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建校时间:1958年
  • 招生简章:共3份简章
  • 院校类型:理工类
  • 所在地区:安徽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导师介绍:周凌云

周凌云,女,生于1966年1月,无线电物理专业硕士,离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微波毫米波系统。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三

  • 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导师介绍:朱祖勍

    朱祖勍,男,生于1979年2月,安徽省蚌埠市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

  • 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导师介绍:周武旸

    周武旸,男,生于1972年5月,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多载波技术、信道编解码技术、跨层协议处理等。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现代通信原理》。1989年9月~1993年7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9月~1996年4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9月~2000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6月至今,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先后承担和参与了10多项科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863重大课题(宽度无线IP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链路技术研究、Beyond3G系统研究开发、新型接入网络结构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基础研究)、973课题(新型移动通信高性能处理软件的研究)、与企业合作课题(3G系统开发、B3G系统开发、无线通信新技术研究等)等。已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3本。[1]ZhouWuyang,XiaPengfei,ZhuJinkang.M-aryMC-CDMAusingquadraturespreadingcodesforwirelesscommunicationssystemSource:IEEE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Vol.1,May2000,p249-253(EI收录:AccessionNumber:00095307791)**[2]ZhouWuyang,LuXiaowen,ZhuJinkang.M-aryMC-CDMAsystemfor4G.Source:IEEE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Vol.4,Oct.2001,p2234-2238(EI收录:AccessionNumber:01536789199)**[3]周武旸,朱近康.一种新的正交多载波CDMA系统.电子与信息学报,Vol.23,No.12,2001,p1396-1402.(EI收录:AccessionNumber:02116886329)**[4]周武旸,朱近康.Ricean衰落信道下一种正交多载波CDMA系统的性能.电子学报,Vol.28,No.11A,2000,p8-11.(EI收录:AccessionNumber:01396665629)**[5]周武旸,夏鹏飞,朱近康.用复合正交扩频码进行调制的M-aryMC-CDMA方法.通信学报,Vol.22,No.10,2001年10月,p116~122**[6]周武旸.下一代无线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电子学报,Vol.32,No.12A,2004.p123-126.(EI收录:Accessionnumber:05219118696)**[7]ZhangFan注,XuYing,MaoXuehong,ZhouWuyang.HighgirthLDPCcodesconstructionbasedoncombinatorialdesign.IEEE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v61,n1,2005.p591-594(EI收录:AccessionNumber:05429417145)**[8]JunMa注,ZhouWuyang.ANewBlock-WiseAdaptiveBitandPowerAllocationAlgorithminV-BLASTSystem.IEEE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Melbourne,May,2006.(EI收录)**[9]LuXiaowen,ZhouWuyang,LuBing,ZhuJinkang.PerformanceanalysisofajointCDMA/RTDMAprotocolformultimediatransmissioninwirelessnetworks.IEEE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v1,2002,p204-208(EI收录:AccessionNumber:02367072251)**[10]AngZhimin,ZhouWuyang,ZhuJinkang.Adaptivedynamicchannelallocationschemeforwirelessmultimediacommunicationsystems.IEEEVehicularTechnologyConference,v6,Sep.2000,p2973-2978(EI收录:AccessionNumber:01015471456)**[11]陆晓文,吕冰,周武旸,朱近康.无线网络中一种适于多媒体传输的联合CDMA/RTDMA协议的性能.电子与信息学报,Vol.24,No.12,2002.p1800-1807.(EI收录:Accessionnumber:03087370532)**[12]ZhangFan注,ZhouWuyang.AnEfficientEncodingStructurefor3-DLatticeLDPCCodes.GlobalMobileCongress.Oct.2005.**[13]张力力,张胜利,周武旸.基于比率选择的自适应子载波分配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Vol.36,No.8,Aug.2006.p797~800.**[14]HouHua注,ZhouWuyang.ACross-LayerAdaptiveWirelessResourceAllocationScheme.2ndIEEMobilityConference2005.Nov.2005.