对人类活动敏感度降低的特征。由于此次考察海域均被浮冰覆盖,传统的海洋学研究只能依靠站位钻冰实现,共布设测站5个,同时在北纬82°和北纬84°各布设测站1个。每一测站以100组/m的数据密度进行温盐深观测,以100-500组/m的数据密度观测海水的流速和流向,以0m、30m、100m和200m的间隔采集水样,初步揭示了Beaufort涡旋区流场的分层特征、断面特征、剪切特性和水体平衡;较全面的了解了该区的温盐特征,对水系和水团范围进行了划分;研究了海洋微循环及其垂直稳定度和对流特征;水体营养元素和化学元素的分析,揭示了该区重金属元素和营养物质的分布特征;水体化学元素对北冰洋环境具有重要的示踪意义。极冰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冰漂移和冰厚度两方面,利用每晚宿营和早晨出发前的重复位置测量,确定海冰在观测期间的平均拉格朗日的漂移,研究表明在北纬89°附近跨极点洋流和Beaufort海涡流交汇区,海冰的漂移速度最大;海冰厚度采用小尺度观测和大尺度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在百米范围内离中心点1-10m的距离密集观测,而大范围则以小尺度观测为基础用算术平均的方法求算;基本掌握了极点附近海冰漂移规律、冰厚分布及其与历年的差异,配合海洋学研究,探讨了北冰洋海水与海冰的热力学过程。考察队还在北冰洋沿岸区调查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采集各类沉积物剖面和树木年轮样品,收集有关观测台站的资料,结合实验室分析,全面认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结构和演变过程;在北冰洋区域,记录每日的气象要素,采集表层冰雪样品,分析人类活动对极地海洋的影响;收集大气气溶胶样品,分析不同地带气溶胶的特征;不同地理单元中重金属元素的组成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工业发展对北极地区环境的影响强度及其变化过程;寒区环境自净能力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这将是极区持续发展中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沉积物研究表明,近代北极地区的气候有逐渐变干暖的趋向;与其它地区相比,北美北极区似乎有时段上的超前性和变幅上的放大性特征,是全球变化重要的预警区。考察队调查了苔原带和苔原-荒漠过渡带的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地理分布,测量了植物群落的CO2代谢量;监测生态环境因子的近期变化;进行土壤样方调查,采集各类土壤样品,分析极端环境下的地球化学过程;不同地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因子的调查研究,揭示了极地地区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极地生物多样性信息库的建立,为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收起
    • 福州大学 金融学 考研大纲
      福 州 大 学 (考试)大纲3238646434 一、 考试科目名称: 837经济学综合 二、 招生学院和专业: 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统计学、数……展开
      福 州 大 学 (考试)大纲3238646434 一、 考试科目名称: 837经济学综合 二、 招生学院和专业: 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 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评价目标 西方经济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应用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现实中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考查知识范围 一、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 稀缺与效率、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逻辑、现代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含需求曲线、供给曲线、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蛛网模型等)。 二、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分析与产品市场: 1.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分析。效用论概述、偏好理论、无差异曲线、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需求曲线的推导、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曲线、不确定性和风险、相关知识的概述与评论。 2.生产成本论与生产者行文分析。(1)厂商与企业组织形式,生产函数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与长期,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等成本线,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规模报酬与技术变革、对本章知识到概述与评论;(2)成本的经济分析(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生产与成本的关系),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及应用,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短期成本曲线、长期成本曲线、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3.产品市场分析。(1)完全竞争市场分析。厂商和市场的类型、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与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竞争市场的效率与公平,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2)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模式(垄断、寡头、垄断竞争)与根源,垄断与垄断竞争下的均衡条件分析,价格歧视及应用,寡头及各种寡头模型,不确定性、信息与信息市场失灵(道德陷阱与逆向选择),博弈轮初步;不同市场之间的效率比较,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三、要素市场分析: 1.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市场如何决定收入,分配论与边际生产率,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买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2.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要素供给概述,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欧拉定理与罗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四、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与市场失灵分析: 1.