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 建校时间:1864年
  • 招生简章:共9份简章
  • 院校类型:综合类
  • 所在地区:山东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导师介绍:陈峰

陈峰,男,1976年生,山东潍坊人,1995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2002年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博士学位,2005年留校任教,2007年任副教授。200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

  •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导师介绍:李平生

    李平生性别:男籍贯: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出生地:江西省乐平市出生年月:1962年12月职称:教授(2003年——)学习经历与

  •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导师介绍:王学典

    王学典教授,山东滕州人,1956年3月生,1979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6年7月该系史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2006年调任《文史哲》杂志主编,并兼任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目前开设当代史学理论前沿、中外史学经典名著研究、中国现代史学思想史专题、“五四”以来主要史学流派研究、中国现代史学名家研究等课程。现已出版《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等多部专业学术著作,并主编有《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一书,编选有翦伯赞文集《历史理念》、黎澍文集《历史文化》等。其中,《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在知识界赢得较高声誉,而《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一书则被普遍认为是近50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拓荒之作,为海内外同行所瞩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及《史学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刊发论文70余篇。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山东文献集成、古史辨与古籍整理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科研经费总额1000余万元。联系方式:xdwang@s.e.cn 附:主要论著及相关资料索引著作1.《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33.7万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1995年8月重印;《读书》杂志1994年9期刊登何祚榕的长篇书评文章;《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2期刊登丁守和的长篇书评文章,此篇书评《新华文摘》1995年9期作为要文转载;《文史哲》1994年4期刊登孟祥才的书评文章;《历史学年鉴·1995》专门介绍、评价此书;《文汇读书周报》刊登本书出版消息。2.《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33.1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1998年6月重印,2000年第二版第三次重印;《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2期刊登长篇书评;《20世纪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在正文中三处介绍评价此书;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载文认为此书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极为精湛”;中山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将此书列为论述20世纪学术史的五本必读书之一;《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在封二介绍此书;《学术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新书集锦”栏目介绍此书;《历史学年鉴·1997》专门介绍、评价此书;众多学者在他们的专著、论文中称引此书。3.《史学概论教学大纲》(原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主要撰稿人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4.《〈隋书〉选译》(20万字)济南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5.《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31.4万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6.《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25.4万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2000年9月重印。《全国新书目》杂志2000年10期在“特别推荐”栏目中推荐此书,并给予高度评价;《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16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10月17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书摘》杂志2000年12期对此书作了长篇摘录;《作家文摘》杂志2001年1月19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文汇报》2001年4月2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文摘报》2001年4月6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两本关于顾颉刚的新书》,《书品》2001年第3期对此书作了评介;《好书告诉你》(罗志田),《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21日向读者推荐此书;《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2期刊发长篇书评;《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刊发长篇书评。7.《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32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7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此篇书评又被人民网、学术批评网等各大学术网站转载;《中国学术》2003年3期发表专门评论文章。8.《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30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论文(非专业非主要研究方向上的论文不具)1.JianBozan’TheoreticalContributiontoChina’HistoricalScience,SocialSciencesinChina,June1991.2.HistoriographyTrendsinNewPeriod,SocialSciencesinChina,Spring1996.3.HistoriographyinChinaintheLastFiftyYears,SocialSciencesinChina,Autumn2004.4.《新时期史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2期;《新华文摘》1994年6期全文转载;《历史学》1994年6期转载;《历史学年鉴·1995》摘要评价;《文摘报》1994年4月10日摘要报道。5.《翦伯赞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历史研究》1990年3期。《中国现代史》1990年7期转载。6.