**[15]WuyangZhou,JinkangZhu.Anewtimeandfrequencysynchronizationmethodinmulticarriersystems.6thWorldMulticonferenceonSystemics,CyberneticsandInformatics(SCI2002)/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formationSystemsAnalysisandSynthesis(ISAS2002).Orlando,Florida.Jul.2002.**[16]周武旸,顾渝骢,朱近康.宽带无线IP技术.电信科学,Vol.17,No.5,2001,p29~32.**[17]周武旸,昂志敏,杜政,朱近康.一种适于无线多媒体传输的CDPA接入方法的研究.无线电通信技术,第四期,1999.p5~9.**[18]周武旸,毛雪鸿.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中兴通讯技术.第3期,2004年6月.p1~4.**[19]WuyangZhou.WirelesstransmissiontechnologyforBeyond3G,未来移动通信国际论坛暨中国-欧盟Beyond3G研讨会,2002年11月,北京**[20]WuyangZhou,GuoWei,JinkangZhu.PhysicallinkdesignforBeyond3Gsystem,WWRF#9,2003年7月,瑞士**[21]张帆注,周武旸.一种高速并行的信道编码——LDPC码.无线电通信技术.Vol.31,No.1,2005.p48~50.**[22]毛雪鸿注,张帆,周武旸.一种MIMO-OFDM自适应信道估计和时频同步方法.通信技术.第12期,2004.p65~66.**[23]夏良茂,周武旸,卫国.高速率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设计.通信技术.第5期,2004.p49~51.**[24]陆晓文,周武旸,朱近康.无线网络中的MAC层接入方法的研究.2000海峡两岸无线电技术研讨会,Sep.9~11,p164~169.**[25]昂志敏,程曦,周武旸,朱近康.宽带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挑战.电子工程师.第1期,1999.p10~12.**[26]LiangmaoXia,WuyangZhouandGuoWei.HigherLayerProtocolDesignofBeyond3G.WWRF#10,2004.2,北京;**[27]MaoXuehong注,XuHuilin,ZhouWuyang,ZhuJinkang.AnAdaptivesymbolTimingmethodforOFDMsysteminmultipathFadingchannels.WMSCI2005.July,2005.Orlando,USA**[28]毛雪鸿注,周武旸.联合循环前缀和Pilot的OFDM系统定时同步方法,科大学报(已接收)**[29]侯华注,周武旸.跨层自适应无线资源分配方案.科大学报(已接收)**[30]FanZhang,YingXu,WuyangZhou.Girth-10LDPCCodesBasedon3-DCyclicLattice.IEEETrans.OnV.T.(已接收)**[31]朱近康,周武旸,邱玲.《个人通信》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32]周武旸,陆晓文,朱近康.《无线互联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33]周武旸,姚顺铨,文莉.《无线Internet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类别招生专业研究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移动通信与无线通信网  博士学位研究生    安徽省合肥市四号信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邮政编码:230027电话:0551-3601309-8026(O)邮件:wyzhou@ustc.e.cn*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 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导师介绍:俞能海

    俞能海,196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处理中心主任,信息安全专业主任,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

  • 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导师介绍:叶中付

    个人网站:http://issp.ustc.e.cn/ry/11.htm1959年12月出生,安徽桐城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与阵列信号处理、图像分析与处理、通信、雷达信号处理。主持2

  • 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导师介绍:徐云生

    1961年11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分别于1982年和198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1988年由国家教委公派赴德国汉堡-哈尔堡工业大学留学,1993年获

  • 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导师介绍:卫国

    198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92年6月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获博士学位。曾于1994、1995年、1998年分别在日本邮政省通信综合研究所和香港科技大学

  • 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导师介绍:王卫东

    王卫东,男,1967年11月生,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学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

  • 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导师介绍:王培康

    王培康,男,生于1959年7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信息系统。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信息论》。1978年10月~198

  • 中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导师介绍:孙利国

    个人简历孙利国(LiguoSun),男,1960年生于安徽省阜阳市,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射频集成,射频和微波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