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条件,社会福利函数,效率与公平,不公平的根源及反贫困政策,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2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市场失灵与政府的经济管制,自然资源经济学与环境资源经济学初步,微观经济学的概述与评价。 五、宏观经济学概述与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目标与工具,宏观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经济增长与商业周期,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名义GDP和实际GDP、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乘数论、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投资的决定、IS曲线、利率的决定、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七、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资本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八、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总供给的一般说明、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特殊含义、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对本章知识到概述与评论。 九、失业与通货膨胀。失业的描述,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影响,现代通货膨胀理论与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十、国际经济学基本知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国际贸易组织,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有关倾销的基本知识,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汇率和对外贸易,国际收支的平衡,IS-LM-BP模型,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开放经济条件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调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十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增长核算,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乘数-加速数模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关知识到概述与评论。 十二、宏观经济学流派及其争论。古典学派与凯恩斯革命,货币主义的根源与现代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名义粘性,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博弈轮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运用,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参考书目(须与专业目录一致)(包括作者、书目、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另参见: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说明:1、考试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基础理论、实际知识、综合分析和论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些课程还应有基本运算和实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评价目标 西方经济学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应用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8646434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现实中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考查知识范围 一、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 稀缺与效率、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逻辑、现代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含需求曲线、供给曲线、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蛛网模型等)。 二、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分析与产品市场: 1.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分析。效用论概述、偏好理论、无差异曲线、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需求曲线的推导、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曲线、不确定性和风险、相关知识的概述与评论。 2.生产成本论与生产者行文分析。(1)厂商与企业组织形式,生产函数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与长期,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等成本线,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规模报酬与技术变革、对本章知识到概述与评论;(2)成本的经济分析(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生产与成本的关系),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及应用,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短期成本曲线、长期成本曲线、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3.产品市场分析。(1)完全竞争市场分析。厂商和市场的类型、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与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竞争市场的效率与公平,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2)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模式(垄断、寡头、垄断竞争)与根源,垄断与垄断竞争下的均衡条件分析,价格歧视及应用,寡头及各种寡头模型,不确定性、信息与信息市场失灵(道德陷阱与逆向选择),博弈轮初步;不同市场之间的效率比较,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三、要素市场分析: 1.