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 建校时间:1902年
  • 招生简章:共32份简章
  • 院校类型:综合类
  • 所在地区:江苏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汪昕

汪昕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逸夫建筑馆706(210096)Tel:86-2583793831Fax:86-2583793232xinwang@seu.e.c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孙安

    孙安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智能传感与感知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智能传感与感知工程研究所,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逸夫建筑馆705,东南大学,南京市四牌楼二号,210096电话:86-25-83794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韩重庆

       韩重庆,男,1974年6月生,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及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方立新

    方立新,男、博士,现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任教授、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方向任硕士生导师、建筑设计院的钢结构设计中心从事结构设计研究。►科研情况: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孙逊

       孙逊男,1971年5月生,199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三年后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98年赴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学系,2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朱筱俊

       朱筱俊,男,江苏宜兴人,1972年10月生,高级工程师。1994年东南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2000年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现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涂永明

    涂永明:工学博士,东南大学副教授,瑞典国立吕勒奥工业大学GuestProfessor►研究工作经历:2011/09-至今,瑞典吕勒奥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环境与自然资源系,GuestProfess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吕清芳

    吕清芳,女,1972年10月生,浙江新昌人,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989年至1993年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民建专业学习并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免试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敬登虎

    敬登虎,安徽和县人,1978年2月出生,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9~2003.6:在重庆大学获工学硕士;2003.3~2006.3:在东南大学获工学博士;2006.4~至今: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于2010年4月晋升为副教授;2010.1~2010.11:在香港理工大学(TheHongKongPolytechnicUniversity)新型结构材料和体系(ESMS)研究团队从事研究工作(PostdoctoralFellow);2013.9~2014.9:在英国的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TheQueen’sUniversityofBelfast)做访问学者(VisitingResearchFellow),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截止目前,主持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2008-R2-20)、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UAHC09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08070)各一项;正在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14B02)。科研兴趣主要集中在新型约束箍筋(成束筒约束)、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修复/加固混凝土、钢板-砌体或砖-木组合结构/构件以及FRP约束混凝土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60篇;参编了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DGJ32/TJ155-201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四版)。工程实践兴趣主要集中在工程结构的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方面,涉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可靠性与抗震鉴定、火灾鉴定、新型复合材料与组合结构的加固改造技术、既有RC框架结构的加固优化、以及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等。自2001年以来,已承担众多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鉴定与加固改造项目,参与南京明城墙、南京七桥瓮明代古桥、江宁上坊六朝古墓等重点文物的加固维修工作。E-mail:jingdh@seu.e.cn

  •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导师介绍:徐文平

       徐文平,男、1962年01月出生,博士学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结构的鉴定加固科研工作,累计培养毕业了50多名硕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