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宁波大学

  • 建校时间:1986年
  • 招生简章:共3份简章
  • 院校类型:综合类
  • 所在地区:浙江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宁波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何永红

姓名:何永红性别:男出生年月:1971.1所在学院:法学院职称:副教授个人简介:何永红(1971.1--),副教授,2004年2月入浙江大学法学院读博,于2

  • 宁波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蔡先凤

    姓名:蔡先凤性别:男出生年月:191965.3所在学院:法学院职称:教授个人简介:蔡先凤(1965.3-),男,安徽金寨人,现为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

  • 宁波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郑曙光

    姓名:郑曙光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年所在学院:法学院职称:教授个人简介:郑曙光,男,1962年出生,浙江舟山人。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经济学专业,后获

  • 宁波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郑孟状

    姓名:郑孟状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2所在学院:法学院职务:副院长个人简介:郑孟状(1964.2-),北京大学法学硕士,1996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学

  • 宁波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张光宏

    姓名:张光宏性别:男出生年月:1965.7所在学院:法学院职称:兼职教授个人简介:张光宏(1965.7-),男,兼职教授,杭州大学法律系法学专业法学学士、中

  • 宁波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张炳生

    姓名:张炳生性别:男出生年月:1961.10所在学院:法学院职称:教授个人简介:张炳生(1961.10-),男,教授,法学博士,宁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主持日

  • 宁波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孙建江

    姓名:蔡连增性别:男出生年月:1968.5所在学院:法学院职称:副教授个人简介:孙建江(1968.5-),男,副教授,McGill大学访问学者[2006

  • 宁波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石慧

    姓名:石慧性别:女出生年月:1977.09所在学院:法学院职称:副教授个人简介石慧(1977.09-),女,湖南省衡阳市人,副教授,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获

  • 宁波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蒲一苇

    姓名:蒲一苇性别:男所在学院:法学院职称:教授个人简介:蒲一苇,法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同年考上西南政法大学民事诉讼

  • 宁波大学法学院导师介绍:彭诚信

    姓名:彭诚信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年6月20日所在学院:法学院职称:特聘教授个人简介彭诚信,男,生于1973年6月20日,汉族,山东省嘉祥县人。1990年考入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1994)、民法学硕士(1998,师从崔建远教授)、法理学博士(2002,师从张文显教授),2003年10月至2004、10月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J.W.Harris教授)。曾在伦敦大学经济学院(LSE)做研究学者(2000、9—2001、9,师从J.E.Penner教授)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任教。1994年7月起在吉林大学法学院任教,1998年12月任讲师,2001年9月任副教授,2004年12月任教授。2005年9月起任民商法学博士生导师。2007年3月起任宁波大学“甬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民法学原理、物权法、侵权法等领域。学术获奖情况:1.2006年10月,“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专著类二等奖,获奖著作《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2003年7月,“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论文成果奖三等奖”,获奖论文《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上、下),《法律科学》2000年第1-2期。3.2001年12月,“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论文《公示公信力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4.2001年12月,“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获奖论文《商法学研究综述》,《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5.2001年12月,“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论文《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上、下),《法律科学》2000年第1-2期。6.1998年11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大会唯一),获奖论文《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该论文后来分三期发表在《法律科学》2000年第1-2期(题目是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上、下))以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上(题目是《公示公信力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比较研究》)。7.1997年9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获奖论文是《相邻权与地役权的物权立法选择》。该论文后来发表在《私法研究》,第1卷(创刊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主要著作:专著《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合著1.《物权法》,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物权法专题初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3.《民法总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主编《继承法》(修订版),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译著[美]斯蒂芬•芒泽:《财产理论》,彭诚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要论文:1.《取得时效的实践价值与立法设计》,《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4期。2.《我国<物权法>立法技术若干缺陷的分析与完善》,《当代法学》2007年第4期。3.《财产理论的多元主义视角》,载苏力主编:《法律书评》(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4.《私权的体系与层次》,载《民法九人行》(崔建远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版。5.《义务观念的现代理解》,《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理学、法史学》2006年第2期全文转摘。6.《合同履行中违反附随义务的法律效果》,《政法论丛》2005年第5期。7.《论我国未来民法典总则编的结构设计》,《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8.《权利和正义的基点:利益及其正当性评价》,《部门法哲学讲座(第一辑)》(宋显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9.《权利和正义的内核:正当利益及其法律体现》,《部门法哲学讲座(第一辑)》(宋显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10.《罗尔斯和诺齐克正义理论导读——兼谈现代哲学研究的理论困境与思维转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3期。11.《“观念权利”在古代中国的缺失——从文化根源的比较视角论私权的产生基础》,《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总第26卷。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理学、法史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摘。12.《从利益到权利——以正义为中介与内核》,《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13.《伝統中国における「観念的権利」の欠如——私権形成の基礎をめぐる文化的ルーツの視角からの比較考察》,《北大法学论集》第55卷第2号,2004年7月。14.《实现抵押关系内在平衡之制度设计》,《当代法学》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04年第8期全文转摘。15.《论西方的财产观念》(译文),《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6期。16.《智力成果、知识产权与占有制度》,《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17.《现代西方法理学的基本问题》(译文),《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5期。18.《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的权利定性》,《人民法院报》2002年7月26日第3版。19.《空间权若干问题在物权立法中的体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02年第8期全文转摘。20.《相邻权与地役权的物权立法选择》,《私法研究》,第1卷(创刊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1.《民事与行政纠纷竞合之诉讼问题研究》(第一作者),《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22.《民事责任现代归责原则的确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4期作重点摘要。23.《何处寻找法意蕴》,《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24.《公害的行政救济》,《人民法院报》2000年12月16日第3版。25.《回归本原——论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重新建构和实践运作》,《民商法纵论——江平教授七十华诞祝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26.《不可称量物质的近邻妨害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27.SecurityProvisionsintheNewContractLaw,AsiaPacificForm,Vol.8,No.1June,2000.28.CategoriesofProctsandServicesofLowQualityinCurrentMarkets,AsiaPacificForm,Vol.8,No.1June,2000.29.《公示公信力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作重点摘要。30.《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上、下),《法律科学》2000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00年第6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4期作论文摘要。《中国民法学精粹》全文转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2月版。31.《我国土地公有制度对相邻权的影响》,《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32.《商法学研究综述》,《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33.《建筑物区分所有相邻权研究》,《现代法学》1999年第6期。34.《物权的自我救济》(第一作者),《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00年第3期全文转摘。35.《现代意义相邻权的理解》,《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期。36.《深入生活,提供规则》,《世纪论评》,1998年第2期。37.《论民事主体》,《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3期。38.《合同解除有关问题探析》,《求是学刊》,1996年第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学》1996年第3期全文转载。39.《赃物应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当代法学》,1994年第3期。40.《如何对待企业超越经营范围问题》,《经济与法》,1994年第1期。41.《合同解除程序及解除效力》,《现代法学》,1994年第1期。42.《“情事变更原则”的探讨》,《法学》,1993年第3期。*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