《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纪念《历史研究》创刊50周年专号);《新华文摘》2004年8期主体转载;《历史研究》2004年4期发表《对〈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一文的几点看法》的文章,回应此文;《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3期节要转载此文。7.《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文史哲》1988年1期《人民日报》1988年2月22日摘要介绍;《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2月26日摘要介绍;《解放军报》1988年3月18日摘要介绍;《文汇报》1988年3月6日摘要介绍;《文摘报》1988年2月11日摘要介绍;《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3期摘要介绍;《历史学》1988年3期转载;《文史哲》1988年3期发表黎澍的回应文章;《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黎澍著)一书收录此文。《世纪回望》(20世纪重要论文选编,张岱年主编)一书收录此文。8.《阶级观点再认识》《史学理论》1988年2期。《文摘报》1998年8月3日摘要介绍;《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10期摘要介绍;《中国历史学年鉴·1989》摘要介绍;《新华文摘》1988年10期作为要文转载;《历史学》1988年8期转载;《史学理论》1988年4期发表学者沈立邦的回应文章;《东岳论丛》1990年1期发表学者孟庆仁的回应文章;《中国改革备忘录》一书认为此文的基本论点“是1988年史学界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9.《实证追求与阐释取向之间的百年史学》《文史哲》1997年6期;《新华文摘》1998年3期作为要文转载。10.《翦伯赞:整合两大学术谱系的史坛巨子》《北京大学学报·北大百年校庆纪念特刊》1998年2期。11.《从偏重方法到史论并重——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变动之一》《文史哲》1991年3期;《历史学》1991年9期转载。12.《历史研究的致用寓于求真之中》《文史哲》1993年6期;《历史学》1994年3期转载。13.《关于建立“史学社会学”的初步设想》《文史哲》1995年3期;《新华文摘》1995年9期摘要刊载。14.《中国当代史学思想基本走向:就〈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答客问》《文史哲》》1996年6期。15.《德才学识兼具的一代良史翦伯赞》《文史哲》1997年1期。16.《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在天津召开》《文史哲》1986年6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17.《“历史”与“科学”》《文史哲》2000年3期;《新华文摘》2000年9期全文转载。18.《80年代的“新启蒙”与黎澍》《文史哲》2002年2期。19.《探索中国当代史学思潮的变迁——王学典教授访谈录》(邓京力采访)《文史哲》2001年3期。20.《人文前沿•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4年4期。21.《人文前沿•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4年6期。22.《放逐“现实”回避“问题”:90年代学风的致命伤》《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新华文摘》2004年21期作为要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5期转载。23.《〈“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的再检讨(笔谈)〉编者按》《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新华文摘》2004年21期转载。24.《“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史学月刊》2003年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1期转载;《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一书收录此文。25.《历史科学的基本观念在变动》《近代史研究》1993年1期。26.《翦伯赞与中国当代史学界的历史主义思潮》《史学理论》1987年2期。《史学情报》l988年1期摘要介绍;《历史学》1987年5期转载。27.《史学,危机何在》《史学理论》1988年3期。28.《从强调一般到注重特殊——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变动之一》《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4期;《历史学》1993年2期转载。29.《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一部“掘井”之作》《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2期。30.《历史研究的民间取向值得倡导》《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3期《史学新书评•1999年》一书收录此文;《1997——1999年史学评论状况评析》(《史学月刊》2001年2期)重点评析了此文。31.《向内转:市场经济背景下历史的应有选择》《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2期32.《从追求致用到向往求真——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动向之一》《史学月刊》1999年1期。33.《史学界的思想解放应向纵深发展》(合作)《回顾与展望》国家教委社科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34.《新时期十年史学思潮演变》(香港)《法言》1989年3期。35.《五十年代初期的史界传统学人》《读书》1995年5期。《流年岁影》(张中行著)一书充分肯定此文的学术价值;《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随笔》一书收录此文;《重读大师》一书收录此文。何兆武在《读书》1995年10期著《若干回忆》回应此文。36.《良史的命运:翦伯赞之死的文化意味》《读书》1998年12期;美国《华夏文摘》(“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全文转载;《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灵历史》一书收录此文。37.《斯大林地理环境观评析》《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4期;《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3期转载。38.《发掘乡村:21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知识的增长点》《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3期。《历史学》1999年11期转载。39.《征服与同化是既定历史条件下民族交往的基本形式》《东岳论丛》1989年1期;《文摘报》1989年2月25日摘要介绍;《历史学》1990年3期转载。40.《偶然性、可能性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东岳论丛》1992年4期;《历史学》1992年11期转载。41.《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论略》《东岳论丛》1995年1期;《新华文摘》1995年5期摘要刊载;《历史学》1995年3期转载。42.《〈中国历史学反思专栏〉编者按》《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43.《建国后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反思》《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光明日报》1988年8月报道。44.《在反封建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入地研究胡适》《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1期。45.《新时期十年的历史学评估》(合作)《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1期;《历史学》1989年3期转载。46.《〈毛泽东的历史理论再认识专栏〉编者按》《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3期。47.《毛泽东关于农民战争论述的理论意义》《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2期。48.《评〈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撰〉》(合作)《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1期;《历史学》1992年3期转载。