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市场如何决定收入,分配论与边际生产率,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买方垄断情况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2.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要素供给概述,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欧拉定理与罗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四、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与市场失灵分析: 1.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条件,社会福利函数,效率与公平,不公平的根源及反贫困政策,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2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市场失灵与政府的经济管制,自然资源经济学与环境资源经济学初步,微观经济学的概述与评价。 五、宏观经济学概述与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目标与工具,宏观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经济增长与商业周期,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名义GDP和实际GDP、相关知识概述与评论。 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起
    • 了解韩国岭南大学的请进^_^
      你读的是英语专业,但是韩国本科大部分是韩国语授课,如果换别的专业可能会吃力一些。但是如果在韩国学英语,韩国人的发音不敢恭维。既然换与不换都没有太多的优势,不如学一门自己一直以来感兴趣的……展开
      你读的是英语专业,但是韩国本科大部分是韩国语授课,如果换别的专业可能会吃力一些。但是如果在韩国学英语,韩国人的发音不敢恭维。既然换与不换都没有太多的优势,不如学一门自己一直以来感兴趣的科目。我也做过交换学生,我觉得交换学生最重要的是学好所在过的语言,然后珍惜在国外的机会,多走走看看,的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内涵,和外国人交往,要比学书本上的知识好的多的多,你说那.附贴:一、学校介绍 岭南大学校是由原先的大邱大学(1947年成立)和青邱大学(1950年),在1967年由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亲自缔造。岭南大学校建校以来通过成长,发展成为韩国大学中最高水准,最大规模的私立名门学府。 岭南大学校自从1994年以来被韩国政府多年来连续认定为四所重点资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是大邱庆北地区唯一的高科新技术主管大学,具有产业、学术、研究、管理一体化的协力体制。是大邱庆北地区唯一选定为“情报通信特性化事业”单位。是领先带动地域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著名大学。也是大邱庆北地域唯一的BK21(21世纪智慧韩国计划)主管大学,连续两年评定为最优秀事业单位。学校在校生23000余名,教授、讲师、员工1600余名,其中拥有100余名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客座教授与讲师,是韩国拥有外籍教授最多的大学。 根据2003年2月16日出版的亚洲权威杂志-《亚洲周刊》报道,岭南大学校在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中国等国参与的亚太地区前五十名大学评选中排名第50名。 二、大学专业 岭南大学校建设有数千万平方米的广阔校园,是韩国最大的学校。本科阶段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学院、政治行政学院、商经学院、医学院、药学院、自然资源学院、师范学院、造型(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服装设计学院等15个专科学院。 在硕士及硕士以上阶段设有综合研究生院,其中开设有73个硕士学位课程和57个博士学位课程,以及建筑大学院、商业管理大学院、环境工程大学院、公共关系大学院、教育大学院、工业科技大学院、设计大学院6个专科研究生院以供学生选择。 除此之外在高水平研究领域岭南大学校另拥有独立医疗院和人文研究所、自然科学研究所、工业科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岭南地域发展中心、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海洋研究中心、基础医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体育研究中心、老年研究中心、毒品研究中心、咨询工艺研究所、法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新物质材料研究中心、设计研究所、生物医药电子研究中心、生态平衡研究中心、材料科学研究所、医药工程研究所、美国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中心等12个附属机关,38个附设研究机关。 三、韩国语课程 岭南大学韩国语课程为了迎接世界化、国际化时代,以海外同胞以及外国人为对象,不仅对韩国语,而且对韩国社会、文化、历史等多层次的知识进行教育,这些专门知识由优秀的教学人员来进行讲解,您可以同时学到纯正的韩国语和韩国文化。 韩国语课程总共有三个阶段,根据分班情况,分为初、中、高级班。将通过多姿多彩的文化课程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教育。 结束初级课程以后,您将可以达到会说简单日常生活会话的水平。结束中级课程将会表达所有想说的内容,会给您的韩国生活增添一份自信。结束高级课程以后,您可以掌握学术性的句形,这将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校方承诺语言学习结束以后,符合资格的学生,允许入校以及插班学习。 四、奖学金 韩国岭南大学的学费非常合理,很容易被中国工薪家庭所接受。为鼓励中国留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韩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所有中国留学生在就读专业课时,岭南大学提供相当于学费的50%作为留学生奖学金。另外,对于进入岭南大学研究生学习研究生课程的学生,如果成绩优秀的话还提供免费的韩国语教育,而在理工、自然科学学习的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通过与教授协商的方式获取额外的个人生活奖学金。 五、留学生活 留学生宿舍位于岭南大学宿舍群E栋—养贤斋。标准国际学生公寓设施,每个宿舍89平方米,分成三个房间,每间房两个人。宿舍备有完善的厨具、冰箱、洗衣间、洗手间、浴室、阳台、书桌、床、衣柜、电话、宽带互联网接口、24小时热水等一流设施。宿舍食堂提供一日三餐。住宿及生活费用约每4个月67万韩币左右(包括住宿费及食费)。 六、学习费用 语言学习费用:340万韩元每年(四个学期学费) 专业学习费用:以下学费为全年学费(两个学期) 文科学院434万韩元 理科学院608万韩元 数学学院522万韩元 工科学院608万韩元 法学学院465万韩元 医科学院722万韩元 经营学院434万韩元 药剂学院722万韩元 体育学院608万韩元 师范学院434万韩元 美术学院674万韩元 音乐学院674万韩元 政治行政学院434万韩元 自然资源学院608万韩元 生活科学学院608万韩元 服装设计学院608万韩元 ※以上专业学费中国留学生在就读时均享有50%的学费减免。以上学费金额有可能每年会有一定浮动。 七、开学时间: 语言课程每年3月、5月、9月、12月开学,专业课程每年3月、9月开学。收起
    • 中国北极科考队何时成功回收去年布放潜标?