49.《史学的新世纪:走学科整合之路》《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50.《论翦伯赞关于历史学社会作用的理论》《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5期;《历史学》1989年12期转载。51.《为创造历史而研究历史》《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1期。5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评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总7期)。53.《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合法性危机及其克服》《山东大学报》1999年1月6日。54.《从“五四”到“抗战”:唯物史观派历史观念的重要变动》《齐鲁学刊》2000年3期。55.《“假问题”与“真学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讨论的一点思考》《东岳论丛》2000年4期。56.《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史学月刊》2001年3期;《中国近代史》2001年7期转载;《义和团研究一百年》一书收录此文。57.《历史是怎样被叙述的——论历史知识的人文主义属性》《我的人文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学者心目中的科学与人文(人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8.《五朵金花: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学术论战》《文史知识》2002年1期;《北京日报》理论版2002年6月3日转载;《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1月25日摘要推荐此文。59.《思想史上的“80年代”:新时期黎澍侧记》《学术界》2002年1期。60.《近20年间中国大陆史学的几种主要趋势》《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1期。61.《20世纪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史意义》(合作)《东岳论丛》2002年2期;《新华文摘》2002年8期摘要刊载。62.《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东岳论丛》2004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2004年2期转载。63.《〈名家主持: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编者按》《东岳论丛》2004年1期64.《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与历史学:塑造、同化与区别》《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4期转载。65.《现代学术史上的唯物史观——论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1期。66.《中国智慧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是可能的——卫礼贤〈中国心灵〉及其〈中国经济心理〉读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期;《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一书收录此文;《卫礼贤:两个世界的使者》(德文版,2003年,主编克劳斯·黑尔舍)收录此文。67.《从排斥政治到兼容政治——评〈中国政治通史〉》《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4期。68.《大学校史与学术史的关联——读〈青岛海洋大学大事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6期。69.《一份正在崛起的学术期刊:评〈山东社会科学〉》《光明日报》2004年10月28日C1版。70.《学术著作是活历史》《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9日《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少年读书周特刊》。71.《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5年4期72.《从“历史理论”到“史学理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6期73.《意识形态与历史:近50年来农战史研究之检讨》,《史学月刊》2005年7期74.《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6年2期75.《从“战士”到“学者”——访老辈史学家赵俪生先生》,《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3期76.《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4期77.《选择一种更符合学术本性的论文注释体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78.《欧洲汉学与美国中国学对峙下的民国史学界》,《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5期79.《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历史研究》2007年1期80.《“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导师介绍:张富祥

    张富祥,男,1950年生,山东淄博人。1982年曲阜师范学院(今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先后在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历为

  •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导师介绍:西山尚志

    西山尚志,男,出生于1978年3月23日,日本国千叶县人。2004年3月毕业于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中国学,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4月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自2005年9月在

  •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导师介绍:王小婷

    王小婷,女,汉族,1978年12月生于山东济南。2001年7月毕业于济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导

  •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导师介绍:聂济冬

    聂济冬籍贯:山东邹城出生年月:1968年12月职称:副教授学位:文学博士198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档案管理专业。1997——2000

  •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导师介绍:刘心明

    刘心明,男,汉族。1964年7月1日出生,山东淄博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为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硕士生讲授过古籍版本学(讲座)、古籍校勘学(基础课)、汉语史&mid

  •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导师介绍:庄大钧

    庄大钧,男,1954年10月生,籍贯天津市。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历,文学硕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党支部书记。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为《文史文献研究》和《

  •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导师介绍:何朝晖

    何朝晖,男,汉族,1970年生于湖北武汉,祖籍广西博白。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于1992、1996、2005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硕士毕业留校,先后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