      8月1日,科考队在楚科奇海成功回收了两套去年布放的锚碇潜标。随后,科考队还计划继续布专放三套同属类潜标。锚碇潜标观测是我国实施北极业务化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楚科奇海台水文潜标长期观测任务……展开
      8月1日,科考队在楚科奇海成功回收了两套去年布放的锚碇潜标。随后,科考队还计划继续布专放三套同属类潜标。锚碇潜标观测是我国实施北极业务化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楚科奇海台水文潜标长期观测任务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承担,旨在监测这一海域海洋水团、环流、海冰演变,对研究白令海峡极端暖流入侵、北极环境与气候的快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锚碇潜标即底端坠有重物、上端系有浮球、中间用缆绳和观测仪器相连的一类水下观测平台。布放后其搭载的观测仪器从空间上将被固定在水下某一个位置,长时间连续采集该位置的数据,理论上潜标的电池可以持续工作两三年,但一般而言布放后一年左右将实施回收。收起
    • “向阳红10”此次航行具体有何特点?
      8月12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向阳红10”科考船载着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已停靠内浙江舟山码容头。大洋49航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2017年12月6日从舟山起航,航程29821海……展开
      8月12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向阳红10”科考船载着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已停靠内浙江舟山码容头。大洋49航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2017年12月6日从舟山起航,航程29821海里。本航次分5个航段执行,主要作业区域在印度洋,以落实“蛟龙探海”工程为核心,具有任务综合化、资源环境并重、调查手段高精化和瞄准国际海洋热点等特点,并取得如下成果: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取得新进展;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取得新认识。“潜龙二号”自主潜水器刷新作业纪录。首次开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调查,为评估印度洋国际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状况提供基础资料和样品;首次开展印度洋缺氧和海洋酸化情况调查,初步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处于氧化状态。开展90度海岭、海气通量和洋中脊深部构造调查研究。在90度海岭回收连续工作11个月的深海潜标,获取的数据可了解海洋动力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填补该海域深层和底层海流观测空白。首次在印度洋投放气象与波浪浮标,已连续工作6个月。来源:  新华网收起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创建于1966年,是一座学科齐全、科技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综合型公益性海洋研究机构,隶属于自然资源部。主要从事中国海、大洋和极地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与资源探测、勘查的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海洋二所建有自然资源部系统内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三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与浙江省共建有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此外,二所还建有检测中心、海洋标准物质中心、海洋科技信息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支撑体系,在浙江临安建有科技研发基地。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4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4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7人,形成了一支院士领衔,杰青、优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领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并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所现有海底科学与深海勘测技术、海洋动力过程与数值模拟技术、卫星海洋学与海洋遥感、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工程海洋学5个重大研究领域和19个重点研究方向,基本形成了适应国家需求和立足海洋科技发展前沿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研群体。

      海洋二所在浙江舟山长峙岛建有具备服务深海大洋勘探开发能力的装备研发基地。海洋二所共建有一条4500吨级的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10,该船满足深海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于2014年3月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同时,由海洋二所配建的“大洋号”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于2019年12月入列,该船隶属于中国大洋协会,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新一代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将以二所舟山基地作为母港,由海洋二所运营。

      海洋二所目前拥有国家级海洋工程勘察甲级证书、海洋工程设计甲级证书和海洋测绘甲级证书等资质,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的资质认定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15标准认证,主编出版海洋综合性国内学术核心期刊《海洋学研究》。

      海洋二所将不断增强学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技研究水平,努力打造成为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智库和海洋领军人才的成长摇篮,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